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87.11 KB
- 文档页数:2
五大成果助力山洪灾害防治水平再升级——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成果纵览鼠标轻轻一点,一个县域的降雨过程线随即展现在屏幕上,同时还可查询沿河村落分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危险区及安置点分布、山洪灾害风险等级等各类山洪灾害防御基础信息。
这是2018 年7 月18 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验收会上,现场演示的“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管理系统”中一项重要功能。
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是山洪灾害防御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水利行业首次实施的最大规模的灾害普查工作。
依据2006年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水利部、财政部于2010—2015年组织开展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范围涉及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058个县,涉及700多万km2国土面积,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非工程措施建设和重点山洪沟(山区河道)防洪治理。
统一部署 严格落实狠抓项目成果完整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为确保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在国家防办领导下,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成立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简称“项目组”),2018年7月18日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验收会在京召开行业采风牵头负责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技术管理和组织实施,指导全国各省防办、水文部门、设计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按照统一的技术路线实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调查评价核心技术问题研究基础上,制定了全国调查评价工作方案和技术路线,进行了小流域等基础数据准备,开发了工作底图和工具软件;编制了23项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对各地山洪灾害调查评价进行技术培训、咨询服务和质量控制;进行了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数据的审核汇集、分析挖掘和集成应用。
全国历史山洪灾害分布图(1949—2015)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分布图全国自动监测站分布图据了解,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采用统一组织与分级实施相结合、各级防汛主管部门与专业单位相结合的组织实施方式,通过普遍排查、详细调查、现场测量、分析计算、综合评价等方法,掌握了我国山洪灾害的区域分布、影响程度以及不同区域的预警指标等状况,以小流域为单元,调查山洪灾害防治区的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人员分布、社会经济和历史山洪灾害等情况,分析小流域洪水规律,评价防治区自然村落和城镇的防洪现状,具体划定山洪灾害危险区,明确转移路线和临时安置地点,科学确定山洪灾害预警指标和阈值,为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安全撤离转移人员提供了基础支撑。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应用摘要:基于陕西省自然地理及流域概况的调查,分析了山洪灾害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以及发育特征,并且以此为依据论述了对调查评价成果的应用,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以供参考。
关键词:山洪灾害;形成条件;发育特征;评价成果1.自然流地理及流域概况陕西省地处我国西北东部,跨度较大,南北长约870km,东西宽200~500km,其中北山和秦岭就将陕西分为三个区域,即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
陕西具有地形复杂多样,降雨集中的特点,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涉及全省98个县(区),1339个乡镇,27336个行政村,人口3443.00万人,行政区划面积为20.42万km2,防治区总面积为11.16万km2,小流域为13093条,因此经常会由于降雨量过大而造成山洪灾害。
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来势凶猛,破坏性大等特点,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从而引发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现象,降低了山丘区社会的安定,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所以说,一定要重视关于山洪灾害的减灾防灾工作。
