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复习指导

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复习指导

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复习指导
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复习指导

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复习指导

一、字词精粹

1、正音

栖(qī)絺(chī)譬(pǐ)雠(chóu)嚭(pǐ)赦(shè)鄞(yín)蕃(fān)饩(xì) 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杞(qí)逢(páng)恕(shù)恃(shì)辇(niǎn)壑(hè)媪(ǎo)窥(kuī)踵(zhǒng)挟(xié)膏(gāo)腴(yú)恣(zī)昳(yì)朝(zhāo)期(jī)朝(cháo)间(jiàn)。贾(gǔ)

2、辨音

朝:①朝服衣冠:zhāo(早晨);②入朝见威王:cháo(朝廷;朝见,朝拜);

期:①期年:jī(一周年,一整年);②不期而遇:qī(约定);

逢:①逢:páng(姓氏);②适逢:féng(遇到)

贾:①贾人:gǔ(商人);②贾:jiǎ(姓氏);

间:①时时间进:jiàn(间或,断断续续地);②宣德间:jiān(年间,期间)

3、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4、失其所与,不知.;(智)

5、令壮者无取.老妇,(娶)

6、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娩)

7、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征)8、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

..之于义。(磨砺)

9、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哺)10、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岂)

1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熟)

12、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嗜)13、邹忌修八尺有.余(又)

14、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率)

4、虚词

(一)作动词

(1)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二)作介词

(1)敢以(之)烦执事(拿、用)

(2)将免者以(之)告,公令医守之(把)(3)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凭)

(三)作连词

(1)越国以鄙远(连词,而)(2)亡郑以陪邻(连词,来、用来)(3)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连词,从而)

(4)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于(基本上作介词用)

以其无礼于晋(对)

遂使之行成于吴(和、同)

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在)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到)

皆以美于徐公(比)

赵氏求救于齐(向)

见欺于王而负赵(被)

(一)作连词——表转折,“可是、然而”。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二)作代词——如此、这样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不然,籍何以至此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三)作助词

(1)在形容词、动词、副词之后,相当于词尾,“……的样子”。

项王默然不应

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2)用于句末,与前文中“若”“如”等对应,“像……似地”。

半山居雾若带然

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四)作动词——在应对中表示肯定,“是的、对、好的或同意”;有时活用作意动用法,作“认为……对(正确)”。

妻曰……成然之

5、实词

(1)若舍之以为东道主(如果)

(2)至若春和景明(像)范仲淹《岳阳楼记》

(3)若毒之乎(你)柳宗元《捕蛇者说》

(1)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2)触龙说赵太后(shuì,劝说,说服)

(3)故生死之说(道理,学说)《易·系辞》

(4)使人说于子胥(告诉)《国语·吴》

(1)先帝不以臣卑鄙(学识浅陋) 诸葛亮《出师表》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曹刿论战》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此作动词,以……为边邑)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2)亦雁荡具体而微者(小,细小)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3)动刀甚微(轻,轻微)《庄子·庖丁解牛》

(4)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稍微)

(5)人微言轻(地位低下)

(1)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觉到)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

(3)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4)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懂得)

(1)果行,国人皆劝(勉励)

(2)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三曰劝农功(鼓励)晁错《论贵粟疏》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终、最后)

自杀未遂(成功、顺利地做到)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于是、就)

(1)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主持,执掌)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李白《蜀道难》

(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4)吾闻二世公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该)《史记·陈涉世家》(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正当)《春夜喜雨》

(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诸葛亮《出师表》

(7)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必定)《史记·孙子列传》

(8)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dàng)(适当)《梦溪笔谈·采草药》(9)募有得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抵,充当)柳宗元《捕蛇者说》

(1)朝服衣冠(早晨)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见、朝拜)

(3)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朝堂)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确实)

(2)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真心实意)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如果)

(1)王曰:“善。”(好,表示同意)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美好的)

(3)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4)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

(2)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年间,期间)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4)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空隙、缝隙)

(5)屏人间语曰(暗暗地、私下地)

(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7)故君臣多间(嫌隙、隔阂)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2)此近这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涉及、牵连)

(3)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4)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等到)

(5)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和、同,作连词)

(6)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

(1)太后之色少解(稍微)

(2)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小)

(3)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轻视、看不起)

