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 走进生活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教学随笔: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面对这一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考虑数学教学中能不能把现实的问题与之相联,能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能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使我联想到如果数学教师能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那么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与此同时,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们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在学习中应用数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生活的质量。
一、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
数学课能以学生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将会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
面对着低年级的小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是,“要去春游了,你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到商店去买吃的!”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
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设计着方案,计算着钱数。
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当春游购物方案设计在孩子们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老师作了简单的小结:“同学们,你们为春游购物作出了不同方案的选择,其实,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数学”!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三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轮胎(圆形、方形、椭圆形)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
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在作文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当教师布置作文时,不少学生就眼睛盯着天花板,长叹着,无话可写。
即使强迫着自己写下去,也是内容空洞,千人一面。
应试教育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
面对这样的作文现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教师应当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会理解生活,表达生活,注重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在作文课上,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谈作文色变”,这跟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对写作素材的不积累有很大关系。
不管写啥文章,首先在心理上结了一个大疙瘩,好比没上战场先惧三分。
导致产生写作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对作文认识不够和对自己缺少信心。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首先使他们认识到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话。
作文没有什么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启发他们思考,搜索写作素材。
我们必须经常去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用独特的眼光去“扫描”社会或自然。
总之,观察是生活素材积累的前提条件,创作时,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
观察是作文的关键,观察的过程就是深入生活的过程,也是获得真知的过程。
那么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呢?第一,观察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不但要了解改革开放,也要了解市场经济;不但了解下岗职工的忧虑与苦闷,也要了解上岗的探索与喜悦。
第二,观察自然。
我们不但要走进名山大川的雄伟与旷远,也要走进溪流如茵的清晰与雅致,满怀激情地拥抱那青春燕南北,长虹溢彩,金果飘香,白雪皑皑……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断升华……只要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世界,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
思品科学习资料放手让孩子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五眼桥小学冯秀珍08学年第二学期“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因为,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
《品德与生活》课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体目标有四个方面,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各个目标有的需要通过养成性学习,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有的主要是操作性学习,主要想激发儿童探索的热情,让儿童积累探索的经验,通过学习获得探索的方法。
这些不同性质的学习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对应。
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生活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
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1、结合课程特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单纯的。
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的知识、教师课上讲的知识相矛盾,因此会产生许多困惑。
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学生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教师要时刻关注儿童,听他们说;教他们做,解除他们内心产生的困惑,这便是我们做老师的责任。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而是儿童活动的合作者和指导者。
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并非依靠听讲来学习。
因此教学时,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怎样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例如,学习《春天在那里》这一课时,结合语文课上的活动“找春天”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公园、野外寻找春天。
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摘要】“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时注重:在导入时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贴近学生。
让例题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
让练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走进生活、生活情景、实践、经验let the student enter the life, the feeling mathematics charmyin yanjuan【abstract】the class sign pointed out that,“mathematics teaching should unify the student to live the actual problem and had the knowledge,causes the student in the understanding, the use and in the study mathematics knowledge process, experiences between mathematics knowledge initially the relation, further feels mathematics and the real life close relation.”when teaching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1, when induction establishes the life situation, lets the classroom draw close to the student.2nd, lets the sample question and the life close relation, causes the student easy to accept,the understanding.3rd, lets the practice and the life close relation, achieves studies for the purpose of application. 【key words】enters the life, the life scene, the practice, the experience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小学生走进生活课堂人生百味,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它包含着我们的饮食、住宿、交通、文化等方方面面,把生活融入到教育中来,可让小学生们获得更丰富、更有趣的知识。
那么,如何让小学生走进生活课堂呢?1. 组织实地考察我们可以带小学生去街道、社区、公园等地方,让他们亲身感受生活中的风景、人物、事物,从中寻找并学习生活中的知识。
例如,到市场里了解食物的来源、种类和营养价值;到小区里了解居民生活方式、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情况;到公园了解植物、动物、环境保护等。
