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链球菌病治疗一例
- 格式:pdf
- 大小:646.21 KB
- 文档页数:2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成因与防治摘要针对茂名罗非鱼“金三角”产业基地近几年罗非鱼养殖过程中暴发大面积的罗非鱼链球菌疫病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分析罗非鱼链球菌病害产生的原因、流行态势,探讨切合当前茂名罗非鱼“金三角”产业基地实际的、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着重解决困扰茂名罗非鱼产业发展的高温期链球菌病暴发难题,推广生长速度快、雄性率高、抗病力强等性状的罗非鱼良种,以推动茂名罗非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罗非鱼;链球菌病;成因;防治茂名是“中国罗非鱼之都”,罗非鱼产业是农业的支柱产业,现已建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罗非鱼“金三角”产业基地。
长期以来,在广大罗非鱼养殖户中,普遍认为罗非鱼是病害少、食性杂、生长快的一种粗生粗养的淡水鱼类,一般很少会出现鱼病,大规模死鱼现象更是罕见。
如果出现鱼病,也不外乎是肠炎病、水霉病、车轮虫病3种,施用常规药物,调节好水质便可治愈。
然而,近年来随着茂名市罗非鱼产业的快速发展,养殖面积的迅速扩大,外地仿冒种苗的大量涌入,茂名罗非鱼“金三角”产业基地从2008年始便出现了原因不明的大量罗非鱼病死现象,起初养殖户们称之为“罗非鱼肝胆综合症”,该病治愈难度很大,困扰着广大养殖户。
2010年起,对罗非鱼链球菌病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研究,探讨切合茂名地区实际的防治方法,以为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治提供借鉴。
1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症状与流行情况1.1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鱼症状(1)鱼塘病鱼症状。
在发病鱼塘,可以清楚地看到,池塘中病情相对较轻的罗非鱼在池塘边缘慢游,逐渐失去平衡,有的在水中翻滚,有的侧身做圆圈运动,病情严重的或濒临死亡边缘的罗非鱼在水面打转挣扎,或间隙性窜游。
有的鱼头潜入水中,鱼尾不断摆动,形成以鱼头部为定点、鱼尾活动的团转式摆动挣扎,不久便不能动弹至死亡。
(2)病鱼体表症状。
病鱼体色基本正常或发黑,眼角膜混浊发白,眼眶、鳃盖、鳍基等充血,眼球明显突出,严重的眼球脱落或瞎眼。
(3)解剖观察症状。
罗非鱼链球菌如何防治随着我国罗非鱼产业迅猛发展,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罗非鱼产量不断攀升,但目前的养殖模式也为疾病暴发流行创造了条件,罗非鱼链球菌疾病,发病率达10%~30%,病鱼死亡率高达25%~50%,那罗非鱼链球菌如何防治?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罗非鱼链球菌的防治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症状与病理变化1、病鱼的典型症状体色发黑,吻端发红,体表黏液增多,失去食欲,静止于水底,或离群独自漫游于水面,有时作旋转游泳后再沉于水底。
最明显的症状是病鱼眼球突出,其周围充血,鳃盖内侧发红、充血或强烈出血。
在夏季高温时期症状发展迅速。
在水温较低时,除出现以上主要症状外,各鳍均发红、充血或溃烂,体表局部特别是尾柄往往溃烂或带有脓血的疥疮。
解剖病鱼,幽门垂、肝脏、脾脏、肾脏或肠管均有点状出血。
肝脏因出血和脂肪变形而褪色甚至组织破顺。
肾脏肾小球及褐色素巨噬细胞中心以及肾小管间质组织侵染细菌并大量繁殖引起肾脏肿大、坏死。
中肠道上皮的固有层破损,引起肠炎,肠绒毛的基部在革兰氏染色时可看到聚集的菌落。
病原菌如侵入脑组织,可引起血细胞浸润,出血。
2、组织病理变化罗非鱼患链球菌病后,主要影响脑组织,组织切片显示脑组织的蛛网膜下出血和薄壁单核细胞浸润。
