动脉硬化性脑梗塞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动脉硬化急救处理方法和康复锻炼计划1.老人秋季动脉硬化的锻炼方式2.脑梗塞、左侧颈动脉硬化的治疗方法3.腿动脉硬化怎么治疗?4.主动脉粥样硬化需要做什么治疗?5.动脉硬化吃什么药最好?怎样进行食疗?怎样进行锻炼?6.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应注意什么适合的运动老人秋季动脉硬化的锻炼方式老人在秋冬季节的时候最容易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就是冠心病、脑卒中、腹主动脉瘤等疾病的统称。
动脉硬化经常发作比较急促,有时候还有致死、致残的高风险,有报道男性约60%、女性约45%首发症状即为急性心肌梗死,70%首发症状即为脑卒中,所以,尤其是老人,到了秋季,一定要注意保护心血管,预防动脉硬化。
老人秋季动脉硬化的锻炼方式动脉硬化是可以通过平常的锻炼和保养进行治疗的,动脉硬化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往往会累及全身,导致心梗、脑梗和脑出血等疾病。
心脏冠状动脉、脑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
因此,当体检时发现这三处动脉硬化区,一定要警惕。
秋季的时候,老人一定要注意,动脉硬化虽然不能彻底消退,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逆的,而走路就是使动脉硬化斑块稳定和消退的最有效的运动方式。
首先,走路可减低胆固醇。
患有动脉硬化的老人,要注意平常的饮食,不要吃高胆固醇的食物,然后还要进行适度的锻炼,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使得现代人对胆固醇摄入量过多,从而容易诱发动脉硬化。
持续20分钟以上的步行,不仅有助于分解燃烧中性脂肪,还可以增加好胆固醇的含量。
其次,多走路有助降血压。
多走路可以降低血压的,因为平常走路,可以促进心血管加速循环,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研究显示,经常走路,血压可降低5毫米汞柱,对患有高血压的人来说,走路是一项很合适的运动。
第三,走路可以减重。
由于身体比较肥胖,所以很多老年人很容易患有动脉硬化,那么就需要加强锻炼,来缓解了。
走路所消耗的热量比慢跑还要多。
因为走路所消耗的热量大部分来自于脂肪,而跑步所消耗的热量只有其中30%~50%来自脂肪。
老年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与临床
李岩;王兆熊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
【年(卷),期】1991(002)002
【摘要】本文就45例老年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的CT所见、临床表现及相关性进行分析。
其主要CT表现为:双侧脑室周围白质片状或灶状低密度区,有64.4%呈对称分布于双侧半球,重者波及放射冠。
病灶边界欠清,无增强和占位表现.脑梗塞(主要为腔隙样)和脑萎缩是本病常见的重要征象.偏瘫的主要原因是脑梗塞。
本病出现痴呆多见于脑梗塞,尤其是多发脑梗塞者。
脑萎缩以白质为主,可能为白质深穿小动脉粥样硬化,白质营养不良所致.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李岩;王兆熊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1
【相关文献】
1.老年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J], 白雁明;陈丽;魏金枝;许东梅;卢燕;徐惠
2.老年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和CT分析 [J], 张立军
3.老年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和CT分析 [J], 鲁纯昌;张万菊
4.老年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CT分型与智能及神经心理障碍的关系 [J], 王鲁妮;刘泽;冯德光;戴波
5.老年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病理学基础和CT、MRI对照研究 [J], 刘军;李正仪;刘建;范光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摘要】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结果:30例均呈弥漫性脑皮质对称性低密度改变并不同程度脑萎缩25例伴腔隙性脑梗塞。
结论:皮层下硬化性脑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脑血管病例,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可明确诊断,可早期发现该病。
【关键词】动脉硬化;皮层下脑病;ct扫描【中图分类号】r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301-02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又叫深部白质脑梗塞、进行性皮层下血管性脑病是脑血管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病因为大脑半球深部白质长穿支动脉变性,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造成局限性梗塞及脱髓鞘病变。
病人均存在脑动脉硬化常合并高血压,本文收集我院经ct 诊断并治疗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30例结合文献做一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提高ct诊断准确率,以期为临床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帮助。
