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
- 格式:docx
- 大小:64.55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防治罗非鱼链球菌病对罗非鱼养殖户而言,链球菌病就是一道迈不过的坎。
今天店铺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方法。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预防链球菌是条件致病菌,也就是说在养殖环境恶化时才易发生,因此我们建议养殖户精养转混养,高密度转低密度,鱼猪、鸭混养塘要严格控制粪便流入量,定期消毒。
同时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如提高增氧能力,有条件的池塘最好做底排污。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检测精确快速的检测是防治水产病害的关键,去年通威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罗非鱼链球菌病病原快速检测试纸,养殖户在塘边5分钟就可对病害作出诊断,对罗非鱼养殖户来说可谓是一剂强心剂。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治疗1.陈昌福教授的方子:使用青霉素类的药物——氨苄青霉素(人药,还没审批用于兽药);交沙霉素;红霉素(国内禁用,国外使用较多)。
使用上述药物时,要加定量TMP(磺胺类增效剂)。
用药的关键在于:连续用药2周以上!(陈昌福教授特别强调,这些药物大多要么不能用于兽药,要么用药时间不符合国家兽药典委员会规定,他个人不做推荐)2.樊海平的处方:选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多西四环素、米诺环素、磺胺类等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药物,一般使用剂量要达到50mg/kg鱼以上,用药周期一般要达7-10天以上,同时内服维C和免疫多糖、酵素等增强体质。
3.外用三氯异氰脲酸0.3~0.5ppm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2~3次;每1kg鱼体重用氟苯尼考10~15mg(以氟苯尼考计)或复方磺胺嘧啶拌料投喂,每天一次,连服5~7天,注意药物交替使用。
4.病发后一定要及早用药,氟苯尼考或盐酸多西环素+黄芪多糖+板黄散,拌料内服7—10天,大蒜素+恩诺沙星+黄芪多糖+板黄散,拌料内服7—10天,外用二氧化氯,连续2—3次。
(技术支持:陈老师华南渔愉鱼)5.首先停止喂料2天,并根据病因,在第一天采取措施根除病因。
是饲料中有对鱼类有毒物质引起的,及时更换饲料;是水质恶化引起的,应根据水质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作者:丁海英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6期随着罗非鱼大规模、高密度养殖的发展,抗生素被大量使用,药物残留严重,罗非鱼发病、死亡率不断上升,特别自2010年以来,整个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海南、广西三个地区,遇到了严重的罗非鱼链球菌病,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养殖密度过大、水质差的养殖水体罗非鱼死亡率最高,不同品种中以生长速度快及同品种中鱼体规格大的死亡率最高,发病死亡率高达60%,造成部分养殖户损失惨重。
因此,做好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成为水产养殖生产的重要工作。
一、鱼病流行季节每年7~10月份,是罗非鱼摄食量大、生长最快的养殖阶段,同时也是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高发季节。
