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合作用(7课时详细教案)-北师大版

光合作用(7课时详细教案)-北师大版

光合作用(7课时详细教案)-北师大版
光合作用(7课时详细教案)-北师大版

第5章绿色开花动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1节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教学重点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

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五、教学课时:7课时

课题一从柳苗之谜说起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②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

2、知识目标:

①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②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

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题】【多媒体播放】请学生观看屏幕上几幅图片,问:这几种鲜嫩蔬菜和诱人可口的水果中储存着什么物质?这些物质怎么来的?

谁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发现的?是哪些人发现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教授新课】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海尔蒙特他在9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2.3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纯净的的雨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增重74.5kg,土壤仅减少0.057kg。

提出质疑:柳苗增加的74.5kg从哪儿来呢?

首先不可能来自泥土,因为仅少0.057kg的干泥土变不出来74.5的柳苗树来。而整个实验中施加的唯一的东西只有水,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什么?如果你是海尔蒙特,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是水不是土。植物生长需水作为原料。

过渡:海尔蒙特当时还不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回事。这为后人留下一个问号。

(2)时光推移到十八世纪,有一位科学家对气体非常感兴趣,他就是普利斯特利。

我们来观察他的实验,在一个玻璃罩中放了一支蜡烛,过一会儿,熄灭了,在一个玻璃罩中放了一只小白鼠,结果很快也死去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们的现象?请同学们分析蜡烛熄灭和小白鼠死亡可能的原因。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蜡烛燃烧和小白鼠呼吸会使瓶中的空气变坏。

进一步质疑:如何才能使用使空气变好,当时科学家曾用水来试验,但都没有成功,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净化空气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科学家们是怎么做的。在玻璃罩中放了一盆植物后。蜡烛和小白鼠都很好。

植物和蜡烛为什么能长期共存,小白鼠因为有了绿色植物也没有死去。

总结归纳:植物生长不仅需要空气而且能净化空气。因为在当时,普利斯特利仅知道这些。

(3)提问:请同学们仔细思考第一个实验,柳苗增加74.5kg是什么物质?

有机物。那么如何知道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呢?我们来学习19世纪萨可斯的实验。

讲述:首先把一盆植物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一部分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无颜色变化,而照光部分叶片呈现深蓝色。

结论: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同时证明了光合作用时行需要光照条件。

3、由学生归纳上述实验,试试看可得到的什么结论。

二、师生共同总结

1、什么是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的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原料是什么?产物是什么?

归纳出以下式子:

这个过程我们就称为光合作用。它是地球上一个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它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由学生自己归纳)

(三)练习(连线)

科学家实验过程或结果结论

海尔蒙特(1648)栽柳树5年植物增重来自水

普利斯特利(1771)钟罩里的小鼠植物可以净化空气

萨克斯(1864)光照天竺葵植物光照下产生淀粉

希尔(1938)光照绿叶的滤液植物光照下产生气体

课题二探索光合作用(3课时)

第一课时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

4、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

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各实验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将实验用植物进行必要处理。

3、查询有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资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植被,爱护森林的意识。

教师准备:

根据课本准备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材料用具。准备两株不同处理的天竺葵(洋绣球)。一株是与书中实验要求一致的处理方法,同时,还要选取一个叶片让它全部被遮光纸遮住。另一株是提前一天结束暗处理的植株,注意在这株植物上要选取不同着生位置的叶片进行遮光处理,在叶片的处理上同样要形成部分遮光和全部遮光的区别。

准备进一步探究的实验设计方案。

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收集有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意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忆生物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植物体的自养的营养方式是通过什么生理过程进行的?植物体由小长大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资的积累从何而来?植物体内有机无制造的条件、场所和过程是怎样的?

2、分析蒙特海尔实验和萨克斯实验,引导学生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二、活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1、方案:学生4人一组,按照书中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在操作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针对实验步骤提出问题,也可针对实验步骤提出改进实验的措施。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归纳结论。

【思考】

①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②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

③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

2、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实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提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力争将问题形成结论。组织讨论,通过小组间提问解答的方式,鼓励与同学合作共同归纳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实质。

教师在此基础上演示此实验的过程并根据对植物不同的实验处理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引导学生对前后知识形成连贯性。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光合作用的本质光合作用的产物的运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与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四、预设思考题:

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

②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③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

④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

⑤我们吃的大豆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说明了什么?

