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10年代--30年代
- 格式:pptx
- 大小:7.79 MB
- 文档页数:34
旗袍的源头旗袍,原为满族人穿的长袍。
1644年,旗袍随着满族的统治者进入北京,因满族人素有“旗人”之称,所以他们所穿的袍服就被称为“旗袍”。
旗袍之名,源于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满族被称为“旗人”,他们的着装就被称为“旗袍”。
袍”上下连属,圆领,前后襟宽大,衣衩较长,袖子紧窄,男女都可穿着——只是妇女穿的“旗袍”在领子、前襟和袖口的地方都有绣花装饰。
关外寒冷异常的天气,游牧民族骑马射箭的生活方式都是催生出这种保暖适体的服装的重要因素。
他们一年四季就这一个样式,仅有布料不同之分。
这种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装,因在窄小的油口处,还接有一截止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状似马蹄,所以又称“马蹄袖”,也叫“箭袖”。
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猫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响拉弓射箭。
四面开衩是为了便于上下马。
清王朝统一全国后,于顺治二年(1 645年)下达剃发易服政令,逼迫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旗服饰。
但是,由于汉文化的影响,也由于满人骑射生活方式的改变,旗袍的款式和用料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妇女的旗袍变化尤为显著,马蹄袖被改去,袖口渐渐由窄变宽至8寸至1尺;领口、衣襟及袖端边缘等处都镶绣着花纹,甚至旗袍满身都绣有当时流行的花卉和吉祥图案,做工越来越细,旗袍也越来越俏丽。
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确立,旗人的袍服有所变化发展,与满洲早期的样式也有所不同,这时旗女所穿的袍可说是旗袍真正的前身, 到民国才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旗袍,称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装与汉族妇女的两截装束,在清初有著明显差异.旗袍的发展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著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著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著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满族人住中原后,游猪变为农耕,加以与汉族文化如大领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为民族文化表象特征的旗袍,也自然发生变化。
什么是公元、世纪、年代、时期?高海霞1、公元----世界通用的表示纪年的起点,它是以传说中耶酥诞生的那年为准的。
在那以前的年代,应加上“公元前”字样;在那以后的年代,则常将“公元”二字省掉。
西汉是唯一跨越公元前后的朝代。
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还是公元后,必须注意明确交代,如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如果漏写“公元前”字样,那相差将近一千二百年,所以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历史记年,总是由远及近,公元前的记年数目越大距离现在越远,数目越小距离现在越近,因此记年的数目由大到小,如楚汉战争,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公元后的记年,数目越小距离现在越远,数目越大距离现在越近,因此记年的数目由小到大,如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1433年。
如何计算时间差?如果同为公元前或公元后的历史时间,计算时间差直接用减法,如计算唐朝存在多少年,用唐朝结束时间907年减去开始时间618年,等于289年。
若计算公元前后的时间差,则以公元前与公元后的时间直接相加,再减1(因为没有公元0年),如计算西汉存在多少年,列式“202+9-1”,等于210年。
2、世纪----计年的单位,每百年为一世纪。
1----100年为一世纪,101----200年为二世纪,由此类推。
如1840年,则为十九世纪。
公元前的亦如此类推,如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则为公元前五世纪。
3、年代----每世纪中又以每十年为一代。
20----29年为二十年代,30----39年为三十年代,如1644年清军入关,,则为十七世纪四十年代,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则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4、时期----每一世纪往往又分为几个时期,如前期和后期,早期、中期和晚期,初期(或初年)和末期(或末年)等。
其具体划分年代界限,一般没有明确规定,只有习惯用法:前50年为前期,后50年为后期;前30年为早期,后30年为晚期,中间40年为中期;最初20年为初期,最后20年为末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约等于1890-1909年。
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服饰风格赏析在20世纪之前没有现代意义得“时装”,也没有现代意义得“时装设计师”。
欧美上层社会得服装都就是由裁缝们精心制作得,而这些裁缝们并不署名在服装上,她们只就是传统得匠人。
而称得上就是世界上时装设计第一人得就就是保罗·波烈 (Paul Poiret)。
20世纪初期,社会风气得改变,使得女子得地位得到提高,女权主义者也开始活动,以及通过有组织得抗议取得投票权得运动正在赢得声势。
Poiret得口号“把女性从紧身胸衣得独裁垄断中解放出来”成为时装革命得号角,启发了设计家,也启发了女性,使她们对于时装有了全新得瞧法与主张。
20世纪10年代,女裙有了许多质得变化,紧身胸衣失去了意义,厚重得裙撑也不见了,东方服饰得那种自然、宽松与简洁得美被西方时尚界所借鉴。
女装线条趋于直线,传统改变,平胸,松腰,束臀成为时尚。
代表作:蹒跚裙,宽松腰身,膝部以下收窄,裙口狭小。
在Poiret设计得服装中,我们总就是隐约可以找到古罗马裙袍、日本与服、中国旗袍、阿拉伯长裙、印度纱丽得痕迹,她根据这些异国元素把服装变得宽松、简洁,把衣服得支撑点挪到肩头,开创性得设计了胸罩、单肩睡衣与灯笼裤等服饰。