该病多流行于夏、秋两季,其中5~10月为高峰期,成鱼发病死亡情况最为严重,发病时间可以持续几个星期甚至更长,如不及时做好防治措施,会造成大量死亡,死亡率高达60%。
二、发病症状病鱼游动缓慢,浮于水面,或头向上,尾向下,呈悬垂状,临死时,病鱼或间断性狂游,或腹部向上,病鱼体色发黑,眼球充血、肿大、突出,严重时眼球甚至脱落,鱼鳃盖充血,解剖可见胆囊肿大,肾脏溃烂,脾脏充血、肿大,肝脏表面有出血点,色泽变淡、肿大,肠道无食物,肠壁薄,有些鱼腹腔内有积水,腹部膨大。
三、发病原因1.养殖密度过大,养殖品种单一,造成养殖水体物质循环调节能力差,产生大量的有机物和有害物质污染水质和底质,养殖环境不断恶化。
2.水质环境变化大。
如天气长时间闷热后突然降雨,引起水质变化过大;或长时间不下雨,部分进水不便的鱼塘水质恶化,特别是塘基养鸡鸭、猪的鱼塘更易感染病害。
3.水体中有害物质含量过高。
如亚硝酸及氨氮严重超标,以至水体藻相失衡造成水质恶化。
4.饲料的选择、投喂不当。
为了节约成本,盲目选择便宜的劣质饲料,或者更多的是选择自配饲料,这样一来很有可能会导致鱼体所需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糖类)、脂肪、矿物质(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比例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等。
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治
原文链接:/tech/show/4652/
链球菌病是罗非鱼养殖过程中的多发病之一,对其危害非常大。
此症状主要流行时间为7~10月初。
尤其是今年高温期,华南三省(广东、广西和海南)罗非鱼发生此病,导致大面积死鱼情况的发生,给养殖户造成很大损失。
1、预防措施
(1)大力提倡生态养殖和健康养殖模式。
要改变以前传统的养殖模式,不能发展传统性的养殖(如珠三角地区很多地方通常是鱼-猪混养,鱼-鸡、鸭混养)。
因为很多病菌包括链球菌是通过鸡、鸭、猪的排泄物感染到罗非鱼体。
(2)清塘要彻底,清塘后,要曝晒池塘至龟裂,使用多年的池塘必须要翻推塘底,使有害物质得到氧化。
(3)投放鱼苗时,投放的密度要合理,建议吉富系列放到1200~1500尾/亩,奥尼系列放1200~1800尾/亩,不要过密。
(4)加强日常监控,定时检查鱼的活动、投食等部状况,发现患有链球菌病鱼时要及时防治。
水质要保持良好,经常换水,定期消毒。
2、治疗措施
发现病死鱼,立即停止投喂饲料,在一两天后采取如下措施:
(1)内服:维生素C(0.2克~0.3克/公斤饲料),10%氟苯尼考(1克/公斤饲料),或者氟哌酸原粉(1克/公斤饲料),连续服用5~7天,效果更佳。
(2)同时要进行水体消毒:用8%二氧化氯粉剂进行水体消毒,2~3亩/公斤,隔天一次,连续两次。
(3)水质较差时,可多开设增氧机或用生物制剂进行调节水质,保持水质良好。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成因及防治分析作者:李智浩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11期罗非鱼本身是一种生长速度快、病害问题少的鱼种,在具体的养殖中很少受到病害问题的影响。
但近年来,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出现严重地影响到罗非鱼的生存,严重的会导致罗非鱼死亡。
罗非鱼链球菌病是影响罗非鱼生长和养殖的重要疾病类型,因此,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成因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意义重大。
养殖人员要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这样才能保证罗非鱼的养殖质量。
1.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症状1.1鱼塘的病鱼症状一般情况下,如果罗非鱼的病情较轻,还不是十分明显时,往往会在养殖池塘的边缘地带游动,游速缓慢。