鉴于陕西省山区暴雨集中的自然特征和山区居民依山伴水居住的习俗,总结山区暴雨洪水防灾减灾经验与教训,对全省受山洪影响区域开展全面的调查十分必要,调查以预防有目标,预警有对象,调度有预案,避灾有场所的“四有”目标,摸清受山洪影响的家底,分析历史山洪洪灾发生的区域分布规律、山洪影响频次,评估居住村落抵御山洪影响能力现状,了解区域水文和人类活动影响特征,梳理受山洪影响的防御重点,知晓村落居驻地高程分布,评价不同等级洪水对村落影响程度,为预警方法研究、山洪灾害县级非工程措施完善、实时预警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山洪沟治理、美好乡村建设等工程措施提供依据。
2.山洪灾害的形成条件2.1气候条件降雨的时空分布对径流的影响最为明显。
特大暴雨是陕西省绝大多数山洪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
陕西省属暴雨高发省,日降雨量≥100mm的暴雨中心分布地域较广,暴雨中心的密度和年平均暴雨日数具有南高北低的分布规律。
CHINA FLOOD &DROUGHT MANAGEMENT中国防汛抗旱Oct.2020NO.9/10VOL.302020年10月第9/10期第30卷0引言随着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结束,积累了大量的成果数据,各专家学者也针对山洪灾害成果的应用提出了很多建议。
于川立足于正在进行的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重点分析了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在下一步山洪防治项目安排决策、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重点山洪沟工程治理等方面的应用。
许攀等从防汛服务、灾害预警等角度介绍了江西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的应用情况,建议应当加强软件平台的开发、数据成果共享及地方经验的交流与总结。
路广平等则介绍了辽宁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应用系统,为防汛会商和指挥调度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提升了防汛抢险救援的时效性[1-8]。
本文尝试从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整体角度,跳出行业限制,对调查评价成果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做出探索,从基础数据、现有成果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对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的应用做出思考。
1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概述调查评价成果数据类型多样、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关系复杂、专业性强,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基于行政区划隶属关系和小流域两条主线,历时4年,共调查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5个地(市)2138个防治县(区),涉及国土面积755万km 2,从底图基础数据到专题数据都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并在技术理论上有了进一步的丰富与突破,为各类山洪灾害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数据保障,使基于小流域的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精准度大幅提升。
同时,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与气象数值预报产品和气象雷达数据的融合,延长了预报的预见期,提高了各级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在防汛业务中的辅助决策支撑作用。
2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应用的思考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十分丰富,形成了包括基础断面、植被覆盖、土壤质地、历史灾情、流域水系、水利工程及社会经济等各种专题成果的数据集,基本包括了流域下垫DOI:10.16867/j.issn.1673-9264.2020235张竞楠,吕长春,王宴明.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行业应用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防汛抗旱,2020,30(9/10):92-94.ZHANG Jingnan,LYU Changchun,WANG Yanming.Thoughts and exploration on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flash flood disasters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results[J].China Flood &Drought Management ,2020,30(9/10):92-94.(in Chinese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行业应用的思考与探索张竞楠吕长春王宴明(北京七兆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70)摘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丰硕,涉及下垫面、水利工程等众多层面,这些成果有助于扩展山丘区模拟短历时强降雨的产汇流理论,解决了山丘区暴雨洪水预报、预警、仿真模拟等一系列关键难题。