⑥生物圈中,动物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谁制造的产物。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在生物教学中新课改所倡导的实验探究式学习,起点高(情境高于教材)而落点低(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直接或间接源于教材),既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和思维,还能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对学生而言,实验过程中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一个知识输出的再现过程,更是一个知识信息重组和整合的获得性过程。以课内外学生实验、探究性学习与教师的过程式教学引导为依托实施本节教学,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地位,思维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前人做过的实验,学生经过探究,能从中发现问题,并能很好地把握实验要点;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热情、机敏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感染了为师者,这一切都是灌输式教学所无法体验到的。一节课下来,感觉时间过得太快,探究过程显得紧迫;对于教师如何更好适应角色转变,成为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越俎代疱,将学生的探索研究引向既定结论,教师应提供信息、启发思维、补充知识、引导质疑、探究和创新,使学生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磨炼和提高。

第二课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一、【演示实验】《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气体是否是氧气,可用燃烧方法来检验。

【活动目标】

检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材料器具】

金鱼藻、玻璃水槽、玻璃棒、剪刀、短管漏斗、试管、卫生香或牙签、火柴、小木块、碳酸氢钠、清水。

【方法步骤】

1、取一个玻璃水槽或20cm直径的标本瓶,注满清水,每100mL水加入0.1g碳酸氢钠,用玻璃棒搅拌,以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将采集的金鱼藻在水中剪取若干带顶端的嫩枝,放置在水槽内,并使切口的一端向上,然后用短管漏斗将其倒扣在水槽里,在漏斗下面垫上两个小木条,使漏斗与水槽底部分开。

3.取一支盛满清水的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倒转移入玻璃水槽的水中,套在漏斗短管上,试管内要充满水。

4.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而阳光充足的环境里,使金鱼藻接受阳光照射。不久你可以看到许多气泡从金鱼藻放出,并聚集在试管顶端。

5.待收集约1/2管气体后,在水中用拇指堵住管口,取出试管并立即倒转,使水落到试管的下部。然后,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或牙签伸入试管中。请注意观察卫生香或牙签的燃烧情况。

【讨论】

1.请描述浸入水中的金鱼藻在光照条件下产生气体的状况。

2.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或牙签伸入试管后发生哪种实验现象?

3.分析该实验结果,获得的实验结论是。

【思考】绿色植物在光下释放氧气有什么意义?

二、【演示实验】《检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把一片叶放在一个空气中有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内,另一片叶放在一个用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内。分别经过一段时间照光后,检验这两片叶片中是否有淀粉的存在,可以判断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活动目标】

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材料器具】

天竺葵等植物的枝条、玻璃板、小烧杯、大烧杯、广口瓶或大玻璃瓶或罐头瓶、培养皿、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镊子、凡士林、25%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酒精、碘液、清水。

【方法步骤】

1、剪取天竺葵(或马铃薯、甘薯)带有5~6片叶的枝条,插入盛有清水的小烧杯中,放在暗处2~3天。

2、在玻璃板上放置一个培养皿,将少量25%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倒入培养皿里。然后,将装有枝条的小烧杯放在培养皿里,用广口瓶罩住实验装置,并在瓶口涂一点凡士林,防止气体出入。用同样的方法做好第二套装置,但培养皿里用清水代替氢氧化钠。

3、将上述两套实验装置移到光下照射 2 h。然后揭开玻璃罩,从两个枝条上各摘取一片叶,分别检验两叶片中是否有淀粉的存在。记录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讨论】分析实验现象,说明光合作用与二氧化碳的关系是怎样的?

【思考】从对环境的影响角度分析,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什么意义?

第三课时探究活动《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叶绿素,也要用对照实验法来研究。怎样用有(或无)叶绿素的叶片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呢?

【活动目标】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并推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场所。

【材料器具】盆栽银边翠、银边天竺葵或彩叶草等斑叶植物、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镊子、酒精、碘液、清水。

【方法步骤】

1、从一种或几种斑叶植物上摘取一片叶,放到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里,将小烧杯置于大烧杯中水浴加热。

2、叶呈黄白色时,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3、清水漂洗,把叶片上的碘液冲掉,观察叶片的绿色部分和白色部分,将实验

1、银边翠和银边天竺葵的叶片边缘呈白色的原因是什么?

2、该实验的设计方案中是否包含了对照实验?如何体现的?

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

4、根据实验结论推测叶肉细胞可能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5、除叶片外,植物的其他器官是否也能进行光合作用?为什么?

6、叶片里的叶绿素含量是稳定不变的吗?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教师评价】(略)

【总结】植物体吸收了水、二氧化碳,在光的作用下,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淀粉

【思考】

1、食物为我们提供了物质来源的同时还提供了什么来源?

2、通过上述问题你能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吗?

