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制片《2012》看影视翻译语言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281.17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变得日益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影视名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关乎作品的传播效果,更涉及到文化交流与接受美学的应用。
本文将就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进行浅谈,探讨其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二、影视名翻译与接受美学的关系接受美学是一种研究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艺术作品的理论。
在影视名翻译中,接受美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差异与受众需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审美观念存在差异。
影视名翻译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以实现跨文化传播。
2. 翻译策略的制定: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应注重传达原作的意境、情感和主题,使译文在目标语语境中能够被准确理解和接受。
3. 作品价值的呈现:影视名翻译需要准确地呈现作品的价值,使目标语观众能够感受到原作的情感、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三、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实施策略1. 文化适应性:翻译过程中需充分考虑目标语文化的特点,避免直接照搬原作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应尊重目标语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以实现文化适应。
2. 语义传递:在传达原作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关注语义的细微差别,使译文在语义上与原作保持一致。
这有助于目标语观众准确理解影视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3. 情感表达:关注原作的情感表达,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将情感传递给目标语观众。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4. 风格再现: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艺风格和文化特色,使目标语观众能够感受到原作的独特魅力。
这需要翻译者在保持语义一致性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四、实例分析以某部国际知名影视作品为例,其名翻译在接受美学的指导下,成功地实现了跨文化传播。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充分考虑了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审美观念,采用了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使译名在语义、情感和风格上与原作保持一致。
第41卷第9期2022年9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Vol.41Nc.0Sep.2020[文章编号]1004—5856(2020)09—0154—05英语影视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杨翠华(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安庆241402)[摘要]英语影视文学翻译,既要精准表述影视作+中台词的内涵,{要做到本土化转换,"观众能直接实现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对接。
基于对英语影视文学翻译过程中艺术语8处理规范的探讨,文章研究了翻译过程中要遵守的原则,同时分析了艺术语8处理原则的利用方法,以期使英语影视文学翻译结果可!更好地表达原文中蕴含的信息。
[关键词]英语翻译;影视作+;文学翻译;语8处理[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dci:19.3969/j.issn.1004-5856.2022.29.029-、英语影视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4语句规划原则语句规划原则是要根据语句中的单词、词组以及语法,理顺该台词的意思,之后从汉语中选择合适的语句搭配方式,让取得的语句可以更好地被国内观众所理解。
该过程要注意两种情况:一种是一词多义,另一种是语句需要重新创造°首先,对于一词多义,要根据英语影视文学翻译对象,从人物的语气、影视作品中的特定情节以及背景等方面来确定。
比如电影《教父》中的台词“Had long ago levroeb that society.-其中learn—词的含义包括学习、了解、研究等,但在影视作品中以及特定背景下,则要将其翻译成“懂得”,这在语句规划中,会让使用的台词可以更好的与故事的发生背景相适配°其次,对于语句的重新配置,主要是将整个语句理顺成可以被国内观众接受的形式,之后才可初步达成英语翻译中的“信达雅”标准°比如电影《超能陆战队》中的台词“haC th close up early because of you two fellows on beat poeto night.”在汉语语境下,习惯于先说原因后说结果,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把原因和结果的位置合理调整。
第13卷第6期Vol.13No.6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Shayang Teachers College 2012年12月Dec.2012收稿日期:2012-11-18作者简介:赵冬华(1982-),女,江苏丹阳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文理学院讲师,硕士。
