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排查强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排查强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排查强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排查强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

单元排查强化

【主干知识理脉络】

【易错易混早防范】

易错点1 小样本问题——小样本不一定符合遗传定律

点拨遗传定律应符合统计学规律,只有样本足够大,才有规律性。当子代数目较少时,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

易错点2 错将Aa产生配子状况视作产生A与a雌雄配子数量相等

点拨杂合子(Aa)产生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

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产生的雌配子有两种A:a=1:1或产生的雄配子有两种A:a=1:1,但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一般来说,生物产生的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数量。

易错点3 混淆假说—演绎法中的“演绎推理”与“测交实验验证”

点拨“演绎推理”内容——如果假说正确,则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将F1代植株与矮茎豌豆杂交,则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预期后代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比例为1:1(理论推测)。

“实验验证”——完成测交实验。

易错点4 子代只要出现不同性状即属“性状分离”吗?

点拨性状分离是指“亲本性状”相同,子代出现“不同类型”的现象,如红花♀×红花♂→子代中有红花与白花(或子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白花”),而倘若亲本原有两种类型,子代也出现这两种类型,则不属“性状分离”,如红花♀×白花♂→子代有红花、白花,此不属“性状分离”。

易错点5 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中是否出现了“新性状”?

点拨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中出现了新的表现型,但并未出现新性状,新表现型的出现是原有性状重新组合的结果。

易错点6 YyRr×yyrr与yyRr×Yyrr是否均属测交?

点拨测交是指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因此虽然YyRr×yyrr和yyRr×Yyrr这两对组合的后代的基因型相同,但只有YyRr×yyrr才可称为测交。

易错点7 不能敏锐进行“实验结果数据”与“9:3:3:1及其变式”间的有效转化

点拨涉及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许多题目给出的结果并非9:3:3:1或9:6:1或9:3:4或10:6或9:7等规律性比,而是列出许多实验结果的真实数据,如F2数据为90:27:40或25:87:26或333:259等,针对此类看似毫无规律的数据,应设法将其转化为“9:3:3:1或其变式”的规律性比,才能将问题化解。

易错点8 不能灵活进行“信息转化”克服思维定势,误认为任何状况下唯有“纯合子”自交才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点拨由于基因间相互作用或制约,或由于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可导致“不同基因型”的生物表现为“相同表现型”,故有些杂合子其自交后代也可能不发生性状分离。

教材第16页?【复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A 杂合子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

2.B

3.A 提示:验证分离定律可通过下列几种杂交实验及结果实现:①显性纯合子和隐性个体杂交,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②杂合子与隐性个体杂交,子代出现1:1的分离比;③杂合子自交,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由此可知,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并不影响实验结论。验证分离定律时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应易于区分,所选相对性状应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4.B 提示:采用逐对分析法。只看直毛和卷毛这一对相对性状,直毛:卷毛=3:1,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Bb×Bb;只看黑色和白色这一对相对性状,黑色:白色=1:1,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Dd×dd。综上分析,则个体X的基因型为Bbdd。

5.C C选项所述属于实验现象。其他三项属于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的假说。

二、非选择题

1.(1)紫茎缺刻叶(2)AABb、aaBb、AaBb (3)紫茎马铃薯叶/紫茎缺刻叶=1/3

提示:(1)分析第1组实验,紫茎×绿茎→F1全部为紫茎,说明紫茎是显性性状,绿茎是隐性性状;缺刻叶×缺刻叶→F1中出现马铃薯叶,说明缺刻叶是显性性状,马铃薯叶是隐性性状。(2)如果用A、a表示控制紫茎、绿茎的基因,B、b表示控制缺刻叶、马铃薯叶的基因,分析第1组实验,单独分析紫茎与绿茎这一对相对性状,紫茎(A_)×绿茎(aa)→F1中全部都是紫茎,故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aa,单独分析缺刻叶与马铃薯叶这一对相对性状,缺刻叶(B_)×缺刻叶(B_)→F1中缺刻叶(B_):马铃薯叶(bb)=3:1,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Bb×Bb。综上分析,紫茎缺刻叶①的基因型为AABb,绿茎缺刻叶②的基因型为aaBb。分析第2组实验,单独分析紫茎与绿茎这一对相对性状,紫茎(A_)×绿茎(aa)→紫茎(Aa):绿茎(aa)=1:1,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aa;单独分析缺刻叶与马铃薯叶这一对相对性状,缺刻叶(B_)×缺刻叶(Bb)→缺刻叶(B_):马铃薯叶(bb)=3:1,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Bb×Bb。综上分析,紫茎缺刻叶③的基因型为AaBb。(3)AABb×AaBb→A_B_:A_bb=3:1。

2.(1)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

(2)将纯合的抗病高秆品种与感病矮秆品种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秆品种杂交。

(3)有抗病矮秆品种。连续自交直至不再出现性状分离。

【基础排查过三关】

第一关:测基础判正误

1.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1代全为红花的实验,能支持孟德尔遗传方式而否定融合遗传方式( )

2.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 )

3.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

4.假定五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四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比率是1/32( )

5.F1黄色圆粒豌豆(YyRr)产生基因型YR的雌配子和基因型YR的雄配子数量之比1:1( )

6.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得到的后代中表现型与亲本不相同的概率为9/16( ) 7.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1,则这个亲本基因型为AABb( )

8.南瓜的扁盘形、圆形、长圆形三种瓜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a和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2株圆形南瓜植株进行杂交,F1收获的全是扁盘形南瓜;F1自交,F2获得137株扁盘形、89株圆形、15株长圆形南瓜。据此判断,亲代圆形南瓜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 )

9.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中,F2的3:1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 10.以黄色皱粒(YYrr)与绿色圆粒(yyRR)的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F1植株自花传粉,从F1植株上所结的种子中任取1粒绿色圆粒和1粒绿色皱粒的种子,这两粒种子都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3( )

11.生物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决定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

12.在遗传学的研究中,利用自交、测交、杂交等方法都能用来判断基因的显隐性( ) 13.一对黑毛豚鼠,生了5只小豚鼠,其中3只是白色的,两只是黑色的,据此可判断,豚鼠毛色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

14.孟德尔利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测交的方法对遗传现象提出了合理的解释,然后通过自交等方法进行了证明( )

15.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则F2中表现型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理论比为6/16( )

16.狗毛褐色由b基因控制,黑色由B基因控制,I和i是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I是抑制基因,当I存在时,B、b均不表现深颜色而表现为白色。现有褐色狗(bbii)和白色狗(BBII)杂交,产生的F1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中黑色:白色为4:1( ) 17.父本的基因型为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则母本不可能是AAbb( )

第二关:练规范强素养

1.写出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2.写出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即测交的遗传图解。

3.巨胚稻因胚的增大而胚重增加,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巨胚与正常胚是一对相对性

