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克己复礼 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4.53 KB
- 文档页数:3
克己复礼(语文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高二选修教材第四单元《先秦诸子》中的《论语》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克己复礼”这一主题思想进行。
通过对该章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孔子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及“克己复礼”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克己复礼”的含义及其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2. 领悟孔子以“礼”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自律意识。
3. 分析“克己复礼”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克己复礼”这一思想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把握“克己复礼”的内涵,领会孔子的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案例,引发学生对“克己复礼”这一话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孔子及其《论语》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讲解:详细讲解“克己复礼”的含义,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其内涵和现实意义。
4.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道德实践场景,让学生运用“克己复礼”思想进行讨论和分析。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经典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克己复礼”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克己复礼2. 主要内容:孔子与《论语》“克己复礼”的含义道德实践场景分析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克己复礼”的含义,并谈谈你在生活中的体会。
分析一道道德实践题,运用“克己复礼”思想进行解答。
作业答案:1. “克己复礼”是指约束自己的私欲,回归到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中去。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律、尊重他人、遵循社会规范等方面来实践这一思想。
2. 示例题目:一位同学在图书馆大声喧哗,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
作为他的朋友,你该如何运用“克己复礼”思想进行劝阻?答案:我会先私下提醒他,指出他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他人,并告诉他遵守图书馆的纪律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克己复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了解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克己复礼”的内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自律自省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克己复礼”的含义:克己,即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自律;复礼,即恢复礼节,尊重他人。
克己复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和谐统一。
2.“克己复礼”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克己复礼被视为君子之道,是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古代儒家经典《礼记》、《论语》等都有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
3.“克己复礼”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克己复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教导我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和谐。
同时,克己复礼也是培养个人品德、塑造美好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述古代儒家经典中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克己复礼”的含义。
2.讲解:详细讲解“克己复礼”的含义、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现实意义。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克己复礼”在个人修养、家庭关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克己复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克己复礼”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地位和现实意义。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克己复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情境教学法:通过讲述古代儒家经典中的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克己复礼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论语》中的“克己复礼”章节。
内容包括:克己复礼的含义、实践方法及其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提高个人修养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克己复礼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克己复礼的含义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克己复礼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中的具体实践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课本、《论语》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则关于克己复礼的现代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导入课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克己复礼的含义、实践方法及其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3. 例题:引用《论语》中的相关语句,让学生理解克己复礼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4. 讨论:分组讨论克己复礼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克己复礼的思想解决问题。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克己复礼的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
六、板书设计克己复礼1. 含义:克制私欲,回归礼仪2. 地位:儒家思想核心3. 实践方法:自律、遵守社会规范、提高个人修养4. 作用:个人修养、社会治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克己复礼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拓展延伸:查阅其他儒家经典,深入了解克己复礼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布置下一节课的内容:仁爱之道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克己复礼的含义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克己复礼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为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归礼仪。
