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4.04 KB
- 文档页数:2
低剂量米非司酮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疗效分析摘要】探究重度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应用米非司酮与孕三烯酮胶囊(商品名:内美通)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72例重度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
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米非司酮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内美通辅助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复发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2.61%、复发率为17.39%,与对照组的80.43%、19.5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72、0.072,P>0.05)。
观察组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10.87%、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22%,低于对照组的28.26%、39.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20、6.646, P<0.05)。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7.15±1.32)分,与对照组的(7.24±1.09)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7,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为(4.57±1.15)分,与对照组的(4.43±1.1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7, P>0.05)。
结论内美通及米非司酮辅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疗效均显著,但米非司酮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低剂量米非司酮;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有活性的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内膜以外位置的妇科疾病。
育龄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发年龄,其中76%患者为25~45岁。
有报道称,绝经后用激素补充治疗的女性也有发病者。
生育少、生育晚的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生育多、生育早者。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有统计发现,每10个育龄期女性就有一个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痛经、月经异常、不孕及慢性盆腔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正常的生活。
小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34例吴小红【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6(25)1【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后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将6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按随机序号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
观察组术后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孕三烯酮治疗。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5%(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孕酮(P)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差异( 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中观察组怀孕率为61.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12%(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41%(P<0.05)。
结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不仅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适合临床推广。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mall-dose mifepristone in treating endometriosis after surgery and its adverse reactions. Methods :68 cases of patients underwent endometriosis surger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s, 3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a small dose of mifepristone in the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gestrinone.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5. 29%,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67. 65% of the control group ( P < 0. 05 );after treatment, the progesterone ( P )and luteinizing hormone ( LH ) of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 P < 0. 05 ) , but with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 P > 0.05 );dur ing the follow up, the observation group′s pregnancy rate was 61. 67%,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44. 12% of control group ( P < 0.05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5. 88%,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9. 41% of the control group ( P < 0. 05 ) . Conclusion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endometriosis, the application of small-dose of mifepristone can not only get a more satisfactory clinical efficacy, but also with fewer adverse reaction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总页数】3页(P101-102,103)【作者】吴小红【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人民医院,重庆 4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4;R984【相关文献】1.小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治疗的疗效观察 [J], 李穗湘;罗萍香2.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的效果分析 [J], 杨洪容3.手术后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价值评估 [J], 柴新燕4.手术后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J], 吴海霞5.小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后的疗效观察 [J], 崔淑英;赵惠丽;王艳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给予患者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给与患者孕三烯酮Gestrinone治疗。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