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8)彭阳县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方法与山洪灾害防治黄金岳,高小平,杨晓辉*宁夏彭阳县水务局,宁夏彭阳 756500摘要 介绍了彭阳县山洪灾害调查分析评价方法,重点是暴雨洪水计算,评价沿河沟村落山洪灾害现状的防御能力,绘制危险区分布图,为彭阳县级、乡(镇)级以及村级的山洪灾害预警、预案编制、人员转移、临时安置、群测群防、指挥与决策等工作提供科学、全面、详细的技术与信息支撑,为加快防灾设施和生态防御的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阐述了彭阳县山洪灾害防治的现状,提出了积极应对山洪灾害的方法与措施,旨在减少山洪灾害发生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 彭阳县;山洪灾害;山洪沟;评价;预警;防治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8–0323-031 彭阳县水文与山洪灾害的特点彭阳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边缘,六盘山东麓,介于东经106°32′E106°58′E,35°4l′N ~36°17′N之间,西连宁夏原州区,东、南、北分别环临甘肃的镇原、平凉、环县等市县,南北长61.5 km,东西宽50.3 km,辖区总面积2 528.65 km2。
彭阳县地处西北内陆,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区,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受西北干燥气流控制,形成了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无霜期短的特点。
光热资源充足,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多年平均温度7.5 ℃,最低温度-25 ℃,最高温度36 ℃,平均无霜期148 d,年平均日照时数2 518 h,多年平均风速在2.3 m/s 左右,季风为西北风。
据彭阳县气象站多年观测资料表明,全县水面蒸发量较大,年蒸发量一般为1 000 mm,为年降水量的2.2倍,日平均蒸发量为2.7 mm,全年以春、夏两季的蒸发量最为强烈,占全年的67.9%。
彭阳县多年平均降水量450 mm,年降水总量11.38亿m3,多年平均径流深35.3 mm,多年平均径流量8 920万m3 (宁夏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资料)。
2023年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案例2023年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工作,其成果的应用将对我们国家的防灾减灾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该普查成果的应用案例进行全面评估,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背景介绍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我国作为一个多灾频发的国家,深知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风险,2023年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被提上国家议程。
二、普查成果的广度和深度2023年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旨在全面梳理和评估我国各地的自然灾害风险状况,目的是为了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政策和措施。
该普查不仅涵盖了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还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脆弱性、暴露度、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
在广度上,该普查覆盖了全国范围,将使我们对我国各地的自然灾害风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科学合理地制定防灾减灾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深度上,该普查不仅仅是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统计和描述,还通过对地区历史灾害数据的分析,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情景进行模拟和预测。
通过这种深入的研究,我们将获得更准确、更全面的风险评估结果,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精细化的参考。
三、应用案例1:灾害风险分级和区域规划普查成果中的灾害风险分级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各个地区的灾害风险程度。
在制定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时,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风险等级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和规划。
将高风险区域限制开发或禁止居民居住,并加强相应的防灾措施;将中低风险区域合理规划,以防患于未然。
四、应用案例2:建立早期预警和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对普查成果的分析和应用,可以优化和完善国家早警系统和实时监测系统。
在面临自然灾害威胁时,采用预警系统提前通知公众,并及时做出反应,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而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决策者实时了解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以便做出及时的决策和调度。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科技与创新2024年第01期DOI:10.15913/ki.kjycx.2024.01.057山洪灾害防御暴雨分析评价系统应用研究帅伟,占锡华,吕伟力(杭州市富阳区农业农村局,浙江杭州311400)摘要:山洪灾害突发性强、局地暴雨、预见期短,也就意味着山洪防御预警有效窗口期极其短暂。
