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国家经济状况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20
8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16期总第863期No.16,2021Total of 8631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中国农村地区造成严重冲击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重创欧美国家,同时中国作为半殖民地受到波及,间接影响农村经济,在西方列强加剧侵略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危机愈演愈烈,造成十多年的的农业大萧条。
自1929年纽约股价暴跌引起全球性经济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加重对殖民地和依赖国的压迫。
西方列强农产品危机转嫁至中国便将本国的危机无形中渗透至中国农村。
加之不平等的国际政治条约、所谓的商业贸易调查团,都是西方列强期冀掌控中国的恶劣手段。
在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和强权压制下,我国农村充斥着异国资本活动。
外商不仅控制着农产品的市场和价格,而且设立了压抑农民自由、造成当时民不聊生的农村高利贷。
以上措施缓解了当时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但是却建立在践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恶劣行径之上,给困境中的中国农村埋下了一颗惊雷。
帝国主义汇价倾销破坏我国正常贸易及物价平衡,直接促使我国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利益受到极大损失。
1932年“丰收成灾”就体现了农民在丰收的时节仍无法得到好营收,由此更凸显了农民的极度贫困。
此外,国内出口贸易大量减少,而进口货物的销售量也因百姓购买能力降低而减退。
贫困交加的中国农民面对危机仰天长叹,而国民政府未能正确预判形势,采取政策不妥,加重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我国农村的伤害。
2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导向失误与农村危机的加重(1)南京国民政府倾向于通过政治强制推动,通过对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税征收制度的变革来实现对农村的社会整合,建立权威政府、改造农村体系。
但是当时传统乡绅的衰败使得农村政治结构出现断层,意味着历史上由来已久政府和基层农村之间的命令传达桥梁断裂,国家失去了与农村之间的中介。
由此,中央政府权威与膨胀的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不断,南京国民政府企图重建的现代化的政治制度结构难以推行,更难整合已然失控的农村秩序。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基本社会经济形态作者:王磊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8年第10期【摘要】: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在政府及地方势力的推动下发生了有意义的变迁,在南京国民政府直接治下的蒋统区,实行了废除厘金、废两改元、发行法币等政策,这些都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蒋统区统一财政伦理本位要探讨20年代末到全面抗战爆发前的经济形态是一个极复杂的问题。
首先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从1927年南京政权建立到1936年,中国的18个省仍然有很大的一部分并不直接处于蒋介石南京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
一部分地方大军阀在自己的控制区内为了各种目的而纷纷进行着财政经济等方面的建设与改革,这是20-30年代中国思想界关于地方自治思潮的真正实践化。
本文拟对这一时期蒋统区的城市经济形态做一有限探讨。
“蒋统区城市经济形态”主要针对1927-1936年蒋介石控制地区南京中央政府的现代工业经济政策及效果进行分析。
蒋统区城市经济形态工业与农业的“分立式”、“双轨式”运行是中国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长期无法解决或者并无动力解决的问题。
首先中国数千年来以农立国,严重缺乏西方现代的工业基础,即使经过晚清的洋务实践及近代工业初建也大多集中于官方、政府内部等,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可称的上是“杯水车薪”,而以城市和农村为核心内容的民众社会则长期难以得到与其体量相称的发展关照。
清末的留学潮与庚子赔款计划的确为这个庞大又“顽固”的农业帝国提供了第一批革命、实业、文教人才,但先进知识技能与落后现实的脱节又急剧增强了实践过程中的变异。
在20年代后期进入南京中央政府的官员中,一部分承自北洋时期的旧官僚,一小部分来自留洋归来意气风发的新式人才,但正如剑桥史中所言,“南京的领导人没有几个对农民问题感兴趣。
即使他们对经济问题感兴趣,也主要关心现代经济部门。
他们希望建立一个有意义的工业基础。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成因及现代启示》(优秀毕业论文)【字号大中小】【打印】【返回】【上一篇】【下一篇】发布时间: 2009-9-27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成因及现代启示张乐[摘要] 2007年夏天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发展到今天, 已经演变成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人不禁将此次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美国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
本文拟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成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揭示其对现代国家预防和解决经济危机的启示。
[关键词] 大萧条; 成因; 启示2007年夏天,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很快波及全球,发展至今天,已经演变成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其波及范围之广、扩展速度之快、持续时间之长、损失之惨重,让人不禁将此次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美国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
