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辨析
- 格式:pdf
- 大小:227.19 KB
- 文档页数:4
生态旅游的特点生态旅游相对于传统的大众旅游而言,是一种自然取向的观光旅游,并被认为是一种兼顾自然保护与发展目的的活动。
学者赫克特认为,生态旅游是到相对未受干扰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区域旅行,有特定的研究主题,且体验或欣赏其中的野生动植物景象,并且关心区内的文化特色。
生态旅游包含科学、美学、哲学方面的内容,但并不表示从事生态旅游的旅游者要变成这些方面的专家;重点在于一个人从事生态旅游,就有机会沉浸在自然环境中,摆脱日常工作、都市生态的压力,然后慢慢潜移默化,变成一个关心环境保护、自然保育的人。
柯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发展模式,在选定的自然区域中,规划出旅游基地以及生物资源部分,并标示出其与社会经济方面的联结。
另一方面,相对于一般旅游大块头式的规划,生态旅游可被视为是一种有事先妥善计划、详细谨慎思考其利益和影响的旅游,它可同时促进地方文化的整合,可将规划重点放在提高地方知识、技能与生活形态,促进当地传统价值的保存,并通过此渠道向游客介绍他们的文化。
国际生态旅游学会认为生态旅游为一种负责任的旅行,其负有环境保育以及维护地方居民福利的双重使命。
综合上述可了解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的形式,主要立基于当地自然、历史以及传统文化上。
生态旅游者以精神欣赏、参与和培养敏感度来跟低度开发地区产生互动,旅游者扮演一种非消费者的角色,融合于野生动物及自然环境间,通过劳动或经济方式,对当地环境保护和居民做出贡献。
所以,生态旅游的概念不仅可应用于保护区,其他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方式都应注人生态旅游的观念。
所以说,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具有特定目的的具体的旅游形式,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途径和工具,是可持续旅游原则在自然区域和特定社会文化区域的具体运用和实践。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包括:0将对环境的冲击减到最小,不损坏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的永续;0以最尊重的态度对待当地文化,以最大的经济利润回馈地方;0给参与游客最大的旅游满足;0通常出现于相对少受干扰的自然区域或文化区域;0游客应成为对自然环境保护、管理的正面贡献者;0以建立一套适合当地的经营管理制度为目标。
浅析生态旅游概念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生态环保问题变得越来越热点。
本文就是通过分析生态旅游的研究现状和如今已成系统的生态旅游概念来进行深入的剖析。
通过这些分析,对生态旅游概念进行全面的阐述,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市场生态旅游的概念。
关键词:生态;旅游;概念在全球环境危机和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之下,生态旅游的思路变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生态旅游这个概念提出仅仅有四十年的时间,但是生态旅游的这样的一个思路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
有许多的国际性的组织都参与到其中来,包括一些国家、机构和组织,主要有一些非政府组织、科研保护组织、旅游业内部、多边援助机构和发展中国家等等,这些国际性的机构和组织委推广生态旅游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意义。
生态旅游的概念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是他的实质内涵和定义却还是模糊的。
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对于生态旅游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保护中心说这种观点主要认为,生态旅游实质上就是在进行观光旅游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包环境。
这种环境包括的范围很大,不但包括自然环境,还要包括资源环境和文化环境。
这种观点的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强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美国生态旅游协会。
2、负责任说这种观点主要就是,生态旅游的实质上就是能够让游客负责人的旅游,核心观点就是要求旅游者和游客们能够对维护好周围环境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人们作为社会生活当中的一员,就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这种观点强调和放大了旅游者这个特殊的部分,所以操作起来有些困难。
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布诺斯(brouse)。
3、军民利益中心说这种观点概况起来是这样的,他们把生态旅游的概念定义为,在游客观光旅游的同时,要注意到环境的保护,同时把当地(旅游地)的居民受益情况也列入其中。
认为生态旅游不但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面开展起来,还要把旅游组织者和旅游者应该为当地居民收入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种观点的代表主要是国际生态旅游学会。
浅析生态旅游内涵和基本特征一:引文人类的旅游活动至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只是到了近代,旅游才真正地成为一个产业,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日益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生态旅游则出现得更晚。
它是人们在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是人们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
二生态旅游的内涵:尽管生态旅游的影响日益扩大,但给生态旅游下一个定义并非易事。
自从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以来,很多研究人员和国际组织纷纷从不同角度和各自研究领域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
卢云亭和王建军曾列举了73条中外学者提出的生态旅游的定义,可见生态旅游作为新兴学科的定义之多。
[3]一个概念的内涵往往可以从这个概念的定义体现出来。
对生态旅游的多种定义也可看出研究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的理解存在较多分歧。
通过多本相关书籍的阅读和纵观各学者对生态旅游的提出背景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实际,我个人认为,生态旅游的内涵至少应体现下面几方面:(一)原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的旅游对象。
这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也应包括人文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4]。
旅游资源大体上可分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自然旅游资源如广阔的草原、神奇的冰川、寂静的山谷、“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等,它们对游人有着无穷的魅力,毫无疑问是生态旅游的旅游对象。
但对人文旅游资源是否是生态旅游的游览对象目前在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
