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期理论1完整版本
- 格式:ppt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1.习得与学习: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区别:A.目的性: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目的性不明确;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B.环境: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
C.注意点: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的主要注意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却经常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D.学习途径:习得的方法主要靠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材和大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语言规则。
E.时间: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很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很少,但学习效果通常不佳。
F.有无意识: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3、语言习得机制:它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与智力无关。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
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4、中介语:1969年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提出的,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也有别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有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影响。
5、普遍语法: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以待定的参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关键期人类心理发展关键期的研究是从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K.Z.Lovenz)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开始的。
洛伦兹首先研究的是鹅的认母行为,1935年洛伦兹在研究刚出生的小鹅的行为时发现小鹅在刚出生的20个小时以内,有明显的认母行为。
它追随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物体,并把它当成“母亲”。
当小鹅第一个见到的是鹅妈妈时,就跟鹅妈妈走,而当小鹅见到的是洛伦兹时,就跟随洛伦兹走,并把他当成“母亲”。
可是,洛伦兹后来又发现,如果在出生后的20小时内不让小鹅接触到活动物体,过了一、二天后,无论是鹅妈妈还是洛伦兹,尽管再努力与小鹅接触,小鹅都不会跟随,即小鹅这种认母行为丧失了。
多元智能开发理论的伟大之处在于:肯定每一个孩子都有其不同的智能强项,而每一种智能强项的充分培育和发展都能导向成功。
因此每位父母只要注意发现孩子的独特天赋并予以科学的训练,就一定能使他拥有特殊的才能并赢得人生的幸福。
于是,洛伦兹把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imprtiting)现象。
“印刻”现象发生的时期叫做“发展关键期”。
重要的是,这种“关键期”现象,不仅在小鹅的身上发生,许多研究还发现,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有这种“关键期”现象,并且在人类身上也有类似的现象。
洛伦兹因为“关键期”理论的提出和研究而荣获诺贝尔奖。
洛伦兹后,人们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人类各种行为(包括心理、技能、知识掌握等行为)的“关键期”的研究中,于是提出了人类心理发展“关键期”理论。
所谓人类心理发展“关键期”理论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如果在这个时期施加正确的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永远无法弥补。
例如:幼儿5岁以前是人类语言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全面发展的时期。
如果在5岁以前,幼儿缺乏最基本的语言训练和接触,这个幼儿将很难学会人类的语言了。
印度“狼孩”的事实是许多人都知道的。
幼儿发展关键期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使用教材《幼儿发展关键期》第三章节的内容,详细探讨幼儿在情感、语言、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关键期。
具体内容包括关键期的定义、幼儿各个发展阶段的关键期特征,以及如何把握关键期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关键期的概念,认识到关键期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2. 掌握幼儿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关键期特征,能够识别并把握关键期进行有效教育。
3. 学会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运用关键期理论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育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运用关键期理论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育。
重点:掌握幼儿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关键期特征,识别关键期并进行有效教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实物模型。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关键期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幼儿在不同关键期的表现视频,引发学生对关键期的思考。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关键期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幼儿各个发展阶段的关键期特征。
3.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把握关键期。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关键期观察记录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关键期特征。
5. 小组分享(5分钟):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7. 课堂互动(5分钟):提问学生关于关键期的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幼儿发展关键期2. 内容:关键期定义幼儿各个发展阶段的关键期特征把握关键期进行有效教育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一名幼儿,记录其在一个星期内的关键期表现,分析并为其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
2. 答案:观察记录表,分析报告,教育方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关键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的运用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关键期理论,提高教育实践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积累实践经验。
第一章学前教育原理的基本问题(1-44)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内涵(本质)一、学前教育的年龄范围和概念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指由接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在专门的教育活动场所根据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知识技能传授、思想品德培养等旨在促进身心各方面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学前教育的概念:是指旨在促进入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学前教育的年龄范围:学前教育是指入学前儿童的教育。
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学前教育的起止年龄是不同的。
我国:根据《礼记·内则》,在西周时期学前教育期是指10岁以前;1902年的壬寅学制规定儿童从6岁起受蒙养教育四年,1904年的癸卯学制规定蒙养院招收3-7岁幼儿;从近代起,学前教育的终止年龄定于6-7岁。
现代,因起始年龄的不同,对学前教育有两种理解,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一直到入小学前这一阶段的教育;狭义的学前教育专指岁儿童的教育。
