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通报2003-06再谈交流跳环实验
- 格式:pdf
- 大小:943.14 KB
- 文档页数:2
磁跳环现象的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磁跳环现象磁跳环现象是一种磁学现象,指的是当一个磁铁靠近一个导体环时,导体环中的电流会产生磁场,磁场同样会对磁铁产生作用,使得磁铁和导体环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磁铁或者导体环的运动,形成一种反复跳动的现象。
2. 磁跳环现象的原理磁跳环现象的产生原理是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洛伦兹力的相互作用。
1.静磁场产生(磁铁靠近导体环):当一个磁铁靠近一个导体环时,磁铁产生的磁场会穿过导体环。
2.电流感应:磁场的变化会在导体环中感应出电流。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磁场的变化导致了导体环中的电流的产生。
3.洛伦兹力:导体环中的电流和磁场相互作用,产生洛伦兹力。
这个力使得导体环和磁铁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并导致磁铁或导体环的运动。
4.反复跳动:由于洛伦兹力的作用,磁铁和导体环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磁铁或者导体环反复跳动,形成磁跳环现象。
3. 磁跳环现象的应用磁跳环现象的原理和特性使其在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了一些磁跳环现象的应用。
3.1. 磁浮技术磁跳环现象在磁浮技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利用磁跳环现象,可以实现磁浮列车、磁悬浮风力发电机等设备的悬浮和运动。
磁浮列车通过磁跳环现象实现了不接触地面的高速运动,大大提高了列车的运行速度和稳定性。
3.2. 储能设备磁跳环现象可以应用于储能设备中,例如磁悬浮能量贮存器。
这种贮存器通过磁跳环现象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并将电能储存起来。
当需要释放储存的能量时,电能再次转化为机械能,从而实现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3.3. 振动降噪技术磁跳环现象也应用于振动降噪技术中。
通过在机械系统中引入磁跳环结构,可以减少机械系统的振动和噪音。
当机械系统受到外力激励时,磁跳环现象使得系统能够自动调整和吸收部分振动能量,从而降低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3.4. 触觉反馈技术磁跳环现象还可以应用于触觉反馈技术中。
通过在触觉装置中加入磁跳环结构,可以实现对用户的触觉反馈,提高用户交互体验。
静电跳球实验是一种简单有趣的物理实验,其原理涉及静电力和静电感应。
以下是静电跳球实验的原理:
静电力:静电力是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当物体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时,它们之间会产生相互吸引或排斥的静电力。
静电感应:静电感应是指当一个带电体靠近一个导体时,导体的内部电荷会重新分布,使导体表面出现与带电体相反的电荷。
在静电跳球实验中,通常使用一个导体球(如一个金属球)和一个塑料杆或橡胶棒(通常称为“电棍”)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用电棍摩擦导体球:将导体球轻轻接触电棍,并用电棍来回搓动球体一段时间。
这会导致球体带有静电荷,通常是负电荷。
将球体放在平滑平面上:将带有负电荷的导体球放在一个平滑的桌面或平面上。
观察球体的动作:由于静电力的作用,带有相同电荷的物体会互相排斥,带有不同电荷的物体会互相吸引。
当导体球带有负电荷时,它会感应桌面上的物体,使桌面上的电子分布不均,导致桌面上的区域带有正电荷。
静电跳动:带有负电荷的导体球会受到桌面上带有正电荷的区域的吸引,导致球体在桌面上发生跳动,直到接触到带有正电荷的区域,然后再被排斥回去,如此往复。
总结:静电跳球实验的原理在于静电力和静电感应,导致带电的导体球受到周围带有相反电荷的区域的吸引和排斥,从而在平滑平面上产生跳动的效果。
这个实验可以生动地展示静电现象,特别适合用于教学和科普活动。
从对一道高考题答案的疑问谈“跳环实验”作者:周新强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3年第10期【内容摘要】2012北京高考理综19题考了“跳环实验”,答案有待商榷。
跳环实验又叫浮环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用来演示电磁感应现象的一个典型实验。
大多数教师对合上电键时铝环跳出过程都是用楞次定律解释的,但其实造成“跳环”的原因并非这么简单。
通过实验验证与理论分析结合,可以说明线圈匝数过多以及改成直流电源也可能是造成“跳环”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跳环北京理综演示实验2012北京高考理综19题考了“跳环实验”,原题如下:19.物理课上,老师做了一个奇妙的“跳环实验”。
如图,她把一个带铁芯的线圈L、开关S 和电源用导线连接起来后.将一金属套环置于线圈L上,且使铁芯穿过套环。
闭合开关S的瞬间,套环立刻跳起。
某同学另找来器材再探究此实验。
他连接好电路,经重复试验,线圈上的套环均未动。
对比老师演示的实验,下列四个选项中,导致套环未动的原因可能是()。
A.线圈接在了直流电源上B.电源电压过高C.所选线圈的匝数过多D.所用套环的材料与老师的不同此题参考答案是选D.网上各种版本的解析也都大同小异,笔者摘录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解析:当闭合S瞬间,线圈L内产生的磁场B及磁通量的变化率,随电压及线圈匝数增加而增大,如果套环是金属材料又闭合,由楞次定律可知,环内会产生感应电流I及磁场B',环会受到向上的安培力F,当F>mg时,环跳起,越大,环电阻越小,F越大。
如果环越轻,跳起效果越好,所以选项B、C错误;如果套环换用电阻大密度大的材料,I减小F减小,mg 增大,套环可能无法跳起,选项D正确;如果使用交流电,S闭合后,套环受到的安培力大小及方向(上下)周期性变化,S闭合瞬间,F大小、方向都不确定,直流电效果会更好,选项A错误。
这些解析都是基于楞次定律这个考点进行的理想化理论分析,分析结果自然是和参考答案一致。
但是笔者根据自己课堂上做演示实验的经验,对此答案有所疑问,这些解析中可能忽略了自感与导线电阻等实际的因素。