在游动的过程中会失去自身的平衡,严重的会在水中翻滚。
还有一些罗非鱼则是以侧身游动的状态为主。
如果是病情较为严重,罗非鱼会在水面上进行打转,做出挣扎的状态。
有些鱼体会出现间隙性窜游的状态。
还有些罗非鱼将鱼头埋入水中,而尾巴则不停地摆动,这些鱼体不久便会停止游动,最终死亡。
1.2病鱼体表症状如果是受到链球菌病的影响,鱼体基本上都以黑色为主,眼角膜的状态是呈浑浊状,发白。
而且,鱼嘴和鳃盖都会充血,眼球呈现突出的症状。
如果是病情较为严重的罗非鱼,其眼球会出现脱落的现象,眼睛无法视物。
1.3解剖观察症状病鱼的腹腔会出现积水的现象,而且肝部会变得肿大甚至出现坏死的现象。
而且其胆囊的囊壁变薄,胆汁的颜色逐渐呈现无色状态。
而且脾、肠道都出现充血症状。
2.罗非鱼链球菌病的诊断与成因2.1罗非鱼链球菌病的诊断2.1.1现场观察。
从池塘养殖的鱼体活动方面看,技术人员要对病害现象进行比对,对罗非鱼的游动状态进行观察和分析。
为了观察细致,技术人员可以直接采集10尾左右罗非鱼来进行解剖分析。
对鱼体的内脏进行观察,如果符合感染链球菌病的现象这说明鱼体受到链球菌病的侵害。
另外,可以将鱼体的内脏,包括脾、肾等部位进行涂片处理,采用革兰氏染色,通过显微镜来对鱼体的链球菌进行检验,这样才能对鱼体病害问题进行确诊。
罗非鱼常见病害防治要点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10期目前我国罗非鱼的养殖主要集中在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地,据统计,2016年我国罗非鱼年养殖产量约186万吨,茂名市罗非鱼养殖面积大约有26万亩,年养殖产量达20万吨,有“罗非鱼之都”称号,笔者在水产技术推广服务过程中,总结了罗非鱼常见的病害防治要点,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一、链球菌病1.病原:链球菌。
前期主要是海豚链球菌感染,近年来主要是无乳链球菌感染发病。
2.症状:每年6-9月份,水温达到29℃以上容易流行。
患病的罗非鱼一般在池塘边离群独游、身体弯曲打转,或者在水面上慢游,反应迟钝,体色发黑,鱼体运动失衡,角膜浊白、眼球外突、肛门红肿等。
病鱼眼球突出或混浊发白,同时伴随着眼部出血,鱼体下颊部出现鳞片脱落、出血、肌肉坏死等现象,其他部位如腹鳍、胸鳍、尾鳍的基部有出血并伴有肌肉坏死现象;胆囊、肝脏、脾脏肿大,严重时糜烂;肠道发炎,肠胃较空,内有积水或黄色黏液;部分患病鱼内脏如肠道、肝、脾、肾有出血现象。
3.治疗方法:①发病期间,减少投喂,尽量切断病原菌传播;加强水质管理,如增氧、调水等。
②进行水体消毒,可采用温和性的消毒剂如碘制剂全池泼洒进行杀菌。
可按说明书施用。
③内服抗生素类药物氟苯尼考治疗,使用按照产品说明,笔者在长期服务过程中,抗生素类药物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治疗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并且茂名罗非鱼养殖成品鱼主要是加工出口,不能用违禁药物或者加工产品输往国的禁用药,如磺胺类药物对罗非鱼链球菌病有较好的疗效,但因在美国是禁药,不建议养殖户利用进行防治。
④免疫防控,通过注射疫苗防控罗非鱼链球菌病是最有效的方法,并且不存在药物残留的风险。
二、细菌性肠炎病1.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2.症状:流行季节主要是高温季节,水温在25℃以上时,过量投喂或投喂变质饲料情况下容易发生,如果投喂量少一般不发生此病。
患病鱼离群独游,鱼体发黑,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吃食,剖开肠管,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末段有少量食物,肠内黏液较多。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技巧
