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网智能路由器NR系列(旗舰型)白皮书
- 格式:pdf
- 大小:465.93 KB
- 文档页数:6
RG-AM5528(ES)智分+方案专用型无线接入点产品白皮书目录1产品图片 (1)2产品概述 (3)3产品特性 (4)4技术参数 (8)5订购信息 (13)1 产品图片图1-1RG-AM5528(ES)图1-2RG-MAP552图1-3RG-MAP552-W图1-4RG-MAP552(S)图1-5RG-MAP752(S)图1-6RG-MAP752(E)2 产品概述RG-AM5528(ES)产品是锐捷网络推出的面向复杂应用环境(如无线宿舍网、酒店、密集办公网等)下的智分型无线接入点,采用锐捷网络独有的分布式架构和千兆独享式架构——弱电间主机+微AP射频模块+百米以太网线,每房间独立广播MIMO信号,可以做到24个房间在2.4GHz和5.8GHz双频段下的双流覆盖,满足多种场景中对性能、覆盖和美化效果的多方面需求。
RG-AM5528(ES)产品引领802.11ac浪潮,可支持同时工作在802.11a/n/ac和802.11b/g/n 模式。
该产品外观采用19英寸标准机柜尺寸,支持弱电间标准机柜部署和灵活的楼道小型机柜部署,提供24个下联RJ45接口连接到微AP射频模块。
RG-AM5528(ES)产品可根据需要灵活的选择多种类型的微AP射频模块,特别适合部署在高校宿舍网、酒店、办公网等环境。
3 产品特性领先的多级分布式系统架构➢性能至上:多级分布式架构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不断深化,无线网络对带宽的要求也与日俱增。
智分+解决方案采用了锐捷独创的多级分布数架构。
主机侧的RG-AM5528(ES)采用分布式架构,数据转发和业务管理分别采用不同的模块进行处理,辅以万兆上行接口,可以彻底消除数据传输瓶颈;入室部署的微AP射频模块采用独立CPU进行数据处理和转发,独立射频芯片进行多用户空口调度。
主AP+微AP的多级分布式架构设计给智分+解决方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超高性能。
➢灵活部署:全场景使用入室微AP除了提供前沿802.11ac的射频规格外,还提供多种灵活的产品形态可供用户选择:RG-MAP552适合重新布线,吸顶或者壁挂安装的场景,微AP小巧美观,适合新建类项目的大规模部署。
数字电网白皮书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正在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
数字电网作为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白皮书旨在全面、详细、深入地探讨数字电网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数字电网的定义数字电网是指运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能源技术等手段,对传统电网进行智能化改造,构建起安全、高效、可靠、可持续的能源网络系统。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数字电网可以实现对能源的智能管理和优化调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数字电网的特点1.智能化管理:数字电网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电网的实时监测、运行优化和故障预测,提高电网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2.多能互补:数字电网不仅支持传统电力能源的接入和调度,还可以与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进行协调和优化,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补利用。
3.双向流动:数字电网支持电力的双向流动,可以实现电力的互联互通,促进电力市场的发展和能源的交易。
4.网络安全:数字电网面临着网络安全的挑战,需要加强对电网系统的保护和攻击监测,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
5.开放性和共享性:数字电网提供了接口和平台,支持多方参与和共享,促进能源市场的竞争和合作。
数字电网的发展现状1.技术应用:数字电网的技术应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各国纷纷推动数字电网的建设。