课题三叶片与光合作用(2课时)

教学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解释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通过探究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较全面地了解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

3、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4、在设计和实施相关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对比、动手实践等探究技能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5、在探究实验中,学生能够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科学思想,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品质。

6、通过小组同学的分工协作,培养个人的合作与协作意识,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脑的实验研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3、探究对叶绿素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2、实施实验过程中单一变量的控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活动《观察叶片的结构》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特别强调场所。

(2)是不是整个植物体都含有叶绿体?哪些器官含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植物体的哪些部分是绿色的,从而得出“叶片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的结论。)

(3)叶的结构特点有哪些适于接受阳光?哪些特点与光合作用相适应?

以问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发现。这样做既可复习已学知识,又可引入新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创设实验情境,体验探究过程

(1)探究切片方法,制作临时切片

设问:你认为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较好地观察到叶片的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经片刻思考后,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可用显微镜;有的提出要先用刀片将叶片切薄。

教师适时插问:怎样才能将叶片切薄?

学生的说法不一。有说横切,有说切去表皮,然后看叶的里面;有的说斜着切;有的说竖着切。

师:到底怎样切才好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己试试就知道了,桌面上准备的器材由你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学生切片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安全问题。)

教师先不直接告诉学生切片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实践,从而找到合适的切片法,这样做虽然有点“费时”,但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明确观察目标,观察临时切片

学生在观察临时切片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在叶片的细胞中哪些是绿色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这些细胞的名称吗?②你能看到气孔吗?构成气孔的细胞是什么颜色的?它们叫什么细胞?③叶片的结构包括哪3部分?你所看到的这3个部分的细胞各有什么特点?

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边观察玻片标本,一边根据课文的知识,来认识叶片的结构,从而达到自主探索的目的。

3、创设交流情境,分享探究成果

学生在显微镜下对叶片的结构作了充分的观察之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此时学生急于想把自己的体验和发现告诉同伴,教师及时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1)交流看法

学生踊跃发言,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叶片分表皮、叶肉、叶脉3个部分;叶肉细胞是绿色的,原因是含有叶绿体。由于个体认知差异的客观存在,学生在解答时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与课文有很大出入。例如,有的学生认为表皮都是绿的。气孔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它们叫保护细胞,等等。这些不同的看法,学生通过辩论和进一步的观察,最终应该得出正确结论。

(2)交流成果

由每小组选出制作得最好的一份玻片标本,由教师通过显微摄像投影到屏幕上。教师要求学生边观看边评判,选出自己认为做得好的玻片标本并说出理由,再由作者介绍其做法并加以说明。

第二课时:《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

提前二至三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活动,培育出不同条件下生长的幼苗,要求学生课外分组讨论哪些因素能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并在上本节课时以组为单位自选实物证据。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探究活动的中心是假设的提出。促生假设,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显示几组各种绿色植物图片)

师:绿色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绿色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深思与遐想,这些植物为什么会呈现绿色呢?

生:植物体内含有叶绿素。

师:叶绿素的形成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条件呢?

引导学生依据问题推理、分析,各组同学依据实物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展开讨论,说出本组的观点,及时的给予评价。

第一组:(展示青萝卜)露在外面的部分呈绿色,埋在土中没见光呈白色,我们小组的观点是叶绿素在阳光下能够形成。(评价: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第二组:我们组觉得叶绿素在灯光下也能够形成,比如:有的商场窗户都被挡住了,室内用灯光照明,在里面养的花也长的非常茂盛,花的叶也能够呈现绿色,所以我们组认为叶绿素在灯光下也能形成。(评价:善于动脑,说出了新的观点。)第三组:到了秋天,树叶由绿变黄了,我们小组觉得叶绿素的形成需要适宜的温度。(评价:善于观察。)

第四组:我们组觉得叶绿素在哪一种光下都能形成,不管是阳光,还是灯光,我们组的观点是叶绿素在光下能够形成。(评价:考虑问题比较全面。)第五组:我们看到的绿色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我们认为土壤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评价:想象力丰富,科学研究需要有创新意识。)

二、探究实践、共同发展

【提出问题】:你们如何证实本组的观点?