方法本组30例中,男 18例女 12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昏眼花、失语、精神障碍、痴呆,记忆力下降手足麻木感、肢体乏力、偏瘫等。
检查方法采用ct机为ge-16层螺旋扫描一om为基线向颅顶扫描。
结果ct表现 1 弥漫性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改变,双侧脑室额角周围白质对称性低密度影12例侧脑室额角及枕角白质对称性低密度影19例,双侧侧脑室额枕角脑白质、侧脑室体部及半卵圆中心见片状、点状低密度影沿侧脑室体部前后轴分布且与之平行22例,并且打药不增强,随诊ct这一病灶密度和形态并不改变。
2 腔隙性脑梗塞28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基底节、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小片状低密度灶。
3 不同程度脑萎缩 30例中脑白质萎缩26例,表现为双侧脑室、脑池扩大,脑皮质萎缩,脑沟增深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
讨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随着ct及mr的广泛应用及病理研究的深入,该病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脑梗宜忌脑梗塞宜吃:1.宜清淡饮食(低热量、低动物脂肪、低胆固醇);2.宜食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
肉类:羊肉鸭翅牛蹄筋兔肉鹿肉猪大骨头鱼类:带鱼鲅鱼鲳鱼三文鱼罗非鱼明太鱼湟鱼水产:海带海蜇头螺旋藻裙带菜蔬菜:油菜菠菜紫甘蓝西芹茴香马兰头彩椒豆类:黄豆芽黄豆青豆黑豆花豆豌豆粒鲜豌豆五谷:大米薏米燕麦糙米大麦粳米葛根粉水果:芒果荔枝桂圆桑葚百香果柑桔枇杷干果:莲子罗汉果红枣板栗白果阿胶枣葡萄干脑梗塞忌吃: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
肉类:猪肚五花肉腊肉牛肉香肠鸭肝猪肝牛肾猪里脊肉羊肾羊血鱼类:草鱼鲤鱼鲫鱼鲈鱼鳕鱼比目鱼沙丁鱼泥鳅黄鳝水产:墨鱼虾虾米蛤蜊紫菜虾皮海虾干贝甲鱼豆类:白扁豆调味:芥末干果:松子核桃芝麻杏仁榛子开心果葵花籽仁其他:巧克力麦乳精脑梗塞第一节一般概念脑梗塞又名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由于脑血管内发生血栓、栓塞或其他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脑梗塞包括常见的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塞(简称脑血栓)和脑栓塞。
此外还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名一过性脑缺血,也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范畴,但末到脑梗塞的地步。
中医把这类疾病叫作中风,但中风也包括脑出血在内。
中医认为“风性善行而数变”,。
本病“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故名“中风”。
本病可因情志不调,心肝气郁,化火生痰;或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素体肥胖,多湿生痰,酒食不节,多食肥腻辛辣,因痰生热,故中风多为风、痰、火、淤可致,或以标实为主,或标实本虚。
病因脑梗塞主要有血栓形成及栓塞两类。
(一)非栓塞性脑梗塞的病因有:1.动脉硬化症在动脉血管壁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形成血栓。
2.动脉炎脑动脉炎症性改变多可使血管壁发生改变,管腔狭窄而形成血栓。
3.高血压可引起动脉壁的透明变性,动脉内膜破裂,使血小板易于附着和集聚而形成血栓。
4.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等易发生血栓。
5.机械压迫脑血管的外面受附近肿瘤等因素的压迫,可以出现血管闭塞的改变。
(二)栓塞性的脑梗塞的病因常是血流带进颅内的固体、液体、或气体栓子将某一支脑血管堵塞。
脑血栓形成的原因(一)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以至于最新的脑血管疾病分类将脑血栓形成更名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
动脉硬化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脂过高、高血压以及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关。
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被认为与血脂过高,特别是一种叫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物质含量过高有关。
也与生活方式、营养和遗传因素有关。
如吃进的食物中含脂肪(肥肉、油脂)、碳水化合物(糖、淀粉等)过多;体力活动过少;肥胖、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家族史(父母或/及兄弟姐妹有同样疾病)等。
最新的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与载脂蛋白等基因突变有关,后者是一种与脂肪代谢有关的蛋白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的血管疾病,发生在不同的器官便产生相应的疾病。
