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地区饲料工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一)
- 格式:docx
- 大小:14.19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饲料加工企业面临的几个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饲料加工企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
在取得快速发展的饲料加工企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就我国饲料加工企业面临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我国饲料加工企业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原料供应不稳定。
饲料加工企业的主要原料包括玉米、豆粕、鱼粉、鱼油等,这些原料的供应不稳定直接影响着饲料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
目前,我国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以玉米和豆类为主的农作物种植比较集中,一旦遭遇气候灾害或市场波动,原料供应就会出现短缺,从而导致饲料加工企业的生产受到限制,甚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饲料加工企业需要引进更多的原料供应渠道,加强原料库存管理,提升原料供应的稳定性,以应对突发的市场变化。
我国饲料加工企业面临的问题之二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饲料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原料成本、生产设备成本、人工成本等,这些成本占据了企业生产成本的较大比重。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原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生产设备的维护成本等都导致了饲料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而生产成本的增加则直接影响了饲料产品的价格,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饲料加工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生产流程优化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持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我国饲料加工企业面临的问题之三是质量安全风险增加。
饲料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动物的健康和生长,因此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饲料加工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当前,由于原料供应不稳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等原因,一些饲料加工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采取了一些不合规的生产手段,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安全隐患增加。
而且,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也会带来饲料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饲料加工企业需要加强质量管理和安全控制,规范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确保产品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我国饲料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有关建议
杨振海
【期刊名称】《中国牧业通讯》
【年(卷),期】2000()9
【摘要】1999年,我国饲料生产稳步发展。
一是工业饲料在结构调整中持续增长。
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达6873万吨,比上年增长4.2%。
其中配合饲料产量为5553
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浓缩饲料1097万吨,比上年增长23.6%;添加剂预混合饲料223万吨,比上年增长61.6%。
二是秸秆饲料等非工业饲料利用取得新突破。
1999年全国青贮饲料1.1亿吨,氨化秸秆5000万吨。
【总页数】2页(P28-29)
【关键词】中国;饲料生产;饲料安全;国家政策;秸秆饲料
【作者】杨振海
【作者单位】农业部畜牧兽医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3
【相关文献】
1.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湟中县为例 [J], 彭永
德
2.当前我国饲料工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J], 陈璐;吴子林
3.我国饲料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有关建议 [J], 杨振海
4.饲料级动物油脂生产加工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J], 严建刚;贺燕
5.我国化学机械浆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浅析化机浆生产过程影响因素[J], 房桂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1年7月刊5“三 农” 论 坛青海省海东市家庭农牧场现状、问题与发展措施冶晓钧(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青海 化隆 810900)摘要:近几年,青海省海东市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农牧生产经营主体能力提升为抓手,积极引导各类家庭的牧场的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
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所认定的家庭农牧场超过2000个。
现阶段海东市家庭农牧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政策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规范、服务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该文从问题分析入手,调查该市家庭农牧发展情况,提出建立健全指导服务机制,构建完善的政策服务体系,加强培育管理,强化示范带动,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加强技术服务,以确保海东市家庭农牧场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家庭农牧场;发展规模;示范创建;农村信用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冶晓钧. 青海省海东市家庭农牧场现状、问题与发展措施[J]. 农业工程技术,2021,41(20):5~6.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转移,家庭农牧场发展模式日益受到广大农牧民的青睐,已经成为基层农牧民发家致富的支柱性产业。
现阶段总体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农牧场的发展规模,需构建完善的发展体系,推动家庭农牧场的发展壮大。
一、海东市家庭农牧场发展现状近年来,青海省海东市通过培育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引领、管理服务等措施,积极稳妥推进家庭农牧场建设。
2013年,青海省农牧厅印发了《青海省农牧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牧场培育扶持暂行办法》(青农经[2013]303号文),明确了家庭农牧场培育扶持对象、原则、条件等内容。