【多媒体播放】重现实验情景:学生在活动中培育不同条件下生长的幼苗的过程。

各组从教师处领了三种种子:萝卜、黄豆、麦种。

第一组:用两个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种种子,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暗室内。

第二组:用两个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种种子,一盆放在灯光下,一盆放在暗室内。

第三组:用两个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种种子,两盆均在室内用同亮度的灯照射,一盆放在室温下,一盆放在低温下。

第四组:用两个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种种子,一盆放在灯光下,一盆放在阳光下。

第五组:用两个烧杯,每个都放置了三种种子,其中一个放土壤,一个是营养培养基。两个烧杯都放在阳光下。

三、展示幼苗,得出结论

第一组:阳光下幼苗呈绿色,较粗壮,暗室幼苗呈黄或白色,较软弱。

结论:阳光能促进叶绿素形成。

第二组:灯光下幼苗呈浅绿色,较粗壮,暗室幼苗呈黄或白色,较软弱。

结论:灯光也能促进叶绿素形成。

第三组:适温培育幼苗呈绿色,较粗壮,低温培育幼苗呈黄或白色,很弱小。

结论:适宜的温度才能促进叶绿素形成。

第四组:灯光下幼苗与阳光下幼苗相比较,绿色略浅些,茎叶略弱些。

结论:光线的强弱影响叶绿素形成。

第五组:两个烧杯的幼苗均呈绿色,较粗壮。

结论:土壤不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

四、总结

1、种子萌发后,子叶、叶片和茎的表皮都会产生叶绿素,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2、在光照相同的情况下,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叶绿素的形成。

五、拓展创新,回归生活

要求学生回家用蒜瓣为家里培育蒜苗,这样既可以为家里增添一抹绿色,还可以为家里增加一道小菜,学生品味着生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真是其乐融融。并继续探究下列问题:

1、叶绿素的形成还与哪些条件有关?

2、不同颜色的光会不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

五、课堂练习

【创新能力训练】

从叶的横切面上看,从叶的正面看,保卫细胞和气孔的形状是否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感学生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及可塑性之强,同时对探究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主动获取新知识,例如有几棵萝卜幼苗的叶既不是黄色也不是绿色而是白色,问我为什么?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只是提供给他们相关的资料,他们通过自学、讨论终于懂得其原因。在学生的问题中,新的课程资源又不断产生。新课程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鼓励他们继续探索下去。

课题四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教学目标

1、总结概括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3、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教学重点

1、总结概括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

2、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教学难点: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光合作用的原理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

【学生讨论并推荐代表回答】

1、光合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光合作用可以用公式表示

2、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

绿叶是制造有机物的“绿色工厂”。它的“厂房”(场所)是叶绿体,生产设备是叶绿素,动力(条件)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以淀粉为主的有机物和氧气。

二、光合作用的实质

【学生讨论并推荐代表回答】光合作用过程中包括哪些方面的变化?

光合作用的实质包含两方面的变化:

1、物质转化过程――把简单的无机物制成复杂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

2、能量转化过程――利用太阳的光能,在把无机物制成有机物的同时,把光能转变为贮藏在有机物里的能量。

学生讨论: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三、光合作用的意义

【学生讨论并推荐代表回答】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

1、植物的营养物质、人和动物的食物来源,人类多种使用材料的来源。

淀粉在植物体内再经过复杂的变化,进一步变成脂肪和蛋白质等其它养料。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成的有机养料(物)不仅供植物本身的需要,而且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食物来源。此外,许多工业原料,如棉、麻、糖、橡胶等,也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举例说明)

2、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光合作用是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绿色植物制成的有机物里贮藏的能量,除了供给植物本身和其它生物的需要外,也是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来源。人类普遍利用的能源,如柴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都是现在或过去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贮存的太阳能。(举例说明)

3、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光合作用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氧气。大气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比较稳定,主要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结果。

可以说,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存、繁荣和发展的根本源泉。

四、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你能根据以上知识举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例子吗?

展示韭黄实物和学生分析总结,进一步阐述光合作用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课堂训练】

1、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先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A、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B、使叶内的淀粉储存在叶绿体中。

C、停止光合作用,使淀粉储存在叶肉细胞中。

D、储备养料,准备进行光合作用。

2、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时,用黑纸片把叶的一部分把两面遮盖起来,移到阳光下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用碘液检验时()

A、被遮盖的部分颜色变浅。

B、被遮盖的部分没有变蓝,而其他部分变成蓝色。

C、叶片无明显的颜色差别。

D、遮盖部分绿色深,其他部分绿色浅。

3、把叶片放入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

A、溶解叶片中的淀粉,避免将叶片烫死。

B、将淀粉煮熟,避免将叶片烫死。

C、溶解叶片中的叶绿体,避免酒精过度挥发。

D、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避免酒精过度挥发。

4、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

A、整个植物体

B、绿色的叶片

C、所有绿色的部分

D、只有茎和叶

5、下列关于光合作用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动物和人类提供能量

B、为植物体自己制造有机物

C、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D、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6、人们常在清晨和下午到草地或树林中锻炼身体。你认为在哪一个环境中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更多()