8.某农科所做了两个小麦品系的杂交实验,70 cm株高和50 cm株高(以下表现型省略“株高”)的小麦杂交,F1全为60 cm。F1自交得到F2,F2中70 cm:65 cm:60 cm:55 cm:50 cm 约为1:4:6:4:1。育种专家认为,小麦株高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相关基因可用A、a,B、b,……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F2中60 cm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请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对专家的观点加以验证,实验方案用遗传图解表示(要求写出配子)。

9.某种野生植物有紫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已知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是:

A和a、B和b是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对a、B对b为显性。基因型不同的两白花植株杂交,F1紫花:白花=1:1。若将F1紫花植株进行自交,所得F2植株中紫花:白花=9:7。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两亲本白花植株杂交的过程(只要求写一组)。

第三关:做高考攀顶峰

1.[全国卷Ⅰ,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2.[2018·天津卷,6]某生物基因型为A1A2,A1和A2的表达产物N1和N2可随机组合形成二聚体蛋白,即N1N1、N1N2、N2N2三种蛋白。若该生物体内A2基因表达产物的数量是A1的2倍,

则由A1和A2表达产物形成的二聚体蛋白中,N1N1型蛋白占的比例为( )

A.1/3 B.1/4

C.1/8 D.1/9

3.[2015·海南卷,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定律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

B.孟德尔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中

C.按照孟德尔定律,AaBbCcDd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有16种

D.按照孟德尔定律,对AaBbCc个体进行测交,测交子代基因型有8种

4.[2016·全国卷Ⅱ,32]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

(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

(3)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7.√8.×9.√10.√11.×12.×13.×14.×15.×16.×17.√

第二关:练规范强素养

1.答案:遗传图解如下

2.答案:遗传图解如下

3.答案:丙组:

丁组:

4.答案:遗传图解如下

5.答案:遗传图解如下

6.答案:遗传图解如下

7.答案:遗传图解如下

8.答案:AaBb、AAbb、aaBB

AaBb和aabb测交,遗传图解如图

9.答案:遗传图解如图所示(只要求写一组)

第三关:做高考攀顶峰

1.解析:验证分离定律可通过下列几种杂交实验及结果获得:①显性纯合子和隐性个体杂交,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②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③杂合子自交,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由此可知,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并不影响实验结论。验证分离定律时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应易于区分,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答案:A

2.解析:结合题干信息“A2基因表达产物的数量是A1的2倍”,则N1占1/3,N2占2/3,该生物基因表达形成的三种蛋白质N1N1:N1N2:N2N2=1:4:4,N1N1型蛋白所占的比例为1/9,D正确。

答案:D

3.解析:孟德尔指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遗传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他不支持融合遗传,A错误;孟德尔指出,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而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是减数分裂,B错误;根据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AaBbCcDd个体自交,四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每对等位基因可产生三种不同的基因型,所以子代基因型可以产生3×3×3×3=81种,C错误。

答案:D

4.解析:(1)确认两对性状显隐性的关键源于实验过程。实验1:有毛A与无毛B杂交,子一代均为有毛,说明有毛为显性性状;实验3:白肉A与黄肉C杂交,子一代均为黄肉,据此可判断黄肉为显性性状。(2)依据“实验1中的白肉A与黄肉B杂交,子一代黄肉与白肉的比例为1:1”可判断黄肉B为杂合的。进而推知: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的基

因型依次为:DDff、ddFf、ddFF。(3)无毛黄肉B的基因型为ddFf,理论上其自交下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FF:ddFf:ddff=1:2:1,所以表现型及比例为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4)综上分析可推知:实验3中子代的基因型均为DdFf,理论上其自交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毛黄肉(D_F_):有毛白肉(D_ff):无毛黄肉(ddF_):无毛白肉(ddff)=9:3:3:1。(5)实验2中的无毛黄肉B(ddFf)和无毛黄肉C(ddFF)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ddFf和ddFF,均表现为无毛黄肉。

答案:(1)有毛黄肉(2)DDff、ddFf、ddFF (3)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4)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5)ddFF、ddFf

5.解析:(1)依据甲组实验可知,不同性状的双亲杂交,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红二),F2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所以控制红果与黄果、子房二室与多室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同理可知乙组中,圆形果单一花序为显性性状,F2中圆:长=3:1、单:复=3:1,但未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但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所以控制乙组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2)根据乙组表中的数据分析可知,乙组的两个F1“圆单”为双显性状,则“长复”为双隐性状,且F2未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F1“圆单”个体不能产生1:1:1:1的四种配子,因此用“长复”分别与乙组的两个F1进行测交,其子代的统计结果不符合1:1:1:1的比例。

答案:(1)非同源染色体F2中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符合9:3:3:1 一对F2中每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都符合3:1,而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不符合9:3:3:1 (2)1:1:1:1

6.解析:基因分离定律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规律,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两种,其比例为1:1,F2的表现型有两种,其比例为3: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自交,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1:1:1,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F2表现型有四种,比例为9:3:3:1。因此,可选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aaBB×AAbb(或者AABB×aabb),得F1,F1自交得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若F2中黄色:白色=3:1,则说明玉米子粒颜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若F2中非糯粒:糯粒=3:1,则说明该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若F2黄色非糯粒:黄色糯粒:白色非糯粒:白色糯粒=9:3:3:1,即A_B_:A_bb:aaB_:aabb=9:3:3:1,则说明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

F2子粒中:

①若黄粒(A_):白粒(aa)=3:1,则验证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②若非糯粒(B_):糯粒(bb)=3:1,则验证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③若黄非糯粒:黄糯粒:白非糯粒:白糯粒=9:3:3:1即:A_B_:A_bb:aaB_:aabb=9:3:3:1,则验证这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生化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章 1、(1)Mr=0.5/(0.193×10-6)= 2.59×106 (2)糖原中葡萄糖残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18=162。一分子非还原末端的葡萄糖残基被高碘酸氧化生成一分子的甲酸。所以500mg糖原中非还原性末端残基的摩尔质量分数与新生成的甲酸的摩尔质量分数相等。另外,n个分支点含(n+1)个非还原末端残基,但像糖原这样相对分子质量高的化合物,在n与(n+1)个残基间的差别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可假设分支点的物质的量=非还原末端物质的量。 分支的程度为:347×10-6×162/0.5=11.24% 2、由经β-半乳糖苷酶完全水解后,得到D-半乳糖和D-葡萄糖,它们之比为2:1,可知此三糖由两分子的半乳糖和一分子的葡萄糖组成。将原有的三糖先用NaBH4还原,再使其完全甲基化,酸水解,然后再用NaBH4还原,最后用醋酸酐乙酰化,得到三种产物。可知一不形成1?1连接。二产物(3)只有4位不形成甲基,说明葡萄糖在还原端,且酸解之后乙酰化在4位,所以葡萄糖与前半乳糖连接为1→4糖苷键。产物(3)为山梨醇说明此葡萄糖为D型。产物(1)的6位被甲基化,而产物(2)的6位被乙酰化,说明产物(2)的6位酸解后才生成,所以产物(1)的前体排非还原端,产物(2)的前体在中间,且产物(1)和产物(2)前体间为1→6连接。β-半乳糖苷酶为外切酶,从非还原端开始切,因而糖苷键为β型。综上所述,可推测此三糖的结构为:D-Galβ(1→6)D-Galβ(1→4)D-Glc。 第二章 1、三酰甘油是高度还原的化合物,每单位贮存能量值高,三酰甘油是疏水的,有机体不必携带像贮存多糖那样的结合水,而多糖是易溶于水的,能快速提供代谢所需的能量。 2、偶,顺,第9-10碳原子之间。 3、花生四烯酸。 4、丙三醇,脂肪酸,简单三酰甘油,混合三酰甘油。 5、×。脂肪酸的简写表示法是先写出脂肪酸的碳原子数目,然后在冒号(:)后写出双键数目,最后表明双键的位置,用Δ右上标数字表示,数字是指双键键合的两个碳原子的号码(从羧基端开始计数)中较低者。所以油酸写为18:1Δ9,表明油酸具有18个碳原子,在9~10碳原子之间有一个不饱和双键。

