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训练应走进学生生活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6
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写作的基础1走进生活,捕捉孩子的心灵在习作训练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入手,积极引导学生挖掘写作之源。
让学生通过看、听、经历和感受,引导其进入生活领域寻找习作素材,为学生的作文练习提供丰富的源头活水。
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
教师可与学生家长联系,转变其观念,让家长把孩子带进多彩的生活之中,让他们积极参与生活。
学校可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借助各种形式让学生体验生活。
让学生了解人生百态,品尝到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窥视生活的真实面目,使他们对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对人生有一定的认识。
这样,有了丰厚的生活基础,也就有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资源。
特别是丰富的生活,给了学生多姿多彩的精神体验,这都为习作这种精神活动打下了情感基础与动力基础。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累真实的生活,包括材料的积累、生活实例的积累及思想的积累、情感的积累。
怎样帮助他们“抓拍”这些一闪而过的真实“镜头”与“捕捉”瞬息而逝的思想火花呢?让学生记日记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应指导他们尊重事实、客观地记下事实,使这些事实“凝固”下来、储存起来,为今后习作提供资料。
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在记日记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思维,发表自己真实的思想及对事物的看法,抒发真情实感。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参与生活、体验真情,不但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思想趋向成熟。
最后,把习作建立在生活这个坚实的基础上,让真实的生活为习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让学生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这样才能摒弃习作上的“拐、作、造、假”甚至“克隆”的歪风,使习作更充实、思想更真实,才能使学生写出我们期望的实实在在的文章来。
2情动辞发,唤醒孩子的真情少年儿童有着非常烂漫的天性、无比纯真的思想及非常活跃丰富的想像力。
这些都是进行习作教学有利的先决条件和非常可贵的习作资源。
习作是个性化很强的创造性活动。
因此,我们的习作教学要千方百计利地用孩子的特点,开发他们的灵性,张扬他们的个性,使习作充满童真、童心、童趣,抒发孩子们纯真的情感。
扎根生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中,要注重扎根于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使之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要充分认识到写作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能力。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而写作是将思想与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多读优秀的文章,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运用的灵活性等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
要鼓励学生扎根于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的素材。
学生的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事物,鼓励他们描述自己的情感和经历。
可以组织一些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去体验生活,从中获取写作的素材。
可以组织班级活动,让学生去写一篇关于活动的感想,或者是鼓励学生去参观展览,游览风景名胜,写一篇游记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写作的主题和内容。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观察力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深入观察才能写出真实生动的描写。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了解他们的习惯、喜好、想法等,从而将观察到的细节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
学生还需要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
写作是表达思想的过程,只有思考深入,才能写出有观点、有价值的文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如:对于一个社会问题,学生可以思考它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对于一个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思考它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用意等。
要注重给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和反馈。
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设置写作任务,鼓励学生每周写一篇文章,并及时给予反馈。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机会锻炼写作能力,还可以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教师可以组织写作比赛,让学生互相竞争,相互激励。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写作中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小学生生活体验与写作训练的有效融合现如今,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体验和写作训练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生活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自己,而写作训练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将这两者有效融合起来,让学生既能够有实际的体验,又能够通过写作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呢?下面我将提出一些建议。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动物园或博物馆,让他们观察和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或展品,并在回到学校后写一篇观后感或实地考察报告。
这样的活动既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又能够通过写作来总结和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写作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了解和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可以组织学生写一篇关于校园环境的状况调查报告,让他们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校园的问题,然后结合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写一份报告。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学校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生活实践和写作结合的教学活动。
可以让学生以游览名胜古迹的方式,通过观察和感受,写一篇游记或景点介绍。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名胜古迹的兴趣,增加他们的文化知识。
