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积累初中语文字词诗句的方法 2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语文古诗文学习背诵方法总结
背诵古诗文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下是一些初中语文古诗文学习背诵的
方法总结:
1. 阅读理解:在开始背诵之前,先通读全文,理解诗文的意思和内涵。
可以辅助阅读
一些课外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
2. 分段背诵:将整篇古诗文分成若干段落,逐段进行背诵。
可以从容易的段落开始,
逐渐增加难度。
每段背诵完成后,可以进行默写或朗读,加深记忆。
3. 注意把握诗歌节奏:古诗文往往有韵律和节奏感,背诵的时候要注意句子的起伏和
抑扬顿挫。
可以通过朗读和模仿作者的语调来记忆。
4. 运用联想和图像:将诗句和篇章中的关键词或形象与具体的情境相联系,形成图像
记忆。
可以用画画、做手势等方式加深记忆。
5. 反复复习:背诵不是一次性的事情,需要反复复习才能巩固记忆。
可以制定合理的
复习计划,每天花一定时间背诵和复习。
6. 讲解和讨论: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讲解和讨论古诗文的背景、意义、表达方式等。
在交流中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7. 创新记忆方式:可以将古诗文中的关键词、句子或段落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记录
和记忆,例如做卡片、编歌曲等,使记忆更加生动和有趣。
8. 多方位理解:除了背诵,还可以通过赏析、默读、写作等方式来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古诗文。
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来学习,能够更加深入地领会古诗文的内涵。
总之,背诵古诗文需要有耐心和坚持,采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加上合理的复习和理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初中语文课文背诵有技巧1、抄诵法俗话说:“抄一遍胜过读十遍。
”读诗词或短文时先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几句;最后看一段抄一段,直到看一篇抄一篇,也就是先读再抄,抄完再读。
2、时空法记住要背内容中表示时间方位顺序的词语。
3、人物法记住文章中依次(或分类)出现的几个人物,这样忆人思情,忆人思言,就有助于理解与背诵。
4、情境法创设具体情境,根据情境熟读容易理解和记忆。
尤其是优美的诗歌与散文,运用此法效果更佳。
如《望天门山》《江南春》《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我们可以绘画出多幅图画,根据图回忆,图文结合,快速有趣地借图成诵。
5、情节法掌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等具体情节,据情而背就容易的多了。
6、延伸法背短文或诗歌,可从开头逐句延伸背诵,即背会第一句,背第二句时把第一句带上,背会第一二句,背第三句时再把第一二句带上,如此延伸,直到全篇。
7、对比法把课文中具有对比的部分找出来,记住这个对比的性质、特点、作用,就容易背诵了。
如背诵《白杨礼赞》第七段,抓住先抑后扬,先否定,再肯定,最后是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句式特点。
抑:没有……没有……也许……(否定句),如果……那么……(假设);扬:但是……更……它是……(先转折,又递进,然后肯定)。
当你……难道……难道……难道……难道……(第一句是肯定反问,后三句是否定反问,四个反问构成一组排比句群)。
背《愚公移山》第三段则要比较对话双方的语气:智叟的话句句是嘲讽,愚公则先斥后驳。
这样,从比较中抓住了特点,背得快,记得牢,有效果。
8、问题法提出几个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的问题,根据问题答案的顺序,记取背诵内容。
9、提纲法列出一个简单的提纲,然后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10、列表法记忆时先将需要背诵的内容进行列表归纳,使繁杂的内容简单化、特征化、条理化,一目了然,便于举一反三,加深印象。
11、间隔法记忆课文的词语不能怕重复,第二、三天还要再读第一天读的词,温故知新,常读常新。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及答题技巧古诗词鉴赏的技巧和答题步骤:鉴赏四步法一抓修辞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拟人、用典、对比了。
1.比喻为了表现所咏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答题格式: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
举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把民族危亡比作“风中絮”,把个人的人生坎坷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病树、沉舟“自比,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深刻哲理。
2.用典诗人运用典故,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或起作借古讽今的效果。
举例: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又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既有见到老朋友的欣喜,也有被贬久远的怨恨。
3.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是为了突出表现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
举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蒸“、“撼”突出表现了洞庭湖雾气蒸腾,波涛汹涌,声势浩大的特点。
又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一个“割“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遮天蔽日的景象。
再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诅咒,同时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诗人妻离子散,家书的宝贵,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丈夫早逝的深重哀愁。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词语作者:杨静来源:《语数外学习·中旬》2013年第10期汉语是我国的母语,而学习母语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学生初步积累语言文字、能够进行言语沟通和书面写作的基础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教学生积累词汇,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才能进行日常的阅读和写作。