A、清晨的草地

B、下午的草地

C、清晨的树林

D、下午的树林

7、填空题

①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源于。

②用“加碘变蓝”的实验方法,可以证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

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贮存在中的能。

④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被用于组成和为提供能量。

8、设计实验:探究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C

6、D

7、①太阳能②淀粉③有机物化学能④植物体生命活动

8、

①实验材料与用具:大蒜2头、培养皿(或小食碟)2个、清水、黑纸

②方法步骤:在每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一个蒜头,加入清水,其中之一(甲)用黑纸将蒜头的鳞状茎上部罩上。放在约25℃左右的室内,二者(甲和乙)均放在光下。

③实验现象:10天之后,二者均可长出叶,但甲为淡黄色,乙为绿色。

④实验分析:有无光照二者均可生长出新叶,因为鳞状茎内贮存着大量的有机物可供叶芽和叶片的生长。甲呈淡黄色说明叶绿素的产生需要光,乙为对照。

⑤实验结论:叶绿素的生成需要光。

北师大版光合作用教案

北师大版光合作用教案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第5章绿色开花动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1节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教学重点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 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五、教学课时:7课时 课题一从柳苗之谜说起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②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 2、知识目标: ①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②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1《光合作用》公开课教案设计

2016~2017学年下学期漳平市南片教研协 作片 教研活动 公 开 课 教 案 时间:二○一七年三月九日 科目:生物 开课老师:漳平市永福中学李华庆

复习课:光合作用 学校:漳平市永福中学 开课人:李华庆 班级:永福初级中学八年级(4)班 时间:2017年3月15日上午第三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3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4.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和产物; 5。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6。验证绿叶在光下能造淀粉; 能力目标1。锻炼学生对试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能力;2。正确分析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相关结论; 3。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生理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是第一个复杂的概念,在实验基础之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加以总结,让学生尝试用关系式的形式描述光合作用,并用语言加以描述。本课时中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前后连续性强,每个实验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又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为整个光合作用提出新课题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叶绿素等实验。 学情分析 学生此之前,已初步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发现史;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探究活动,形成了对光合作用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通过联系生产实际使学生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教法学法 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讲练结合,导学,归纳总结。 复习上节知识 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3。动物结构层次多了什么? 4。植物体由六大器官组成,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考向聚焦 1、题型分析: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光合作用的原理及过程。 以识图分析题形式考查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的理解能力。

2019最新北师大版七上《光合作用》教案

2019最新北师大版七上《光合作用》教案 第一节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 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 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重难点: ●重点: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 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四、教学课时:7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题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 二.教授新课(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

七年级生物上册光合作用练习新版北师大版

《光合作用》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将一颗1克重的樟树种子种到土地里几年后长城100多千克的大樟树,樟树能够增重,主要来自于() A、土壤中的无机盐 B、阳光 C、氧气 D、二氧化碳 2. 下图是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实验一个简图,该实验说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A、氧气 B、水分 C、二氧化碳 D、有机物 3.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天竺葵的绿色叶片放在暗处12小时,再将此叶片一半曝光,一半用锡箔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光照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 光部分显棕色(如图),该实验的结论是() ①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产生氧气④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结果是:叶片遮光部分遇碘液不变色,见光部分遇碘液变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 ②光合作用需要水 ③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④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⑤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A、①④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图中的叶片,是把盆栽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再夹上黑纸片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后从植株上取下的,用酒精除去这片叶的叶绿素后,滴上碘液,叶片上仅在夹黑纸片的位置不呈现蓝

褐色,这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 A、产生淀粉 B、需要二氧化碳 C、产生氧气 D、需要叶绿素 6. 如让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应选用() A、用酒精除去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叶 B、有白斑的叶 C、不含叶绿体的叶 D、全绿色的叶 7. 如图表示光照强度和温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以下描述中错误的是() A、从图中可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温度和光照强度 B、从图中可知,光照强度在0﹣a内,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受光照强度大小的影响 C、光照强度在a﹣b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只受温度高低的影响 D、从图中可知,光照强度在b以后,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8. 下图中甲是在有光照条件下验证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装置;乙和丙是另2个)装置,通常可作为甲的对照实验的装置是(. A、只有乙 B、只有丙 C、乙和丙都是 D、乙和丙都不是 9. 若某植株的一叶片的主叶脉被切断(如甲叶),另一叶片上贴上锡箔(如乙叶);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A部位呈棕褐色,B部位呈蓝色,锡箔C的位置不呈蓝色。以 上实验能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北师大版七上《光合作用》教案