美国:0-8岁儿童的教育为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仅指入学前1年的教育,而早期教育是指0-3岁儿童的教育英国:小学招收5-11岁的儿童,而3-5岁则是基础阶段教育时期前苏联:将2岁前称为学前早期,2-7岁为学前期,因此,学前教育是指2-7岁儿童的教育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及其特征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一是学前家庭教育,二是学前公共教育家庭教育的定义:一般是指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特征:1.是幼儿接触最早的教育;2.伴随终身;3.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的;4.个别实施。
学前公共教育的定义:是指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
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孩子成长规律和关键期教育专题培训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孩子成长规律和关键期教育》这一主题展开,主要涉及教材第四章“儿童心理发展”和第六章“关键期教育”。
详细内容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关键期的概念与特点、我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如何抓住关键期进行有效教育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到关键期教育的重要性。
2. 掌握关键期的概念、特点及我国关键期教育的实践方法。
3. 学会如何抓住关键期,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抓住关键期,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
重点: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关键期的概念与特点、关键期教育的实践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孩子成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孩子成长规律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细节:图片展示时间约5分钟,引导学生从生理、心理等方面思考孩子成长的特点。
2. 理论讲解:(1)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讲解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各阶段的心理特点。
(2)关键期的概念与特点:解释关键期的定义,阐述关键期教育的重要性。
(3)我国关键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介绍我国关键期教育的现状、成功案例及启示。
细节:讲解时间为20分钟,配合PPT课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以一道关于关键期教育的例题为例,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细节:例题讲解时间为10分钟,注重引导学生从关键期的角度分析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与关键期教育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
细节:练习时间为15分钟,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 关键期的概念与特点3. 我国关键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4. 如何抓住关键期进行有效教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谈谈你对关键期教育的认识。
(3)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关键期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发展八大关键期理论儿童各种能力的增长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有各自的发展最佳期,发展孩子的能力如果能抓住这个最佳时机,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在正常语言环境中,这时期儿童学习口语最快、最巩固,相反,这个时期完全脱离人类的语言环境,其后就很难再学会说话,狼孩的情况就是这样。
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言语的最佳期。
4岁前是儿童对图象的视觉辨认的最佳期。
儿童在5-6岁时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
儿童掌握概念的最佳年龄是5岁到5岁半。
耳聋儿童如果在1岁前被发现而给他助听器,就能正常地学会语言发音。
如果1岁以后才采取措施,学习发音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关键期1初生到4岁是儿童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训练——基础篇训练时间:从出生起。
训练方法:在宝宝周围放置一些五颜六色的布制小猫、小狗等,时常移动玩具刺激他的视觉。
在墙上贴上一些画,指给他看,并且告诉他画的名称和内容。
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反射成七色光映到墙上,指给他看。
带宝宝观赏大自然的风光,以扩大他的视野,开阔他的眼界。
训练——提高篇在给宝宝看某样东西时,同时让他用小手去摸,并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告诉他这样东西的名称、用途等,充分刺激宝宝的感觉器官。
让宝宝多看、多听、多摸、多闻,以促进各种感知觉功能的发展。
障碍早发现有斜视的宝宝,如在3岁以前矫正了斜视,立体感就能恢复,如果错过这个时机,就会成为永久性的立体盲。
关键期2宝宝出生 1周后,就能辨别给他喂奶的妈妈的声音, 4周就具有对不同发音的辨别力。
从出生到 1岁是语言的准备期,是语言发生的基础。
研究表明,天才人物的语言训练是从摇篮期开始的。
训练——基础篇训练时间:从出生起。
训练方法:在宝宝睡醒后,精神很好时,朗读诗歌给他听。
妈妈经常唱歌或放音乐给宝宝听。
妈妈经常对宝宝说话,教他人物或物品的名称等。
常带宝宝到户外聆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如狗叫声、喇叭声、自行车铃铛声、门铃声等,并向宝宝一一解释。
幼儿发展关键期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发展关键期的概念,所使用的教材为《幼儿心理学》的第3章“幼儿发展的关键期”。
具体内容包括关键期的定义、幼儿发展中的关键期表现、关键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把握关键期进行有效教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幼儿发展关键期的概念,认识到关键期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
2. 学会识别幼儿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关键期,并能在实际教育中灵活运用。
3. 掌握针对幼儿关键期的发展特点,设计出合理的教育活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关键期的具体识别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重点:理解关键期的概念,认识关键期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学会针对关键期进行教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幼儿发展关键期课件、挂图、视频资料。
2. 学具:学生笔记本、教材、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幼儿在不同发展关键期的表现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在关键期的特点。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关键期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幼儿发展中的关键期表现。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第3章的例题,分析如何识别和应对幼儿的关键期。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一个具体的关键期设计一个教育活动。
5. 小组分享(10分钟):每组分享自己的设计方案,大家共同讨论、点评。
7. 课堂互动(5分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幼儿关键期现象,大家一起探讨解决方案。
六、板书设计1. 关键期的定义2. 幼儿发展中的关键期表现3. 关键期的重要性4. 如何把握关键期进行有效教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针对幼儿的一个关键期,设计一个教育活动,并阐述设计理念。
答案示例:关键期:语言发展关键期(13岁)活动名称:亲子绘本阅读活动目标: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亲子关系。
活动过程:(1)选择一本适合幼儿年龄段的绘本,如《猜猜我有多爱你》。
(2)家长与幼儿共同阅读绘本,引导幼儿关注绘本中的语言表达。
婴幼儿关键期教育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婴幼儿关键期教育展开,以《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教材第三章“关键期理论在婴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为主要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关键期理论的基本概念、婴幼儿关键期的划分与特点、关键期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以及针对不同关键期的发展特点进行的教育实践案例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关键期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婴幼儿关键期的划分与特点。
