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风韵——青花瓷》文本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56.50 KB
- 文档页数:8
艺术赏析——《青花瓷》教案解析。
一、艺术背景青花瓷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经过明、清两个朝代的发展,逐渐成为举世闻名的瓷器品种之一。
其特点在于采用青花彩绘,在白瓷器上勾画出线条,填涂入色。
青花瓷的绘画主题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造型多样,艺术表现力强。
二、艺术分析1.艺术风格:民俗经典《青花瓷》以富有民俗色彩的线条勾勒描绘,再加以清透明亮的青花色彩填涂,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富含神秘感的美丽形象。
另外,多用自然主题,如花卉、鸟兽、山水等绘制,浓郁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情感体现,也成为该艺术形式的显著特征。
2.艺术结构:组合美感《青花瓷》的艺术形式多与器皿结合,除了具备艺术性的陶瓷材质之外,其造型也被设计为一个优美的整体,内外相得益彰,使得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美妙的组合美感。
3.艺术表现力:排列空间的美《青花瓷》的绘画主题丰富多彩,每一件作品都给人一种不同的感受。
它们呈现出的空间感强烈地令人联想到排列美,使人不仅在艺术领域,还在排列、布局等方面获得一种趣味和美感。
三、教案分析1.任务目标本教案的任务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透彻掌握《青花瓷》这种艺术形式,了解其历史、风格、结构和表现力等方面,进而在艺术创作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的重点在于梳理《青花瓷》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基础,通过分析具体艺术品,展开有关主题、线条、颜色等方面的阐述。
教学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更好地把握其表现力和艺术灵魂。
3.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包括多媒体学习、师生互动、课堂讲解、分组讨论等,其中课堂讲解需要更多的学科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课堂结束后,我们可以考虑让学生进行小组创作,引导他们在遵循艺术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从自身创作角度,积极探索、创新、实践。
四、教学反思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它不仅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更是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在面对一种艺术形式时,我们应该具备更加开阔而深刻的视野和思维,从学科知识体系、创作原则、艺术追求等多个角度去理解和研究。
青花瓷说明文阅读原文及答案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
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青花瓷》说明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青花瓷》说明文阅读原文①所谓青花瓷,是指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
青花瓷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弥久犹新。
在青花瓷的绘制过程中,将中国画的笔墨效果与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中国青花瓷艺术的一大特色。
②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景德镇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传世佳作。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
特别是永乐、宣德和成化、嘉靖及万历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装饰丰富而著称于世。
在造型方面,永乐时期虽然依然沿袭元代生产较大的罐、盘、碗等器,但也出现了很多小巧精致的器物与新品种:如天球瓶、抱月瓶、八角烛台、长颈方口折瓶等。
纹饰以植物纹、动物纹为主。
③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制作多采用进口青花料“苏麻离青”,颜色深沉、层次丰富,釉面白中泛青。
成化年间,青花瓷使用了一种新的青料,叫“平等青”,也叫“坡塘青”,这种青料产于江西瑞州。
“平等青”发色稳定,色泽淡雅、柔和,给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感觉。
