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光合作用》【一等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3
1、知识目标:(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2、能力目标:(1)通过扮演讨论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光合作用发现史扮演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2)了解绿色植物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培养自己爱绿、护绿的责任意识。
2学情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表现自我,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如果本课照本宣科介绍几个科学家的实验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的探究感受?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分工合作?利用角色扮演及表演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于是我把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一些科学家的活动让学生去演示,让学生分工合作扮演科学家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体会科学家的探究自然的智慧、勇气和方法。
最后由学生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发现”的过程,从而体会到小科学家的成功喜悦。
3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1、重点:(1)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2、难点:光合作用的发现简史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光合作用的发现[课件]请学生观看图片,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这两位小朋友刚刚栽种了小树苗,想要让它快快长大,就想把自己最爱吃的饼干和牛奶都给它吃,(1)这样小树苗就可以快快长大了吗?(2)为什么?(3)小树苗需要的营养物质从哪里获取呢?引出新课学生观看图片,思考后集体回答:(1)不能;(2)植物是不能从饼干和牛奶中获取营养物质的;(3)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合成活动2【讲授】从小树苗的生长之谜说起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也注意到了植物为什么能够生长的问题,并给出猜想:是植物的根吸收了土壤汁。
他的这一猜想科学吗?如何验证?重温科学家海尔蒙特的实验,请同学讲述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现象请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1) 如果你是海尔蒙特,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2)学生们的想法与海尔蒙特不谋而合,但是他忽略了什么问题?提示学生:植物地上部分还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过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引入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学生回答:不科学;通过实验验证认真阅读海尔蒙特的实验内容,讲述本实验的过程以及现象(1)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
第1节光合作用第6课时光合作用的实质及意义三溪中学昝菁菁【教材分析】“光合作用的实质及意义”是七年级上册《生物》北师大版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是概述了光合作用过程包含的两种变化,阐述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发展史,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探究,对光合作用有了基本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通过联系生产实际使学生知道光合作用的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正确书写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2、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利用光合作用原理,解决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光合作用实质的分析,形成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光合作用实质的分析,形成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2、光合作用原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媒体】自制多媒体PPT课件【教学过程】1、引入。
本节可以采用通过复习的方式引入。
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产物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场所在哪里在黑板上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提示:光合作用反应式不能把→写成=;反应式的正确读法。
提问,当你感觉饿了没力气,你会选择为什么2、新课内容。
对光合作用过程包含的两种变化进行分解。
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光合作用PPT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提问光合作用对自然界有何意义。
学生看书总结完成对于的导学案内容(书中找出光合作用的意义)。
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食物来源;(2)提供原料;(3)能量来源;(4)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课本联系实际,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学生讨论),老师提示我们日常生活中怎样获得反季节蔬菜,引导学生思考。
(1)充分利用光照;(2)增加二氧化碳浓度;(3)其他方面:温度、无机盐.3、练一练(1)、欲提高蔬菜的产量,下列措施中最有效的是()A.过量施加肥料B.适当增加光照强度C.尽量减少二氧化碳D.适当增加氧气(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中含有能量。
《专题复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李水成一、教材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十分重要的一项生理功能,在北师大七年级生物教材中,本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会考的常考范围,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实质、意义及相关的探究实验是本节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由于本次专题复习是初二年级针对初一所学知识的复习,时间相隔久,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生疏了,加上该知识点的理解贯通原本就比较困难,所以学生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和方法比较困难。
其次如果重复之前学生已学习过的教学内容,也会使学生学习兴趣低迷,学习效率下降。
三、教学目标:1、说出光合作用反应式2、说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以及理解相关的探究实验。
3、说明光合作用的实质4、说出光合作用意义5、说出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四、设计思路:本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以探究性学习为主体来巩固已有知识,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
在本节复习课中,学生将不是简单的回顾再现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而是以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主线,以探究实验为主体,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为基础,替换单一变量,发散思维,对相关实验进行创新性的归纳与整合。
这样,从概念的阐释,到对反应式的分析,再到对相关探究实验的归纳与整合,全部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并且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补充和质疑,从而有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通过一系列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回顾相关的生物学概念,构建知识网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本节复习课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实质等内容进行了知识网络的构建,并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进行了归纳与整合。
这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一节光合作用一、教材分析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
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
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重难点:学优中考●重点: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学优中考网xYzkw] 学优中考●难点: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四、教学课时:7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引题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二.教授新课(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
第六章第1节《光合作用》——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2、能力目标:练习制作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临时切片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二、学情分析当前形势下,只有部分学生还能意识到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尽可能地学好各门课程,生物教师必须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生命世界的精彩,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四、教学难点1、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2、练习制作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临时切片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复习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由场所推论出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
