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链球菌病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5
如何防治罗非鱼链球菌病对罗非鱼养殖户而言,链球菌病就是一道迈不过的坎。
今天店铺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方法。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预防链球菌是条件致病菌,也就是说在养殖环境恶化时才易发生,因此我们建议养殖户精养转混养,高密度转低密度,鱼猪、鸭混养塘要严格控制粪便流入量,定期消毒。
同时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如提高增氧能力,有条件的池塘最好做底排污。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检测精确快速的检测是防治水产病害的关键,去年通威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罗非鱼链球菌病病原快速检测试纸,养殖户在塘边5分钟就可对病害作出诊断,对罗非鱼养殖户来说可谓是一剂强心剂。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治疗1.陈昌福教授的方子:使用青霉素类的药物——氨苄青霉素(人药,还没审批用于兽药);交沙霉素;红霉素(国内禁用,国外使用较多)。
使用上述药物时,要加定量TMP(磺胺类增效剂)。
用药的关键在于:连续用药2周以上!(陈昌福教授特别强调,这些药物大多要么不能用于兽药,要么用药时间不符合国家兽药典委员会规定,他个人不做推荐)2.樊海平的处方:选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多西四环素、米诺环素、磺胺类等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药物,一般使用剂量要达到50mg/kg鱼以上,用药周期一般要达7-10天以上,同时内服维C和免疫多糖、酵素等增强体质。
3.外用三氯异氰脲酸0.3~0.5ppm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2~3次;每1kg鱼体重用氟苯尼考10~15mg(以氟苯尼考计)或复方磺胺嘧啶拌料投喂,每天一次,连服5~7天,注意药物交替使用。
4.病发后一定要及早用药,氟苯尼考或盐酸多西环素+黄芪多糖+板黄散,拌料内服7—10天,大蒜素+恩诺沙星+黄芪多糖+板黄散,拌料内服7—10天,外用二氧化氯,连续2—3次。
(技术支持:陈老师华南渔愉鱼)5.首先停止喂料2天,并根据病因,在第一天采取措施根除病因。
是饲料中有对鱼类有毒物质引起的,及时更换饲料;是水质恶化引起的,应根据水质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罗非鱼得链球菌怎么治?如何预防罗非鱼链球菌病? 概述:近年来,罗非鱼链球菌病越来越多,由于具有传染性,若没及时控制,对鱼塘的危害可想而知。
因此,养鱼场内相关人员应及时做好该病的防控,一旦发现疫病,及时控制,能有效降低发病,将损失降到最低。
罗非鱼得链球菌怎么治?内服药处方:40公斤饲料:罗非鱼大救星套餐1包(精博产品),需同时喂5天以上,每天1次即可。
消毒:“菌消”或“聚维酮碘”或“菌毒杀星”或“醛杀2008”或“百毒清”或“优碘”等均可,按说明的剂量在投喂的第3天、第5天外用泼洒消毒。
内服药拌料方法:①罗非鱼浮性饲料放于桶内;把药物倒在另一盆子中,加1/3包粘合剂,加水后,快速搅拌5秒钟(此处切勿时间过长),淋于饲料上,搅拌均匀;晾干后,投喂。
②沉水料:将内含的药物+1/2包粘合剂混匀后,少量洒在饲料上,加水,均匀一层;然后把饲料翻起,加混合药粉,加水,混合,晾干后,投喂。
该处方在海南、广东、广西罗非鱼链球菌发病塘使用,有效率达到80%左右(有些池塘蓝藻非常多,不愿意处理;或水质不好,不愿意调水;或只喂3天,发现鱼不死了,怎么也不愿意继续喂药巩固;),许多鱼塘(10亩左右土塘)使用后,鱼的死亡量从200条左右喂4天降到10条左右,效果显著。