影视台词的特点及翻译技巧赵冬华(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文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各国之间影视交流增多,人们对影视作品翻译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
影视作品的翻译,不同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影视台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综合性、口语性、瞬时性、简洁性四个方面,在翻译时要注意恰当处理文化因素,要与演员的口型匹配,能展现角色的性格特征,同时注重语言的通俗性。
关键词:影视台词;特点;翻译技巧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68(2012)06-0025-04一、引言随着中国向世界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外文化之间交流的深度、广度和频率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交流的载体形式越来越丰富,沟通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外语影视作品也愈来愈多地出现在中国银幕上。
[1]国人观看外国影视作品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因此台词的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
对国外影视作品中台词的精彩翻译可以使我国观众正确理解片中的人物特点,帮助观众深刻把握影片主题,,从而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本文以英语影视作品台词的汉译为例,分析英语影视作品台词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二、影视台词的特点译者想要提高外国影视作品翻译的质量,翻译出外国作品的原汁原味,则必须能够正确地分析其语言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一对应的翻译方法,因此分析外国影视台词语言的特点是第一要务。
英文影视作品的台词一般都带有鲜明的语言特色,例如,通俗易懂的内容、简洁明快的用词、富有节奏感的话语、颇具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以及或幽默生动或严肃正式的旁白等。
《2012》电影影评《2012》是一部于 2009 年上映的美国灾难片,讲述了世界末日来临时,人类为了生存而展开的一系列逃亡和救赎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其震撼的视觉效果和紧张刺激的剧情,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在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对其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不得不提的是电影的视觉效果。
《2012》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世界末日场景。
山崩地裂、火山爆发、海啸肆虐等灾难场面,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世界末日之中,感受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电影中的特效制作非常精细,场景的还原度很高,让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灾难的恐怖和毁灭性。
这种视觉上的震撼,无疑是电影的一大亮点,也是其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除了视觉效果之外,电影的剧情和人物设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电影的剧情较为老套,基本上是一部关于求生的灾难片。
主角们在灾难中不断地寻找生存的机会,期间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最终成功地登上了方舟,获得了生存的希望。
这种剧情在灾难片中并不罕见,缺乏新意和惊喜。
此外,电影中的人物设置也有些不合理,主角的身份和背景让人感到有些突兀,一些人物的行为和决策也显得有些牵强。
例如,主角的身份是一名失意作家,却能够成为俄罗斯富豪的司机,并且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情节设置让人难以信服。
电影中的人物关系也比较简单,主要围绕着主角一家和一些配角展开。
这些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和互动不够丰富,缺乏足够的情感张力。
相比之下,电影中的反派角色更加鲜明,他们的自私和贪婪,与主角们的善良和勇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电影增添了一些戏剧冲突。
不过,尽管电影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传达的一些信息和思考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电影中描绘的世界末日场景,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脆弱和无助。
当灾难来临时,无论我们有多么强大的力量和财富,都无法逃脱被毁灭的命运。
这也让我们反思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提醒我们要更加珍惜和保护环境,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英语影视字幕汉译刘馨;周莹【摘要】本文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研究英语影视作品及汉语译制字幕的语言特点及艺术性.通过提出影视译制的审美原则与美学策略,将原作品中的美学信息最大化再现于观众面前.【期刊名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65-67)【关键词】翻译美学;英语;影视字幕;审美客体;审美再现【作者】刘馨;周莹【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1;吉林警察学院,吉林长春,1301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9随着全球跨文化传播的发展,作为文化载体的影视作品的引入与输出,促进了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语影视作品被引进中国,人们可以通过影院、电视、网络等渠道欣赏外国影片、连续剧、综艺节目等影视作品。