我个人认为,原生态的人文旅游资源也应包含在生态旅游的范畴之内,比如,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考古发掘遗址,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富有当地特色的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和民间节庆等都应是生态旅游的旅游对象。
其原因有二:(1)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都是今天的人类共同拥有的遗产,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人的生态环境,对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可谓是缺一不可;(2)多数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都交融在一起,难以区分,也没必要区分。
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一、背景介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旅游需求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一种既能够放松身心,又能够感受生态景观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融合了旅游、环保和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是旅游业向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的必然产物。
因此,如何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了当前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生态旅游的定义与特色生态旅游是指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展示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基础上,提供旅游休闲服务,符合生态原则、安全原则、绿色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旅游形式。
它强调旅游与环境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且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对于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的认识和体验需求。
生态旅游具有如下特点:1. 自然环境:生态旅游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关注自然保护和文化保护。
这种旅游形式主要是围绕自然环境展开的,旅游场所多在自然环境中。
2. 休闲和健康: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健康、文化休闲活动,它强调自然、健康、文化的相结合,能够体现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3. 知识和科普:生态旅游也是一种科普活动,旅游者既可以享受景区美景,又可以得到专业信息、文化遗产等一系列知识。
三、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生态旅游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当前,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个别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游客素质较低等问题引发社会反思。
此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受到自然灾害、人工干扰、市场竞争等问题的影响。
四、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创新路径1. 加强生态旅游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完善的法规和制度2. 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亮点,提高生态旅游的吸引力3. 大力推动旅游生态化,建设旅游与生态平衡发展的完美融合4. 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五、结论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生态意义、环保意义的旅游模式,是未来旅游业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旅游业特别是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关注环保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与旅游的相融合、旅游发展与方法革新的相结合。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摘要生态旅游开发成为保护和开发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措施。
通过对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区特点的分析,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并对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
关键词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可持续性发展1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1.1生态旅游的内涵一般说来,自然旅游和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的旅游被视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的旅游。
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
生态旅游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准确点说就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仅不会破坏自然,还会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新的旅游形态,更是一种先进的旅游开发、管理思想,是指导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观念。
它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①旅游活动的质朴性。
生态旅游游客追求的是对天然的生态环境和古朴的民情民风的感受和品味;②旅游管理的生态化。
要求生态旅游项目的营造要以生态学思想作为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也要求游客的行为符合生态规范;③旅游内涵的科学性。
对生态旅游规划、开发经营和导游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能对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旅游者的学习和探索起引导作用;④资源利用的永续性。
生态旅游的发展以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前提,生态旅游不仅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游客善待生态资源,还要提供帮助促使旅游地居民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资源。
对生态旅游的认识第一篇: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对生态旅游的认识随着对环境问题的普遍重视、环境保护运动的不断发展、人类环境意识的逐渐觉醒以及传统大众旅游业的生态化,生态旅游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应运而生。