同时,丰富的词汇又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词汇积累的重要性。
而词汇积累又是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来实现的,在阅读中理解并积累词汇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词汇的速度。
一、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词汇积累的现状词汇积累的基础工作大部分是在小学时完成的,这让很多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忽视了词汇积累的重要性,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背诵,而不向学生深入讲解文章中词汇的具体含义,这是十分错误的观念。
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的词汇是不同等级的:小学积累的词汇主要是汉语中最基础、最常用的词汇,是能够使我们在日常的阅读和写作中不出现阅读和写作障碍的词汇;而初中阶段的词汇积累则能提升学生的文学水平和文化水平。
所以,初中阶段的词汇积累较之于小学阶段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但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却存在着忽视词汇积累的问题。
1.重全文轻字词在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词汇较之于小学阶段又上了一个台阶,掌握难度有所加大,不仅在字形笔画上更加复杂,而且这些字词的含义也是相对较复杂的,往往一个字词能够表达多重含义、有多种词态,这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些困难。
而教师在进行字词教学时又往往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记忆这些字词和简单地解释含义的层面,学生没有深刻地理解字词的含义,自然不能够有效地记忆字词。
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是主要讲解全文的中心思想、结构布局,了解学生背诵文章的程度,并不重视对字词的解释和理解,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字词积累方面的匮乏和理解方面的缺失。
2.重流畅轻语法在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方面,很多教师忽视了对字词的审核。
初中语文古诗理解解题技巧初中语文科目的教学中,古诗词模块的教学是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和鉴赏,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语文学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点。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古诗理解解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中古诗词理解题解题方法方法一直接法用于直接考查诗词文学常识和诗词内容各方面的散文题目。
此类题目问题明确,只要平日注重积累,答题时借助记忆,结合内容加以辨析,就能迅速作答。
【例题展示】例题1【·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①【宋】元好问李辅之在齐州②,予客济源③,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
红妆翠盖木兰舟。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
一尊白酒寄离愁。
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注】①1235年秋,词人从济源到相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
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李寰济源回朔州。
②齐州:地名,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济南。
③济源:地名,今属河南。
6.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恰当是( )A.词的两片所写,既不是同时也不同地,时隔十二年人距千里,既有欢快的回忆,也有深沉的怀念。
B.上片前三句以“红妆”应“荷花”,“翠盖”应“荷叶”,突出了大明湖新秋的景物特点。
C.“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是对上片的总结,写出了景物的美好,人物的得意。
D.下片一反上片欢聚美满相约的气氛,转写分离的愁苦和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
7.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以“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B.这首词质朴的语言与的情感相辅相成,努力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词的下片“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京州”两句导入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这首词借“一尊白酒”寄托“离愁”其写法与杜牧的《赤壁》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6.D7.D【解析】6.试题分析:考查对词句内容的思考。
⼈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泊秦淮杜牧烟笼寒⽔⽉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的清辉洒在⽩⾊沙渚之上。
⼊夜,我将⼩⾈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陵歌⼥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树后庭花》。
赏析:这⾸诗是诗⼈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运⽤⽅⾯也颇见⼯夫。
⾸句写景,“烟”“⽔”“⽉”“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幅朦胧清冷的⽔⾊夜景,渲染⽓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
秦淮⼀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
因此昔⽇那种歌舞游宴的⽆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两句由⼀曲《⽟树后庭花》引发⽆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对“商⼥”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迷的达官贵⼈,即醉⽣梦死的统治者。
“犹唱”⼆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管世铭甚⾄称其为唐⼈七绝压卷之作。
诗⼈深夜泊⾈秦淮河畔,隔江传来商⼥《⽟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