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与生活体验相关的写作主题,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写作。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有关自己的梦想和目标的作文,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未来,并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决心。
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写作训练的有效融合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开设相关的写作课程、进行教学实践和提供相关主题等方式来实现。
这样的融合既能够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又能够通过写作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希望学校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来加强小学生生活体验与写作训练的融合。
小学生生活体验与写作训练的有效融合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也逐渐增大。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将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写作训练的有效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让小学生亲身参与各种生活体验活动,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素材和灵感。
可以组织学生到外面进行户外活动,如郊游、野炊等。
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亲眼目睹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不同的气味和声音,激发他们对于写作的兴趣。
回到教室后,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写下来,用文字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够加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通过让小学生参加一些特色活动,可以让他们在写作中有所创新和个性化。
可以组织一个班级的组词比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创造新的词语。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内涵和含义,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学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在写作中,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创造的词语来丰富自己的文章,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让小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可以培养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在假期中的生活体验写成一篇文章,并且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和讨论。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感受,从而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
学生还可以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这样的交流和分享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自己的社交和沟通技巧。
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写作训练的有效融合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生活体验非常重要。
通过亲身参与生活体验活动,参加特色活动和分享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技巧。
这样的融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在写作中更加自由和有创造性。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习作教学设计:水果选美大赛。
1.激情引趣,自由表达1.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两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1)黄铃铛,没声响,闻一闻,喷喷香,剥开里面瞧一瞧,住着一群小月亮。
(橘子)(2) 生的儿子多,各个黑脸膛,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
(西瓜)1.2 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玩一个与水果有关的游戏。
板书:水果选美大赛(教师板书写艺术字,更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美”)。
1.3 要求:要想玩好这个游戏,同学们必须多发现水果身上的美。
评析: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教师用游戏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点,巧妙地把“观察、发现”引入到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发展了能力。
2.自主创新,丰富语言给大家展示美的机会:你喜欢哪一种水果,发现了哪些美?可以用水果自述的形式,可以自由结组以水果家族表演的形式(如相声、广告等)展示,可以编成小诗或儿歌,还可以编写小童话等。
总之,鼓励同学大胆创新,只要语言生动,能够展示出水果的美就是成功。
全班交流,自由展示。
大赛结束,根据学生的表现集体讨论,评出特色奖、美味奖、创意奖等。
鼓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师总结:同学们的表现真棒。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有我们不断细心地观察、发现,才会伴随收获的喜悦;只有勤奋的人,才会不断品尝到丰收的硕果。
老师希望同学们多细心观察,勤动笔。
有这样一句话“常写手能顺,多写笔生花”,老师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写好作文。
3.因势利导,自由写话目的:在学生沉浸其中,意犹未尽之时,及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写下来。
学生们一定会洋溢着喜悦之情,奋笔疾书。
评析:小学生好表现,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教师及时引导孩子们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写下来,不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小学生生活体验与写作训练的有效融合随着社会的进步,孩子们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已经被学习和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缺少了儿时的欢乐和轻松。
因此,将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写作训练有效融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生活的乐趣,缓解学习中的压力。
首先,在生活体验中寻找写作素材,可以帮助小学生们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例如,跟随家长到公园、游乐场、博物馆、电影院等地方进行游玩、观赏、体验等,小学生就能累积到各种新奇的经历,这些经历可以成为他们写作的素材。
比如,跟随家长去爬山,小学生可以记录下自己的专注和坚持,以及到达山巅后的喜悦;到博物馆参观展览,小学生可以描述自己对历史文物的好奇和探索。
其次,在写作训练中融入生活体验可以增强小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和动力。
因为在生活体验中有很多值得写作的内容,而将它们变成精美的文本,既考验了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加了他们的写作动力。
比如,在一个秋日的下午,小学生和家长一起去采摘苹果,回到家后,小学生便可以描述自己的喜悦和苹果的甜美滋味,这样的写作,让小学生感到非常有趣和有意义。