有人更直接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喻为“21世纪的大萧条”。
本文拟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成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揭示其对现代国家预防和解决经济危机,特别是对克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
一、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成因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
危机期间,大量银行倒闭、工厂破产,数千万人失业,成千上万家庭无家可归,全国上下处于一派萧条和动荡之中。
从1929年5月到1932年7月,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55.6% , 国民生产总值从1044亿美元降到410亿美元,进口贸易由45亿美元降到13亿美元,出口贸易从53亿美元降为17亿美元。
到了1933年3月,胡佛当政的最后一周,美国全国18600家银行大多数已没有支付能力,相继关门;黄金外流接近2.5亿美元,黄金储备已低于支付通货所需的最低数量;财政部已发不出联邦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从法律上讲,美国已经破产。
[1]发生在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 对世界经济的打击之大,可以称得上是灾难性的。
对西方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认识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也被称为大萧条。
这场经济危机起源于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和大规模的失业。
对于这场经济危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股市崩盘:股市崩盘是这场经济危机的起点和象征,1929年10月的华尔街股市崩盘直接导致了许多投资者的破产,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
这场崩盘揭示了当时的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虚假繁荣和过度投机,是整个危机的导火索。
2. 国际金融危机:这场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全球范围,并对各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由于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一国的经济问题很容易扩散到其他国家。
金融机构的倒闭和贸易的停滞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的大幅度收缩,给世界各国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3. 大规模失业:这场经济危机导致了大量的企业破产和裁员,从而造成了大规模的失业问题。
失业率迅速上升,许多家庭陷入了贫困和困境,社会稳定性严重受损。
失业的增加还导致了消费能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的程度。
4. 国家干预:面对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许多国家采取了积极的干预措施来减轻危机带来的影响。
一些国家实施了经济刺激计划,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和加大对银行的救助来刺激经济复苏。
此外,一些国家还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机会。
5. 社会政治影响:这场经济危机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失业和贫困问题引发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为极端主义和泛政治的思潮提供了土壤。
对经济危机的应对方式也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国家开始重视社会保障和减少经济不平等等问题。
综上所述,对于西方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认识是,它是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起源于股市崩盘,迅速蔓延到全球范围,导致大量失业和经济衰退,并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家通过干预措施来减轻危机带来的影响,而这场经济危机也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20世纪3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危机的再认识- 中国史专区- 历史教学与资源论坛- 人...对20世纪3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危机的再认识?对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反思(续二)??张经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副研究员)??《史学理论研究》200902???20世纪前半叶是日本经济危机频发的历史阶段,爆发于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在日本现代史上多被称为“昭和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24日是一个“黑色的星期四”,纽约股市暴跌,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日本作为世界资本主义的一环也在劫难逃。
这次危机对日本的经济、政治、社会及对外战略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重新审视这一段历史,不仅对理解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对解读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征和缺陷,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危机的背景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危机发生这一历史时期,是日本国内社会经济政治动荡、对外不断强化扩张侵略的特殊时期。
