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培训精品资源】危重病人肠外营养策略
- 格式:pptx
- 大小:398.70 KB
- 文档页数:37
重症患者肠外营养的护理肠外营养(TPN)是指通过静脉途径给予机体所需的全部蛋白质、碳水化物、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电解质等等,以达到营养治疗的目的。
TPN 可提供氨基酸、足够的热量和各种必需的营养物质,防止或减少体内蛋白质的消耗,重建和修复机体,促进康复,还可使机体得到正常的生长发育,维持正氮平衡,促进伤口愈合和体重的增加。
标签:重症患者;肠外营养;护理ICU即重症监护病房,作为医院中危重患者的抢救中心,患者的营养支持是治疗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营养支持又分为肠内营养支持和场外营养支持[1]。
肠外营养(TPN)是从静脉内供给营养,是治疗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是现在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2]。
TPN治疗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随着TPN 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并发症的出现逐渐为医护人员所关注,如空气栓塞、导管感染、电解质的紊乱等等。
因此,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可提高危重症患者治愈率。
因而,提高护士的认识水平和预防措施,医护配合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主要途径。
1.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措施1.1 TPN的配制与输液操作1. 1 .1 TPN 的配置及管理:①严格无菌操作,洗手制度:配置TPN应在净化工作台进行,配制前应用酒精擦拭净化台表面及输液瓶,并将所有用品准备齐全,避免因多次走动而增加污染机会,严格“三查七对”;②配置完成后严禁加任何液体,并在24h内输完,TPN 配置好需在冰箱内冷藏,不超过24h,在输注前0.5-1h取出,复温后再输;③配置好的TPN应有床号、姓名及配置时间;④输注时检查有无浑浊或沉淀,确认无误,方可使用。
1.1.2 输液量的控制:输液时可持续输入或循环输入,按时、按量、均匀地完成输液量。
每小时输液量应控制在输入量的±10% 内,防止过快或过慢、时快或时慢,从而影响能量的利用。
1.2 静脉置管的护理1.2.1 中心静脉导管及置管处的护理:①置管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原则,穿手术衣、戴口罩、帽子。
ICU患者的肠内外营养支持技巧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肠内外营养支持在重症监护室(ICU)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ICU患者,合理的肠内外营养支持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减少感染风险,以及促进康复。
本文将介绍ICU患者的肠内外营养支持技巧,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肠内营养支持技巧1. 早期初始肠内营养支持对于ICU患者,早期初始肠内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初始肠内营养可以在ICU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未受到明显影响时开始进行。
首选的肠内营养方式是通过鼻饲或口服的方式提供营养支持。
2. 渐进性增加肠内营养摄入量ICU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可能受到损伤或病理改变,因此,在肠内营养支持中需要进行渐进性增加营养摄入量的策略。
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和胃肠功能,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的摄入量。
3. 选择适宜的肠内营养配方在肠内营养支持中,选择适宜的肠内营养配方非常重要。
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选择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肠内营养配方。
同时,根据患者的肠道健康情况,选择适合的肠内营养配方。
4. 肠内营养支持的监测与调整在ICU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和胃肠道功能。
通过监测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营养摄入量、排便次数等指标,及时调整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案。
二、肠外营养支持技巧除了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也是ICU患者的重要营养补充方式。
以下是一些肠外营养支持技巧。
1. 选择适宜的肠外营养方式肠外营养支持可以通过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途径进行。
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决策。
2. 营养成分的合理配比在肠外营养支持中,合理配比营养成分非常重要。
通常肠外营养液配方应包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成分,以满足ICU患者的全面营养需求。
3. 肠外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对于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ICU患者,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和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
及时调整肠外营养支持的速度和配方,以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和安全性。
ICU患者肠外营养支持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肠外营养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无法通过口服或肠内途径获得足够营养的患者来说,肠外营养是一种补充营养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ICU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相关概念、适应症、实施方法以及护理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应对这一重要挑战。
一、概述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输注营养物质,以提供患者所需的营养元素和能量。
它通常适用于无法通过口服或肠内途径获得足够营养的患者,如消化道功能障碍、管路阻塞、严重腹泻等情况。
ICU患者常常处于严重疾病状态,其代谢水平和能量消耗较高,因此肠外营养对于维持其营养平衡和促进康复至关重要。
二、适应症1. 消化道功能障碍:包括肠梗阻、肠瘘、胃肠瘘等情况,患者无法通过口服或肠内途径摄取足够营养的情况下,肠外营养支持是必需的。
2. 重大手术或创伤:手术后的恢复期以及严重创伤后,患者往往需要高能量和高蛋白质的营养支持,肠外营养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素。
3. 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在MODS患者中,晚期肠功能障碍常常出现,肠外营养支持可以维持患者营养状态的稳定。
4. 重症胰腺炎:重症胰腺炎患者往往伴有消化道功能紊乱,肠道静脉营养支持可以减轻患者的胰腺负担。
5. 严重腹泻:长时间的严重腹泻导致体液和营养的大量丧失,肠外营养可以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
三、实施方法1. 营养评估:在决定是否使用肠外营养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营养状况以及预测能量和营养需求等方面。
2. 静脉通路插管:在选择静脉通路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插管方式,常见的包括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导管。
3. 营养配方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和营养评估结果,选择适宜的营养配方,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以及必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4. 营养输注控制:在开始肠外营养支持之前,需要明确输注的速度、时间和持续时间,以及监控相关的指标,如血糖、电解质、肝功能等,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重症ICU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治疗水平也逐渐提高。
在重症ICU中,患者往往处于高度危险状态,一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治疗,另一方面也需要足够的营养支持来维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
本文将就重症ICU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进行论述。
一、重症ICU患者的营养需求重症ICU患者的营养需求与一般患者相比存在较大差异。
他们往往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代谢率增加,能量消耗明显提高。
因此,营养支持策略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能量需求:重症ICU患者的能量需求普遍较高,应根据其具体的情况进行精确计算。
一般情况下,采用公式计算能量,比如Harris-Benedict公式。
2. 蛋白质需求:重症ICU患者的蛋白质需求也相对较高,蛋白质具有促进修复和免疫功能的作用。
根据研究,重症ICU患者每日的蛋白质摄入量应在1.2-2.2g/kg之间。
3.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重症ICU患者通常需要额外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以满足其正常代谢的需要。
补充钙、锌、铁、维生素C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促进伤口愈合。
二、重症ICU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针对重症ICU患者的营养需求,通常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进行营养支持:1. 肠内喂养:对于重症ICU患者,如果肠道功能正常,一般应首选肠内喂养。
肠内喂养有助于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减少感染发生的风险。
通过鼻饲管或肠造瘘管给予患者适当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2. 肠外营养:有些重症ICU患者的肠道功能受损,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此时可采用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通过静脉途径给予营养物质,可以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
但需注意,肠外营养不适合长期应用,应在肠道功能恢复后尽早切换到肠内喂养。
3. 营养监测与调整:对于重症ICU患者,营养支持应该是个体化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定期的营养监测。
包括监测体重、血清蛋白、血糖等指标,以及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与食欲。
在营养监测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