链状的球菌见于蛛网膜间,并且位于脑组织的脓肿中。
巨大细胞的直径为100um,散布的细胞嗜酸颗粒呈线状排列,平行与出血区域。
罗非鱼的主要病症是出血和形成脓肿的脑膜脑炎症。
防治方法1、生态调控措施水质环境恶化是链球菌病的主要诱因,所以改善水质,是防治链球菌病害的首要措施。
①加注新水。
水源必须清新无污染,否则不加。
加注新水可以稀释病原体及有害化合物浓度,增加水体溶氧,其弊端是使鱼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但利大于弊。
②底改和增氧。
水底底泥由于氧气不足往往形成还原层,是厌氧型致病菌繁殖的“温床”,用专用底改剂(如颗粒型增氧剂、聚合氯化铝、硫酸铝钾等)对塘底进行改善。
2、药物治疗由于链球菌是以感染罗非鱼内脏为主,因此药物治疗应内外结合。
酵素菌技术与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华南三省持续发生的罗非鱼链球菌病震动业界。
9月份《养殖宝典》刊登的中医和西医治疗方案受到大家关注,现推荐一篇利用微生态技术防治链球菌的文章,供养殖户参考。
罗非鱼链球菌病是广泛流行于咸、淡水的一种暴发性流行病,由于其症状也有出血或充血、眼球突出,故常与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也称暴发性出血病),混称为出血病。
一、主要症状及流行感染链球菌的病鱼体色发黑,吻端发红,体表粘液增多,禁食,或离群于水面漫游,或作旋转游泳后再沉于水底,眼球突出,其周围充血,鳃盖内侧发红、充血,有的强烈充血。
有时鳍条发红、充血或溃烂,局部尤其是尾柄往往溃烂严重;剖开鱼体检查,肝脏、脾脏、肠管可见点状充血,肝脏因出血而褪色,甚至破损,肠道上皮破损引起肠炎,腹腔积水,肠道充气,胆囊胀大。
链球菌是广西、广东、海南罗非鱼养殖最为严重的流行病,死亡率高,发病之后,往往“无药可医”,养殖户只能束手观望鱼死。
链球菌病是广泛流行于海、淡水的传染性鱼病,夏、秋季水温20℃以上为主要流行季节,除主要危害罗非鱼外,牙鲆、真鲷、鳗鲡等也可感染。
二、链球菌病流行的生态环境暴发链球菌病的罗非鱼养殖塘,其生态环境一般有如下特点:1、放养密度大。
要么罗非鱼放养密度大,要么混养品种放养密度大,由于密度大,生物好氧量(BOD)大,鱼发病传染机率也增大。
2、水体污染严重。
有许多养殖户为鱼猪、鱼禽立体养殖模式,由于鱼的代谢产物和畜禽粪便大量入水,增加了化学好氧量(COD),给病原菌繁殖创造了条件。
由于过高的BOD值和COD值,造成鱼经常性缺氧浮头。
3、水体有害化合物经常超标。
大量有机质(粪便)和无机氮化合物入水又遇经常缺氧,造成水质经常性甲烷、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化合物超标。
有毒有害化合物超标,加上鱼经常性缺氧浮头,一方面使鱼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抵抗力下降;另一方面病原微生物乘机大量繁殖,迅速达到致病阈值,于是鱼病的暴发就产生了。
鱼类的链球菌病已然成为养殖鱼类重要细菌性疾病之一,在不少的国家和地区的鱼类养殖业都有链球菌病害爆发的案例。
多发生于罗非鱼、斑点叉尾鮰、香鱼、淡水白鲳、条纹密鲈、白斑蓝子鱼、虹鳟等鲑科鱼类、尖吻鲈、金头鲷、舌齿鲈以及野生金带蓝子鱼、杂斑狗母鱼、条纹石鲈等鱼类。
近些年,链球菌病在我省罗非鱼养殖业中多次大规模爆发,引起养殖罗非鱼大量死亡,给我省罗非鱼养殖产业造成不小的损失。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引起罗非鱼患病的链球菌主要是海豚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
国内的研究者从患病罗非鱼中分离到的链球菌多被鉴定为海豚链球菌。
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首次报道了无乳链球菌引起的罗非鱼爆发性死亡。
我们从本岛患病罗非鱼中分离的链球菌,经鉴定是无乳链球菌。
二、罗非鱼的链球菌病爆发的诱因根据我们在文昌、琼海等养殖罗非鱼区域进行的流行病学初步调查,发现罗非鱼链球菌病多发生于水质差、养殖密度大的池塘,长期使用品质较差的颗粒饲料可能是这种疾病发生的诱因之一。
