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两汉散文之史传散文
- 格式:ppt
- 大小:769.50 KB
- 文档页数:23
两汉辞赋散文古意流转,两汉辞赋之韵在历史的长河中,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璀璨时代。
辞赋,作为一种富有韵律和抒情的文学体裁,在两汉时期达到了巅峰。
诗人们以辞赋为媒介,抒发对时代的独特感悟,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经典之作。
双汉之韵:两汉之际,文人辈出,辞赋兴盛。
汉初,刘邦开创盛世,赋诗文之风势如破竹。
而在汉宣帝刘询、汉武帝刘彻之时,辞赋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这一时期的辞赋,以豪放奔放、雄浑豪迈为主,表达了对时代的理解和对理想的追求。
豪放奔放:汉武帝时期,辞赋更加注重豪放奔放之风。
气势磅礴的《离骚》一篇,被誉为豪放之巅峰。
屈原以奔放的辞藻,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对理想的执着,使人感受到了激荡澎湃的豪情。
雄浑豪迈:而汉宣帝刘询则注重辞赋的雄浑豪迈。
他的辞赋中充满了对人生奋斗的热情,表达了对事业的追求。
其作品中既有对古代英雄的崇拜,又有对理想的坚持,使人感受到一种激昂的豪情。
情景交融,意蕴悠长:两汉辞赋以其豪放奔放、雄浑豪迈的风格,描绘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它既是对时代的真实写照,又是诗人心灵深处的真挚流露。
在这些文字之间,情景交融,意蕴悠长,使人仿佛穿越时光,感受到两汉文人在乱世中的坚守和奋斗。
传世之作:两汉辞赋中的传世之作如《陈情表》、《大风歌》、《广陵散》等,都成为后人传颂不衰的经典之作。
这些辞赋作品在描绘历史画卷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它们以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结语:两汉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是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它们以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展现了两汉时期文人的豪情壮志,为后世留下了永恒的文学典范。
在时光荏苒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些文字中蕴含的独特韵味,受到这些文人墨客的深情厚意。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总结归纳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散文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重视。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为古代文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表达观点、表达情感的平台。
本文将对两汉散文的主要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影响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一、两汉散文的主要特点1. 客观写实:两汉散文以客观的视角描述事物,追求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作家们常以旅行、游历、观察等方式,描写自然景物、社会风貌、人物形象等。
2. 清新自然:两汉散文讲究自然之美,注重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写景时追求具体形象和生动细节,给读者带来清新愉悦的感觉。
3. 抒发情感:散文在两汉时期被广泛用于表达情感。
作家们通过对家国、爱情、友谊、生活等主题的感悟,表达内心情感的真诚与坦荡。
4. 善用比喻:两汉散文以形容、比喻等修辞手法为常用手段,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两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薤露行》:这是《楚辞》中的一篇散文作品,作者屈原以客观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一场旅行途中的经历,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是两汉时期最有名的散文之一。
它以客观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景,融入了作者个人的观点和感悟,充满豪情壮志。
3. 《过秦论》:贾谊的《过秦论》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政论文章之一。
他运用比喻、修辞等手法,点明了秦朝统一之后的弊端,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4. 《孟子·尽心下》:孟子的这篇文章是一种道德散文,通过议论和对话的方式,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应该做的事情。
三、两汉散文对后世的影响1. 形成了文学风格:两汉散文的清新自然、抒发情感的风格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传统。
2. 拓展了文学表达方式:两汉散文突破了诗歌的限制,以自由灵活的方式表达文人的思想和情感,并对后世的散文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 形成了文人思想倾向:两汉散文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文人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的看法,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先秦到两汉的散文发展脉络史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和因伤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
而先秦的散文主要是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其中包括有《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在这当中,又可以把它们分成三类:一是作为文献结集的《尚书》以诰命体形式出现;二是按年代记史的《春秋》、《左传》,以编年体形式出现,;三是分诸侯国记史的《国语》、《战国策》,以国别体形式出现。
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始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甲骨卜辞是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凶吉应验情况刻在加固之卜兆旁。
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方面,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的状况。
如:“㞢于王吴□二犬”(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记载了王吴他受到殷人的侑祭(㞢祭)。
同样,商周的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最早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如:“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肜日。
”(《殷文存》)开头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然后叙事。
到了周代,不仅有了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
如:“隹(惟)王元年六月既朢乙亥,王才(在)周穆王大(太)[室],王若曰:曶,令女(命汝更)乃且(祖)考(司)卜事,易女(锡汝)赤巿(韨)、□,用事。
王才(在),丼吊易(邢叔锡)曶赤金,曶受休[命]于王。
曶用丝(兹)金乍(作朕)文孝白(考宄伯)牛鼎,曶(其)万[年]用祀,子子孙孙(其)永宝。
