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过大才是导致物价快速上涨的根本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3
物价上涨现象之我见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经济的不断增长,物价上涨成为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
物价上涨对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个人角度出发,以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物价上涨现象,并结合我自己的体验和观察,探讨物价上涨的原因与对社会的影响。
虽然本文不能详尽地讨论物价上涨的所有方面,但将从几个关键观点来探讨这个问题。
物价上涨的原因供需关系的改变物价上涨往往是供需关系的改变引起的。
供需关系由供应和需求两个要素决定。
当供应减少或需求增加,或者两者同时发生变化时,商品价格就会上涨。
例如,某种商品的供应减少,需求保持不变,就会导致供需失衡,价格上涨。
此外,当需求增加时,供应保持不变,价格也会上涨。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了商品和服务的实际需求时,通货膨胀就会出现。
通货膨胀会导致购买力下降,进而引发物价上涨。
例如,过多的印钞和货币贬值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人民在购买商品时需要支付更多的钱。
成本上升成本上升也是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生产成本上升,企业为了维持利润,不得不提高商品价格。
成本上升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等。
这些成本的上升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
物价上涨的影响生活水平下降物价上涨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成本上升,消费能力减弱,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
当物价上涨时,人们购买同样数量的商品需要支付更多的钱,这意味着人们的消费能力受到了限制。
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物价上涨可能会使他们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工资增长无法跟上物价上涨当物价上涨时,企业为了控制成本,通常会提高产品的价格,但在一段时间内工资水平很难跟上物价上涨。
这意味着人们的实际收入在购买力上下降。
因此,工资增长与物价上涨的差距可能会使人们的生活负担增加。
经济不稳定性增加物价上涨会对经济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通货膨胀过高,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性增加。
思想政治模块一《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你能行)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的(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用于交换;二、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货币的(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2)产生: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贵金属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产生了货币。
(3)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是指能够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4)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做价值尺度;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5)其它职能:货币除了基本职能外还充当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除现金买卖商品外的其它支付货币的情况,交易时是价值的单方面支付)、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注意:区分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与支付手段(偿还债务、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等),刷卡消费是流通手段。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流通次数4、纸币及其本质?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及危害?(1)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小于这个限度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下跌的现象。
注意: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无权任意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额,但无权规定购买力。
2021中国物价上涨形成的原因与政府稳定策略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然而随之而来的物价上涨较快, 影响了国民生活质量, 成为社会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不稳定因素。
我国物价上涨的因素众多, 在我国经济处于体制转型期物价上涨速度过快严重制约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与发展。
本文探讨了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我国物价上涨的措施。
关键词:物价上涨;CPI; 消费指数; 经济发展; 市场流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然而随之而来的物价上涨较快, 影响了国民生活质量, 成为社会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不稳定因素。
我国物价上涨的因素众多, 在我国经济处于体制转型期物价上涨速度过快严重制约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与发展。
一、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分析 今年来,我国物价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 物价上涨的速度相对较快, 民众对此反应较强烈, 个别商品的价格呈爆炸式增长的趋势更对民众的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 对社会稳定和繁荣起到了负面作用。
分析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商品价格收国际市场的影响上涨 我国部分物价受国家市场上行趋势的影响巨大,从而导致国内市场原油、玉米、花生、大豆等价格影响较大。
欧美国家今年来对生物能源的研究拉动了玉米、大豆、花生的粮食需求品的价格, 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拉动了国内粮食食品价格的上浮, 相应的粮副食价格都在国家上行趋势的影响下呈不断上涨的趋势。
例如常见的粮食原料、食用油、肉禽食品、蛋奶食品等都不断上涨。
同时国际范围内能源短缺催生了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 我国成品油的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呈不断上涨的趋势。