罗非鱼链球菌病常常在水温长期过高、缺氧或养殖密度过大等情况下暴发,于春、夏和秋季发生,流行高峰为5~9月,流行水温25℃~37℃,尤其水温高于30℃时易导致疾病暴发,主要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技术◎文 张明坚 海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571000一、鱼类链球菌病受到链球菌感染的鱼类,出现明显症状的部位首先是头部,致病菌能破坏鱼体的脑神经,继而通过血液循环破坏肝、肾、脾等器官引发全身性出血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细菌性疾病,而且疾病一旦发生,患病鱼体的死亡率比较高,而且水温越高病情就越重。
由海豚链球菌引起敏感鱼类感染死亡率可以达到20%~50%以上。
链球菌虽然可以感染多种水产养殖动物而引起疾病,但是,对于不同养殖鱼类存在一定的选择性。
该病未见感染草鱼、鲤、鲢、鳙等养殖鱼类的报道,危害罗非鱼亲鱼及体重100g 以上的幼鱼和成鱼。
该病的传染性强,发病率一般达到20%~30%,病鱼的死亡率达80%以上,病程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死亡高峰可持续2~3周;在低温季节,死亡率相对较低,但是持续时间则更长。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以引起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无乳链球菌为对象,利用4种常用消毒剂和5种抗生素药品作对比试验,探究防治链球菌病的最适外泼消毒剂和内服药。
罗非鱼作为世界水产行业最主要的养殖品种之一,具有生长速度快、食性杂、肉质好、营养价值高、繁殖能力强等优点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淡咸水域中。
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海南、广东、福建、广西等省份养殖的罗非鱼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
近年来,伴随着罗非鱼养殖面积和养殖密度越来越高,由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感染引起的罗非鱼链球菌病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罗非鱼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罗非鱼“链球菌病”呈现全国暴发的趋势,在每年的高温季节尤其是7-9月份,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最高可达80%以上。
目前罗非鱼“链球菌病”缺乏安全高效的防控措施,虽然使用一定量的抗生素能在某些程度上抑制该病的暴发,但是随着无乳链球菌耐药性的增加,该病存在比较严重的停药反弹的现象。
每年由于罗非鱼出口药物残留超标造成罗非鱼出口受阻、国内滞销、鱼价低迷给我国整个罗非鱼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寻找安全高效的的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控方法是目前众多水产养殖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样品的采集与诊断2015年10月,在福建省云霄县常山下坂某养殖场暴发罗非鱼“链球菌病”,规格在20cm左右,表现为典型的“链球菌病”症状。
患病鱼体表发黑在池边漫游打转,摄食减少,眼球突出浑浊,体表、鳃盖和下颌等处充血出血,尾鳍镶白边,肝脏、胆囊、脾脏充血肿胀严重时糜烂,肠道和腹腔中充满淡黄色积水,烂鳃并且溃烂部位附着污泥,鳃盖内侧淤血,显微观察发现鳃丝表面有少许车轮虫和指环虫,鳃丝存在坏死灶,鳃小片毛细血管扩张出现充血现象,在鳃丝动脉中发现气泡。