但由于语言障碍及文化差异的存在,大部分观众要通过中文字幕的辅助才能领略其中的精彩,获得美的视听享受与心灵的触动。
影视字幕译制是对源语影片语言的艺术再造,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活动。
随着近年来翻译学界对翻译回归美学的呼声高涨,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研究影视字幕译制,以源语对白及目的语字幕为审美客体,在提高译者审美能力的同时,将原作品的美学信息呈现在观众面前,为影视字幕翻译研究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美学关注人类共通的情感,而翻译是在源语与目的语间进行语码转换的活动。
翻译本身是一种艺术,翻译的过程是一项审美活动。
翻译美学从美学的视角研究翻译,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中重要的一环。
毛荣贵(2005)在《翻译美学》中用“联姻”一词形容翻译与美学的结合。
刘宓庆(2010)指出美学是翻译学的“本体论归属”(ontological affiliation),翻译美学模式是现代翻译学的核心模式。
由原文及译文构成的审美客体,译者及读者构成的审美主体,以及翻译过程中审美的判断、欣赏、原则、再现等是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
作为源语接受者的译者在进行语际转换活动时,通过以往累积的审美经验开展“字斟句酌、择善从优”的价值判断,将个人习性、艺术表现能力等独特风格渗透在对原作品的审美再现之中。
从目的论看现代影视字幕翻译作者:陈琳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03期【摘要】影视字幕翻译是近年来新兴的翻译领域,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一定难度。
影视字幕具有瞬间性,无注性。
字幕的翻译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它包含了对于文化和语境等各种因素的分析考虑。
要让字幕翻译的通俗易懂,译者必须把观众放在第一位,让观众获得与原语观众同样的观影效果。
【关键词】影视翻译;目的论;语言特点0 引言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人接触外国影视剧作品也越来越多。
中国从1994年的10部引进片开始,到2001年增加到20部,2012年再增加14部至34部。
现在,我们可以轻松在电影院享受到全球同步上映的好莱坞大片。
然而,与这种快速增长形成反差的是,中国的影视翻译研究却起步较晚。
资深影视翻译家钱绍昌教授就曾指出:译制片受众(观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读者)的数量。
而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却远不如文学翻译。
而与几十年前少之又少的能看懂影视原作的观众相比,现在这些进口电影的新生代观众英语都已有一定水平,他们不再只是单纯的通过中文字幕来理解电影。
所以,现在影视作品翻译的好坏,从影片上映伊始,就在接受着广大观众的评判。
1 影视翻译的特点影视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却有着文学翻译所没有的诸多特点。
现在大家更倾向于观看原声影视作品,这省去了过去配音翻译时必须顾及的口型吻合的问题,但影视片字幕制作仍有其自身特殊的制作要求,比如字幕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6秒,太长的字幕自然会影响观众的观影效果。
这么短的出现时间要让观众看到看懂,就要求翻译过来的字幕必须通俗易懂。
不同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其翻译过来的文本可以添加各种注解,影视字幕是不可能有注解,因此对于表达上的言外之意也必须在短短一句字幕中体现出来。
字幕在屏幕上同一画面出现的行数最大为两行,一行为最佳,每行字幕最多容纳15个汉字左右,否则,会影响观众欣赏影视剧,造成欣赏剧情和观看字幕的不同步。
影视翻译的特点及方法湖北荆洲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赵娜摘要:作为一门新兴的翻译学科,影视翻译有着自己不同于其他文学翻译的语言特色,在进行影视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了解这些语言特色并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加贴切。
本文便以影视翻译的特点及方法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影视翻译,语言及人物特点,制约性,原则性。
一.引言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放宽了对进口影片的限制,并在上海,北京等地设立了译制片厂,译制片渐渐地发展成了一门有特色的艺术。
中国加入WTO给外国影片涌入中国带来了大好时机,另外,随着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他们对诸如影视类的文化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追求"国产电影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相当大的一批人,尤其是年轻人,乐意看好莱坞大片"但是,目前影视市场上外来影片的译本繁多,鱼龙混杂,给观众带来了诸多不便"很多译制片看上去非常不自然,有的口型不合,有的声音和画面不配,还有的语音语调根本不符当时的情境。
这当中的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译者对影视语言的翻译的特点及方法了解不够造成的。
