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纠正持续性枕后位方法的临床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47.53 KB
- 文档页数:2
持续性枕后位难产的临床处理【摘要】目的探究持续性枕后位难产处理要点。
方法对持续性枕后位难产产妇实行徒手旋转胎头紧急救治,一旦失败应行剖宫产结束分娩。
结论在产程中保持良好的产力是预防早期枕后位的关键。
高直后位不宜用胎头吸引器助产.因高直后位常略带仰伸,呈前囟先露,胎头吸引器助产使负压直接作用于前囟,可损伤颅内组织,造成新生儿颅内出血。
【关键词】妇产;急诊;临床引言胎头以枕后位衔接于骨盆后,至中骨盆及盆底时仍不能自然旋至枕前位,而持续性处于枕后位状态者,称为持续性枕后位。
现有的观点认为,凡正式临产后,经过充分试产,当分娩以任何方式结束时,不论胎头在骨盆的哪一平面上,只要枕部仍位于母体骨盆的后方,即称为持续性枕后位,其发病率为4%~5%[1-9]。
1急症发病特点男型胎儿骨盆及猿型骨盆,入口平面前半部分狭窄后半部分较宽大,胎头枕部易取枕后位衔接;而这两种骨盆中骨盆平面和出口平面狭窄,骨盆呈漏斗型,使枕后位衔接的胎头难以转向前方,容易发展成为持续性枕后位。
均小骨盆者由于骨盆各径线均小,骨盆狭窄,影响胎头旋转,同样易引起持续性枕后位。
胎头过大造成头盆不称,不利于胎头内旋转,可产生持续性枕后位[10]。
当胎儿以枕后位入盆时,胎背靠近母体脊柱.影响胎头俯屈,使胎头与胎背不能形成很好的弧形,无法适应产道弯度,胎头的前囟成为胎儿的最低部位,由于骨盆形态及产力的作用,胎头的枕部位于骨盆后方,形成了枕后位。
胎盘的位置较低且为前壁胎盘,或宫缩乏力等因素,均可影响胎头的俯屈及内旋转,从而引起持续性枕后位。
2 诊断枕后位的产程特点主要表现为产程延长,特别是活跃期的减速期延长,常伴有宫缩乏力,宫颈扩张缓慢,宫口未开全孕妇有便意感。
阴道检查及B超检查是最重要的诊断方法。
3 紧急处理3.1胎头旋转胎儿的重心在背部,如孕妇经常采取侧卧或仰卧,胎儿背部重心受重力的影响,移向孕妇的侧后方,发生枕后位。
枕左后位者取左侧俯卧位,枕右后位者取右侧俯卧位,可使胎儿重心前移,若同时以体势及手法扶持胎背向前,并将胎背固定于腹前壁,使其取枕前位衔接,可以降低枕后位的发生率[11]。
镇痛分娩徒手旋转胎头对胎儿枕后位矫正的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究针对胎儿枕后位的矫正应用镇痛分娩徒手旋转抬头的临床效果和影响。
方法:将按照随机抽签选取的在2019年2月-2021年2月之间于我院进行分娩的100例产妇分为研究组接受镇痛分娩徒手旋转抬头矫正胎儿枕后位,对照组则采用无阵痛徒手旋转抬头的方式,比较两组产妇围生儿的自然分娩率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
结果:实施镇痛分娩徒手旋转抬头矫正枕后位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远远差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概率,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存在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运用镇痛分娩实行徒手旋转胎头可以有效促进顺利生产,充分确保分娩质量,减少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产道裂伤的发生,降低新生儿窒息与窘迫的概率。
【关键词】徒手旋转胎头;枕后位矫正;镇痛分娩;自然分娩;不良反应枕后位属于产科一种比较常见的胎方位,是指分娩时胎儿枕骨位于母体骨盆的后侧,需要进行纠正产妇体位帮助其自然分娩,若宫口开全胎方位尚未得以纠正而持续性性枕后位,进而致使产妇难产,使得产妇与胎儿受到严重危害,重者危机生命[1]。
为此我院特针对其进行实验对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择取于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分娩产妇,依据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组产妇年龄为25-35岁,平均年龄为(30.00±2.63)岁,孕周38-40周,平均孕周为(39.00±0.38)周,对照组分娩产妇年龄为26-35岁,平均年龄为(30.50±2.80)岁,孕周39-40周,平均孕周为(39.50±0.42)周,对照组和研究组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的均无明显的数据差异,不具备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1.2.1对照组产妇实施无镇痛分娩徒手旋转胎头枕后位,内容:不给予产妇镇痛,密切监测产妇生命体征,胎儿会露于坐骨棘下2cm 处,宫口扩张6cm使产妇呈膀胱截石位,给予常规消毒后仔细检查阴道,若胎头处于枕后位,宫缩间歇可以经阴道将右手食指和中指伸入并作为支撑点,在宫缩开始后轻推胎头,伴随宫缩缓慢旋转胎头,用左手在产妇腹部推动胎儿背部帮助其翻身,胎头枕左后位需要逆时针旋转,枕右后位进行顺时针旋转,均进行90°-135°的旋转,正枕后位根据胎背旋转。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第34卷第10期持续性枕后位指经充分试产,胎头至中骨盆及盆底时仍不能自然旋转至枕前位,而持续于枕后位状态。