成化青花瓷,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造型轻灵秀美,这也可能就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时空至今仍保持无穷艺术魅力的原因之所在。
图案花纹常见的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
小巧玲珑是这一时期青花瓷器型的特点,多以盘、碗为主。
在装饰上,青花加彩是成化年间的突出成就,有“斗彩”和“填彩”两种。
④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官窑新品迭出,民窑精品也争奇斗妍。
此时的青花瓷花色纯正稳定,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真可谓炉火纯青。
从嘉靖到万历,用于烧制青花瓷的色料是一种叫做“回青”的色料。
《青花瓷》阅读理解《青花瓷》阅读理解《青花瓷》阅读理解1青花瓷①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②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
唐代以前,中国瓷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唐代从烧制三彩的过程中,分化出了与纯兰彩几近相同的“青花”烧制技术,到了14世纪二三十年代,即元代至顺治年间,河南巩义黄冶窑的“唐青花”烧制技术,突象遇到一夜春风,致使千树万树“青花”怒放。
元代的景德镇瓷窑,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遍地烧起了“青花瓷器”,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时代的进步。
③到了明代,特别是明永乐朝开始,由于海禁开放,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进一步密切了中亚、西亚两地区的贸易关系,而且还带来了“苏麻沥青”的钴土矿,这种钴土矿含有高量的铁,而锰的含量相对较少,在还原气氛中呈美丽宝石蓝色,使得明朝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呈现独有的特点。
由于钴土矿成分中含铁量较高,往往在青花瓷器中出现斑点,俗称“铁锈斑”。
铁锈斑青花瓷器由于难于仿制,反而更加珍贵。
④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式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式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根据青花瓷款式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⑤民间青花是来自民间、淳朴活泼的一种青花瓷器装饰形式。
民间青花最大特点在于用笔流利豪放、点染错落有致。
如画山水小景,仅两棵杂树,一个山坡,一条小溪,着笔不多,却把幽静秀丽的大自然美景描绘的意趣无穷。
⑥青花瓷是古代釉下彩绘的巅峰,其清幽淡雅的呈色以及丰富多彩的图文装饰对世界陶瓷的发展影响深远,青花瓷创烧、演进、传播的历史及鉴定辨伪历来是学界和藏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词/方文山曲/周杰伦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妳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妳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妳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妳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妳伏笔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妳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妳眼带笑意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妳妳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妳在泼墨山水画里妳从墨色深处被隐去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妳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妳伏笔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妳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妳眼带笑意元〈青花鱼藻纹大罐)方文山博客: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妳(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妳)有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来更换部落格的文章了,眼见这片田地日渐枯萎荒芜,残垣断壁,人烟稀少,人气仅剩下一个荒村野寨的规模。
不过没关系,杰伦很忙,其实我也很忙,这年头不景气大家都宁愿很忙,但不管再忙也还是要跟网友们聊聊天把酒话桑麻一番。