北师大版七上《光合作用》教案 第一节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 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 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 识。 三、重难点: ●重点: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 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四、教学课时:7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题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 二.教授新课(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

七年级上册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

七年级上册《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 七年级上册《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 一、知识网络: 1.反应式:CO2+H2O(CH2O)+O2 光反应:光解水,产生 [H]、ATP和O2 暗反应:[H]和ATP还原CO2,生成有机物 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 (1)光:光照强弱直接影响光反应; (2)温度:温度高低会影响酶的活性; (3)CO2浓度: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直接影响暗反应; (4)水分: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特别地,水分还影响气孔的开闭,间接影响CO2进入植物体; (5)矿质元素:矿质元素是光合作用产物进一步合成许多有机物所必需的物质如叶绿素、酶等。 3.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途径措施或方法延长光时补充光照增大光合作用面积间作、合理密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控制适宜光强、提高CO2浓度(如通风)、合理施肥(供应适量必需矿质元素) 提高净光合作用速率维持适当昼夜温差(白天适当升温,晚上适当降温) 4.意义:①光解水,产生氧气。②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产生ATP,为碳反应提供能量。③利用水光解的产物氢离子,合成NADPH(还原型辅酶Ⅱ),为碳反应提供还原剂NADPH(还原型辅酶Ⅱ)。 二、典例分析题目:如图所示为叶绿体中色素蛋白等成分在膜上的分布。下列关于相关过程以及发生场所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讲解 A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膜 B产生的ATP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C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D光能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发生在光反应阶段解析:本题考查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 B项.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B错误; A项.发生在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A正确; C项.光合作用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C正确; D项.光能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发生在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中,D正确。讲义:叶绿体,我们在将细胞器时说到过它,它有两层膜,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因为叶绿体中含有少量DNA,能合成相关蛋白质,它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能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①叶绿体的内膜会是一个雷区,它通常和线粒体的放一起考。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内膜上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1《光合作用》 教案设计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 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 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 识。 三、重难点: 重点: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 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四、教学课时:7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题 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 二、教授新课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学生四人一组 讨论: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

最新初一生物-北师大版光合作用教案 经典

第5章绿色开花动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1节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教学重点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 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五、教学课时:7课时 课题一从柳苗之谜说起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②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 2、知识目标: ①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②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

北师大版生物七上《5 光合作用》同课异构 精品教案 (15)

第4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1节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3、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难点: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一组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图片. 2、提出问题:由一粒种子发育为一棵植株,植株还可以结满果实,这些物质从何而来呢? 二、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1、指导学生阅读. 2、到各组参加学生讨论,引导各小组根据科学家的实验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 件、场所. 3、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小结. 三、探究光合作用 1、从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我们能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和场所作 出初步解释,这些解释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进行逐一验证. 2、怎样进行验证? 3、实验操作 (1)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2)检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板书设计: 第1节光合作用 一、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1、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2、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氧气 3、光合作用的条件:光照、叶绿素 4、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素

二、探索光合作用 (1)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2)检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第二课时) 叶片与光合作用 1、引入:战士事先准备好的几段枝条,同学们课前也在校园内观察了树叶,请同学们 谈谈你观察的现象. 2、展示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并指导学生正确观察. 3、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4、让学生指出叶子表皮上成对呈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及气孔. 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 1、韭黄和刚发出的豆芽. 2、对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发言. 3、指导学生设计方案. 4、待学生介绍完毕后进行点评. 5、引导学生对本组探究结果进行预测,并展示教师事先做好的小麦黄化苗,讲评教师所做 实验. 6、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 7、要求学生在课后按照本组探究方案进行探究活动,在以后进行总结. 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1、通过几个探究实验,我们对光合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请同学到黑板上来 写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及条件. 2、光合作用是一切生命的基础,它对农业生产有何意义呢?请同学们根据生产实际,谈谈 你的看法. 3、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简单的回顾. 板书设计: 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一、叶片与光合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1、光合作用的实质: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2、光合作用的意义 3、光合作用的应用 教学后记: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 一、学习目标 1、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3、举例说出动物运动的意义. 二、预习导学