”(《曶鼎》)当中就讲周懿王或孝王的元年六月的乙亥日,周王在穆王大室册命作器者—曶,命令他继承祖考的职司掌管周王朝的卜事,即铭文所谓的“更(赓)乃且(祖)考司卜事”,并且赏赐了作器者。
邢侯后人在宗周为王臣者井叔还赏赐作器者以赤金(铜)一钧(30斤)。
作器者感到荣耀,遂以赤金作鼎以为纪念。
先秦两汉散文赏析:历史与诸子散文之变迁
先秦两汉的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方面,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其中,《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历史散文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一般地说,先秦的历史散文文学性不强的有《尚书》、《春秋》,而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其代表。
诸子散文方面,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
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此外,在两汉时期,还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历史著作,以及贾谊、晁错、桓宽、王符、崔寔等先秦诸子散文的余波,他们的政论散文为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政治主张提供了有力的文字记录。
同时,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也展现出两汉时期的诗歌风采。
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引言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散文创作取得最高成就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诗歌已经达到了巅峰,但散文也逐渐崭露头角,并在一些杰出的作品中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几部代表作品。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东晋时期刘义庆所著的一部集合了历史典故、轶事和人物小传的散文集。
它以独特而精彩的笔触和生动有趣的描写,展示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世说新语》以短篇小文为主,每篇都以一个轶事或典故为基础,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来反映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
《论衡》《论衡》是西汉时期王充所著的一部辩证性散文集,也是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重要代表作。
这部作品总结了古代哲学思想和科学知识,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深刻的观点。
它以辩论为基本形式,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对比和分析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论衡》不仅在哲学思想方面具有创新性,而且在文学表达上也堪称经典。
王充运用了大量寓言、比喻和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得《论衡》成为两汉散文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是西汉时期班固所著的一部记载了当时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的编年体著作。
其中包括了大量散文作品,如班固自己的《白虎通义》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水平,而且在思想内容和文学形式上也都具有独特之处。
《汉书·艺文志》通过对各种文学作品的介绍和评价,展示了当时散文创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它为后来散文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成为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重要见证。
结论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包括《世说新语》、《论衡》和《汉书·艺文志》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而精彩的描写方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秀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古代散文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常识】关于文学体裁知识,你知道多少文学体裁知识归纳(一)散文1. 古代散文在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经历以下发展历程:(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3)魏晋南北朝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骈俪文体。
两晋散文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为代表。
北朝的《水经注》不仅是地理著作,也是描绘山水风光的散文著作,为散文开拓了新的领域。
(4)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5)明代散文先有前后“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6)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更注重“义理”的体现。
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 现代散文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其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与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两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两汉散文的特点两汉时期的散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各异。
总体上,两汉散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语言简练明快:两汉散文追求表达简洁明快的特点,注重内容的生动性和表达的直接性。
2. 文笔流畅优美:散文中的句子通常简练流畅,修辞手法灵活多样,以达到优美的效果。
3. 讲究修养与德行: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散文作品常常注重培养修养和弘扬道德。
4. 长短结合,形式多样:两汉散文的篇幅长短不一,既有篇幅较长的散文,也有篇幅较短的短篇散文。
二、两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认为是两汉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它载有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以问答的形式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品德修养。
2. 《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继承了先秦编年体的特点,以史事为基础,同时融入了散文的表现手法,以庄重而雄伟的笔调描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3.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刘勰所著的文学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鼻祖。