所以,我决定今后要在自己的这块园地里勤于笔耕,好好的栽种字苗,祈望不久后,网友们的响应与留言能蔚然成林,绿树成荫,重建起昔日的汉唐盛世那行人熙攘,歌舞升平的长安城。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而我则是:「文不在多、有换则新、人不在挤、有来就行」呵呵…宋汝窑/天青釉色长颈瓶 (无价/传世仅70余件)首先跟亲爱的网友们分享此次填写杰伦新专辑里这首「青花瓷」的创作过程。
前一阵子我认识了几个鉴赏古董艺术的朋友,在与他们时而青铜、时而宋瓷、时而明清家具等横跨千年谈古论今的聊天中,触发我想用那些传世的国之瑰宝来当歌名的动机。
当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青铜器,以殷商时期开始铸造的青铜器来做为词曲名,用青铜的厚实象征爱情的坚真;以千年斑驳的铜锈来比喻世事的沧桑;以器皿上难解的铭文来阐述誓言的神秘。
《青花瓷》左世海阅读答案《青花瓷》小说借青花瓷表达了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徳,尤其是对赡养老人的忧虑与反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花瓷》左世海的文章阅读以及相关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青花瓷》左世海原文阅读当麻大急匆匆赶回村里时,他的弟弟麻二和妹妹麻花也早到家了。
昏暗的屋子里,除了盘腿坐在铺着破芦席的土炕上的娘,还有位陌生的秃顶老头。
这是吴叔叔,你爹生前的好友。
娘向麻大他们介绍道:今天让你们回来,是有件事要和你们商量。
啥事呀?大老远的催人回来,我单位还忙着呢!麻大瞄了眼坐在炕上的老头,疑惑地问。
可不是,有话快点说,我公司还有事要办。
麻二有些不耐烦了。
你们都吃公家饭,哪有我忙,早上走得急,家里猪还没喂哩。
一旁的麻花也嘟哝道。
他叔,还是你来说?母亲望了望众人,示意秃顶老头先说。
是这样!老头拧灭手中的烟头,望着麻大笑笑,说,十年前,你爹老麻和我在一个施工队干活,两人相处得亲如兄弟。
有一天下班后,老麻见一个衣衫破烂的老婆婆,蹲在路旁冻得浑身发抖,她的面前放着个挺好看的青花瓷瓶,说啥也要卖给他。
老婆婆说这是她祖辈留下的东西,为了吃饭活命,只好拿了出来。
当时,老麻看她确实可怜,一咬牙花了100元买下了那只青花瓷瓶。
那,后来呢?麻大禁不住问道。
后来,老麻又跟着施工队去了河南,我没去,临走时他把花瓶存放到了我家,说等返回时来取。
不料这一走竟然杳无音信。
直到上个月,我遇到一个和他一起打过工的老乡,才知道那年他在河南工地出了事。
唉,好人命苦啊。
老头说着,从提包里小心地拿出一个布包,捧到母亲面前,一层层打开后,果然露出一只尺余高的很好看的青花瓷瓶。
麻大、麻二和麻花见了,立即凑过脑袋来。
这可是宝贝呀!老头又说,前些日子我专门找专家看了,说这是地道的宋代官窑真品,按现今的价,少说也在50万元以上。
老头边说边将花瓶递给了麻大娘。
麻大娘盯着花瓶,抚摸着,半晌,两行浊泪从满是沟壑的面颊淌下。
麻大等人听后呆了。
我和你们爹是兄弟,他虽然走了,但我不能做出见利忘义的事情。
珍珠白沁就烟雨孔雀蓝映著月光——《瓷器风韵之青花瓷》文本解读田树宝一、读教材,思教材,知China由来,浅析编者教材设计背景China,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瓷器之意,通常情况下,更重的这也是西方人指称中国的意思。
一种物体的名字能和一个国家的名字相同,可见这种物体是多么具有地域特色和代表性。
这深深吸引着我,感动着我。
很荣幸,能接触到和瓷器有关的《瓷器风韵》这一课。
《瓷器风韵》是浙美版八年级美术第15册中一堂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
课本中在首页指出:China,是中国英文名称,它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你知道吗?为什么西方人会用这样的意思来指称中国呢?许多学者认为:西方的瓷器原本是从中国输入的。
明朝时,大批量中国瓷器输往海外。
其中一个主要输出地就是波斯。
波斯人称中国瓷器为Chini,欧洲人从波斯人买中国瓷器的同时将Chini也带回了欧洲并改为China。
按照我们以往的想法,欣赏评述这种类型的课一般不会作为教材中的重点,然而这本教材却不是这样?编者为何这样设计,让我不得其解,让我很好奇。
这一课前后在大小场合我上了多次,每次上都感觉不同,对这一堂课也越来越感兴趣了。
课余之时,仔细翻看教材、细细品读教材,体味编者教材设计意图,每一次翻看都有不同的思考,越看越觉得:教材中那些不同时期的中国瓷器,每一件瓷器都有自己的故事,仿佛像人一样难以琢磨。
编者就是编者,全面而又深刻,的确啊,瓷器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一份极为珍贵而绚丽的文化遗产。
二、读教材,思课标,品读教材内涵,充分了解瓷器历史文化背景(一)读教材,知瓷器,找准教学着力点纵览浙美版次学段的教材中欣赏评述类课程有:第13册《走进美术》、第15册《瓷器风韵》、《流光溢彩》、第16册《中国书法》、《印学西冷》、第17册《用泥造型》、《盛唐气象》。
从上述中内容来看,初中阶段欣赏评述的教学重点和学生学习重点是欣赏不同年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
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本课整体内容的设置与课程标准非常吻合。
作为此类工艺美术作品,特别是瓷器作品的欣赏,从认识瓷器不同形式的作品以及对不同时期瓷器作品的鉴赏到学会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不同瓷器作品进行简短评述,学生已经感知了欣赏这些瓷器作品所带来的魅力。