如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就会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脑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在供应脑部的大、中动脉,最容易发生狭窄的部位在颈部颈总动脉分叉处、椎动脉进入颅腔处、以及基底动脉起始和分叉处。
由于血管内膜的破溃、脂质沉积形成斑块,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沉积在斑块上面并发生机化,造成血管壁增厚、血管腔变窄,导致脑供血不足。
如果病变进一步发展,血管腔严重狭窄甚至完全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由于血液粘稠度高(俗称血稠),在斑块上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便可发生这根血管供血区的脑细胞缺血坏死。
(二)较少见的引起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各种动脉炎症,如感染性动脉炎(结核性、寄生虫性、脓毒性等)、胶原病性动脉炎(如一种叫做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疾病)、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
各种疾病引起的高凝状态,如慢性肺部疾病患者由于长期缺氧所造成红细胞异常升高、怀孕早期的妇女由于呕吐脱水加之雌、孕激素的升高造成高凝状态都可能诱发脑血栓形成。
此外,有一种少见的以红细胞增多为特点的疾病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得这种病的患者也容易患脑血栓形成。
如何确认得了脑血栓要确认究竟是不是得了脑血栓形成,光靠上述的临床表现和医生的检查还不够,还需要以下必要的仪器及化验检查辅助。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脑梗死又名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由于脑血管内发生血栓、栓塞或其他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脑梗死包括常见的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简称脑血栓)和脑栓塞。
此外还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名一过性脑缺血,也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范畴,但末到脑梗死的地步。
中医把这类疾病叫作中风,但中风也包括脑出血在内。
中医认为“风性善行而数变”。
本病“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故名“中风”。
本病可因情志不调,心肝气郁,化火生痰;或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素体肥胖,多湿生痰,酒食不节,多食肥腻辛辣,因痰生热,故中风多为风、痰、火、淤可致,或以标实为主,或标实本虚。
(1)脑梗死:老年人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应考虑本病。
贵州学习|网收集整理但本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TIA发作史,多于安静时起病,起病较缓,脑CT示脑内低密度灶。
与本患者不符,考虑可基本除外。
(2)脑栓塞:多见于青壮年,常有器质性心脏病,起病急骤,血压多正常,脑CT示脑内低密度影,与本病不符,考虑可基本除外。
(3)脑淀粉样血管病:多发生于55岁以上,最常见出血部位为皮质及皮质下或脑叶等区域,大脑半球深部结构一般不受累,考虑本例可能性很小。
脑梗死辅助检查(1)CT检查CT显示梗死灶为低密度,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形状及大小,较大的梗死灶可使脑室受脑梗死压、变形及中线结构移位,但脑梗死起病4。
6小时内,只有部分病例可见边界不清的稍低密度灶,而大部分的病例在24小时后才能显示边界较清的低密度灶,且小于5mm的梗死灶,后颅凹梗死不易为CT显现,皮质表面的梗死也常常不被CT察觉。
增强扫描能够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率。
出血性梗死CT表现为大片低密度区内有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区,与脑血肿的不同点为:低密度区较宽广及出血灶呈散在小片状。
(2)MRI检查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极为敏感,对脑部缺血性损害的检出优于CT,能够检出较早期的脑缺血性损害,可在缺血1小时内见到。
识别脑梗塞的8个征兆!预防脑梗塞要多吃这13种食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手中也有了钱,因此不需要在饮食上过度节约,可以挑选更加丰富的美味食品。
可与此同时,各类心脑血管病症因这些不健康的饮食而不断发生,脑梗就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类。
脑梗常见于45-70岁的中老年人群中,是一类非典型的脑血管病症,是因脑组织局部缺血坏死诱发的恶性病症,假如不尽快救治,会直接威胁到生命健康。
近些年来,在大家的身边出现脑梗的人数也已经越来越多,依据统计,每年由于脑梗死亡的病患高达200万人,同时不断体现出年轻化的态势。
脑梗的前兆体现为?第一,语言不清;脑梗死的前兆体现还可以体现为语言表述不清晰,重点是由于脑梗死一般会伤害大脑半球,容易引起失语,一般体现为语速迟缓、吐字不清晰、发音艰难等病症。
第二,肢体活动受限;发生单侧肢体突然性麻木无力,也就是突然感觉到手无法用力或者麻木,一般是偏身障碍,如左侧胳膊、腿麻木无力,并且面部麻木更加具备临床价值。
