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学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10
森林生态旅游学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自然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自然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生态旅游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森林生态旅游学是研究森林生态旅游的学科,是旅游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它研究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管理、保护、评价等方面的问题,旨在推动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森林生态旅游的定义森林生态旅游是指游客在自然森林中进行旅游活动,以观赏、体验、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感受和体验为核心的旅游活动,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既要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又要保护和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二、森林生态旅游的特点1、自然性森林生态旅游的旅游资源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游客在旅游中能够感受到自然环境的原始、自然、美丽、神秘和独特之处。
2、生态性森林生态旅游注重保护和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旅游活动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持生态平衡。
3、科学性森林生态旅游的旅游活动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和管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游客的安全。
同时,游客在旅游中也需要了解一些有关森林生态系统的知识。
4、文化性森林生态旅游的旅游资源中还包括了一些历史遗迹、文化景点等,游客在旅游中还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三、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还要注重开发森林旅游资源,推广森林生态旅游,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1、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包括了自然景观、文化景观、人文景观等,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开发。
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和维护自然生态环境,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森林生态旅游的旅游服务质量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旅游服务质量不仅包括了旅游设施的完善程度、旅游产品的丰富性和质量,还包括了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态度等方面。
生态文化旅游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旅游不再仅仅是为了消遣和娱乐,更多的是寻找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
生态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正逐渐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环保生活方式的首选。
什么是生态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是指以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为基础,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旅游活动。
它强调在旅游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当地文化的体验和尊重,以及促进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旅游方式旨在通过教育和体验,提高游客对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化旅游的特点1. 可持续性:生态文化旅游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长期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消费。
2. 教育性:通过参与生态文化旅游,游客可以学习到关于生态保护、文化遗产的知识,提升环保意识。
3. 互动性:游客可以直接参与到当地的生态保护和文化活动中,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增进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4. 多样性:生态文化旅游形式多样,包括生态观光、农业体验、民俗文化探索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如何实践生态文化旅游?1. 选择环保的交通方式:在旅游过程中尽量选择步行、骑行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碳排放。
2. 入住绿色住宿:选择那些实行节能减排措施、支持当地社区发展的酒店或民宿。
3. 参与当地生态保护项目:如植树造林、清洁海滩、野生动物保护等,亲身体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4. 尊重当地文化和习俗:在参观文化遗产地时,遵守相关规定,不破坏文物,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
5. 购买当地产品:支持当地经济,购买当地手工艺品和农产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结语生态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倡导人们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要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实现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
通过生态文化旅游,我们不仅能够获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更能为地球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季旅行——地理学习教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出门旅游。
旅游不仅是一种休闲活动,也是一个了解世界、认识不同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好机会。
本文将就地理学习角度,介绍一份四季旅行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之美。
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2.认识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下呈现出的季节差异和景观特点。
3.体验各种文化、习俗、美食和文艺活动。
4.引导学生积极行动,掌握旅游前期准备、旅游规划、旅游技巧和生态保护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步骤1.铺垫环节以图片展示四季天空不同的颜色,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总结各季节色彩的变化,体验地球四季的变化和万物复苏。
2.预习任务安排小组,让学生通过网络、地图、景区手册等多种渠道查找各自感兴趣的旅游景点,听取、收集、整理各自选好的目的地介绍。
3.知识讲解(1)地理条件对游客的影响介绍景区地理条件对游客旅游的影响。
例如,夏天高温多雨,在旅游时需要注意防暑降温和防水保湿。
(2)不同地域、气候下的季节特点介绍不同的旅游季节,了解一些旅游城市在不同季节的景色、气候、风土人情、美食、文艺活动等具体内容。
例如,在春季去黄山能欣赏到万物复苏的美景,而在秋季去北京则可欣赏到红叶美景,还可以品尝到北京小吃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3)旅游前期准备介绍旅游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旅游签证、机票预订、酒店预订、行程规划、旅游保险、货币兑换和物品携带等方面的知识。
(4)生态保护介绍旅游时的生态环境保护,引导学生减少垃圾产生,尊重当地文化,同时提醒学生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4.任务实践学生将预习任务中收集到的旅游目的地介绍展示给全班,并讲述自己的旅游计划和体验。
5.复习总结讨论不同的旅游计划和体验,并结合地图、图片等资料,进一步深入探讨旅游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再次重申旅游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尊重的重要性。
三、教学成果通过本教案的授课,学生不仅了解了地球四季的变化和自然环境对旅游产生的影响,也体验到了各种文化、美食和文艺活动。
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从生态旅游的产生到现在,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原始生态旅游阶段、现代的生态旅游起步阶段、现代的生态旅游快速发展阶段、全面发展阶段1、原始生态旅游阶段(文明之初——18世纪末)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几乎没有什么威胁。