特别是山丘地理区域,具有小流域暴雨洪水特征因素,很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基于现有的监测预警条件,在暴雨来临时增强对沿河村落的及时预测、分析和预警,结合暴雨历史资料整编、暴雨洪水计算、暴雨预警、洪水成果计算输出四大过程化管理,研究一套山洪灾害防御暴雨分析评价系统,为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聚焦山洪灾害风险识别、风险研判、风险管控和风险处置,加快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为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提供智慧化新思路。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御预警;暴雨设计;联动中图分类号:TV87;X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24)01-0187-03基于山洪灾害突发性强的特性,防御关键在于抓住当前监测预警的黄金预见期,实现从发现险情到危险区域群众迅速转移,暴雨预报及预警发布到群众获悉及危险转移还存在较多问题。
首先,山洪预报精度低,以监测预警为主。
其次,预警系统从省市或县级平台下达基层群众时间较久,且跨部门之间横向联动较弱,防灾力量存在壁垒。
最后,需建立山洪灾害关联村落及防治对象数据成果体系,形成精准到人的联动模式。
由此可见,在山洪灾害调查、基础设施健全及山洪灾害防治对象名录生成等数据治理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新技术创新构建山洪灾害防御暴雨分析评价,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数字化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1 山洪灾害防御暴雨分析及系统设计流程1.1 山洪灾害防御暴雨分析1.1.1 数源驱动模型按照“一数一源、按职维护”的数据责任机制,县级收集、整理、汇总山洪灾害基础数据,并按照省级提供的山洪灾害基础数据管理模块及相关要求,进行山洪灾害基础数据的录入、更新与维护[1]。
2021年1月水利水电快报EWRHI 第42卷第1期引用格式:申邵洪,曹浩,陈希炽,等•丹江口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水位流量关系检验复核[J ].水利水电快报,2021,42(1):22-26,38.丹江□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水位流量关系检验复核申邵洪',普诘、竑唪奴2,i杳2,宵潇2(1.长江科学院科研计划处,湖北武汉430010;2.长江科学院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10)摘要:选择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为典型区域,深入开展了水位流量关系检验复核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检验复核对象名录确定、基础资料获取与处理、水位流量关系检验复核原理与试验分析等:,提出了一套 完整的水位流量关系检验复核方法体系,通过实例分析和验证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对前期的调查评价成果 进行了复核和分析.结果表明:HEC-RAS 模型软件模拟真实,操作简便,适用河段类型较广,计算结果准 确可靠3关键词:山洪灾害;水位流量关系;调查评价;检验复核;丹江口市 中图法分类号:TV 8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081(2021)01-0022-05山洪灾害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自然灾害之 一,调查评价成果是实施山洪预警的一项重要基础 数据。
山洪发生地大多位于缺乏暴雨洪水实测资 料的小流域,我国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技术不够成 熟,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特别是分析成果有待 检验和完善。
章彩霞等t 1 j 梳理了安徽歙县霞坑镇的 山洪灾害调查成果,利用获取的暴雨洪水资料,检 验了华源河两岸村落的历史山洪调查成果的可靠 性,复核山洪灾害评价主要成果预警雨量阈值的合 理性。
蒋星月M 对小流域山洪灾害预警指标检验复 核方法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卢晓鹏等™对云南 省典型区域山洪灾害预警指标进行了检验复核 分析。
本文选择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为典型区域,基于前期获取的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重点对水 位流量关系进行检验复核分析,对原山洪灾害评 价成果进行了完善,为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了可靠 依据。
科技成果——山洪灾害短历时风险预报预警平台
技术开发单位
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宁波弘泰水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
利用各地实际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结果与防治措施,以实时监测降雨数据和气象精细化短临降雨预报数据为驱动,结合气象雷达、遥感、动态预警分析等先进技术,能够提前1-3小时准确预判山洪灾害风险,有效提升山洪预警的时效性和精确性,以预报预警模式弥补现有监测预警模式的不足。
具体包括:
1、基于AHP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从触发因子、孕灾环境、易损性和承灾能力3个方面构建了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2、降雨信息实时跟踪及解译技术,将多元异构的降雨数据解译为山洪预警分析模型所需要的输入形式;
