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安全管理详细版
- 格式:docx
- 大小:107.98 KB
- 文档页数:14
心理学与安全管一般地说,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原因可归为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劳动者的技术、心理活动等方面出现了与作业要求不相协调的情况:外因是指设备状况、预防措施、防护用品以及劳动环境的条件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
国内外大量的事故统计表明,在企业内所发生的事故中,70%~75%是由于劳动者在操作行为发生错误或违章作业所引起的。
而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心理状态支配的。
因此,当我们的安全管理人员在分析和研究事故发生的内因条件时,就必须调查事故发生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亦即借助于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指导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
心理规律指认识、性格等心理特征的规律。
心理过程包括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和对待以及改造客观现实的意向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的内容和关系如图所示。
一、认识、情感和意志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
安全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
要管理人,首先要了解人,要了解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
总之,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特点出发。
认识过程是人们的心理活动的初级阶段。
通过这一活动,使人们能认识事物的个体和整体,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预测事物发展趋势,以及需要采取的行为。
人长期从事某一操作时,有时会产生视觉与客观对象之间的不一致,这种和客体不一致的错觉有时会成为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
即对某些对象的形状、尺寸及质上的错误知觉能导致操作者错误的判断,成为不安全行为的起因。
视觉对人来说,是最重要和使用最充分的感觉系统。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大约有80%~90%的信息由视觉提供的。
在生产环境中,劳动者产生的错觉也大部由视觉差错而引起。
错觉可分为运动的错觉和定位的错觉。
前者将运动的误认为静止的,或将静止的误认为运动的;后者主要是搞错了空间方向和位置。
劳动者因受刺激而产生紧张的情绪,就会出现和客观不一致的错觉。
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高校组)心理学概念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强化:是指驱使力对具有一定诱因的刺激物发生反应后的效果。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应。
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马斯洛五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元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高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教的心理学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
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
例如企业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颁发奖金。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
例如企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
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
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
第1课心理健康促成长【课题】心理健康促成长【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重视,正确认识心理与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标准,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蕴含的成长意义。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讨论,吸引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兴趣,引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
在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过程中,从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及对我们成长的意义几个方面逐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们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会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养成积极自我心理调适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分析自身心理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难点:引导学生把认知改变法变成一种思维习惯,遇事学会换个角度思考。
【教学方法】教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体验学习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一)什么是健康?1946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板书)根据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观点,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调和;适应环境,能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1.无心理疾病(基本条件)2.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板书)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提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
”主要有以下10条: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
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讲义)目录解读一、绪论二、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三、基础心理学内容1、认知: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言语和想象 意识和注意2、需要和动机3、情绪、情感和意志4、能力和人格第一节 绪论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学科,动物也有心理,猩猩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通、最一般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感觉和知觉、②记忆、③思维、言语和想象、④意识和注意等。