这为我们的教学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这一课虽属欣赏评述领域,但在具体执教时我将本课定为以欣赏为辅、学生体验为主的教学设计。
(二),读教材,品教材,思编者意图,理清陶瓷界限,了解瓷器发展历史在许多学生眼中,通常把陶和瓷概念混淆,分不清什么是陶,什么是瓷。
瓷器,是中国独有的一个伟大发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窗口性产品。
瓷器源于陶器,而又精于陶器,远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制造和使用陶器了,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实现了从陶器到瓷器的进化。
教材中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区分陶器和瓷器,教材中所出示的下面的表格中便一目了然: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瓷器是青瓷,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出现了原始青瓷。
青瓷又是从釉陶发展过来的;我国由陶向瓷的演变过程在汉代完成,真正的青瓷瓷器起源于1800年前的东汉;浙江是青瓷的发源地,最早烧制成功的青瓷产地是浙江省的上虞市小仙坛和帐子山一带。
其佐证是在浙江省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发现的东南瓷窑遗址,以及河南、河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东汉墓葬出土的青瓷器。
由此可见,从原始青瓷的产生到东汉出现成熟的青瓷,经历了大约1000多年的时间。
青瓷一经问世,就以其坚固耐用、古朴典雅的风韵得到人们的喜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360多年间,南方青瓷的生产更是突飞猛进。
课本中也讲到:经过秦、汉、六朝、隋、唐的发展,宋代瓷器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青花瓷器是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品种,元代最为经典,明清时蓬勃发展,明清时期则是青花瓷、彩瓷发展的鼎盛时期。
那时的青花瓷以白地兰花为主要特征,景德镇有“瓷国明珠”之称。
纵观我国瓷器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课本中出示的22件瓷器中,宋朝瓷器有6件;元朝瓷器有4件;明朝瓷器有4件;清朝瓷器有5件;现代瓷器有3件。
另外,陶器共有两件:一件是汉代彩绘陶罐,另一件是唐代三彩陶马。
可以说展示的是整个瓷器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教材中对于陶器是如何发展为瓷器的介绍并没有出现。
查遍资料,不能得到明确答案。
瓷器是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的,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由于工艺不够成熟,又称为原始青瓷。
汉代青瓷烧造逐渐成熟,摆脱原始状态,进入早期瓷器阶段。
隋唐时期,瓷器生产开始繁荣。
宋代是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等处的产品各具丰姿。
(三)读教材,思教材,立定位,知青花有学者认为,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
可以理解为唐代的青瓷就是初始状态下的青花瓷。
随着元代景德镇成为瓷器生产的中心,元朝青花生产已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明朝是青花瓷发展史上的大成时期,这时的青花色彩浓艳,胎质细腻,造型丰富。
此时的青花瓷凭借独特的工艺开始登上了世界瓷器的历史舞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人眼中的China,或许指的就是瓷器家族中的青花瓷!可以说,随着元、明青花瓷制作的成熟,打破了唐宋以来瓷器舞台上‘群瓷’争霸的局面,一举成为元明和清早期瓷器舞台上的主角。
其价值之高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教材中,用了整整一个版面来展示青花瓷,足见教材编者也是因为青花瓷在瓷器中非同凡响的地位。
因此,泛泛讲众多的瓷器,学生只是做了一回看‘流水账‘的看客,不如把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大胆调整,放在青花瓷的教学定位上来。
教材中所出示的四件青花瓷中,没有出示最初的唐代青花瓷器,也没有出示瓷器制作鼎盛时期宋朝的青花瓷,更没有出现花瓷繁盛时期元朝青的青花瓷器,而出示的是青花瓷制作顶峰时期明朝的三件青花瓷器。
特别是在本课首页整版中,向我们展示的是明代青花瓷器《青花群仙庆寿图罐》。
翻看次器物资料,我才知道:该器通高64cm,造型厚重古拙,色调浓,蓝中泛紫红。
盖面上绘龙纹。
腹部以传统的吉祥图案为题材,形似莲瓣的岩石上,头颅硕大的老寿星手拿如意,面带微笑坐在上面,周围祥云缭绕,雾气茫茫,梅花、牡丹、仙鹤、奔鹿烘托着诸位神仙来向老寿星祝寿。
意到笔随,生动的构图,将群仙清高超脱、不同凡俗的神韵描绘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层次分明,色调明快。
底中书“大明嘉靖年制”青花楷书款。