由于对异国情调得钟情与追求戏剧效果,Poiret在1912年设计出了一种极端得裙子,这款裙子下摆很窄,裙长及踝、臀部较宽斜,使着裙者无法迈出三英寸得步履,这就就是有名得霍步尔紧口裙(Bobble skirt)。
时髦女子不惜用布条绑住自己得腿,以适应这种蹒跚得时尚,尽管这种款式在行走时诸多不便,但由于其造型简洁明快,并恰好适于南美传来得探戈舞步,故风靡一时。
Poiret改变了曲线统治几百年得欧洲服装,使直线重新获得统治地位,从而开启了二十世纪现代造型线得雏型。
20世纪20年代得女装:女装功能化、男性化、轻便化。
此时服装流行男童式女装与假小子样式,平胸,松腰,束臀得男性化外观。
去掉胸腰得刻意强调,而以简单得管线造型来取代,头发被剪短,与男子差不多,裙子越来越短,短致只盖住膝盖,称为“管子状”。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也叫”井冈山道路”,俗称”农村包围城市”。
具体而言,就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将中国革命的重心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积蓄力量,实行以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为内容的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中心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
这是一条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遭受两次严重挫折及中共挽救革命的措施。
第一次挫折: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
挽救措施:1、1927年,中共召开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2、1927年,中共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第二次挫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挽救措施:1934年,红军被迫长征,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有两次大的转移:一次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一次是在解放战争后期,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
土地革命时期,反革命力量强大,统治中心在城市,中国共产党独立进行的几次武装起义均以进攻大城市为主要目标,遭到挫折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1927年9月在文家市做出重大决策,决定放弃进攻大城市,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
这样既保存了革命力量,又可以积蓄发展革命力量,以达到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目的。
解放战争后期,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为了迎接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要用最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电话的发展和影响-----电话百年发展历史院系新科学院经管系专业市场营销班级营销一班姓名李彩玲学号**********日期2011年5月29日在现在是多媒体时代,两个人远隔千山万水,可是只要拿起听筒,拨几个号码,不用花几分钟,就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进行语言交流,这就是电话给人类带来的奇迹,不论是民用是是军用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经济发展更是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但电话从发明至今,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
电话?电话是通过电信号双向传输话音的设备。
也是固定电话的一种,历史上对电话的改进和发明包括:碳粉话筒,人工交换板,拨号盘,自动电话交换机,程控电话交换机,双音多频拨号,语音数字采样等。
近年来的新技术包括,ISDN,DSL,模拟移动电话和数字移动电话等。
谁发明了电话?目前,大家公认的电话发明人是贝尔,他是在1876年2月14日在美国专利局申请电话专利权的。
其实,就在他提出申请两小时之后,一个名叫E•格雷的人也申请了电话专利权。
在他们两个之前,欧洲已经有很多人在进行这方面的设想和研究。
早在1854年,电话原理就已由法国人鲍萨尔设想出来了,6年之后德国人赖伊斯又重复了这个设想。
原理是:将两块薄金属片用电线相连,一方发出声音时,金属片振动,变成电,传给对方。
但这仅仅是一种设想,问题是送话器和受话器的构造,怎样才能把声音这种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并进行传送。
最初,贝尔用电磁开关来形成一开一闭的脉冲信号,但是这对于声波这样高的频率,这个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
最后的成功源于一个偶然的发现,1875年6月2日,在一次试验中,他把金属片连接在电磁开关上,没想到在这种状态下,声音奇妙地变成了电流。
分析原理,原来是由于金属片因声音而振动,在其相连的电磁开关线圈中感生了电流。
现在看来,这原理就是一个学过初中物理的学生也知道,但是那个时候这对于贝尔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发现。
格雷的设计原理与贝尔有所不同,是利用送话器内部液体的电阻变化,而受话器则与贝尔的完全相同。
上海市户外广告发展史上海市户外广告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上海是中国最具现代气息的城市之一。
以下是上海市户外广告发展史的相关参考内容。
第一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上海作为外商租界,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与商家。
当时的上海兴起了一批现代化企业,如上海三友洋行、意大利马可波罗洋行等,他们在上海开设了分店,并积极投放广告宣传产品。
这些广告宣传主要以海报和招牌为主,通过墙壁、店面、马路等等进行布置,以吸引行人的注意力。
第二阶段:20世纪1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户外广告宣传的机构。
其中,成立于1918年的上海吉原广告公司是最早的一家,为众多企业提供广告设计与制作服务。