2、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3、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们总要认识它,在认识它的同时,人们又会产生对它的态度,引起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行动,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一体的。
4、能力和人格(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人格由气质和性格组成。
) 气质相当于平常说的脾气秉性,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比如有人暴躁,有人温顺,有人活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本质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现象随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
生物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觉阶段:环节动物开始有心理现象,开始形成条件反射(只具有某种感觉)——蚯蚓、蚂蚁、蜘蛛需要和动机能力、人格(气质、性格)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意识、注意 心理特性心理过程心理现象情绪、情感、意志2、知觉阶段:脊椎动物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能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对物体产生了整体认识(有各种感觉器官)——青蛙、老鼠3、思维的萌芽阶段:有知觉的心理现象,能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有简单的思维能力)——类人猿、黑猩猩4、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透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进行抽象思维)——人类.人类有了语言,能进行抽象思维,人的心理能反映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所以只有人的心理才能叫思维、意识、和精神。
《心理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概念: 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内容——心理现象1. 心理活动过程: 主要由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
2. 个性:主要由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构成。
三、心理学的两大任务1. 理论任务: 通过对自身对象的研究, 不断深入地揭示心理与外部世界、心理与脑的关系及其起源的奥秘, 从而用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论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2.实践任务:通过对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 去解决各个实践领域中凡是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关联的问题。
四、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1. 掌握心理学, 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有效性2. 教育可促进心理学的发展3.当代教改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教学生学会学习, 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 观察法: 指由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 来分析与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2. 实验法: 指研究者认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 使被试产生一定心理活动, 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以心理测验为主要工具, 测量个体的能力、人格方面的特征, 从而分析它们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4.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 以此分析、推测团体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
可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5. 其他研究方法个案分析法: 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的方法。
产品分析法: 指通过对活动的产品或作品进行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
档案研究法:运用以前的相关信息, 研究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
六、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了解): 结构主义心理学(冯特奠基、铁欣纳代表)、机能主义学派(美国詹姆士创始、杜威和安吉尔代表)、行为主义学派(华生创始)、格式塔心理学(德国韦特海默首创、考夫卡和科勒代表)、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创立)。
知识点(选择题+填空题):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3、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人的本性》、《学习心理》、)标志教育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德·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的诞生夸美纽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思想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思想,主张因能力施教,主张从教育实践中探索和研究儿童心理特点和规律,并于教育具体改革结合赫尔巴特,近代第一次教学理论的研究要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上俄·乌申斯基,近代最早在教育工作中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第二章4、学习类别加涅,按学习结果划分:言语信息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五类;奥苏贝尔,按学习活动的性质划分,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或者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5、不同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行为主义桑代克,试误-联结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
(饿猫开迷箱)(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的基本观点: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起稿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映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为实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问题的基本看法就是,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安全心理学与安全生产(2021新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安全心理学与安全生产(2021新版)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国家及企业对人的安全及健康空前重视。
从国家到地方,从地方到企业,有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部门,各种安全立法纷纷出台,安全手段及安全技术层出不穷,并且在不断完善中。
