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第3课 遥远的地平线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第3课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同学们了解线性透视现象;
技能目标:能利用线性透视进行简单的创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利用线性透视进行简单的创作;
教学难点:了解线性透视形成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创作油画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线性透视吗?它的形成原理是什么?
师: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遥远的地平线》;
一、说一说:
师:课件出示课本第11页代表四种视觉的四幅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说一说,这些画分别是那种视觉现象?
不同的视觉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它们的地平
线和消失点在哪里?
生: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十分准确,说明你们刚才学习的十分认真; 师:课件出示课本第12页的几幅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仔细找一找这几幅图中的视平线在哪里?
生:认真观看后,仔细寻找;
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都找的很认真,也找的十分的准确;
三、实践展示: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观察的情景,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尝试画出校园内某处的风景,要求画出风景的地平线和消失点;
师:然后到讲台上进行展示;
生:结合课文积极创作;
师:巡视指导;
生:创作完成后,积极上台展示;
师:对学生作品做出必要的点评;。
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优秀教案范文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优秀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2、实力目标: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仔细视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实力。
教学重点:运用基本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
教学难点: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肯定情境的画面。
课时安排:2课时第1 课时教学过程(一)直观感知,导入课题:师:老师请同学们先观赏一张图片,你们发觉蓝天下近处和远处的山峦各有什么不同?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那些改变?师(小结):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逝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好玩的现象,今日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远的地平线(板书:遥远的地平线)(二)视察分析,了解改变:1、看一看:(课件出示近大远小视觉改变的图片,引导学生视察)师:老师收集了生活中很多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些独特的视觉改变,每一张图片中的哪些物体发生了哪些改变?师(小结):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睛看到后,其影像都会发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粗远细、近稀远密的改变。
2、说一说: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那些物体发生了这种改变?师(小结):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同学们平常养成细致视察的习惯,就会发觉更多好玩的现象。
(三)尝试练习,驾驭画法:1、(课件先出示横着放的一组杯子)。
师:老师这里也发生了一个好玩的现象,我这里有一组杯子,实际生活中,这组杯子的大小一样,可是将它们完全横放着摆放成一排,你们发觉它们的大小有改变吗?师:假如将它们竖着像站队列一样排列成一排,你们发觉它们的大小有改变吗?师:这组杯子除了有大小的改变外,它们还有前后的?师:这一组杯子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觉了吗?师(小结):把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同样大小物体的后面,就会有前后遮挡和近大远小的视觉改变!2、(课件出示不同位置拍摄的杯子)。
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遥远的地平线》是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出自己对遥远的地平线的理解和想象。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遥远的地平线的图片、绘画技法和创作方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绘画技能,但对于遥远的地平线的理解和表达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表达,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作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遥远的地平线的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绘画表达出自己对遥远的地平线的理解和想象。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遥远的地平线的绘画技法和创作方法。
2.如何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对遥远的地平线的理解和想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遥远的地平线的图片,引导他们发现和总结地平线的特点。
2.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创作想法和绘画技法。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绘画,实践所学知识和技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遥远的地平线的图片和绘画作品,用于展示和参考。
2.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准备投影仪和幻灯片,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展示遥远的地平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平线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遥远的地平线的概念和特点,展示一些绘画作品,让学生了解地平线的绘画技法和创作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创作想法和绘画技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作品。
4.巩固(10分钟)学生动手绘画,实践所学知识和技能。
教师继续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表达出自己对遥远的地平线的理解和想象。
5.拓展(10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学生欣赏和评价。
六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 - 第三课遥远的地平线 | 湘美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认识小学艺术史上的重要画家;
2.理解自然景观的表现方法;
3.学习画布的构成和运用。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世界著名画家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法;
2.难点:通过绘画手法表达自然景观的远近和空间感。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1. 艺术背景介绍
本节课讲解的画家是美国画家亨利·康斯坦(Henry Koerner)。
康斯坦在二次大战时期曾担任美国空军军官,在此期间他曾被困于德国,在战场中直接接触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这也成为他后来创作艺术的主题。
2. 欣赏与分析
1.小组分享主题:让学生认识自然风光与人工建筑的不同特点,并理解画家康斯坦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这些不同特征。
2.欣赏康斯坦的作品《遥远的地平线》(The Distant Horizon),理解其构图、色彩以及画家的表现手法。
3.分析画品,询问学生在画品中看到什么特点,从视角、色彩、线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画家如何通过构图和色彩运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 手工制作活动
1.学生自选素材,画出遥远的地平线,要求表现远近关系和空间感。
2.注重构图和素材的搭配与运用。
4. 作品展示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个人创作心得与体验。
四、教学反思
通过对康斯坦作品的欣赏和学生手工制作活动的开展,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画家的手法,自由发挥表现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