3、山洪风险短历时预报预警技术,实现对山洪灾害区域整体形势和沿河村落的风险预报预警。
应用情况
2018年9月,平台在宁波市开始试运行。
平台先后经历2018年汛期“20180815”暴雨、“20180917”暴雨实际应用,以及2019年汛期“利奇马”台风实际应用。
运行至今共进行了46136次预警分析,累计产生了2582条预警。
2019年汛期“利奇马”台风期间,台风实时跟踪实况雷达、实
测降雨和短历时预报降雨,每10分钟在后台自动开展覆盖宁波市全部山区的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分析,提前1-3小时对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区域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向宁波市各区县发送预警短信15次,各区县发送监测预警短信6万多条。
在平台的支撑下,宁波市没有出现人员死亡,基本实现了“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
辽宁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应用系统研究路广平(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辽宁沈阳110003)[摘要]2013—2015年辽宁省在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55个县区开展了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获得了类型多样、结构复杂、数据量巨大的成果数据。
为使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数据能够充分运用到山洪灾害防御和防汛指挥调度工作中,基于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数据,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了辽宁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应用系统研究。
文中详细介绍了系统平台的总体设计、主要功能及应用实例等情况。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数据的有效利用,能够清楚、直观对各类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进行查询展示,为防汛会商和指挥调度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提升了防汛抢险救援的时效性。
[关键词]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应用;辽宁省[中图分类号]TV2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0624(2019)06—0065—031项目背景按照水利部统一安排部署,2013—2015年辽宁省在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地区分年度组织开展了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范围涉及13个市、55个县(市、区)、1172个乡镇、12094个行政村、58456个自然村。
通过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获取了山洪灾害防治区内社会经济、历史山洪、监测站网、水利工程、涉水工程、沿河居民基本情况等诸多信息,完成了对沿河村落防洪现状能力、预警阈值、危险区域的分析评价。
全省共调查统计完成历史山洪信息518次、水雨情自动监测站点2550个、无线预警广播6117个、简易雨量站7308个、简易水位站1128个、水库690座、水闸741座、堤防工程1772座、塘坝877座,路涵4296座,桥梁8228座;企事业单位6442个、沿河村落住户195528户、重点城镇住户356户;设置危险区52300个、转移路线52973条、临时安置点52984个;测量沿河村落6346个、测量横断面14365个、纵断面6603个、历史洪痕7461个、宅基地13.5万个,测量点近40万个;拍摄重点区域、房屋照片80万余张。
许攀,江西省赣州水文局全南县南泾水文站站长。
2013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主要从事水文监测和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曾参与2013—2016 年度江西省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承担山洪灾害防治实施方案编制、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暴雨监测系统、乡村末端预警系统等项目建设管理与验收工作。
项目建成后发挥了较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延伸和扩展了各山洪防治县(市、区)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提升了县级基层防汛决策指挥能力。
背景山洪灾害是指因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溪河洪水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
全国每年山洪灾害死亡人数占洪涝灾害死亡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山洪灾害多发生于中小河流,加上山丘区山高坡陡,降雨迅速转化为径流,几小时即可成灾(预警时间多小于3小时)。
决策者必须及时掌握雨情雨量信息,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并成功转移安置。
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宁安市沙兰镇发生特大山洪灾害,105名小学生被洪水夺取了生命;2006年7月14日至17日,台风碧利斯肆虐湖南、广东、福建,引发多地严重山洪灾害,618人因灾死亡、114人失踪。