(5)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年轻)

6、古今异义

(1)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所的包裹、箱子等。)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请客的主人)

(3)然谋臣与爪牙

..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下属,士兵;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4)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5)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

..见久矣(古:不能够;今:不可以,不许。)

(6)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对妻子称呼,或对别人妻子的尊称。)

(7)今齐地方

..千里,百二十城(古:土地方圆;今:某一区域或与中央相对的概念。)7、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兵;使动。)

夜.缒而出,见秦伯(在夜里;名作状。)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名作动。)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名词意动。)

既东封

..郑。(东:在东面;名作状。封:以……为边界;名词意动。) 秦伯说,与郑人盟.。(结成盟国;名作动。)

没死以闻.(使……听到;使动用法。)

赵王之子孙侯.者(称侯;名作动。)

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后嗣者;动作名。)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形容词使动。)

以待乏.也(物质匮乏的时候;形作名。)

虽无四方之忧.(忧愁的事,指外患;形作名。)

无乃后.乎(落了后,太迟了;名作动。)

吊有忧.,贺有喜.(忧:忧愁的事;形作名。喜:高兴的事,喜事;形作名。)

洁.其居,美.其服(洁:使……洁;形容词使动。美:使……美;形容词使动。)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在庙堂上;名作状。)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给他食物吃;名作动。餔,原意指干粮,泛指食物)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羞辱,侮辱;形作动。)

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羞恶之心;形作名。)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形容词意动。私:偏爱;形作动。)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名作状。)

8、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此寡人之罪也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

(2)省略句

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纳之(于)太宰嚭

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

(3)被动句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受蒙蔽,被蒙蔽)

(4)倒装句

介宾短语后置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

乃号令于三军

...曰

又有美于此

..者将献之

宾语前置

何后

..之有?

夫晋,何厌

..之有?

定语后置

国之孺子之游者

.....,无不餔也

固定句式

焉用

..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呢?怎么可以用……呢?)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

..后乎.?(恐怕……了吧?只怕……了吧?)

吾孰与

..徐公美?(……与……相比谁更……?)

岂非

..?(难道不是……吗?)

..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二、文学文化常识

1.关于《左传》

《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卷一六九引)

2.关于《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至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全书以记言为主,与《左传》重记事不同。语言艺术虽不及《左传》,但说理严密,刻划人物也比较形象生动,对后代散文有很大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国语》的作者,旧说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后人认为《国语》和《左传》同出左丘明之手。然而《国语》所记内容又多与《左传》重复、抵触,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把各国的史料汇编而成。

3.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属国别体史书。

4、关于“吴、越之争”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对越国是“福音”,对吴国却是“祸水”,事实上他已沦为越国的内奸了,真是“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而昏聩的夫差却亲嚭疏伍,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吴国的君昏臣佞,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濒亡,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盛而衰,以至灭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而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立志复国的意志和毅力,也历来被人们称颂。

三、阅读鉴赏方法指导

本单元的四篇文言文,在复习时,可用六个字来概括:读、解、辨、理、赏、背。

读: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把文章读流畅,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回顾。

解:理解词、句,可与读同步进行。准确把握有关词、句的意义和特点。

辨:辨析词、句义。通过大量的文言文的阅读,我们已经具备了一些文言词汇、句式、语感的基础,在复习的过程中,经过辨析以达到归纳、整理的目的。

理:梳理课文。对文中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思路,能作概要的梳理。

赏:欣赏特色。文章最有特色之处是什么,人物的特点是什么等都能作简要的赏析。

背:复习背诵。要求背诵的部分,能及时复习,尤其是背诵中多注意那些精彩的、具有哲理性的句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 练习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 命题人:侯小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C.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 ..兮秋风(微风吹拂的样子)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 B.目眇眇兮愁予 ..(使我发愁)与佳期.兮夕张(日子) C.夕济.兮西澨(渡水)遗.余褋兮澧浦(遗弃) D.时不可兮骤.得(很快)登白兮骋望 ..(纵目远望)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映阶碧草自.春色三顾.频烦天下计 天生丽质难自.弃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