这一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对道德自律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在儒家看来,克己复礼是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二、克己复礼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中的具体实践方法1. 个人修养:通过克己复礼,个人可以培养自律意识,抑制私欲,提高道德品质。
克己复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背诵12.1、3.1、16.2章和13.3章部分内容;重点掌握“敏”等词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归”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过程与方法: 深刻的领会孔子所提出的礼与仁、礼与孝的含义.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理解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说说孔子提出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1、背诵12.1、3.1、16.2章和13.3章部分内容;重点掌握“敏”等词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归”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正确理解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较深刻的领会孔子所提出的礼与仁、礼与孝的含义. 教学设想在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本,并积累重点字词,同时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评析和归纳要义,并用练习加以巩固和强化,最终明白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基本素质是什么.教学方法以串讲为主,辅以讨论和争辩.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提问:“克己复礼”的含义?克,约束,克制。
复,回归。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主要指周礼)补充: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
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
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
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问题: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的原因?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是诸侯有私欲所造成。
大国、强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于是便有了不顾礼义的侵吞兼并。
在此基础上,便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或拒绝向周王室依礼进贡。
有一位周天子,就是因为讨伐拒不进贡的楚国,才失足落水溺死于长江之中。
诸侯国内部,权臣势大,便要犯上作乱,赶走甚至杀掉君主,篡权夺位。
《克己复礼》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克己复礼》选自《论语·颜渊》,主要内容是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
本节课将围绕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孔子的思想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掌握孔子关于礼的观点;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掌握孔子关于礼的观点。
难点:分析孔子论述中的关键词语,如“克己”、“复礼”、“仁”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关于古代礼仪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礼仪?礼仪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结合注释自主学习,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
3. 课堂讲解:解释“克己复礼”的含义,分析孔子关于礼的观点,讲解“克己”与“复礼”的关系。
4. 例题讲解:挑选几个与“克己复礼”相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其符合孔子观点的原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判断其是否符合“克己复礼”的要求。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克己复礼”的精神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分享各自的观点和体会。
8. 课后作业:六、板书设计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复礼:恢复礼仪关系:克己是复礼的前提,复礼是克己的目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如何践行“克己复礼”。
2. 答案:(示例)在我日常生活中,我意识到“克己复礼”的重要性。
我在家庭中尽力做到尊重父母,关心兄弟姐妹,做到孝悌之道。
在学校,我尊重老师,团结同学,严格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学习。
在社会,我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关爱他人。
通过这些实践,我逐渐体会到了“克己复礼”带来的喜悦和成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克己复礼”含义解读《克己复礼》的核心内容是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
《克己复礼》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体会其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2.掌握课文内容,分析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分析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观点。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将克己复礼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克己复礼”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2.自学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提问:课文中,孔子是如何论述克己复礼的?3.分析课文(1)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课文中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
4.精讲课文(1)讲解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分析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课堂讨论(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克己复礼有哪些实际意义?(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谈对克己复礼的理解。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克己复礼》这篇课文,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克己复礼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克己复礼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不足之处,如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1.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3.注重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相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对话1:“同学们,你们觉得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可以体现‘克己复礼’的精神呢?”对话2:“嗯,小明说得好,比如在公共场合排队等候,不争不抢,这就是一种克己复礼的表现。
论语.克己复礼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论语》中“克己复礼”一章。
具体内容包括: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以及其对君子品质的要求;深入解读“克己复礼”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己复礼”的内涵,掌握其基本要义。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自身修养。