最后,在将生活体验融入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的写作主体性。
即使在同一场景下,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个性,不要过分干预其表达,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自由发挥。
总之,将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写作训练有效融合起来,可以让小学生在写作中体验生活,打破了枯燥的功课内容,不仅增强了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发掘和表达自己的个性。
同时,这种融合也有利于小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语言能力的提升,未来将对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充满帮助。
小学生生活体验与写作训练的有效融合随着社会发展,小学生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他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而写作是小学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帮助小学生丰富生活体验,提高写作水平,实现有效融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教育活动中要讲究体验教学,让小学生在学习中亲身体验,吸收知识和技能。
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采用故事讲述、朗读、模仿、创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吸收语言知识。
在数学课上可以采取实物展示、游戏、图像的演示、模型制作等方式,使学生不仅学会抽象的概念,还能从实际生活中得到启示和体验。
这种教育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得到品质教育,增强道德意识,还能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充足的素材和灵感。
其次,在生活中创造机会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比如,在班级里可以举办写作比赛、朗读会等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写作的乐趣和魅力。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日记写作,并提供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话题,在他们书写的同时,渐渐地培养起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学眼光。
此外,也可以通过参加写作训练班,或让学生在亲子阅读中接受家长的指导,帮助他们逐渐培养出高质量的写作习惯。
最后,在帮助小学生丰富生活体验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也要及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在写作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可以沉淀思维、展开想象。
只有学生在有意识的写作过程中,才能真正领悟到写作的意义和内涵。
同时,也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文稿,指导学生分析文言、提升修辞技巧。
总之,在小学生生活体验和写作训练的有效融合上,需要教育者们采取多种手段,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学习中感受写作的美妙。
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文化后备力量。
小学生写作技巧训练融入生活实践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表达自我、展示思维的重要方式。
然而,许多小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如何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将写作技巧训练融入生活实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让小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写作的乐趣,提高写作水平。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丰富的生活经历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鼓励小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点滴,比如四季的变化、街头巷尾的景象、家庭成员的互动等等。
通过仔细观察,他们能够捕捉到细节,从而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春天里树木抽出的新芽、夏天池塘里盛开的荷花、秋天金黄的稻田、冬天皑皑的白雪,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的美好景象。
当孩子们用心观察后,在描写季节时就不再是空洞的描述,而是充满真情实感的描绘。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锻炼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不需要拘泥于形式和字数,只要把当天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情、自己的感受或者想法写下来即可。
刚开始可能会写得比较简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逐渐学会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表达更复杂的情感。
而且,当他们回顾自己的日记时,会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写作的信心。
除了观察和写日记,让小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和学校的活动也是融入生活实践进行写作训练的好方法。
比如,家庭聚会、学校的运动会、文艺表演等。
在活动结束后,让他们描述活动的过程、自己的表现以及从中获得的乐趣。
这样的写作训练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在融入生活实践的写作技巧训练中,对话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鼓励小学生与家人、朋友、老师进行交流,并把有趣的对话记录下来。
通过对话,他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气,同时也能了解到他人的观点和想法。
在写作时,适当地运用对话能够使文章更加活泼有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此外,阅读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走进生活,培养观察、感受、思考的写作能力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镜子”。
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
“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范式”观点的提出,强调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还要启迪悟性,引导学生感悟社会、人生、自然及文学、艺术、现代科技,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性,使学生有话要说。
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拓展学生的视野,力求体现“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使作文成为生活的载体”这一理念。
笔者认为,不能将“生活”抽象化。
”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个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
一、观察要立体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
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
