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人口分布地域特征研究 终
- 格式:doc
- 大小:144.50 KB
- 文档页数:11
山西临汾简介自然概况临汾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
最东段在安泽县良马乡西坡以东,最西段在永和县南庄乡咀头附近,最南段在翼城县大河乡关家窑以南的中条山主峰舜王坪脚下,最北段在永和县坡头乡白家崖附近。
南北最大纵距 170 多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 200 公里,全市总面积 20275 平方公里,占全省 13% 。
临汾“南通秦蜀 , 北达幽并 , 东临雷霍 , 西控河汾” , 整个地区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 , 东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 , 西隔滔滔黄河与陕西相望 , 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地区毗邻 , 南与运城接壤。
因其地理位置重要 ,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临汾市境内具有山地、盆地、丘陵等多种地貌类型。
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 80%, 地表破碎 , 地势起伏 , 高低悬殊。
最高的太岳山霍山主峰 , 海拔 2346 . 8 米 , 最低处是乡宁县的师家滩,海拔 385 . 1 米。
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 , 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山地。
东部由北向南有太岳山、中条山 , 西部是吕梁山脉 , 海拔多在 1000 米以上 , 与临汾断陷盆地界线分明 , 全市主体轮廓呈“凹”字型分布。
全市共有大小河流 200 余条 , 均属黄河水系。
流域面积在 1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黄河干流汾河和沁河。
其余较大的有昕水河、鄂河、浍河和清水河等。
黄河中游的主要支流汾河横贯全市中部 , 流域面积 10286 平方公里 , 是本区第一大河流。
黄河干流位于本区西侧 , 为晋秦天然分界线 , 全长 174 公里 , 流域面积 7739 平方公里。
沁河是本区含沙量最小的河系 , 全长 95 公里 , 总流域面积 2288 平方公里。
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 四季分明 ,雨热同期。
但由于受地形影响 , 山区平川气候差异较大 , 气候特征迥异。
临汾市气温的一般特点是冬寒夏热。
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
临汾可行性报告一、背景介绍临汾位于山西省中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临汾的发展潜力逐渐凸显出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写一份临汾的可行性报告意义重大,有助于为临汾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建议。
二、社会经济分析1.经济发展临汾作为山西省的重要经济支柱城市,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人均GDP为9.5万元。
临汾市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如煤炭、铁矿石等,这为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人口结构临汾市人口众多,人口总量超过1000万。
其中,年轻劳动力占比较高,这对于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利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三、文化旅游分析1.历史文化临汾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这里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九龙壁、岳云石书院等,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2.旅游基础设施临汾市近年来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完善了交通、住宿、景区等方面的设施,提升了游客体验。
该市还新增了一些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夏县的漂流项目和汾西的滑草项目,这些项目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环境资源分析1.生态环境临汾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山川河流遍布,生态环境优美。
此外,该市拥有大片的林地和草原,能够为游客提供良好的自然观赏和休闲娱乐场所。
2.环保意识近年来,临汾市加强了环保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推动了临汾市的环境改善。
这对于吸引游客、提升城市形象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可行性评估综合以上分析可得,临汾市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
首先,临汾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能够满足游客对于旅游观光和文化体验的需求。
其次,临汾市的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旅游项目和景区的开发,使得游客的选择性增加。
再次,临汾市的环境改善和环保政策的执行,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舒适、洁净的旅游环境。
然而,临汾市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临汾百科名片临汾行政图临汾地处黄河中游,最东段在安泽县良马乡西坡以东,最西段在永和县南庄乡咀头附近,最南段在翼城县大河乡关家窑以南的中条山主峰舜王坪脚下,最北段在永和县坡头乡白家崖附近。
南北最大纵距170 多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 公里。