同时,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个人创作心得与体验时也增强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3. 遥远的地平线》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3. 遥远的地平线》是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地平线,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平线的概念、地平线的绘画技巧以及地平线在绘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地平线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平线的绘画方法,并能够运用地平线来构图和美化画面。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绘画中运用地平线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平线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平线的绘画方法,并能够运用地平线来构图和美化画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创作,培养自己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地平线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平线的绘画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地平线来构图和美化画面。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地平线的自然景观,培养自己的空间感知能力。
2.实践法:学生通过绘画实践,掌握地平线的绘画方法。
3.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地平线。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地平线景观图片,用于教学演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绘画工具,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平线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地平线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地平线的基本概念和绘画方法。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地平线景观图片,进行绘画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 -第三课遥远的地平线︳湘美版一、课程地点、时间和对象本次美术课程是针对湘美版六年级下册的美术课程第三课——遥远的地平线,面向的对象是六年级学生。
课程时间是一个课时,大约为40分钟。
本次课程将在教室内开展。
二、课程内容简介本次美术课程的主题是“遥远的地平线”,通过学生对作品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通过线条及形态的绘制表现远方地平线的虚实感和距离感。
本课将让学生了解地平线的概念,探究遥远景色中的线形及风格。
同时,学生将进一步认识颜色的混合、阴影及明暗原理,使画面的构成更加完整,理解深入。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 了解地平线的基本知识和用途;1.2 从视觉及形态上了解远方的地平线;1.3 掌握一些线条及造形的表现方法,如线性透视法及自由线条法等;1.4 具备色彩混合和明暗变化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能力目标2.1 通过学习和练习,提高视察和分析景色及场所的能力;2.2 培养创造和表现力,提高绘画水平;2.3 培养观察和注意细节的能力。
3.情感目标3.1 提高对自然及美的热爱;3.2 培养学生的耐性及毅力;3.3 培养学习过程中分享、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4.1 通过视觉来分析景色及场所;4.2 通过绘画来表现目的、形式、技术、材料等。
五、教学难点5.1 如何通过色彩混合及明暗技巧来表现画面的距离感和虚实感;5.2 如何掌握线性透视法及自由线条的表现方法。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6.1 视频解析法;6.2 课堂讲解法;6.3 示范操作法;6.4 自主实践法。
七、教学步骤1.导入1.1 师生问答。
用地平线的基本概念导入课题,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它的作用和表现方法等。
1.2 展示一些描绘遥远地平线的艺术作品,让学生从画面感受其虚实感和距离感,并引导学生自由展开讨论。
2.讲解阐述2.1 给学生展示一些充分说明线性透视方法及自由线条方法的画面,并介绍这些方法的表现原理。
2.2 为学生呈现一些充分说明色彩混合和明暗原理的画面,让学生了解画家是如何表现光线影影响的。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一、基本说明1、模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年级:小学六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4、所属的章节:第3课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能力目标: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内容分析:本课是“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
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透视规律,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提高空间表现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
教学难点: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
3、学情分析:透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低,空间思维能力差,他们往往不能够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更谈不上在绘画创作中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表现丰富的前后空间关系的画面了。
我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欣赏为线索,通过一系列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在视觉欣赏中理解绘画中的透视规律。
并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视点出发去表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和体会,运用更多的方法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与层次感。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油画棒、黑色水性笔、作业纸学生准备:油画棒、黑色水性笔。
5、设计思路:我紧扣教学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欣赏中感受透视变化——在观察分析中了解透视规律——在探究练习中掌握透视画法——在教师示范中拓展学生思维——在评价中建立学习成就,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感知和理解“近大远小”的这种独特的透视规律!三、教学过程四、教学反思1、看一看环节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透视现象。
学生通过欣赏对透视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说一说环节,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这种现象,让学生知道近大远小是一种透视现象。
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2.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3.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
教学难点: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油画棒、黑色水性笔、作业纸
2、学生准备:油画棒、黑色水性笔。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导入课题
通过一张图片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基本的透视变化。
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张图片,你们发现蓝天下近处和远处的山峦各有什么不同?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那些变化?
(小结):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远的地平线(板书:遥远的地平线)
二、观察分析了解变化
1.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种有趣的透视规律。
小结: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睛看到后,其影像都会发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粗远细、近稀远密的变化。
2.说一说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你们还见到过那些物体发生了这种变化?
三、尝试练习掌握画法
1.让学生了解
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变化也会不一样。
2.在探究练习中让发现透视规律,并能运用透视规律来解决画面物体的前后空间关系
四、教师示范拓展思维
1.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画面近大远小的排列方法。
2.教师示范让学生更加明白画面的主次关系。
五、学生创作
注意:
1、主体物要有近大远小的变化并且重复排列在画面中
2、情境添加简洁有趣
3、颜色要有对比,近处的鲜明,远处的灰暗
作业反馈,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近大远小或遮挡方法运用得很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展示。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