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尔.同销万古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但.愿长醉不愿醒但.见悲鸟号古木 C.主人何为.言少钱烹羊宰牛且为.乐 D.将进酒,杯莫.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下列各句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 / 黄河之水 / 天上 / 来,奔流到海 / 不复 / 回。 B.五更 / 鼓角 / 声 / 悲壮,三峡 / 星河 / 影 / 动摇。 C.与 / 君歌 / 一曲,请 / 君为我 / 倾耳 / 听。 D.家住 / 吴门,久作 / 长安旅。五月 / 渔郎 / 相忆否 6、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斯。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7、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具艺术辨证法。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鹤鸣楚山静,霜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名家短篇秋天散文精选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名家短篇秋天散文精选 篇一:秋天名家散文集选 秋天名家散文集选 秋天的纪念 自古以来,秋是悲伤的象征,是没落的表现,是人生愁绪的晴雨表。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在《燕歌行》也有同样的诗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自然界万木萧条落叶纷飞,首先映入人的眼帘,自然界的物象使人产生了心灵的共感,由宇宙的四季自然联想到人生的四季,“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叶飘零,及物及人,悲从中来,正如陆机《文赋》所言“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物之枯荣引发心之悲喜。 愁,心之秋也。诸如李白“人烟寒桔橘,秋色老梧桐。”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柳永“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孟浩然“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元萨都刺有五绝云“秋

风吹白波,秋雨鸣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唐朝诗人马戴更把这种愁绪推到极致,“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羁旅他乡,忽见落叶纷披,秋气袭人,孤灯独坐,情思顿生,纵使少年也添老。空园白露,孤壁野僧,极为清寒寂寥之境,沧桑至极,欲说还休。杜子美《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常年在外,忽逢秋叶飘零,联想身世之苦,多病的时节,失落的人生,他的满腔愁绪劈空而来,万里与百年,无涯的空间与飘渺的时间,艰难苦恨,潦倒新停,尽付昏昏浊酒滔滔江水。他的《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旅居夔州时期,飘摇难料的身世,颠沛流离的老境,欲济无楫的失意,国难家愁与秋的荒凉冷落浑然一体,苍凉的悲壮,苍茫的愁绪,排山倒海,风云变幻,动荡不安,正如“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之际,诗人酬志无门,只能游于江渚之上,当他体验了底层的苦难,便获得了精神的回归,“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秋,却是意境的写照,清冷、萧瑟、寂寥、悲凉、质朴,是人生繁华落尽“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王勃的意境更为开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则以豪放见称,“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苏轼这个大才子,心境随世态而渐老,他的笔下既有色彩斑斓的五色之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又有往事如烟

专题一先秦时期

专题一:东西辉映 中国: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前) 阶段特征及表现 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基础。 表现: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政治上: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经济上: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井田制;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农作物已具备。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业活动得到鼓励,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文化上: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夏朝历法《夏小正》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形成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重农抑商的政策出台。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文化: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考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商鞅变法 重、难点知识内涵阐释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篇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湘夫人》(屈原)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菩萨蛮(其二)/韦庄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旅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

国殇/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菩萨蛮/温庭筠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散文之都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诗人有别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项羽之死/司马迁阿房宫赋/杜牧推荐作品 西门豹冶邺/褚少孙大铁椎传/魏禧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欧阳修祭十二郎文/韩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方苞陶庵梦忆序/张岱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自主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项脊轩志/归有光推荐作品 游沙湖/苏轼 苦斋记/刘基