二、病原分离纯化与鉴定使用70%的酒精棉球对患病鱼体表进行擦拭消毒后进行解剖,用火焰灼烧过的接种环挑取少许肝脏组织于BHI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划线,37℃培养18h。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成因及防治分析作者:李智浩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11期罗非鱼本身是一种生长速度快、病害问题少的鱼种,在具体的养殖中很少受到病害问题的影响。
但近年来,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出现严重地影响到罗非鱼的生存,严重的会导致罗非鱼死亡。
罗非鱼链球菌病是影响罗非鱼生长和养殖的重要疾病类型,因此,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成因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意义重大。
养殖人员要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这样才能保证罗非鱼的养殖质量。
1.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症状1.1鱼塘的病鱼症状一般情况下,如果罗非鱼的病情较轻,还不是十分明显时,往往会在养殖池塘的边缘地带游动,游速缓慢。
在游动的过程中会失去自身的平衡,严重的会在水中翻滚。
还有一些罗非鱼则是以侧身游动的状态为主。
如果是病情较为严重,罗非鱼会在水面上进行打转,做出挣扎的状态。
有些鱼体会出现间隙性窜游的状态。
还有些罗非鱼将鱼头埋入水中,而尾巴则不停地摆动,这些鱼体不久便会停止游动,最终死亡。
1.2病鱼体表症状如果是受到链球菌病的影响,鱼体基本上都以黑色为主,眼角膜的状态是呈浑浊状,发白。
而且,鱼嘴和鳃盖都会充血,眼球呈现突出的症状。
如果是病情较为严重的罗非鱼,其眼球会出现脱落的现象,眼睛无法视物。
1.3解剖观察症状病鱼的腹腔会出现积水的现象,而且肝部会变得肿大甚至出现坏死的现象。
而且其胆囊的囊壁变薄,胆汁的颜色逐渐呈现无色状态。
而且脾、肠道都出现充血症状。
2.罗非鱼链球菌病的诊断与成因2.1罗非鱼链球菌病的诊断2.1.1现场观察。
从池塘养殖的鱼体活动方面看,技术人员要对病害现象进行比对,对罗非鱼的游动状态进行观察和分析。
为了观察细致,技术人员可以直接采集10尾左右罗非鱼来进行解剖分析。
对鱼体的内脏进行观察,如果符合感染链球菌病的现象这说明鱼体受到链球菌病的侵害。
另外,可以将鱼体的内脏,包括脾、肾等部位进行涂片处理,采用革兰氏染色,通过显微镜来对鱼体的链球菌进行检验,这样才能对鱼体病害问题进行确诊。
高温季节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治李国军【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0(000)008【总页数】3页(P48-50)【作者】李国军【作者单位】海南宝路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临高分公司,571800【正文语种】中文2009年的5月下旬到10月上旬,罗非鱼暴发链球菌病,发病率30%~50%,甚至更高,病鱼死亡率80%~100%,疾病肆虐了整个罗非鱼养殖业,权威部门统计损失约7亿元,损失惨重。
疾病暴发后,业界各方都在找方法解决罗非鱼养殖这一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对该病的了解更加深入,笔者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希望帮助广大养殖户更全面地了解该病的发生、预防、治疗等,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确保养殖效益。
一、病原就目前各地采样鉴定的结果来看,罗非鱼链球菌病主要有两种病原: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和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均属于链球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的球菌。