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经济实用,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es Mifepristone to treat Endometeriosi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Methods Divides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20 examples stochastically 40 example Endometeriosis patien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gives the patient Mifepristone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gives the patient Gestrinone treatments.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s total effectiveness is 90%, control group’s total effectiveness is 75%.The observation group responded not good is smaller than obviously the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of comparisons, 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s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Uses Mifepristone to treat Endometeriosis to respond not good few, safe, effective, the economy is practical, is worth the basic unit hospital promotion application.【Key words】Mifepristone;Endometeriosis;Clinical curative effect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被覆面以外的地方生长繁殖而形成的一种妇科疾病,它是一种良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中青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因其复发率较高,成为妇科难治性疾病,发病率可达10~15%,近年有明显上升趋势。
小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3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清卵泡刺激素(FSH)、孕酮(P)、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及雌二醇(E2)水平的变化。
结果治疗6个月后有23例(65.7%)明显改善,10例(28.6%)改善,2例(5.7%)无变化。
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P、LH和E2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SH和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副作用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mall doses of mifepristone in the treatment endometriosis.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5 cases with endometriosi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0 to March 2012,all patients were given small doses of mifepristone treatment,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the change of serum levels of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progesterone (P),luteinizing hormone (LH),testosterone (T)and estradiol (E2)were observed.Results After 6 months treatment,23 cases (65.7%)were obviously improved,10 cases (65.7%)were improved,2 cases (5.7%)had no change.The patients with P,LH,and E2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6 months treatment,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0.05);But the FSH and T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No adverse reaction occurred.Conclusion Small dose mifepristone treatment endometriosis can improve the patient′s 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the side effect is small.[Key words] Endometriosis;Mifepristone;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ecurity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其他部位[1]。
低剂量米非司酮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疗效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子宫内膜异位细胞在子宫之外的部位生长,导致疼痛、月经不规律、不孕等症状。
该病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因素、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目前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但手术具有创伤大、复发率高等缺点,药物治疗也存在着长期应用不便、副作用大等问题。
米非司酮是一种新型的合成孕激素拮抗剂,具有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细胞增生、减少病灶内血管生成等作用,可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症状。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低剂量米非司酮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提高了生育率。
关于低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副作用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低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低剂量米非司酮的药理作用,探讨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生理过程的影响机制;2. 探讨低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包括用药途径、剂量选择等方面的相关信息;3. 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低剂量米非司酮与传统治疗方法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差异,评估其疗效;4. 分析低剂量米非司酮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安全性问题,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依据;5. 提出治疗方案优化的建议,探讨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低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作用,提高疗效。