阴道检查是确诊枕后位的重要方式[1]。
持续性枕横位又称胎头低横位。
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在胎头位置异常中发病率最高,处理不当危及母婴安全。
2015年1月-2017年11月对52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孕妇施行了手法旋转,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5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分娩中进入活跃期后仍阻滞在骨盆不同平面的枕后位或枕横位患者52例,初产妇26例,经产妇26例。
在徒手旋转前,首先需全面了解产妇的身体状况,然后给予适当的对症处理,如改变体位、调整产力等,如果此时产程仍阻滞,胎头不能旋转为枕前位。
旋转前宫口扩张4~5cm 以上,先露在-1.0~+2.5。
胎位为持续性枕横位30例,持续性枕后位22例。
手转胎头指征:所有孕妇状况良好,无妊娠高血压,无前置胎盘,无胎盘早剥等,胎膜已破,无明显骨盆狭窄,无明显头盆不称,宫口扩张4~5cm 左右出现延缓或停滞,经阴道检查发现胎头位置异常,经加强宫缩也无法自然转位。
胎儿情况良好,无重度胎儿宫内窘迫,无颅骨重叠及明显产瘤。
方法:①常规消毒外阴及阴道,于宫缩间隙,右手拇指与四指自然分开,握胎头。
ROT 做顺时针旋转45°为ROA 位,LOT 做逆时针旋转45°为LOA 位,ROP 做顺时针旋转90°为LOA 位,LOP 作逆时针旋转90°为ROA 位,待2~3次宫缩后,助产者感儿头有下降并不再回转时将手抽出。
②旋转胎头的同时助手于孕妇腹部向胎儿肢体方向推送儿背至脊前方位。
③如手推送儿背仍不能转成枕前位,嘱孕妇采取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让其自然旋转。
④因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产妇在宫口尚未开全时,过早使用腹压,容易导致宫颈前唇水肿[2],合并宫颈水肿者,封闭宫颈。
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难产的患者,并应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对其平均分组,分别应用徒手旋转胎头术方式(实验组)进行干预及常规干预方式(对照组)进行治疗,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产后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的新生儿阿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应用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难产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改变胎位,提高自然分娩率。
【关键词】徒手旋转胎头术;枕横位难产;枕后位难产【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7-0067-02难产是产妇分娩过程中常见的病症,其主要受胎儿异常、产道异常、子宫收缩力异常或者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情况的影响,导致胎儿分娩困难。
所谓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其主要指的是胎儿的胎头以枕横位、枕后位衔接,导致胎儿在下降的过程中,胎儿的胎头双顶径部分接近或者达到中骨盆平面位置,后可完成旋转动作,转成对应的枕前位,以此达到自然分娩的目的[1]。
若充分试产,胎头枕部不能转向前方,仍位于母体骨盆后方或侧方,致分娩发生困难者。
所以这就需要采取对应措施对难产患者病症进行干预,以改变胎儿体位,保证胎儿能够顺利生产。
所以本实验研究就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的78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难产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并应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对其平均分组,于实验组的39例患者中,年龄为22~43岁,均值为(31.56±2.44)岁,其中包含初次生产的产妇23例,二次或者多次生产的产妇16例,包含枕横位难产的产妇20例,枕后位难产的产妇19例;于对照组的39例患者中,年龄为21~42岁,均值为(31.75±2.63)岁,其中包含初次生产的产妇24例,二次或者多次生产的产妇15例,包含枕横位难产的产妇21例,枕后位难产的产妇18例。
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位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活跃期施行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妊娠37-42周,先兆临产经B超检查证实为枕后位的产妇1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4例,对照组96例。