据2000—2014年资料统计,江西省因洪灾死亡284人,其中山洪灾害死亡226人,占洪灾死亡人数的近80%。
特别是1995—2014年间遭遇的山洪灾害,给江西省山洪防治区人民带来沉重的创伤和阴影,也给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精准扶贫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重要影响。
为全面规划、科学治理山洪灾害,2002年根据时任温家宝副总理的指示,水利部、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等五部委开始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并于2006年10月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
规划确定了“以人为本、以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0年,“全国山洪灾害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启动,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江西省山洪灾害防治与调查评价简介许攀3031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了至2012年初步建成覆盖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区2058个县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科技成果——安徽山洪及洪涝灾害调查评价信息平台
技术开发单位
安徽省水文局、合肥瀚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
围绕“掌握山洪影响范围与频次、评价现状防御能力、确定预警指标体系”的核心需求,采取“以人为中心,以户籍为单元,以村落为对象,以预警为目标”的解决思路,沿着“调查→评价→预警阈值确定”的链路,设计“三元同系”,实现沿河“河道+居民+历史洪水”三要素同系对比,为水位人口关系、成灾水位、淹没风险评价提供核心算法。
设计“同轴两线”,实现水文要素(“水位流量关系”)与社会要素(“水位人口关系”)融合;设计“四相关联”即水位、流量、人口、重现期四轴坐标体系,贯通调查评价对象现状防洪能力与不同等级洪水影响场景,实现水文数值预报向影响预警转变。
颁布了地方标准。
为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涉水类)提供成熟路由。
应用情况
平台于2013年开发完成,同步构建了《山洪影响调查评价专题数据库》,完成“安徽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
并根据各年实际水文情势,将调查评价工作常态化,开展应急补充调查评价,扩充调查范围,以最新调查成果“校验原有预警阈值”。
截至2020年,已经完成3090个调查点,涉及河流1510,涉及人口195.5万人,确定2876处预警对象的预警指标。
2018年始,应用于“农村基层预警相关调查评价”领域。
利用调查评价的技术路线,衍生应用于“中小河流防汛预警特征水位确定”,2019“利奇马”台风期间,精准预警,避免了宁国市重大伤亡事件。
截至当前,山丘区县(区)建城区河流特征水位确定已经70%,2020年底全覆盖。
历史洪水调查在小流域山洪灾害分析评价中的应用作者:武迪冯超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8期摘要:本文通过对奈曼旗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典型场次洪水进行历史洪水调查,考证洪水痕迹,并收集调查相应的降雨资料,计算洪峰流量和洪水重现期,最终应用于小流域山洪灾害分析评价工作中。
关键词:历史洪水调查;设计洪水;山洪灾害一、引言历史洪水调查是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洪水调查是补充观测资料系列的不足而进行的工作,根据历史洪水调查的成果,可作为设计洪水的补充资料或延长实测系列的重要依据。
历史洪水调查资料还有助于研究洪水的地区分布规律、印证无资料地区洪水的地理综合成果,以弥补定位观测的不足。
二、概况奈曼旗新镇位于奈曼旗东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全镇总土地面积866.04km2,辖37个行政嘎查村,110个自然屯。
柳河、杜贵河、牤牛河、保安河从境内流过,共有水库塘坝32座,库容水85万m3。
其中牤牛河发源于赤峰市敖汉旗峰水山,流域面积1353km2,河道长度65km,河道比降3.9‰。
境内分布低山黄土丘陵,沟道坡陡流急,河谷两岸是山洪泥流冲击区,这里距渤海岸只有150 km,是通辽南部山区暴雨山洪集中区,山洪灾害类型为溪河洪水。
三、设计洪水本文以奈曼旗九局子为例,进行历史洪水重现期计算。
九局子位于奈曼旗新镇蟒石沟村,历史洪水现场调查中,根据当地居民回忆,2012年8月发生大水,牤牛河洪水出槽,淹及住户,由当地居民指认,确定洪痕位置,并测定高程为379.07m,指认人记忆清晰,洪水洪痕较为可靠。
考虑洪水发生时风浪影响及指认洪痕点的误差,通过进一步分析,确定所测量控制断面历史洪痕高程为378.94m。
四、结语奈曼旗新镇九局子历史洪水调查选取了典型沟道和典型洪水场次,考证了2012年洪水痕迹,对洪痕所在河道断面进行测量,洪水重现期采用水位流量关系进行反推计算。
历史洪水调查及成果分析能够反应各设计断面的洪水情况,为其成果的合理性提供更实际客观的佐证,计算结果基本合理。
Nov.2018NO.11VOL.282018年11月第11期第28卷1立项背景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极端灾害性天气以及经济社会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山洪灾害事件频发多发,群死群伤事件时有发生。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前,全国每年山洪灾害死亡人数约占洪涝灾害死亡总人数的2/3,21世纪以来已上升到80%左右。
针对我国防洪减灾领域山洪灾害防治这一薄弱环节,为扭转人员和灾害经济损失逐年升高的被动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山洪灾害易发区实施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