影视翻译既是介绍异域文化的一种简洁直观的手段,又是传播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由于影视作品是剧作者根据其社会生活的经历或经验创作而成,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语言对白及其译文具有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影视作品翻译时,应针对其特点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二.影视翻译的特点影视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有与文学翻译的相通之处,遵守着文学翻译的一般准则。
但在更大程度上它还是受制于影视艺术本身的特殊性。
影视剧首先是一门“有形有声,形声结合"的艺术。
其中的画面与声音(人物说话声,音乐等)起着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作用"影视剧的画面与声音都是一闪而过,尤其是声音,没有给观众思考的时间。
因此,影视剧的语言都非常大众化,观众一听就能懂。
影视大观从修辞重构视角下看影视翻译中的风格重构——以电影《怦然心动》的汉译为例李红玉(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北京 100024)摘 要:影视作品是一种艺术,而影视翻译和作品本身一样,也是一门艺术。
作为原作和受众之间的桥梁,它传递的不仅是原作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原作的艺术效果,即使目的语观众获得和原作相近的审美体验。
风格是作品的灵魂,要想达到和原作一样的艺术效果,必须要在译入语中重构出原作的风格,风格重构出来了,艺术效果自然而然也达到了。
本文将在麻争旗教授修辞重构理论视角下,分析影片《怦然心动》的语言风格,并通过翻译案例给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修辞重构;语言风格;生活化;性格化;修辞手段一、理论背景近年来,国外影视作品,尤其是英语影视作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而国内对于影视翻译的研究却远远跟不上影视作品蓬勃发展的速度。
在国外,对影视翻译的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到90年代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1]。
相较于西方,我国对于影视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影视翻译的实践多借鉴于传统文学翻译理论,针对影视翻译的理论少之又少。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最早投身于影视翻译研究的学者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麻争旗根据多年的影视翻译经验,在影视翻译领域中研究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修辞重构理论是麻教授的又一创新性理论成果,对影视翻译的研究和实践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二、理论简介由于源语和译入语存在文化差异,在影视翻译过程中,译者会不可避免地丢失原作的艺术效果,影响观影体验。
因此,麻教授多次在课堂上和学生强调,效果不是“翻译”出来的,而是“重构”出来的。
修辞重构,就是把原语电影中的人物话语在译入语中进行重新规划,再现原语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行为动机,不仅传递人物说了什么,还要让人物说的话符合人物设定和语境,让这些话听起来有味道,即所谓“言如其人” [2]。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修辞不是我们常说的修辞格,而是一种更广泛的意义,在古典意义上,修辞学指演说的艺术,是“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3]。
浅析影视英语翻译的特点作者:周晓扬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5年第09期[摘要]同印在书上的一般文学作品相比,影视翻译语言有其特殊之处。
即:聆听性,通俗性,即时性,简洁性,综合性,以及文化传递性。
这些特殊之处主要是由影视本身的性质和影视语言的特殊要求决定的。
[关键词]影视翻译;语言特色;形成因素电影翻译是受特定时间、银幕空间、场景切换等诸多因素制约的一种语言交换,使译文在特定的画面情景中与原片在语言、文化及风格上保持等值,以此来确保观众通过所配的字幕翻译或配音和银幕上发生的一切更好地交流。
影视翻译既是介绍异域文化的一种简洁直观的手段,又是传播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同印在书上的一般文学作品相比,影视翻译语言有其特殊之处。
即:聆听性,通俗性,即时性,简洁性,综合性,以及文化传递性。
一、聆听性欣赏一部影视剧作品时,观众必须同时使用眼睛和耳朵。
语言仅以口头的形式传达,在很情况下很难达到书面形式的效果,而语言与画面同时出现更能体现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便于观众理解影视人物的对白,进而看懂整个电视剧。
但语言仅以口头的形式传达,在很多情况下很难达到书面形式的效果。
没有一部影视剧是能够完全听懂的,而如果只用耳朵听的话,在理解方面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She comes in". 我们听到的究竟是“她进来了”,“他进来了”,还是“它进来了”?二、通俗性看影视作品要求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即使是文盲也能看懂影视剧作品。
因此这就提高了影视剧作品翻译的要求,而且还要求影视剧翻译要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老少皆宜。
为了实现自己的商业目的,任何一部影视剧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大众认可和接受,因此这就要求影视剧的语言必须符合广大观众的教育水平,要求一听就懂。