3. 引导学生将“克己复礼”的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克己复礼”的内涵,并付诸实践。
教学重点: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论语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克己复礼”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详细解读“克己复礼”的内涵,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让学生深入理解“克己复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论语》中的“克己复礼”2. 内容:a. 克己复礼的内涵b. 孔子的论述c. 现代社会的价值d. 实践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克己复礼”的含义。
b. 请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如何践行“克己复礼”。
2. 答案:a. “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的私欲,恢复社会公德。
b.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克己复礼”的内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深入研究《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道德观念,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克己复礼”的内涵,并付诸实践。
2.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让学生深入理解“克己复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需具有实践性,引导学生将“克己复礼”的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克己复礼》教案•相关推荐《克己复礼》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克己复礼》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克己复礼》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关注特殊句式的表达作用,明确各章基本观点。
2、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3、背诵12.1、3.1、16.2、13.3章。
教学建议:诵读为主,归纳为辅。
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
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1、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2、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3、研讨课后练习。
教学方式:诵读式、整理式。
学习方式:诵读、归类。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解题: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
复,回归。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主要指周礼)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
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
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
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
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
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二、解读各章内容(字、词、句)并加以评析。
克己复礼(语文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高二选修教材第四单元“先秦诸子”中的《论语》章节,详细内容为“克己复礼”一节。
该节选自《论语·颜渊》,主要围绕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教诲展开,阐述个人修养与遵循礼法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克己复礼”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领悟孔子关于个人修养和遵循礼法的思想,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3. 分析《论语》的语言特点,提升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克己复礼”的深层含义,将其与现代生活实际相结合。
2. 教学重点:掌握《论语》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领会孔子的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案例,引发学生对“克己复礼”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克己复礼”的含义,结合教材中的原文进行解读。
3. 示例:分析教材中的例句,解释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展示翻译技巧。
4.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克己复礼”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句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论语·颜渊》——克己复礼2. 内容分布:a. 孔子的教诲:克己复礼b. 文言文表达方式:原文、翻译c. 道德修养与遵循礼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b.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克己复礼”的认识。
2. 答案:a. 翻译:“克制自己的私欲,恢复礼法,天下就会回归仁爱之道。
”b.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克己复礼”的理解程度如何?教学难点是否得到有效解决?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论语》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同时,推荐学生观看与孔子相关的电影、纪录片,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第二课克己复礼1.有子名字叫有若(字子若),比孔子小43岁。
《史记》说“有若状似孔子”,所以后来孔子去世,弟子思慕,就立有若为师,像对待孔子一般侍奉。
2.宰我以宰为氏,讳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
宰我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孔丛子·记义》中记载,宰我出使楚国,楚昭王要送一辆华丽的车子给孔子。
宰我说孔子对奢侈华丽的东西以及娱心乱性的音乐,都不会接受的,替孔子拒绝了楚昭王的礼物。
孔子得知之后,对宰我的做法表示称赞。
在春秋时期,由于诸侯之间进行的争霸战争导致周代的礼乐崩颓,所以,一心要恢复礼乐制度的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说法,意思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一切非礼的视听言行都必须加以克制,这就算有了仁德。
礼,指周礼,其实就是孔子认为正确的社会价值规范。
“克己复礼”是孔子主张道德上达到的自由自主的境界。
孔子注重自身修养,严于律己。
我们从“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来。
“克己复礼为仁”里面包涵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克己”,即克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孔子经常用“君子”的标准对照自己,力求完善。
因为“君子”在孔子的心目中是“仁”与“礼”的化身,“仁”即君子的“质”,“礼”即君子的“文”,文质彬彬的君子就是一种理想的人格。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克.己复礼为仁克: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下归.仁焉归:____________________(3)请问其目.目:____________________(4)非.礼勿视非:____________________(5)回虽不敏.敏: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约束(2)赞许(3)条目,大项中分出的小项(4)不符合(5)聪明,机智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克己复礼》教案