由于生态旅游尊重自然与文化的异质性,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为当地社区居民谋富,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在旅游产业中一直扮演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引领者和创新者的角色,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受到了旅游界、生态保护界的广泛重视。
生态旅游的出现和兴起,反映了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对自身文明发展与生存环境演变的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和理解,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望,顺应了时代发展促进旅游的大趋势。
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白然景观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它不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
生态旅游应该把环境教育、科学普及作为核心内容, 真正使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保护大白然的大课堂。
生态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生态旅游内涵与特点把握不到位,生态旅游标准欠缺,产品项目不够突出地方特色,社区居民利益考虑不多,解说系统没有反映出旅游对象极为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文化内涵等。
更有一些自然型旅游景区举生态旅游之名,行破坏生态之实,致使生态旅游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全面发挥。
这些都需要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去解决,以确保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我国的生态旅游,应该说目前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也许正是基于某些研究者或解说者对生态旅游的泛化理解,才使得我国生态旅游的泛化现象日趋严重。
这种泛化的确为某些旅游经营者严重危及生态的旅游经营送去了一块“金字招牌”,也的确为经营者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却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生态破坏,造成了社会对生态旅游的严重误解,以致影响了旅游业的声誉,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简述生态旅游定义中应包含的几个要素简述生态旅游定义中应包含的四个要素。
生态旅游定义要素1.环保
环保对于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建设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生态旅游策划的时候要点考虑的一点,因为环保做好才是保障生态旅游可以持续发展下去的一大关键。
环保不仅可以对于生态景区来讲是有利的,同时对于游客来讲环保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更好的环境、感受到更好的心情。
生态旅游定义要素2.养生
其实人们追求生态旅游重要的原因是养生、而一般的生态概念是根本吸引不了游客的兴趣的,所以对一个景区的生态进行深度的开发,因此就有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项目应运而生如生态游乐、生态养生、生态度假等等。
养生首先在于环境:经常受城市废气登的污染城市居民需要常常到生态环境中过滤一下,因此绿色环境与森林就变成了人们进行生态养生的理想场所了。
生态养生旅游除了要包含一般旅游当中需要的内容,同时还要在观光游乐的时候加入养生活动和养生项目。
生态旅游定义要素3.美食
旅游除了看不一样的风景、领略不同的人情之外,更重
要的就是享受不同地方的美食。
美食也是生态旅游策划当中的突破点,各个旅行社可以根据游客的需要将美食设计到生态旅游当中。
除品尝地道的原生态美食外之外还可以组织游客寻找美食的材料来源,每一个地方会产出多种多样当地的特产、提供各具特色的美食材料。
生态旅游定义要素4.动植物
种植物对于一个生态旅游策划来讲是不可缺少的,而且生态旅游提倡的是接近原生态化的旅游,而原生态化的旅游策划当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动植物了,这样参加者在欣赏到壮美的风景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地质、动植物的分布状况。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摘要: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所构成的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不断加剧,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必然的选择。
当前,中国旅游业正面临着世界旅游热点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好时机,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借鉴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对生态旅游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则是一个刚刚开始探索的新课题。
如何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新需求,如何在旅游区的规划与开发建设中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将是我国旅游业今后在世界旅游业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从生态旅游的概念入手来分析了解生态旅游的内容和类型。
关键词:生态旅游概念;生态旅游类型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所构成的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不断加剧,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必然的选择。
当前,中国旅游业正面临着世界旅游热点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好时机,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借鉴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对生态旅游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则是一个刚刚开始探索的新课题。
如何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新需求,如何在旅游区的规划与开发建设中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将是我国旅游业今后在世界旅游业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这一宏大课题亟需我国旅游理论界和旅游实践工作者在漫长的探索中共竟此业。
我国生态旅游的政策、产品类型、发展遇到的问题及示范案例一、我国生态旅游政策全梳理2008年,国家制定纲要—《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