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虽然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约有90%来自视觉和听觉,但还有10%左右的信息需要用其他感官去感知,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
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问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来感受秋天的到来,绝大部分同学说从落叶或黄叶,很少有同学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秋风的声音、秋天的气息,还有秋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等。
这些体验学生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激发,或者说没有被有效地训练。
国学大师钱穆当年教小学生写作文时,先命学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
再围坐,命学生各有陈述,即据实景互作讨论。
又告学生,有一景,学生多未注意。
是否闻头上风声。
因命学生试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
学生遂各静听有顷。
又告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风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
要学生试笔再写。
小学生生活体验与写作训练的有效融合【摘要】小学生生活体验与写作训练的有效融合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写作素养至关重要。
通过将真实生活中的体验与情感融入到写作训练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灵感。
在写作训练中,可以通过观察、思考和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拓展学生的写作素材,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知识,可以为他们的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和思路。
通过小学生生活体验与写作训练的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使他们在写作中更加自信和有自我表达的能力。
小学生生活体验与写作训练的融合是非常有效的,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生活体验、写作训练、融合、提升、素养、方法、技巧、案例分析、实践意义、有效。
1. 引言1.1 小学生生活体验与写作训练的有效融合小学生生活体验与写作训练的有效融合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课题。
在当今社会,写作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小学生作为写作的初学者,需要通过生活体验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将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写作训练有效融合起来,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写作素养。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周围环境和生活经历有着敏感的感知能力。
通过引导他们用文字记录和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想象力。
通过生活体验的写作训练,小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生活的真实与多彩,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2. 正文2.1 提升写作素养的必要性提升写作素养的必要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今社会,写作已经成为了人们交流和表达思想的主要方式之一。
而对于小学生而言,提升写作素养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提升写作素养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写作训练应走进学生生活-中学语文论文
写作训练应走进学生生活
王书月
从教近30年,我一直在想:写作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写作教学的价值体现在何处?近日研读《洪氏语文》中几则写作教学案例,猛然想起王栋生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最有价值的是对写作的爱,至少要能有对写作的敬重”,于我心有戚戚焉。
洪先生的这些教学案例之所以成为经典,我想一是都和学生当时的生活密切相关,二是他好像没有过多地去空谈策略和技巧,而是润物无声地把“人”这个字在写作过程中渐渐“立”起来,这正应是写作教学的起点,也直指写作教学的终极目的。
一,激发联想,恢复生活和知识的必然联系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过一句话,“学校里教授的知识都是二手货,甚至是三手货。
一切学问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中归纳出来的”。
但是在目前社会,谁能质疑这些二手货甚至若干手货的知识,或者质疑这些知识的运用效率?知识一旦成为死的东西,无论检测它的技术或者考试制度多么高明,我认为,一切都会归于无用。
原因是什么?因为关键是这些知识怎么得到高人性化的运用。
我们的教学过程基本不提人性,更谈不到人性化了。
何谓“高人性化”?一句话,就是学会陪学生玩,会“玩”才是知识人性化的最高境界,洪先生就是会陪学生“玩”的高手。
洪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恢复了知识和生活的“必然联系”。
他在指导初一学
生“人物速写”训练时并没有让学生直接写,而是在学习《一面》并提取出人物速写要领的基础上引写,这就使得读和写产生了联系,有利于学生找到写的着力点。
这么多年来我们谈写作,知识灌输得不少,但写作状况却不如人意。
原因何在?在于我们切断了读写之间的联系。
洪先生的高明之处还在于珍惜身边的真实元素。
写人物速写我们可以写生活中的各色人等,但洪先生“舍远求近”,让学生写自己的身边人。
陪学生玩,就要蹲下身去,和学生处于同一个视界,才能发现生活的真相。
比如学生写自己的同学缺门牙这个细节,课堂里响起了窃窃的笑声,如果老师批评一下,笑声没有了,生活的真实也就没有了,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就有可能会陷入为文造情、胡思乱想的怪圈。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莎拉马戈说:“如果你能看,你就要看见。
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
”这句话说到三个概念:“看”、“看见”、“观察”,初看差不多,实则区别很大,“看”主要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视觉表达,“看见”则已经进入社会学领域,是人已经用心灵去感应外面的世界,而“观察”可以说才是文学、教育学应当涉及到的,看事物之间的联系,看事物的细节如何衷达事物的本质等等,某种意义上讲,观察是阅读和写作都必然需要的一个环节,是实现读写共生的核心。
回到上面提到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一般人写的是他看到的,而没有写出生活中与此联系的一切,因此才会让人感觉是虚假的。
在《你看他像谁——给本班一位同学画像》的课堂中,姚逊同学朗读刚刚写好的短文后,洪先生没有停留在肯定他写得像不像,也没有被写缺门牙是否有损同学形象的争议打乱思维的过程,而是请出“豹头环眼”的张飞,又请出“瘦得教人担心”的鲁迅,讨论人家为何这样写之后,顺势话锋一转问:“姚逊笔下
的人物,外形有哪些特征?”洪先生接着问出了那要紧的一句:“写张飞的‘豹头环眼’,写鲁迅先生的‘瘦得教人担心’,写同学的‘缺颗门牙’,写法上是不是有相同之处?”这堂课让学生发现了经典作品和学生生活及其作品之间的共通之处,有利于他们养成深思领悟,触类旁通的习惯。
二,激活想象.找准真实生活和未知生活链接点
王栋生老师在《想象的趣味》中说:“我常痛感学生作文缺乏趣味,往往正是因为他们的文章一点想象力也没有,而事实上,我们共同经历的学校生活并没有枯燥到无趣的程度。
”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有同感。
学生没有想象力吗?不少学生不仅热衷看穿越小说,还自己去写作,足以说明学生还没有完全泯灭想象的兴趣。
但学生的想象力哪里去了呢?
让我们一起来重温洪先生指导文学社团活动的经典课例。
当时同学们正站在校园南首一棵银杏树下,把目光投向精神抖擞的洪老师。
洪老师用动情的语调回顾了古银杏树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关联,同学们被洪老师的情绪感染了。
想象靠外部信息“激活”,这里的银杏树无疑就是激活想象的具体事物,但如果仅仅是描绘眼前的银杏树,那学生也只是把学习过的知识运用到眼前的银杏树身上而已,模仿写一篇《银杏礼赞》,有何价值可言?