临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东临雷霍,西控河汾”,整个地区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东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隔滔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市毗邻,南与运城市接壤。
因其地理位置重要,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中文名称:临汾行政区类别:市所属地区:中国华北下辖地区:尧都区、侯马市、霍州市等电话区号:0357 地理位置:山西省西南部面积:20275 平方公里人口:413万(2007年)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著名景点:黄河壶口瀑布等机场:乔李民航机场火车站:临汾站车牌代号:晋L目录[隐藏]临汾气候及人口自然资源气候环境历史沿革行政区划临汾高校临汾知名中学风景名胜临汾气候及人口自然资源气候环境历史沿革行政区划临汾高校临汾知名中学风景名胜∙临汾名人∙临汾特产[编辑本段]临汾气候及人口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 雨热同期。
但由于受地形影响,山区平川气候差异较大, 气候特征迥异。
2009年临汾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37.67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实现62.92亿元,同比增长16.04%。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临汾市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素称“膏腴之地”和“麦棉之乡”,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和麦棉生产基地之一。
土地资源全市土地受水热条件影响,临汾市土壤发育较完全,形成深重粘化层,养分含量较为丰富。
全市普遍分布的地带性土壤类型为褐土,此外还有草原草甸土、棕壤土、草甸土、沼泽土等几种类型。
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尤以临汾至霍州的汾河两岸比较集中,土质发绵,比较肥沃。
草原草甸土分布在地势较高的霍山、中条山、吕梁山的个别山顶,土壤湿润、温度高、有机含量丰富,是开辟天然牧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资源。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南部,东枕太岳余支,西依吕梁山脉,中部是广阔的河谷平原,汾河干流纵横南北,两岸土地肥沃,总面积1304平方公里。
全市人口65万,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区划26个乡镇,70万亩土地。
临汾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现为临汾行署所在地,是临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近几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街道整洁,绿树成荫,花果飘香,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花果城”。
【历史】临汾市历史悠久,早在15万年以前的“丁村人”就已在此劳动、生息。
临汾古称平阳,相传为唐尧古都。
春秋属韩,秦、汉为河东郡地。
晋永嘉三年刘渊建都于此。
隋为临汾郡,唐置晋州,宋、元、明、清为平阳府。
民国初属河东道。
解放后设晋南区,属陕甘宁边区。
1950年为山西省临汾专区。
1954年与运城专区并为副晋南专区。
一九七一年两区分置,称为地区。
2000年设地级市。
【地理地貌】临汾市地处黄河高原,汾河下游。
东有太岳,西有吕梁,两山之间为临汾盆地。
最高峰为太岳山系的霍山,海拔2346米,境内的吕梁山系以隰县的紫荆山为最高,海拔2012 米。
河流有百余条,主要为黄河、汾河、沁河、昕水河等。
黄河及其支流汾河、沁河为常流河,其他多为季节河。
【气候】临汾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大陆性气候特点极为显著,年均气温10.7℃,一月零下4℃左右,七月26℃。
年降雨量555毫米。
无霜期为180天。
【气候】全市共有耕地646万亩,主要农作物有麦、棉、杂粮、烟草、麻皮、花生、葫麻等经济作物迹有种植,林木覆盖面积392万亩,四旁植树1.7亿株。
【资源】临汾市矿藏丰富,主要有煤、铁、铝、铜、石膏、油页岩等。
煤的储量达160亿吨,以霍县,乡宁的煤最为驰名。
工业主要有机械、冶炼、煤炭、化工、建筑、电力、造纸、纺织、食品等生产和加工部门。
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有临汾钢铁公司、临汾动力机械厂、霍县矿务局、候马发电厂等。
【交通】全市交通四通八达,南同蒲铁路纵贯区境南北,大运公路、临汾至平顺河口、晋城至禹门口、大宁至临猗、临汾至大宁、临汾至吉县七郎窝等干线公路和隰县石口至孝义桃红坡、霍县至石楼、襄汾至乡宁、隰县至永和、临汾至浮山等支线公路和众多的简易公路,纵横交借,创成了较完整的交通网。
临汾市规划2001-2020第一章概况一、自然概况1.区域位置临汾因濒临汾河而得名,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至今沿用1418年未改。
临汾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地理坐标在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
南北最大纵距17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km。
全市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东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隔滔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市、吕梁地区毗邻,南与运城市接壤。
2.地形地貌临汾市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
临汾市地表破碎,地势起伏,高低悬殊,最高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m,最低处是乡宁县的师家滩,海拔385.1m。
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使境内总体轮廓呈“凹”字型分布。
3.地质构造临汾市属山西台背斜的组成部分,从太古代末期以来,长期基本处于隆起状态,没有遭受过强烈的褶皱变动。
