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24 司马光教案-作业及答案-教学反思-精品
- 格式:docx
- 大小:28.88 KB
- 文档页数:9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 司马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司马光的人物形象,理解他的智慧和勇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用关键词和关键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人物的敬佩之情,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的智慧与勇敢,培养他们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和智慧。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
2. 课文背景:介绍司马光的历史背景和他在《资治通鉴》中的地位。
3. 课文结构: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司马光的人物形象,理解他的智慧和勇敢。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句和长句。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司马光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4.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六、板书设计1. 司马光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学过程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 拓展作业:查阅司马光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优点和不足。
2. 教学改进: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司马光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司马光教学反思第1篇】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更能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才不会掉进水缸里,学生的智慧真是可爱至极。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话音刚落,可爱的曹俊同学立刻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
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
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
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13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指导学生能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认识生词,带着感情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在危急时刻能冷静分析、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谁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来说一说。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板书课题:司马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情?2、指名(1-2人)说说文章内容过渡:刚才,学生们非常认真仔细地读课文。
昨晚,他们安排了一场预演。
现在老师应该检查你对单词的掌握程度。
你有信心吗?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词语,指名认读。
(2)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引读第一自然段。
(2)看完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展示课文的插图。
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自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他是谁?(2)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区别?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3)读这一段第二句话,把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读清楚。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司马光》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北宋名臣司马光的历史事迹。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传承以及两宋文学的发展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中国帝王的权力和官员的分工;2.学生能够知道司马光是谁,以及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贡献;3.学生能够感受到平明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代诗词的发展和传承。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习如何通过阅读理解历史故事;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扬中国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于文化传承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和历史长河的重要性,传承文明。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本篇课文学生能够了解到古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传承以及两宋文学的发展。
2.让学生感受到平明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代诗词的发展和传承。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承和历史长河的重要性。
2.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1.通过展示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
2.激发学生对于中国文化传承的兴趣和热爱。
2.课堂教学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简牍等文物,让学生了解古人们是怎么记录历史和文化的。
第二步、阅读理解1.针对文本内容进行抽象和概括总结,让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
2.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提倡互相学习,表达彼此对于文本内容的看法和理解。
第三步、文化点拨通过展示文物、诗句等,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传承,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热爱。
第四步、带着问题阅读针对文本进行提问,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第五步、文本分析通过文本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文化传承对于维护民族尊严和自信的重要性。
第六步、总结回顾通过总结回顾,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4《司马光》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会认“司”“庭”等9个生字,会写“群”“跌”等13个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从故事中体会到司马光的机智和勇敢,培养自己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讲述司马光在玩耍时,一个小孩不慎掉入水缸,其他小孩都害怕逃跑,只有司马光勇敢地用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孩的故事。
2. 生字词:司、马、光、群、儿、戏、庭、登、跌、没、众、弃、持、返。
3. 句式练习:使用“没有……只有……”进行句式练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会认、会写生字词。
2. 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司马光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2. 新课: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3. 句式练习:使用“没有……只有……”进行句式练习。
4. 小组讨论:讨论司马光的勇敢和智慧,以及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5. 总结: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司马光的勇敢和智慧。
板书设计1. 课题:司马光2. 生字词:司、马、光、群、儿、戏、庭、登、跌、没、众、弃、持、返。
3. 句式练习:“没有……只有……”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抄写生字词,用“没有……只有……”造句。
2. 课后作业: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良好。
2. 改进措施:在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是《司马光》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会随时为您提供服务。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内容部分,特别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学习以及句式练习。
24 司马光【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作业新设计】1.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tiě diē)没.(méi mò)水中。
众皆.(kǎi jiē)弃去,光持.(chí c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ɡ bìnɡ),儿得活。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群儿戏.于庭。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3)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参考答案:1. diē√ mò√ jiē√ chí√ bènɡ√2.(1)戏:玩耍。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2)登瓮:爬到缸沿上玩。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3)破之:水缸破了。
之:它,指水缸。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板书设计】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在实际教学《司马光》中,教师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司马光(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 学生能够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戏于、登、没、众、弃、持”等词语造句。
- 学生能够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中“登、没、弃、持”等字词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司马光聪明、遇事冷静、爱动脑筋的好品质。
