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还是掏空_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股价崩盘风险_王化成
- 格式:pdf
- 大小:650.18 KB
- 文档页数:14
股权集中、大股东掏空与管理层自利行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股权集中、大股东掏空以及管理层自利行为之间的关系。
股权集中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普遍现象,它对公司决策、业绩和市场表现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大股东掏空则是指大股东通过各种手段侵占公司资源,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管理层自利行为则指的是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忽视公司整体和股东利益的行为。
本文首先将对股权集中、大股东掏空和管理层自利行为进行概念界定和理论阐述,明确各自的内涵、特征和表现形式。
接着,通过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梳理国内外学者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争议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股权集中、大股东掏空和管理层自利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机制。
具体来说,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检验股权集中度、大股东掏空行为和管理层自利行为对公司业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抑制大股东掏空和管理层自利行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提高公司绩效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的研究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理论、促进公司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为监管部门提供政策建议,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参考,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
二、文献综述在深入研究股权集中、大股东掏空与管理层自利行为这一课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回顾并理解相关的学术理论与研究成果。
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股权集中与大股东行为、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后果、以及管理层自利行为的动因和表现形式。
关于股权集中与大股东行为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股权集中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股权集中可能会带来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力增强,从而影响公司的决策与运营。
大股东可能会利用其控制权优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损害到其他股东和公司的整体利益。
同时,大股东也可能通过其控制地位,对公司的战略方向、投资决策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浅析控股股东掏空行为掏空行为是指控股股东或公司管理层为了个人利益而剥夺公司资源,损害公司利益,甚至导致公司破产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包括挪用资金、恶意高价收购资产、股权转让及利益输送等手段。
掏空行为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经营和发展,损害了广大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和信誉。
掏空行为的出现是与控股股东的权力和利益相关。
控股股东通常拥有公司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可以决定公司的经营方向和资金使用,其行为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些控股股东为谋求私利,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导致公司受损。
通过不当手段挪用公司资金或恶意高价向公司转让资产等行为,都是掏空行为的一种典型表现。
掏空行为的出现还与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有关。
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为控股股东开展掏空行为提供了便利。
对公司经营情况缺乏有效监督和审计,控股股东就可以更容易地进行挪用资金或违规高价转让资产,而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些公司还缺乏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等内部监督机制,使得控股股东的行为更加难以约束。
掏空行为的出现与监管不到位和处罚不力有关。
一些控股股东明知故犯地开展掏空行为,但因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到位或处罚不力而逍遥法外。
这就造成了掏空行为的持续扩大,给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带来了损害。
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控股股东的监管,严格规范相关行为,对于掏空行为要依法严惩,让那些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控股股东的行为。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掏空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惩。
要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增加独立董事和监事,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水平。
这样可以有效遏制掏空行为的发生,保护公司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股价崩盘_“实际伤害”还是“情绪宣泄”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股价崩盘:“实际伤害”还是“情绪宣泄”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股权质押成为了公司高管和大股东获取资金的一种重要手段。
然而,近年来,一些控股股东不当的股权质押行为导致了股价的崩盘,引发了市场的连锁反应。
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认为这是市场情绪的宣泄,而有人则认为这是实际的伤害。
本文将就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股价崩盘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并尝试得出结论。
首先,了解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基本情况是必要的。
股权质押是指控股股东将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抵押给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用于其他投资或经营活动的一种行为。
通过股权质押,控股股东可以快速获取资金,实现个人或公司的快速发展。
然而,当股价下跌到一定程度时,这些抵押的股份将被强制平仓,导致进一步的股价下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引发股价的崩盘。
一方面,对于控股股东而言,股权质押可以帮助解决短期资金需求,提高财务灵活性。