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断裂构造特别活跃,并伴有褶皱和岩浆活动,使其盖层发生褶皱,形成平缓开阔的复背斜和复向斜,背斜构成山地,向斜构成盆地,这就奠定了市域现代地貌的基础。
临汾盆地是山西隆起区轴部形成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之一,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基底岩层破碎,易于发生地震、地裂缝、滑坡、地陷、泥石流、山崩等地壳运动现象。
4.气候气象临汾市地处暖温带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寒少雪,春风秋雨,夏热伏旱,极端最高气温42.0℃,极端最低气温-25.6℃,年平均温度10.7℃,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无霜期平均194天。
5.河流水系临汾市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多山溪性河流,因坡陡流急,洪水暴涨暴落是其特点。
除少数河流有泉水补给外,大部分河流的水量来源于雨季洪水径流。
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00余条。
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除黄河干流外,还有汾河和沁河。
临汾实地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最近,我所在的团队对临汾进行了实地调研,旨在了解该地区的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探讨这些因素,我们希望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和见解,为临汾的发展和改善提供参考。
二、经济状况调研结果根据我们的调研,临汾的经济发展正在稳步推进。
调研显示,该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煤炭和化工产业。
农业方面,临汾有丰富的农田资源,种植业和养殖业都得到了投资和发展。
煤炭产业一直是临汾的重要支撑,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储量,因此开展相关产业也是合理的选择。
此外,化工行业也在临汾有一定的规模,为当地经济做出了贡献。
三、环境状况调研结果在环境方面,临汾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空气质量问题。
由于临汾地区存在大规模的燃煤活动,空气污染情况非常严重。
据调研,临汾的雾霾天数远超过了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对居民和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危害。
其次,水资源也是一个关注点。
尽管临汾有山川和河流,但由于不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过度使用,导致了水源短缺和水质问题。
四、社会状况调研结果关于社会状况,我们的调研发现临汾人口结构相对较为复杂。
临汾拥有多个民族的人口,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文化。
同时,我们发现临汾的教育水平有待改善。
临汾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此外,临汾也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选择去大城市发展,这对当地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临汾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都有待改善。
我们建议在经济方面,进一步发展多元化产业,减少对于传统农业和煤炭产业的依赖。
在环境方面,应采取措施减少煤炭燃烧,改善空气质量,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治理。
在社会方面,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争取留住人才,提高人才吸引力。
通过这次实地调研,我们希望能够提供给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有关临汾发展的数据和建议,促进临汾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
中文名称: 临汾行政区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 中国华北下辖地区: 尧都区、侯马市等17个县区政府驻地: 尧都区电话区号: 0357邮政区码: 041000地理位置: 山西省西南部 面积: 20275平方公里 人口: 4316612人(2010年)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 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等 机场: 乔李民航机场 火车站: 临汾站 车牌代码:晋L 地理位置临汾市[1]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 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
地理坐标为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南北最大纵距170多平方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公里,总面积20275平方公里,占山西省13%。
临汾“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地形地貌临汾市地形轮廓大体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环山,中间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单元。
其中,平川面积占19.4%,丘陵面积51.4%,山地29.2%。
临汾盆地纵贯临汾市中部,将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山地。
东部由北向南为太岳山、中条山,西部是吕梁山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
最高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米,最低处乡宁县师家滩,海拔385.1米。
境内有黄河、汾河、听水河、沁河、浍河、鄂河、清水河7条河流和郭庄、龙祠、霍泉三大名泉。