例如,德国的能源转型计划就包括数字电网的建设,中国也积极推进数字电网的发展。
2.典型案例:一些典型的数字电网案例值得借鉴和学习。
例如,美国的洛杉矶数字电网项目,通过在电网上安装传感器和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了对电力供应和需求的实时监测和调整,提高了电网的可靠性和效率。
3.政策支持: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推动数字电网的发展。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资是数字电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数字电网的挑战与问题1.技术难题:数字电网所涉及的领域众多,技术难题也相应较多。
例如,如何实现数字电网各个组成部分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性,如何确保数字电网的网络安全等。
网络安全技术白皮书范本技术白皮书目录第一部分公司简介6第二部分网络安全的背景6第一章网络安全的定义6第二章产生网络安全问题的几个方面72.1 信息安全特性概述72. 2 信息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滞后于信息网络技术。
72.3TCP/IP协议未考虑安全性72.4操作系统本身的安全性82.5未能对来自Internet的邮件夹带的病毒及Web浏览可能存在的恶意Java/ActiveX控件进行有效控制82.6忽略了来自内部网用户的安全威胁82.7缺乏有效的手段监视、评估网络系统的安全性82.8使用者缺乏安全意识,许多应用服务系统在访问控制及安全通信方面考虑较少,并且,如果系统设置错误,很容易造成损失8第三章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体系模型以及对安全的应对措施83.1信息与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模型93.2 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体系设计93.2.1 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体系模型93.2.1.1 安全管理93.2.1.2 预警93.2.1.3 攻击防范93.2.1.4 攻击检测103.2.1.5 应急响应103.2.1.6 恢复103.2.2 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体系模型流程103.2.3 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体系模型各子部分介绍 113.2.3.1 安全服务器113.2.3.2 预警123.2.3.3 网络防火墙123.2.3.4 系统漏洞检测与安全评估软件133.2.3.5 病毒防范133.2.3.6 VPN 132.3.7 PKI 143.2.3.8 入侵检测143.2.3.9 日志取证系统143.2.3.10 应急响应与事故恢复143.2.4 各子部分之间的关系及接口15第三部分相关网络安全产品和功能16第一章防火墙161.1防火墙的概念及作用161.2防火墙的任务171.3防火墙术语181.4用户在选购防火墙的会注意的问题:21 1.5防火墙的一些参数指标231.6防火墙功能指标详解231.7防火墙的局限性281.8防火墙技术发展方向28第二章防病毒软件332.1病毒是什么332.2病毒的特征342.3病毒术语352.4病毒的发展的趋势372.5病毒入侵渠道382.6防病毒软件的重要指标402.7防病毒软件的选购41第三章入侵检测系统(IDS)423.1入侵检测含义423.2入侵检测的处理步骤433.3入侵检测功能463.4入侵检测系统分类 483.5入侵检测系统技术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483.6入侵检测系统的缺点和发展方向 49第四章VPN(虚拟专用网)系统494.1 VPN基本概念494.2 VPN产生的背景494.3 VPN的优点和缺点50第五章安全审计系统505.1、安全审计的概念505.2:安全审计的重要性505.3、审计系统的功能特点50第六章漏洞扫描系统516.1网络漏洞扫描评估系统的作用516.2 网络漏洞扫描系统选购的注意事项:1、是否通过国家的各种认证目前国家对安全产品进行认证工作的权威部门包括公安部信息安全产品测评中心、国家信息安全产品测评中心、解放军安全产品测评中心、国家保密局测评认证中心。