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与诗⼈⼼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
这是⼀⾸触景⽣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醉⽣梦死的腐朽⽣活。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纵情声⾊、寻欢作乐的场所。
诗⼈夜泊秦淮,在茫茫沙⽉、迷蒙烟⽔中眼见灯红酒绿,⽿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情,顿⽣家国兴亡之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下的晚唐命运。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技巧篇1:古诗词鉴赏学习技巧(一)古典诗词的简单赏析是近年来中考语文的常考题,要做好此类题目,关键是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二是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一、如何把握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笔者认为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弄清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类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诗人在低头采菊与仰头见山这一不经意的瞬间,与篱菊和南山形成了一种若有若无的默契关系,进入了悠闲淡远、恬然自适的佳境。
第二类情感:伤春惜春,对人生苦短的慨叹。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北宋•王令《送春》)以惜春之情来写送春,新颖别致。
作者通过写花、鸟,把自然物象点化为情感现象,抒发出对春的一种执著、深厚、缠绵、凄婉的依恋之情。
第三类情感:秋思、秋恨,对离愁别绪的咏叹。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唐•温庭筠《梦江南》)“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既是写眼中所见,又借景物巧妙地烘托出一种怅然若失的痛苦心情,那凄清的景象,不正暗示了那悠悠不返的男人辜负了女主人公的脉脉之情吗?读罢使人感同身受,平添一种怅恨。
第四类情感:爱国报国之志.此类诗歌通常从亡国之痛、壮志难酬这两个角度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唐•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两句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不顾年迈体衰,一心想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两句借助梦境把诗人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五类情感: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控诉。
①不劳而获。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北宋•梅臣《陶者》)作者通过对比,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社会现实。
②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徭役、战争)。
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一、基础知识。
1. 字词。
- 字音。
- 重点考查多音字(如“行”:háng、xíng)、易错字(如“尴尬”的“尬”读gà)、形声字(如“粗犷”的“犷”不读kuàng而读guǎng)。
积累课本后的字词表,通过练习和记忆掌握正确读音。
- 字形。
- 主要是形似字(如“辩”“辨”“辫”)、同音字(如“力”和“利”)的辨析。
注意汉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多写多练,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记忆字形,如“分辨是非”用“辨”。
- 字义。
- 理解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如“深”在“深山”中表示距离大,在“深思”中表示程度高。
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掌握字义。
2. 词语。
- 近义词辨析。
- 例如“必须”和“必需”,“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般用来修饰动词;“必需”表示不可缺少,一般用来修饰名词。
要从语义轻重、适用对象、搭配习惯等方面进行辨析。
- 成语运用。
- 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如“首当其冲”不是首先冲上去的意思,而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如“趋之若鹜”是贬义词)和适用范围(如“美轮美奂”多形容建筑物)。
3. 语法。
- 词性。
- 分为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和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例如“美丽”是形容词,“在”是介词。
- 句子成分。
- 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如“我吃饭”中的“我”),谓语是陈述主语的动作或状态(“吃”),宾语是谓语动词的对象(“饭”),还有定语(修饰名词,如“美丽的花朵”中的“美丽”)、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他快速地跑”中的“快速”)、补语(补充说明谓语,如“他跑得很快”中的“很快”)。
- 病句类型及修改。
- 成分残缺:如“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搭配不当:“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
”(“水平”与“改进”搭配不当,应改为“提高”)- 语序不当:“我们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
初中语文古诗知识积累
中考语文试题中关于诗文积累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默写,其常见题有两种:一是识记性填空,试题提供上句或下句,由考生填写相连续的部分。
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浅草才能没马蹄
C.草色遥看近却无
D.风吹草低见牛羊
例1的答案为“一鼓作气”。
例2的答案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这就要求考生既要会背,也要会写,特别要注意的是生僻字和易混淆的字不要写错。
二是理解性填空,如例2,试题提供有关的情境或提示诗文相关内容,由考生填写相关的语句,对这种考查形式,考生须立足于诗文的整体思路,弄懂文意,把握要填写的语句在诗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才能正确答题。