近年全国各地都发生罗非鱼链球菌病,尤其是“猪场与鱼塘”配套养殖模式发病率高,给罗非鱼养殖造成了很大经济损失。
罗非鱼链球菌病十分难治:原因之一是感染的链球菌主要寄生在鱼体白细胞内,损伤白细胞,破坏鱼的免疫系统,使罗非鱼抗病力大为下降;原因之二是大多数药物很难进入白细胞内将链球菌杀死,致使一般药物治疗无效。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预防:主要釆用新型生态养殖技术,即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枯草芽孢杆菌,或加强型芽孢杆菌、降硝除氮灵进行净水解毒和抑制链球菌等致病菌滋生;同时定期使用增氧池底净或除毒底净改良池塘底质;如在高温发病季节再结合定期饲喂一些微生态制剂,效果更好。
这是罗非鱼养殖成功的一项重要技术。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治疗:及时采用如下方法冶疗可获得良好效果。
1.水体处理:如塘水混浊发泡,则应适当换水,并选用强力碘或浓戊二醛消毒。
但发病死亡高峰期不宜消毒,否则会诱发大量死鱼。
此时可泼洒大量的枯草芽孢杆菌或加强型芽孢杆菌进行“以菌抑菌”。
若多次使用过药物治疗且效果差,此时应适当换水并泼洒解毒净水王或鱼虾解毒王,以清除水中残留的药(毒)物及抗应激,同时再选用增氧池底净或池塘解毒宝等进行适当的改底,然后泼洒瘦水型枯草芽孢杆菌或加强型芽孢杆菌稳定水质和抑制病菌滋生。
2.结合特效药饲喂:每天喂2次,连用4-5天为一疗程,每20公斤饲料用量为:链球康1号50g+链球康2号50g+罗非抗病素50g ;控制病情后可改喂:鱼血康(或高效鱼病灵)100克+五黄抗毒先锋(或黄金败毒液)200毫升+罗非抗病素(或免疫多糖1000)50克。
待病情稳定后,若再选用肠胃舒、厌食拖便灵或罗非抗病素按0.1-0.15%拌料定期饲喂,可有效防止疾病复发。
动物生产 582023.01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预防和治疗技术关云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服务站,吉林 长春 130500)罗非鱼是我国广泛养殖的鱼类之一,具有适应性强、体色艳丽、食性较广、鱼肉鲜美等优点。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的推广,加之饲养管理不规范与养殖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导致罗非鱼易受病害侵袭。
无乳链球菌病对罗非鱼的危害最大,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严重损害了养殖户的经济利益。
本文从无乳链球菌病防控角度出发,对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防控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防控提供借鉴与参考。
1 无乳链球菌病研究概况1.1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无乳链球菌是危害罗非鱼的病原体之一,属革兰氏阳性球菌。
直径0.6~1.9微米,多数呈球状,链状排列。
适宜在温度28~37℃、pH值为6.9~7.6的条件下繁殖和生长,夏季为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的高峰期。
随着养殖水温升高、水体环境不良、养殖密度的增加,该病易爆发流行。
此病为鱼类应激状态发病,传播途径为经食物和鱼类体表创伤交叉感染,鱼种与成鱼均为感染对象。
无乳链球菌进入罗非鱼的肠胃组织后,以细菌个体或成链的形式粘附于肠细胞,突破上皮细胞屏障,在胃肠道黏膜上不断增殖,随体循环遍布鱼体,穿越血脑屏障,引发脑膜炎,损害脑神经。
1.2 临床症状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的临床症状为,发病初期的罗非鱼离群独游、间歇性运动失衡、食欲不振、反应迟钝、鱼体发黑。