可以说,我们已进入一个法制化的新时代。
尽管如此,但令人遗憾的是,近两年,特重大事故频频发生,大型以下事故更是数不胜数。
先让我们看一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数字吧:2002年发生各类事故1073434起,死亡139393人,工矿企业死亡14924人;2003年发生各类事故963976起,死亡136340人,工矿企业死亡17351人。
2004年上半年,全国特大事故仍然多发,部分行业和领域、部分地区的事故总量、特大事故呈上升趋势。
1—6月在各类事故中共死亡63735人,工矿企业死亡7189人。
特别是“10.20”河南大平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一次死亡148人,更是举国震惊。
由此看来,我国因各类事故死亡的人数还是有可能跟前两年一样,突破13万人。
根据对大量事故的统计分析说明,约有70—80%的事故都跟人有直接关系。
所以安全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人的身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提高生产者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及安全防护技能,尊重他们的意愿和要求,这就是“以人为本”。
文件编号:GD/FS-8772(管理制度范本系列)心理学与安全管理详细版The Daily Operation Mode, It Includes All Implementation Items, And Acts To Regulate Individual Actions, Regulate Or Limit All Their Behaviors, And Finally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编辑: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心理学与安全管理详细版提示语:本管理制度文件适合使用于日常的规则或运作模式中,包含所有的执行事项,并作用于规范个体行动,规范或限制其所有行为,最终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
,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一般地说,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原因可归为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劳动者的技术、心理活动等方面出现了与作业要求不相协调的情况:外因是指设备状况、预防措施、防护用品以及劳动环境的条件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
国内外大量的事故统计表明,在企业内所发生的事故中,70%~75%是由于劳动者在操作行为发生错误或违章作业所引起的。
而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心理状态支配的。
因此,当我们的安全管理人员在分析和研究事故发生的内因条件时,就必须调查事故发生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亦即借助于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指导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
心理规律指认识、性格等心理特征的规律。
心理过程包括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和对待以及改造客观现实的意向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的内容和关系如图所示。
一、认识、情感和意志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
安全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
要管理人,首先要了解人,要了解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
总之,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特点出发。
认识过程是人们的心理活动的初级阶段。
通过这一活动,使人们能认识事物的个体和整体,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预测事物发展趋势,以及需要采取的行为。
人长期从事某一操作时,有时会产生视觉与客观对象之间的不一致,这种和客体不一致的错觉有时会成为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
即对某些对象的形状、尺寸及质上的错误知觉能导致操作者错误的判断,成为不安全行为的起因。
视觉对人来说,是最重要和使用最充分的感觉系统。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大约有80%~90%的信息由视觉提供的。
在生产环境中,劳动者产生的错觉也大部由视觉差错而引起。
错觉可分为运动的错觉和定位的错觉。
前者将运动的误认为静止的,或将静止的误认为运动的;后者主要是搞错了空间方向和位置。
劳动者因受刺激而产生紧张的情绪,就会出现和客观不一致的错觉。
产生错觉的机会越多,发生事故的概率也就越大。
用积累的经验来判断客观存在的危险事实,这是劳动者的本能。
但由于生产环境异常特殊,它和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劳动者的经验有时用不上,这就会引起人的思维错误。
要避免生产上的不安全行为,首要的是排除思维上的失误。
影响人们正确思维,导致不安全行为乃至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就是习惯定向。
所谓习惯定向是指在一个人的经验中,如果多次运用同样的方向去解决某类问题而奏效时,那么就会使人拘泥于以往的经验,不去寻求新的,安全的,更佳的方法,甚至形成机械地,盲目地习惯反应的倾向。
事实上,现场事故统计表明,“总这么干,习以为常,从没感到有什么危险,生产任务照样顺利完成”或“至今为止并没有出过事故,不要紧,我有经验”等习惯定向心理状态所造成的事故的比例占中国20%~25%左右。
情感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人的喜、怒、哀、乐、悲、愤的心理表现,也是人对待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
情感对现场作业者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操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与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密切关系。
尤其是情感的两极性,对人的思维活动和分析判断能力有着不同的作用。
当人在高兴、满意、愉快时,会感到舒适、畅快。
这将会使人的观察锐敏,反应迅速,动作灵活,操作准确,事故也随之减少或消除。
这类对安全生产极为有利的情感称为“增力情感”。
相反,若作业者带着悲哀、忧虑、愤怒、恐惧等情感进行作业,就会感到压抑和痛苦以及忐忑不安,使正常的心理活动受到干扰。
这类情感使作业者的反应变慢,行动迟缓,操作错误增多,事故频率加大,心理学称之为“减力情感”。
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积极引导操作人员具有增力情感,并给予保护,以增加其活动能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同时,要极力避免操作人员带着减力情感进行作业,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心境和激情是情感的两种形态。
人们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比较持久的情感状态,如精神舒畅或闷闷不乐。
心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物定的体验,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当人产生某种心境后,就会影响全部生活和工作,它使人的言语、行动、思想和所接触的一切事物都染上了相同的情感。
心境是有原因的。
从客观上来说,重大事件、事业的成败、工作顺利或挫折、健康状况,甚至时令节和气候变化、环境事物的变更都可以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
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则是影响人的心境的主观原因。
心境既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也可压抑人的积极性,前者起增力情感的作用,减少事故的发生;后者起减力情感的作用,增加事故的发生。