海豚链球菌分离菌株能在含0.85%~6.0%NaCl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可在4~45℃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耐酸碱能力较强,可在pH值为4.5~9.5的范围内生长繁殖,25℃可存活1个月以上,4℃冰箱中往往2周内死亡,但在冷冻条件下可存活2年以上。
无乳链球菌分离菌株的适宜生长盐度为0~40,最适生长盐度为8.5~35,适宜生长温度10~40℃,最适生长温度为28~37℃,适宜生长pH为4.4~7.6,最适生长pH为6.8~7.6。
二、发病状况1.发病情况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p.)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革兰氏阳性菌,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报道了鱼类链球菌病的暴发与流行,受感染的鱼类包括多种海水和淡水鱼类,以温水性鱼类最为严重。
近年来中国罗非鱼链球菌感染的报道也呈现增加趋势,2008年以前,罗非鱼的链球菌病零星出现,对罗非鱼养殖业的危害甚微,2009年的罗非鱼链球菌病肆虐了整个罗非鱼养殖业,幸存者寥寥无几。
链菌净治疗罗非鱼链球菌病的事例
【基本情况】陕西合阳东王乡雷先生面积8亩,水深2米,养殖主要品种罗非鱼,搭配鲫鱼。
属于温流水养殖罗非鱼。
【症状】2014年12月3日开始,前一个星期左右,每天死亡10条左右,没有在意。
后来增加到死亡200条,用其他厂家的磺胺药连用了8天,没有什么效果。
只有罗非鱼死亡,鱼体鳃盖充血发红,部分鱼眼睛突出,病鱼活动异常(打转,跳着游)。
解剖发现,肝胆肿大,肠道末端透明,充满黄色液体。
【方案】从12月20号开始,第一天上午9-10点消毒:使用“力碘”150g/亩.米,化水后泼洒,连用两天。
内服:链菌清用于40kg饲料,一天二次,连用5-6天。
第六天开始,每40kg饲料高效应激灵200g+肝复康200g+诱食速补150g每天2次,连续再投喂5天。
【效果】用药之前每天死亡200条左右。
用药三天之后每天死亡30-40条左右,四天之后,死亡量在10条之内。
十天后死亡停止。
【体会】此病为典型的罗非鱼链球菌病。
链球菌与水质,投料,高温有关,最关键的因素就是高温,没有办法避免。
链球菌属于阳性菌,并且是全身感染,很多药物由于耐药性的问题,即使加大剂量也没有好的效果。
链球菌在高温季节不容易断根,且容易复发,我们所用的力碘和链菌净药品较好的控制死亡,减少了养殖户损失。
罗非鱼三种相似疾病的防治摘要:目前,罗非鱼成鱼养殖季节已到,各地将陆续投放苗种。
在罗非鱼养殖过程中,常见到三种病症相似、且对罗非鱼危害较大的疾目前,罗非鱼成鱼养殖季节已到,各地将陆续投放苗种。
在罗非鱼养殖过程中,常见到三种病症相似、且对罗非鱼危害较大的疾病。
为减少因病害造成的损失,现将这三种疾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爱德华氏菌病发病原因:由迟钝爱德华氏菌感染引起。
疾病症状:病鱼眼球突出或浑浊发白,体色发黑,腹部膨大,肛门发红。
有的病鱼体表可见有膨胀发炎的患处,尾鳍、臀鳍的尖端和背鳍的后端坏死发白。
解剖观察,有腹水,生殖腺特别是卵巢有出血症状,肠管内有水样物贮积或肠壁充血。
肝、脾、鳔等内脏,特别是肝脏有白色小结节样的病灶,并发出腐臭味。
症状和病程因病例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有急性和慢性型之分。
防治方法:1.放养密度要合理。
每10~15天全池泼洒益生宝碘一次。
2.发病时,全池泼洒巨碘,每1333平方米(水深1米)用一瓶,连用3天。
3.内服双黄毒克(10毫升本品拌2千克饲料)+益生肝服舒(10克本品拌1千克饲料)+强力三黄粉(10克本品拌1千克饲料),连服7~10天。
二、假单胞菌病发病原因:由荧光假单胞菌感染引起。
疾病症状:病鱼眼球突出或浑浊发白,腹部膨胀。
解剖观察,腹腔有腹水贮积。
在鳔、肾、脾有白色结节状病灶,鳔腔内有土黄色脓汁贮积,这是典型症状。
确诊需借助细菌学或血清学检查。
防治方法: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水质。
每隔10~15天用全氯全池泼洒消毒一次。
2.全池泼洒巨碘,每1333平方米(水深1米)用一瓶,连用3天。