北师大版光合作用(Ⅱ)单元测试

练出高分 1如图曲线I表示黄豆在适宜温度、C02浓度为0.03%的环境中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 系。在y点时改变某条件,结果发生了如图曲线n的变化。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与y点相比较,x点时叶绿体中C3化合物含量低 B. 在y点时,适当升高温度可导致曲线由I变为n C. 制约x点时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 D .制约z点时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 答案D 解析x点时,光照强度较弱,光反应提供的NADPH和ATP较少,C3化合物的含量较y 点时高,A 项不正确;题目中已提到在适宜温度下,如果再提高温度,会降低光合速率,B 项不正确;制约x点的光合作用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C项不正确;一般情况下,在适宜温 度和同等光照强度下,提高C02浓度可大幅度提高光合速率,D项正确。 2?如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环境因素与水稻叶片光合速率的关系,对其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横坐标是C02含量,则a为红光,b为白光 B .如果横坐标是C02含量,则a为强光,b为弱光 C.如果横坐标是光照强度,a的C02含量较高,b的C02含量较低 D .如果横坐标是光照强度,a温度较适宜,b温度较低 答案A 解析如果横坐标是C02含量,则相同的C02含量时,植物对白光的吸收值大于红光,因此光合作用强度较大,即a为白光,b为红光。 3.在充满N2和C02的密闭容器中,用水培法栽培几株番茄,C02充足。测得系统的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第6?8h 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B .第10h 叶肉细胞仍能合成 ATP C .第2?4h 呼吸速率较低的原因是温度太低 D .第10h 后,瓶内CO 2含量逐渐升高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中曲线可知,第 6?8h 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第 10h ,光合作用停止,但此 时叶肉细胞仍然进行呼吸作用,能合成 ATP ;题中信息说明植物处在充满 N 2和CO 2的密闭 容器中,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 02少,导致植物呼吸速率较低;第 10h 后光合作用 停止,瓶内CO 2含量逐渐升高,氧气含量逐渐降低。 4?下图为菠菜叶肉细胞内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① ② CO 2+ 出0 ----- >(CH 20) + 02 > CO 2 + 出0 A ?过程①进行的场所是胞质溶胶和叶绿体 B .过程②生成物 出0中的0来自(CH 20) C .过程①和②中均可产生还原性氢 D .过程①和②不能在原核细胞中发生 答案 C 解析 过程①是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 A 项错误;过程②代表有氧呼吸,生成物 H 20 中的0来自02, B 项错误;蓝细菌可进行过程 ①和②,D 项错误。 5. (2015重庆,4)将如图所示细胞置于密闭容器中培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细胞内外的 C02和02浓度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相应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柜夕嗖 *咆内浓度 1牺帕液度 注:适宜条件下悬浮培养的水稻叶肉细胞示意图 A ?黑暗条件下,①增大、④减小 B ?光强低于光补偿点时,①、③增大 C .光强等于光补偿点时,②、③保持不变 D .光强等于光饱和点时,②减小、④增大 0 5 0 5 0 ?.1 I )t 伟速率8

北师大版光合作用(Ⅰ)单元测试

练出高分 1?图中①代表新鲜菠菜叶的光合色素纸层析结果,则图②所示结果最有可能来自于() A .水培的洋葱叶 B .生长的柳树幼叶 C.培养的衣藻 D .秋冬的银杏落叶 答案D 解析从两条层析条带上分析可知,滤纸条②缺少了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色素带,可能是选择的材料中缺少叶绿素。从4个选项分析,秋冬季的银杏落叶由于叶绿素分解,而呈现黄色,所以层析出的色素带最可能出现②的情况。 2?将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的叶片均分为4块,置于不同的试管中,按下表进行实验,着 色最浅的叶片所在的试管是() 试吕编号①②③④ 实验处理CO2溶液+ + + + 光照白光蓝光红光绿光 碘液+ + + + 注:“ + ”表示具有该条件。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绿叶吸收绿光最少,植物在绿光下合成的淀粉最少,故与碘液反应着色最浅。 3.某植物(其叶片如图一所示)放在黑暗中两天后,根据图二所示,处理其中一块叶片。然后将整株植物置于阳光下4h,取该叶片经酒精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棕黄色)显色,下列有关该实验结果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團二实脸裂骨国