因此,每一个作业者,都应当成为心境的主人,应当自觉地掌握和控制自己的心境。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暴发式的情感状态。
激情是由外界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所发生的突然而重大的变化引起的。
狂欢、激昂、热情奔放或恐惧、愤怒等都属于激情。
处于激情状态的人,其认识活动的范围往往会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对自己的控制减弱,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
作业现场常常会出现因操作人员有特别高兴或忧虑和生气的事情而发生事故。
例如因作业人员与同事或家属发生争执,大吵大闹,或遇到特别高兴的事,感情冲动,思想不集中,忘记了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结果导致事故的发生。
意志是人在实践中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以目标作为方向,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各种困难,达到行为目的的心理过程。
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现场作业人员避免事故发生的一个有利因素。
一种情感,究竟对人的安全生产起增力作用或减力作用,不可绝对而言,还得看其意志品质如何。
有的人即使遇到了忧愁的事,但他能以大局为重,克制自己的情感,冲破心理故障,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减力情感起到增力的作用。
因此,一个作业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还必须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胜不骄,败不馁,在最顺心的时候,要乐而自持;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不为逆境所困。
这样才能做到操作准确无误,保证安全生产。
二、个性与安全行为的关系个性是影响作业者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
个性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即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人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兴趣、能力、性格与气质等方面。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有差异的。
因此,我们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这种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
兴趣是个性的一个侧面。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
兴趣对于一个人从事劳动,发展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任何人,只要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很大的兴趣,他就能积极地以至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
俗话说“乐而不倦”,对工作发生了兴趣,便会把工作视为一种乐趣。
防止工伤事故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建立和维持人们对安全工作的兴趣。
美国有人提出安全工作三项原则之一就是建立和维持兴趣,因此,在安全管理中,我们一方面必须有意识地培养操作人员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对注意安全的兴趣。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量根据劳动者的特长,例如运用兴趣迁移规律,发挥“兴趣效能,通过多种形式把劳动者的兴趣爱好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如企业领导组织安全生产的管理能力,工人的劳动能力以及与不安全因素作斗争,相应地采取安全措施的能力等等。
能力总是存在于人的具体活动之中,并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率。
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感觉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语言的感知、理解力、表达力、想象力、注意力等。
安全教育和训练及特殊工种培训就是要在工人有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达到进一步提高这些能力,搞好安全生产。
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动力方面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情绪体验的反应速度、强度和表露的隐显程度,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
性格是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寡断、果断、勇敢、懦弱、勤劳、懒惰。
性格和气质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但性格是人的心理特征的一个主要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
性格对于人的动机、行为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因为人的性格和他的思想观点、理想、信念、世界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思想观点制约着人的性格,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习惯和意向。
因此,人的性格与人的安全生产行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安全管理与事故统计表明,无论技术怎样好的操作人员,如果性格不好,马马虎虎,也会常常发生事故。
事实上,有的企业工人,进厂二十余年,连皮都没擦伤过,而有的人进厂几年就发生多次工伤事故。
这虽然与操作者的年龄,操作技术、工种等因素有关,但性格因素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具有良好的性格的操作人员,他们头脑清醒,善于思考,判断准确,动作敏捷;他们干起活来精力充沛,操纵机器不莽撞,不蛮干。
因此,他们很少发生事故。
而那些具有鲁莽、高傲、懒惰等不良性格的作业者。
往往促成不安全动作而导致伤亡事故。
人的性格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和变化,即性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因此,应用心理学于安全管理与教育中,就是要利用性格的这种稳定性和可塑性,深入发掘和发展劳动者的一丝不苟、踏实细致、认真负责、谦虚、克己、自觉和自制等良好性格;克服和防止那些易于产生不安全行为和事故的不良性格,如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懈怠、消极、狂妄、利己、自满、任性、优柔寡断和草率从事等等。
三、结束语企业生产中的安全管理,可分为对人和物两大类的管理。
其中对人实行安全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运用安全心理学知识,对劳动者进行科学管理。
安全管理人员及企业领导人应从知觉、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对易于产生和重复不安全动作的人,给予积极的心理调节,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觉正确性,保护他们的增力情感,培养他们具有良好意志品质,消灭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并根据劳动者的个性心理特性,诸如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去开展安全管理工作,调动劳动者与伤亡事故作斗争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确保企业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