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人口少,交通不发达,能够参与旅游的人更是凤毛麟角2、现代生态旅游起步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末)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开创近代旅游业。
这一时期旅游业发展的主流是:数量激增、经营粗放、低层次开发3、现代的生态旅游快速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末)美国建立了368个国家公园,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森林公园体系4、全面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联合国将2002年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 《莫霍克协定》——2000年11月17日~19日,世界生态旅游峰会——2002.5生态旅游三大效应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会对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各种影响:1、社会效应:生态旅游可以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发挥生态旅游扶贫功能,促进社会进步和稳定;可以改善旅游地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给参与游客以最大的游憩满足感,并培养大批生态旅游者,促进生态旅游大众化,提高游客队伍的素质;有助于缓解保护观念的传播和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利于生态旅游技术的推广和传播2、经济效应:从国家和地方财政来看,生态旅游具有更高的创汇能力;从旅游目的地来看,生态旅游目的地有更为优越的筹资环境、融资能力和融利能力;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生态旅游可以缩小区域经济的差距;从旅游业内部来看,生态旅游可改变城市居民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和客源流向,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环境效应:生态旅游有助于培养人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加大全社会的环保力度;有助于人们提高欣赏自然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有助于提高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有助于发现新物种,加深人们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有助于协调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世界生态旅游的困惑及发展趋势困惑:生态旅游对环境的破坏;资源掠夺问题;不规范的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客源市场拓宽的可行性日益明显,生态旅游者将持续增加;生态旅游在世界旅游体系中的地位凸显;生态旅游产品倾向于个性化和多样化;生态旅游产业体系趋于完善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了解、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
《旅游概论》教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旅游概论》是一门研究旅游及旅游业发展历史和运动规律的学科。
经过多年发展,该学科已成为与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法学、环境保护学、心理学等学科发生交叉又有自身独立体系的学科。
是一门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始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明确旅游的本质和社会性质以及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我国旅游发展的现实状况,分析旅游的作用与影响,旅游发展的模式和趋势。
二、教材分析《旅游概论》作为旅游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系统介绍、讨论了构成旅游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概念;二是将各种旅游要素分别进行探讨,进一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类型、特点、功能等。
本课程力求在总体上囊括构成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与旅游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旅游理论对实践中出现的旅游现象进行分析评价,提高旅游管理、决策水平,同时提高学生在旅游方面的素养。
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点按“了解、理解、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概述1、旅游的特征2、旅游活动的类型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1、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的旅游特征第三章:旅游活动的构成1、掌握旅游者的基本概况2、旅游资源的分类第四章:旅游经营行业1、旅行社2、旅游饭店3、旅游交通4、旅游会展第五章:旅游市场第六章:旅游业的影响四、学生情况分析职业中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成绩不够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多数对学习信心不足,平时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又不太端正。
上了职高以后,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和发展前景不太了解,导致出现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的逐步缺失,从而对学习活动兴趣淡漠,这种“学习冷漠症”,使得学生对一切的学习活动甚至包括专业技能的学习都表现出无动于衷,得过且过的态度。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 案
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
课程名称:生态旅游学 授课教师:*** 课程所属部:基础教学部 课程名称:生态旅游学 授课班级:12级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课程类型:理论课 使用教材:生态旅游学(主编:李俊清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0月) 教学方法与手段: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考核方式:考试 主要参考书: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钟林生,赵士洞,向宝惠.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张广瑞. 生态旅游: 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第一章 生态旅游概述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了解、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和注重生态保护的旅游开发和管理者。 生态旅游学是研究生态旅游活动规律与生态环境伦理的一门学科,是生态学与旅游学之间的一门交叉性学科。 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了解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2. 使学生了解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1.生态旅游的内涵。 2.生态旅游的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讲授和讨论为主,配合启发式教学。
第一节 生态旅游的形成和发展
作为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旅游业,顺应人类文明的更替应运而生,并努力寻求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ecotourism)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迅速兴起。它是当前各国生态学界和旅游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将成为21世纪的最新国际流行色。 一、旅游与生态学的关系 旅游是个人或集体外出旅行的一种观光活动。它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经济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标志。旅游即能使人们的身体得到锻炼,又能提高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生理需求—精神需求),诸如参观历史文化遗产(宏村、故宫等),欣赏自然风光(黄山),游泳等都是最经常性的旅游活动。 (一)在旅游中描述生态:中国:司马迁,徐霞客。 国外:马可波罗,哥伦布,麦哲伦等。 通过游历,研究和描述了自然现象、动物行为特征和生物进化规律。(你在旅游中遇到猴子吃东西、打架等来了解猴子的生活习性)。 (二)在考察生态中旅游:国外:海克尔在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生物改造环境(旱化与水化的演变),洪宝德在美洲做植物调查写出《热带旅游》(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的适宜月份,植物对象和动物对象等一些旅游常识,会遇到的一些现象)。 这些人所做的旅游不是生态旅游,只是通过游历总结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为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这些认识生态学规律的旅游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总结:生态考察研究和旅游活动是结伴而生的,生态学是生态旅游的基础,二者共同点:旅游经历。 