食品生物化学复习题

第一章糖 1.糖概念、糖的生物学功能。 2.糖的分类并举例。 3.葡萄糖在水溶液中分子存在形式。 4.单糖的性质(单糖的氧化、成脎作用) 5.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分子组成、糖苷键类型、及其性质。 6.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的分子组成、糖苷键类型、有无还原性。 第二章脂类和生物膜 1.脂质(脂类)概念、脂类的生物学功能 2.三酯酰甘油的化学性质。 3.血浆脂蛋白的组成及其主要生理功能。 4.膜蛋白的分类及其各自特点。 5.生物膜结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6.生物膜的物质运输方式。 第三章核酸 1.核酸水解。 2.DNA和RNA化学组成的异同点。 3.核苷酸的生物学功能。 4. DNA的一级结构、RNA的一级结构. 5.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及稳定因素 6.核酸的颜色反应。 7.核酸的变性、变性的本质、变性后变化 8.核酸的复性、复性的本质、复性后变化。 9.增色效应、减色效应、解链温度、核酸杂交 第四章蛋白质 1、蛋白质的概念、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2、蛋白质中氮的含量,会计算题。 3、2种酸性氨基酸、3种碱性氨基酸。 4、氨基酸等电点,并会判断在不同的pH条件下氨基酸带什么电荷。 5.肽键、肽键平面 6、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一级、蛋白质二级、超二级结构、结构域、蛋白质三级和蛋白质四级结构的概念以及维持其结构的化学键。) 7、蛋白质等电点,并会判断在不同的pH条件下蛋白质带什么电荷。 8.蛋白质胶体性质维持的因素。 9.蛋白质沉淀的分类及蛋白质沉淀的方法。 10.蛋白质变性、本质及变性后性质的改变。 第五章酶 1.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的共性和特性。 2.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全酶、辅酶、辅基、酶的活性中心、同工酶 3.酶可分为哪6大类。 4.影响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因素。 5.酶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因素。 第六章维生素与辅酶 一些常见的维生素缺乏症。 第七章生物氧化 1.生物氧化与非生物氧化的异同点。 2.呼吸链(即电子传递链)的概念、组成。 3.电子传递链抑制剂概念及其抑制部位。 3. 生物氧化、底物水平磷酸化、电子传递链磷酸化、P/O 4.化学渗透学说的内容。 5.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6.两种穿梭系统的比较。 第八章糖代谢 1..EMP反应过程、限速酶、能量计算、生物学意义。 2.TCA反应过程、限速酶、能量计算、生物学意义。 3. 糖异生的三步不可逆反应、生物学意义。 4.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第九章脂代谢 1.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会能量计算(16个碳原子或18个碳原子饱和脂肪酸彻底氧化分解的能量计算)。 2.酮体有哪三种? 3.脂肪酸合成和β-氧化的比较。 4.糖代谢与脂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十章蛋白质代谢 1.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有哪几种? 2.鸟氨酸循环(即尿素循环)小结。 3.一碳基团、.翻译 4.什么是密码子?遗传密码有何特点? 5.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生物化学第一章蛋白质习题含答案

蛋白质习题 一、是非题 1.所有蛋白质分子中N元素的含量都是16%。 2.蛋白质是由20种L-型氨基酸组成,因此所有蛋白质的分子量都一样。 3.蛋白质构象的改变是由于分子内共价键的断裂所致。 4.氨基酸是生物体内唯一含有氮元素的物质。 5.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分子中都含有不对称的α-碳原子。 6.用凝胶电泳技术分离蛋白质是根据各种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和电荷不同。 7.蛋白质分子的亚基就是蛋白质的结构域。 8.在酸性条件下茚三酮与20种氨基酸部能生成紫色物质。 9.蛋白质变性是其构象发生变化的结果。 10.脯氨酸不能维持α-螺旋,凡有脯氨酸的部位肽链都发生弯转。 11.蛋日质的空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该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的。 12.胶原蛋白在水中煮沸转变为明胶,是各种氨基酸的水溶液。 13.蛋白质和酶原的激活过程说明蛋白顺的一级结构变化与蛋白质的功能无关。 14.利用盐浓度的不同可以提高或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 15.血红蛋白比肌红蛋白携氧能力高.这是因为它有多个亚基。

二、填空题 1.20种氨基酸中是亚氨基酸.它可改变α-螺旋方向。 2.20种氨基酸中除外都有旋光性。 3.20种氨基酸中和分子量比较小而且不含硫,在折叠的多肽链中能形成氢键。 4.20种氨基酸中的一个环氮上的孤对电子,像甲硫氨酸一样,使之在血红蛋白分子中与铁离子结合成为配位体。 5.球蛋白分子外部主要是基团.分子内部主要是基团。 6.1953年英国科学家桑耳等人首次完成牛胰岛素的测定,证明牛胰岛素由条肽链共个氨基酸组成。 7.测定蛋白质浓度的方法有、、 8.氨基酸混合物纸层析图谱最常用的显色方法是 9.用紫外光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依据是所有的蛋白质分子中都含有、、和三种氨 基酸。 10.1965年中国科学家完成了由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的人工合成。 11.目前已知的蛋白质二级结构有、、、和几种基本形式。