在经济上,景气与危机交替出现,与此相联系,在政治上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这一时期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3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是对日本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个大事件,日本也正是在继承这两大事件所造就的历史遗产的基础上迎来这次大危机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老牌殖民主义国家无暇东顾,不仅给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提供了空间,而且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战争景气”。
从大战第二年的夏天开始,日本的贸易出口激增,海运异常繁荣,这些给出口产业、造船工业以及包括矿业在内的基础工业和有关工业创造了发展和繁荣的契机,使得各产业部门都得到飞速扩张。
整个制造业增长30倍以上,化学工业增长96倍以上,1918年下半年主要产业的利润率达到55.2%,其中个别时期更高达191.6%,造船业也达到166.6%。
②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从明治以来的长期人超国而一跃成为出超国,产业结构也从战前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14年,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45.1%,工业比重为44.5%,大战结束时农业产值比重降为35.1%,工业产值比重上升为56.8%③),同时一批“战争暴发户”大发战争财,成长为“新财阀”,垄断资本进一步发展。
【历史】2014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高考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②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结果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措施、评价【基础知识梳理】一、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空前的灾难1、原因:(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激化。
(2)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虽然繁荣,但财富集中于少数人和企业的现象十分严重,贫富的差距不断扩大。
证券市场的活跃和分期付款购买方式的盛行加速了危机的到来。
2、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随之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
3、特点:(1)波及范围特别广:这场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持续时间特别长。
(3)破坏力特别强:在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高达三千万以上。
4、影响:(1)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各国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运动不断发生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
(2)危机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税,同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强烈的反抗。
二、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调整1、背景:(1)危机爆发后,以胡佛为首的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2)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击败胡佛,并于是933年就凭美国总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摘要:30年代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空前严重的危机,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与世界市场相对缩小、世界贸易增长有限的矛盾是酿成30年代大危机的重要动因。
美国在危机前以及危机到来时的不合理政策以及美苏之间的关系也是重要的原因。
关键字:大危机;全球化;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经济民族主义;金本位;;自由放任;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短暂的经济繁荣(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这一天成为可怕的“黑色星期四”,并触发了美国经济危机。
之后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很多人濒临破产。
几十年来,国内外经济学家对30年代大危机爆发的原因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①施皮特沃夫认为是投资过度,②凯恩斯认为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③与此同时,罗宾斯认为危机之发生是由于工人的工资过高而使产业家无利可图所致。
④加尔布雷斯认为生产力的提高与消费水准的提高太不相称是大危机的主要原因。
⑤斯文尼尔森认为大危机是经济结构不稳定的结果。
⑥汉森较为明智地看到大危机是经济长期停滞的结果。
⑦罗斯巴德则别出心裁地指出,大危机是由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所引起。
⑧弗雷德曼认定政府货币政策的失误导致了大危机。
⑨萨缪尔森则指出,大危机不过是一系列历史的偶然事件的结果,当然还有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观点: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下面就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加以简单介绍。
1、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就业、工资和物价等主要经济衡量指标的总体水平波动。