二、生态旅游的渊源 历史上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思想根深蒂固,生态旅游为这种保护思想提供了一个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行为模式。 肯尼亚生态旅游:最先以捕杀野生动植物获得经济效益,捕杀大象的主要目的是要象牙(象牙梳子、吊坠、簪子等),大象尸体遍布草原,惨不忍睹。现在开发的生态旅游,让游客进入动物和植物保护区进行参观,和动物近距离接触,既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又获得了大量的经济效益。 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户外旅游兴趣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国际商业活动逐渐繁荣起来,为野营和徒步旅行配上积极先进的户外装置,旅游开发商的投资,鼓励当地居民参与,这些都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产生的原因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正式提出。 (1)环境问题:20世纪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最严重破坏的时代。进入21世纪,解决旅游环境问题,关键是处理好旅游与环境的关系,选择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生态旅游(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骤减,水资源问题,水体富氧化,酸雨,自然灾害,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 (2)游客兴趣:人们长时间生活在都市里,与大自然隔绝,感官变得麻木,心灵也越发沉重,人们渴望回复一种清新的感觉和真切的体会,有了了解自然,复苏心灵和完善自我的迫切要求。并被广泛接受和欢迎。 (3)战略趋势:保护环境,开发新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的发展需求,而生态旅游就是一种绿色旅游,是指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与和谐。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主导发展思想。作为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旅游,也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模式,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旅游应运而生。绿色革命——绿色旅游——生态旅游。 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4)经济驱动:发展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保护当地的环境,更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发展:两种模式 生态旅游首先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迅猛兴起;为了把生态旅游推向广度和深度,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台了生态旅游政策、战略及行动计划;生态旅游不仅范围越来越广,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其体验类型也越来越复杂。 1、被动式:欠发达地区:发展中国家 生态旅游的最初诞生地: 1)非洲的肯尼亚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1977、1978年提出了“请用照相机拍摄肯尼亚”口号,以丰富的自然资源招揽游人,生态旅游由此而生。 2)哥斯达黎加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从1970年开始建立43个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 2.主动式: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经济发达国家主动开展生态旅游。 1)欧美国家 a:美国:黄石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 b:英、法、德:提出“森林向全民开放”。 c:西班牙的乡村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亚太地区 a:日本:开展“森林浴”。 b:马来西亚:提出把该国建成东南亚生态旅游的大本营。 c: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开展生态旅游较为成功的国家。 d:夏威夷群岛: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 3、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生态旅游区的建设上,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场所主要有: 1)自然保护区; 2)森林公园; 3)风景名胜区; 4)民族生态旅游区; 5)宗教生态旅游区; 6)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站 4、世界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 1)主体地位日趋明显。 2)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3)产品个性化和多样化并存。 4)客源市场日益拓宽。 (三)生态旅游的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1、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就是说,它必须涉及“为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到受干扰比较少和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 2、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
第二节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1.国外 生态旅游是一种主题旅游,它是指旅游者到大自然中去,在欣赏自然景观和了解生态现象的同时受到环境教育,同时使自然资源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早期的生态旅游就是指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如丛林探险、攀岩高山等。 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生态旅游是游客在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学习、欣赏和享受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古今文化的旅游。 世界自然基金会: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为学习、研修、欣赏、享受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到受干扰比较少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协会:为了解当地环境、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的到自然区域的旅游,不改变生态完整性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 2.国内 卢云亭:从环境学的角度,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展开的一种即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 王兴斌:从旅游类型角度,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为主要吸引物,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意识和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 迪卡斯蒂的椅子模型,生态可以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四方面的协调发展。 3.依据范畴 狭义:指到偏僻、人迹罕至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探险或考察的旅游。 广义:包括一切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活动。 单义:生态旅游只是一种旅游形式或旅游思想。 双义:生态旅游是旅游形式和旅游思想两者兼有。 4.依据内容 ①定向于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旅游概念 ②定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的生态旅游概念 ③定向于行为规范的生态旅游概念 ④将生态旅游界定为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可持续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和环境教育旅游的交迭部分。 二、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强调生态与旅游有机结合。从需求角度看,生态指的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从供给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实践上,运用生态学思想指导旅游规划,科学设计生态旅游产品,完善监控体系,保护生态旅游的资源环境,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为旅游者提供真正的生态旅游经历,取得旅游经济效益,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最终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益。 (1)生态旅游的主体是人,即旅游者。 (2)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环境,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