2016年,重要指导性文件发布--《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15年》。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类型共有7中类型:山地攀爬生态游、森林休憩生态游、草原风情景生态游、湿地观鸟生态游、海洋度假生态游、海洋度假生态游、沙漠探险生态游和人文历史生态游。
三、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类型分为大众生态旅游产品、示范生态旅游产品、特种生态旅游产品三种。
四、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生态旅游内涵要求未能真正体现生态旅游资源粗放开发带来负面影响景区基础与服务设施生态化不足社区参与层次较低与专业人才不足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五、我国生态旅游示范区案例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篁岭古村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野象谷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旅游概念正式引入中国。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增进环保、崇尚绿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方式。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逐步成为共识。
继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生态环境游年”之后,2009年又被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2013年开始进行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申报工作,根据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联合推出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名单显示,截至目前为止,通过认定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共计111处(见附录)。
一、我国生态旅游政策全梳理生态旅游是实现自然保护、旅游业发展及区域振兴等多重目标的一种最佳手段。
从概念引进到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我国生态旅游在近期也得到理性发展。
其中,国家政策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规范和推动尤为突出。
2005年,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要加强旅游环境保护工作。
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一、引言旅游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旅游产业需要走向生态化发展模式。
二、什么是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1.生态旅游概念生态旅游指以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为主要资源,在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基础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旅游方式。
2.生态旅游特点(1)强调与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相协调;(2)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3)具有可持续性。
3.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1)目的不同:传统旅游以消费为目的,而生态旅游注重体验、学习、交流等;(2)活动内容不同:传统旅游以购物、娱乐等活动为主,而生态旅游以观赏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为主;(3)环境保护意识不同:传统旅游对环境的破坏较大,而生态旅游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的必要性1.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生态旅游注重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使这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同时也可以保证这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传统旅游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如大量开发建设、垃圾污染等。
而生态旅游则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生态旅游与地方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水平。
同时,也可以促进地方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四、如何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1.政府角色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引导和规范企业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企业的生态旅游活动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2.企业角色企业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服务水平。
3.游客角色游客应该遵守生态旅游相关规定,不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
同时,游客也应该积极参与生态旅游活动,学习、体验、交流等。
生态旅游、生态开发与生态化管理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形式,它要求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同时也要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生态旅游能够带来对当地环境的积极影响,拓展旅游业的市场前景,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生态旅游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则,如保护环境、体验自然、倡导文化等。
生态开发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生态开发要注重生态保护,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避免开发过程中产生严重的污染。
生态开发还应注重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当地产业和就业,增强当地居民收入来源,改善其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生态化管理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监督,使之逐渐向良好的方向发展的管理方式。
生态化管理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它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机制,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和标准,同时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共治共享的管理模式。