患病鱼体呈现出血现象、眼眶充血、眼球突起、鱼尾溃烂等症状。
解剖后病理变化为脑膜充血、腹腔内充满黄色腹水,肝胆脾明显肿大。
2 无乳链球菌病防控要点2.1 池塘清理与水体消毒投放鱼苗前使用生石灰(每亩50公斤)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对排干水的池塘暴晒7天以上,清除池塘内的杂物和有害细菌。
投放鱼苗后,定期换水,随气温增高增加换水频率,使用二氧化氯、微生物制剂、石灰水等对水体进行定期消毒,以改善水体环境,控制病原菌的繁殖,进而阻断无乳链球菌的传播。
罗非鱼链球菌病该如何诊治?罗非鱼链球菌病病原有海豚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两种,均为革兰氏阳性菌。
1984年首现罗非鱼链球菌病,尔后每一年都有发生。
广东、广西、海南三省2020年曾普遍暴发严峻的罗非鱼链球菌病,尤其是茂名、高要、化州、高州等地,给养殖户造成严峻的经济损失。
网箱和水池养殖的罗非鱼均有此病的发生,罗非鱼链球菌病要紧危害亲鱼及100g以上的幼鱼和成鱼。
但据养殖户反映,2020年多为100g以上的鱼发病,2020年发觉50g左右幼鱼就有发病,到2020年,50g 以下幼鱼也发觉发病。
该病多发生于水温25至35摄氏度,发病鱼塘水温一样常在30摄氏度以上,常流行于夏秋两个季节,流行顶峰为5-9月,传染性强。
发病率达20%-30%,发病鱼的死亡率可达80%以上。
随着链球菌病的发生,部份从链球菌病发生存活下来的成鱼变成亲本,所繁衍的后代会对链球菌抗性提高,这种情形一样见于某一地域该种鱼病稳固暴发6年以上且苗种在本地繁衍。
随着鱼类该种鱼病的死亡率下降,几年后鱼体对链球菌的抗性下降,致使新一轮的暴发性死亡。
罗非鱼链球菌发病病程能够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感染一样在3-7天显现暴发性死亡,多以神经病症为主,死亡率累计高达60%以上;慢性型以眼球突出,混浊为特点,发病和死亡能够持续几周乃至好几个夜u。
急性型在天气转变较大或水质转变较大时,有可能变成慢性型,发病呈现慢性通过,各类病症表现得典型。
慢性型的部份发病鱼乃至表现为没有明显的外部病症,要紧表现为内部病症。
但并非感染罗非鱼链球菌的罗非鱼都会发病。
罗非鱼链球菌是条件致病菌,只有水温达到必然温度或其他条件知足时,才有可能发生。
实际水池养殖中许多罗非鱼是带菌生存,从健康的鱼体内也能够分离到链球菌,但该鱼却无任何发病病症。
有关人士以为,罗非鱼养殖密度不降低,养殖模式不改变,用药适应不改变,该病将会长期困扰罗非鱼产业。
今年进入7月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迎来了鱼虾的快速生长期,但也进入了很多养殖病害的暴发期。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成因与防治摘要针对茂名罗非鱼“金三角”产业基地近几年罗非鱼养殖过程中暴发大面积的罗非鱼链球菌疫病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分析罗非鱼链球菌病害产生的原因、流行态势,探讨切合当前茂名罗非鱼“金三角”产业基地实际的、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着重解决困扰茂名罗非鱼产业发展的高温期链球菌病暴发难题,推广生长速度快、雄性率高、抗病力强等性状的罗非鱼良种,以推动茂名罗非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罗非鱼;链球菌病;成因;防治中图分类号s9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37-02茂名是“中国罗非鱼之都”,罗非鱼产业是农业的支柱产业,现已建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罗非鱼“金三角”产业基地。
长期以来,在广大罗非鱼养殖户中,普遍认为罗非鱼是病害少、食性杂、生长快的一种粗生粗养的淡水鱼类,一般很少会出现鱼病,大规模死鱼现象更是罕见。