中国古代先秦史单元测试题

中国古代先秦史单元测试题 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 ()1.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 A、晋南豫西 B、晋西豫南 C、陕南豫西 D、冀南豫北 ()2.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城濮之战 D.国人暴动 ()3.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4.公元前18世纪平王东迁后,朝野出现的现象是 ①周室衰微王命不行②迁都频繁异姓反叛③列国内乱诸侯兼并④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王权的加强 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6.书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主要指商朝 A.疆域空前辽阔 B.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C.经济发达、城市遍布全国 D.都城建筑宏伟华丽 ()7.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 A.夏、商 B.商、周 C.西周、春秋、战国 D.夏、商、周()8.下列关于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业物品种增多,后来习称“五谷”都已种植B.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 C.青铜铸造业发达,称为“青铜时代”D.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9.夏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奴隶的地位低下 B.奴隶主极其残忍C.当时的畜牧很少 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10.夏商两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增强国力 ()11.有关夏、商、西周三代交通与商业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夏朝交通工具已有车、船 B.商民善于经商,后来经商之人被称作商人 C.西周都城镐京交通发达 D.夏朝已设旅舍与邮驿传递制度 ()12.我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确立于先秦时期,其主要依据 ①形成了全国性的商业市场②掌握了先进的耕作技术 ③集中了所有手工业中心④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所有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13.下列水利工程位于淮河流域的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芍陂 D、西门豹渠 ()14. “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教学设计 总论 【学习目标】1.熟练诵读课文,背诵《六国论》。2.体会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结构特点。3.了解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作品中表现的情与理。 【课时安排】8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1.学习“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散文的写作特点。 2.结合注释,疏通《六国论》一文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阅读“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课文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整体特点。 二、学习探究 1.结合注解,梳理《六国论》一课的词语。准确理解课文意思,做学案“积累整合”部分。 2.找出文中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3.分析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4.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六国论》并探究其主旨 【活动过程】 一、理清作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 二、诵读课文,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体会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的特点。 四、阅读苏洵《六国论》和李桢《六国论》,及有关历史资料,谈谈你对六国灭亡原因 的看法,写一篇小论文。 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伶官传序》,疏通课文意思,理清文章思路。 【活动过程】 一、结合注释,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语句。准确理解课文意思。 二、熟练诵读,理清文章思路。完成学案“学练平台”部分。 三、明确文章中心论点,分析本文怎样用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第四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伶官传序》,品味其语言,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活动过程】 一、熟练诵读课文,仔细体会本文语言的三个特点:语言委婉,气势充沛;文笔酣畅, 波澜起伏;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二、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领会作品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三、熟记并理解本文引用的名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讨论本文的观点及名句中传达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是否仍有指导意义。写一篇小论文 互相交流。 第五、六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祭十二郞文》,了解祭文的特点,品味其语言,体会其感情。 【活动过程】 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3.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法。 4.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

20.曹丕的文章“不朽说”: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

曹丕之文章“不朽说”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文章不朽说” ,是以人生价值为终极指向的文学价值命题。它以探讨文学作品功用和价值的形式 ,阐发了文章著述事业对于人生的功用和价值,人的肉体生命转瞬即逝,只有文章能使作者扬名于时,流名于世 ,容载作家生命的内涵超越时空限制而获得永恒。 关键词:不朽说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个体价值 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在思想上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儒学传统的文学观点乃是原道宗经,文学一直以来就只是经学的附庸,受到了经学严重的束缚,少有独立的地位。《诗三百》被尊为“经”之后,人们更加忽视它的文学特点,并遭到种种的曲解。而作为文学代表的汉赋虽然盛极一时,但由于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弱点,因而受到人们的轻视。杨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曹丕之弟曹植,文章称建安之杰,但是他也不敢正视文学本身的价值,认为“辞赋笑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末世也。“他们都囿于传统”教化观“的思维模式之中而难以自拔。许是曹丕随其父曹操征战南北,戎马疆场,其具有更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他却能在其《典论.文论》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即文章的“不朽”说。这是中国文论史上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魏晋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 其中“不朽”的概念是取自于《左传》中的“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的存在论传统说法。儒家强调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其根本的立足点在于个体本身的价值,而在于其内在的方面。道家也有不朽论,其不朽论源于老子“贵身”的思想。可见道家也把不朽定位在个体本身的价值上。建安时期是一个思想解放、人性自觉的时期。王权和神权的失落、儒家思想统治的松动,以及动乱流离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对生命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加以反思和追问 ,发出了沉重的悯怀时事、忧嗟人生的慷慨心音。这种感伤人生的思潮 ,在东汉末年就已肇先声。从汉末的文人五言诗中我们已可以感受到,发生在一些失意文人身上的感伤生命、叹惋人生的苦闷情绪,便强烈地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终极关怀的意义。他们普遍以悲凉的情调,咏唱着生命的恋歌: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今日良宴会》)“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汉末以来慷慨感伤的情感基调,究其根源,都与人们对