(二)、引入“为什么叶片上的水滴不能渗到叶内部”“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是从哪里进入到植物体内的,而制造的氧气又是从哪里释放到空气中去的呢”,由此引入本节内容。
(三)、讲述新课1、学生展示学生展示其归纳的本节思维导图2、建议活动:观察植物的叶思考:(1)相邻两片叶的排列有什么关系(2)这种排列特点和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3)认真观察叶片正面和背面的绿色有差异吗3、活动:观察叶片的结构(1)制作叶片的临时切片(分析其过程)(2)观察叶片的结构4、看课本77-78页,总结叶片各部分结构与功能Ⅰ、叶片结构——表皮(1)表皮分为哪两部分表皮属于什么组织(2)表皮细胞有什么特点该结构特点有什么功能(3)表皮上有气孔,气孔由什么组成功能是什么(4)、解释:为什么叶片上的水滴不能渗到叶内部Ⅱ、叶片结构——叶肉(1)叶肉细胞有什么特点叶肉属于什么组织(2)叶肉由哪两种组织构成(3)两种组织细胞和细胞排列有什么特点(4)解释为什么叶片的正面颜色比背面颜色要深(5)“秋风扫落叶”,落叶时,叶子的哪一面朝下Ⅲ、叶片结构——叶脉(1)、叶脉的作用是什么叶脉属于哪种组织(2)根据叶脉分布的形状可以分为哪两种(3)、叶脉中有哪两种管道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六、课堂小结七、教后反思八、作业布置。
1、知识目标:(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⑵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2、能力目标:(1)通过扮演讨论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⑵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光合作用发现史扮演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⑵了解绿色植物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培养自己爱绿、护绿的责任意识。
2学情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表现自我,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如果本课照本宣科介绍几个科学家的实验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的探究感受?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分工合作?利用角色扮演及表演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于是我把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一些科学家的活动让学生去演示让学生分工合作扮演科学家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体会科学家的探究自然的智慧、勇气和方法。
最后由学生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发现〃的过程,从而体会到小科学家的成功喜悦。
3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1、重点:(1)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⑵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2、难点:光合作用的发现简史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光合作用的发现[课件]请学生观看图片,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这两位小朋友刚刚栽种了小树苗,想要让它快快长大,就想把自己最爱吃的饼干和牛奶都给它吃,(1)这样小树苗就可以快快长大了吗?(2)为什么?(3)小树苗需要的营养物质从哪里获取呢引出新课学生观看图片,思考后集体回答:(1)不能;⑵植物是不能从饼干和牛奶中获取营养物质的;⑶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合成活动2【讲授】从小树苗的生长之谜说起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也注意到了植物为什么能够生长的问题并给出猜想:是植物的根吸收了土壤汁。
他的这一猜想科学吗?如何验证重温科学家海尔蒙特的实验,请同学讲述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现象请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1)如果你是海尔蒙特,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⑵学生们的想法与海尔蒙特不谋而合,但是他忽略了什么问题?提示学生:植物地上部分还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过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引入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学生回答:不科学;通过实验验证认真阅读海尔蒙特的实验内容,讲述本实验的过程以及现象(1)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
光合作用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重点)2、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难点)3、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有物场所。
4、举例说出光合作用需要光。
技能性目标:1、练习徒手切片。
2、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重点)情感性目标: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三、教学准备:1、准备新鲜的叶片——天门冬、菠菜叶。
2、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
3、叶片的结构模型。
4、FLASH: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
5、视频文件:(1)叶的生长;(2)植物的光合作用五、板书设计:光合作用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1、叶片的结构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观察实验: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六、课堂作业:一、填空题1.绿色植物的叶片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叶的表皮细胞外壁上有一层_________________,它可以保护叶片_________________,并防止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由成对的_________________细胞构成的。
二、选择题1.叶肉栅栏层的特点是()A.细胞圆柱形,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多B.细胞圆柱形,排列整齐,含叶绿体多C.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少D.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整齐,含叶绿体少2.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的重要区别是()A.细胞形状不一样B.保卫细胞中有叶绿体C.保卫细胞中无叶绿体D.两者都无叶绿体三、识图题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各结构的名称。
2.叶片的叶肉部分是指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中有许多小颗粒,叫做_________________,其中含叶绿体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目标: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说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3、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难点: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展示一组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图片。
2、提出问题:由一粒种子发育为一棵植株,植株还可以结满果实,这些物质从何而来呢?二、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1、指导学生阅读。
2、到各组参加学生讨论,引导各小组根据科学家的实验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
3、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小结。
三、探究光合作用1、从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我们能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和场所作出初步解释,这些解释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进行逐一验证。
2、怎样进行验证?3、实验操作(1)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2)检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板书设计:第1节光合作用一、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1、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2、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氧气3、光合作用的条件:光照、叶绿素4、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素二、探索光合作用〔1〕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2〕检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第二课时〕叶片与光合作用1、引入:战士事先准备好的几段枝条,同学们课前也在校园内观察了树叶,请同学们谈谈你观察的现象。
2、展示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并指导学生正确观察。
3、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4、让学生指出叶子表皮上成对呈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及气孔。
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1、韭黄和刚发出的豆芽。
2、对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发言。
3、指导学生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