如果出现鱼病,也不外乎是肠炎病、水霉病、车轮虫病3种,施用常规药物,调节好水质便可治愈。
然而,近年来随着茂名市罗非鱼产业的快速发展,养殖面积的迅速扩大,外地仿冒种苗的大量涌入,茂名罗非鱼“金三角”产业基地从2008年始便出现了原因不明的大量罗非鱼病死现象,起初养殖户们称之为“罗非鱼肝胆综合症”,该病治愈难度很大,困扰着广大养殖户。
2010年起,对罗非鱼链球菌病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研究,探讨切合茂名地区实际的防治方法,以为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治提供借鉴。
1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症状与流行情况1.1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鱼症状(1)鱼塘病鱼症状。
在发病鱼塘,可以清楚地看到,池塘中病情相对较轻的罗非鱼在池塘边缘慢游,逐渐失去平衡,有的在水中翻滚,有的侧身做圆圈运动,病情严重的或濒临死亡边缘的罗非鱼在水面打转挣扎,或间隙性窜游。
有的鱼头潜入水中,鱼尾不断摆动,形成以鱼头部为定点、鱼尾活动的团转式摆动挣扎,不久便不能动弹至死亡。
(2)病鱼体表症状。
病鱼体色基本正常或发黑,眼角膜混浊发白,眼眶、鳃盖、鳍基等充血,眼球明显突出,严重的眼球脱落或瞎眼。
罗非鱼链球菌的病因与治疗方法每年的6-9月份,是罗非鱼大量摄食、生长迅猛的*养殖阶段,与此同时,也是罗非鱼链球菌(甚至引发肝胆综合征)的高发季节。
一、原因分析:1、天气长时间闷热后突然降雨,或久不下雨,水质变化大,部分鱼塘长时间水质恶劣。
2、水体亚硝酸盐及氨氮含量严重超标,水体藻相失衡。
3、饲料质量较差,营养不均衡,部分养户投料比例过大。
二、防治办法:1、选择种苗时应该首选抗逆性强的优质鱼苗。
2、及早调节水质,使到水体藻相及菌相繁衍平衡。
针对立体养殖或水源不方便的鱼塘,应经常检测亚硝酸盐及氨氮含量。
亚硝酸盐及氨氮含量过高时,尽快做出降解及调节处理。
亚硝酸盐过高的水体使用药物时,注意杀菌而不杀藻类,保持藻相稳定。
氨氮过高时,应注意调节水体底质,加强有益菌类繁衍。
3、条件允许的鱼塘应该在杀菌前或杀菌后,采取慢排、慢灌的方式对鱼塘水体进行更换,切忌急排、急灌,短时间内换水量过大,容易引发鱼类产生应激等不良现象。
4、太阳猛烈,天气闷热时,应注意中午时段开启增氧机2-3小时,使到水体内水温平衡、氨氮挥发,促使鱼类摄食正常。
5、施药对罗非鱼链球防治:⑴鱼塘水体亚硝酸盐过高,可以施用聚合氯化铝类降解药物进行调节,多培养藻相。
⑵鱼塘水体氨氮过高,可以用底净类药物配合 EM菌或芽孢杆菌类进行调节,多培育菌相。
⑶综合并发症状可以采用外用杀菌药物及内服抗菌药物方式治疗。
第一天使用二氧化氯兑水全塘泼洒。
第二天使用聚合氯化铝类药物兑水全塘泼洒。
第三天使用光合细菌或芽孢杆菌类药物兑水全塘泼洒。
以上程序可以连续操作两次。
与此同时,按每100斤饲料拌药100克的用量,使用恩诺沙星拌料投喂,连喂7-10天。
6、在养殖过程中,应选择质量稳定,营养均衡的正规大厂所生产的罗非鱼配合饲料。
发病期间,应尽量减少饲料投喂量,待链球菌症状全愈后再逐步定量投喂。
罗非鱼主要疾病防治技术一.链球菌病(Streptococcusis)链球菌(Streptococcus)是全球公认的罗非鱼养殖产业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原菌,它能导致罗非鱼大规模的发病死亡,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目前认为引起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原是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中的无乳链球菌(S.agalactiae,曾用名S.difficilis/difficile)和海豚链球菌(S.iniae)。
链球菌属为一类不具有运动性、氧化酶阳性、过氧化氢酶阴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细菌直径大小0.7~1.4微米,最适温度为28~37℃,pH值为6.8~7.6。