在生态旅游、生态开发和生态化管理中,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能力。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加强监督管理,才能够实现生态旅游、生态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景区怎么规划?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人们的生活、生产和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环境,为了发展经济,人类过度开采地球资源,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并倡导保护自然。
简单来说,生态旅游就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前往旅游,从而能够产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
生态旅游的目的就是旅游业、自然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与统一,听起来很理想,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陷入开发与保护的两难境地,所以事先做规划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首先要遵循整体性的原则,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应当以景区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当前环境的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始终把生态理念贯穿于景区各项规划之中。
其次要遵循区域分异原则,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很大,所以生态化规划必须在充分研究区域生态要素功能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
最后要遵循高效和谐原则,以自然环境为规划基础,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人类社会对生态的需求为出发点,三者兼备和谐发展。
生态旅游既能展示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又能带动地方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旅游发展黄金期,汇买菜有独特的前瞻性,积极与全国各地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智慧生态旅游基地,推动乡村旅游战略发展,为生态旅游发展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第1卷 第3期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V o l.1 N o.3 2007年09月JOU RNAL O F CEN TRAL SOU TH UN I V ERS ITY O F FORESTRY&TECHNOLO GY(Social Sciences)Sep.2007 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辨析Ξ肖胜和1,诸葛仁2(1.浙江林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杭州311300;2.澳大利亚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中国办事处,四川成都610036) [摘 要] 10多年来,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理论上悬而未决的争论还较多,集中表现在生态旅游是旅游产品还是旅游发展模式、生态旅游是高档旅游还是大众旅游、生态旅游对象是自然区域还是可以包括地方文化区域等三个方面。
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非生态化现象和“泛化”现象。
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由于将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混为一谈造成的。
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旅游生态化”的辨析,对相关问题作了初步解答,并试图还原生态旅游的本意,探索今后生态旅游发展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 生态旅游;旅游生态化;旅游产品;旅游发展模式;辨析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272(2007)03-0083-04 An Ana lysis of Ecotour is m and Ecolog ica lly Or ien ta ted Tour is mX I AO Sheng2he1,ZHU GE R en2(1.Schoo l of Touris m&H ealth,Zhejiang Fo restry U niversity,H angzhou311300,Zhejiang,Ch ina;2.A ustralian Cooperative R esearch Centre fo r Sustainable Touris m Ch ina O ffice,Chengdu610036,Sichuan,Ch ina)Abstract:w h ilst eco touris m w as develop ing rap idly in Ch ina fo r the last10years,m any theo retical argum ents cam e up and som e of w h ich still stay unsettled today.T he disputed issues can be m ainly concluded into th ree aspects:w hether eco touris m is a touris m p roduct o r a touris m develop ing pattern;w hether eco touris m is fo r h igh2end o r fo r commonality and w hether eco touris m covers only natural areas o r it can also contain local cultural areas.D uring its developm ent,eco touris m is confronted w ith p roblem s as non2 eco logy and extensi on of eco touris m concep t due to peop le’s confusi on fo r eco touris m and eco logically o rientated touris m.T h rough analyzing the definiti on and significance of eco touris m and eco logically o rientated touris m,th is article p rovides initial so luti ons to related p roblem s and tries to exp lain the o riginal concep t of eco touris m to exp lo re the co rrect m ethod fo r the future developm ent of eco touris m.Key words:eco touris m;eco logically o rientated touris m;touris m p roduct;touris m develop ing pattern;analysis 发展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一种潮流。
在这种潮流中隐含人们希望远离繁忙、喧嚣的日常工作生活环境,渴望“回归自然”、向往“原始的”自然环境的需求。
但以中国目前状况而言,在迅速发展的生态旅游潮流中明显存在两个不同步:一是“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需求与生态旅游对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经营者环境意识、生态知识的要求不同步,即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环境意识、生态知识大多达不到生态旅游的要求;二是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生态旅游实践的不同步,即生态旅游理论研究赶不上生态旅游实践迅猛发展的势头。