[2] 气候条件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气温的特点是冬寒夏热。
临汾市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降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秋季阴雨连绵;夏季酷热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错。
2005年临汾市气候特点是:降水正常,气温偏高,日照正常,光、热、水主要气象要素对农业生产利弊皆有,属一般欠收年景。
极端事件频频发生:冬春连旱为困扰年度农作物生长的一大特点;夏季高温日数较多,最高气温超过了近50年极值;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除5月略偏多、9月特别多外,其余月份降水偏少,秋季出现连阴雨天气。
临汾市概况历史由来临汾市古为帝尧之都,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素有“现代花果城”和“华夏第-都”美誉。
地理位置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汾水之滨,北纬35.23-36.57,东纬110.22-112.34之间。
中部是辽阔富饶的盆地。
面积和人口全市面积20275平方公里,常住入口403.15万人,现辖2市1区14县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气候条件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时数为2417小时--2714小时,是华北地区光能资源高值区。
农业基础以粮棉和多种经济作物为主,土地产出率高,特别是中部临汾盆地,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特产丰富,素称“膏腴之地”和“棉麦之乡”,小麦产量占全省29.2%,主产小麦、棉花、玉米、豆子、红薯等以及红枣、核桃、苹果、红果、柿子、花椒等干鲜果。
全市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为山西省最丰富的地区之-。
是发展林牧业和天然饮品的宝地。
矿产资源临汾市矿产丰富,能源工业发展潜力巨大,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目前已探明的矿种有38余种,其中煤、铁、石膏、石灰岩、白云岩、膨润土、花岗石、大理石、油页岩、耐火粘土等在省内及全国均占重要地位。
铁矿总储量4.2亿吨;煤炭储藏面积1.54万平方公里,总储量960亿吨,其中乡宁主焦煤为全国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
交通运输临汾市交通便利,通讯快捷。
南同蒲铁路贯穿南北,侯西线、侯月线横穿东西,成为我国东西方向的第二条大脉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区间;洪洞至运城高速公路、霍(州)侯(马)-级公路、大(同)运(城)二级公路、国道209线、309线以及晋(城)韩(城)公路纵横全境。
旅游资源全市现有各种文物单位2594处,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55处。
综合经济初步形成以煤炭、焦化、机械、电力为骨干,化工、轻纺、建材、电子、食品等较全面配套的工业体系,拥有临汾钢铁公司、山西焦化集团、山西三维集团、霍州矿务局等35家大中型工业企业。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23亿元,财政总收入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2465元,城镇居民入均可支配收入5160元。
【地理位置】大宁县位于山西省吕梁山南端,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7′55″~111°0′40″,北纬36°16′40″~36°36′25″之间。
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38公里,总面积967平方公里。
县境北与永和县接壤,南同吉县毗连;东于蒲县、隰县为邻,西与陕西省延长县隔黄河相望。
【地形地貌】境内沟壑密布,山峦透迤,梁峁层叠,塬坡连绵。
南北高山对峙,中部昕水横贯,东高西凸,形如盆地。
有“三川十塬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之说。
海拔最高1719米(石头山),海拔最低481米(芝麻滩),相对高差1238米。
境内从川到山形成中部河川区、南北部土石山区,东部残塬沟壑区和西部破碎残塬沟壑4种地貌单元。
土壤为地带性褐土,包括淋溶褐土、山地褐土、碳酸盐褐土、碳酸盐土性和草甸褐土5个亚类。
耕作土壤氮缺、磷少、钾有余,有机质平均含量在1%以下。
【气候特点】大宁属暖温带亚干旱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阴雨连绵,冬季干燥寒冷。
年平均日照2466.7小时,年平均气温10.7℃,气温年较差31.8℃,年平均降水量536.9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12天。
【水资源】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其中黄河流域面积967平方千米,占100%。
主要河道有一级昕水河、峪里沟、岔口河等3条,总长110千米;二级河义亭河、刁家峪河、茹古沟、河底沟等4条,总长85.2千米;三级河2条,总长22.5千米;四级河4717,条总长2641.5千米。
河流总长度2859.2千米,河网密度2.96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0.49亿立方米,年排涝量0.6680亿立方米,年最大排涝量(2011年7月29日)97.9立方米/秒。
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昕水河,有南北两个源头,北源发源于交口石口镇,流经冯家乡,朱家峪乡,汇入小支沟,南流经隰县城,汇入城川河,向南流经水堤乡,在午城镇与南源相汇;南源发源于蒲县东北太林乡南柏村,与北源汇合以后,西流经曲峨镇、徐家垛乡,至古镇村北汇入黄河。
介绍山西临汾的一段话山西临汾,简称“汾”,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
临汾市地处黄河以南,太行山脉以北,是山西省的南大门。
临汾市总面积为20,275平方公里,辖8个县区,总人口约为380万。
临汾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临汾市内有许多历史古迹,如汾河古城、晋阳湖、铁塔寺等。
其中,汾河古城是临汾市的标志性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座古城建于明朝,是一座典型的山西古城,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和街道布局,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晋阳湖是临汾市的一片湖泊,四周山环水绕,景色优美,是临汾市的一处旅游胜地。