食品生化习题

第一章 水分 二、判断题 1 、水分活度可用平衡现对湿度表示。 2、 食品的含水量相等时,温度愈高,水分活度愈大。 3、 水分含量相同的食品,其水分活度亦相同。 4、 当水分活度高于微生物发育所必需的最低水分活度时,微生物可导致食品变质。 5、 水在人体内可起到调节体温、使关节摩擦面润滑的作用。 6、 食品中的结合水使以毛细管力与食品相结合的。 7、 在吸湿等温曲线图中,吸湿曲线和放湿 曲线重合。 第一章 矿物质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包括 A. 硫、铁、氯 B.碘、镁、氟 C.铁、铬、钴 D .钙、锌、碘 2、 有利于铁吸收的因素是 A.维生素C B.磷酸盐 C.草酸 D.植酸 3、 佝偻病与哪种元素缺乏有关 ? A. 铬 B.钙 C.铁 D.硒 4、 膳食中铁的良好来源是 A .蔬菜 B .牛奶 C .动物肝脏 D .谷类 5、以下属于碱性食品的是 A 、蔬菜 B 、谷类 C 、肉类 D 、蛋类 1、 2、 3、 4、 5、 6、 7、 8、 9、 单项选择题 在( )度下,水的密度是 1 g/cm 3 。 A . 0C 结合水是通过( A 、范德华力 结合水的在( A 、0C 10、 B 、1 C C 、4C )与食品中有机成分结合的水。 B 、氢键 C 、离子键 )温度下能够结冰? B 、— 10 C C 、 — 20C 对低水分活度最敏感的菌类是 A 、霉菌 B 、细菌 C 、酵母菌 D 、干性霉菌 水分多度在( )时,微生物变质以细菌为主 A 、 0.62 以上 B 、 0.71 以上 C 、 0.88以上 D 、 0.91 以上 商业冷冻温度一般为 A 、 0C B 、— 6C C 、— 15C 在吸湿等温图中, I 区表示的是 A 、单分子层结合水 在吸湿等温图中, III A 、 单分子层结合水 毛细管水属于 A 、结合水 B 、束缚水 C 、多层水 下列哪种水与有机成分结合最牢固 A 、自由水 B 、游离水 C 、单分子结合水 C 、 D 、 D 、10C D. 、疏水作用 D 、 —40C —18C B 、多分子层结合水 区表示的是 B 、多分子层结合水 C 、毛细管凝集的自由水 C 、毛细管凝集的自由水 D 、自由水 D 、 D 、 自由水 自由水 D 、多分子层结合水

王镜岩生物化学全套讲义第一章糖类

第一章糖 一、糖的概念 糖类物质是多羟基(2个或以上)的醛类(aldehyde)或酮类(Ketone)化合物,以及它们的衍生物或聚合物。 据此可分为醛糖(aldose)和酮糖(ketose)。 还可根据碳层子数分为丙糖(triose),丁糖(terose),戊糖(pentose)、己糖(hexose)。 最简单的糖类就是丙糖(甘油醛和二羟丙酮) 由于绝大多数的糖类化合物都可以用通式Cn (H2O)n表示,所以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糖类是碳与水的化合物,称为碳水化合物。现在已经这种称呼并恰当,只是沿用已久,仍有许多人称之为碳水化合物。 二、糖的种类 根据糖的结构单元数目多少分为: (1)单糖:不能被水解称更小分子的糖。 (2)寡糖:2-6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以双糖最为普遍,意义也较大。 (3)多糖: 均一性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半纤维素、几丁质(壳多糖) 不均一性多糖:糖胺多糖类(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等) (4)结合糖(复合糖,糖缀合物,glycoconjugate):糖脂、糖蛋白(蛋白聚糖)、糖-核苷酸等 (5)糖的衍生物:糖醇、糖酸、糖胺、糖苷 三、糖类的生物学功能 (1) 提供能量。植物的淀粉和动物的糖原都是能量的储存形式。 (2) 物质代谢的碳骨架,为蛋白质、核酸、脂类的合成提供碳骨架。 (3) 细胞的骨架。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4) 细胞间识别和生物分子间的识别。 细胞膜表面糖蛋白的寡糖链参与细胞间的识别。一些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含有糖分子或寡糖链,构成细胞的天线,参与细胞通信。

2 红细胞表面ABO血型决定簇就含有岩藻糖。 第一节单糖 一、单糖的结构 1、单糖的链状结构 确定链状结构的方法(葡萄糖): a. 与Fehling试剂或其它醛试剂反应,含有醛基。 b. 与乙酸酐反应,产生具有五个乙酰基的衍生物。 c. 用钠、汞剂作用,生成山梨醇。 图2 最简单的单糖之一是甘油醛(glyceraldehydes),它有两种立体异构形式(Stereoismeric form),图7.3。 这两种立体异构体在旋光性上刚好相反,一种异构体使平面偏振光(Plane polarized liyot)的偏振面沿顺时针方向偏转,称为右旋型异构体(dextrorotary),或D型异构体。另一种异构体则使平面偏振不的编振机逆时针编转,称左旋异构体(levorotary,L)或L型异构体。 像甘油醛这样具有旋光性差异的立体异构体又称为光学异构体(Cptical lsmer),常用D,L表示。 以甘油醛的两种光学异构体作对照,其他单糖的光学异构构与之比较而规定为D型或L 型。 差向异构体(epimer):又称表异构体,只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上的基因排列方式不同的非对映异构体,如D-等等糖与D-半乳糖。 链状结构一般用Fisher投影式表示:碳骨架、竖直写;氧化程度最高的碳原子在上方, 2、单糖的环状结构 在溶液中,含有4个以上碳原子的单糖主要以环状结构。 单糖分子中的羟基能与醛基或酮基可逆缩合成环状的半缩醛(emiacetal)。环化后,羰基C 就成为一个手性C原子称为端异构性碳原子(anomeric carbon atom),环化后形成的两种非对映异构体称为端基异构体,或头异构体(anomer),分别称为α-型及β-型头异构体。 环状结构一般用Havorth结构式表示: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生物化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 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指利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体的代谢转变规律,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容包括①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及功能②生物分子的分解与合成,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③生物信息分子的合成及其调控,即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和表达。生物化学主要从分子水平上探索和解释生长、发育、遗传、记忆与思维等复杂生命现象的本质 2. 问答题 (1)生物化学的发展史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物化学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阶段:①静态生物化学阶段(20世纪之前):是生物化学发展的萌芽阶段,其主要工作是分析和研究生物体的组成成分以及生物体的排泄物和分泌物②动态生物化学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生物化学蓬勃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人们基本弄清了生物体各种主要化学物质的代谢途径③功能生物化学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工作是探讨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2)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多少种?第一类元素和第二类元素各包含哪些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共28种 第一类元素包括C、H、O、N四中元素,是组成生命体的最基本元素。第二类元素包括S、P、Cl、Ca、Na、Mg,加上C、H、O、N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 第二章蛋白质 1. 名词解释 (1)蛋白质: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 (2)氨基酸等电点:当氨基酸溶液在某一定pH时,是某特定氨基酸分子上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称为两性离子,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即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3)蛋白质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形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称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0,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4)N端与C端:N端(也称N末端)指多肽链中含有游离α-氨基的一端,C端(也称C 末端)指多肽链中含有α-羧基的一端(5)肽与肽键: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许多氨基酸以肽键形成的氨基酸链称为肽 (6)氨基酸残基:肽链中的氨基酸不具有完整的氨基酸结构,每一个氨基酸的残余部分称为氨基酸残基 (7)肽单元(肽单位):多肽链中从一个α-碳原子到相邻α-碳原子之间的结构,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①肽单位是一个刚性的平面结构②肽平面中的羰基与氧大多处于相反位置③α-碳和-NH间的化学键与α-碳和羰基碳间的化学键是单键,可自由旋转 (8)结构域:多肽链的二级或超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绕曲折叠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三维实体称为结构域。结构域具有以下特点①空间上彼此分隔,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②结构域与分子整体以共价键相连,一般难以分离(区别于蛋白质亚基)③不同蛋白质分子中结构域数目不同,同一蛋白质分子中的几个结构域彼此相似或很不相同 (9)分子病:由于基因突变等原因导致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发生变异,使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减退或丧失,甚至造成生理功能的变化而引起的疾病 (10)蛋白质的变构效应:蛋白质(或亚基)因与某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而发生构象变化,导致蛋白质(或亚基)功能的变化,称为蛋白质的变构效应(酶的变构效应称为别构效应)(11)蛋白质的协同效应:一个寡聚体蛋白质的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个亚基与配体结合能力的现象,称为协同效应,其中具有促进作用的称为正协同效应,具有抑制作用的称为负协同效应 (12)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分子的特定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变性的本质是非共价键和二硫键的破坏,但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造成变性的因素有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碱、强酸、重金属离子和生物碱等,变形后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丧失、易受蛋白酶水解 (14)蛋白质复性:若蛋白质的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蛋白质仍可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为复性 2. 问答题 (1)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数量是多少?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氨基酸的等电点及计算公式? 组成生物的氨基酸有22种,组成人体和大多数生物的为20种,结构 通式如右图。氨基酸的等电点指当氨基酸溶液在某一定pH时,是某特定氨 基酸分子上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称为两性离子,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也 文案大全