它的内容应该在广大观众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也就是不懂外国语言甚至是文盲都能理解影视剧的内容,然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观众才会有欣赏、品读影视剧作品的需求。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篇一从归化和异化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的高质量范文一、引言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片名翻译对观众的理解和接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策略,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出发,探讨电影片名翻译的高质量方法。
二、归化翻译策略在电影片名中的应用归化翻译策略强调译文应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归化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贴近性:将原片名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本土化处理,使之更符合目标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例如,将《Titanic》翻译为《泰坦尼克号》,不仅保留了原片名的意义,还加入了中国观众更为熟悉的历史背景。
2. 语言简化:对原片名进行简化和优化,使之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如将《Interstellar》译为《星际穿越》,这种简化不仅保留了原意,还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3. 情感共鸣:通过传达电影的情感内涵,使译名更具吸引力。
如《The Shape of Water》译为《水形物语》,既传达了原片名的神秘感,又引发了观众的好奇心。
三、异化翻译策略在电影片名中的应用异化翻译策略则强调保留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使译文更具外国风情。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异化策略的应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 保留原意:在保证语义准确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片名的风格和特色。
如将《The Wolf of Wall Street》直译为《华尔街之狼》,保留了原片名的直白和冲击力。
2. 拓展文化交流:通过引入异域文化元素,拓展观众的文化视野。
如将《La La Land》译为《爱乐之城》,既传达了原片的音乐特色,又展示了不同文化的交融。
3. 创新表达: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使译名更具艺术性和启发性。
如将《Inception》译为《盗梦空间》,这种富有想象力的译名有助于观众理解电影的情节和主题。
四、归化与异化的平衡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归化和异化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让人不得不相信的“世界末日”—《2012》影评●电影简介:电影原名:2012中文译名:2012导演:罗兰·艾默里奇 Roland Emmerich主演:约翰·库萨克 John Cusack桑迪·牛顿 Thandie Newton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阿曼达·皮特 Amanda Peet丹尼·格洛弗 Danny Glover奥利弗·普莱特 Oliver Platt乔治·席格 George Segal切瓦特·埃加福特 Chiwetel Ejiofor约翰·比灵斯列 John Billingsley电影类型:动作、冒险、科幻、灾难电影片长:158分钟上映时间:北美、中国首映:2009年11月13日制片国家:美国剧情简介:《2012》是一部关于世界末日的灾难片,玛雅预言:“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而这句话正是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的预兆。
当男主人公杰克带着孩子去黄石公园度假时,却发现曾经的湖水已经干涸了,有大批的动物死亡,就在这时他们遇到了一个叫查理的人,他说有些国家已经在联合秘密研制并建造可以躲避这个灾难的方舟,杰克认为他是疯子就没有理会。
但是灾难却到来的很快,强烈的地震和接踵而至的各种灾害也随之爆发。
于是,杰克带着家人踏上了寻找方舟的求生之路。
在寻找过程中,他们经历了重重考验,终于到达了方舟基地并幸存下来。
●影评内容:美国大片《2012》,我得承认本片是我目前看到的灾难片的极致。
无论从视觉、听觉还是感觉上,这部电影都震撼着我的心灵,有史以来最逼真最震撼最完美的电影特技,让人感觉到两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第一次看到《2012》,也是第一次真真切切相信人类真的可能有那么一天将面临这样的灾难,而且是在我的有生之年,那个时间可能就是2012年12月21日。
英语影视文学翻译艺术语言处理原则摘要:影视文学的翻译实际上是语言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型,其不单单是语言的简单变换,更是一项文学艺术创作工作,是实现不同文化融合、交流的重要桥梁。
影视语言文学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诞生的,英语影视文学也不例外。
因此,在开展英语影视文学翻译工作的时候,必须始终坚持“信达雅”这一基本原则,确保转换后的语言前后连贯、忠于原文、符合时代背景,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美感,这样才能提高翻译质量,使原作品本身的意境得到充分传达。
文章就对英语影视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英语影视文学;翻译;艺术语言;处理原则影视文学语言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但又和其他艺术语言存在明显的差别,它是时代特点、地域风情、世事变化的重要展现形式,各国、各地区都有着独特的影视文学语言,将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通常利用英语影视文学对其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等进行传递,这些不同的作品往往散发着独有的时代气息。