铁塔寺是临汾市的一座古老的寺庙,建于唐朝,拥有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吸引了许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临汾市的自然风光也十分优美,拥有多处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其中,云岗石窟是临汾市的一处著名景点,被誉为“华北第一石窟”。
云岗石窟建于北魏时期,有数十个洞窟和数千尊佛像,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
除了云岗石窟,临汾市还有许多其他的自然景点,如太行山、黄河壶口瀑布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临汾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这里的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烟草等。
临汾市的农产品以优质、高产、绿色、有机等特点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同时,临汾市还是一个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临汾市的交通便利,有多个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
其中,京广铁路和京昆高速公路贯穿临汾市,使得临汾市与全国各地的交通更加便捷。
此外,临汾市还拥有一个现代化的机场,航线连接了国内多个城市,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临汾市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里的空气质量较好,居住环境安全舒适。
临汾市的教育事业也十分发达,拥有多所大学和中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临汾市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农产品资源。
第一章概况一、自然概况1.区域位置临汾因濒临汾河而得名,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至今沿用1418年未改。
临汾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地理坐标在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
南北最大纵距17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km。
全市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东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隔滔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市、吕梁地区毗邻,南与运城市接壤。
2.地形地貌临汾市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
临汾市地表破碎,地势起伏,高低悬殊,最高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m,最低处是乡宁县的师家滩,海拔385.1m。
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使境内总体轮廓呈“凹”字型分布。
3.地质构造临汾市属山西台背斜的组成部分,从太古代末期以来,长期基本处于隆起状态,没有遭受过强烈的褶皱变动。
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断裂构造特别活跃,并伴有褶皱和岩浆活动,使其盖层发生褶皱,形成平缓开阔的复背斜和复向斜,背斜构成山地,向斜构成盆地,这就奠定了市域现代地貌的基础。
临汾盆地是山西隆起区轴部形成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之一,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基底岩层破碎,易于发生地震、地裂缝、滑坡、地陷、泥石流、山崩等地壳运动现象。
4.气候气象临汾市地处暖温带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寒少雪,春风秋雨,夏热伏旱,极端最高气温42.0℃,极端最低气温-25.6℃,年平均温度10.7℃,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无霜期平均194天。
5.河流水系临汾市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多山溪性河流,因坡陡流急,洪水暴涨暴落是其特点。
除少数河流有泉水补给外,大部分河流的水量来源于雨季洪水径流。
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00余条。
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除黄河干流外,还有汾河和沁河。
山西省临汾市山西省临汾市位于中国的北方,是山西省的一个重要城市。
作为山西省的第三大城市,临汾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本文将介绍临汾市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景点和美食等方面。
一、地理特点临汾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偏东,北临石楼县,南接侯马市,西邻襄汾县,东面与曲沃县为界。
市域南北长约121.9公里,东西宽约91.8公里,面积总计为9,294.97平方公里。
城市地势低平,横穿市区的汾河是该市的主要河流。
临汾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是山西省的重要交通枢纽。
二、历史文化临汾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早在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临汾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临汾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址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汾河流域遗址群。