吉本道雅《中国先秦史の研究》简介

吉本道雅《中国先秦史の研究》简介 胡宝华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 2005年日本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出版了“东洋史研究丛刊”的第67册”,即吉本道雅著《中国先秦史の研究》。作者现年48岁,任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典型的少壮派学者。记得1988年笔者去京都大学留学的时候,吉本道雅还是一位刚刚读完博士后期课程,留校担任东洋史研究室的年轻助手,时光飞逝,二十年后的今天,俨然已成为京都大学的中坚学者。在这期间,吉本道雅以执着的精神在先秦史领域辛勤笔耕,先后在《东洋史研究》、《史林》、《东方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40余篇研究论文,这部近五十万字的论著既是吉本道雅前半生的学术总结,也是为他摘取京都大学博士桂冠的学位论文。全书共588页,分为三部。第一部“西周期”、第二部“春秋期”、第三部“战国期”。以下对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与观点做一简单介绍。 首先作者在该书的序论“中国先秦史研究的课题”部分,概观了日本战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历程,指出长期以来对日本先秦史研究产生很大影响的是恩格斯提出的“氏族制”观点。现在的研究应该跳出这个基础概念的框架,否则是不可能把握住先秦时代的发展特征的。其次,迄今为止先秦史只是在探求产生秦汉专制主义原因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作者主张先秦史研究应该从西周、春秋、战国的长时段历史中,搞清在此期间各时代所呈现出的连续与断层的发展脉络与历史原因。 本书的第一部《西周期》只有《西周后期的周王朝:册命金文的分析》一个章节,作者以冊命金文为素材考察了西周后期国家制度的发展。作者根据冊命金文,阐述了周天子对管内诸侯册命的统治机构的存在方式,即身份制的制订过程。周天子以官职为媒介,将管内诸侯统制在官僚制下,对管内诸侯通过册命给予相应的身份,授予具体的职务以及在王畿享有的权益等。作者依据已故京都大学先秦考古学教授林巳奈夫的青铜器考古学断代研究观点,对西周各个时期所呈现出的问题,如邑田不足、权益再分配、军事负担加重等诸矛盾进行了详细论证,指出正是上述问题导致了西周管内诸侯的离叛,并使西周王朝走向了崩溃。 第二部的上篇《中原政治史的推移》叙述了从周王室东迁到春秋中期的政治史发展,考察说明了覆盖中原的政治社会秩序的动态发展。在第一章《东迁期:周朝的东迁》,首先论证了周朝的东迁是诸侯争霸的重要契机。西周后期随着王位继承出现的混乱,王朝及诸侯国的统治体制相继解体。西周灭亡之后,中原地区具有实力的诸侯国纷纷将周边的小国纳入各自的势力范围。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各诸侯国间的国人因军事的原因,增大了所承受的经济负担,并因此动摇了诸侯对其国人的统治。为解决诸侯之间的纷争,诸侯国之间的结盟应运而生,而盟主也成为当然的霸主。 在第二章《春秋前期:齐之霸权》和第三章《春秋中期:晋国的霸主体制》中,作者对以往学界很少有人深究过的霸主时代的春秋社会结构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春秋时期霸主体制的实际状况做了大量细致的考证。作者在第二章分析了齐桓公的霸业以及此前的“小伯”结构状态。在第三章考察了春秋中期占据中原的晋国霸主体制。文中指出齐国一方面维持着与周王朝等“西方”势力互不干涉的政策基调,一方面积极致力于实现统合中原与淮河流域势力的目的。所谓齐桓公“勤王”是一种借助周王朝来获得援助的一个机会,春秋中期的周、齐,处于一种异常的态势之中。另一方面,晋国从西周开始即与周王朝关系密切。依靠周天子的提携得以进出淮河流域。晋文公以偶然的机会获得了洛阳以东的霸主地位。晋国在统合中原的过程中,周天子的权威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晋国在处理与周天子的关系,确保霸主地位方面确实下了一番煞费苦心的功夫。晋国称霸自召陵会盟之后走向解体。但是尊奉周王朝、统合了中原的晋国,则被视为中原地区政治秩序的唯一模式,并一直影响到战国中期政治史的发展。 在第二部中篇《春秋时期的社会》,作者在此前政治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春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5分) 1、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情况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至于颠覆到了……地步 4、可谓智力孤危智慧力量 5、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 6、刺客不行不去行刺 二、找出词类活用词并解释(5分) 1、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 2、义不赂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3、以事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 4、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牧连却之使动使退却 6、始速祸焉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三、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28分) 1、六国互丧,率赂耶交错,一律、一概 2、不能独完完好 3、思厥先祖父他们的 4、举以予人拿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 6、暴之欲无厌满足 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奉送更加 8、强弱胜负已判矣辨别 9、理固宜然从道理上说应该这样 10、以地事侍奉、对待 11、始有远略开始、起初谋划、打算 12、始速祸焉才招致 13、后击者再,牧连却之两次使退却 14、洎牧以谗诛及、到 15、革灭殆尽之际将要 1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17、胜负之数天数 18、或未易量或许 19、封天下之谋臣封赏 20、为人积威之所劫胁迫 2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2、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跟从 四、解释一词多义(23分) 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 2、得①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 ③诚不得已(能够)