第三,突然眩晕;在早晨起床、疲惫、洗澡后,假如1-2天反复发生5次以上眩晕,出现脑出血或者脑梗死的危险性提高。
尤其是高血压病患,特别需要关注。
第四,鼻出血;鼻出血是脑血栓的危险信号之一。
脑血栓爆发前的半年之间,病患会发生数次海量鼻出血、眼底渗血、血尿等病症,假如可以尽快救治康复率能够充分提升。
第五,哈欠不断;假如脑梗诱发脑部缺氧,一些病患会在发病前5-10天多次打哈欠,还会昏昏欲睡。
饭后会疲倦,难以维持清醒。
第六,睡觉流口水;假如察觉睡眠时频繁流口水,始终流到一边,一般是脑梗引起咽腔局部肌肉功能不协调状况。
第七,剃须刀落地现象;当头转向一侧时,突然感觉到持剃须刀的手臂无力,剃须刀落地,并且带有说话不清晰,可在1-2分钟左右彻底恢复正常。
这是因为颈部转动时,加剧了已经硬化的颈动脉狭窄水平,致使颅脑供血欠缺、出现一过性脑缺血。
第八,一过性黑檬;突然发生眼前发黑,看不清物体,短短几秒或者几分钟就可以恢复正常。
脑梗死【别名】脑梗塞;脑卒中;脑梗【概述】分别讨论脑血栓、脑栓塞及腔隙性脑梗死。
1.脑血栓脑血栓(cerebral thrombosis)是脑内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使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其供血区脑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的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
脑血栓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类型。
(1)病因①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的重要原因。
血管的长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斑块,炎症、损伤及溃疡处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各种因子。
启动凝血过程,导致局部血栓形成。
②脑内血管的其他病变:如动脉内膜各种炎症,炎症时由于动脉内膜粗糙不平,动脉弹性减退,易形成血栓。
③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粘稠度增高等诸因素亦可为脑血栓的诱发因素。
(2)临床表现①多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
②多为老年人,亦可见于中青年人。
③多数病人发病急,无先兆;亦有少数病人有先兆症状,常见的先兆症状有TIA,肢体无力、肢体麻木、语言不流利、一过性黑矇、眩晕等。
④多在静态下或睡眠中发病。
⑤全脑及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与体征不明显,明显者多为脑干梗死或大片半球脑梗死。
意识的改变多在出现局灶症状后逐渐加深,直至昏迷。
⑥局灶症状与体征:出现的局灶症状与体征与受损的血管,血管病变的程度,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等诸因素有关。
A.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本身血栓可表现为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前动脉血栓的症状与体征。
除此之外尚可有如下表现:a.“交叉性视神经一锥体束性偏瘫”:表现为病灶侧短暂性黑矇或失明伴对侧偏瘫,为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的典型表现。
b.发作性晕厥:病人原有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靠侧支循环维持血供,一旦另一侧出现供血不足,表现为全脑症状出现晕厥。
c.无症状:尽管有脑血栓,但靠侧支循环维持血供故可无症状。
上述后两者情况不易明确诊断,临床上应予注意。
B.大脑中动脉:出现病灶对侧偏瘫和感觉障碍,偏瘫特点上肢重下肢轻,面瘫明显,可有同向偏盲,主侧半球病变可有失语。
C.大脑前动脉:引起病灶对侧偏瘫和感觉障碍,偏瘫特点上肢轻下肢重,可有排尿障碍及精神症状。
1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
一、概念: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是指脑部的动脉系统中(主要为颈内-大脑中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两个脑
供血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的坏死,
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突然发生的局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旧称脑血栓形成。该
病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70%,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男性比女性高。
二、病因
根据栓子来源可以分为:
1.心源性:占60%~75%, 常见病因为慢性心房颤动,栓子主要来源是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内膜炎赘生物
及附壁血栓脱落等,以及心肌梗死、心房粘液瘤、心脏手术、心脏导管、二尖瓣脱垂和钙化,先天性房
室间隔缺损(静脉反常栓子)等。
2. 非心源性: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肺静脉血栓或凝块、骨折或手术时脂肪栓和气栓、血管内治
疗时血凝块或血栓脱落等;颈动脉纤维肌肉发育不良(女性多见);肺感染、败血症、肾病综合征的高凝状
态等可引起脑栓塞。
3. 来源不明:约30%的脑栓塞。
三、临床表现
