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15.79 MB
- 文档页数:43
【导读】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景象。
然而,在欣欣向荣的发展背后,生态旅游在我国仍然面临着一些基本问题和矛盾,影响其进一步深入发展。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及实践,总结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几大矛盾,之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经验,提出对策与方略,以期为我国生态旅游稳步、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与参考。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生态旅游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是当前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仍未统一。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指出,生态旅游是“对自然区域负责的旅游,既保护环境又为当地居民提供福利。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认为生态旅游“是到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进行的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游览,目的是享受和欣赏自然(以及其他附带的文化因素),促进环境保护,旅游者的负面影响小,同时给当地居民提供社会经济利益。
”虽然生态旅游的概念多种多样,但对其基本内涵的理解基本一致。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概括生态旅游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享受和欣赏自然,其旅游对象包括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系统;2、生态旅游以生态保护为原则,强调旅游的可持续性;3、生态旅游不仅强调对当地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护,还强调通过旅游带动社区发展,以此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追求的是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生态旅游因其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其兴起之初,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尤其是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深入推广及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善的实践模式。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我国生态旅游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积累方面均取得一些成绩,但整体看来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相对于其他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发展在概念认知、理论研究、实施保障(管理、政策、法律规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矛盾分析1、生态旅游风行与大众认知偏离的矛盾近些年,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以此为宣传品牌的旅游景区纷纷涌现,但是部分政府部门和大众对于这一概念相对陌生,对其认知程度较低,甚至出现较大偏离。
《生态旅游》课程期末复习资料★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概念起源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目前,国际上关于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早在1983年,首次使用“生态旅游”的谢贝洛斯•拉斯喀瑞给出了生态旅游定义: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受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
★考核知识点: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自20世纪90年代生态旅游概念传入中国后,引起了政府、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
尽管当时人们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如何发展生态旅游还缺乏统一的认识,但这似乎并没有阻碍“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的迅速普及。
各种冠以“乡村生态旅游”、“草原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海洋生态旅游”等名称的项目和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
以1999年的“生态环境旅”旅游年为契机,四川、云南等省相继开始了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方面的尝试。
进入21世纪后,“生态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热点。
目前在各级旅游发展规划中,几乎毫不例外地都涉及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内容。
黑龙江、海南、四川、云南等省份还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大省的目标。
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
★考核知识点: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附1.1.3(考核知识点解释):自20世纪90年代生态旅游概念传入中国后,引起了政府、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
尽管当时人们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如何发展生态旅游还缺乏统一的认识,但这似乎并没有阻碍“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的迅速普及。
各种冠以“乡村生态旅游”、“草原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海洋生态旅游”等名称的项目和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
以1999年的“生态环境旅”旅游年为契机,四川、云南等省相继开始了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方面的尝试。
生态旅游的基础概念
生态旅游的内涵源于绿色旅游或自然旅游,最初指的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
1983年,scurain(世界保护联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首次定义"生态旅游",表述了生态旅游的两个基本特点: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然而,不同的视角和层次对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不同,例如从需求的角度出发,特别突出旅游者的动机,认为生态旅游是回归自然之旅,是一种旅游形式;从供给方面出发,强调旅游规划和管理者的行为,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产品。
生态旅游内涵本质特点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
世界旅游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
我国旅游界人士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及其价值。
许多地区纷纷开发生态旅游景区,发展生态旅游。
然而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某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出现恶化的趋势,尤其是一些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
甚至有些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生态环境的旅游,这完全违背了发展生态旅游的初衷。
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不仅出现在我国,世界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了解生态旅游本质特征,并据此为我国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制定一些政策法规。
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使生态旅游真正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内涵(一)生态旅游兴起的背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生态旅游在西方逐渐兴起,其兴起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人类自身处在后工业文明时期,高度的城市化使人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向往和依恋,迫切需要到自然环境中去放松自己,亲近自然成为人的内在需求,而且是一种高级的需求;其次人类也逐渐认识到自身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这必然影响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也影响到人类自身的自下而上和发展;而传统的大众旅游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显然力不从心。