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 (优势) ②其势弱于 (势力) 4、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②以攻取之外凭借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 ④子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 ⑤以地事,犹抱薪救火用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 ⑦洎牧以谗诛因为 ⑧以赂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 五、分析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6分) 1、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2、为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3、尝五战于状语后置 4、其势弱于状语后置 5、举以予人省略句(省略代词“之”,应为“举以之予人”) 6、赂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 7、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被动句六、翻译下列句子(15分)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赂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国。贿赂国因而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国的土地越多,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厉害。所以不用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一直发展到灭亡,按道理讲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相较,或未易量。 假使、、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国。燕国的刺客不去行刺王,国的良将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国相比较,或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4、呜呼!以赂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国的土地来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国),那么,我恐怕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国积蓄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地被削弱,一月月地被分割,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蓄的威势胁迫啊! 《伶官传序》文言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参考: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知人论世来欣赏诗歌。 ①“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③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幻灯显示,同时播放此词的歌曲)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另一首优美的词《如梦令》(幻灯显示)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幻灯显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学生思考发言。其他学生及时纠错和补充。 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幻灯显示)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幻灯显示)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第二课时 一、自主鉴赏 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 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

曹丕《典论论文》节选阅读答案

曹丕《典论论文》节选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2题。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似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11.对下面这句文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A.——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追求富贵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B.——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文章书籍,从文章书籍中读出深意,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C.——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流传后世。 D.——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文章书籍,从文章书籍中读出深意,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追求富贵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12.选择下面四个文言句子所对应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 B.“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慢慢消失,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上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化,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C.“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这样,那么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流逝过去罢了。 D.“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 参考答案: 11.C 12.B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 六个分期: 一.先秦时期(——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兴起】 二.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专制大一统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1年)【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五.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 六.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1912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古代社会由胜而衰】 口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前221年) 分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分封制 政治宗法制 礼乐制 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夏、商、西周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发展、城市 文化:甲骨文、日食记录

齐国改革 政治鲁国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水利设施、土地制度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私商、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思想、科技、文学 一.原始社会 【政治】:禅让制 【经济】:原始农业 1.农作物:粟和水稻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3.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 二.夏、商、西周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政治】: (一)夏商国家制度 1.夏王朝王位世袭与公共权力 2.商王朝:神权色彩与内外服制度