目 录目 录 (2)第一章 前言 (4)1.1 感谢 (4)1.2 用途 (4)1.3 约定 (4)1.4 版权声明 (4)第二章 认识 2305NR 宽带路由器 (5)2.1 面板布置 (5)2.1.1 后面板 (5)2.1.2 侧面板 (5)2.1.3 前面板 (6)第三章 连接到宽带路由器 (7)3.1 建立 LAN 口连接 (7)3.2 建立WAN 口连接 (7)3.3 连接电源 (7)第四章 配置宽带路由器 (9)4.1 基本配置指南 (9)4.1.1 配置您的计算机 (9)4.1.2 ISP 配置 (10)4.1.2.1WAN配置 (11)4.1.3 局域网配置 (13)4.2 高级配置指南 (14)4.2.1 路由表配置 (14)4.2.2 虚拟局域网(VLAN)配置 (15)4.2.3 NA T 和 DMZ 配置 (15)4.2.3.1 DMZ 主机设置 (15)4.2.3.2 FTP 私有端口 (16)4.2.3.3 虚拟服务配置 (16)4.2.3.4 端口触发 (17)4.2.4 防火墙 (18)4.2.3.1 MAC 过滤配置 (18)4.2.4.2 互联网访问控制 (18)4.2.4.3 URL 过滤配置 (20)4.2.4.4 安全防御 (20)4.2.5 动态域名设置 (20)4.2.5.1 DYNDNS DDNS (20)4.2.5.2 每步 DDNS (21)4.2.5.3 花生壳 DDNS (21)4.2.6 综合设置 (22)4.2.6.1 管理密码修改 (22)4.2.6.1 远程管理端口 (22)4.2.6.2 UPnP 设置 (22)4.2.6.3 WAN 口链路状态设置 (23)4.2.6.4 时区设置 (23)4.2.6.5 恢复缺省参数 / 重启系统 (24)4.2.6.6 固件升级 (24)4.2.7 统计信息 (25)4.2.7 系统日志 (26)附 录 (27)附录 A 常见问题回答 (27)附录 B 配件清单 (29)附录 C W INDOWS 95/98/2000/XP 环境下 TCP/IP 设置 (30)Windows XP 系统的配置 (30)Windows 2000 系统的配置 (32)Windows 98/95/Me 系统的配置 (35)Windows NT4.0 系统的配置 (37)建立正确的网络设置 (40)附录 D 特性与规格说明 (41)主要特性 (41)规 格 (42)附录 E 技术支持 (42)第一章 前言1.1感谢非常感谢您选用 Netcore 2305NR 多功能宽带路由器产品!Netcore 2305NR 多功能宽带路由器是集路由器、防火墙于一身,为用户提供网络安全 和网络资源共享等功能。
白皮书0711*******.1网线组网2.2无线组网2.3电力线组网2.4光纤组网2.5方案对比FTTR解决方案131414151516171718181818193.1FTTR方案的构成3.1.1主光猫3.1.2从光猫3.1.3家庭光网络3.1.4云端管理平台3.2FTTR方案的特点3.2.1高带宽:真千兆到房间3.2.2好体验:无缝漫游、无感知切换3.2.3智运维:网络可视可管3.3FTTR可成为家宽业务增长的重要推动力3.3.1FTTR为家宽业务建立起用户体验优势3.3.2FTTR是支撑家庭创新业务的重要网络基础034.3施工指南4.3.1暗管施工方案4.3.2明线施工方案(PVC透明防水贴)4.3.3光缆面板安装4.4验收指南2323242626FTTR商业模式与产业生态3737396.1后装与前装商业模式6.2产业生态建设总结与展望39FTTR实践案例27272933355.1大平层:某248㎡大平层FTTR改造实例5.2复式:某320㎡二层复式FTTR改造实例5.3别墅:某200㎡三层别墅FTTR改造实例050607通信网络是信息基础设施的根基,光纤宽带是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只有无线通信与光纤宽带并驾齐驱,5G与F5G协同,才能为大数据、云计算、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保驾护航。
目前,5G无线通信建设如火如荼,光纤宽带网络也进入F5G时代,呈现出全光联接、超高带宽、云网融合、智能化和极致体验等发展趋势。
放眼全球,光纤接入已成为固定宽带网络建设的主流,光纤到户渗透率全球平均水平已达到65%。
近年来,我国的光纤宽带发展持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据工信部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通信业经济运行情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数据安全设施区块链人工智能融合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车联网和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水利设施智慧环保设施智慧市政设施智慧医院智慧学校智慧健康养老基础设施卫星互联网光纤宽带和骨干网物联网5G 数据中心云计算/智能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1.3家庭网络问题影响体验,业务呼唤“真千兆”人们不断提升宽带套餐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上网体验,包括更高的网络速率,更好的网络覆盖。