因此被看作是传统大众旅游的替代品,生态旅游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代表了二十一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早期的生态旅游是指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
McNeely、Thorsell和Ceballoslascurain(1992)认为生态旅游是指游客到位于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学习、欣赏和享受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古今文化的旅游活动;RalfBuckley(1994)提出只有以自然为基础,支持环境保护层,进行可持续管理和环保教育的旅游才是生态旅游;Brouse(1992)认为生态旅游是负责旅游,旅游者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范内尔(Fennell,1999)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形式的,并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方式;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EAA,2000a)提出只有具备生态可持续性的,且主要关注对自然区域的体验,并培养对自然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与保护的旅游方式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
《旅游环境保护学》课程简介课程内容:旅游环境保护学主要介绍有关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以及与旅游环境相关的保护知识。
主要内容有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生态学基本知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
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如下:使学生了解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环境与可持续开展的基本理论;了解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与防止技术知识;了解有关环境法规、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为学生今后从事旅游开发及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生态旅游开发促进旅游环境的二、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掌握环境与旅游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的分类、旅游环境系统及旅游环境的特点等相关知识。
第二章当代全球环境问题教学要求:当前旅游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旅游环境质量的下降,既有旅游内部的影响, 即旅游因素影响,也有各种外在的影响,即非旅游因素影响。
通过本章的学习,目的就是认清各种非旅游因素对旅游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这也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存与开展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具体要了解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认识各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人类和旅游环境造成的危害。
第三章旅游开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认清旅游开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了解旅游活动对环境的依赖性及对环境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活动对环境,包括对地表和土壤、植物和动物、水体环境、空气品质、环境卫生及文化环境的负面冲击。
其目的是认清各种旅游因素对旅游资源及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从根本上消除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误解。
第四章旅游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教学要求:旅游环境保护需要理论支持。
本章介绍两大环境保护理论一可持续开展理论和生态环境伦理。
它们是旅游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为旅游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对指导旅游环境保护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生态旅游是指“一切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等活动”; 狭义的生态旅游具有严格意义, 它是指“到偏僻、人迹罕至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探险或考察的旅游”[1]. 一般来讲, 我们通常所指的生态旅游是狭义上的生态旅游, 是一种发生在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的自然地区及与之相伴的文化遗产地和传统社区的非大众化的特殊旅游.1 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机遇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 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也愈加强烈, 生态旅游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 据统计, 目前全世界生态旅游收入年增长率达到了25 %~ 30 % , 是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 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状况良好, 2002 年旅游人数达2 000 万, 收入近5.2亿元人民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2 年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 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高潮,1 生态旅游开发在我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生态旅游发展在我国还处于不成熟的初级阶段, 其法制化、规范化相对滞后, 生态旅游产业体系还有待完善. 开发者往往只从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出发, 重利益、轻保护, 盲目开发, 导致资源的破坏和“生态”泛化和滥用的现象. 而且, 目前开发生态旅游没有明确的技术标准, 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指标,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 旅游项目和设施建设的环境评价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及技术指标等都是空白[6].3. 4. 2 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旅行经验的增加, 旅游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光旅游, 他们更倾向于参与性强和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产品. 要满足旅游者需求多样化的要求, 就需要不断创新, 开发更多的旅游项目和更丰富的旅游产品. 一般来讲,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基本层次即游览观光; 提高层次即娱乐、购物和专门层次即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7]. 目前, 八里沟景区旅游发展仍停留在基础接待阶段,缺乏深层的旅游产品和娱乐休闲项目, 面临旅游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挑战.3. 4. 3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挑战生态旅游资源是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 同时, 生态旅游对游客的素质和环境保护观念要求很高. 在景区, 存在着当地居民不了解生态旅游, 甚至损害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和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对资源和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的行为. 景区成立后, 游客的大量引入, 尤其是当游客的容量超过了景区的环境容量时,将会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容量产生极大的破坏. 八里沟景区生态旅游的开发, 同样面临着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威胁.加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往往是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较好, 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的地区. 为此, 需要从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出发, 注意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 要特别注意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 风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 科学规划旅游容量,合理控制游客数量. 加强旅游教育和管理, 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保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