第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德政主张。
第二课堂我们来谈谈孔子的礼治主张。
首先请问同学们:什么是礼?礼物?礼貌?
我们来看看课文的注解,这样来解释礼的。
礼,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礼,因为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又对此有了增减,所以变得完美丰富了。
概括地讲,周礼包括三个层面——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
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
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他比礼节更细,更繁琐。
礼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
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礼记檀弓上》中说道有一个叫伯高的人死了,孔子却到了他的学生子贡的家里里去哭。
这让大家很纳闷吧,为什么他不到伯高的家里去,却到子贡的家里哭呢?在失去亲人时的哭也是很有讲究的。
孔子说如果死去的这个人与我是兄弟关系,那我就得到祖庙里去哭;如果死去的那个人是我父亲的朋友,我就得在祖庙外面哭;如果那人是我的老师,我就在他的正寝就是主卧室里哭;如果那过世的人是我的朋友,我呢就在正寝的外面哭;那人
如果跟我是泛泛之交,我就得在郊外哭。
可是孔子想伯高和我是什么关系呢?似乎比泛泛之交要深一点,但还没有达到朋友的程度,他想那我得去哪儿哭呢。
我和伯高的关系该去哪儿哭,
周礼中没有规定。
既然周礼没有规定,我就创造礼。
伯高是子贡介绍我认识的,我就到伯高的家里去哭吧。
再说哭吧,孝子之丧亲也,哭而不偯。
在父母去世的时候不能拉长声音地哭,而是要真情流露,丝毫不做作。
而在堂兄弟党姐妹这类人去世时的哭法就得是三曲而偯,就是那种音调有高低有起伏的哭法。
这就是礼当中的一个很小的细节,礼的内容还很多很多,我们以后慢慢来认识。
孔子推崇周礼,所以孔子最为崇拜的一个人就是周公。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晚年的孔子,很寂寞很惆怅,你听他感叹:“唉,我老得不行喽!我很久没有再梦到周公了。
”年轻时,孔子就立志学习周公,对于周公的丰功伟绩,对于周公推行的礼乐制度,常常是心向往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年老的孔子看着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看到世上的人心一天天地变坏,与他自己的理想越陷越来越远了,就这样感叹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我们经常说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具体表现在:
一、
大夫搞起了天子的排场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是谁,就是我们前一课中说的季氏将伐颛臾的季氏,是当时鲁国的一个贵族,他的势力很大,几乎垄断了鲁国的政权。
他家里的庭院里有六十八个美女在跳舞。
当时规定周天子可以享受八佾的待遇,一佾就相当于一个队列八个人。
八佾就是六十四个人。
诸侯王可以享受六佾,四十八个人的规模给他跳舞。
诸侯底下的卿大夫,可以享受四佾的规模。
季氏的身份是卿大夫,他本只可以享受三十二人给他跳舞待遇,现在却超越了等级搞起了天子的排场,严重地违反了等级,孔子听说后就非常愤怒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件事都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忍受呢。
后代也有学者认为这句话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季氏这种事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
二、
礼乐征伐不自天子出
我们来看课本第8页的论语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我们回想一下上课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征伐这样的事已经从大夫出了,看来这个天下已经是无道了。
再看这段论语的下面的注释中
写道了,季氏的家臣阳虎操纵鲁国的政权。
看来社会各阶层很多都不守秩序了,怪不得孔子感叹:觚不觚,觚哉!觚哉!(课本第7页论语6.25)酒杯啊,酒杯,这还是酒杯吗?君啊君,还是君吗?臣啊臣还是像个臣的样子吗?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孔子说如果让他从事政治,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正名”。
我们常听到一个成语“名正言顺”,意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
”我们一起来读课本第8页的论语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子路问老师,如果卫君让你去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是正名。
子路这个直性子立马蹦出一句话,说老师也太迂腐了,竟然去做正名这种事。
看他老师也不客气地说,子由啊,你太鲁莽了,君子对于自己不懂得的东西最好保持沉默,你不懂怎么能乱说呢。
这子路是孔子门人之中非常好勇的一个比较粗鲁的人,听说子路刚来孔子这里的时候,头上插了两根公鸡的羽毛,身上佩着野猪的牙齿,一看就是个很野蛮的人。
他为人豪爽,性子直,一听老师要去干正名这种事,觉得老师也太落伍了,都什么年代了呀,还正名。
那孔子为什么要正名呢,他就是要规定各个等级他们可以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
让天下人都各守本分。
君按君的标准去行事,臣按臣的标准行事,父亲按照父亲的标准来做,做子女按子女的标准来做事。
用他的话来讲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我们来看课本第8页的论语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要使天下秩序进然,各守其分,等级分明,首先要使人能做到“仁”。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这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
在孔子之前没有人把“仁”提高到一个哲学的范畴。
他认为仁是礼的根据,也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什么是仁?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回答。
下一课我们将着重讲这个“仁”。
在这一课中,孔子的最为得意的弟子颜回问老师,什么是仁这个问题。
我们来读一读课文7页的论语12.1颜渊问仁……
孔子回答他:克己复礼为仁。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这样就是仁了。
但是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是人的一种自身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别人强迫你去做,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四句话。
你看这样四句话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是否合适呢。
我想这几句把人的创造性给压制住了,我们现在不是讲创新吗,如果完全遵照这里的规定去做,还会有创新精神吗?其实孔子要求人民这样做,是为了统治者更好地统治。
这里讲的是仁,仁的基础是什么?根本是什么呢?孝悌。
对父母孝,对兄长尊敬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了。
我们来读课文的第9页,论语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就是有若,字子有,鲁国人,他比孔子小33岁,传说长得像孔子,孔子死后有若曾受到同学的推崇,孔子去世后,一些学生继承老师的遗志,也当起了老师,有若就是其中之中。
可能这就是有若讲给他的弟子听的,所有在此尊称他为“有子”。
有一天子夏也来问孝: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比较热衷做具体的工作,有什么体力活他会一卷袖子说:我年轻我来。
有什么好吃的,他会说,你辈分高,您老先尝。
可是孔子却这样回答他,请看课本的第9页的论语2.8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孝要从内心出发,是内在的真情实感,而不是形式,不是表面的功夫。
在父母生前要始终和颜悦色地对他们,那么在父母死后呢,还要为他们守丧三年。
其中有一个学生就对孔子说了,老师这三年不也太长了一点吗?一年不也够了吗?我们来读这则论语,课本第9页论语17.21
宰我问:……
我们联系现在的丧葬来谈谈这则论语吧,我看宰我的观点是有道理了,死则死矣,不必为他们浪费太多的时间,对吧,与其在死后服丧不好在生前做得更加孝顺呢。
以上我们讲了仁,讲了仁的根本基础。
仁是礼的内涵,没有仁的礼称不上礼。
最后我们来读一读课第10页的论语17.11 3.3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看来孔子反对把礼乐仅仅当作一种形式的做法。
礼乐需要有一个灵魂,它们的灵魂便是仁,是人的内心中的真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