跳环实验原理范文跳环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物理实验,用于验证电磁感应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它的原理涉及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感应定律的关系。
电磁感应是指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当一根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磁场会切割导体,导致导体中的电子发生移动,从而在导体两端产生感应电动势。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场的变化率成正比。
跳环实验则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探索磁场的性质。
实验中通常使用直流电源、滑动导轨、跳环和磁铁等设备。
首先,将滑动导轨连接到直流电源上,并将电流引入导轨形成一个磁场。
然后,在导轨上放置一个磁铁,使其与导轨中的磁场相互作用。
最后,在导轨的一些位置放置一个跳环,并使跳环与导轨相连。
当跳环静止时,磁铁和导轨中的磁场不会切割跳环,因此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而当跳环开始移动时,磁铁和导轨中的磁场就会切割跳环,从而产生感应电动势。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场的变化率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量跳环中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得出磁场的性质和方向。
具体来说,当跳环和导轨的相对速度增大时,切割导线中磁感线的速度也增大,从而导致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增大。
而当跳环和导轨的相对速度减小或相反方向运动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会减小。
因此,通过测量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导轨中磁场的变化情况。
跳环实验验证了电磁感应定律,并为我们研究磁场的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
通过实验可以确定跳环的运动速度和磁场的方向之间的关系,可以测量磁场的大小和方向。
在现实生活中,跳环实验被广泛应用于电磁感应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如发电机、变压器等设备的设计和制造。
此外,跳环实验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电磁感应原理的理解,为电磁学的学习提供了直观的实验依据。
总之,跳环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实验,通过测量跳环中的感应电动势的变化来探索磁场的性质和方向。
实验验证了电磁感应定律,并为磁场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实验二十七弹性跳环——跳环式楞次定律演示仪
【仪器介绍】
如图27-1所示,弹性跳环利用通电线圈及线圈内的铁芯所产生的变化磁场与铝环的相互作用,演示楞次定律。
铁芯为φ= 26mm×450mm的软铁棒,线圈为有机玻璃骨架、φ=0.7mm高强度漆包线绕制而成。
【操作与现象】
1. 闭合铝环的上跳演示
将电源插座插入电源,打开电源开关,将铝环套入铁棒内按动操作开关。
当开关接通则铝环高高跳起,当保持操作开关接通状态不变,则铝环保持一定高度,悬在铁棒中央;当断开操作开关,则铝环落下。
2.带孔铝环的演示
重复上述步骤,然后将带孔的
铝环套入铁棒内,按动操作开关。
当开关接通瞬间,铝环上跳,但高
度没有不带孔的铝环高;保持操作开关接通状态不变,铝环则保持某一高度不变,悬在铁棒中央某一位置,但没有不带孔的铝环悬的高;当把操作开关断开后,铝环落下。
3. 开口铝环的演示
重复上述步骤,然后将开口铝环套入铁棒内按动操作开关,开口铝环静止不动。
【原理解析】
当线圈中突然通电流时,穿过闭合的小铝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根据楞次定律可知,闭合铝环中会产生感生电流、感生电流的方向和原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相反。
因此与原线圈相斥,相斥的电磁力使铝环上跳。
当用带孔的铝环由于有效感应面积小,产生的感生电流也比不带孔的铝环小,因此重复上述实验时铝环仍会上跳,但跳起的高度相对较小;当开口铝环重复上述实验时,由于开口铝环不能形成闭合回路,无感生电流,没有受到电磁力的作用,所以静止不动。
跳环式楞次定律演示实验报告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有趣的实验,跳环式楞次定律。
这听上去可能有点高深,但别担心,咱们慢慢来,一步一步剖析。
大家知道什么是楞次定律吗?它跟电磁感应有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磁场变化时,导体中会产生电流,而这个电流又会产生磁场。
听起来有点复杂,不过,咱们做个实验就能看得一清二楚,轻松搞定。
想象一下,有一个金属环,咱们把它放在一个强磁场中。
然后,咱们突然把这个磁场的强度改变一下。
哎呀,立刻就会有一个电流在金属环里涌动,真是神奇!这个电流还会在环中形成一个新的磁场,来抵抗原来的变化。
这样一来,咱们就能感受到那种“反抗”的力量,真的就像是一个小小的英雄在为自己争取空间。
实验的第一步,准备工作可得仔细,别小看了这一步。
我们需要一个强磁铁,金属环,还有一些电路连接的材料。
准备好之后,咱们就可以开始啦!把金属环放在磁铁的附近,眼睁睁看着它在磁场的作用下,似乎有了生命一样。
然后,迅速移动磁铁,让磁场变化,嘿,别眨眼,注意观察!这时候,环里的电流就像是被激活了一样,感觉就像给了环一个新的使命。
咱们可以用一个小电压计,测量一下环里的电流。
哇,看到数字跳动了吗?真是有趣的体验,就像是数字在为咱们的实验鼓掌,告诉我们,嘿,咱们成功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验证楞次定律。
没错,就是那种能量的转换,电流和磁场之间的互动,简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然后,咱们可以尝试改变磁场的强度,看看会有什么不同。
比如说,把磁铁放得更近一些,电流会不会更强呢?或者说,把磁铁移得远一点,电流又会有什么变化?这时候,我们就像科学家一样,边做边想,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记得在旁边观察的同学们,不妨多提提问题,讨论一下,大家的想法碰撞在一起,灵感就会迸发出来。
