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15.79 MB
- 文档页数:43
【导读】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景象。
然而,在欣欣向荣的发展背后,生态旅游在我国仍然面临着一些基本问题和矛盾,影响其进一步深入发展。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及实践,总结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几大矛盾,之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经验,提出对策与方略,以期为我国生态旅游稳步、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与参考。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生态旅游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是当前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仍未统一。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指出,生态旅游是“对自然区域负责的旅游,既保护环境又为当地居民提供福利。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认为生态旅游“是到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进行的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游览,目的是享受和欣赏自然(以及其他附带的文化因素),促进环境保护,旅游者的负面影响小,同时给当地居民提供社会经济利益。
”虽然生态旅游的概念多种多样,但对其基本内涵的理解基本一致。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概括生态旅游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享受和欣赏自然,其旅游对象包括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系统;2、生态旅游以生态保护为原则,强调旅游的可持续性;3、生态旅游不仅强调对当地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护,还强调通过旅游带动社区发展,以此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追求的是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生态旅游因其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其兴起之初,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尤其是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深入推广及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善的实践模式。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我国生态旅游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积累方面均取得一些成绩,但整体看来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相对于其他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发展在概念认知、理论研究、实施保障(管理、政策、法律规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矛盾分析1、生态旅游风行与大众认知偏离的矛盾近些年,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以此为宣传品牌的旅游景区纷纷涌现,但是部分政府部门和大众对于这一概念相对陌生,对其认知程度较低,甚至出现较大偏离。
《生态旅游》课程期末复习资料★考核知识点:生态旅游概念起源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目前,国际上关于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早在1983年,首次使用“生态旅游”的谢贝洛斯•拉斯喀瑞给出了生态旅游定义: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受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
★考核知识点: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自20世纪90年代生态旅游概念传入中国后,引起了政府、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
尽管当时人们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如何发展生态旅游还缺乏统一的认识,但这似乎并没有阻碍“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的迅速普及。
各种冠以“乡村生态旅游”、“草原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海洋生态旅游”等名称的项目和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
以1999年的“生态环境旅”旅游年为契机,四川、云南等省相继开始了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方面的尝试。
进入21世纪后,“生态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热点。
目前在各级旅游发展规划中,几乎毫不例外地都涉及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内容。
黑龙江、海南、四川、云南等省份还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大省的目标。
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
★考核知识点: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附1.1.3(考核知识点解释):自20世纪90年代生态旅游概念传入中国后,引起了政府、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
尽管当时人们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如何发展生态旅游还缺乏统一的认识,但这似乎并没有阻碍“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的迅速普及。
各种冠以“乡村生态旅游”、“草原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海洋生态旅游”等名称的项目和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
以1999年的“生态环境旅”旅游年为契机,四川、云南等省相继开始了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方面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