在治疗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投喂药量要喂够。
罗非鱼发病后许多池塘投喂减少,正常喂5包的现在可能喂1包,喂药期间,必须投必要的药量,要按2包饲料开药投喂。
2.疗程时间要足够。
按处方投喂,需连续投喂4天以上;切勿投喂1天或2天不坚持内服。
有养殖户只喂了1天,就说死亡量没有下降,笔者解释给他听,当天早上死亡的鱼,前一天没有吃料,更没有吃到内服药,需要坚持喂3天后,死亡量才能明显下降。
3.一定要把处方中的药物全部一起投喂,缺一不可。
4.喂料时开增氧机或在料台附近泼洒增氧剂。
5.肝脏自我修复至少要5~7天时间,死亡降低后,不要突然加料;高温期间,不要突然加料;6.有蓝藻的池塘要处理蓝藻;pH高的池塘调节pH值;水质不好的池塘要调水。
近期,华南地区养殖罗非鱼出现链球菌病,其发病面积之广,危害程度之重很快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无论是罗非鱼饲料经销商、罗非鱼出口企业还是政府相关部门都表示了高度的重视。
目前,受灾各地都在积极找寻治疗方法,期望将损失减至最少。
肝胆病和链球菌病,孰先孰后?据业内初步预测,导致今年罗非鱼大面积发生链球菌病的主要因素有四个:今年多数罗非鱼患有不同程度的肝胆综合征,容易引起鱼体抗病力下降,链球菌伺机入侵机体;链球菌病出现由慢性发作转变为急性发作的可能;近期来华南地区高温少雨,水温比往年偏高,水质容易变差,病害有加重和频繁趋势;与较密集的放养密度相关。
其中,第一个因素为发病的最主要原因。
对于罗非鱼面临的两大病害肝胆病和链球菌病,部分人认为链球菌病可引发罗非鱼肝胆综合征,一部分人则认为肝胆综合症可引发链球菌病。
总的来说,就是有许多人根据经验把二者当作继发性感染,就以上争议和观点看法,笔者采访了大连海事学院鱼类疾病防治专家杜佳垠教授。
杜教授介绍:肝胆综合征属于营养性疾病,而链球菌病属于传染性疾病,两者概念不同。
罗非鱼感染链球菌病后,会表现出肝损害、脑神经受损及肾脏受损三方面的症状,具体表现是肝呈土黄色,眼球突出甚至脱落,鱼在水里打转,肾脏变成血糊状等。
由于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菌直接进入罗非鱼头部,损害其神经,所以病发初期不会出现大量同时死亡,但会持续很长时间。
整个养殖过程死亡过程中,发病率可逐渐提高,由0.1%提高到1%。
虽然比例较低,但当养殖产量足够多时,死亡数量相应提升也是骇人的,特别是罗非鱼高密度网箱养殖时,每网箱死亡率每天2条~3条上升到每天30条~50条;池塘养殖其死亡率由当初每天10条上升到每天100条~200条。
罗非鱼肝胆综合症与饲料的构成及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尤其与饲料里B2的缺乏以及环境的恶劣有关,一般情况下肝胆病等营养性疾病不会引起养殖鱼类较大的死亡率,只有传染性疾病才会蔓延如此迅速。
准确地说,患上链球病菌的罗非鱼会表现出肝胆病的症状,但不能肯定链球菌病一定由肝胆病引起。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成因及防治分析作者:李智浩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11期罗非鱼本身是一种生长速度快、病害问题少的鱼种,在具体的养殖中很少受到病害问题的影响。
但近年来,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出现严重地影响到罗非鱼的生存,严重的会导致罗非鱼死亡。
罗非鱼链球菌病是影响罗非鱼生长和养殖的重要疾病类型,因此,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成因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意义重大。