①X和Y两部分对照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C02②W和Y两部分对照实验能证明光合 作用需要叶绿素 ③显色后X为蓝色,Y为棕黄色 ④木塞处所显颜色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A .①② B .①③C.②④D .③④ 答案B 解析X处可进行光合作用,Y处不能,因此实验后的结果显示出X为蓝色,Y为棕黄色;W和X两部分对照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X和Y两部分对照实验能证明光合作 用需要二氧化碳;Y处缺少二氧化碳,木塞夹着的叶片缺少光和二氧化碳,不能形成对照实验,不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4?如图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结构A中的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变为ATP中的化学能 B .供给14CO2,放射性出现的顺序为CO2T C3T甲 C.结构A释放的02可进入线粒体中 D .如果突然停止C02的供应,短时间内C3的含量将会增加 答案D 解析在光合作用中,C02首先和C5结合生成C3,如果突然停止C02的供应,则C3的生成量减少,而其消耗量不变,因此短时间内C3的含量将会减少。 5.如图为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在适宜条件下栽培小麦,如果突然将c降至低水平(其他条件不变),则a、b在叶绿体中含量的变化将会是() A . a上升、b下降 B. a、b都上升 C. a、b都下降 D. a下降、b上升 答案 B 解析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可知,a、b为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 , c为CO?。若CO? H a O 光一

3.5.1光合作用课后训练(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3.5.1 光合作用课后训练(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基础巩固 1 ?“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的正确顺序是( ) ①把叶片放到装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 ②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 ③ 用黑纸片把天竺葵叶片遮盖一部分 ④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 2?3 d ⑤把部分 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片 ⑥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液 A. ③②⑤④①⑥ B.④③②⑤①⑥ C . ②③④⑤①⑥ D.④②③⑤⑥① 叶片( 在同一植株的同一位置分别于早晨、傍晚和深夜摘取相同的三片叶,用 打孔器在叶上取相同的圆圈,脱色后加碘液,其结果是 5.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 A.二氧化碳 B .水 C.高温 D .光 6. 密封的温室内,种植着许多植物,晴天的上午温室中空气成分的变化是 ( ) A.氧气增多,二氧化碳不变 B.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C. 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 D.氧气和二氧 2.若把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经过光照后, 脱去叶绿素再滴上碘液,发现整个 A. 边缘不变蓝,其他部位变蓝 B.变蓝 C. 边缘变蓝,其他部位不变蓝 D.不变蓝 3. F 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要提高产量,应尽量增加单位面积上栽种的植株数量 B. 绿色植物在黑暗条件下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C.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生存、繁荣和发展的基础 D. 农作物的大部分叶片被虫吃掉后不会造成减产 4. A.早晨摘取的颜色深 B. 傍晚摘取的颜色深 C.深夜摘取的颜色深 D.颜色一样

化碳均减少 7.如下图,证明“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和“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的对照实验装置分别是( 光 甲乙丙丁 A.甲与乙、甲与丁 B.甲与丙、甲与乙 C.甲与丁、乙与丙 D.甲与乙、 乙与丙 8.用一些关联词把一些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可绘制成概念图。用光、能量、氧气、二氧化碳、叶绿体这些关键词完成下面的有关光合作用的概念圈。 9?小明穿白裤子坐在草地上,不小心裤子沾上了绿色汁液,下列方法中最容易将绿色汁液洗去的是( ) A.自来水B .酒精 C.肥皂水D .沸水 能力提升 10.兴趣小组利用银边常春藤的叶片(中间绿色、周边白色)进行“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当升高温度,增强提高,可以使进行光合作 用的部位制造的淀粉更多,使染色后区分度更高。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该叶片的优点是可以同时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同步检测5.1光合作用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实质

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实质 知识点1 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1.不同植物的叶片内部结构基本相似,都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 2.扁平的表皮细胞无色透明,细胞外壁上有一层透明而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这种结构既有利于透光,又可防止叶片过多地散失水分,对叶片具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 3.叶肉由许多叶肉细胞组成,细胞内有叶绿体,叶绿体有叶绿素等多种色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肉属于营养组织;接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呈圆柱形,含叶绿体较多,构成栅栏组织,接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形状不规则,含叶绿体较少,构成海绵组织. 4.叶脉是叶片的“骨架”,具有支持作用;其中的导管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输导有机物;导管和筛管都属于输导组织;叶脉有网状叶脉和平行叶脉之分. 知识点2 光合作用的实质 5.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淀粉(贮存能量)+氧气. 6.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就叫做光合作用. 7.光合作用的实质 (1)物质转变: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淀粉等复杂的有机物; (2)能量变化: 光能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化学能). 8.光合作用的意义 (1)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等有机物,不仅是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而且是动物和人的食物来源.人类利用的多种原料,也都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转化光能并贮存在有机物里,这些能量是植物、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3)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9.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 在农作物种植技术上,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增大单位空间的叶总面积,以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常用的提高光能效率的方法有立体种植和合理密植. 知识点1 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1.(北京房山月考)多数叶片正面的绿色比背面的绿色要深一些,其主要原因是(D ) A.上表皮细胞内含叶绿体多 B.表皮细胞内含叶绿体多 C.海绵组织里含叶绿体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