和中国影视文学相比,英语影视文学在创作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无论是中心思想的阐述还是内在精神的传达都有着其独特的形式,尤其是在艺术语言中,所以,在进行英语影视文学翻译的时候,不仅要最大化契合原文本意,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还要注重翻译技巧的运用,根据影视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及其创作的历史背景,采取最为适当的手段完成翻译任务。
1英语影视文学翻译概述英语影视文学的翻译并非英语到汉语的一一对应,而是语言文化的典型艺术形式,将影视文学的艺术创作以及不同文化的交流有效融于一体,所以,在对英语影视文学进行翻译的时候必须高度重视其艺术语言,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充分地传达出作品的意境。
英语影视文学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必须凸显出其时代气息和文化背景。
翻译的最佳水平就是辅助读者更加深刻地掌握英语知识。
翻译人员除了具备完备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外,还必须对所需翻译的作品有基本的了解,明确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所处时代特点,从而激发读者产生阅读动机。
上译厂影片如何做到“剧本有味,演员有神”作者:***来源:《上海采风》2024年第02期上海电影译制片从1950年完成第一部影片《团的儿子》走到今天已经有74年的历史了,如果从1957年正式建厂算起,至今也有57年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可还有很多老人念念不忘译制片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更可喜的是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也迷上了这些译制片,“译影留声”网站在全国集合了一大批译制片爱好者。
他们一直在欣赏、研究:上译厂译制的影片为何那么吸引人,对原片还原得那么好?这些年来,我一直收到全国各地译制片爱好者的来信、来电,更多的是通过网上发来的信息,希望我能回答上译厂成功的原因何在。
这是一个大课题,我真承担不起。
但是我一直也在想,应该认真回顾总结一下在上译厂老厂长陈叙一带领下,在老一辈配音演员的努力下,上译厂如何能完成上千部译制片的译制工作,而且能在全国赢得广大观众的赞誉和口碑,甚至受到很多国家的电影演员的关注和好评。
趁着自己脑子还没有僵化,认真总结一下,说点自己30年的工作感受,也许能对早已被人们称之为第九艺术——译制配音留下点什么有用的东西,也算自己没有白干这项工作。
1970年我从上影演员剧团借调到上海译制片厂从事译制工作,到2000年退休,算来也整整有30年,我除了参加配音,主要还是担任译制导演工作。
在工作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译制配音工作并不神秘,也不那么简单,它和其他艺术一样,有着自己的艺术规律和艺术特点。
记得1987年,上海电影译制厂建厂30周年时,老厂长陈叙一曾对全厂职工说过一段发自肺腑的真言:“回顾上译厂三十年来,有两件事是天天要下功夫去做的,那就是:一、剧本翻译要有‘味’,演员配音要有‘神’。
关键是要下功夫。
”剧本有“味”,配音有“神”,这是老厂长几十年来从事译制工作的经验之谈。
上译厂的译制片能在国内外享有口碑,就因为遵循了“剧本有‘味’,演员有‘神’”这条艺术规律。
三十年我先后执导了三百多部译制片,在工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创作规律,谁也不能违背这些规律。
从语言学角度看英语电影的汉译片名作者:刘可可肖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7期摘要:电影片名作为影片的品牌商标,看似简短,实则颇费神思。
英语电影的汉译片名不仅要适当保留影片源语片名的异域特色及信息,还要兼顾目的语观众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接受心理。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以英语电影的汉译片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语音、词汇、语用等特征,并阐明由其形成的语言意境、文化气息等。
关键词:语言学;英语电影汉译片名;语言特征作者简介:1、刘可可(1985—),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广西大学文学院2008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语言理论及语言学史方向硕士研究生。
导师:李连进教授。
2、肖霞(1985—),女,汉族,江西吉安人,广西大学文学院2008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地方文献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黄南津教授。
一、引言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语言金字塔”塔尖地位毋庸质疑。
然而,涉及翻译这一以语际交流(本文限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为研究对象的领域,尤其是电影片名译制这一特殊翻译类型时,就必定要把英语从塔尖位置拉回到与对译语言相平衡的位置。
这是由英语电影汉译片名的特殊性质造成的:它蕴含并体现着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适当保留影片源语片名的异域特色及信息,还要照顾目的语观众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接受心理,从而译出最恰当的片名。
然而一个好的电影译名绝非一蹴即得,而是需经反复揣摩、精心推敲,甚至“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严复语)。
可见,电影片名看似简短,实则颇费神思,寥寥数词需凝聚整个作品的精髓,实在是短小精悍的典范。