在各项政策引领和激励下,家庭牧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截至2019年底,全市家庭农牧场共有2800多个,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备案的有2259个,通过农牧部门认定的家庭农牧场有900多个,涉及粮食、蔬菜、花卉、牲畜养殖、渔业等各个产业。
我国饲料加工企业面临的几个问题原材料供应不稳定是一个主要问题。
饲料加工企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农产品作为原材料,近年来,农业生产面临种种困难,比如天气灾害、病虫害等,导致农产品产量不稳定。
这给饲料加工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因为他们无法保证充足的原材料供应。
安全质量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饲料是直接与动物接触的,如果质量不过关,可能会对动物的生长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一些饲料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不严格的质量控制,导致饲料中可能存在有害物质或者营养成分不平衡的情况。
这种问题的存在给动物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技术水平不高也是一个制约因素。
虽然饲料加工企业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一些新的饲料加工技术或设备,我们可能还没有广泛应用。
这就导致我国饲料加工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市场需求也是一个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安全食品的要求。
一些饲料加工企业没有及时调整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一些中小型饲料加工企业也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他们往往无法与大型企业进行价格竞争,导致市场份额的减少。
环保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难题。
饲料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物和污水等,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一些饲料加工企业在环保问题上意识不足,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和精力来进行处理。
这不仅与企业形象和社会责任有关,在一些地方,可能还会面临政府监管的问题。
我国饲料加工企业面临的问题包括原材料供应不稳定、安全质量问题、技术水平不高、市场需求不足和环保问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政府监管,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改善原材料供应状况,加强质量控制,优化市场结构,并推行环保措施等。
只有综合应对这些问题,饲料加工企业才能够健康发展。
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屈艺1[①](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处在初级阶段,在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
本文考察了青海省在农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自然、人文、经济和制度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对制约当地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加快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制约因素;制度;对策[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党的十七大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是促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农业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的主要转换方式,是工农业由非平衡发展转向平衡发展的载体,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化的现状一)农牧业产业化是青海省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经营形式,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为依托,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通过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必然选择,它使生产关系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还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两大任务,即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产增收。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推行农牧业产业化对青海农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青海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推动力。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问题。
传统农业把生产与市场相分离,把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相分割,始终无法摆脱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低效益的局面。
饲料加工工业是支撑现代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基础产业,是关系到城乡居民动物性食品供应的民生产业。
经过30多年的持续发展与完善,我国饲料业已经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产业。
1饲料产业的发展历程连云港市饲料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
从最早的家庭式养殖模式(根本没有饲料的概念),到第一家配合饲料企业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90年代初,随着连云港正大饲料有限公司落户,2000年左右,连云港市迎来了饲料产业蓬勃发展的十年。
这十年中,不论从企业规模,还是从企业数量都出现了快速发展的状态。
2000年以后连云港市饲料行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态势:饲料添加剂磷酸氢钙企业快速扩增,2008年前后连云港市磷酸氢钙产销量达到了最鼎盛时期,但近年来随着矿资源的减少,磷酸氢钙企业迅速萎缩,从最初的十几家到现在的4家;2005年起动物源性饲料(肉粉)异军突起,全省90%动物源性饲料企业集中在连云港市;虾蟹料、泥鳅料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出口饲料逐年增长。
2饲料产业发展的现状2.1饲料生产总体情况目前连云港市持证饲料生产企业52家,职工总人数2402人,其中博士5人,特有工种228人。
2014年饲料生产总量为158.44万t,工业总产值为47.84亿元,其中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总量67.89万t,总产值22.15亿元,产量居全省第6位,比2013年提前了一位。
单一饲料总产量88.27万t,总产值25.36亿元,其中益海粮油的豆粕75.04万t,东海和海州区肉粉3.98万t,出口酒糟饲料1.55万t。
2012-2014年全市饲料产量见图1、图2。