【⼈类经济万年史—220】英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英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在30年代期间,英国的社会经济出现了以下情况:1.发⽣了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发⽣了经济危机。
由于20年代期间,英国经济长期处于萧条状态,未曾出现经济⾼涨现象,造成了英国社会的⽣产和消费之间的⽭盾⽇益尖锐化,迫使英国经济更加依赖世界市场。
因此,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就象暴风⼀样,⽴即席卷英国。
这次英国经济危机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个⽅⾯:⼀是⼯业⽣产下降。
在经济危机期间,英国⼯业⽣产指数从危机前最⾼点⾄危机时最低点,约下降了24%,倒退到1897年的⽔平。
主要⼯业部门⽣产萎缩⽐较严重。
例如,⽣铁产量下降52.9%,钢产量下降46%,造船吨位下降91%,棉花消量下降27.5%。
同时,⼤量⼯业设备被闲置或没有利⽤。
⼆是⼯⼈失业⼈数增加。
在危机期间,英国的⼯⼈失业⼈数不断增长。
1929年失业⼈数为116万⼈,1930年为191 万⼈,1931年为271 万⼈,1932年为284 万⼈,1933年为250 万⼈。
平均失业率为22%以上。
在业⼯⼈的⼯资⼤幅度下降,⽣活处境困难。
三是⼯商企业破产倒闭。
在危机期间,1930~1932年,英国有2 万多家企业破产。
四是对外贸易额下降。
经济危机给英国对外贸易沉重的打击,使贸易额⼤幅度下降。
1929年,英国的出⼝贸易额下降66%,进⼝额下降62%。
并出现了4 亿英镑的贸易逆差。
从⽽形成了银根奇缺,废除⾦本位制,货币贬值。
五是物价猛跌。
这次危机打击了农业,也使农业陷⼊了危机,造成农产品过剩,⼯农业产品价格惨跌。
1929年,英国的批发价格总指数下降了57.8%。
农业收⼊⼤幅度下降,耕地⾯积锐减,破产农民及农场激增。
总之,这次空前的经济危机使英国经济长期处于萧条,使政治危机更加深刻化。
2.英国政府的反危机措施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盾。
浅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根源【摘要】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经济大萧条使得国内经济陷入困境,民众对战争的反感也影响了外交政策的制定。
对外政策的考量和中立主义的传统也在中立政策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
美国政治氛围的影响使得政府更倾向于采取中立立场。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根源主要包括对经济困境和战争的反感、对外政策选择的考量,以及中立主义的传统和政治氛围的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美国在这一时期坚持中立政策的决定。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立政策,经济大萧条,战争反感,对外政策,中立主义传统,美国政治氛围,根源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全球经济大萧条的爆发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紧张局势逐渐升级,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整个国际舞台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不得不面对如何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问题,其中中立政策成为当时的主要选择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立政策的根源,我们需要从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民众对战争的反感、对外政策的考量、中立主义的传统以及美国政治氛围的影响等方面来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当时美国政府制定中立政策的动机和原因。
这一部分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后续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和议题。
2. 正文2.1 经济大萧条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经济大萧条对整个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经济危机不仅打击了美国国内的经济基础,也影响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和立场。
经济大萧条导致了许多美国人失业、贫困,社会上的不满情绪愈发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参与战争的反感也逐渐加剧。
经济大萧条使得人们更加珍惜和平,不愿意再次陷入战争的苦难之中。
美国的中立政策在30年代得到了广泛支持。
经济大萧条还使得政府更加注重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而非将精力放在国外扩张和冲突上。
20世纪30、40年代的经济波动
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灾难称为大萧条,而且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下降。
从1929年到1933年,实际GDP减少了27%,失业从3%增加到25%。
同时,在这四年中。
物价水平下降了22%。
在这一时期,许多其他国家也经历了类似的产量与物价下降。
经济史学家一直在争论大萧条的原因,但大多数解释集中在总需求的大幅度减少上。
许多经济学家主要抱怨货币供给的减少:从1929年到1933年,货币供给减少了28%。
另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总需求崩溃的其他理由。
例如,在这一时期股票价格下降了90%左右,减少了家庭财富,从而也减少了消费者支出。
此外,银行的问题也阻止了一些企业获得它们想为投资项目进行筹资,而且,这就压抑了投资支出。
当然,在大萧条时期,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紧缩了总需求。
第二个重大时期—20世纪40年代初的经济繁荣—是容易解释的。
这次事件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二战。
随着美国在海外进行战争,联邦政府不得不把更多资源用于军事。
从1939年到1944年,政府的物品与劳务购买几乎增加了5倍。
总需求这种巨大扩张几乎使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生产翻了一番,并使物价水平上升了20%。