如例3,这道题与课内阅读结合起来考查,着重考查学生理解、辨析诗句所表现的景象与意境的能力。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能把握住所给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述的画面特点,这句中所写的小草具有刚刚从土里挤出来还很嫩、短小、少的特点。
A项是从整体描述春到江南,绿遍山川的景象;B项的草已淹没马蹄,可见绿草如茵;C项的草远看绿色一片,近看却没有几棵;D项风吹草低才能露出牛羊,可见草的长势茂盛。
可见正确选项为“C”。
总结:近几年,古诗词赏析的考查越来越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重视。
这类试题形式多样,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感悟、主旨的把握、诗句含义辩识、关键词的品味等能力。
指导学生自主积累初中语文字词诗句的方法
宁强第三初级中学张晓丽
语文是一门传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文化的课程,相信每个学生都想学好它,用好它。
可现实中,不少学生在为学习语文而烦恼,总觉得字词记忆太麻烦,诗歌背诵不牢固,默写总是写错字,作文里面错字多,语句平淡无文气。
到底该怎么办呢?现在,我就和老师们说说指导学生自主积累初中语文字词诗句的方法吧。
首先,我强调的是“自主”,即学生自主积累,而不是要求老师如何教这些基础知识。
我一直提倡一句话:“21世纪没有不识字的文盲,只有不会学习的文盲。
”作为教师重点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学生从小学就学会了查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完全可以请教字典,而不是等待老师在课堂上告诉他该怎么读。
早在西晋陈寿就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就强调了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清人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里强调精读的重要性。
古人读书,是极少有语文老师一字一句讲解的,可是历数古代文人多得不可胜数。
他们都用到了一个秘法——多读多积累,并且是自主地读书学习。
作为现代中学生,我们的语文课时有限,学生更要有一套高效自主的积累基础知识的办法,老师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来想办法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了。
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学好。
其次,我要说说积累字词诗句,包括文言字词的重要性。
学习语文,打好基础是关键。
初中阶段,正是思维逐渐活跃、记忆力最佳、
可塑性最强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大量积累字词才可阅读文章,疏通文意,提高阅读能力。
牢记诗歌既是传承传统文化,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情趣,提高审美能力,还可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
还有,字词诗句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比分很大,同学们经常把能在书中抓住的分数都弄丢了,就更不用说在阅读和写作题上的丢分了。
因此,积累字词诗句以及其他基础知识不可小视。
接着,我再来说说具体指导的方法吧。
一、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相互监督。
依据班里人数划分小组,每组不超过6人,两两结对互助,每组确定一名小组长,负责分派任务监督检查学习情况。
班里确定一位组织能力较强语文成绩好的同学为语文课代表,作为老师的小助手,负责监督检查组长的学习情况。
哪位同学任务完成不好,直接负责的同学都有连带责任。
二、具体方法。
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识字音辨字形解词意。
开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注解、字典、辅导书给字音“搬家”。
首先,让他们把正确的拼音搬到文章的汉字上面,以防读课文时出错。
然后把拼音搬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汉字上。
最后再把拼音搬到练习册中相关习题里。
做好这一切,再对一些生僻的词语查注解,把词意搬到课文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下面。
这样给字音“搬了几次家”,相信大部分的同学已经会读会写了。
第二阶段:归纳整理阶段。
首先跟着老师的教学内容同步归纳本课的生字多音字和形近字,写在作业本上。
然后在本单元结束后,再
根据相关的中考资料把本单元的重要词语归纳在积累本上。
(要求积累本尽量买厚一些的,最好能把三年的基础知识归纳在一个笔记本上。
)把文言文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都归纳在积累本上,最后再把重要四字词语的解释归纳在积累本上。
第三阶段:反复读背阶段。
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晨读时间,教师指导课代表有计划地带领学生集中读背所归纳的知识。
还可以利用每节语文课前一两分钟,语文课代表带领同学一起读,可以先读语文书后读一读写一写,再读作业本,最后读积累本。
还要利用这点时间读文言课文,读文言翻译,读课下注解,读古诗,读综合性学习知识点,读名著阅读。
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一两分钟,学生天天读,天天看,自然就读得顺畅,烂熟于心了。
日积月累,只要每次都用心去做,相信你的学生能把这些基础知识学得很扎实。
第四阶段:检查阶段。
若是只读而不检查,那你自己也不知道你的学生到底掌握得怎么样,你也不能保证学生在考场上能够百分百会做题。
作为学生,第一任务还是要学会应对考试。
所以,教师先组织全班同学统一检查。
固定一个听写本,可给汉字注音,可听写词语,可默写诗歌,可根据提示填空等,凡是需要同学掌握的知识点都可以用手写的方法检查,这样可以把学生的错误明明白白地记录下来,然后统一相互检查。
之后再改错,并把自己的错误再归类抄写一次。
第五阶段:互查阶段。
临考试前,同学们可以两人一小组,交换听写本,依据对方的错题再给对方出题,就写在对方的听写本上。
完成后由听写本的主人答题,相互监督,独立完成,比比谁的错误最少。
如还有错,可隔一天相互再出题,直到全对为止。
此时,每个小组长要及时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并及时检查听写本,班里语文课代表要抽查,若有同学偷懒,小组长一并受罚,可陪写,可陪读。
同行们,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容易做到吗?请你们一起来试一试吧,老师监督指导学生坚持这样做一学期,让学生形成习惯,学会学习。
你一定会觉得教学语文是件很轻松的事儿。
最后,我还想告诉大家,21世纪了,教师不是拥有知识权利的所有者,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不要总认为学生学习一定要依赖老师的教导和监督,老师只是帮助他们获取知识的助手而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教导他们用良好的方法自主学习,他们的学业才会成功!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