这些研究目的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低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前景,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正文2.1 低剂量米非司酮的药理作用低剂量米非司酮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少白细胞的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炎症反应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中的程度,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
~里!叁兰堡!:兰丝堡兰±兰塑兰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作用的研究摘要目的:了解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卵巢功能、子宫及在位子宫内膜的作用,以探讨米非司酮治疗EMS的可能机制及对在位了宫内膜的安全性。
材料与方法:1、选择经腹腔镜或病理诊断为EMS患者31例和其他良性病变非EMS对照组29例,吸取子宫内膜,根据墩材时所处月经周期的天数,并结合组钐{HE染色确定子宫内膜所处月经周期的阶段。
2、EMS患者于取材的下一月经周期第5天起服用米非司酮10mg/d,共3个月。
3、临床观察指标:EMS患者治疗期间宫颈Insler’s评分(cervicalscore,CS评分)、阴道超声测量的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度等,服药期满时再次吸取予寓内膜。
4、对照组与EMs组米非司酮治疗前后子宫内膜检查和测定项目:(1)子宫内膜组织学形态采用常规HE染色的光镜分析。
(2)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半定量分析。
(3)采用CD34单抗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来计算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
5、统计学分析:各项监测指标参数采用SPSSll.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和检验(MannandWhitneyRankSumtest)。
结果:1、共28例EMS患者完成实验,3例失访。
2、EMS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0mg/d治疗的3个月期问均I。
闭经,排卵抑制率100%(28/28),CS评分为5。
87±1.97分(2~8分),阴道超声测量子离内膜厚度为7.5±2.53ram(3~12ram),合并腺肌症者子宫平均缩小19±7.2%侣%~28%1,差异均有显著性(P≤O.01)。
低剂量米非司酮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讨论低剂量米非司酮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在实验组中使用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在对照组中使用高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
结果:实验组的卵泡雌激素,雌二醇水平以及黄体生成素与对照组相比,差别较小(P>0.05)。
两组治疗效果差别较小(P>0.05)。
实验组中有1.67%的患者出现肝功能损伤,有1.67%的患者出现色素沉淀。
对照组中有5.00%的患者出现血糖异常,有8.33%的患者出现肝功能损伤,有3.33%的患者出现色素沉淀。
两组差别较大(P<0.05)。
结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中使用低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低剂量米非司酮;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是指有活性的内膜细胞在子宫内膜以外的地方种植的疾病[1]。
其中主要育龄期的妇女中发病率最高,在发病后患者会出现月经异常,痛经,慢性盆腔炎以及不孕等症状,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
使用低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效果较好。
本文选取我院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120例,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120例,其中,平均年龄为33.9岁。
1.2方法在对照组中使用高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每次使用12.5毫克,每天使用1次。
在实验组中使用低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每次使用6.25毫克,每天使用1次。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2.0软件分析统计本文中出现的数据,其中计量资料,实行T检验;计数资料,实行卡方进行检测。
在P<0.05,差别较大。
2、结果2.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卵泡雌激素、雌二醇水平以及黄体生成素的情况在治疗前,实验组的卵泡雌激素,雌二醇水平以及黄体生成素与对照组相比,差别较小(P>0.05)。
管、椎旁软组织相邻的椎间盘内及椎旁静脉丛,但大多不会产生严重临床后果。
本组1例出现骨水泥向椎旁渗漏,未出现不良症状,勿需处理。
为了防止和减少术中骨水泥渗漏,术前应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如X 线、CT 、M R I 等结果进行详细而认真的观察分析,了解椎弓根的大小走向,脊柱无无畸形、侧弯、后突、旋转等,以及骨折程度,特别观察有无椎体缘破裂、脊髓神经压迫等情况。
术前发现椎体缘破裂,术中注入骨水泥时应特别小心,椎体后缘破裂则是手术相对禁忌证。
对于无症状的骨水泥外露一般不需处理。
但也有患者骨水泥外露到椎间隙后致腰痛不缓解,经过切除椎体手术固定后疼痛才缓解的报道[4]。
对于骨水泥漏入神经根管或椎管内出现神经症状者则需立即手术去除骨水泥。
3.3 体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成为一种常见多发病,尤其是胸腰椎椎体的严重骨质疏松症,在未受外力或者受到轻微的外力作用即可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甚至咳嗽或打喷嚏时有时也可造成。
患者常有严重的腰背疼痛,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卧床休息,口服止痛药以及补充钙制剂等,部分患者可得到缓解,但长期卧床可导致骨质疏松的加重、褥疮、尿路感染、坠积性肺炎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本组病例优良的疗效观察,作者体会到PV P 治疗骨质疏松并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创伤小、止痛迅速、见效快、对生理干扰轻等优点,其可以达到稳定骨折、恢复椎体生物力学强度、阻止椎体进一步压缩缓解疼痛的目的,可使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5]。
因此,PV P 是治疗骨质疏松并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较好方法。
【参考文献】[1] Galibert P ,D eramond ,Roast P ,et al .P rem ilinary mo te on thetreatm entofvertebralangi om abypercutaneousacrylicvertebro lp lasty [J ].N euroch irurigie ,1987,33:166.[2] L in TH ,B rebach GT ,R enner S M ,et al .B i o logical evaluati on of aninjectable calcium pho sphate cemm ent fo r vertebrop lasty [J ].Sp ine ,2002,27(12):1297.[3] Ph illi p s FM ,Todd W F ,L ieberm an I et al ,A n in vivo comparisonof the po tential fo r extravertebral cem ent leak after vertebrop lasty and kyphop lasty [J ].Sp ine ,2002,27(19):2173.[4] Am ar A p ,larsen DW ,E snaashari N ,et al ,Percutaneoustranspedicular po lym ethyl m ethacrylate vertebrop lasty fo r the treatm ent of sp inal comp ressi on fracture [J ].N euro surgery ,2001,49(5):1105.[5] 赵宏建,杜靖远,韩松辉,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33(4):481.收稿日期:2007208215;修回日期:2007209216 责任编辑:牛松涛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分析姜鸿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妇幼保健院028000 【摘要】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