此外, 我国对于新兴能源的研究方兴未艾, 粮食变燃油的战略方针使玉米制造加工乙醇的产业发展拉动了玉米、高粱等常见粮食的价格, 因此带来了下游养殖业成本的上升, 拉高了鸡肉、猪肉、禽蛋等价格。
同时受病害、瘟疫等影响牛羊肉、禽蛋等副食品的价格近年来不断呈上升趋势, 对居民的生活水平造成了较大影响。
从收入分配差距看结构性物价上涨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系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在发展中,一些国家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和结构性物价上涨问题。
这两个因素虽然看似没有关系,但是实际上却相互影响。
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是指一国内不同居民之间收入的差异。
人们通常将不同居民之间收入的差异用基尼系数来度量。
而基尼系数越高,则说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大。
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非常多,包括个人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工作内容和地理位置等。
这种差距一旦形成,就会极大程度地影响社会的平等、公正和和谐。
结构性物价上涨经济学上,结构性通货膨胀是一种由于供求矛盾和生产者成本提高而产生的通货膨胀现象。
常见于市场结构的改变所带来的价格和供和需的调整。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某个重要原材料价格上涨时,该材料所生产的所有产品的价格也会随之提高,因为成本上升了。
当价格不断上涨时,就会导致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和社会的稳定。
收入分配差距和结构性物价上涨的关系收入分配差距和结构性物价上涨之间存在很大的关系。
首先,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地区或国家中,富人们会更多地消费高档品、奢侈品等,导致这些品的价格不断攀升。
而相应地,这种上涨的价格又会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此外,收入分配差距还会导致一定范围内的商品供需情况发生变化。
一部分人过多消费高档品和奢侈品,而另一部分人可能因为缺乏资金无法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从而影响商品的供需平衡,导致一些商品价格上涨甚至缺货现象。
这也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物价上涨的问题。
结论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收入分配差距是导致结构性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和社会应当正视财富分配问题,通过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加强税制改革、鼓励企业展开有效投资等措施,来改善当前的财富分配差距,切实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物价上涨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物价上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物价上涨既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的生活,也挑战了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
本文将探讨物价上涨的原因,分析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一问题。
一、物价上涨的原因1.供需关系变化:供求关系是决定物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需求大于供应时,物价就会上涨。
供需关系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人口增长、消费者偏好的变化等。
2.货币贬值:货币贬值会导致物价上涨,因为货币贬值会使进口商品变得更加昂贵,从而推动价格上涨。
3.成本上涨:生产成本上涨是导致物价上涨的常见原因。
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会使生产成本增加,从而推动商品价格上涨。
4.政府政策:政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会对物价产生影响。
通货膨胀、货币供应过多等政策会导致物价上涨。
二、物价上涨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1.贫富差距扩大:物价上涨会加剧贫富差距。
由于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对低收入群体会造成更大的负担。
2.生活质量下降:物价上涨会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
因为生活成本上涨,人们的消费能力减弱,无法购买更好的商品和服务。
3.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会使价值贬值,固定收入者会受到影响。
4.社会不稳定:物价上涨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价格上涨可能导致动荡,社会秩序受到破坏。
三、解决物价上涨的措施1.优化供需关系: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供需关系的平衡。
比如加大对农业、制造业等行业的投资,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供应量。
2.控制货币供应:政府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来遏制通货膨胀。
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3.加强监管:政府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价格操纵和恶性竞争。
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4.提高生产效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是应对物价上涨的有效途径。
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控制生产成本,稳定价格。
5.调整财政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调整物价。
物价上涨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物价上涨成为2010的民生问题之一,油价,房价,食物的价格等等纷纷上涨。
物价上涨就好像“兔子跳”,不停地往上“窜”。
从吃穿住行来说,物价飞涨迅速。
吃:一些快餐纷纷涨价,肯德基、麦当劳等等的连锁餐厅,也纷纷地升价,现在一家人在外面吃一顿起码要几百块。
穿:随随便便羽绒服起码要400块,在一些大商场,一件薄薄的夏装都要上百块,身边甚至有同学一件普通(至少我看上去觉得它普通)外套竟要4000多。
住:在广州,房子一平方米均价要20000以上;就算是在佛山,也要15000左右。
行:各地出租车的起价纷纷上涨,有些地方2公里之内的起价高达8元;更有甚者不按价格表收钱。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物价高涨呢?第一,发行货币过量。
这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自从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国际市场大部分商品价格在急剧上涨,尤其是石油、棉花、糖。
