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4
5 秋天的怀念课题秋天的怀念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领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2.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了解艰难生存的生命及其真正意义,深切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和“我”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xx),祖籍河北,生于北京,当代作家。
1969年去延安插队务农。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1979年发表处女作《爱情的命运》。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代表作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合欢树》等。
课前预习写作背景史铁生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
随后,一直默默支撑他坚强活下去的母亲因肝病早逝了。
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
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
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他怀念母亲的文章。
读准字音瘫痪..(tān huàn)憔悴..(qiáo cuì) 诀.别(jué) 捶.打(chuí)仿膳.(shàn)淡雅.(yǎ)翻来覆.去(fù)辨清字形诀(jué)诀别絮(xù)絮叨决(jué)坚决紫(zǐ)紫色捶(chuí)捶打侍(shì)侍弄锤(chuí)铁锤恃(shì)有恃无恐理解词语侍弄:文中指经营照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这么一位儿子,活到最狂妄的年纪忽然残废了双腿,痛苦、绝望充斥在他的心中,命运的琴弦似乎已经中断。
然而她的母亲自己身患重病,却只是一味细心呵护沉浸在命运的打击中不能自拔的儿子,帮她树立生活的信心,希望他坚强的活下去。
母亲早已在那个秋天去世,多年之后的又一个秋天,儿子还好好地活着,然而直到此时,他才理解了母亲对他的爱!怀念、忏悔、内疚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他用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儿子写的关于他和母亲在秋天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瘫痪憔悴淡雅
脾气央求深沉
砸碎敏感高洁
捶打诀别烂漫
暴怒无常絮絮叨叨泼泼洒洒
①指名读,你发现竖着的每组词有什么规律?
②每组词都可以读出一个画面,一个情节,一个故事。
请带着想象读出来。
③结合上面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本文讲述了双腿瘫痪后的“我”内心极其痛苦、焦虑,失去理性,随意发脾气,母亲用体谅、宽容、无私默默忍受着我的坏情绪,用自己的生命来呵护“我”,安慰“我”,直到生命的尽头。
我在母爱有感召和影响下,变得坚强勇敢,要好好地活儿。
2.具体来说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
(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2)母亲不告诉儿子自己的病情。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3、梳理文中母亲提出看花时,她和“我”各有怎样的反应?。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句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的变化。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感悟母子深情。
3、理解本文主题,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句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的变化。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感悟母子深情。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主题,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一、创设情景,布置任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曾说:“中国作协只养一个人,那也该是史铁生。
”为纪念这位中国当代文坛极具思想深度的文学巨匠,我校文学社“名家漫谈会”活动本期聚焦于史铁生先生,诚邀同学们一起参加!情境任务:任务一:诵读感知,明造化弄人任务二:深研细读,品母子深情任务三:理清线索,悟好好儿活二、任务一:诵读感知,明造化弄人1、诵读感知:美读课文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
请参加漫谈会的同学们分组自由诵读课文。
【诵读要求】:①把握语速语调、语气节奏、停顿重音;②认知文字、感受音韵、领悟情感;③揣摩人物内心活动,置身情境,声情并茂。
2、扫清阅读障碍:①字词积累: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捶打()憔悴()央求()絮叨()诀别()淡雅()高洁()烂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仿膳()豌豆()②词语释义:形容一次又一次。
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形容说话啰唆。
()3、名家范读,思考: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感情的起伏变化要通过语气和节奏变化来表现。
请大家再读课文,概括段意,揣摩各段的情感变化和语气节奏变化,完成表格。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2.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领悟文章蕴涵的无私伟大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在自查字典标注“读一读,写一写”读音和词义。
2.圈划、朗读我和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作好简单批注。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简历及主要作品。
史铁生,北京人,小说家。
16岁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
18岁去陕北延安插队。
21岁因病致瘫,转回北京。
23岁起到北京某街道工厂做了7年的工人。
后又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
2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多篇,其散文集《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他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他的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课堂导学】一、导入: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并记住以下词语。
瘫痪憔悴诀别翻来覆去絮叨憎恨创伤捶打仿膳侍弄整宿2.思考:1)请大家读一读文章的标题,从这个标题里,你读出了什么?2)课文哪些情景紧扣“秋天”二字?3)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四件事?表达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4)全文展开叙事和议论的线索是什么?【课堂合作探究】1.哪些语句最能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1) 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词句,感悟母爱。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一、导学目标1. 了解情感散文的特点及写作方法;2. 通过阅读《秋天的怀念》这篇情感散文,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3. 培养学生对秋天的观察能力及对自然的敬畏之心;4. 培养学生对美好回忆的感恩之心,提高情感认知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从生活中秋天的景象入手,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搜集学生的思考。
2. 提出问题What makes autumn so distinctive?(秋天是如何与众不同的?)3. 阅读学生跟读课文,借助生动的语言,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强烈怀念之情。
学生可以先独立阅读,然后再分组小组讨论张扬心中的答案和感受。
4. 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结构和情感、主题。
语言:1)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秋天是大自然的调色板”、“枫叶像红色的云彩”等,生动形象。
2)借助独特的形容词和副词,如“瑰丽的霞光”、“温润的阳光”,强调多种感官的愉悦体验,让读者置身秋天的美景中。
结构: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给人一个直观的印象,介绍了秋天的气候、景色和感官体验,展现出秋天的生命力;第二部分是让人对秋天的感受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强调秋天为人们带来的美好,并以怀念之情为结尾。