此外,上海的报刊业也开始兴起,各大报社纷纷设立广告部门,为客户提供发表广告宣传的机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广告宣传逐渐出现在上海的街头巷尾。
商业区域的建设扩大,如南京路、西单等,在这些地方各式各样的户外广告宣传纷纷亮相。
海报、霓虹灯、标语牌等广告形式开始普及,丰富了城市的视觉形象。
第三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在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间,由于历经战争和动荡,上海的户外广告发展进程相对较慢。
但是,在此期间,上海的广告业多少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除了国有企业的宣传,政府政治宣传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广告宣传的空间。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改革开放使得上海的经济迅速发展,上海成为国内外投资的热门城市之一。
这个时期,上海的户外广告业开始迅猛发展。
1984年,上海市政府鼓励外资进入户外广告行业,并逐步放开对国内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
这一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上海市场,引领了上海户外广告业的崛起。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商业活动进一步扩大。
广告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的广告公司,如思鸿、寰亚、时代等。
这些公司通过创新的广告方式和手段,将广告宣传推向更高的水平。
教育评价:为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日本教育学者梶田叡一教授访谈钟启泉【摘要】日本京都大学梶田叡一(Kajita Eiichi)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心理学、教育学。
曾任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大阪大学教授、京都大学教授、京都女子大学校长。
现任兵库教育大学学长、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委员(教师教育部会会长)。
橇田教授的代表作有《自我意识心理学》、《教育评价理论》(3卷本)、《创新大学教育》等。
他的学术研究的经历、教育行政的经验,以及他的一系列著作,奠定了他作为日本教育学术界权威学者的地位。
本文围绕日本中小学教育中实施的形成性评价问题,梳理梶田叡一了教授有关教育评价的主要见解。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作者简介】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上海200062)一、教育评价的作用钟启泉:大厦讲坛是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品位最高的讲坛,这次非常荣幸邀请到您作为第39次大厦讲坛的专家,发表题为《日本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展望》的演讲,受益匪浅。
我知道,您多年来在教育评价研究方面有丰富的学术积累。
今天,请您就“教育评价”(educational evaluation)的话题,发表您的见解。
首先,我想问的是,何谓“教育评价”?梶田叡一:“教育评价”一般囊括了为种种层面的教育决策提供信息的活动。
这些层面是:国家层面的教育内容(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决策;课堂层面的教学活动的决策;个人层面的特定儿童的学习经验的选择。
“教育评价”的作用,就是确证在教育活动中究竟展开了怎样的学习,实施了怎样的教育,然后将其结果运用于教育。
因此,教育中的评价活动,是把握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状态,用某种标准加以判断,然后在下一步的学习活动中发挥作用。
这是“基于事实”的扎实的教育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不过,一谈起教育评价,往往就会联想到考试、成绩单、排行榜之类。
这是谁都关注和担心的。
在教育评价中,原本囊括了牵涉教育的所有评价活动。
因此,不采取表扬、批评方式的评价也是存在的,但是,激起反响的往往是考试、成绩单和排行榜。
世界著名摄影师年表XX年-XX年:XX年,在摄影技术日渐成熟的背景下,一批才华横溢的摄影师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为后来的摄影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世界著名摄影师年表的梳理,带您回顾这些杰出艺术家的生平及成就。
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 1857年: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吉纳德(Oscar Gustave Rejlander)出生。
作为英国早期摄影先驱,雷吉纳德是一位擅长合成照片的摄影师,他的影像作品以逼真和表达力而闻名。
- 1864年:维克多·阿道夫·格雷普(Victor Adolf Grégoire)出生。
他是法国摄影师和摄影教育家,也是摄影史上最早的风景摄影师之一。
- 1888年:路易斯·杜克洛(Louis Ducos du Hauron)发表了一篇关于彩色照相术的论文,被誉为彩色摄影的奠基人之一。
- 1892年:爱德华·斯蒂琴(Edward Steichen)出生。
斯蒂琴是一位美国摄影师和摄影艺术家,以其广告摄影作品和人像摄影作品而闻名。
20世纪10年代-30年代:- 1902年:安斯尔·亚当斯(Ansel Adams)出生。
亚当斯是美国最杰出的风景摄影师之一,他的黑白摄影作品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
- 1904年: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出生。
卡帕是匈牙利裔美国摄影师,他以现场战争摄影而闻名,被誉为二战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
- 1928年:埃略特·埃尔温·厄休林(Elliott Erwitt)出生。
埃尔温是一位美国摄影师和纪实摄影师,他以他幽默和触觉敏锐的作品而闻名。
- 1930年:海伦·勃兰特(Helen Levitt)出生。
勃兰特是一位美国街头摄影师,以其对纽约社区生活的关注而闻名。
20世纪40年代-60年代:- 1942年:安娜·路易斯·皮特劳斯克(Anna-Lou "Annie" Leibovitz)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