1PON技术回顾和50G-PON展望1.1PON技术发展史回顾PON技术是一种基于无源ODN的宽带接入技术,上下行传输波长独立,数据时分复用。
PON 网络采用P2MP点到多点拓扑,一个PON口可以接多个ONU,有效节省局端资源。
连接OLT和ONU的ODN网络采用纯光介质,全程无源,避免了电磁干扰,环境适应性强,易于扩展和升级。
PON技术已经大规模应用,并具有高带宽、高可靠性、多业务承载和低成本等优点。
在PON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标准组织FSAN/ITU-T和IEEE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PON技术起源于早期的APON/BPON,商用PON技术历经3代发展,GPON和EPON已经大规模商用部署。
目前10G-EPON和XG(S)-PON设备已经成熟并步入大规模商用窗口期。
表1-1 PON技术演进第一代GPON/EPON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百兆带宽接入能力,逐步替换原有铜线接入技术。
第二代10G PON可以为用户提供300Mbps-1Gbps带宽,满足4K/8K视频业务规模应用,以及VR/AR业务的前期导入。
面向未来1G以上带宽需求业务如极致AR、政企接入、5G Fronthaul/Backhaul等,并对PON技术的带宽和延迟提出更高要求。
10G PON之后的下一代PON技术发展趋势主要有两种方向:方向一是提高单波长速率;方向二是多波长复用提高总速率。
业界普遍认可将下一代光接入网容量提升至50Gbps,因此如何简单、高效地实现系统容量升级成为目前PON领域研究的热点。
IEEE和ITU-T就是基于这个思路来研究PON技术的后续演进,并在积极推动中。
IEEE率先启动了下一代PON技术的标准制定,在单根光纤上支持25Gbps下行速率,同时上行支持10Gbps或25Gbps速率,并支持和10G-EPON的兼容。
对于50Gbps带宽需求,采用多波长叠加技术和通道绑定技术提供2个25Gbps通道,实现50Gbps速率。
Wi-Fi CERTIFIED™ n:覆盖范围更远,流量更快,多媒体级Wi-Fi®网络2009年9月下文及其所包含的有关Wi-Fi Alliance项目的信息以及预期发布日期有可能在不预先通知的情况下被修改或删除。
本文以“按原样”、“按可用条件”以及“不保证无瑕疵”为基础编写。
WI-FI ALLIANCE不对本文及其所包含信息的有用性、质量、适用性、真实性、准确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陈述、保证、前提要求或担保。
摘要Wi-Fi CERTIFIED n可互操作性测试项目认证产品以IEEE 802.11 标准(802.11n)的802.11n修正版本为基础。
802.11n是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
本文旨在介绍802.11n的技术概况,详细描述Wi-Fi CERTIFIED n项目。
802.11n修正使Wi-Fi性能获得显著改进。
今天的Wi-Fi CERTIFIED n设备的吞吐量已达到传统802.11技术的五倍以上,覆盖范围达到后者的两倍,且连接更为稳定。
今天,经改进的Wi-Fi技术性能已经而且正在运用于多种产品,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将802.11n关键功能集成于产品之中,802.11n的优势将得到日益明显的体现。
功能全面的Wi-Fi CERTIFIED n 产品能够在房间内传输高清(HD)视频流,同时为多位用户提供高服务质量(QoS)的IP语音(VoIP)流与数据传输服务。
Wi-Fi CERTIFIED n设备还拥有最先进的安全保护性能。
无论是企业网络、校园网络还是城市网络,802.11n都能提供IT管理者孜孜以求的稳健、快速、安全而优质的网络性能。
Wi-Fi CERTIFIED n项目是Wi-Fi CERTIFIED 802.11n 草案 2.0项目的改进版本,后者于2007年6月发布(草案-n项目)。
项目的基准要求未变,更新后的项目增加了对标准包含的部分可选特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