它以鲁迅称之为“最早的文化著作”,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对于散文的发展和规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两汉散文的题材内容1. 社会风俗描写:两汉散文经常描绘各种社会风俗、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以展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2. 怀古咏史:考古文字记载,两汉之间,社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学问兴盛,文化多元,这一时期的人们对过去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许多散文作品以怀古咏史为主题。
3. 思考哲理:儒家思想对两汉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道德伦理等哲学问题。
四、两汉散文的流派及代表作1. 比兴派:两汉散文中的比兴派以警示人们的行为方式为主题,它以喻体抒情为主,代表作品有汉代刘安的《孤愤赋》。
2. 宣传派:宣传派的特点是歌颂当时的权贵,赞美君主和朝廷,代表作品有汉代班固的《汉书·律历志》。
3. 学术派:学术派的作品主要是关于学问、文化等方面的论述,代表作品有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淮南子为两汉时期史传散文代表作
1、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bai,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
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
工辞赋,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代表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等。
2、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第九章汉代论说散文与史传散文了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了解贾谊、晁错、刘向、扬雄、王充、王符、仲长统等人的代表作品和散文风格。
掌握两部杰出的史传散文:《史记》和《汉书》。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史记》、《汉书》两书的体例、创作过程以及流传情况等基本常识,重点掌握两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史记》的开创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比较。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九章汉代论说散文与史传散文汉代是中国古代散文继先秦之后的又一繁荣期,其突出成就当首推以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为代表的史传散文,其次是以汉初贾谊、晁错为代表的论说散文。
第一节汉代论说散文发展概说一、贾谊、晁错与西汉论说文1.西汉论说文的特征:西汉论说文都是奏、疏、表、策之类的应用文,是探讨政治问题、表达政治见解的说理散文,它是在先秦诸子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和先秦诸子的文章相比又有明显的不同。
由于先秦诸子处在国家分裂和历史转折时期,为建构新的政治、思想、文化横式各自著书立说并相互攻讦,就成为先秦散文的一大特点;而汉代散文家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之下,他们关注的是如何以秦亡为史鉴,使新王朝长治久安。
所以这一时期的政论文,内容上关注现实,针砭时弊,发表政见,这使他们的文章一般都有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质朴无毕的特色,还有一些文章写得富有气势,饱含感情,很有文采。
2.贾谊的代表作《过秦论》和《陈政事疏》《过秦论》是贾谊一篇政论而兼史论的散文。
文章取名“过秦”,实则“过汉”,借秦的灭亡告诫汉朝皇帝不要重蹈复辙,全文结尾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用意犹为明显。
该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先讲秦自孝公到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等。
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句式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极尽夸张和渲染,造成语言上的生动气势,具有排山倒海之势。
接着笔锋陡转,运用对比手法,写强大的帝国,竟然在转眼间,被一个无名小卒、智商平平、手无寸铁的陈涉,以摧枯拉朽之势轻而易举的灭亡,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由此总结秦亡的教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一、秦代散文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
“车同轨,书同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秦王朝的极端专制和愚民政策,也使思想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
短促的秦王朝,文学上没有多大成就。
刘勰说:“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
曾官至丞相。
其议论风发、文采丰富的散文实为秦统一以前所创作,代表作品为《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封奏章。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以下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心理,从“跨海内、制诸侯”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
文章首先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国君重用客卿使秦富强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于秦有利。
接着,铺陈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以小喻大,说明为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对于比色乐珠玉宝贵得多的客卿更应唯贤是用。
最后,指出逐客之害。
文章末尾,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
全文铺陈排比,比喻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音韵铿锵,文采斐然,既富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特色,又开启汉代辞赋铺叙藻饰的特色,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被后人誉为“骈体初祖”。
秦朝建立后,李斯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如《琅邪台刻石文》、《会稽山刻石文》等),具有法家辞气,清峻峭悍,质朴浑壮,铺张尽致,对汉魏以后的碑铭文体有一定影响。
二、西汉政论散文西汉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论说散文、书信体散文等。
(一)汉初政论散文两汉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成就最高。
刚刚建立的汉王朝需要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面临着长期战乱导致的经济凋敝、外族威协、政治制度革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对催生优秀的政论散文有内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