失业从1939年的17%下降到1944年的1%――美国历史上最低的失业水平。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演变一、英国经济的发展和演变1、概况:17世纪,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和对外贸易,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
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束缚着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640年到1688年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统治,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18世纪,圈地运动进一步推行,基本上消灭了自耕农。
英国取得了向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输入黑人奴隶的专卖权。
18世纪中期又打败法国,国外市场扩大。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上半期率先开展并完成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处于“世界工厂”地位,也成为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英国由于设备陈旧又不愿意更新生产设备和采用先进技术;拥有广大殖民地而把资本输往国外,利用殖民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榨取高额利润;殖民地的反抗斗争也沉重打击了英国。
因此,英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下来,工业制造由原先的世界第一位退居世界第三位,丧失了世界工厂地位。
一战以后,海外贸易中各国的购买力锐减,同时受到美国和日本的商业竞争,加上大战期间国内经济损失惨重,使英国工商业呈现出衰退现象,伦敦也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
经济衰退导致政党政治变化、国际地位下降、军事实力削弱和对殖民地控制的减弱。
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的打击的英国,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1946年的工业产量仅是1937年的百分之九四。
后来在美国资本援助下,生产水平逐渐增长。
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进入黄金时期,但很快就陷入“滞胀状态”2、特点:英国是世界上率先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国;最早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占有的殖民地最多,其经济发展受殖民地影响巨大,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与“殖民帝国主义”;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一直是资本主义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论20世纪30年代前中国币制紊乱的特征与弊端作者:贺水金(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4-7-4 22:48:05发布)一般认为,在1933年废两改元之前,中国实际实行的是银两本位,而事实上,正如1914年北洋政府所坦言:"今日中国所大患者,无本位也"(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辑,第91页。
)。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忙于国内战争,无暇整顿币制,币制紊乱的状况一如北洋政府时期。
无怪乎当时外人在对中国的货币状况进行考察后,认为"中国的币制是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注:杨格著,陈泽宪等译:《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1页。
)。
今人要想从当时的紊乱中理出一个头绪,绝非易事。
我们只能化繁为简,尽可能就当时货币紊乱的特征与弊端作出归纳性的描述,以企对20世纪30年代前中国的货币状况获得一整体性认识。
一、货币紊乱的特征所谓货币本位,最基本的条件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强制使用,具有形式的划一性、法律的权威性和通行全国的统一性。
而近代中国一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都是银两、银元、纸币并行,发行权散落在地方和民间;每一种货币都形式多样,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中央政府发行的货币也只是各种货币中的一种,并不具有唯一性;还有随贸易而输入的各种外国货币,以及外资银行在华发行的货币,也广泛流通于中国。
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的货币发行和流通一直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既无本位可言,更谈不上有什么货币制度。
而一个没有本位和制度的货币状况,其紊乱的情形可想而知。
20世纪30年代前,中国货币紊乱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传统性货币与近代性货币并存。
货币的演变是从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符号,即从按重量交易的贵金属(称量货币),发展为用贵金属加工成的铸币,再发展为可兑换贵金属铸币的纸币,最后发展为不可兑现的纸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全景呈现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情作者:来源:《全国新书目》2012年第09期一部展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的大型文献图书,计266册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由凤凰出版社于2012年9月正式出版。
一、20世纪30年代国情画卷日前,凤凰出版社在北京琉璃厂古色古香的中国书店举办《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新书首发式暨发行座谈会。
该书全景式地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情。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根据收藏于南京图书馆特藏的“中央政治学校调查报告”汇集影印而成,报告总计约490册,各册页码不等,大致为20万字,总计约1000万字。