在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热钱炒作的因素不可忽视。
今年上半年,绿豆、大蒜、棉花等都出现了价格上涨,棉花每吨涨到了3.3万元,这就是资金在里面炒作。
郑州交易所11月8号棉花期货一天成交300多亿元,大大超过了正常范围。
同时,货币发行过量,导致我们手中的货币贬值,购买能力下降。
本可以用1元买的东西,由于货币贬值,要用2元才能买到,自然地,物价就上涨了。
第二,两极分化愈趋严重。
一些人大量囤积货物,抬高物价从中谋取利益。
由于两极分化,社会的大部分财富与资源集中在一小部分的人手中。
这些人有一利益驱使,垄断了某些行业,哄抬物价,以牟取暴利,就如现在的房地产、大蒜、石油等等。
第三,成本的上涨。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频爆发,地震、洪灾、大旱等等的自然灾害不断上演,使农作物的种植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第一产业,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其他产业均以农业为基础运行着。
农作物的收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农作物的价格上涨,同时其他行业的成本就会上涨,最终导致社会的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影响物价上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在近些年来,中国也面临了高物价的问题。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物价上涨呢?物价上涨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本文将会探讨这些问题。
一、原因首先,货币贬值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常情况下,货币贬值是由于通货膨胀导致的。
当货币发行量过剩时,通货膨胀就会导致货币的价值下降。
当货币价值降低时,人们需要更多的货币来购买商品,因此商品价格就会上涨。
其次,需求过度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某些情况下,需求超过了供给,导致价格上涨。
例如,在一个热门节日期间,人们需要大量购买礼品和美食,但是供应有限,这就导致了价格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会根据需求的增加来提高价格,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最后,成本上升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当某些原因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时,厂商就不得不提高商品价格来保持盈利。
例如,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成本就会相应上升,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上涨。
此外,运输和劳动力成本也会对产品价格产生影响。
二、影响物价上涨会对人们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物价上涨会降低人们的消费能力。
当物价上涨时,人们需要更多的货币来购买日常用品,因此消费者的购买力就会下降。
这就意味着人们会购买更少的商品,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
其次,物价上涨会引起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通常情况下,物价上涨对低收入者影响更大。
因为低收入者的收入相对较低,他们购买商品需要花费更高的比例。
当物价上涨时,他们的消费能力就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最后,物价上涨也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社会不稳定可能会引起不和谐因素的增加,例如犯罪率和社会冲突。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更大的影响。
三、结论综上所述,物价上涨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
货币贬值、需求过度和成本上升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物价上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降低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引发了收入不平等和社会不稳定。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物价上涨,例如加强货币政策、控制需求和加强成本管理。
有关物价上涨的同点看法【论文关键词】:物价; 上涨; 经济【论文摘要】:物价,已成为当前社会上的热门话题。
物价水平的连续上涨,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治理物价水平的连续上涨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抓住重点,又要进行综合治理,既要有长期持久的措施,又要采取应急措施。
一、物价持续上涨,特征明显,危害明显物价,已成为当前社会上的热门话题。
我国的价格改革由来已久,理顺了一些不合理的商品价格和比价关系,通过改革,促进了生产,活跃了流通,繁荣了市场经济,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这是主流。
但是在旧的价格管理体制打破的同时,亦带来了市场物价总水平的较大幅度的上升。
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调价项目不多,却出现了物价水平上涨面广,幅度大的状况。
(一)物价上涨最显着特征--食品价格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居民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以及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国际上通常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我国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0个百分点。
受春节和雪灾等因素影响,今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7.1%,创1997年以来月度新高。
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7%。
(二)生产资料价格大涨从当前情况看,推动2007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一些基本因素仍将在一段时期内发挥作用。
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因素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仍保持增长。
随着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等工作的推进,以及资源价格改革的逐步进行,企业成本会不断增加。
粗略测算,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资源补偿费、探矿权和采矿价款、安全费用提取、以及"两津一贴"等已使煤炭生产成本每吨增加70-80元。
特别是有色金属、铁矿石等严重依赖国外资源的原材料价格的提高,更会直接推动企业成本增加。
(三)劳动成本上涨压力增大目前,下游企业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明显增大,企业利润增长出现减慢的趋势,企业破产兼并开始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过剩生产能力会得到消化;工资偏低已经导致一些地区出现"民工荒",工资上涨的压力开始显现。
收入差距过大才是导致物价快速上涨的根本原因!