在公司经营出现困境或个人面临突发性资金需求时,控股股东可以通过质押股权来快速获取资金。
这有利于控股股东稳定股权结构,维护公司的正常运营,促进企业的发展。
因此,股权质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合理和必要的行为,而不只是情绪宣泄的结果。
另一方面,股权质押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首先,如果控股股东未能按时还款或购回抵押股份,金融机构将强制平仓,导致股价进一步下跌。
这种情况下,不仅对控股股东个人财产造成损失,还会对公司整体形象和市场信心造成巨大冲击。
其次,过度的股权质押会使公司股权结构不稳定,增加公司面临的风险,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市场对控股股东质押行为的不确定性和恐慌情绪也会导致股价的大幅波动,加剧股价崩盘的风险。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股价崩盘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可以帮助控股股东解决短期资金需求,维持公司运营,促进企业发展。
但如果控股股东未能恰当地管理风险,或市场情绪失控,将导致股价崩盘,给公司和股东带来实际的伤害。
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作者:史鹂鸿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32期近年来资本市场逐利性发展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人口红利、资源红利逐渐褪去,实体经济发展疲软,房地产泡沫引发的一系列系统性风险都可能为资本市场带来危机,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风险传染。
本文梳理了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因素,找出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源头所在。
首先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宏观和微观概念进行区分,直指微观层面的信息隐藏假说理论,梳理管理层隐瞒信息的动机以及解决的办法,找准未来研究的方向,使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地发展。
一、引言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关乎着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股价崩盘风险也时有发生,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股价崩盘风险可以从市场和公司两个层面来说,在市场层面如1997年金融危机、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与2008年的次贷危机以及我國2015年千股跌停,极大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在公司层面,微观企业的股价映射着股市的一举一动,我国股市与成熟市场相比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股价崩盘的例子不在少数,如2017年辉山乳业财务数据造假以及重大关联方交易,2018年坚瑞沃能错误战略致使大量债务逾期,2019年康美药业和康得新事件导致公司股价断崖式下跌,2021年房地产行业频频暴雷,华夏幸福、花样年等以及华夏幸福持股公司平安集团也受到波及,可以看出企业股价崩盘不仅会给公司本身带来负面影响,还会造成关联方受损,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抑制资本市场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波及实体经济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发展。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梳理了股价崩盘风险的理论基础以及影响因素,为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减少资本市场的波动。
二、市场股价崩盘风险(一)理论基础阐述1.理性均衡股价崩盘风险是指市场指数或者个股价格在没有征兆的前提下单日或数日连续下跌20%以上的概率,其在资本市场上并不少见,如1997年的金融风暴、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我国2015年千股跌停,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抑制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股价崩盘风险文献综述摘要:本文着眼于股价崩盘风险,主要梳理股价崩盘风险的框架机制和影响因素,从两种框架,五种假说入手,依据影响公司未来发展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对股价崩盘风险梳理。
发现现有文献基于“信息不对称假说”进行研究,对中国宏观环境和制度安排的研究较少,没有考虑多股票交叉和多经济主体交叉关系的影响。
未来研究可关注股价崩盘风险的经济后果以及衡量方法。
关键词:股价崩盘风险 形成机制 影响因素● 苏镇东 汪洋一、引言中国股票市场多次出现股价崩盘现象,媵泰等(2008)梳理在1997年-2008年中国股票市场,出现四次股价崩盘现象,此次崩盘现象持续高达22.5个月,振幅高达51.6%。
2016年初出现“熔断”,仅四天的时间指数下跌高达11%-17%,A股总市值蒸发达到5.4万亿。
为减少频繁爆发的股价崩盘现象,我国政府与监管当局成立专门机构,颁布多项政策法规打击内部交易,加大行政监管与处罚力度以降低股价崩盘风险。
文章从股价崩盘风险框架假说入手,梳理造成股价崩盘风险的机制,探讨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因素,从管理层、投资者和大股东、外部监督者角度梳理文献,当前文献多研究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因素,缺少对经济后果的考虑,也无衡量指标对其度量。
未来可研究股价崩盘风险的经济后果及衡量方法。
文章余文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探讨股价崩盘风险的框架假说;第三部分梳理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因素;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
二、股价崩盘风险的形成机制学者主要在市场层面分析总结,直到二十世纪后逐渐出现研究个股的内容。
针对市场层面出现“两个框架”下的“五种假说”。
关于框架和假说普遍被大家所接受。
(一)理性均衡框架下的“财务杠杆效应假说”和“波动反馈假说”理性均衡框架认为所有决策都是在完全信息和理性人的基础下做出。
BLACK(1976)和Christie(1982)认为下滑的股价造成经营杠杆上升,接着会导致股票收益波动率变大,股价崩盘风险增加。
该假说的提出解释了股票市场收益不对称的原因,但无法解释股价崩盘风险传染性的特点,在实际方面无法得以应用,与部分实证检验结论相反。
并购重组是掏空还是支持———基于资产评估视角的经验研究*陈 骏 徐玉德 内容提要:本文以评估增值率和评估方法的选择作为掏空或支持行为的观测变量,实证检验了2001-2010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控股股东与地方政府的掏空或支持行为,并考察了不同盈亏状况下所存在的行为差异。
研究发现,关联并购交易和同属并购交易中存在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行为;盈利企业的控股股东将通过操纵资产的评估增值率来实现其对上市公司的掏空,并试图通过选择评估方法来掩盖其行为,而亏损公司所属地方政府则可能通过干预同属公司间并购交易的资产评估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支持。
关键词:掏空 资产评估 控股股东 政府干预作者简介:陈 骏,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审计学院副教授,210029;徐玉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00142。
中图分类号:F124.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12)09-0076-09一、引 言已有经验证据表明,在法律体系薄弱的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存在控股股东利用其优势地位,通过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从而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Johnson等,2000;Chang,2003;等等)。