依据2006年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和201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水利部、财政部于2010—2015年组织开展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60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非工程措施建设和重点山洪沟(山区河道)防洪治理试点。
项目范围涉及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058个县,涉及700多万km 2国土面积。
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是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要求从山丘区人员分布、社会经济、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及山洪灾害范围、威胁程度、防御现状等方面进行山洪灾害调查;围绕现状防洪能力、临界雨量和预警指标、危险区划定等核心内容进行分析评价。
项目资金由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专项资金和中央本级管理专项资金组成。
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2.92亿元,其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完成的任务资金1.83亿元,用于制订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小流域划分及基础属性提取、小流域产汇流特征参数分析、数字正射影像加工、工作地图制作、现场数据采集终端软件开发及服务、质量过程控制软件开发及服务、数据审核汇集系统软件开发及服务、全国数据融合汇集和数据库建设、成果数据的挖掘分析等。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应用
发表时间:2019-09-03T16:59:52.52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07期作者:梁久龙尚兴无李莉[导读] 基于陕西省自然地理及流域概况的调查,分析了山洪灾害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以及发育特征,并且以此为依据论述了对调查评价成果的应用,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以供参考。
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陕西西安 710068 摘要:基于陕西省自然地理及流域概况的调查,分析了山洪灾害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以及发育特征,并且以此为依据论述了对调查评价成果的应用,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以供参考。
关键词:山洪灾害;形成条件;发育特征;评价成果 1.自然流地理及流域概况
陕西省地处我国西北东部,跨度较大,南北长约870km,东西宽200~500km,其中北山和秦岭就将陕西分为三个区域,即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
陕西具有地形复杂多样,降雨集中的特点,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涉及全省98个县(区),1339个乡镇,27336个行政村,人口3443.00万人,行政区划面积为20.42万km2,防治区总面积为11.16万km2,小流域为13093条,因此经常会由于降雨量过大而造成山洪灾害。
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来势凶猛,破坏性大等特点,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从而引发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现象,降低了山丘区社会的安定,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所以说,一定要重视关于山洪灾害的减灾防灾工作。
鉴于陕西省山区暴雨集中的自然特征和山区居民依山伴水居住的习俗,总结山区暴雨洪水防灾减灾经验与教训,对全省受山洪影响区域开展全面的调查十分必要,调查以预防有目标,预警有对象,调度有预案,避灾有场所的“四有”目标,摸清受山洪影响的家底,分析历史山洪洪灾发生的区域分布规律、山洪影响频次,评估居住村落抵御山洪影响能力现状,了解区域水文和人类活动影响特征,梳理受山洪影响的防御重点,知晓村落居驻地高程分布,评价不同等级洪水对村落影响程度,为预警方法研究、山洪灾害县级非工程措施完善、实时预警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山洪沟治理、美好乡村建设等工程措施提供依据。
2.山洪灾害的形成条件
2.1气候条件
降雨的时空分布对径流的影响最为明显。
特大暴雨是陕西省绝大多数山洪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
陕西省属暴雨高发省,日降雨量≥100mm的暴雨中心分布地域较广,暴雨中心的密度和年平均暴雨日数具有南高北低的分布规律。
关中以北,年平均暴雨次数在1.5次以下,秦巴山区一般2~3次,最高在南端镇巴县,年平均暴雨次数4次以上。
据陕南秦巴山区统计资料:若降雨强度小于5mm/10mi或16mm/h,则不会发生山洪灾害;凡降雨强度大于10mm/10min或40mm/h,则必然暴发山洪灾害。
2.2流域特征
由于陕西省的流域地形条件、形状和面积等因素较为特殊,因此山洪灾害时长发生。
地形地貌决定了地表水的汇流情况,地势愈陡,切割愈强烈,地表径流的汇流速度愈快,汇流时间愈短,径流的下渗愈小,山洪灾害就越容易发生。
流域的形状不仅影响流量的大小,也影响径流的速度及其流向,例如狭长的和羽状排列的径流其流量过程线较为平缓,很少会发生山洪灾害;对于扇形排列的径流,其各支流的洪水基本都是汇集到干流,流量过程线较陡,易暴发山洪灾害。
所以说,流域是面积往往会影响到径流量的大小和流量。
2.3地表岩性