图12012-2014年全市饲料总产量图22012-2014年全市浓缩配合饲料产量和单一饲料产量饲料预混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量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配合饲料发展加快,占全市饲料总产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30.19%连云港市饲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贺燕蒋向君田蕴葛敏(连云港市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作者简介:贺燕,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畜产品、饲料检测及饲料管理工作。
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作者:王祖力王济民来源:《时代经贸》2011年第16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饲料业产值、产量持续稳定增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行业竞争加剧、产业地位逐步增强。
但仍面临蛋白饲料供应紧张、能量饲料需求压力增大、安全高效环保的饲料添加剂研发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文章提出要调整种植业结构保障有效供给、加大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南方草山草坡资源开发利用、提高饲料转化率等几点建议。
【关键词】饲料产业;现状;问题;对策建议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畜禽养殖业步入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繁荣我国城乡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产业。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步伐加快,我国畜禽养殖业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一系列更加突出的挑战。
水、电、良种、劳动力等资源紧张的状况不容忽视,其中饲料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尤为严重。
一、发展现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饲料工业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发展现状及特征如下:一是产值、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2009年全国饲料工业总产值为4713亿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10.7%。
其中,工业饲料总产值4586亿元,增长14.3%,饲料添加剂319.9亿元,动物源性饲料71.4亿元,饲料机械设备55.5亿元。
工业饲料产量连续5年突破亿吨大关,达到1.48亿吨,比2008年增长超过8%,比1980年的110万吨增加100多倍。
配合饲料产量11535万吨,浓缩饲料产量2686万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为592万吨,分别比2008年增长8.9%、6.1%、8.4%。
二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2009年,我国配合饲料比重进一步提高,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分别占饲料总产量的77.9%、18.1%和4.0%,配合饲料产量比重较2008年提高0.4个百分点,浓缩饲料比重略微下降,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保持稳定。
我国水产饲料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建议发布时间:2011-10-31信息来源:中国渔业报一、发展现状1984年以来,世界水产养殖以年均11%的速率增长,远高于畜禽动物2.8%的年增长率。
但与水产养殖业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水产饲料工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畜禽饲料工业的发展,除挪威等极少数国家外,主要水产养殖国家水产动物营养来源主要依赖于有限的天然资源,属于粗放型经营方式。
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70%,水产饲料的生产、消费也位居世界首位。
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研究基础薄弱,我国水产饲料工业发展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人工配合饲料的普及率不足1/3,与我国水产养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1991年我国水产饲料生产仅有75万吨,占我国饲料总产量的2.1%。
2004年,水产饲料产量增至880万吨,占饲料工业总产量的12.5%,产量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成为我国饲料工业中发展最快、效益最好、潜力最大的产业。
同时,人工配合饲料在水产养殖业中的推广应用,缩短了养殖周期,提高养殖单产水平和养殖效益,促进了鳗鲡、对虾等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外向型产业的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水产饲料整体发展水平低,目前虽已开发了二十几个品种,但开口饲料和其他幼鱼饲料尚未过关,需要从台湾或国外进口。
因此,许多养殖生产者选择使用小杂鱼,引发了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粗放式水产养殖方式导致资源环境恶化我国水产养殖以滤食、杂食性种类为主,依次为滤食性种类占50%、杂食性种类占26%、草食性种类占12%、肉食性种类占7%、水生植物占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味鲜美、经济价值较高的肉食性种类市场活跃,开发前景看好,海水鱼类养殖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养殖品种生态位高,需要大量的动物营养补充。
加之一些品种亲鱼培育及后期育肥或“瘦身”均需鲜活饵料或小杂鱼,造成我国捕捞渔业资源压力加大。
海东地区饲料工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一)
饲料工业是现代养殖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既有效地利用了现有农业资源,又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物性食品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饲料工业决定着畜牧业的发展前途,是发展养殖业、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商品化的重要手段,同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饲料工业上连种植业,下连养殖业,因此发展饲料工业对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缓解我国粮食安全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有必要对我区饲料工业的发展进行探讨。
1饲料工业的发展现状
海东地区的饲料工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饲料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从原来附属于粮食加工的副业发展成为新的产业,已占全省饲料总量的28.38%。
为提高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水平,推动我区畜牧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海东饲料工业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包括饲料原料、饲料加工、以及行业管理、饲料人才培训及饲料检测组成的饲料工业体系。