货币发行过多、流动性过剩是造成物价过快上涨的因素?这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根本原因!微观上,对于贫穷者,他何来过剩?对于富裕者,他又如何不过剩?宏观上,在货币发行过多的背后,深层次上导致物价上涨的本质因素是收入差距过大!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货币发行过多是一直伴随的现象,但之所以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又能确保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就是因为我国以前贫富差距虽然逐步量变扩大但还没有累积质变。
上世纪80年代货币高投放基本上是投向了农村地区,最终为中低收入阶层所吸收。
而现在,大部分货币投放变成了富人的财富。
近几年来,虽然绝大部分民众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分配差距也被接连出台的民生政策所不断修正,但在整体上还是出现了不断扩大。
分配秩序混乱,高收入阶层占有社会财富比例过快增长,量变到质变,这个阶层追求财产性收入的结果,造成资产价格膨胀;追求消费升级的结果,造成奢侈品市场的旺盛,由此带动一般物价水平的提高。
必然导致市场通过价格变化来影响消费。
再加上受人民币资金来源大幅波动和外汇资金来源渠道有限的影响,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难度明显加大。
使物价控制任重道远。
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主要是印了太多钱和出口了太多的商品。
自7月以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续4个月超过3% 的通胀警戒线。
专家分析指,在近年“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货币发行量大大超过经济增长需求,到今年第三季度末超发货币将近43万亿元,货币“洪水”已成为通胀和预期持续高涨的根源。
大量出口也会拉高物价比如柴油本来国内供应已经很紧张了还大量出口还有棉花纺织品的巨量出口大大拉高了国内的棉价。
人民币升值是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
本来人民币升值是对我国消费者和经济发展是件好事,但人民币升值掺杂了太多的美国因素。
人民币实际上是外升内张。
其次时国内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因素,是市场调节的结果,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就快过年了,每个年关前,相关生活品的价格都会有习惯性上扬,今年自然也不会例外.其二,近期小麦、面粉价格上扬的主要原因有: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到位;面粉加工企业原料存量较少而提价收购;国家拍卖托市小麦,底价和成交价格较高;前期小麦主产区干旱少雨影响产量。
其三,肉类涨价,是因为之前"肉价贱卖"挫伤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加上受禽流感的影响,猪肉产量欠缺,从而导致价格上扬.其四,液化气等受国际市场大气候影响,导致价格攀升. 能源上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因。
回答采纳率:31.6% 2010-11-23 22:12
1 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过量。
尤其是金融危机时投下的40万亿
2 人民币升值太慢,产生预期,引来游资投机热炒
3 经济复苏,原料需求增大
一是国家去年投入的4万亿资金和银行信贷9.6万亿规模,有多少被不差钱的垄断央企用来炒地皮并进行各类投机?今年有多少?
二是实体不振下,缺乏国民待遇的民间游资进行投机炒作,今年又有多少从楼市退出转向了绿豆和大蒜等农产品?
三是由于人民币汇率绑定美元,加上中国缺乏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多少中国产品变成了实质在贬值的外汇储备?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张。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增长。
继续落实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的各项措施,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2.加大农业生产扶持力度
发展生产是稳定价格的基础。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认真落实国务院扶持粮食、生猪、油料、奶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
适当提高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水平,进一步提高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标准和补贴总额,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组织好化肥生产用电、用气的供应工作,稳定化肥生产,确保市场供应。
3.努力保障市场供应
稳定市场的关键是抓好市场供应,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不断档、不脱销。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增加重要商品国内市场供应。
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发展,组织好主要物资的进口。
组织好临时存储小麦、稻谷和中央储备玉米的投放,稳定市场粮价。
适时投放储备猪肉、食用油。
组织好成品油供应。
加强重要物资运输组织,畅通“绿色通道”,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4.稳定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
稳定政府管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
(1)成品油、天然气、电力价格,以及地方管理的供电、供气、供水、供暖、城市公交、地铁票价等公用事业价格和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近期一律不提高。
(2)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一律不提高。
地方管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也要保持稳定。
不出台新的收费项目,防止变相提高收费标准。
(3)保持尿素价格稳定。
地方管理价格的尿素、磷肥、钾肥、复合肥等,因成本上升确需调整价格的,要严格按程序报批,不得越权提价。
(4)经听证会论证后,降低移动通信漫游费资费标准。
5.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根据有关价格法律法规,经国务院批准,启动对粮、油、肉、蛋、奶、液化气等重要商品和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实行提价申报,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批发、零售企业实行调价备案,努力保证重要商品及服务价格基本稳定和市场正常供应。
当价格显著上涨情况消失后,将及时解除临时干预措施。
6.加强价格行政执法
依据新修订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合谋涨价、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以及捏造和散布涨价信息,以宣布涨价、促销等为手段制造紧张气氛、扰乱市场秩序等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违反《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以及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行为。
公开曝光典型案件,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7.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
继续执行2007年出台的各项补助政策,进一步落实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要求,落实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的政策,落实提高失业保险金的规定,落实对高等院校学生食堂补贴政策,稳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加快建立低保制度,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并随经济发展逐步改善,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8.鼓励企业和消费者积极应对
价格是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杠杆,要鼓励企业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消化价格上升的影响;同时,鼓励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节约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