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学案
- 格式:ppt
- 大小:774.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课程标准】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改制、文天祥抗元、人分四等和文化趋同等史实的学习,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新课探究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人物的学习,形成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个人品质和人生态度;学习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与责任感;通过学习本课,形成民族团结、友好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改制的措施与意义难点: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元朝的特点【课前预习】(一)“一代天骄”的崛起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________民族。
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是蒙古族杰出首领__________。
________年,蒙古贵族在____________召开大会,推举___________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____________。
蒙古政权实行__________的国家体制,定都__________。
成吉思汗时,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
(二)忽必烈改制1.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___________继承蒙古汗位,__________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__________。
____________就是元世祖。
2.忽必烈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内容是:(1)建立行省制度。
在中央设“________________”,作为全国的__________,在地方设“___________”。
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2)推行________政策。
下令把许多_______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_________。
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__________”,规定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衡量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
五年级语文(上)师用导学案课题:14、圆明园的毁灭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会认“殿、珑”等8个生字,会写“毁、估”等15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加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难点)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学习与运用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加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难点)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学习与运用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重难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一、预习检测(一)预习环节(课前完成)1、组长组织完成字词的识记理解。
2、正确、流利朗读,熟读课文。
(二)检测环节(课上完成)1、谈话导入:这散落的石头堆你们知道是哪里吗?你们知道它们过去的辉煌吗?你们知道它又为什么变成这样了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圆明园,走进它曾经的美丽!2、简介圆明园及历史背景。
3、检测字词。
(1)给生字注音。
煌.()殿.()剔.()澜.()陵.()烬.()(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弄清下面词语的意思。
不可估量、众星拱月、玲珑剔透、瑰宝、(3)教师指导难字、易错字书写。
二、合作探究再读课文,整体感悟,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再读课文,找出相应段落初步感受圆明园昔日辉煌。
三、展示提升 1、展示。
2、朗读。
3、批注。
四、小结强调本文先总写圆明园的毁灭是人类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然后依次介绍了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园中建筑,历史文物以及被毁经过。
五、检测反馈1、不可估量的损失,“估量”的意思是(估计)2、将下列词语巧妙搭配起来。
珍贵的建筑宏伟的损失不可估量的文物3、()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4、圆明园是()朝著名的()之一,坐落在()西北郊,由()、()和()组成,也叫()。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几代领导人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九二共识”及“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2.知道海峡两岸交往概况【学习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学习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
(4)年,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
(5)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政策。
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6)1990年台湾成立了,次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7)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原则”达成共识。
即“九二共识”。
(8)1995年,江泽民提出主张。
(9)2005年,连战率“”访问中国大陆,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0)2015年,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2.2008年,两岸实现“”,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二、合作探究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从性质来看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何不同?三、练习巩固1.毛泽东说:“我们都是中国人。
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毛泽东这段话所反映的基本思想是()A.用武力解放台湾B.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C.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D.维持台湾现状不变2.我国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是在()A.新中国成立后B.澳门回归后C.改革开放后D.香港回归后3.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是()A.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C.九二共识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提出4.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的最重要的“共识”是()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加强两岸的经济交流,互补互利C.海峡两岸和平谈判可以分步进行D.不以政治分歧去干扰两岸经济合作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重点讲述;以小组讨论、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时期我国外交方针调整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阐释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最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国内外环境、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感受我国外交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体会中共党人的外交智慧、和合天下的初心、与时俱进的精神,体会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渗透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一)课标要求: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二)核心素养:1.按照时间线索梳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以时间轴、表格等形式整理新中国外交的成就等史实,把中国外交放在世界范围的时空内进行准确理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文字、图片材料分析当代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背景,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和意义,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主次矛盾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3.知道建国初期三大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不同时期外交方针的内涵及外延,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4.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建国初外交起步时的艰难及中共党人的奋发图强,理解今天中国的外交继承并发展了以往的外交智慧;让学生体会当代中国外交对中国及全人类发展的贡献与价值,增强“四个自信”。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不同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就。
(二)教学难点:不同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理解因时因势而变,因变而新;外交体现的基本理念。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视频、历史图片、文献材料、多媒体设备、课件(二)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901年,晚清政府被迫签下屈辱的《辛丑条约》;2021年,中美战略高层对话,中国代表霸气回怼:“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讲话,中国不吃这一套!”。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理解康乾盛世的内涵,对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的新发展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掌握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从空间上认识清朝的疆域范围,树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家国情怀。
3.运用唯物史观从内外两方面分析清朝统治危机的出现,培养关注世界形势、关注民生的品质。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________”。
2.康雍乾时期形成奏折制度(1)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________,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2)奏折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________的控制。