3.内服益生金汤(10克本品拌5千克饲料)+强力三黄粉(10克本品拌1千克饲料)+强肝利胆素(10克本品拌2千克饲料),连服7~10天。
三、链球菌病发病原因:由链球菌感染引起。
疾病症状:患溶血性链球菌病的病鱼,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或浑浊发白、出血,病鱼腹部点状出血,鳃盖内侧出血等。
秋老虎发威,罗非鱼链球菌病不可不防!广告编者按:罗非鱼链球菌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今年进入立秋以后,水温仍长时间30℃以上,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暴发率升高。
特精选一佳作,供读者参考。
文/图新希望六和广东片区配方师刘满仔每年6-8月份的高温季节,病害对养殖罗非鱼的用户来说,或是灭顶之灾,不同程度的死亡让养殖户焦头烂额,或大量药物加之,或放弃治疗,随之任之。
今年(编注:2014年)罗非鱼病害依然严峻,据不完全统计,粤西各地区发病率有的已高达7成,部分客户死鱼非常严重;8月份持续高温天气,空气温度38℃,表层水温36℃的情况时常存在,发病率非常高,大部分用户养殖的罗非鱼均有不同程度死亡,7-8月份市场平均投喂率可能只有1%左右;笔者通过几年的市场实践,在粤西地区,对链球菌致罗非鱼之死作一概述,以对防治、养殖有参考意义。
1 链球菌的发现与分类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p.)是一种分布于自然界的革兰氏阳性菌,是人、畜、鱼等重要病原菌。
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报道了鱼类链球菌的爆发和流行。
最早发现鱼类感染链球菌的是日本学者于1957年在虹鳟的养殖中发现的,近年来受感染的鱼类包括多种海水鱼和淡水鱼类,温水性鱼类受链球菌的危害尤其严重。
而中国南方以罗非鱼为主的淡水鱼类受链球菌感染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国内外各研究机构从鱼类分离的链球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可分为海豚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两种。
但根据国内的一些研究所等对海南和广东等取样分离鉴定,确定为无乳链球菌,因此,对粤西罗非鱼危害最大的可能为无乳链球菌。
无乳链球菌被认为是唯一拥有B群特异性抗原的链球菌,因而也称为GBS。
2 最新临床症状与组织病理学罗非鱼暴发链球菌病后,其临床症状和书本、报道的描述有出入,在发病初期体表几乎无任何症状,解剖后可见肝脏轻微坏死,花肝严重或局部坏死或整体颜色偏黑,离群独游,身体颜色偏深,肠道食物甚少、肠道萎缩、胆囊稍偏大,胆汁发黑;发病严重者,体表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浑浊(部分病鱼)、体表充血(部分)、身体消瘦、颜色偏深、肛门红肿(挤压有黄色液体流出)、离群独游、浮头、转圈、时而狂游、时而静止于水面或岸边,解剖可见肝脏坏死严重或黑肝或颜色很浅、脾脏肿大颜色偏红或发黑、肠道无物、肠道萎缩或套肠,肠腔有淡黄色液体(部分病鱼)。
专家指导罗非鱼防治链球菌病摘要:链球菌———罗非鱼世界的H1N12009年的罗非鱼在遭遇价格滑铁卢的同时,又面临着大规模的暴发性疾病———链球菌的威胁。
被广大养殖户、众多媒体称为“绝症”的链球菌病,作为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最早出现在1957年日本淡水养殖虹鳟病例中,距今已有50年的历史,国内最早链球菌———罗非鱼世界的H1N12009年的罗非鱼在遭遇价格滑铁卢的同时,又面临着大规模的暴发性疾病———链球菌的威胁。
被广大养殖户、众多媒体称为“绝症”的链球菌病,作为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最早出现在1957年日本淡水养殖虹鳟病例中,距今已有50年的历史,国内最早的链球菌病发生于1982年,距今也有20年的时间,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做了深刻详尽地研究,然而作为细菌性疾病,链球菌病病原体种类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水产养殖的严重威胁。