在2009年一次拍卖会中以200万元当日最高成交价拍卖。
我有些疑惑了,在2005年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叫做《鬼谷下山》的元代青花瓷以2.45亿元高价拍卖,成为了青花瓷拍卖史上目前的标王,这样的一件瓷器编者为什么没有放在教材当中,更不用说放在这课首页整版了。
仔细翻看资料,从以下青花瓷发展史中我找到了答案:青花瓷初始于唐→繁盛于元→顶峰于明→缤纷于清。
明《青花群仙庆寿图罐》元《鬼谷下山》从这个青花瓷发展简表中并没有看见作为历史上瓷器高度发达时期,也就是宋朝青花瓷的身影。
按一般思维,这是不可能的。
很遗憾,这的确是事实。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
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
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
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
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
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
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
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
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
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通过资料查找,我发现:元代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一个比较特殊的少数民族朝代,元代的青花瓷因普遍器型较大,多为使用器皿而非陈设瓷,因此留世量较少,不少元代青花瓷甚至都是孤品,‘物以稀为贵’,这都导致元朝的青花瓷的价格居高不下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不能把一件青花瓷器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等同看待,作为青花瓷发展最成熟阶段的是明朝青花瓷,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在青花的艺术品位上都达到了空前的完美阶段,极具代表性,因此编者将这件明代《青花群仙庆寿图罐》作为本课的首页整版就不足为奇了,将明代青花瓷《青花卷叶纹洗》、《青花婴戏莲纹碗》和讲解瓷器制作过程为范例的现代制品《民间山水》青花纹瓶也放在教材中就更说明问题了。
《青花卷叶纹洗》《青花婴戏莲纹碗》《青花卷叶纹洗》,制作于明正德年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7.5厘米,口宽23.8厘米,足径18.8厘米,洗敛口,圆鼓腹,圈足。
口沿下青花双方框内自右至左横书“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
以青花为饰,呈色淡雅,腹部绘卷叶纹两周,足上亦绘圆珠纹。
正德青花常见以阿拉伯文、波斯文、龙穿花纹为装饰,而此碗通体以卷叶纹装饰,且描绘得精美细致、雅洁古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青花婴戏莲纹碗》,明隆庆年间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9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5.1厘米,景德镇窑制作。
此碗构图新颖,描绘生动,婴孩娇憨之态惟妙惟肖.足内青花双长方框内楷书仿款"大明宣德年造".是隆庆青花瓷器的精美作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在讲解瓷器制作过程时,将现代青花瓷器《民间山水》青花纹瓶的制作过程作为范例,足见编者在教材编排时的想法,这更加肯定了这节课的定位。
(四)、看教材,明析青花制作教材中的四件青花瓷可以说各具特色,每次欣赏都有不同的收获。
翻看青花瓷这个‘大家族’的发展历史,总是让人感慨万千。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作为瓷器‘大家族’中的‘宠儿’,青花瓷制作生产工艺十分讲究。
教材中的青花瓷制作方法共有三个步骤,即瓷泥拉坯、铅笔画稿、青料上色。
其实青花瓷的加工生产过程十分复杂也十分讲究,具体可分成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采集瓷石瓷土:瓷器都是以瓷石和瓷土(高岭土)为基本原料烧制而成的。
先人们最初是在生活中发现经火烧过的泥土会变得十分坚硬,并在千百次实践后发明了陶,在烧制陶器原料选择中发现了瓷石瓷土并烧制成了瓷,瓷石瓷土具有烧成瓷器所必需的矿物成分和特性。
第二步:粉碎磨细瓷石瓷土:将采集到的瓷石瓷土利用专门工具进行粉碎磨细。
例如在古代用巨碾或巨石锤在石臼内把原料舂细。
第三步:陶洗澄淀细瓷粉:把加工成极细碎的石土瓷料倒入或方或圆的陶洗池内进行陶洗。
具体作法是依山就势,利用斜坡,从高而下建三、四个池子(多至五、六个),将细碎瓷料倒入池子化成泥浆,水浆经不同池子顺势流向低池子中,粗大的瓷料先沉淀,最细的瓷料沉淀在最低的池子内,蒸发水分后成泥块状,也就是制瓷坯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