(完整版)生物化学绪论

兰州科技职业学院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授课教师:李妮 No: __4___

第一章绪论 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称为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通常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代谢调控等的研究,称为分子生物学。 从广义的角度可将分子生物学视为生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生物化学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在我国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而欧洲约为200年前。直到 1903年才由德国科学家C.A. Neuberg 提出“Biochemistry” 而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 (一)古代生物化学的发展 1. 公元前21世纪我国人民已能用曲(麯 )造酒,称曲为酒母,即酶。 2. 公元前12世纪前,我们的祖先已能利用豆、谷、麦等为原料,制成酱、饴和醋,饴是 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产物,这足已表明是酶学的萌芽时期。 3. 汉代淮南王刘安制作豆腐,说明当时在提取豆类蛋白质方面已经应用了近代生物化学及胶体化学的方法。 4. 公元7世纪孙思邈用猪肝治疗雀目的记载,实际上是用富含维生素A的猪肝治疗夜盲症。 5. 北宋沈括记载的“秋石阴炼法”,实际上就是采用皂角汁沉淀等方法从尿中提取性激素制剂。 6. 明末宋应星记载的用石灰澄清法将甘蔗制糖的工艺,被近代公认为最经济的方法。 (二)近代生物化学的发展 1. 18世纪下半叶,德国药师K.Scheele首次从动植物材料中,分离出乳酸、柠檬酸、酒 石酸、苹果酸、尿酸和甘油等。 2.法国化学家https://www.doczj.com/doc/8b4769209.html,voisier的实验证明,有机体的呼吸和蜡烛的燃烧同样都是碳氢化合 物的氧化。在氧化过程中,氧被消耗而水和二氧化碳被生成,同时放出热能。这一发现被 视为生物氧化研究的开端。 3. 1868年瑞士青年医生F.Miescher发现了核素,后来定名为核酸,为后续的研究作出了 重要贡献。 (三)现代生物化学的发展 1. 20世纪初期德国化学家E. Fischer在发现缬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之后,又用化 学方法合成了18个氨基酸的多肽。 我国生物化学家吴宪等在血液分析方面,创立了血滤液的制备及血糖的测定等方法,并在 蛋白质的研究中,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学说。 在营养学方面,发现了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在内分泌学方面,发现了 多种激素;在酶学方面,酶结晶获得成功。 在物质代谢方面,确定了主要代谢途径,包括糖代谢及三羧酸循环、脂肪酸β氧化、尿素合成等。

生物化学第一章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其构象及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蛋白质功能有相适应性和统一性1,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与生物功能密切相关,一级结构的变化往往导致蛋白质生物功能的变化。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其病因是血红蛋白基因中的一个核苷酸的突变导致该蛋白分子中β-链第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这个一级结构上的细微差别使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子容易发生凝聚,导致红细胞变成镰刀状,容易破裂引起贫血,即血红蛋白的功能发生了变化。2.一级结构与生物进化,研究发现,同源蛋白质中有许多位置的氨基酸是相同的,而其它氨基酸差异较大。如比较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 的一级结构,发现与人类亲缘关系接近,其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差异越大。3生物体内,有些蛋白质常以前体的形式合成,只有按一定方式 裂解除去部分肽链之后才具有生物活性,如酶原的激活。 蛋白质空间橡象与功能活性的关系 蛋白质多种多样的功能与各种蛋白质特定的空间构象密切相关,蛋白质的空间构象是其功能活性的基础,构象发生变化,其功能活性也随之改变。如血红蛋白是一个四聚体蛋白质,具有氧合功能,可在血液中运输氧。研究发现,脱氧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很低,不易与氧结合。一旦血红蛋白分子中的一个亚基与O2结合,就会引起该亚基构象发生改变,并引起其它三个亚基的构象相继发生变化,使它们易于和氧结合,说明变化后的构象最适合与氧结合。 2、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相互关系? 糖类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糖类和蛋白质在体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几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都可以通过脱氨基作用,形成的不含氮部分进而转变成糖类;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通过氨基酸转换作用形成非必需氨基酸。注意: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 (2)糖类代谢与脂质代谢的关系 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化成脂肪,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脂肪酸也可以转化成糖类。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 (3)蛋白质代谢和脂质代谢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动物体内的脂肪不能转化为氨基酸,但在一些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可以转化;一些氨基酸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进而合成脂肪。(4)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的代谢之间相互制约 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可以大量转化成糖类。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时才由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当糖类和脂肪摄入量都不足时,蛋白质的分解才会增加。例如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发生障碍时,就由脂肪和蛋白质来分解供能,因此患者表现出消瘦。 3、维生素b6在氨基酸代谢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维生素B6的磷酸酯是氨基酸代谢中许多酶的辅酶。重要作用有: ②是转氨酶的辅酶,参与体内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及体内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②磷酸吡哆醛又是氨基酸脱羧酶的辅酶,与体内许多重要的胺类物质的生成有关,如γ-氨基丁酸、组胺、5-羟色胺、儿茶酚胺类、牛磺酸、多胺等 4、prpp在核苷酸代谢中的重要性