这一遗址群包括了临汾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古城址、古墓葬、古寺庙等,展现了临汾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
临汾市还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临汾地区就有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临汾地区的古代农田遗址保存较为完整,为研究古代农业文明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三、景点临汾市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和历史遗迹,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首先是临汾古城墙,这是临汾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
古城墙始建于宋朝,现在的城墙是明朝的遗址。
古城墙高大厚实,将整个市区划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是临汾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其次是汾河大峡谷,这是临汾市的自然风景区之一。
汾河大峡谷地势险峻,峡谷悬崖峭壁。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壮丽的自然美景,还可以进行徒步和漂流等户外活动。
另外,临汾市还有许多古代寺庙和庙会,如神泉寺、召公庙、曲沃文庙等。
这些寺庙保留着古代建筑风格和宗教文化,是体验临汾古代文化的重要场所。
四、美食临汾市也是山西省的美食之乡,有各种美味的传统菜肴。
最有名的当属临汾酒糟汤,这是一道汤类菜肴,使用传统的酒糟为主料,配以猪肉、黄豆等多种配料。
这道菜肴味道醇厚,营养丰富,是临汾市的特色美食之一。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界系统组(群)代号厚度(m)分布区域及范围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 4~30上更新统Q3 3~30中更新统离石组Q2l 40~95下更新统午城组Q1w 10~30 上第三系上新统N2 10~84中生界三迭系上统延长组T3y 183~477 中统铜川组T1t444~634二马营组T1er 305~669 下统和尚沟组T1h 201刘家沟组T1l 338上古生界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 175上石盒子组P2s 460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54山西组P1s 26~63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71~105中统本溪组C2b 9~27下古生界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 229~365下马家沟组O2x 61~90下统-- O1 65~132寒武系上统凤山组Є3f50~95 下庄水库一带长山组Є3c5~15 下庄水库一带崮山组Є3g46~62 下庄水库一带中统张夏组Є3z68~148 下庄水库一带徐庄组Є3x73~120 下庄水库一带上元古界长城系下统霍山组Zch 47~64 下庄水库一带上太古界太岳山群未分>1710中太古界界河口群未分>7000下庄水库一带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1)全新统(Q4)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
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
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
介绍临汾的一段话临汾,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是山西省最大的地区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山西省中北部,东临太行山,西接吕梁山,北靠五台山,南濒黄河,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临汾市总面积8229平方公里,辖4个市辖区、4个县,总人口约为412万人。
临汾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临汾有“北有太行,南有五台,中有临汾”的美誉,是一个自然风光秀美的地方。
临汾市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黄河流域上下游的重要交通要道和商贸中心,曾是周、汉、唐等朝代的一座重要文化中心。
在临汾市内,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古迹,如大禹陵、尧山、九帝庙等,这些古迹见证了临汾悠久的历史。
除了历史文化遗产,临汾还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
临汾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这里的人们遵循着传统的礼俗,保留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尤其是临汾的山西秧歌、京剧、评书等民间艺术形式,在当地颇具盛名,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
此外,临汾还以其独特的特色美食而闻名。
山西是一个烹饪传统悠久的省份,而临汾更是山西的美食之一,有着独特的临汾菜系。
临汾凉水面、临汾烤肉、溜塔谐、江蓁肘子等美食,口味独特,深受当地人和游客喜爱。
此外,临汾还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小麦、玉米、苹果等,这些农产品品质优良,是临汾美食的基础。
作为山西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临汾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近年来,临汾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煤炭产业等,不断提升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实力。