情感和主题:作者的怀念之情渗透着整篇文章,让人感受到秋天美好的同时,也暗示了秋天短暂的寿命。
文章的主题是对生命与美好的感恩,秋天的生命力、绮丽的景象,都让人们想要珍惜它。
5. 思考根据文章所传递的情感,回想自己的经历,写一篇有关秋天的文字。
字数100词左右。
6. 拓展听一首关于秋天的歌曲,学生自由选择,推荐《枫叶之恋》。
听完后,学生用一些形容词、比喻等来描述这首歌曲,看看是否和文章呈现的感受相似。
三、课后作业1. 完成笔记,将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语言和情感整理出来。
2. 复习一些比喻手法,搜集秋天中一些特殊的现象,运用比喻方法来描述。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教师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秋天的怀念》导学案(教师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秋天的怀念》导学案(教师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主要讲述了作者怀念秋天的内容和理由。
二、教学目标1. 能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高级词汇、短语和句型结构;2. 能够理解文章大意,并从中推断作者的态度和观点;3. 能够理解文中表达的深刻思想,探究秋天的意义及对人们的影响;4. 能够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心态的积极性;5. 能够通过表述自己对季节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高级词汇、短语和句型结构;2.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3.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感受、观察、体验为素材,运用语言表达生活中的秋天。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用于引导学生的问题;2. 准备PPT,为学生呈现语言学习、阅读理解、写作创作等环节;3. 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目和范文。
五、教学方案1. 阅读课文,通过提问逐段解析文章内容,同时介绍和讲解课文中的高级词汇、短语和句型结构。
2. 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3. 通过让学生进行课内和课外秋景观察,学生自主搜索秋天的语言素材,让学生逐渐融入到秋天的怀念之中。
4. 分组,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感悟,并选择一些优秀的秋季语言素材开展语言创作,并口头呈现给其他同学听。
5. 针对学生常见的写作难点,教师可以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作文集中分析和讲解,让学生针对性地进行修改和改写,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
六、教学效果评估1. 针对本次课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测试;2. 对学生的读写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进行全面性评估;3. 旨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会在阅读、语言表达和写作等方面得到提升。
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线索。
2.从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节中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感受母亲的伟大形象。
3.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感受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4.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借景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1.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感受母亲的伟大形象。
2.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感受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学习难点】1.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借景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2.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生命是美丽的,当我们在教室里快乐地学习,在操场上欢快地游戏时;当我们在山野间奔跑,在田地里和爸妈一起劳作时,我们无不在享受生命的恩赐。
但是对于因疾病而不能走动的作家史铁生来说,生命又是那样的残酷。
然而就在这不幸的境遇中,却有一个人以她博大的胸襟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希望!此刻,就让我们跟着史铁生一起走进那充满怀念的秋天。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生字词。
瘫痪(tān huàn)憔悴(qiáo cuì)仿膳(shàn)侍弄(shì)诀别(jué)整宿(xiǔ)2、解释词义。
瘫痪:身体的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丧失活动能力。
憔悴:形容人脸色不好看。
诀别:不再相见的分别。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
3、走进文本和作者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当代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等。
三、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欣赏。
2.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读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5 秋天的怀念教师活动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
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
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
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齐读课题)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目标导学一知识卡片】1.作者名片史铁生(1951~2010),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1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2.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瘫痪..(tān huàn)雁.阵(yàn)捶.打(chuí)翻来覆.去(fù)絮.絮叨.叨(xù dāo) 整宿.(xiǔ) 仿膳.(s hàn) 烂漫.(màn)3.解释下列词语。
侍弄: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
秋天的怀念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3、感悟生命的意义。
学习重点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难点运用色彩烘托感悟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2010年12月,曾经感动一代读者的著名作家史铁生因脑溢血去世,还差几天就60岁。
虽然他还不到60岁,可是他在轮椅上已坐了将近40年。
在被苦难囚禁的日子里,他用残缺的身体,诠释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将生命的苦难转化成明朗的生活。
缅怀一位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他的作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秋天的怀念》。
二、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字音瘫痪(huàn)憔悴(qiáo cuì)翻来覆去(fù)絮絮叨叨(xù dāo )2、解释下列词语憔悴: 诀别:翻来覆去:絮絮叨叨:3、关于作者三、学习探究主问题1如何理解“秋天的怀念”?这是一个颇有诗意的标题,寓沉重于轻灵中。
母亲在秋天病逝,带走了未能陪儿子去看菊花的遗憾,留下了对儿女的无尽牵挂。
多年后的一个秋天,“我”在妹妹的陪同下,终于完成了母亲的遗愿,去北海看花,也以实际行动告慰母亲:她惦记的儿女都在按照她生前的愿望,坚强地生活着。
探究过程第一步自学探究从语言形式、感情等方面展开自我学习。
第二步互学探究到底是人在怀念还是秋天不怀念?第三步展学探究先由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开始展示,然后由中等生展示,最后是优生展示。
展示探究的结果,能体现问题内空的广度和深度,把问题的真正价值展示出来。
主问题2“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我”的“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来美好的事物。