然而,单向的掏空行为势必影响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控股股东等为获得持续的控制权私有收益,也会在上市公司陷入困境时提供暂时“支持”。
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以及地方政府始终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组织经济和管理经济的角色,致使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关联性和同属性,即并购交易的双方或存在关联关系,或同属于一级地方政府管辖。
根据CSMAR数据库统计,2001-2010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案件中,并购双方存在关联关系的占73.8%,双方属于同一省政府管辖的交易占77.5%。
控股股东或地方政府为了维持母公司的存续或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天生具备掏空或支持上市公司的行为动机。
同业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语调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溢出效应目录1.内容概括................................................21.1 研究背景...............................................3 1.2 研究意义...............................................4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5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62.1 股价崩盘风险相关理论...................................7 2.2 同业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语调研究...........................8 2.3 溢出效应相关理论......................................102.4 文献综述与分析........................................113.同业管理层讨论现状分析.................................123.1 同业管理层讨论的重要性................................13 3.2 同业管理层讨论的现状分析..............................143.3 讨论语调的识别与度量..................................154.分析语调对股价崩盘风险的直接影响.......................174.1 理论基础..............................................18 4.2 实证分析..............................................19 4.3 结果与讨论............................................215.溢出效应的路径分析.....................................225.1 路径一................................................235.2 路径二................................................245.3 路径三................................................256.同业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语调的溢出效应实证研究.............266.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286.2 数据来源与处理........................................296.3 实证分析过程与结果....................................307.防范与应对策略建议.....................................317.1 对上市公司的建议......................................327.2 对投资者的建议........................................347.3 对监管部门的建议......................................358.研究结论与展望.........................................368.1 研究结论总结..........................................378.2 研究创新点............................................398.3 研究不足与展望........................................401. 内容概括在金融市场中,同业管理层讨论和分析的语调对于投资者判断公司股票价格的潜在崩盘风险具有重要影响。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能否抑制股价崩盘风险摘要:股价崩盘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并阻碍股票市场健康发展,因此探寻抑制股价崩盘风险的手段成为当前公司治理与企业财务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使用2009-2013 年我国A 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公司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购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能有效监督与约束高管利己行为,进而降低股价崩盘风险。
该结论有助于深入了解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同时也为监管部门遏制股价崩盘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股价崩盘风险;公司治理中图分类号:F840.6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与证券市场的改革发展,证券市场股价崩盘事件日益频繁。
如2012年10月,万福生科因财务造假导致股价短期内暴跌17.13%; 2013年4月,南风股份涉嫌内幕交易造成股价持续性下跌; 2014 年 4 月,因高管违规并购遭遇司法调查,华润集团旗下公司股票全线崩盘等等。
股价崩盘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市场现象,不仅会使股东财富缩水,打击中小投资者信心,而且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危害资本市场稳定,并严重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
因此,深入讨论股价崩盘的形成原因与作用机制,并寻找抑制股价崩盘风险的方法,对保障投资者利益以及维护证券市场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是近年学术研究的热点论题。
国外学界对于股价崩盘风险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但直到近年才有学者从代理理论出发对其进行系统阐释。
Jin和Myers (2006)指出,企业管理者出于对个人薪酬契约、工作稳定、行业声誉以及构建商业帝国等目标的考虑,往往会利用其与外部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来隐藏公司的不利消息,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不利消息会逐渐累积并最终超出公司承载能力,最终集中释放到证券市场中,引起股票价格暴跌[1] 。
基于上述理论,学者们分别从机构投资者行为、投资者保护水平、会计稳健性等角度出发,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 (许年行等,2013;王化成和曹丰,2014;Kim 和Zhang,2015)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