生物化学第一章蛋白质习题含答案

蛋白质习题 一、就是非题 1.所有蛋白质分子中N元素的含量都就是16%。 2.蛋白质就是由20种L-型氨基酸组成,因此所有蛋白质的分子量都一样。 3.蛋白质构象的改变就是由于分子内共价键的断裂所致。 4.氨基酸就是生物体内唯一含有氮元素的物质。 5.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分子中都含有不对称的α-碳原子。 6.用凝胶电泳技术分离蛋白质就是根据各种蛋白质的分子大小与电荷不同。 7.蛋白质分子的亚基就就是蛋白质的结构域。 8.在酸性条件下茚三酮与20种氨基酸部能生成紫色物质。 9.蛋白质变性就是其构象发生变化的结果。 10.脯氨酸不能维持α-螺旋,凡有脯氨酸的部位肽链都发生弯转。 11.蛋日质的空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该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的。 12.胶原蛋白在水中煮沸转变为明胶,就是各种氨基酸的水溶液。 13.蛋白质与酶原的激活过程说明蛋白顺的一级结构变化与蛋白质的功能无关。 14.利用盐浓度的不同可以提高或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 15.血红蛋白比肌红蛋白携氧能力高.这就是因为它有多个亚基。 二、填空题

1.20种氨基酸中就是亚氨基酸.它可改变α-螺旋方向。 2.20种氨基酸中除外都有旋光性。 3.20种氨基酸中与分子量比较小而且不 含硫,在折叠的多肽链中能形成氢键。 4.20种氨基酸中的一个环氮上的孤对电子,像甲硫氨酸一样,使之在血红蛋白分子中与铁离子结合成为配位体。 5.球蛋白分子外部主要就是基团.分子内部主要就是基团。 6.1953年英国科学家桑耳等人首次完成牛胰岛素的测定,证明牛胰岛素由条肽链共个氨基酸组成。 7.测定蛋白质浓度的方法有、、 8.氨基酸混合物纸层析图谱最常用的显色方法就是 9.用紫外光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依据就是所有的蛋白质分 子中都含有、、与三种 氨基酸。 10.1965年中国科学家完成了由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的人工合成。 11.目前已知的蛋白质二级结构有、、、与几种基本形式。 12.维持蛋白质三级结构的作用力就

食品生物化学重点

食品生物化学重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一章 糖类物质 糖类定义:多羟醛或多羟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 多糖(polysaccharides ):可水解为多个(>20)单糖或其衍生物的糖 单糖的构型:一个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这种排列要求经过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单糖的构象:构象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靠单键的旋转或扭曲而改变分子中基团在空间的排布位置,而产生不同的排列方式。 变旋现象:一个有旋光性的溶液放置后,其比旋光度改变的现象称变旋。 化学性质:①单糖的氧化(即单糖的还原性)弱氧化剂:常用的为含Cu2+的碱 性溶液 ②单糖的还原 ③成苷反应:单糖的半缩醛羟基(称苷羟基),与其他含羟基的化合物形成环状缩醛,在糖化学中叫糖苷。 ④脱水作用 ⑤氨基化作用 :单糖分子中的OH 基(主要是C-2、C-3上的OH 基)可被NH2基取代而产生氨基糖,也称糖胺。 ⑥脱氧:单糖的羟基之一失去氧即成脱氧糖 ⑦糖脎的生成: 乳糖:乳糖酶缺乏,小肠乳糖升高引起渗透性腹泻,肠道细菌使乳糖发酵产生大量气体。 1.淀粉 直链淀粉的α糖苷键 支链淀粉α糖苷键 有-1,6糖苷键的分支 第2章 脂类物质 C (CHOH )4CH 2OH D -葡萄糖 H O C (CHOH )4 CH 2OH H N NHC 6H 5H 2NNHC 6H 5苯肼葡萄糖苯腙++H 2O

脂类(lipid )是一类微溶于水而高溶于有机溶剂的重要有机化合物。其化学本质是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脂类物质具有三个特征 (1)一般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剂。 (2)是脂酸与醇所组成的酯。 (3)一般能被生物体利用,作为构建、修补组织或供能。 按化学组成分类 单纯脂类: 单脂,为脂酸与醇(甘油醇和高级一元醇)所组成的酯类。分脂、油、蜡。 复合脂类: 复脂,为脂酸与醇(甘油醇和鞘氨醇)所组成的酯类,同时还含有非脂性物质。分为磷脂与糖脂。 衍生脂:脂类物质的衍生物,如水解产物、氧化产物等。 简单脂:脂肪酸与醇脱水缩 合形成的化合物 复合脂:脂分子与磷脂、生物体分子等形成的物质 衍生脂:脂的前体及其衍生物 2)系统命名法 △-编码命名:从羧基端开始计算双键位置。ω-编码命名:从甲基端开始计算双键位置 油酸18:1(9)或18:1 △9 表示:含有18个碳原子,在9位与10位之间有一个不饱和双键。 高等动物和植物脂肪酸的共同特点: 甘油酯 简单脂 蜡,如蜂蜡 脂溶性维生素 类胡萝卜素类 固醇类 脂蛋白 糖脂类 鞘脂类 磷脂类 衍生脂 复合脂 按照化学结构分类

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1)

生物化学试题(1)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1.氨基酸2.肽3.肽键4.肽键平面5.蛋白质一级结构6.α-螺旋7.模序 8.次级键9.结构域10.亚基11.协同效应12.蛋白质等电点13.蛋白质的变性14.蛋白质的沉淀15.电泳 16.透析17.层析18.沉降系数19.双缩脲反应20.谷胱甘肽 二、填空题 21.在各种蛋白质分子中,含量比较相近的元素是____,测得某蛋白质样品含氮量为15.2克,该样品白质含量应为____克。 22.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____,它们的结构均为____,它们之间靠____键彼此连接而形成的物质称为____。 23.由于氨基酸既含有碱性的氨基和酸性的羧基,可以在酸性溶液中带____电荷,在碱性溶液中带____电荷,因此,氨基酸是____电解质。当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时,氨基酸成为____离子,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____。 24.决定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和生物学功能的是蛋白质的____级结构,该结构是指多肽链中____的排列顺序。 25.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____构象,多肽链的折叠盘绕是以____为基础的,常见的二级结构形式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 26.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化学键是____,它们是在肽键平面上的____和____之间形成。27.稳定蛋白质三级结构的次级键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等。 28.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____种,除____外都有旋光性。其中碱性氨基酸有____,____,____。酸性氨基酸有____,____。 29.电泳法分离蛋白质主要根据在某一pH值条件下,蛋白质所带的净电荷____而达到分离的目的,还和蛋白质的____及____有一定关系。 30.蛋白质在pI时以____离子的形式存在,在pH>pI的溶液中,大部分以____离子形式存在,在pH