流行情况:罗非鱼链球菌病在5-10月的高温期容易流行,流行水温25~37℃,发病率20%~30%,发病鱼的死亡率高达100%;水温降至20℃以下时则发病较少;在高水温季节时,病鱼的死亡高峰期可持续2~3周,在低水温季节,病鱼呈慢性发病,死亡率降低,但持续时间长。
疾病主要威胁100克以上的稚鱼到1千克左右的成鱼;链球菌病以水平方式传播,体表有损伤或受环境应激过大的鱼易感染发病。
暴发链球菌病的罗非鱼往往伴有其他细菌病如爱德华氏菌、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等的混合感染,加剧罗非鱼的死亡。
症状:由于链球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使得感染链球菌的罗非鱼身体弯曲,游动不稳定呈螺旋状,有的病鱼停滞在水面、惊吓无反应呈昏睡状;病鱼可见一侧或双侧眼睛角膜混浊和突出。
但并非所有的患病鱼都会出现眼部症状,JoyceJ.Evans(2000)以4.8×105CFU 海豚链球菌鼻部接种罗非鱼,未观察到眼球突出或角膜混浊的现象。
体表脓肿是链球菌慢性感染的又一重要特征。
感染链球菌的鱼,在下颌骨或胸鳍基部的位置可见2~3毫米大小的脓肿,尾部可见10~20厘米的大脓肿。
一般来说,这些脓肿很快破裂形成出血性溃疡,即使后期病鱼康复,这种病灶也会长期保留下来,影响商品价值。
链球菌还会引起鱼下颌部和鳍条基部的针点状出血,有时,可以观察到肛门周围的血色素沉着。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
以引起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无乳链球菌为对象,利用4种常用消毒剂和5种抗生素药品作对比试验,探究防治链球菌病的最适外泼消毒剂和内服药。
罗非鱼作为世界水产行业最主要的养殖品种之一,具有生长速度快、食性杂、肉质好、营养价值高、繁殖能力强等优点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淡咸水域中。
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海南、广东、福建、广西等省份养殖的罗非鱼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
近年来,伴随着罗非鱼养殖面积和养殖密度越来越高,由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感染引起的罗非鱼链球菌病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罗非鱼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罗非鱼“链球菌病”呈现全国暴发的趋势,在每年的高温季节尤其是7-9月份,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最高可达80%以上。
目前罗非鱼“链球菌病”缺乏安全高效的防控措施,虽然使用一定量的抗生素能在某些程度上抑制该病的暴发,但是随着无乳链球菌耐药性的增加,该病存在比较严重的停药反弹的现象。
每年由于罗非鱼出口药物残留超标造成罗非鱼出口受阻、国内滞销、鱼价低迷给我国整个罗非鱼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寻找安全高效的的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控方法是目前众多水产养殖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样品的采集与诊断
2015年10月,在福建省云霄县常山下坂某养殖场暴发罗非鱼“链球菌病”,规格在20cm左右,表现为典型的“链球菌病”症状。
患病鱼体表发黑在池边漫游打转,摄食减少,眼球突出浑浊,体表、鳃盖和下颌等处充血出血,尾鳍镶白边,