这此报告是中央政治学校学生于1927年—1937年所做的国情调查报告,分政治、经济、财政、教育几大门类,涉及市政、警察、司法、工程、民事等内容,调查的区域主要是江苏、安徽、山东、福建、上海、浙江等省市。
这些实习报告全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各地政治、经济、财政、社会状况及各级政府实际的行政能力。
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图书馆等单位有关人员与会,国家博物馆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首都图书馆、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人天书店等30余家图书馆、经销商莅会。
《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等 10多家新闻媒体莅会报道。
二、极高的史料价值与利用价值“中央政治学校调查报告”是调查者深入实际的调查成果,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利用价值。
中央政治学校的前身为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专门培养国民党的党政干部及“新政治人才”。
从1927年5月建校之日起至1947年,一直由蒋介石担任校长。
1930年9月,中央政治学校本科第1期学生253人修学期满,依所学专业不同分派江苏、浙江两省及南京、上海、杭州、汉口、青岛、济南各市实习,以资历练,实习期为4个月,以后历届毕业生的实习均沿用上述规定。
论20世纪30年代前中国币制紊乱的特征与弊端作者:贺水金(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4-7-4 22:48:05发布)一般认为,在1933年废两改元之前,中国实际实行的是银两本位,而事实上,正如1914年北洋政府所坦言:"今日中国所大患者,无本位也"(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辑,第91页。
)。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忙于国内战争,无暇整顿币制,币制紊乱的状况一如北洋政府时期。
无怪乎当时外人在对中国的货币状况进行考察后,认为"中国的币制是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注:杨格著,陈泽宪等译:《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1页。
)。
今人要想从当时的紊乱中理出一个头绪,绝非易事。
我们只能化繁为简,尽可能就当时货币紊乱的特征与弊端作出归纳性的描述,以企对20世纪30年代前中国的货币状况获得一整体性认识。
一、货币紊乱的特征所谓货币本位,最基本的条件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强制使用,具有形式的划一性、法律的权威性和通行全国的统一性。
而近代中国一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都是银两、银元、纸币并行,发行权散落在地方和民间;每一种货币都形式多样,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中央政府发行的货币也只是各种货币中的一种,并不具有唯一性;还有随贸易而输入的各种外国货币,以及外资银行在华发行的货币,也广泛流通于中国。
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的货币发行和流通一直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既无本位可言,更谈不上有什么货币制度。
而一个没有本位和制度的货币状况,其紊乱的情形可想而知。
20世纪30年代前,中国货币紊乱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传统性货币与近代性货币并存。
货币的演变是从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符号,即从按重量交易的贵金属(称量货币),发展为用贵金属加工成的铸币,再发展为可兑换贵金属铸币的纸币,最后发展为不可兑现的纸币。
称量货币主要是以本身的重量即作为商品的价值,其铸造是由手工操作的家庭作坊完成的,是小生产方式的产物。
铸币则与近代先进的工业生产相联系,机器的铸造保证了铸币无论是器形还是成色重量,都规整统一,符号性大大加强。
银元是从称量货币发展为符号货币的关键环节。
可兑现纸币和不可兑现纸币都是一种符号货币,区别只是前者还没有彻底割断与金属货币的联系,而后者则主要依靠政府的权威和自身的信用。
很显然,称量货币是与传统社会相联系的传统性货币,而铸币和纸币都是与近代社会相联系的近代性货币。
近代中国在1933年前除了不可兑现纸币尚未出现外,前三种形态的货币都同时流通。
近代中国的称量货币是银两。
银两虽然不同于银块,具有了一定的形状,如元宝形、圆形、腰形等,上面还刻有铭文,但它器形多样,成色和重量根本无法整齐划一,因此符号性还很弱,主要还是一种称量货币。
银两又称银锭,俗称元宝,由各地银炉铸造。
1920年,上海有银炉24家。
银炉的组织形式,都是家庭手工业性质,区别只是规模或大或小。
为了防止银炉滥设多开,上海新设炉户,必须殷实商号10家联保,并向公估局核准后方可开业。
公估局是一个地方负责对银炉熔铸的银两进行鉴定衡量的权威机构,由当地颇具影响、经验丰富的银钱业人士组成,并需得到当地银钱公会的认可和当地政府的批准。
银炉铸出的银锭必须送到公估局批定重量和成色,达到或超过最低标准者方可进入流通领域,不达标准者则不批退回,重新熔铸。
公估局是近代才出现的新机构,是适应近代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是银两这种传统货币在近代出现的一种进化,但其又强化了地区标准,造成各地区之间的标准的多样化。
银元是近代中国流通的主要金属铸币。
中国人开始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使用的银元都是外国银元。
咸丰以前,流入最多、使用最广的外国银元是西班牙本洋。
外国银元因形制、重量、成色都有精确规定,不象中国银锭那样充满了随机性,因此在早期对外贸易中被中外商人一致约定为记价标准和流通手段。
经营外贸的中国商人,往往不惜以远高于本洋实际价值的价格获得后储蓄起来,虽然丝茶出口特别旺盛,白银大量流入,市面上的通货反而紧张,本洋价格"竟较前涨高八成",为了摆脱通货严重不足的困境,中外商人议定以规元为记帐单位,"本洋之市价步涨,适与上海规元价值相等,故帐册上只需易数字单位名称,而数字可仍其旧"(注:《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4页。
)。
这一创举改变了对外贸易使用银元的传统,而从此以银两为记帐单位和支付手段,而且,在银两与银元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可兑换关系,上海出现"洋厘"行市,银两与银元的并用成为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头脑清醒的官绅逐渐抛弃禁止洋钱流通的僵化观点,而认识到银元的优点,主张购买机器,自铸银元。