智慧树知到 《食品生物化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食品生物化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食品生物化学在介绍食品营养成分的化学组成、结构及作用的基础上,重点讲述生物大分子在机体代谢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变化。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食品生物化学理论与食品营养与机体健康等都密切相关。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膳食营养结构与机体健康息息相关。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通过研究食物营养成分在动物(例如,猪)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可以了解其在人体内的消化情况。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水平,与肥胖、糖尿病、阿尔兹海默症等的发生都密切相关。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二章 1、根据蛋白质的分子大小、电荷、极性及亲和力等特性,可对蛋白质进行纯化和检测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蛋白质变性后不容易被蛋白酶水解。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3、所有的蛋白质都具有四级结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肽键是蛋白质分子中唯一的共价连接方式。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蛋白质在人体内消化的主要器官是胃和小肠。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接近于 A:10% B:20% C:16% D:12% 正确答案:16% 7、某蛋白质的等电点为7.5,在pH6.0条件下进行电泳,其泳动方向是()A:原点不动 B:向正极移动 C:向负极移动 D:无法预测 正确答案:向负极移动 8、蛋白质的氨基酸中没有旋光性的氨基酸是() A:蛋氨酸 B:甘氨酸 C:异亮氨酸 D:苯丙氨酸 正确答案:甘氨酸 9、肽链中的肽键大都是( ) 。 A:顺式结构 B:顺式和反式共存 C:反式结构

生物化学第一章蛋白质习题

第一章蛋白质 选择题 1.某一溶液中蛋白质的百分含量为45%,此溶液的蛋白质氮的百分浓度为:E A.8.3% B.9.8% C.6.7% D.5.4% E.7.2% 2.下列含有两个羧基的氨基酸是:D A.组氨酸 B.赖氨酸 C.甘氨酸 D.天冬氨酸 E.色氨酸 3.下列哪一种氨基酸是亚氨基酸:A A.脯氨酸 B.焦谷氨酸 C.亮氨酸 D.丝氨酸 E.酪氨酸 4.维持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C A.离子键 B.疏水键 C.肽键 D.氢键 E.二硫键 5.关于肽键特点的错误叙述是:E A.肽键中的C-N键较C-N单键短 B.肽键中的C-N键有部分双键性质 C.肽键的羰基氧和亚氨氢为反式构型 D.与C-N相连的六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E.肽键的旋转性,使蛋白质形成各种立体构象 6.关于蛋白质分子三级结构的描述,其中错误的是:B A.天然蛋白质分子均有这种结构 B.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都具有生物学活性 C.三级结构的稳定性主要是次级键维系 D.亲水基团聚集在三级结构的表面 E.决定盘曲折叠的因素是氨基酸残基

7.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特征是:E A.依赖肽键维系四级结构的稳定性 B.在三级结构的基础上,由二硫键将各多肽链进一步折叠、盘曲形成 C.每条多肽链都具有独立的生物学活性 D.分子中必定含有辅基 E.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 8.含有Ala,Asp,Lys,Cys的混合液,其pI依次分别为6.0,2.77,9.74,5.07,在pH9环境中电泳分离这四种氨基酸,自正极开始,电泳区带的顺序是:B A.Ala,Cys,Lys,Asp B.Asp,Cys,Ala,Lys C.Lys,Ala,Cys,Asp D.Cys,Lys,Ala,Asp E.Asp,Ala,Lys,Cys 9.变性蛋白质的主要特点是:D A.粘度下降 B.溶解度增加 C.不易被蛋白酶水解 D.生物学活性丧失 E.容易被盐析出现沉淀 10.蛋白质分子在280nm处的吸收峰主要是由哪种氨基酸引起的:B A.谷氨酸 B.色氨酸 C.苯丙氨酸 D.组氨酸 E.赖氨酸 第2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选择题 1.下列哪种碱基只存在于RNA而不存在于DNA:A A.尿嘧啶 B.腺嘌呤 C.胞嘧啶 D.鸟嘌呤 E.胸腺嘧啶 2.DNA变性是指:D A.分子中磷酸二酯键断裂

生物化学第一章

第一章糖化学 1.简述单糖及其分类。 2.简述单糖的构型。 3.简述葡萄糖的环式结构。 4.简述单糖的化学性质。 5.简述成苷反应与糖苷。 6.简述单糖的氧化反应。 7.简述重要双糖的还原性。 8.简述淀粉和纤维素的异同。 9.简述人体内的主要杂多糖。 参考答案: 1.单糖最简单的糖,只含一个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单位。按分子中所含碳原子的数目,单糖可分为丙糖、丁糖、戊糖和己糖等。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单糖是含6个碳原子的葡萄糖。按分子中羰基的特点,单糖又分为醛糖和酮糖,如葡萄糖是醛糖,果糖是酮糖。 2.多数单糖分子所含原子或基团的空间排布是不对称的,我们说它们存在构型,是手性分子。手性分子的构型可以用甘油醛作参照物表示。甘油醛是最简单的单糖,其C-2为手性碳原子,其所结合的醛基、羟基、羟甲基和氢有两种排布方式,因而甘油醛存在两种构型异构体,分别称为D-甘油醛和L-甘油醛。单糖的构型是根据其离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连接的—OH来确定,与D-甘油醛一致的、—OH在右侧的单糖为D-构型,与L-甘油醛一致的、—OH 在左侧的单糖为L-构型。生物体内的单糖多数具有D-构型。 3.在溶液状态下,D-葡萄糖的C-5羟基与C-1醛基发生分子内缩醛反应,形成环式半缩醛结构,使C-1成为手性碳原子,形成两种立体异构体,命名为α-和β-构型。在水溶液中,开链结构与两种环式结构的葡萄糖形成一个动态平衡。 4.单糖既能发生醇的反应,也能发生醛或酮的反应,环式单糖的半缩醛羟基还能发生特殊反应。 ⑴成苷反应:环式单糖的半缩醛羟基可与其他分子中的羟基(或活泼氢原子)缩合,生成糖苷。 ⑵成酯反应:单糖分子中所有的羟基都能与酸成酯,其中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是形成磷酸酯。