地表主要组成物质中的渗透性会直接影响到地表径流的下渗量;其次,松散堆积物的多寡还会导致山洪灾害转化为泥石流。
植被:能够减轻山洪灾害,不仅可以降低地表径流的流速,而且还能提高地表的渗透性,吸收大量水分。
社会经济活动:在山丘区中小河流源头或沿线,存在违章建筑、采矿弃渣、砍伐森林、不合理的耕作、修坝束水及工程削坡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河床逐步淤高,降低了河道行洪的能力,并且增加了山洪灾害带来的危害。
3.山洪灾害的发育特征
陕西省的山洪灾害是有规可循的,一般都是成片、成带的分布。
从南向北,根据山洪灾害的分布范围及其特征,能够将陕西省划分18个山洪灾害高易发区。
其中最常发生山洪灾害的地区主要在黄土梁峁区、黄土塬边,秦岭北坡、巴山北坡、嘉陵江流域,商洛地区。
(1)受暴雨中心控制,山洪灾害的发生区域具有相对集中性。
(2)具有多期性和同期群发性的特点。
同一地区的山洪灾害经常会在多期发生;而每一期的山洪灾害,又具有多沟道的群发性。
(3)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多数的人类经济活动都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尤其是低于表植被的破坏,进一步增加了山洪灾害的危害。
(4)山丘区洪水常常诱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形成灾害链。
如1988年8月13~14日,柞水县九间房、蓝田县葛牌一带发生特大暴雨,九间房最大降雨量383mm,降水过程从8月13日13时开始至14日8时结束,历时18h。
暴雨造成了山洪,引发泥石流、滑坡百余处。
直接造成74人死亡,毁房3177间,经济损失高达8950万元,充分展现出山洪灾害群发性与集中性的特点。
4.调查评价成果的应用
4.1为安排下一步山洪防治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对山洪灾害的事故进行全面的调查,收集、整理发生山洪灾害区域中的基础数据,并得到相应的预警指标、危险区图。
确保能够充分掌握山洪灾害的整体情况,例如山洪灾害的分布情况,灾害类型,受灾程度和情况及其成灾原因等,重点对发生过山洪灾害的乡镇做好防范工作,并根据资料来确定防范等级,为后续的山洪防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4.2用于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
现阶段,省内已构建了各级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平台,但是还有部分是根据经验来确定预警指标,难以准确反映出危险区的实际情况,影响到预警指标和预警范围的准确性,还会增加人员转移安置的难度。
根据此次调查评价的结果,完善、健全各级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平台,补充相应的应用功能,确保山洪预警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群测群防体系的实用性,减少洪灾带来的伤害,落实好山洪防御工作。
4.3为重点山洪沟工程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此次调查收集、整理了防洪治理山洪沟的情况。
传统的山洪沟治理方式较为单一,根据本次调查的成灾原因及类型、村庄区域及分布情况等数据,来对山洪沟治理方案进行论证和比选,针对工程来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和手段。
其次,本次调查收集到的洪水资料、地形河道断面等基础数据,能够以此来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创新、研发更为合适的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方式、中小河流洪水预报措施等。
前期还要准备好遥感影像图层、小流域专题图层及基础属性数据、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图层等信息,为山丘区工程建设和城乡建设等提供坚实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5.结语(工作建议)
基于笔者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经验的总结,紧密结合陕西省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实际,本文以优化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体系为目的,以提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实效、保证人员安全为意义,提出以下3点建议:
⑴加强成果运用。
根据山洪灾害的调查评价成果来共享软件的运用,将调查评价结果发布到共享平台中。
只有确保平台数据的完善性,才能在实际中更好的应用到调查评价成果。
⑵提升预警信息公众发布渠道。
防汛部门要根据预警信息提前对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区域发布通道,例如微信公众平台、电视台等方式来发布预警、预报信息
⑶加强成果分析、检验、复核率定。
为确保分析评价数据的精确性、可靠性、安全性,必须要在后期进行检验率定复核,并且还要对调查的成果及资料进行检查复核,特别是危险区的数量及所在地区的自然村人口数量;通过公式和瞬时单位线等参数对评价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水位流量的关系检验复核、预警雨量检验复核、危险区范围的检验复核等。
在检验复核中,还要通过水文模型来重新雨洪,针对预警水位、雨量方法进行探讨,得到了相关的检验复核率定成果报告后,就必须要对前期的调查评价成果进行充分调整、校正,便于防汛各级决策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文军.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实践与对策[J].陕西水利,2011.4.
[2]张茂省,薛富平,王晓勇.陕西省山洪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J].西北地质,2004,(3):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