养殖人员要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这样才能保证罗非鱼的养殖质量。
1.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症状1.1鱼塘的病鱼症状一般情况下,如果罗非鱼的病情较轻,还不是十分明显时,往往会在养殖池塘的边缘地带游动,游速缓慢。
在游动的过程中会失去自身的平衡,严重的会在水中翻滚。
还有一些罗非鱼则是以侧身游动的状态为主。
如果是病情较为严重,罗非鱼会在水面上进行打转,做出挣扎的状态。
有些鱼体会出现间隙性窜游的状态。
还有些罗非鱼将鱼头埋入水中,而尾巴则不停地摆动,这些鱼体不久便会停止游动,最终死亡。
1.2病鱼体表症状如果是受到链球菌病的影响,鱼体基本上都以黑色为主,眼角膜的状态是呈浑浊状,发白。
而且,鱼嘴和鳃盖都会充血,眼球呈现突出的症状。
如果是病情较为严重的罗非鱼,其眼球会出现脱落的现象,眼睛无法视物。
1.3解剖观察症状病鱼的腹腔会出现积水的现象,而且肝部会变得肿大甚至出现坏死的现象。
而且其胆囊的囊壁变薄,胆汁的颜色逐渐呈现无色状态。
而且脾、肠道都出现充血症状。
2.罗非鱼链球菌病的诊断与成因2.1罗非鱼链球菌病的诊断2.1.1现场观察。
从池塘养殖的鱼体活动方面看,技术人员要对病害现象进行比对,对罗非鱼的游动状态进行观察和分析。
为了观察细致,技术人员可以直接采集10尾左右罗非鱼来进行解剖分析。
对鱼体的内脏进行观察,如果符合感染链球菌病的现象这说明鱼体受到链球菌病的侵害。
另外,可以将鱼体的内脏,包括脾、肾等部位进行涂片处理,采用革兰氏染色,通过显微镜来对鱼体的链球菌进行检验,这样才能对鱼体病害问题进行确诊。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技巧
近年全国各地都发生罗非鱼链球菌病,尤其是“猪场与鱼塘”配套养殖模式发病率高,给罗非鱼养殖造成了很大经济损失。
罗非鱼链球菌病十分难治:原因之一是感染的链球菌主要寄生在鱼体白细胞内,损伤白细胞,破坏鱼的免疫系统,使罗非鱼抗病力大为下降;原因之二是大多数药物很难进入白细胞内将链球菌杀死,致使一般药物治疗无效。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预防:主要釆用新型生态养殖技术,即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枯草芽孢杆菌,或加强型芽孢杆菌、降硝除氮灵进行净水解毒和抑制链球菌等致病菌滋生;同时定期使用增氧池底净或除毒底净改良池塘底质;如在高温发病季节再结合定期饲喂一些微生态制剂,效果更好。
这是罗非鱼养殖成功的一项重要技术。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治疗:及时采用如下方法冶疗可获得良好效果。
1.水体处理:如塘水混浊发泡,则应适当换水,并选用强力碘或浓戊二醛消毒。
但发病死亡高峰期不宜消毒,否则会诱发大量死鱼。
此时可泼洒大量的枯草芽孢杆菌或加强型芽孢杆菌进行“以菌抑菌”。
若多次使用过药物治疗且效果差,此时应适当换水并泼洒解毒净水王或鱼虾解毒王,以清除水中残留的药(毒)物及抗应激,同时再选用增氧池底净或池塘解毒宝等进行适当的改底,然后泼洒瘦水型枯草芽孢杆菌或加强型芽孢杆菌稳定水质和抑制病菌滋生。
2.结合特效药饲喂:每天喂2次,连用4-5天为一疗程,每20公斤饲料用量为:链球康1号50g+链球康2号50g+罗非抗病素50g ;控制病情后可改喂:鱼血康(或高效鱼病灵)100克+五黄抗毒先锋(或黄金败毒液)200毫升+罗非抗病素(或免疫多糖1000)50克。
待病情稳定后,若再选用肠胃舒、厌食拖便灵或罗非抗病素按0.1-0.15%拌料定期饲喂,可有效防止疾病复发。
罗非鱼链球菌病该如何诊治?罗非鱼链球菌病病原有海豚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两种,均为革兰氏阳性菌。
1984年首现罗非鱼链球菌病,尔后每一年都有发生。
广东、广西、海南三省2020年曾普遍暴发严峻的罗非鱼链球菌病,尤其是茂名、高要、化州、高州等地,给养殖户造成严峻的经济损失。