洪老师很清楚这一点,他采用了两个策略引导学生向前跨了一大步。
首先是变换视角,创设情境。
在学生纷纷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来形容银杏树后,洪老师以动情的语调,引导学生换位体验。
洪老师突然把手指向学校大门口,绘声绘色地说:“巧了!你们看,一位校友正向银杏树走来——”“请你们想象吧,他(她)可能是谁呢?”新奇而有趣的设问,使同学们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惊异感,激发起同学们创造性思维的情绪和兴趣。
其次是融人自我,驰骋想象。
在学生想象“他可能是满头银发的老华侨”等后,洪先生并没有让学生接下去写作,而是指着一位学生:“假如你就是那位满头银发的老华侨校友,当你来到银杏树下,你可能会有怎样的动作,怎样的心理活动?现在,请你给大家做一做,说一说,好吗?”学生在古银杏树下,凭借生活逻辑,展开想象,构思出异彩纷呈的“小品”来。
这次的“位移”正好与前面的视角变化相反,这是通过体验促进学生“进入角色”,同时也是在指导学生观察。
“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不是简单的对接生活、更不是复制生活、克隆生活,它一定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世界中,感悟人生、生活、生命的真谛,从而做出深体验,写出真感受。
” (史绍典《语文与生活》P214,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文章本是有情物,没有充沛的感情涌动,是很难写出富有激情和个性的文章来的。
洪先生在作文教学中,把着眼点放在思想感情的培养上,放在思维能力的培育上,他因校制宜,因人制宜,把学生引入特定情境之中,让学生依据不同对象、不同条件、不同特点,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而把思维引向全方位、多层次,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多向性和创造性诸多品质得到培养,这对进行课外活动、作文教学,乃至阅读教学,启迪都很大。
三、激起思辨,立足育人引写生活型作文
写作和说话一样,源于人们表达的欲望,源于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独立的思考,但时时刻刻存在着的生活却一直被我们忽略。
洪先生善于从学生的神聊中发现生活化写作的契机,研读他的《传达室里访“传达”》,使我对他的“只有一个目的:塑人”的教育价值观有了更深的领悟。
“好玩得不得了!”胡文星同学一脸的滑稽相,“今天早上,我从传达室门
口走过,听到王老爹对着话筒直吼,‘什么,什么?七点多钟,还不关路灯,你们忙的哪一门?’啊呀,他那大嗓门,脸上青筋直暴。
那样子,有趣极了!”他夸张的描绘,逗得大家一齐哄笑起来。
笑声很快也就过去了。
学生在课余时间谈笑逗趣,是极平常的事,“一笑而过”,一般的人不会引起注意。
面对这种情景,洪先生却在思考,他没有简单地指责学生没有发现生活美的能力,也没有直接告知他们“老传达打电话”反映的是普通人关心国家的崇高思想和美好心灵,而是用两问激起学生的思考:“王老爹平时说话总是和和气气的,今天怎么会发这么大脾气呢?王老爹究竟是发的无名火,还是发的有名火呢?”更主要的他不是带领学生甚至代替学生“走近”生活,而是让学生自己“走进”生活:“学做小记者,采访王老爹,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
在胡文星同学动情地向洪老师叙述了“采访”情况后,洪老师顺势说:“能不能将王老爹打电话的故事写成文章呢?最好再写几句‘附录’,说说自己写这篇小故事的体会。
”这样的顺势就把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融为一体,把生活情境的发现和写作实践的指导有机结合为一体,这样的生活型作文学生才不会感觉成为负担。
“理性思辨,对正在形成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看法的中学生来讲,无疑是重要的。
问题是,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思辨还太稚嫩,而且我们也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思辨的背景,传统的一边倒,或是敷衍的两点论,尤其是言与行的分道扬镳,使论辩往往陷于‘假’‘大’‘空’的套路,至今仍有很大市场。
而直观的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形诸感性的表达,可能对中学生来得更为真切、更为灵动。
” (同上,P217)史绍典的这段话可算是洪先生这个经典课例的最好诠释。
思考是更高层次的发现,它使人的心灵更敏感,不断的磨练,定能使
学生身上的理性和感性特质及两者的融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洪先生多年前实践的生活化的写作训练形式,离学生生活最近,也最能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和热情,同时也有益于发育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辨力,有益于发育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新品质。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消化,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传承。
王书月,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