今年以来,整个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海南、广西三地,遭遇史上严重罗非鱼链球菌病,损失重大,所有主养区域无一幸免,密度大、水质差的水体罗非鱼死亡率较高,不同品种中生长速度快的、同品种中规格大的死亡率较高,发病水体普遍死亡率在20%~40%,最高死亡率甚至达到60%。
其实在2005年,就有来自罗非鱼主产区的消息称,出现链球菌病,但当时该病只是局部出现。
目前从各地养殖户的情况看,对该病暂无固定的有效医治方法,而少数养殖户病急乱投医,鱼病发生后使用大量兽用或者违禁抗生素现象频繁,如土霉素、环丙沙星、强力霉素、磺胺嘧啶、阿莫西林、甚至头孢类药物等。
由于鱼一旦发病,基本不会进食,所以口服药物的效果往往不佳。
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又常常延长喂药时间或增加用药量,这样很容易诱导产生抗药性更强的菌株。
在此介绍专家综合防治思路,通过提高水体溶氧、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提高水位,稳定水温,减少投料等方式缓解应激因子,然后对水体进行适当消毒(以不影响水质为前提),同时内服抗菌药、保肝护肝药和营养保健品,最终达到根治的目的,应最好做到以下几点:水质处理方案。
茂名是“中国罗非鱼之都”,罗非鱼产业是农业的支柱产业,现已建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罗非鱼“金三角”产业基地。
长期以来,在广大罗非鱼养殖户中,普遍认为罗非鱼是病害少、食性杂、生长快的一种粗生粗养的淡水鱼类,一般很少会出现鱼病,大规模死鱼现象更是罕见。
如果出现鱼病,也不外乎是肠炎病、水霉病、车轮虫病3种,施用常规药物,调节好水质便可治愈。
然而,近年来随着茂名市罗非鱼产业的快速发展,养殖面积的迅速扩大,外地仿冒种苗的大量涌入,茂名罗非鱼“金三角”产业基地从2008年始便出现了原因不明的大量罗非鱼病死现象,起初养殖户们称之为“罗非鱼肝胆综合症”,该病治愈难度很大,困扰着广大养殖户。
2010年起,对罗非鱼链球菌病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研究,探讨切合茂名地区实际的防治方法,以为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治提供借鉴。
1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症状与流行情况1.1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鱼症状(1)鱼塘病鱼症状。
在发病鱼塘,可以清楚地看到,池塘中病情相对较轻的罗非鱼在池塘边缘慢游,逐渐失去平衡,有的在水中翻滚,有的侧身做圆圈运动,病情严重的或濒临死亡边缘的罗非鱼在水面打转挣扎,或间隙性窜游。
有的鱼头潜入水中,鱼尾不断摆动,形成以鱼头部为定点、鱼尾活动的团转式摆动挣扎,不久便不能动弹至死亡。
(2)病鱼体表症状。
病鱼体色基本正常或发黑,眼角膜混浊发白,眼眶、鳃盖、鳍基等充血,眼球明显突出,严重的眼球脱落或瞎眼。
(3)解剖观察症状。
病鱼腹腔积水(腹膜炎);肝、胆肿大,肝状颜色变黄、变白坏死,胆囊囊壁变薄,胆汁变淡甚至无色;有些肝、脾充血、出血;肠道充血,肠管粗大,肠壁变薄透明,吹弹欲破,严重时肠道痉挛,甚至套肠。
1.2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流行情况(1)流行季节。
在茂名地区,每年的5—10月,尤其在8—10月,当池塘水温上升至28~37℃时,高密度养殖的罗非鱼池塘就会暴发链球菌病,轻度发生鱼塘死鱼20%~30%,严重的全塘死光。
(2)危害病鱼情况。
体表有损伤或受环境应激过大的罗非鱼易感染链球菌病,2010年以前主要是规格在150~350g/尾的罗非鱼发病较多,2011年以后,无论是罗非鱼苗种抑或是即将上市的商品鱼一样可以感染而发病,威胁性大,有的县(市)池塘发病率高达65%,池塘发病率最低的县(市、区)也达3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