1.呈突然起病,常开始于一侧上肢,然后在数小时或一、二天内其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进行性累及该侧肢
体的其他部分。
2.多数不伴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较大动脉闭塞后数日内发生的继发性脑水肿可使症状恶化并导
致意识障碍,严重脑水肿还可引起致命性的脑疝危险。
3.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最易受累,出现对侧偏瘫(程度严重)、偏侧麻木(感觉丧失)、同向偏盲,
主侧半球(通常为左侧)受累时可表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时则发生失用症。
4.颈内动脉:可引起同侧眼失明,其他症状常常与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闭塞后出现的症状体征难于鉴
别。
5.大脑前动脉:不常见,一侧可引起对侧偏瘫(下肢重,上肢轻)、强握反射及尿失禁。双侧受累时可
引起情感淡漠、意识模糊,偶可出现缄默状态及痉挛性截瘫。
6.大脑后动脉:可有同侧偏盲、对侧偏身感觉丧失、自发的丘脑性疼痛、或突然发生不自主的偏身抽搐
症;优势半球受累时可见失读症。
7.椎-基底动脉:眼球运动麻痹、瞳孔异常、四肢瘫痪、进食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四、诊断依据
1.起病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或有动脉粥样硬化体征。
2.突然出现、数日达高峰的对侧偏瘫(程度严重)、偏侧麻木(感觉丧失)、同向偏盲、失语、失用症、
眩晕、复视、眼球运动麻痹、共济失调、交叉瘫、瞳孔异常、四肢瘫痪、进食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脑
动脉闭塞性综合症。
2
3.颅脑CT检查阴性或符合血管分布的脑组织低密度或颅脑核磁共振检查见符合血管分布的缺血或水肿
性病源。
五、预防
1积极运动
适当的锻炼可增加脂肪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沉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预防肥胖、控制体重、调整
血脂和降低血压均有益处,是防治脑梗塞的积极措施。脑梗塞患者应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选择,应进行
适当适量的体育锻炼及体力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不宜做剧烈运动,如快跑、登山等,可进行慢跑、
散步、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2控制体重
保持或减轻体重,使BMI维持在18.5-24.9kg/m2,腰围<90cm。
3戒烟限酒
香烟中含三千多种有害物质,烟中的尼古丁吸入人体内,能刺激植物神经,使血管痉挛,心跳加快,血
压升高,血中胆固醇增加,从而加速动脉硬化。
4合理饮食
注意多饮水;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桃、橙、香蕉、菠菜、毛豆、甜薯、马铃薯等富含钾的食物,
可降低血压,预防中风;缺钙可促使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每天摄入1克以上的钙,可使血压降低;
镁与钙的作用相似,应多吃粗粮、坚果、海藻等富含镁的食物;多吃蔬菜、香蕉、薯类和纤维素多的食
物;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肉皮、蹄和荤菜;食量与体力活
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少糖膳食,把食盐量降至每天6克左右。
5情绪稳定
乐观、稳定的情绪,舒畅、平衡的心态不仅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长寿的关键和秘诀。
六、疾病治疗
(一)治疗原则
1.对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发病的治疗。
2.抗凝治疗。
3.血管扩张剂。
4.降血脂、降低血粘度5.血管手术,切除血管内膜和硬化斑或血管扩张成形术。
6.对症治疗及合并症的治疗。
(二)用药原则
1.对高血压、动脉硬化要及时予以治疗。
2.肝素静脉滴注或新近报道应用的低分子肝素等抗凝剂可稳定进行性中风,对急性完全性中风无效,对
高血压病人因抗凝剂(尤其是肝素)引起出血的副作用应禁用。
3.对未用抗凝剂者,可使用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药物。塞氯比啶(力抗栓)活血素是更为有效的新特药
物。
3
4.低分子右旋糖酐可帮助降低血粘度。血管扩张剂(硝苯比啶、烟酸等)及中药根据具体病人慎用。
(三)恢复期治疗
恢复期治疗目的就是改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障碍、语言不利等症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并降低脑梗
塞的高复发率。
1、科学准确用药,预防脑梗塞复发
脑梗塞属于高复发不可逆性的慢性脑血管意外,病人出院后仍需按医生嘱咐规律服药,控制好高血压、
高血脂、糖尿病等动脉硬化的基础病变,并定期到医院复查。常用治疗脑梗塞的有效药物包括抗血小板
聚集类药物,如拜阿司匹林;脑保护营养药物,益气活血开窍止痛药物。
2、尽早、积极地开始康复治疗
如前所述,脑梗死形成后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如单瘫、偏瘫、失语等,药物对这些后遗症的作用是非常
有限的,而通过积极、正规的康复治疗,大部分病人可以达到生活自理,有些还可以回到工作岗位。有
条件者最好能到正规的康复医院进行系统康复。如因各种原因不能到康复医院治疗者,可购买一些有关