(二)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 1.分封制: (1)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土地和人口 ①受封对象:功臣、宗族姻亲、先代贵族 ②受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 ③诸侯的权利:对下属进行再分封 (3)特点:①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②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纽带。 ③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拓展了疆域。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政权结构由松散趋于严密,西周成为强国。 ④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等权利,为春秋割据埋下了隐患。 2.宗法制: (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有序统治。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①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制度。 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③原则: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 (3)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 ②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家”和“国”统一(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④血缘关系维系 (4)影响:①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权的政治法律工具。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胜负之数.(次数),存亡之理 B、六国互.(相互)丧,率赂秦耶? C、洎牧以谗.(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 D、思厥先祖父,暴.(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④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 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也相同 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不同 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相同 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相同类型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①、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③、师不必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贤与弟子④、可谓智力 ⑤、思厥先祖父 ..之数,存亡 ..之理 ..⑥、则胜负 ⑦、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亦百倍 A、③④ B、①⑦ C、②⑤ D、①⑥ 5、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6、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兵器)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2019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选修)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 一、白居易《长恨歌》 1.《长恨歌》中“,。,。”从黄昏到黎明,集中描写了唐玄宗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2.《长恨歌》中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的句子是:“, 。” 3.《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 4. 文中描写杨贵妃天生丽质(貌美)的句子是:,。 5.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两个表示情愿相爱永不变心的诗句,这两个诗句是,。 6. 表现贵妃对玄宗绵绵不尽的相思的句子是: 7..渲染出凄凉情景的句子是:,。 二、屈原《湘夫人》 1.《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 2.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就是化用《湘夫人》中的““,。”两句诗。 3.“,。”两句诗表现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执着。 4.“,。”写湘君把外衣抛到江中去,把单衣丢在澧水旁。是希望湘夫人能知道他曾经来过。 5.《湘夫人》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湘君不敢对湘夫人表白心迹的句子是:, 。 6.《湘夫人》中,湘君抛弃湘夫人的赠礼,显现出绝望情绪的句子是:, 。 三、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1.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2.李白的《行路难》用比喻手法表达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的两句诗是 “,。” 3. 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4.《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 。 5.《拟行路难》(其四)中的“,。”以浅近的比喻说明复杂的现实内容。 6.“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四、杜甫《蜀相》 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4.《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 5.《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6.杜甫《蜀相》中的“,。”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7.《蜀相》结尾两句“,。”,作者对诸葛亮的思表达了无限的哀思,对于他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原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8.姜夔《扬州慢》词序中“寒水自碧”一句与杜甫《蜀相》中的“”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陆游《书愤》 1.《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2.《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 3.《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4.《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 5.《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

高中古代纪传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专题讲座 高中古代纪传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金英华(北京师范大学燕化中学高级教师) 在我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历程上,传记散文是一朵翘翘早开而又久盛不凋的奇葩,以它独特的丰姿华彩,向人们展现着隽永的艺术魅力。 一.该主题的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一)教学价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性质有如下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说明:“学习古代优秀作品”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可见,文言文教学价值在于“见识经典”:一是认识功能——文化价值,即学习在于传承文化;二是陶冶功能——教育价值,即学习在于提高道德修养、确立人生责任等;三是发展功能——艺术价值,即学习在于克服语言断层、提升审美品位等。作为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文言文,尤其是传记类文言文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大的现实借鉴和利用的意义”。 (二)古代传记类散文特点 在我国古代,传记类散文是由纪传体史书发展而来的,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文学的一般特性,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两种成分。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作品。换句话来说,古代传记类散文是以历史事件为经,以历史人物为纬,在将事件与人物有机组合交织出的一幅又一幅历史画卷中,不只是平面地再现历史事件的交替,而是在错综的场景中凸现出了历史人物的典型化形象,具有极浓的文学色彩的作品。 (三)古代传记类散文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篇目多,容量大,选文杂,文体异。下面从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与高考试题选测两个维度,看看古代传记类散文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本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90分钟100分) 一、基础知识(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瓮报牖,仇爽.垲也爽:舒服。 B.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教……写字。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方法。 D.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殆:大概。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累:堆积。 B.迩.年狱讼,情稍重迩:远。 C.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俾:使。 D.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了:了解,明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料得清贫 ..辍飧饔以劳吏者..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C.吾小人 B.奸民久于狱,与胥卒为表里 .. ..D.大块假我以文章 5.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次.岁月,异年谱也C.甚善。名.我固当 B.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D.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6.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B.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C.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D.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C.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B.早缫而绪,早织而缕D.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8.下面是对不同年龄的代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立②花甲③耄耋④始龀⑤弱冠⑥古稀⑦知命⑧不惑 A.④①⑤⑦⑧②③⑥C.④⑦⑤②⑧①⑥③ B.④⑦①⑧②⑤③⑥D.④⑤①⑧⑦②⑥③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对人的称谓时常先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如“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B.古代自称时则常用谦词,帝王则自称“孤”“寡人”,如“寡人之于国也”;而一般人则自称“愚”“仆”等,如“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报任安书》)。 C.古代若对他人不敬时常用贱称,如“小子”“竖子”等,如“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D.古代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对逝者的尊称,如“妪,先大母婢也” (《项脊轩志》);在称谓前加“从”则表示叔伯关系,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0.补充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使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夫天地者,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会桃花之芳园,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借书满架,偃仰啸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__________________,风移影动,_________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阅读鉴赏(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