二、英语电影汉译片名的语言特征(一)语音特征1.字调平仄相间,声调抑扬顿挫,具有铿锵动听的音律美。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现代汉语将声调划分为两大类,即平声(阴平和阳平)和仄声(上声和去声)。
相对而言,平声长而缓,仄声短而促。
平仄相间之处彰显汉语语音独特的音韵美和平衡美。
2532020年41期总第533期ENGLISH ON CAMPUS英语影视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文/王凯骏翻译中,如果我们以英文的语言习惯进行直译过来,那么我们的译文能否达到语句通顺合理的基本标准呢?所以,我们译者在进行英文影视文学翻译时,不要过度被拘束,要有自己的思维,保证译文的通顺明白。
雅即是要求译者在翻译英语影视文学作品时,所选用的词汇要得体大方,追求文章的古雅,简明优雅,其次就是英语影视文学作品翻译时的文学性,这也是“雅”的一个方面。
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做到了选词隐晦委婉、得体大方,却忽略了作品本身的文学性,那么之于读者,也是味同嚼蜡般,阅之,使人如虫蚀骨,百般难耐,不阅,心里挂念,不能忘怀,也是不可的。
所以,在英语影视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该遵守最基本的“信、达、雅”原则。
2. 尊重作品的时代背景。
所有语言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间,文学作品一般都带着当时的时代特点。
英语影视文学作品是以英语为母语系统的国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现实以及创作者的生平活动中所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同时也正因为在这样多角度的特殊性之下,才要求英语影视文学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甚至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当你不了解一个国家的时代变迁,不了解一位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不了解一位作者的生平履历,那你对一部作品的理解一定是肤浅的、贫乏的。
例如,在海明威(Hemingway)的《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Rises)等作品的翻译中,作者运用十分短小精悍的语言,针对战争的荒谬与残酷展开了深刻的批判,正是因为译者对于作品内容感同身受及扎实的文学功底,才使得这些作品的译文能够清晰表达原作者海明威所想要表达的战争的残酷,突出海明威所处社会的时代特点。
同样的,我们可以类比我们翻译文言文的情况,如果我们不了解北宋的社会状况,对于王安石的坎坷命运未曾知悉,那么,可能我们就很难理解《梅花》中的“凌寒独自开”的不惧严寒与傲然,以此来隐喻那些像王安石一样,虽然身处于逆境,遭受命运的戏弄,却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守则、自己的德行、追求正义的人。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谈影视翻译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影视作品已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影视翻译作为影视作品跨国传播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出发,探讨影视翻译的内在机制与实践策略。
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与解读。
在影视翻译中,如何准确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保持原作的艺术风格,同时满足目标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影视翻译面临的重要挑战。
本文将分析影视翻译的特点与难点,探讨文化翻译观在影视翻译中的应用,旨在为影视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我们将首先回顾影视翻译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明确影视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文化翻译观的理论基础,分析文化因素在影视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影视翻译中的文化转换策略,探讨如何在保持原作文化特色的实现跨文化的有效沟通。
我们将对影视翻译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影视翻译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方向和实践建议。
二、文化翻译观概述文化翻译观,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至关重要性。
它主张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在这一观念下,影视翻译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要求。
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其核心在于传递源语言文化的信息和内涵。
因此,在影视翻译中,译者需要深入理解源语言文化的背景、价值观和习俗,以确保翻译内容能够准确传达原作的文化特色。
同时,考虑到目标语言文化的接受度和差异性,译者还需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以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影视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还要注重文化的传达和接受。
这意味着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意识,能够灵活应对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差异和语境变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影视翻译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