教学内容- 课题:24 司马光-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会用“戏于、登、没、众、弃、持”等词语造句。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 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中“登、没、弃、持”等字词的意思。
2.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PPT课件、图片、视频等。
- 学具:学生自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课堂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4. 教师讲解:- 讲解生字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5. 课堂练习:- 学生用“戏于、登、没、众、弃、持”等词语造句。
6.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板书设计- 课题:24 司马光- 重点字词:戏于、登、没、众、弃、持- 课文内容概括作业设计- 用自己的话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 用“戏于、登、没、众、弃、持”等词语造句。
课后反思- 教师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整。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理解课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司马光勇敢、智慧的品质,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2. 生字词:砸、缸、救、提、扔、喊、爬、伙伴、使劲、别慌、勇敢、智慧3. 课文背景:介绍司马光的历史背景及《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勇敢、智慧品质,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的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资治通鉴》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通过PPT展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精讲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司马光》2.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3. 生字词:砸、缸、救、提、扔、喊、爬、伙伴、使劲、别慌、勇敢、智慧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每个词写5遍。
2. 用“砸、缸、救、提、扔、喊、爬、伙伴、使劲、别慌、勇敢、智慧”编写一段话。
3. 摘抄课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写出你的理解。
司马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光的生平和主要贡献。
2.学习《资治通鉴》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本中的词语、句子和文章意思。
4.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司马光的生平和主要贡献以及《资治通鉴》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A. 导入(时间:5分钟)1.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司马光。
2.老师介绍司马光是谁,为什么他很重要。
B. 学习《司马光》课文(时间:30分钟)1.学习课文并听老师讲解生字词语。
2.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课文:明代杨慎《世说新语注疏》卷六有一则《学政第》:“庾公当国,悉心治理,而学政之事常以委华盖,庾公闻之大怒,问华盖何如,华盖曰:‘臣虽不解学政,此事实由司马光一手调度。
’庾公闻言喜而止。
”庾宾之是全国最优秀的学者之一,他当政期间,以大力整顿社会秩序、加强政治制度改革闻名于当代,而他的一些政治手段在当时也颇引诽谤,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能够听从自己的委托人(或者说上司)华盖之话,忍受他旁观的。
当华盖告诉他“由司马光一手调度”时,他是否同时体会到自己在传承与整合士人规范道德观的合理性方面还有很多课要补吗?C. 学习司马光的生平和贡献(时间:20分钟)1.老师让学生通过课本或其他参考资料认识司马光的生平和主要贡献。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司马光的生平和主要贡献。
D. 学习《资治通鉴》的意义和历史地位(时间:20分钟)1.老师讲解《资治通鉴》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2.让学生了解《资治通鉴》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影响。
3.通过课本或其他参考资料了解《资治通鉴》的基本知识。
E. 练习(时间:15分钟)1.老师出一些关于司马光、《资治通鉴》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2.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相关文章等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历史知识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反思第【1】篇〗司马光这一课我在教学的时候,运用了生本课,这是我的第一堂生本课,上课之前我心里一直很担心,总怕孩子们对这种授课方式不适应,没想到我的那些孩子们表现得还真不错,上课表现得很积极,而且学习效果不错。
这一课我给学生设计了三个问题:小朋友掉在缸里怪谁?当小朋友掉在缸里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是怎么做的?你是怎样评价司马光的?这三个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很简单,只是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方法。
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都是怪孩子自己不小心,爬上了危险的小假山。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又想到了也应该怪家长没有负起监督的责任,我顺势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危险的地方绝对不要去,而且要出门的时候必须征得家长同意,需要外出必须有家长陪同,否则很容易遇到危险。
第三个问题,我设想的答案有以下几个:聪明、善良、沉着甚至都包含了活泼。
这些答案孩子们差不多都回答到点子上了,让我预想不到的是,有个孩子告诉我:老师,我觉得司马光太浪费了。
当时我打了一愣,我问他为什么说是浪费呢,孩子说他浪费了一缸水啊,班里顿时炸了锅,一会儿听到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那他却救了那个孩子。
这个答案真让我眼前一亮,看到回答问题的孩子有点发窘,我说:孩子们先静一下,咱们先不讨论他的答案是对的还是错的,我想先来表扬他一下,因为他在认真地思考,并且很有想法,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些问题的答案不一定就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多想几个答案确实是好的,现在的社会上有很多人就会考虑到浪费了多少东西,而很少考虑到得到了多少,所以我今天为这个孩子鼓掌。
孩子也跟着我鼓起了掌。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司马光今天的浪费值得不值得,你们觉得值得不值得,孩子们想了有十几秒钟的时间异口同声地说“值得”,因为浪费了一缸水和那口大缸却救了那孩子啊。
我说:是啊,不管在什么时候记住四个字———人命关天,就像我们最近遇到了南方旱灾和玉树大地震,我们国家为了救遇到灾难的人,牺牲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当然也牺牲了许多人,结果是救了许许多多的人,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24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tiě diē)没.(méi mò)水中。
众皆.(kǎi jiē)弃去,光持.(chí c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ɡ bìnɡ),儿得活。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群儿戏.于庭。
()
(2)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
()
(3)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
参考答案:
1. diē√ mò√ jiē√ chí√ bènɡ√
2.(1)戏:玩耍。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2)登瓮:爬到缸沿上玩。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3)破之:水缸破了。
之:它,指水缸。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板书设计】
司马光
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实际教学《司马光》中,教师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
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
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砸缸救伙伴的故事。
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一、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
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二、司马光主要成就。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
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全书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共1362年。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四、《司马光砸缸》儿童歌曲。
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以北京音协报送的一首少儿歌曲《司马光砸缸》入选声乐作品大奖。
这是近年来我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一首好歌,颇受广大少年儿童的青睐。
在此之前,此歌已荣获“2006全国少儿歌曲创作比赛”提名奖,2007年全国少儿歌曲创作比赛金奖。
【链接资料】
曹冲称象
原文: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
(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
”曹操听了很
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课后作业
1.看拼音写生字。
sī tínɡ dēnɡ diē qì chí
马光家山倒放支
2.比一比,再组词。
群()挺()跌()持()众()
裙()庭()铁()待()从()
3.重点段落品析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来?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个故事。
4.除了司马光,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小时候的故事?
参考答案
1.司庭登跌弃持
2.一群挺拔跌倒坚持众人
裙子庭院铁锅等待从前
3.(1)司马光是个机智聪明,遇事冷静镇定的孩子。
从“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一句可以看出来。
(2)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
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4.曹冲称象孔融让梨骆宾王七岁咏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