网箱和水池养殖的罗非鱼均有此病的发生,罗非鱼链球菌病要紧危害亲鱼及100g以上的幼鱼和成鱼。
但据养殖户反映,2020年多为100g以上的鱼发病,2020年发觉50g左右幼鱼就有发病,到2020年,50g 以下幼鱼也发觉发病。
该病多发生于水温25至35摄氏度,发病鱼塘水温一样常在30摄氏度以上,常流行于夏秋两个季节,流行顶峰为5-9月,传染性强。
发病率达20%-30%,发病鱼的死亡率可达80%以上。
随着链球菌病的发生,部份从链球菌病发生存活下来的成鱼变成亲本,所繁衍的后代会对链球菌抗性提高,这种情形一样见于某一地域该种鱼病稳固暴发6年以上且苗种在本地繁衍。
随着鱼类该种鱼病的死亡率下降,几年后鱼体对链球菌的抗性下降,致使新一轮的暴发性死亡。
罗非鱼链球菌发病病程能够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感染一样在3-7天显现暴发性死亡,多以神经病症为主,死亡率累计高达60%以上;慢性型以眼球突出,混浊为特点,发病和死亡能够持续几周乃至好几个夜u。
急性型在天气转变较大或水质转变较大时,有可能变成慢性型,发病呈现慢性通过,各类病症表现得典型。
慢性型的部份发病鱼乃至表现为没有明显的外部病症,要紧表现为内部病症。
但并非感染罗非鱼链球菌的罗非鱼都会发病。
罗非鱼链球菌是条件致病菌,只有水温达到必然温度或其他条件知足时,才有可能发生。
实际水池养殖中许多罗非鱼是带菌生存,从健康的鱼体内也能够分离到链球菌,但该鱼却无任何发病病症。
有关人士以为,罗非鱼养殖密度不降低,养殖模式不改变,用药适应不改变,该病将会长期困扰罗非鱼产业。
今年进入7月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迎来了鱼虾的快速生长期,但也进入了很多养殖病害的暴发期。
罗非鱼链球菌如何防治随着我国罗非鱼产业迅猛发展,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罗非鱼产量不断攀升,但目前的养殖模式也为疾病暴发流行创造了条件,罗非鱼链球菌疾病,发病率达10%~30%,病鱼死亡率高达25%~50%,那罗非鱼链球菌如何防治?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罗非鱼链球菌的防治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症状与病理变化1、病鱼的典型症状体色发黑,吻端发红,体表黏液增多,失去食欲,静止于水底,或离群独自漫游于水面,有时作旋转游泳后再沉于水底。
最明显的症状是病鱼眼球突出,其周围充血,鳃盖内侧发红、充血或强烈出血。
在夏季高温时期症状发展迅速。
在水温较低时,除出现以上主要症状外,各鳍均发红、充血或溃烂,体表局部特别是尾柄往往溃烂或带有脓血的疥疮。
解剖病鱼,幽门垂、肝脏、脾脏、肾脏或肠管均有点状出血。
肝脏因出血和脂肪变形而褪色甚至组织破顺。
肾脏肾小球及褐色素巨噬细胞中心以及肾小管间质组织侵染细菌并大量繁殖引起肾脏肿大、坏死。
中肠道上皮的固有层破损,引起肠炎,肠绒毛的基部在革兰氏染色时可看到聚集的菌落。
病原菌如侵入脑组织,可引起血细胞浸润,出血。
2、组织病理变化罗非鱼患链球菌病后,主要影响脑组织,组织切片显示脑组织的蛛网膜下出血和薄壁单核细胞浸润。
链状的球菌见于蛛网膜间,并且位于脑组织的脓肿中。
巨大细胞的直径为100um,散布的细胞嗜酸颗粒呈线状排列,平行与出血区域。
罗非鱼的主要病症是出血和形成脓肿的脑膜脑炎症。
防治方法1、生态调控措施水质环境恶化是链球菌病的主要诱因,所以改善水质,是防治链球菌病害的首要措施。
①加注新水。
水源必须清新无污染,否则不加。
加注新水可以稀释病原体及有害化合物浓度,增加水体溶氧,其弊端是使鱼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但利大于弊。
②底改和增氧。
水底底泥由于氧气不足往往形成还原层,是厌氧型致病菌繁殖的“温床”,用专用底改剂(如颗粒型增氧剂、聚合氯化铝、硫酸铝钾等)对塘底进行改善。
2、药物治疗由于链球菌是以感染罗非鱼内脏为主,因此药物治疗应内外结合。