方法: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2.5m g ,1次 d ,连续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血激素水平。
结果:治疗后1~2个月,患者全部闭经、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者18例,改善7例,无变化3例,有效率达89.3%。
行超声检查,附件包块及子宫腺肌病声像图显示显效17例,有效9例,无变化2例,有效率92.8%。
服药前卵泡期子宫内膜的厚度(7.51±0.82)mm 与服药后子宫内膜(7.64±0.73)mm 的厚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
用药后血清雌二醇、孕激素较治疗前降低较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0.01);血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睾酮则变化不明显。
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良好,副作用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保守治疗方法。
【主题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药物疗法;米非司酮 投药和剂量;米非司酮 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 R 711.71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26647(2007)2927186202 2004201~2006208我们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年龄30~46岁,平均36.8岁。
本组中子宫腺肌病10例,盆腔内异位症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单纯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7例。
本组近6个月未用过激素类药物。
1.2 治疗方法 本组均于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空腹口服米非司酮(上海华联制药厂生产)12.5m g ,1次 d ,连续服用6个月。
1.3 观察方法 每个月随诊1次,询问症状及月经情况,并行妇科、盆腔B 超检查。
均于用药前黄体期及用药6个月后分别测定血清雌二醇(E 2)、孕激素(P )、促卵泡激素(FSH )及黄体生成素(L H )的含量(放射免疫分析法)。
治疗前后查肝、肾功能。
2 结果(1)治疗后1~2个月,本组中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者18例,改善8例,无变化4例,有效(明显改善和改善)率达86.7%。
(2)治疗后行超声检查,附件包块及子宫腺肌病声像图显示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变化3例,有效率90%。
30例受试者在服药期间全部停经。
服药前卵泡期子宫内膜的厚度(7.51±0.82)mm ,与服药后子宫内膜(7.64±0.73)mm 的厚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
(3)本组用药前后无1例出现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异常。
用药后血FSH 、L H 、PRL 、T 平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 >0.05);E 2、P 降低较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0.01)。
见表1。
(4)不良反应:服药早期有12例出现轻度恶心,无呕吐,继续服药2周后症状自然消失;8例服药1个月后有轻微潮热、多汗症状,能忍耐。
所有患者服药期间闭经,停药后20~25d 均恢复月经。
表1 用药前后卵巢激素监测结果(xθ±s ,n =68)组别FSH (U L )LH (U L )T (nmol L )P (nmol L )E 2(pmol L )服药前13.27±2.0611.86±1.750.39±0.0625.29±3.37369.0±48.92服药后12.95±2.9810.92±3.4430.36±0.079.51±1.073237.±39.253 注:与服药前比较,3P <0.05。
3 讨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性激素依赖性疾病,异位内膜存在而具有对甾体激素的反应性。
目前认为采用各种方法降低体内激素水平以达到闭经,使异位子宫内膜萎缩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疗法。
米非司酮是化学合成甾体类药物,能与孕激素受体结合,阻断孕激素的作用,直接或间接破坏子宫内膜的发育、增生等改变。
米非司酮还通过拮抗孕酮对局部生长因子及相关酶活性的作用,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并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以及拮抗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增生效应,影响内膜增生。
此外,米非司酮通过诱发一种无周期性激素模式,产生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破坏下丘脑2垂体2靶腺轴,促使达到了去卵巢状态,从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1,2]。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口服12.5m g 米非司酮,连续6个月治疗期,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明显缩小;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更好。
对于术后复发病灶可减少再次手术机会,而对于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用药可能延缓复发,消除残余小病灶。
治疗期间患者全部闭经,血孕激素显著下降,雌激素水平降至卵泡中期水平,L H 、FSH 水平均无明显变化。
停止治疗后20~35d 恢复月经。
其治疗的剂量和周期长短、远期疗效还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1] 王岩.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诺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J ].中国全科医学,2001,4(7):582.[2] 侯丽勤,张春萍,吕光敏.米非司酮伍米索前列醇治疗稽留流产32例临床观察[J ].中国全科医学,2001,4(12):972.收稿日期:2007208228;修回日期:2007209229 责任编辑:魏建微创介入技术配合尿激酶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9例分析罗越岭1,谭占国2作者单位:1.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外三科462400;2.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462400 【摘要】 目的:探讨微创介入技术配合尿激酶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
方法:应用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依据头颅CT 扫描确定穿刺平面和穿刺点,在局麻醉下,经头皮穿颅锥钻透颅骨,刺破硬脑膜,插引流导管进入血肿中心,经引流管抽出适量血肿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接专用悬挂引流器,经三通阀注入尿激酶(0.5~1万U 溶于生理盐水2~4m l )液化,每天1~2次,关闭2~3h 后开放引流,待血肿明显吸收后拔出引流管。
结果:本组29例行微创介入术后,大部分患者自觉头痛、头昏明显减轻,1~2d 后其余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或消失,至今29例患者恢复良好,可从事正常工作与生活。
结论:采用微创介入术配合尿激酶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方法简单,创伤小,疗程短,费用低,疗效可靠,非常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普及。
【主题词】 血肿,硬膜下,慢性 外科学;尿激酶 治疗应用;引流术 【中图分类号】 R 651.1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26647(2007)2927187202 我院自2005201~2007205运用微创介入颅内血肿清除技术配合尿激酶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9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49~80(平均58.7)岁,50岁以上占22例。
其中23例有较明确的头部外伤史,病程2~32(平均4.8)个月,外伤史不明确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