3.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1)军机处的设立: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________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2)军机处的职能: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________。
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4.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________,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启思助学1.【易错提醒】正确认识康乾盛世清朝前期,出现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经济总量仍遥遥领先于世界。
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国力迅速上升,中国由盛转衰,逐渐落后于西方。
2.【名师指津】教材P83“学思之窗”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奏折制度如何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试答:3.【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知识点二疆域的奠定1.管辖台湾(1)1662年,________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故宫博物院【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学习重点】1、整体把握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请本文说明顺序;2、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3、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资料链接】黄传惕(193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
笔名黄羽,湖南平江人。
中共党员。
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一直从事广播工作,先后任编辑、记者、副主任、主任等职。
代表作有:《天安门颂》、《塞上绿洲右玉》、《彩色的吐鲁番》、《北京,我心中的城》、《故宫博物院》等。
一、自主学习3、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二、合作探究4、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5、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可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三、拓展提升阅读《气候的威力》(节选),完成1-3题。
①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②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每秒32.6米,但10级以上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到巨大损失。
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每秒55.6米,有时甚至可达每小时三百多千米!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③大风的直接后果则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
(A)1960年8月24日,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
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温度;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到了同样的温度。
这还不是最低温度。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识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了解清朝开拓、巩固边疆的具体史实,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3.认识闭关自守政策的影响,分析清朝面临的统治危机。
自主预习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奏折制度:(2)军机处:(3)文字狱:二、疆域的奠定(1)收复:(2)管理:(1)雅克萨之战:(2)《尼布楚条约》:(1)平定:(2)管理:(1)(2)(3)三、统治危机的初显核心素养专练一、选择题1.下面是清朝雍正到光绪时期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
据此推知,清朝军机处( )皇帝军机大臣雍正起初三人,最多时期六至七人乾隆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嘉庆、道光、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咸丰同治五至六人光绪76.5%的时间四至六人2.“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
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
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
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达到1 000人以上。
这从实质上表明( )3.右图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用以纪念币面中的主人公( )4.下表是某学校的历史研究小组收集的材料。
据此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62年设伊犁将军1684年设立台湾府从1727年起,派驻藏大臣5.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屑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晨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
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 )A.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B.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C.是小农经济下一种“天朝上国”心态的流露D.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小农玩物丧志6.下列各项中,反映清朝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统治举措的有( )①平定准噶尔部叛乱②设立驻藏大臣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④设立伊犁将军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7.嘉庆帝时期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 )①人地矛盾严重②农民起义频发③军机处的设立④统治严重腐朽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8.清朝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骊。
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1.通过梳理时间线索和运用历史地图,了解清朝开拓并巩固疆域的具体措施。
2.理解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疆域奠定和统治危机的史实,并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3.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意意识和能力。
4.通过对清朝经略边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的学习习,认识这一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二、 重难点重点: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奠定疆域的措施。
难点:如何理解清朝面临的统治危机;清朝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意义。
三、基础感知 知识点一:康乾盛世的表现 1、阅读下列材料,归纳清朝的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一:“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它做了许多坏事,所以灭亡了。
” “但也做了几件好事:第一件,把中国许多兄弟民族联在一起,把中国的版图确定下来了,九百多万平方公里。
第二件,清朝为了要长期统治,减低了田赋,使农民能够休养生息,增加了人口,发展到四万万人,给现在的六亿五千万人口打下了基础。
第三件,清朝同时采用满文和汉文,使两种文化逐渐融合接近,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清朝在确定版图、增加人口、发展文化这三方面做了好事。
” ——《周恩来选集(下)》知识点二:君主专制强化1、阅读教材第一目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朕安。
尔虽无知小孩……故特恩至此。
虽不管地方之事,亦可以所闻大小事,照尔父密密奏闻,是与非朕自有洞鉴。
就是笑话也罢,叫老主子笑笑也好。
——康熙五十七年朱批曹烦奏折材料二 雍正帝……故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故称之为奏折政治。
——庄吉发《故宫档案述要》材料三 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
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戴震《皇朝经世文编》材料四 它(军机处)的位置在宫禁附近,方便皇帝召见大臣议事或宣布旨意,能当上军机大臣的,都是皇帝亲信及重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第14课:同仇敌忾,抗战到底(学案)一、台儿庄战役1、时间:2、指挥官:3、历史地位:二、百团大战1、1938年底以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实行什么的方针?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七大)1、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共领导下为粉碎日军进攻而采取的经济措施有:、、。
2、根据地和人民武装于哪一年开始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3、中共七大于哪一年召开?地点在哪儿?4、“中共七大”的知识要点:A、中心任务:B、政治报告:C、政治路线:D、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是:E、首要领导:D、“中共七大”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四、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的声明是:。
2、年月日,日本天皇宣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的性质是什么?4、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第二部分:习题巩固与达标一、单项选择题1、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而进行了()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2、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一次战役性胜利是指()A、平型关大捷B、淞沪会战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3、中共七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是()A、马克思列宁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4、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B、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工作指针D、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5、台儿庄战役的指挥者是()A、李宗仁B、彭德情C、张自忠D、左权6、抗日战争中,以破坏铁路、奇袭据点为主的大规模反击战是()A、百团大战B、平型关大捷C、淞沪会战D、台儿庄战役7、明确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A、遵义会议B、洛川会议C、中共“七大”D、中共“八大”8、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敌入侵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抗日战争9、武汉中山公园内的“受降堂”,如实记载了日本侵略军在华中地区向中国人民投降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