2. 学习关键期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提高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用关键期理论的能力。
3.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观察、分析、解决婴幼儿教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关键期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法与应用。
教学重点:关键期理论的基本概念、婴幼儿关键期的划分与特点、关键期教育的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案例分析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婴幼儿成长的视频,引出关键期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讲解关键期理论的基本概念。
(2)阐述婴幼儿关键期的划分与特点。
(3)介绍关键期教育的原则。
3. 实践案例分析:(1)分发案例分析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
(2)各小组汇报案例分析结果,进行课堂讨论。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关键期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关键期教育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关键期理论的基本概念2. 婴幼儿关键期的划分与特点3. 关键期教育的原则与方法4. 案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关键期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举例说明婴幼儿关键期的划分与特点。
(3)分析一个关键期教育实践案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 答案:(1)关键期理论认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某一时期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此时进行相应的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如:03岁为感官关键期,36岁为语言关键期,612岁为认知关键期等。
粉笔教资科一简答题电子版一级考点1.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p13【参考答案】教育的经济功能:(两再一新促生产)(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的政治功能:(人鱼公主促政治)(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3)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舆论来为政治服务(4)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化教育的文化功能:(两传选新促文化)(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2.简述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p18【参考答案】(1)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3.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p21【参考答案】(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4.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p25【参考答案】(1)道德素养:教师的道德素养是从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对待自己的态度上体现的。
具体来说,对待事业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要热爱学生;对待集体要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待自己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能力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4)心理素养: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把握宝宝行为关键期新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幼儿发展心理学》第5章“婴儿与幼儿行为发展的关键期”。
具体内容将包括关键期的定义、常见的宝宝行为关键期,以及如何识别和促进这些关键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关键期的概念,认识到关键期在婴儿与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
2. 掌握至少三种常见的宝宝行为关键期及其特点。
3. 学会设计适宜的活动,帮助宝宝在关键期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识别各种行为关键期,设计针对性的活动。
教学重点:关键期的概念及其在婴儿与幼儿发展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播放设备、白板、白板笔。
2. 学具:学生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一段宝宝学习走路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婴儿发展中的关键行为。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关键期的定义、特点及其对婴儿与幼儿发展的影响。
讲解几种常见的关键期,如语言、精细动作、社会交往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举例说明如何识别和促进宝宝在语言关键期的发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关键期,设计一个促进宝宝发展的活动。
5. 小组分享(15分钟)每组分享设计的关键期活动,全班讨论、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把握宝宝行为关键期2. 板书内容:关键期定义常见宝宝行为关键期促进关键期发展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择一个宝宝行为关键期,设计一个家庭活动。
请描述这个关键期的特点,并说明你的活动如何帮助宝宝发展。
2. 答案示例:关键期:精细动作关键期活动设计:让宝宝用勺子喂食,锻炼其手指协调能力。
关键期特点:23岁的宝宝手指协调能力迅速发展,喜欢模仿大人做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设计关键期活动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建议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宝宝行为关键期。
婴幼儿关键期教育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使用《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教材第四章“婴幼儿关键期教育”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关键期的概念、关键期的重要性、婴幼儿各阶段的关键期特点及相应的教育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关键期的概念,认识到关键期教育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婴幼儿各阶段的关键期特点及其教育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关键期教育理论进行实践教育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婴幼儿各阶段关键期特点的理解与教育方法的运用。
重点:关键期的概念、关键期教育的重要性、实践教育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婴幼儿在关键期的成长视频,让学生感受关键期教育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关键期的概念、关键期教育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教材第四章中的一个案例,讲解关键期教育方法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婴幼儿某一阶段的关键期特点及教育方法。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关键期教育在实践中的应用,分享经验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关键期概念2. 关键期教育的重要性3. 婴幼儿各阶段关键期特点4. 关键期教育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分析婴幼儿某一阶段的关键期特点,设计一份关键期教育活动方案。
2. 答案:见教材第四章相关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深入了解关键期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实践案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随堂练习4. 小组讨论5.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重点的重要环节。
在婴幼儿关键期教育课件中,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如:婴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播放一段婴幼儿学习语言的视频,展示其在关键期内的语言表达能力显著提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