生物化学 01.第一章 绪论

幻灯片1 第一章绪论 (Introduction) 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称为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通常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代谢调控等的研究,称为分子生物学。 从广义的角度可将分子生物学视为生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幻灯片2 一、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生物化学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在我国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而欧洲约为200年前。直到 1903年才由德国科学家C.A. Neuberg 提出“Biochemistry”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古代生物化学的发展 1.公元前21世纪我国人民已能用曲(麯)造酒,称曲为酒母,即酶。 2.公元前12世纪前,我们的祖先已能利用豆、谷、麦等为原料,制成酱、饴和醋,饴是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产物,这足已表明是酶学的萌芽时期。 幻灯片3 3.汉代淮南王刘安制作豆腐,说明当时在提取豆类蛋白质方面已经应用了近代生物化学及胶体化学的方法。 4. 公元7世纪孙思邈用猪肝治疗雀目的记载,实际上是用富含维生素A的猪肝治疗夜盲症。 5. 北宋沈括记载的“秋石阴炼法”,实际上就是采用皂角汁沉淀等方法从尿中提取性激素制剂。 6. 明末宋应星记载的用石灰澄清法将甘蔗制糖的工艺,被近代公认为最经济的方法。幻灯片4 (二)近代生物化学的发展 1.18世纪下半叶,德国药师K.S c h e e l e首次从动植物材料中,分离出乳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尿酸和甘油等。 2.法国化学家A.L.L a v o i s i e r的实验证明,有机体的呼吸和蜡烛的燃烧同样都是碳氢化合物的氧化。在氧化过程中,氧被消耗而水和二氧化碳被生成,同时放出热能。这一发现被视为生物氧化研究的开端。 3.1868年瑞士青年医生F.M i e s c h e r发现了核素,后来定名为核酸,为后续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幻灯片5 (三)现代生物化学的发展 1.20世纪初期德国化学家E.F i s c h e r在发现缬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之后,又用化学方法合成了18个氨基酸的多肽。 我国生物化学家吴宪等在血液分析方面,创立了血滤液的制备及血糖的测定等方法,并在蛋白质的研究中,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学说。 在营养学方面,发现了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在内分泌学方面,发现了多种激素;在酶学方面,酶结晶获得成功。 在物质代谢方面,确定了主要代谢途径,包括糖代谢及三羧酸循环、脂肪酸β氧

生化第一章糖类习题范文

生化第一章糖类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糖类的定义:糖类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或其衍生物,或水解时能产生这些化合物的物质。 2.不对称碳原子:指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集团共价链接并因而失去对称性的四面体碳。 3.变旋现象:环状单链和糖苷的比旋光度由于其α-和β-端基差向异构体达到平衡而发生变化,最终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值的现象。 4.差向异构体:仅一个手性碳原子的构型不同的非对应异构体。 5.蛋白聚糖:是一类特殊的糖蛋白,由一条或多条糖胺聚糖和一个核心蛋白共价连接而成。 二.填空 1.糖类的生物学作用有作为生物体结构成分、主要储能物质、在生物体内转变为其他物质、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四种。 2.糖类按照聚合度分类可分为单糖、多糖、寡糖三种。 3.环状己醛糖有32个可能的旋光异构体。 4.多糖按照是由一种或多种单糖单位组成可分为同多糖和杂多糖。 5.列出三种常见的二糖:蔗糖、乳糖、麦芽糖。 6.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四种己糖醇是山梨醇,D-甘露醇,半乳糖醇,肌醇。 7.糖蛋白中的糖链可根据糖肽键的类型分为两大类:N-糖链和O-糖

链。 8.糖链在糖蛋白的形成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有在糖蛋白新生肽链折叠和缔合中起作用和影响糖蛋白的分泌和稳定性两种。 9.按单糖残基,残基间连键的类型以及硫酸基的数目和位置,糖氨聚糖可分为四个主要类别: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和硫酸皮肤素、硫酸角质素、硫酸乙酰肝素和肝素。 三.选择 1.下列单糖在小肠中吸收速率最高的是(A) A.葡萄糖 B.甘露糖 C.果糖 D.半乳糖 2.生物圈中最丰富的有机物质是(D) A.果糖 B.蛋白质 C.纤维二糖 D.纤维素 3.纤维素的基本单位是(C) A.葡萄糖 B.果糖 C.纤维二糖 D.葡聚糖 4.量过多易导致白内障的物质是(D) A.糖精 B.木糖 C.山梨糖 D.山梨醇 5.醛糖氧化时,生成糖醛酸而不生成糖醛二酸是因为(B) A.溶解酶 B.脱氢酶 C.蛋白酶 D.水解酶 6.证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5个羟基的反映(A) A.葡萄糖与乙酸酐 B.葡萄糖与无水氰化氢 C.葡萄糖与Fehling试剂 D.葡萄糖与Benedict试剂 7.蔗糖属于糖类中的(B) A.单糖 B.寡糖 C.多糖

食品生物化学复习资料(新整合)

1.名词解释、选择及填空: 食品生物化学: 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性能和加工、贮运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以及食品成分在人体内代谢的科学。 糖类(carbohydrates)物质: 是含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化合物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 构象: 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靠单键的旋转或扭曲而改变分子中基团在空间的排布位置,而产生不同的排列方式。 变旋现象: 在溶液中,糖的链状结构和环状结构(α、β)之间可以相互转变,最后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称为变旋现象。 常见二糖及连接键: 蔗糖(α-葡萄糖—(1,2)-β果糖苷键);麦芽糖(葡萄糖-α—1,4-葡萄糖苷键);乳糖(葡萄糖-β—1,4半乳糖苷键);纤维二糖(β-葡萄糖-(1,4)-β—葡萄糖苷键) 脂类: 是生物细胞和组织中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溶剂中,主要由碳氢结构成分构成的一大类生物分子。脂类主要包括脂肪(甘油三酯,占95%左右)和一些类脂质(如磷脂、甾醇、固醇、糖脂等) 顺式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 顺式脂肪酸:氢原子都位于同一侧,链的形状曲折,看起来象U型 反式脂肪酸:氢原子位于两侧,看起来象线形

皂化作用与皂化值: 皂化作用:当将酰基甘油与酸或碱共煮或脂酶作用时,都可发生水解,当用碱水解时称为皂化作用。 皂化值:完全皂化1g甘油三酯所需KOH的mg数为皂化值。 酸败及酸值: 油脂在空气中暴露过久即产生难闻的臭味,这种现象称为酸败。 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消耗KOH的mg数称为酸值,可表示酸败的程度。 卤化作用及碘值: 油脂中不饱和键可与卤素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卤代脂肪酸,这一作用称为卤化作用。 100g油脂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称为碘值。 乙酰化与乙酰化值: 油脂中含羟基的脂肪酸可与醋酸酐或其它酰化剂作用形成相应的酯,称为乙酰化。 1g乙酰化的油脂分解出的乙酸用KOH中和时所需KOH的mg数即为乙酰化值。 核酸: 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DNA脱氧核糖核酸RNA核糖核酸 核酸的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有碱基,戊糖,磷酸组成。 核苷: 是一种糖苷,由戊糖和碱基缩合而成。糖与碱基之间以“C—N”糖苷键相连接。X-射线分析证明,核苷中碱基近似地垂直于糖的平面。 DNA与RNA组成异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