根据2007年底调查统计,全区饲料生产企业(饲料加工点)26家,经过几年的规范管理与属地整治,现有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合格的饲料生产企业19家,年饲料生产能力8万吨,其中年生能力5000—20000吨的较大型的饲料企业6家、中型的1000—4000的饲料生产企业8家。
实际生产能力4000—6000吨的饲料厂4家,1000—3000吨的6家、100—1000吨的小型饲料厂9家,生产的饲料产品主要有混合饲料、全价配合饲料、精料补充料、单一饲料等产品。
据2007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区饲料工业企业生产的各类饲料产品总量达3.69万吨,占全省饲料生产量的28.38%,其中配合饲料23552吨、精料补充料4510吨、单一饲料660吨,反刍料7890吨、禽料300吨,各占总量的63.83%、12.22%、1.79%、21.38%、0.81%。
饲料从业人员达120多人。
实现工业产值近6644万元。
全区饲料销售点达109处,年销售饲料4.5万吨,主要销售兰州正大、江河源、海东金穗饲料、乐都恒源等饲料公司(或厂)的饲料。
饲料销售点大部分以粮油门市部和兽药经销店等形式代销。
2饲料工业的发展特点
2.1饲料生产稳中有升,饲料工业生产持续增长。
与2000年全区的饲料工业调查统计相比,配合饲料、混和饲料的产量由1.22万吨上升到3.6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在28.22%以上。
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技术人员比例明显增加,加快了饲料工业的发展。
2.2产品结构趋于合理,饲料质量明显提高。
原来我区饲料主要以生产低档混合饲料、单一饲料为主,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现在能够生产不同畜禽品种、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营养需求的全价配合饲料、精料补充料、单一饲料、反刍料、禽料混合饲料和浓缩饲料等系列产品。
通过近年来的饲料质量抽检表明,我区饲料产品合格率逐年提高。
2007年抽检各种饲料47批次,合格率为97.87%,抽检合格率逐年上升。
同时在养殖企业配合饲料及饮水中连续几年尚未检出盐酸克伦特罗等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违禁药品和有毒、有害物质。
2.3饲料生产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骨干企业的作用更加明显。
饲料生产企业通过多年的技术改造,生产设施设备有了较大的改进,特别是较大型的饲料加工厂的加工设备引进、更新换代较快,饲料生产设施设备比较齐全、配套,自动化程度明显有了提高。
2000年生产配合饲料近3150吨,占全省总量的3.94%,2007年23552吨,占全省饲料总量的18.12%。
产品辐射到我省各地以及周边省区。
今后饲料业将基本形成微小企业日渐减少并退出市场,较大型饲料企业将整合趋强盛,逐步向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2.4饲料科研和技术推广成效显著。
近年来,饲料科研成果显著,特别是在较大型的饲料企业更注重与科研部门、大学等的联合,开展饲料动物营养研究、积极利用当地小麦、菜子饼等饲料资源开发,反刍动物饲料配方、禽料、奶牛预混合饲料研究、饲料检化验室的建设,人才的培训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发展态势。
有些科技成果应用到饲料产品中,产生了明显的
经济效益,促进了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
3饲料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饲料企业生产规模小、品种少、效益低下。
全区绝大部分饲料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导致饲料企业单位生产成本过高,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现仅有几家大、中型饲料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先进,配套性较好,能够生产不同品种的全价配合饲料,其他大部分小型企业设备简陋,饲料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只能生产低档混合饲料、单一饲料,产品质量不稳定,经济效益不理想。
3.2宏观管理能力低,市场监管力度不够。
由于各地对饲料管理职能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管,使饲料产品的生产、经营不规范,市场上还存在无标准、无标签、无产品合格证和无生产许可证的“四无”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侵害了养殖业的经济利益,危害了广大消费者身心健康,严重影响了饲料工业的稳定发展。
3.3养殖水平低,市场开发不足。
养殖业以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为主,缺乏有规模的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农牧民的观念滞后,缺乏科学养殖知识,养殖水平不高,部分养殖户还是主要以自产自配料为主,对营养全面的全价配合饲料认识不足,市场发育不完善,优质饲料入户率偏低,配合饲料入户率还有待提高,饲料市场相对狭小,饲料的产销量与我区畜牧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3.4企业生产管理及特有工种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缺少和具备与饲料生产管理工作相关联的专业知识和培训。
由于我区饲料生产企业除个别由国有饲料生产企业改制而来以外,大多数由原来的“一台粉碎机,两把铁锨”形式上发展壮大起来。
因此,生产管理人员不熟悉饲料行业管理法规。
有关动物营养,以及电、炉、维修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管理人员较少;生产工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员工可塑性差,对生产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不够。
生产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欠缺全面系统的生产管理理念;内部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机制、约束机制不科学,员工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管理创新少,服务意识差,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认识与了解。
4发展饲料工业的有利因素及发展前景
4.1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保证了饲料工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促进饲料工业的持续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关于青海省加快饲料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农业部《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等为合理调整饲料产业布局,加快饲料原料基地建设,减轻企业税赋,保证饲料工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政策方面的保障。
4.2我区畜牧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了饲料工业的健康发展。
4.2.1农区实施了“西繁东育”工程。
我区每年投入财政贴息资金200万元左右,2007年贷款达6200万元,贩运育肥户达16953户,贩运牛羊143万头(只),自繁自育120万头(只)。
4.2.2畜牧业“良种工程”的实施,年财政投资达150多万元(只),同时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扶持,为良种工程无偿投资558万元;2007年畜种改良达56.42万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