这些实地考察可以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
2. 生活实践活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去感受一些生活常识,比如教小学生如何勤俭节约,如何保护环境,如何应对突发状况等等。
这些活动既能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在生活中学习到习惯、礼仪、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这些活动也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3. 利用家长资源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家长到学校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和感悟。
例如,邀请留学归国人员、企业家、环保专家等专业人士来学校给小学生讲座,让小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等方面的信息。
家长也可以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教育和生活实践中来,帮助小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教育和家庭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
4. 生活美育教育我们可以通过生活美育教育,让小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艺术,这对于小学生的情感和审美发展非常有意义。
可以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如欣赏校园中的花草、建筑、艺术品等,感受生活之美。
还可以让小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生活用品,如折纸、剪纸、绘画等,让小学生在手工制作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在生活课堂中,小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生活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同时也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让小学生走进生活课堂,让生活成为教育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作文:走进生活,学会观察第一篇:我的小小花园我家有一个小小的花园,虽然不大,但却是我的一个小天地。
我喜欢在花园里闲逛,观察植物的成长变化。
每天早上,当我推开窗帘,第一眼看见花园里的花朵已经盛开,我就跃跃欲试地走进花园。
园子里各种各样的花朵,有红色的玫瑰,有黄色的迎春花,还有粉色的牡丹。
而现在,我最喜欢的是一盆粉红色的牡丹花。
它的花瓣像天使的羽翼,轻柔而美丽。
每天早晨,我都会细细地观察,看它的花瓣是否有新的生长。
有一天,我发现它开出了一朵新的花朵,我高兴得手舞足蹈。
花园里的生物也很多,有蜜蜂在花丛中飞舞,有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
而我最喜欢的则是蜻蜓。
每当一只蜻蜓飞进花园,我就追着它,观察它的翅膀,这是可以念书飞行的翅膀。
走进生活,学会观察,我的小小花园就像一个奇妙的世界,我时刻被它所吸引,了解到生命的多样性和生命的美丽。
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大自然,发现更多的美妙与奇迹。
第二篇:市场的变化每个周末,我都会和妈妈一起去市场购物。
市场是一个喧闹而热闹的地方,人来人往,摊位林立。
有一天,当我走进市场的时候,发现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的市场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和水果,人们忙着挑选自己喜欢的食材。
但是现在,我看到市场中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
有一摊摆着各种各样的小吃,有臭豆腐、糖葫芦等,它们颜色鲜艳、诱人的,引来了一大群人围观。
走进市场,我还发现了一个特别的角落,那里有一些小商贩在售卖各种有趣的手工艺品。
有丝绸手绘、木雕等,每一件都独一无二,引人注目。
市场的变化让我深感生活的多彩和变化。
通过观察市场,我发现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在不断的提高。
作为一个学生,我更要学会观察,积极学习,以更加宽广的眼界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第三篇:我喜欢观察云彩我是个喜欢观察云彩的人。
每当天空晴朗,我就会找个舒适的地方躺下来,仰望蓝天,观察云彩的变化。
有时,天空中出现了一朵朵像棉花糖一样的云朵,它们白白的,柔软而潇洒。
立足学生走进生活
周巷镇云城小学赵燕燕《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新教材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将学生的生活作为依托,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创设开放、自由、活跃的教学环境,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和课文中的小朋友一起探讨,一起交流,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准则。
一、贴近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原来只是纯粹的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因为无论哪个教师讲得再生动、再精彩,也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热切地探讨问题,自觉地接受知识,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引领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室是学生最亲切、最熟悉的地方,这里有他们的汗水,有他们的智慧,也有他们的荣誉……教授《班级风景线》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们自由地选择一处自己认为最闪亮的风景线,然后与投
缘的学生组合成一组,最后一起讨论交流自己之所以选择它的理由。
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很快就投入到探讨中来了。
他们口若悬河,各抒己见,可以说整个教室都沸腾了。
最后,我和他们一起总结:教室的角角落落有我们辛勤的付出,我们每一个成员都要美化我们的教室,热爱我们的班级。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认知
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创设情境,通过情境来引导他们学习,使其在情境中进行探究性思维活动,逐步获得感知,进而提升道德素养。
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掌握自己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
在上《当好小主人》这一课时,针对不同的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情境:1、你主动打电话,邀请同学聚会,庆祝自己的生日。
2、父母的同事打来电话,可父母不在,回来后,你进行转告。
3、亲戚打电话邀请你们一家去玩。
4、你在马路上看见旁边的一处房子着火了,打电话求援。
学生们根据情境,进行不同的表演。
表演后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在评价中掌握接听电话的技巧。
如电话铃响2-3声时去接比较好;记录电话号码时最好向对方复述一遍;接听电话开始要说“您好”,结束要说“再见”;为尊重对方,最好等对方说完后再挂电话等。
在涉及火警电话时,让学生明白要说清楚事发地点,火情的大小,同时也告知学生110、119、120等电话的用途,并反复强调不能随便拨打这些号
码,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了接听电话的礼仪和待人接客应有的礼貌,这是一般的说教所不能达到的。
三、联系生活,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也即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在这种生活活动中,人与人发生各种关系,也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道德就这样产生于协调关系和解决矛盾之中。
因此,我们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时,我们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生活情境,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认识情趣。
教学《你帮我,我帮你》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在学校和同学一起相处、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不愉快的生活事例。
对于刚刚跨入校园的孩子来说,同学之间的争吵、摩擦特别多,我们时常会看到学生兴匆匆地跑进办公室向老师诉说自己的委屈。
几个学生的大胆发言,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强烈共鸣。
接着,我让学生将文中哭泣的小女孩想象成自己,并向别人诉说自己的不
幸。
我将他们的诉说归类为以下几种:1、被同学欺负了。
2、同学没有帮助他(她)。
3、同学不愿和自己玩。
之后,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帮助她呢?这时候,学生发言积极,气氛非常热烈。
他们有的批评做得不对的同学,有的送去安慰的话,有的自我反省向同学道歉。
这样的实话实说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情流露。
最后,通过学习让他们明白,在学习生活中,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每个人要相亲相爱,互相帮助。
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进步,获得快乐和幸福。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综合课,绝不能再用以往惯用的说教作为教学手段,纯粹的说教会让课堂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应从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出发,立足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把课堂交给学生。
教师要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形式,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道德素养,再从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价值理念,使其成为文明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