两组均行催产处理,其中观察组加用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辅以经孕妇腹部推胎背为脊前方位的矫正方法;对照组仅进行卧位指导,即让产妇朝向胎背的对侧方向侧卧,比较两组生产结果。
结果观察组有70例经阴道分娩,占83.3%;对照组仅24例经阴道分娩,占25.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30.55,P<0.01)。
结论活跃期施行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位可降低难产发生率。
【关键词】持续性枕后位徒手矫正分娩头位难产是指头位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发生产程进展停滞延缓或延长,需要采取手势干预才能结束的分娩。
胎头位置异常是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而持续性枕后位(POPP)是头先露中一种常见的异常胎位,占头位难产的首位,为观察徒手矫正POPP的临床效果,对180例POPP的孕妇进行比较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80例产妇为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住院经B超证实为枕后位的初产妇,均为单胎,无明显头盆不称,无严重合并症。
1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4例,年龄(27.12±3.31)岁,孕(39.2±2.2)周,B超预测胎儿体重(3200±250)g,胎头双顶径(9.1±0.5)cm;对照组96例,年龄(27.12±3.31)岁,孕(39.2±2.1)周,B超预测胎儿体重(3200±245)g,胎头双顶径(9.1±0.5)cm。
两组孕妇年龄、孕周、胎儿体重、胎头双顶径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1.2 徒手旋转胎头的指征产妇进入活跃期,胎膜已破(如未破膜,可行人工破膜),宫口扩张≥6cm,胎头最低点(骨质部)降至坐骨棘水平以下者,阴道检查确诊为枕后位,无明显头盆不称,经静点缩宫素加强产力,使宫缩间歇2~3min,持续40~50s,改变母体体位,进行卧位指导,阿托品/普鲁卡因封闭水肿的宫颈等处理,胎方位仍不能自然旋转为枕前位致产程阻滞者。
徒手旋转持续性枕后位240例摘要】目的寻找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处理技巧,减少剖宫产率。
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待产并发生持续性枕后位的240例病例,对其处理方法及技巧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论徒手旋转处理持续性枕后位可以促进产程进展,提高阴道分娩率。
【关键词】持续性枕后位;徒手旋转;阴道分娩【中图分类号】R4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210-01 持续性枕后位是头位难产中最常见的一种胎方位, 降低持续性枕后位的发生率是降低头位难产的关键[1]。
笔者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待产的产妇, 进入活跃后期及二产程阻滞的持续性枕后位,施行了经阴道徒手旋转的方法矫正枕后位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 选择上述时期在我院住院待产的产妇,进入活跃后期及二产程仍阻滞在骨盆不同平面的持续性枕后位24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初产妇184例,经产妇56例,孕周为37-42周, 平均39.5周,年龄22 -36 岁, 平均27岁。
全部为单胎、头位, 骨盆外测量正常, 无明显的头盆不称, 无妊娠合并症, 胎心电子监护正常。
1.2方法枕后位近开全或宫口开全后,胎头下降缓慢。
对初产妇宫口开全1 h,经产妇宫口开全半小时无进展者,阴道检查为枕后位可徒手旋转。
旋转方法: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导尿,用右手食指与中指,以胎头小囱为支点,对LOP逆时针方向旋转至LOA,ROP顺时针方向旋转至ROA,待2~3次宫缩,胎头下降胎方位固定不再回转时将手退出[2]。
旋转胎头同时,可在孕妇腹部推动胎背,与旋转胎头方向一致并严密监测胎心。
徒手旋转胎位至枕前位,宫缩不好加强之,使其自然分娩。
如转胎头后下降至S+3以后无进展,再行产钳助产,2结果240例经上述积极处理后,阴道自然分娩224例(93.33%),阴道助产6例(2.5%),剖宫产10例(4.16%)。
徒手联合体位纠正枕后位60例分析【摘要】目的降低头位难产及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质量。
方法在有效的宫缩下,徒手将胎头上推并向枕前位旋转。
结果实验组中81.7%经阴道分娩,对照组中30% 经阴道分娩。