无论是春天的归雁,还是甜美的歌声,或是外出赏花,都不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
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第一步自学探究事出有因,先明确我当时的处境,再来感受“我”的“暴怒无常”。
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学习目标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学习重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知识准备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简历及主要事迹。
备课组补充学习流程预习导学一、检查复习1.听写字词,解释词语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判断下列句子采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如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并结合相关词语说说它们对表现伟大的母爱的作用。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明确:动作描写。
“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2)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明确:动作、语言描写。
“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搞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确:神情描写。
“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4)语言描写。
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地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明确:语言描写。
5 秋天的怀念
教师活动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
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
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
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齐读课题)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
【目标导学一知识卡片】
1.作者名片
史铁生(1951~2010),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1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
2.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瘫痪
..(tān huàn)雁.阵(yàn)捶.打(chuí)翻来覆.去(fù)
絮.絮叨.叨(xù dāo) 整宿.(xiǔ) 仿膳.(shàn) 烂漫.(màn)
3.解释下列词语。
侍弄: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
捶打:用拳头或器物撞击物体。
翻来覆去:指来回翻转身体。
形容多次重复,变化无常。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
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淡雅: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目标导学三阅读感知】
(一)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欣赏。
2.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读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二)整体感知
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法指导一:
针对步骤三中的概括事件
概括事件六要素法
①语言要凝练。
不需要面面俱到,时间和地点如果没有特别的含义可以忽略,关键是“人+事”。
②要点要全面。
人物要抓住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交代清楚,然后再用通顺的语言组织在一起。
③字数符合要求。
有的题干中限制了字数的要特别注意不要超过范围。
学法指导二:
针对步骤四中的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时令、季节、地点等。
②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
③烘托人物性格、情感、心理感。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和结局。
⑤深化作品主题。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交流点拨】
2.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 【交流点拨】主要体现在四件小事上: (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2)母亲重病缠身时,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3.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
【交流点拨】“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再生希望)。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目标导学一 品味细节描写的魅力】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看着我。
【交流点拨】一系列关于母亲的细节、动作描写都体现了深沉伟大又毫不张扬的母爱;躲出去是不忍心看儿子受折磨;听动静是担心儿子想不开;一切沉寂后再进来眼边红红的,是为儿子所承受的苦难而痛心;一直没有劝解是怕说错话伤及儿子的自尊。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她知道儿子心里的苦闷,知道要给他一个静静地平息暴怒的空间。
(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交流点拨】看似平淡无奇好像多余之笔的一句话,却写出了母亲为了儿子放弃了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一颗心全部放在了儿子身上。
不能不让人为之深深感动。
(3)“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交流点拨】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4)“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交流点拨】她为自己出语不慎引起了儿子的伤心而懊悔不已,黯然神伤。
她把儿子的自尊看得比什么都重,甚至在这一点上比儿子自己都敏感。
所以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儿子。
【目标导学二 体会情感】
7.你认为作者写此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课文记载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甚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愧疚。
作者怀念的不仅是母亲用心良苦的深恩厚爱,更是母亲身体力行教会给他面对苦难的精神力量,是母亲给他第二次生命的爱,是母亲对他勇敢而坚强的精神力量的唤醒和激发。
【目标导学三 探究写法】
8.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这段话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意。
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觉悟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
“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9.分析标题,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文中有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本文两次写到秋天。
“秋天的怀念”是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
之所以是“秋天的怀念”,一是因为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二是因为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三是因为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0.徜徉在菊花丛中,“我”一定会想起逝去的母亲,一定会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和她说。
“我”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接着往下写。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仿佛看到了母亲那张憔悴的脸。
母亲,你看见我了吗?我有好多的话想对你说,我怀念你。
”
步骤五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步骤六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