方面的书籍和录像带,在家自己进行。康复宜及早进行。病后3~6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机,半年以
后由于已发生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康复的困难较大,但同样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3、日常生活训练
患病后许多以前的生活习惯被打破,除了要尽早而正规地训练患肢,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右侧偏
瘫而平时又习惯使用右手(右利)的患者,此时要训练左手做事。衣服要做得宽松柔软,可根据特殊需要
缝制特殊样式,如可以在患肢袖子上装拉锁以便去看病时测量血压。穿衣时先穿瘫痪侧,后穿健侧;脱
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
4、面对现实,调整情绪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此话用在脑血管病人身上更贴切。面对既成事实,应调整好情
绪,积极进行康复以尽早重返社会。严重的情绪障碍患者可请医生帮助,使用抗抑郁剂,如百忧解,对
脑血管病后的抑郁焦虑情绪有良好的作用。
5、后遗症的功能恢复护理
(1)语言不利 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多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让病人保持
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
“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并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这利于促进语言功能改善和恢复。
(2)肢体功能障碍 急性期护理上要注意将瘫痪肢体臵放功能位臵,以防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
位和侧卧位。在病人病情稳定情况下,指导和辅助其进行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
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每天2~4次,每次5~30分钟。并配合药物治疗,按摩患侧肢体,
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嘱病人经常用热水浸泡患侧肢体,促进其血液循环。
(3)口角歪斜 临床上常见病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不能皱额、闭眼、鼓腮、吹哨。病人常常产生
消极情绪,失去治疗信心。护士应同情关心病人,给予精神鼓励,以便取得信任,舒其情志。饮食上宜
给易于消化、富于营养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配合针刺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鼓励病人多做眼、嘴、
4
脸部运动,并经常按摩局部。医学界认为脑梗塞引发的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
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
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
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
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
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
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肢体运动障碍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
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在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运动
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忽视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
肌张力及拮抗之间协调性的康复治疗,即使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变可能遗留下异常运动模式,从而妨碍
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大脑损伤后的
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国内国际上一般常在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使用家用型的
肢体运动康复仪来对受损的肢体运动恢复。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
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
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
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自主的运动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时候操作简便。这种疗法可使瘫痪的肢体
模拟出正常运动,增强患者康复的自信心,恢复患者的肌张力和肢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