同时,临汾市积极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建设了一批高楼大厦、公园绿地和文化设施,营造出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在文化、旅游业方面,临汾市也不断加大投入,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出一批特色旅游产品和景区。
如五泉山风景区、太行山大峝景区、龙泉山景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临汾市人口分布地域特征研究姓名张莉汶系别地理系专业地理科学班级学号1090170236指导教师王国梁答辩日期成绩临汾市人口分布地域特征研究内容摘要人口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由于受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态环境等自然要素以及区位、交通、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人口分布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不均衡性等特点。
正确揭示临汾市人口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和人文条件的相互关系,对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合理布局临汾市人口劳动力,促进临汾市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总结概括了临汾市人口分布特征并对影响临汾市人口分布的自然及社会经济因素作出分析研究,最后对临汾市人口的合理布局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临汾市人口分布地域特征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Linfen region characteristicresearchAbstractRegion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s the process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geographic space form. Due to the topography, landform, climate, hydrology, soi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elements such as locatio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such a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regional and imbalance. Right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of Linfen 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for the current and the reasonable layout of Linfen population labor for a period of time, promote the Linfen city in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Summarize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Linfen summed up and the natural and social economic factors affecting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Linfen to make analysis and research,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reasonable layout of Linfen city population.【 Key words 】Linfe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Geographical features目录1 引言 (1)2 影响临汾市人口分布的地理环境概述 (1)2.1 影响临汾市人口分布的自然地理概述 (1)2.2 影响临汾市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环境 (2)3 临汾市人口分布特征 (2)3.1 资料来源及分析 (2)3.2 人口分布的地域特征 (2)3.2.1 人口密度地域差异 (2)3.2.2 人口广狭度与接近度地域差异 (3)3.2.3 人口分布不均衡,中部密、两侧疏三大纵列人口带 (4)4地域人口分布差异分析 (4)4.1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4.2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5)5 人口合理布局的对策和建议 (6)参考文献 (6)致谢 (7)临汾市人口分布地域特征研究学生姓名:张莉汶指导教师:王国梁1 引言人口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范围内的表现形式。
任何地理空间中人口分布都受到各自然因素以及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
正确揭示一地的空间人口分布特征,对该地地域空间范围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合理布局劳动力人口,确保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影响临汾市人口分布的地理环境概述人口分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都会受到一地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以及区位、交通、社会经济发展等人文要素的综合影响。
2.1 影响临汾市人口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是影响临汾市人口分布的最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除此之外人口分布还受其他要素的影响,如气候、矿产资源等。
2.1.1 临汾市地理概况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最南至北纬35°23′,最北至北纬36°57′。
最东端至112°34′,最西端至110°22′。
面积2.0275万平方千米,约占山西省总面积的13%,现管辖范围1区、2市、14县共十七个县级行政单元。
2.1.2 地形地貌就地形来看,临汾市整体坐落于黄土高原丘陵地区。
