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自尊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隐自尊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内隐自尊研究应用的重要性

内隐自尊的概念一经Greenwald等人提出,便受到国内外心理学者的共同关注,成为了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内隐自尊是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表现出的一种无法通过内隐察觉的态度。它的研究拓宽了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视野,对于揭示无意识成分在自我心理中的作用,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是一个重大的启示。所以,加强内隐自尊研究成果的应用性研究,使其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是内隐自尊研究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

2.内隐自尊在主要领域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关于内隐自尊的理论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内隐自尊的稳定性、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内隐自尊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以及内隐自尊的ERP 研究等。而内隐自尊的应用性研究刚刚开展,但已显示出潜在的研究空间与价值。主要是内隐自尊形成过程的研究、内隐自尊对个体影响的研究、内隐自尊与社会交往、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现对内隐自尊的应用性研究做简要的回顾。

2.1内隐自尊的形成过程研究

由于内隐自尊是在大量经验累积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潜意识的自动化的整体性自我评价, 因而是难以改变的, 只有通过新经验的累积而发生渐变〔‘2 ] 。一项跨文化实证研究〔’3 ] 发现, 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个体移居到个人主义的文化区域时, 其外显自尊随着其接受当地的文化规范就已改变, 并与当地居民一样有偏高现象。而内隐自尊在短期内却难以改变。这表明, 内隐自尊就长期来说是比外显自尊更为稳定的建构。原因可能是外显自尊的形成来自于个体对环境的认知, 人们会按照外在的文化规范建构出新的自我评价, 因而外显自尊较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而内隐自尊似乎是较为长期稳定的个人特质。双重态度(d u al a ttitu d e )模式[ ‘4 ] 认为, 当新的态度形成时, 旧的态度并未消失, 而是被新态度压制在内隐层次里。当个体认知资源不足或因某些原因无法提取外显态度时, 原本熟悉的内隐态度会再度主宰个体的评价反应。因此当个体到一个新的文化区域时, 虽然产生了新的自我评价(外显自尊) ,但原有的自我评价仍会留在内隐层次而难以消失(内隐自尊)在最近的一个研究〔‘5 1里, 研究者操纵外显自尊的测验速度或认知负荷量, 结果发现, 在高时间压力下或高认知负荷量下的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二者呈现出高度显著的正相关。这个结果支持了内隐自尊是自动化的对自我的整体性评价的假设。总之, 内隐自尊是一个存在的建构, 它和外显自薄一起构成了个体对自我的整体评价或态度。区别在于, 外显自尊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表现出不稳定性或脆弱性; 内隐自尊是根据过去长久的生活经验形成的, 是通过潜意识的、自动化的过程而对自己所做的评价, 是难以改变的。

2.2内隐自尊对个体影响的研究

对外显自尊的研究显示, 外显自尊与各种反馈条件会产生交互作用, 影响个体的正向自尊需要的表现和应对策略。低外显自尊者在受到负向评价或失败的威胁与挑战时, 偏向于在低难度任务上进行自我设限(过一场n 山。pplng ) , 以免在简单任务都做不好的情况下受到更差的评价, 其目的是为了自我保护(义任一pr o tecti on ); 而高外显自尊者偏向于在高难度任务上进行自我设限, 这是为了保留万一任务失败后自我提升(义挂‘enh an ce m 面t )的可能或提高其侥幸成功的价值,其目的是为了超越自我评价, 向更高的标准迈进。另外, 低自尊者偏好选择受到过负反馈的任务, 这可能是由于低自尊者试图弥补在负反馈任务中曾经经历过

的失败, 以自我保护; 而高自尊者偏好选择受到过正反馈的任务, 这可能是由于高自尊者试

图继续保持其优越感, 以自我提升[9]。显然, 高低外显自尊者都会使用自我设限策略, 但高自尊者是为了自我提升, 而低自尊者是为了自我保护。那么, 高低内隐自尊者在各种不同的反馈情境下的正向自尊需要的表现方式或应对策略与外显自尊是相同还是不同的模式呢?