实验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小插曲。
比如说,有时金属环没放好,或者磁铁没用对劲,那就得调整一下。
别着急,这都是实验的一部分,搞科学嘛,谁都不能保证一帆风顺。
失败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反而能让咱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原理。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通用11篇)实验报告是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人们为了检验某一种科学理论或假设,通过实验中的观察、分析、综合、判断,如实地把实验的全过程和实验结果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书面材料。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物理实验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篇1一、演示目的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
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
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
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
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
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
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五、讨论与思考雷电暴风雨时,最好不要在空旷平坦的田野上行走。
为什么?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篇2一、实验目的:1、用热分析法(步冷曲线法)测绘Zn-Sn二组分金属相图;2、掌握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概述、及关键点1、简单的二组分金属相图主要有几种?2、什么是热分析法?步冷曲线的线、点、平台各代表什么含义?3、采用热分析法绘制相图的关键是什么?4、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三、实验装置四、实验关键步骤:不用整段抄写,列出关键操作要点,推荐用流程图表示。
五、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表格(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合理设计)组成为w(Zn)=0.7的样品的温度-时间记录表时间τ/min 温度 t/oC开始测量 0 380第一转折点第二平台点结束测量六、数据处理(要求写出最少一组数据的详细处理过程)七、思考题八、对本实验的体会、意见或建议(若没有,可以不写)(完)1.学生姓名、学号、实验组号及组内编号;2.实验题目:3.目的要求:(一句话简单概括)4.仪器用具: 仪器名称及主要规格(包括量程、分度值、精度等)、用具名称。
对跳环实验现象的解释和说明摘要:本文通过做实验,观察到跳环现象。
并用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自感和互感的基本概念分析推导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关键字:电磁感应;感应电流;位相差;互感;自感目录绪论 (1)1 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描述 (1)2 对于这种跳环现象的解释 (2)2.1 互感因素 (2)2.2 铝环中感应电流受线圈电流磁场作用 (2)2.3 铝环在实验中所受到的力是平均力 (3)2.4 平均力是斥力 (4)2.5 自感的重要作用 (7)3 跳环实验原理的应用 (7)致谢 (8)参考文献 (8)Abstract (8)Key words (8)绪论电磁学是理科物理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归于经典物理学。
在自然界我们总是会轻易的发现电磁现象。
在电磁学的不断发展中,其中有很多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其中做出最卓越贡献的是法拉第,它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然后通过实验又确定了电磁感应定律。
他认识到当闭合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线圈中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后来楞次定律对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做出了研究。
这两大定律的发现对社会的前进和人类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比如说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等设备的发明。
跳环现象是对电磁感应产生电磁力最具有说服力的一个例证。
1 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描述将一个条形的铁轭,竖直的放在一个形状是U形的铁芯立柱上,然后套上红色的线圈,在线圈上套上一个铝环,(如图1)将线圈的“0”“2”“4”“16”端分别接在220V的交流电源后,随着电压的慢慢升高,铝环会缓慢的震荡,然后开始上浮,随着电压的升高,上升的位置越来越高,到达某一位置时突然断开交流电源,然后再接通电源,我们将看到铝环会直接的跳起来或悬浮在铁芯上。
(图1)实验装置当线圈的“0”“2”端接在交流电源的两端时,初始时电源的电压为0,没有现象。
然后逐渐升高电源的电压,在5V左右的时候铝环开始出现震荡,随着电压的升高,铝环缓慢的上升,当电压上升到15V左右的时候,铝环上升到U形铁芯的中间,电压升到20V左右的时候,突然断掉电源,然后接通,我们会发现铝环会直接跳起!电源电压高于25V时,断开,再接通,铝环会直接跳出;低于时铝环会悬浮在铁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