全市境区内共分三种地形,山地、丘陵分布范围广泛,约占70.6%,其中,丘陵占51.4%,山地占29.2%,盆地仅占19.4%。
临汾盆地位于全市地理位置的中部地区,境内高原分为三大山系,太岳山位于临汾东部、中条山在中南部地区以及西部的吕梁山南段。
海拔高差较大,最高点五龙壑与最低点师家滩海拔相差2000多米。
2.1.3 气候条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一地的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候对人口分布最直接的影响是通过温度的改变,同时气候也影响着该地的植被、土壤、水体等地理因子,通过影响这些地理因子间接作用于人口分布。
临汾市整体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由于地理环境条件的差异,各地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日照时数、无霜期等在时段和区域上的差异也较大,分配极不均衡。
2.1.4 主要河流临汾市境区内河流共200多条。
黄河段全长174Km,流域面积为7738 Km²。
临汾市境内黄河段共有五条一级支流,其中是汾河是最大的一条支流也是纵贯全市的一条大河,在临汾市境区内流域总面积占全市面积的一半。
2.1.5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部分矿产资源在山西省内以及全国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煤炭资源是临汾市第一大矿产资源,分布范围广泛,全市总面积的74%均有煤分布,煤层厚、埋藏浅、易开采。
2.2 影响临汾市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临汾市各县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临汾盆地纵贯临汾市中部,地形以盆地、平川为主较为平坦,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推广和使用。
位于临汾盆地的各县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相对充足以及丰富的光热资源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的条件,农业发展水平高,这部分区域是全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
位于东西两山的各县区,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发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即使有些地区水资源丰富,但是其他条件的影响使其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农业生产条件差。
地形崎岖,不利于发展交通,而且各县的产业结构也较单一,各种自然条件较中部盆地的县区差,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
3 临汾市人口分布特征3.1资料来源及分析本文所研究的尺度为临汾市一区、两市、十四县共十七个行政单元的县域空间尺度。
文中使用的人口数据是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所得结果的基础上做的计算分析处理。
立足于人口地理学和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单因素相关分析法,揭示与临汾市人口分布的相关地理因素。
3.2 人口分布的地域特征3.2.1 人口密度地域差异人口密度是衡量区域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通过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可知临汾市各县市人口密度如下,见表1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临汾市十七个县级行政单元人口密度地域差异极大。
人口密度数值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密度在500人/Km²以上的,在200人/Km²——500人/Km²之间的,在200人/Km²以下的。
三个地区人口密度位于第一级别,四个地区位于第二级别,其余十个县域位于第三级别。
人口密度最低的是安泽县,人口密度为41.8人/Km²,与人口密度最大的侯马市的875.9人/Km²相差近21倍,地域人口密度差异巨大。
为了更直观的反映临汾市人口密度的地域差异,根据表 1中的数据资料可以绘制临汾市十七个县级行政区人口密度柱状图,见图 1.3.2.2 人口广狭度与接近度地域差异为了进一步表现临汾市人口分布特征,引用测评人口区域分布的另外两个指标——广狭度与接近度。
广狭度是人口密度的倒数,即表示某区域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数,单位常用ha/人或m²/人;接近度是描述某区域内人与人之间的平均距离,单位常用m表示。
通过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临汾市各县市人口广狭度及接近度一览表,见表2.表2 临汾市各县市人口广狭度及接近度一览表从表 2 临汾市各县市人口广狭度与接近度一览表中可以看出人口广狭度数值差较大,数值小的共有六个地区。
说明在这些地区人口的密集程度较其他数值较大的地区人口的密集程度高。
3.2.3 人口分布不均衡,中部密、两侧疏三大纵列人口带不均衡指数和集中指数是衡量地域人口分布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不均衡指数 ny x U n i i i ∑=⎥⎥⎦⎤⎢⎢⎣⎡⎪⎭⎫ ⎝⎛-=1222集中指数∑=-=ni iiyx C 121i X ----i 行政单元内人口占研究区总人口的比重y i----i 行政单元内土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重n----行政区数数值的大小,表明地区人口分布的均衡和集中程度,数值越大,人口分布越集中且不均衡。
计算得,临汾市人口不均衡指数为0.042,集中指数为0.412,表明临汾市人口分布相对较集中。
结合临汾市各县市人口密度数据,临汾市人口集中分布在位于临汾市的中部盆地内的七个行政单元,以侯马市人口密度最大人口分布最集中,其他地区人口也较为集中。
而位于东部的太岳山的三个县区,和位于西部的吕梁山的七县共十个地区人口密度均低于200人/Km ²,这是因为临汾盆地地形平坦有利于人们生活且交通出行方便而东西两山区地形崎岖,因地形因素对人生产生活的影响较明显,临汾市人口分布总体呈现不均衡态势,东西两山地域范围广,自然条件差,人口分布稀疏;中部临汾盆地,自然条件较好,人口分布密集,形成中部密,两侧疏的三大纵列的人口分布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