结论两组差异显著,实验组产程缩短,难产及剖宫产率降低。
【关键词】产妇体位;枕后位;自然分娩枕后位是产科中比较常见的胎头位置异常,处理不当,可对母婴造成危害。
本论文通过指导产妇进行体位矫正配合徒手将胎头转向枕前位方法及人工破膜等干预措施,使81.7% 的枕后位产妇经阴道分娩,并能显著缩短产程,降低难产及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质量。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住院分娩的头位初产孕妇,年龄在22~33岁之间,妊娠月份在37~41+6周之间,胎儿体重≥2500 g(估计胎儿体重≥4000 g的除外﹚,骨盆外侧量正常,无明显头盆不称;可经阴道试产,宫口开大≤3.0 cm,腹部触诊及B超检查均为枕后位,并同意阴道试产的产妇。
随即分为两组,各60例。
1.2 方法实验组产妇在出现临产后嘱其与胎儿脊柱对侧行侧俯卧位,侧卧时产妇将近床侧腿伸直,对侧腿屈曲贴腹。
当宫口>3 cm时,常规行人工破膜,并进一步确诊胎方位。
在有效的宫缩下,当宫口>5 cm时,根据枕左后位或枕右后位,于宫缩间歇期用大拇指﹑示指及中指顶住胎头先露部在宫缩期上推胎头并分别沿顺时针或逆时针向枕前位方向旋转,连续进行3~5个周期,此后再让产妇按原方向侧俯卧位。
对照组除破膜者均采取自由体位。
两组其他处理方法相同,如人工破膜、镇静剂及缩宫素的应用等。
两组产后均给与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χ2处理及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2.1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两组孕妇均在临产后24 h内结束分娩,新生儿出生后1~5 min,pgar评分均≥7分。
实验组中81.7% 经阴道分娩,对照组中30% 经阴道分娩,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徒手旋转胎头术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处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徒手旋转胎头术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处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产科应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产妇患者148例,采用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一般组和治理组,每组74例。
一般组采用常规治疗处理,治疗组采用究徒手旋转胎头术处理,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及新生儿阿普加评分(Apgar)情况。
结果:治疗组患者发生新生儿产生产伤、产后出血的例数低于一般组(P<0.05)、治疗组自然分娩例数高于一般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Apgar评分高于一般组(P<0.05)。
结论:将徒手旋转胎头术应用至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处理治疗中,可改善患者的临床体征,减小产后不良反应的出现几率,促进产妇患者自然分娩,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徒手旋转胎头术;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难产;产妇新生儿难产是常见的产科疾病,常见如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难产,会导致胎儿腔内回转受到影响,若处理不当,可能致使新生儿窒息的情况。
产妇盆腔狭窄、子宫结构异常等情况,也会增大自然分娩的难度。
徒手旋转胎头术的处理模式简单,手术效果较好,在引导产妇配合治疗、积极参与术前检查的过程中做好产后护理,可减少患者头位难产的发生几率。
本文将2017年5月~2019年4月被我院产科确诊为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采用徒手旋转胎头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5月~2019年4月被我院产科接纳的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产妇148例,所有产妇患者均已确诊。
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一般组和治疗组,每组74例。
一般组:年龄21~42岁,平均(32.11±3.14)岁;孕周35~41周,平均(39.55±0.46)周;初产妇及经产妇的患者例数分别为24例、50例;治疗组:年龄21~42岁,平均(31.94±3.28)岁;孕周36~40周,平均(39.47±0.36)周;初产妇及经产妇的患者例数分别为26例、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