1887年(光绪十三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在广东开设造币厂铸造银元,所铸银元与外国银元一并行用,正式开始了中国官铸银元的历史。
银元上因有龙的图案,习称"龙洋"。
后来各厂在铸造银元的同时又铸造铜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遂由过去主要使用银两、制钱变为主要使用银元、铜元。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国家,但近代新式纸币却首先是由外资在华银行发行的。
第一个正式在中国境内发行纸币的外资银行,是1857年在上海设立的英资麦加利银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资在华银行不断增加,其大都倚仗治外法权在中国大量发行纸币,主要有银两票和银元票两种,以后者居多。
由于纸币具有印制方便、识别简单、支付便利等优点,又可以自由兑换,信用较好,因此发行后在市场上广泛流通。
在外资银行的刺激下,中国人也开始筹办新式银行,发行纸币。
1897年,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发行银两票和银元票。
1904年和1907年,清政府先后设立国家银行户部银行(1908年改为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发行纸币。
民国建立后,国家银行实力增强,地方银行和商业银行大量建立,纸币的发行更为广泛。
银两、银元、纸币,处在货币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货币形态,却同时流通于近代中国,而且,每一种形态都种类繁多,中央与地方、官方与民间、此地与彼地、本国与外国,并行混杂,紊乱不堪,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这种状况也并无改变,实在是世界货币史上的一个奇观。
(二)中央、地方政府发行的货币与非官方发行的货币并存。
银两主要由民间私设的银炉铸造发行,但海关、常关、京师和各省官钱银号等中央和地方政府,也设炉铸造。
民国建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基本上退出了银两的铸造发行,但历史上各类官炉铸造的银两仍然留在了流通领域。
银元(或者说铸币,还包括铜元)开始是地方政府铸造,1905年,清政府在天津设造币总厂,中央政府始加入银元铸造行列。
民国建立后,1914年颁布"国币条例",规定"国币之铸发权,专属于政府",继续采用总厂和分厂的办法,铸发银元。
因新国币系采用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
对晚清各省铸造的银元,则由国币兑换收回改铸。
但由于原来龙洋数目太多,回收工作又不很有力,结果就形成了历史上各地方政府铸发的银币和当今中央政府铸发的银币同时流通的局面。
1931年,在中国市场上流通的银币总数为1707225 千元(注:《银行周报》第16卷第2号,1933年1月26日。
)。
在清末,中央政府发行的纸币(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地方政府发行的纸币(各省官钱银号)与非官方发行的纸币(中国通商银行),三者同时流通。
民国建立后,这种局面更大为发展。
国家银行既有从清政府继承下来的中国银行(由大清银行改名)和交通银行,又有1928年在上海新成立的中央银行。
各省的官钱银号大都改为地方银行,由省、市地方政府主办,基本上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地方银行,地方银行一般都发行纸币。
一般而言,每个地方银行每年的发行额大约在200 万元上下。
1934年,全国地方省、市银行共发行7086万元,而这一年三家国家银行共发行40327万元,前者只是后者的17.57%,也仅为中国银行一家20471万元的发行额的三分之一强。
除了国家银行和地方银行发行纸币外,一般的华资商业银行也发行纸币。
这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官商合办的特种银行,如农商银行、中国农工银行等,一般发行几十万至几百万不等的纸币。
另一类是比较纯粹的商业银行,占一般华资商业银行的绝大多数。
1935年,全国华资银行共164家,商业银行80家,占43.8%,特种银行47家,占28.6%。
后一类商业银行只有少数从国民政府那里取得了发行权。
1935年法币改革前,享有纸币发行权的商业银行主要有中国通商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四明银行、中南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等。
上述两类商业银行发行的纸币,数量要比地方银行多出许多,1934年,前者为14837万元,而后者仅为7086万元,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
(注:1936年《全国银行年鉴》第十九章"银行统计",第85-90页。
)(三)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并存。
本国货币已如上述。
外国货币则主要包括从国外输入的银元和外国在华银行发行的纸币两类。
外国银元先后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有本洋、鹰洋、人洋等。
上海改用规元记帐后,本洋被废弃不用,代之而起的是鹰洋。
鹰洋在1854年开始进入广州流通,1856年进入上海,不久势力由上海延及长江流域。
1905年,墨西哥改用金本位制,鹰洋停铸,势力始有所衰退。
1895年,英国在印度设造币厂铸造银元,俗称人洋或站洋。
广东一带颇为流行,1900年后,北方地区也广泛使用,京津地区尤受欢迎,但上海基本不见使用。
由于资料限制,外国银元历年流入中国的数字无从稽考,据魏建猷估计,1911年,仅鹰洋一种在全国流通和储藏的数量就在四亿到五亿之间(注: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第108页。
),而1931 年《银行周报》估计外国银币当时在中国的流通数量为8000万元。
近代中国发行纸币的外资银行主要有英国的麦加利、汇丰,法国的东方汇理,德国的德华,比利时的华比,荷兰的荷兰,美国的花旗,日本的横滨正金,俄国的华俄道胜等银行。
上述银行除了俄华道胜银行1926年倒闭,其发行的纸币变为废纸不再流通外,1935年法币改革前都一直发行纸币,有的在法币改革后仍然继续发行纸币。
外资银行在近代中国发行纸币的总数,缺乏全面的统计,比较普遍的估算是清末为1 亿元以上,1921年为2亿元以上,(注:《资本主义国家在旧中国发行和流通的货币》,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20世纪20年代前,其发行额要比华资银行高出许多,30年代则要比华资银行少不少。
(四)货币流通的区域性与区域内货币流通的多样性并存。
近代中国货币发行权分散,其结果造成每一种货币形态在全国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种类,甚至一地之内就有好几个种类,甲地流通的货币不能流通于乙地,乙地流通的货币也不能流通于甲地,货币流通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