前一个不同步会导致生态旅游区因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压力有可能出现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甚至破坏;后一个不同步会弱化甚至丧失生态旅游理论对生态旅游实践的指导作用。
理论概念的混乱,就必将导致实践行为方向迷失和操作失误。
因此,就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进行科学的辨析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通过对相关观点进行分析,发现不同观点虽然表现形式不一,归纳起来基本上都是由于对“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未加区分造成的。
本文试图通过厘清“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概念来寻38Ξ[收稿日期]2007204211[作者简介]肖胜和(1965—),男,湖南娄底人,浙江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诸葛仁(1956—),男,澳大利亚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中国办事处主任兼“绿色环球21”中国首席代表,博士,研究方向: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标准与认证。
找解决各种问题的症结。
一、国内理论界对生态旅游的主要争论生态旅游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后,虽然学术界的研究活跃、研究成果也较多。
但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还未有统一的结论。
争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生态旅游是产品还是模式产品论的代表人物有张广瑞(1999)、杨开忠(2001)、刘德谦(1999)等。
张广瑞在《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中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旅游,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1]。
杨开忠则认为生态旅游的出现是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的,它迎合那批追求自然本真的消费者群体,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意识。
可持续旅游则演变为一种规则,对各种旅游产品普遍适用,可持续思想作为主流发展模式,成为衡量旅游活动持续性发展的准则[2]。
卢云亭(1996)、牛亚菲(1997)、吕永龙(1998)、李东和(1999)、金鉴明(2002)等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一种理念。
其中卢云亭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他认为生态旅游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针,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导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3]。
有些学者则在认定生态旅游是产品的同时,也强调在旅游领域都要以生态旅游理论来指导。
由此将生态旅游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狭义的生态旅游指生态旅游是一种产品,广义的生态旅游指是一种旅游理念。
持这种观点的有王兴斌(2000)、张跃西(2005)、张延毅、董观志(1997)、马勇、舒伯阳(2001)、刘家明、崔凤军(1997)、王尔康(1998)等。
(二)生态旅游是高档旅游还是大众旅游大部分学者,如张广瑞(1998)、王大悟(1999)、卢云亭(1996)、王兴斌(1996)、王兴国(1997)、杨开忠(2001)等,认为生态旅游具有高层次性的特点,生态旅游对旅游者的生态意识、知识、消费能力及旅游经营者有特别的要求。
卢云亭在《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中提到生态旅游具有自然性、高品位性、可持续发展性、专业性等特征[3]。
一部分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大众旅游,具有普及性的特征,需大众参与。
如果生态旅游走高档化的道路,将使之不能为大众服务,从而剥夺了大众享有生态旅游的权力,失去了公平性。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在《生态旅游》中表达了这种观点[4]。
为了既照顾到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需要,又考虑到大众的利益,有些学者认为生态旅游可分为高档的生态旅游和大众的生态旅游两种形式,持这种观点的基本是认为生态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学者。
王兴斌认为狭义的生态旅游是指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对生态学知识有强烈的兴趣或较多的了解,为着了解、考察、探索生态环境及其保护而进行的一种专项旅游。
这种艰苦型甚至冒险型的旅游活动,行、住、食条件简朴、但旅游者花费高,目前是非大众化的旅游。
广义的生态旅游,是指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游览、观赏、休闲、度假,在此过程中愉悦身心,益智健身、增加生态及相关知识,这是一种舒适型旅游,要求中低档消费,是大众化的生态旅游或者带有生态旅游色彩的旅游[5]。
(三)生态旅游对象只是自然区域还是包括地方文化区域在生态旅游对象上,国外学者比较趋向于自然区域。
我国从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研究的学者,一些有地理专业背景的旅游研究者,象王献溥(1993)、吴楚材、吴章文(2001)、郭来喜(1997)、杨开忠(2001)等比较倾向生态旅游限于自然区域这种观点。
郭来喜(1997)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舞台,以高雅科学文化为内涵,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休闲、保健、求知、探索为载体,旅游者参与性强,品味高雅,形式多样,既使旅游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乐趣,又能增强其热爱自然,珍惜民族文化,保护环境的意识,弘扬文明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系[6]。
到20世纪90年代末,越来越多中国学者认为基于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原始自然区域日渐减少的实际,认为生态旅游对象仅指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是不够的,因该还包括与之相伴的文化遗产地和传统社区,甚至单独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保存较完整的地方文化区域。
王兴斌(1999)提出生态旅游“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为主要旅游吸引物”[5],张建萍(2001)提出“生态旅游就是以自然及人文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方式”[7],“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杨桂华(2000)甚至认为苏州拙政园之类的古典园林、北京天文馆之类的展览馆也列入生态旅游资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