凡回丘叨【‘“1用IAT 测量被试的内隐自尊发现, 内隐自尊的高低会影响个体的正向自尊需要, 高内隐自尊者有更强烈的正向自尊需要。在G 溉n wal d 和E 叮记~ 〔5 〕的研究中, 低内隐自尊与负反馈之间产生了显著的交互作用, 低内隐自尊受负反馈的影响较大, 当其自尊受到威胁时, 倾向于降低对任务的重要性的评价, 也缺乏再从事该任务的愿望。而高内隐自尊者受到负反馈的影响较小,这表明内隐自尊越高, 越能抵御或缓冲外界环境对自尊的威胁。而在其他反馈条件下内隐自尊的高低对正向自尊需求的影响的研究还很鲜见, 更缺乏相应的

理论建构, 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印alding和r玉止山n[ 川则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对个体行为影响的不同层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他们认为, 非言语行为由于不受个体的意识控制, 因而更可能受到内隐自尊的影响; 而言语行为通常是受意识控制的, 因而更易受到外显自尊的影响。他们在实验中先让被试接受一段与自我有关或无关的主题访谈, 并记录其表现在非言语行为上的焦虑反应访谈结束后,再以焦虑量表和自我设限量表测量被试的焦虑反应和被试在访谈过程中对自己的自我设限倾向。结果发现, 内隐自尊可以预测个体在非言语行为上的焦虑程度, 外显自尊则可以预测在焦虑量表上的焦虑反应。但内隐自尊会不会影响个体的言语行为或外显行为呢? G 旧m w 目d 和E 叮址扭m 〔5 ]在其研究中操纵任务的困难度以影响成败作为反馈自变量, 以自我报告的“心情”、“相信自己在任务上的成功程度”、“任务的重要性评价”和“想再做一次该任务的程度”作为因变量, 结果发现, 内隐自尊程度与正负反馈在“任务的重要性评价”和“想再做一次该任务的程度”两个维度上呈现较显著的交互作用。低自尊者在正反馈条件下对“任务的重要性评价”和“想再做一次该任务的程度”较高, 在负反馈条件下对“任务的重要性评价”和“想再做一次该任务的程度”较低。这个结果表明, 低内隐自尊的人在正负反馈下表现出比高内隐自尊的人还要强的正向自尊

需要, 并且这些动机会表现在言语行为上。在另一项研究[v] 中, 研究者通过I月, 测验测出被试的内隐自尊, 并要求其写作一篇文章, 然后请另一位评价者阅读该文章并对写作该文章的被试的某些特质做出评价, 结果发现, 被试的内隐自尊与其所受到的评价显著相关。高内隐自尊的人在“自我能力”、“自尊”和“自我确定性”上都被评价为高。这表明高内隐自尊的人比低内隐自尊的人在言语行为上的表现被评价为更好。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内隐自尊不仅会影响非言语行为,也会对言语行为或外显行为产生影响。

2.3内隐自尊与社会交往

有研究调查了内隐自尊与各类社交恐怖症的关系,发现高焦虑被试的内隐自尊得分较低。

2.4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许多研究都已证实自尊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提示,二者无显著相关。王登峰等学者的研究也发现个体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5 ~0.71,p<0.01),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并无显著相关。⑤其实,个体作为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结合体,两种自尊的一致性程度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吕勇等人的研究就发现,高内隐自尊- 高外显自尊组合的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低内隐- 低外显的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高内隐- 低外显贫困生与低内隐-高外显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则无显著差异。⑥吴明证、梁宁建的研究也指出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不一致者表现出较高程度的抑郁,更为消极的抑郁性归因方式以及更长时间的生理健康受损。①②高外显自尊青少年的内隐自尊与抑郁和迷思相关显著,低外显自尊青少年的内隐自尊与抑郁和迷思相关不显著。De 调查了内隐自尊与各类社交恐惧症的关系,发现高焦虑被试的内隐自尊得分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