罗非鱼链球菌的病因与治疗方法每年的6-9月份,是罗非鱼大量摄食、生长迅猛的*养殖阶段,与此同时,也是罗非鱼链球菌(甚至引发肝胆综合征)的高发季节。
一、原因分析:1、天气长时间闷热后突然降雨,或久不下雨,水质变化大,部分鱼塘长时间水质恶劣。
2、水体亚硝酸盐及氨氮含量严重超标,水体藻相失衡。
3、饲料质量较差,营养不均衡,部分养户投料比例过大。
二、防治办法:1、选择种苗时应该首选抗逆性强的优质鱼苗。
2、及早调节水质,使到水体藻相及菌相繁衍平衡。
针对立体养殖或水源不方便的鱼塘,应经常检测亚硝酸盐及氨氮含量。
亚硝酸盐及氨氮含量过高时,尽快做出降解及调节处理。
亚硝酸盐过高的水体使用药物时,注意杀菌而不杀藻类,保持藻相稳定。
氨氮过高时,应注意调节水体底质,加强有益菌类繁衍。
3、条件允许的鱼塘应该在杀菌前或杀菌后,采取慢排、慢灌的方式对鱼塘水体进行更换,切忌急排、急灌,短时间内换水量过大,容易引发鱼类产生应激等不良现象。
4、太阳猛烈,天气闷热时,应注意中午时段开启增氧机2-3小时,使到水体内水温平衡、氨氮挥发,促使鱼类摄食正常。
5、施药对罗非鱼链球防治:⑴鱼塘水体亚硝酸盐过高,可以施用聚合氯化铝类降解药物进行调节,多培养藻相。
⑵鱼塘水体氨氮过高,可以用底净类药物配合 EM菌或芽孢杆菌类进行调节,多培育菌相。
⑶综合并发症状可以采用外用杀菌药物及内服抗菌药物方式治疗。
第一天使用二氧化氯兑水全塘泼洒。
第二天使用聚合氯化铝类药物兑水全塘泼洒。
第三天使用光合细菌或芽孢杆菌类药物兑水全塘泼洒。
以上程序可以连续操作两次。
与此同时,按每100斤饲料拌药100克的用量,使用恩诺沙星拌料投喂,连喂7-10天。
6、在养殖过程中,应选择质量稳定,营养均衡的正规大厂所生产的罗非鱼配合饲料。
发病期间,应尽量减少饲料投喂量,待链球菌症状全愈后再逐步定量投喂。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方法概况:广东、广西、海南三省2009年曾普遍暴发严重的罗非鱼链球菌病,尤其是茂名、高要、化州、高州等地,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网箱和池塘养殖的罗非鱼均有此病的发生,主要危害亲鱼和100克以上的幼鱼和成鱼;流行高发期为5~9月份;流行水温为25℃~37℃,在水温32℃以上易发;传染性强,发病率达20%~30%,发病鱼的死亡率可达80%以上。
症状:患病的罗非鱼一般在池塘边离群独游、身体弯曲打转,或者在水面上慢游,反应迟钝,体色发黑,鱼体运动失衡,角膜浊白、眼球外突、肛门红肿等。
病鱼眼球突出或混浊发白,同时伴随着眼部出血,鱼体下颊部出现鳞片脱落、出血、肌肉坏死等现象,其他部位如腹鳍、胸鳍、尾鳍的基部有出血并伴有肌肉坏死现象;胆囊、肝脏、脾脏肿大,严重时糜烂;肠道发炎,肠胃较空,内有积水或黄色粘液;部分患病鱼内脏如肠道、肝、脾、肾有出血现象。
鳃盖充血、下颌充血、体表出血(罗非鱼链球菌病)预防:1、使用多年的老塘必须要翻推塘底,使有害物质得到充分氧化。
2、鱼塘进水前使用生石灰全塘泼洒,进行塘底消毒,50公斤/亩。
3、放养密度要合理,建议吉富系列投放1200~1500尾/亩,奥尼系列投放1200~1800尾/亩,密度不能过大。
4、加强日常监控力度,定时检查的鱼的活动、摄食等情况,一旦发现病鱼要及时防治。
5、注意水质变化,养殖中后期要适当换水或进行底改,确保池塘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治疗:1、发病期间,减少投喂,尽量切断病原菌传播;加强水质管理,如增氧、调水等。
2、进行水体消毒,可采用氯制剂或碘制剂全池泼洒进行杀菌。
如每亩1米水深用666.7~3333.5克三氯异氰尿酸(有效氯80%以上),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天。
3、内服抗生素类药物氟伴欣(商品名);每40公斤饲料拌100克氟伴欣,连用3~5日可有效治疗;有肝胆综合症的病鱼应加喂拜水安(商品名),每40公斤饲料拌200克,7天一个疗程,即可明显改善;若病情严重,可延长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