肝脏、胆囊、脾脏充血肿胀严重时糜烂,肠道和腹腔中充满淡黄色积水,烂鳃并且溃烂部位附着污泥,鳃盖内侧淤血,显微观察发现鳃丝表面有少许车轮虫和指环虫,鳃丝存在坏死灶,鳃小片毛细血管扩张出现充血现象,在鳃丝动脉中发现气泡。
二、病原分离纯化与鉴定
使用70%的酒精棉球对患病鱼体表进行擦拭消毒后进行解剖,用火焰灼烧过的接种环挑取少许肝脏组织于BHI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划线,37℃培养18h。
根据培养结果挑取优势菌落重新进行划线,同样条件培养后在BHI培养基中进行划线纯化。
将纯化后的病原菌在BHI液体培养基中37℃,200r/min培养18h后将菌液送往生物公司进行测序后经过比对得知为无乳链球菌。
三、药敏实验
使用4种常用消毒剂和5种抗生素药品作为对比实验,选取福尔马林(有效成分:37%-40%甲醛)、卫捷(有效成分:戊二醛、苯扎溴铵)、绿安(有效成分:月苄三甲氯铵)、金碘(有效成分:聚维酮碘)4种常见消毒药和磺胺嘧啶钠(有效成分:磺胺嘧啶钠)、呋喃西林(有效成分:呋喃西林)、强力泰(有效成分:恩诺沙星)、呼乐芬(有效成分:氟苯尼考)、鱼血安(有效成分:盐酸环丙沙星、盐酸小檗碱)5种抗生素,使用牛津杯法进行药敏实验。
吸取100μL培养后的病原菌液均匀涂布于使用BHI固体培养上,然后吸取双蒸水稀释后的不同消毒药(1%)100μL打入牛津杯中,共做3个平行。
将5种抗生素各称取0.2g溶于50ml双蒸水中,配制成4g/L浓度的溶液。
吸取100μL培养后的病原菌液均匀涂布于BHI固体培养基上,吸取100μL相应的抗生素溶液于牛津杯中,连续做3个平行,37℃培养18h后观察抑菌效果。
本实验分离出的罗非鱼链球菌病原菌在4种消毒剂(编号1-4)的对比中,对福尔马林最为敏感,抑菌圈直径在37mm左右,其次是卫捷和绿安,抑菌圈直径在24mm左右,通过3组实验表明金碘对病原菌并不敏感,抑菌效果不明显。
在5种抗生素(编号5-9)的对比实验中发现,病原菌对鱼血安最为敏感,抑菌圈直径为34mm左右,强力泰、呼乐芬次之,抑菌圈直径30mm左右,最后是呋喃西林,抑菌圈直径27mm左右,某些养殖户常用的磺胺嘧啶钠对无乳链球菌没有抑菌效果。
表1 药物抑菌圈大小
四、防治意见
罗非鱼“链球菌病”给养殖产业带来了巨大危害,一直都是困扰养殖户的重大难题,目前仍未找到有效的方法来控制和治疗该疾病。
本文通过药敏实验筛选了一种水体消毒剂和一种合适的内服药来对罗非鱼链球菌病进行防治,以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通过对4种常见消毒剂福尔马林、卫捷、绿安、金碘的药敏结果发现福尔马林的抑菌效果最强,卫捷和绿安的效果基本一致,金碘抑菌效果不明显。
福尔马林虽然抑菌效果最强但是对人体及罗非鱼具有一定毒副作用,安全性方面相对于卫捷或绿安略有差距。
因此综合考虑对于外泼消毒剂以卫捷或绿安最为合适。
通过对5种抗生素药敏实验结果对比发现病原菌对鱼血安最敏感,强力泰、呼乐芬次之,呋喃西林抑菌效果远不如前三者,且该抗生素属于人工合成的一类硝基呋喃类的广谱抗菌药物,近些年来发现呋喃类的药物对人体具有潜在的致突变和致癌性,因此不推荐使用。
磺胺嘧啶钠作为一种磺胺类药物是早些年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治的特效药,随着“链球菌病”的大量暴发某些养殖户频繁使用该类药品,造成链球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极强的耐药性。
本文通过药敏实验得知,磺胺嘧啶钠对无乳链球菌没有产生任何抑菌效果。
这与该地区的某些养殖户在罗非鱼“链球菌病”暴发的时候投入大量磺胺类药物没有产生应有治疗的效果相符合。
其他3种抗生素鱼血安、强力泰和呼乐芬,由于安全性高,可以作为防治罗非鱼链球菌的内服药,根据抑菌效果建议优先选择鱼血安。
通过实地观察该罗非鱼养殖场水质过浓溶氧过高导致罗非鱼患“气泡病”,潜在增加罗非鱼的死亡率,因此建议泼洒二氧化氯进行消毒,以抑制藻类过度繁殖造成水体中溶氧过高。
在鳃丝上发现少许的车轮虫及指环虫由于数量不多可以使用阿维菌素等刺激性小的杀虫药进行全池泼洒以抑制车轮虫及指环虫的生长,起到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