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策略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43
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指南专家共识(2021版)1. 背景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的指南专家共识。
该共识基于2021年的最新研究和临床实践,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简洁明了的策略,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2. 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危重症患者常伴有肠道功能障碍,导致肠道吸收受损。
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促进肠黏膜修复,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症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 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为了预防和治疗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并发症,我们提出以下简单的策略:- 选择适当的肠内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特殊需要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配方,包括高蛋白、高能量和适当的微量元素。
- 逐步推进营养支持:开始时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的剂量和速度,以减少肠道不适和排异反应。
- 监测肠内营养的效果: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和肠功能,并根据需要调整肠内营养支持方案。
- 预防感染: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患者隔离和无菌操作,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 管理并发症:对于常见的并发症,如腹胀、腹泻和呕吐,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
4. 共识的局限性和应用范围本专家共识是基于当前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危重症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特点,特定情况下的治疗策略可能需要进一步的个体化。
此外,本共识适用于中国的危重症患者,其他地区的医疗机构在应用时应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
5. 结论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指南专家共识(2021版)提供了简洁明了的策略,旨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医务人员在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时应遵循本共识的指导,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因素、评估方法和预防策略在重症监护室内治疗的患者,其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是胃肠道给予营养,而这种方式下产生的肠内营养不耐受也属于一种并发症,在ICU治疗患者,发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几率为41.27-73.6%。
临床中,ICU护士给予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过程十分关键,同时也能评估患者发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几率,从而有效采取针对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疾病因素。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评估量表》的评估项目中,关于患者病情程度的指标包括格拉斯哥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这些评估项目在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预示作用,患者病情越严重,并且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不仅会引起神经、体液放面的改变,同时也会造成腹腔内脏器供血血管的收缩,造成胃肠道粘膜缺血,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机体出现应激反应,体内激素水平也会出现异常,患者胃液的合成和分泌会受到影响,导致低蛋白血症、胃肠粘膜水肿的情况出现。
药物因素。
在ICU中,镇静类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其中非神经性疼痛患者首选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此类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等,这些药物在进入人体后,会直接抑制胃肠道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胃肠道正常蠕动。
机械通气。
使用机械通气治疗频率较高,对于此类患者来说,长期机械通气会导致患者胸腔内压力升高,尤其是采取呼气末正压通气患者,其心输出量就会减少,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会严重影响胃肠道的功能。
另一方面,长期机械通气也会损伤患者食管括约肌功能,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
肠内营养制剂。
ICU患者肠内营养所受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制剂温度,输注速度,渗透浓度等等。
有学者研究报告指出,肠内营养制剂污染和管道污染比较严重,操作台面污染也会导致腹泻发生,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时,首先要注意肠内营养制剂的无菌操作方法,要遵循循证护理方式进行喂养,提高其耐受性。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专家共识(2021版)该专家共识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和护士一份关于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的指南。
以下是该共识的要点:背景危重病患者常常需要通过肠内营养扶持来维持营养平衡。
然而,肠内营养扶持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为了提高危重病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我们需要在肠内营养扶持过程中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
预防与处理1. 肠内营养扶持前的评估:在给予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营养状况、消化功能、肠道通透性等方面的评估。
2. 营养支持配方的选择: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配方,例如高蛋白配方、高能量配方等。
3. 营养支持的监测与调整: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化指标、体重等,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4. 肠内营养管道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管道,例如胃管、空肠管等。
5. 营养支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明确肠内营养扶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6. 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腹泻、肠梗阻、肠穿孔、胰腺炎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7. 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危重病患者的肠内营养扶持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临床医生、护士、营养师等。
结论该专家共识提供了关于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的指南,帮助临床医生和护士提高危重病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
在实施肠内营养扶持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并进行定期监测和调整。
(注:本文档内容仅为参考,具体操作应根据临床情况和医疗团队的判断进行。
)。
2023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共识制定前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急诊危重患者肠内营养(entera1nutrition,EN)治疗医护知、信、行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急诊医护人员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首选EN治疗方面认识一致、接受度高,但是在知识储备、行为实践方面仍存在明显差异。
基于此,在多位专家共同努力下,制定《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以规范临床实践,进一步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质量。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急诊等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真实世界结果,制定《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本共识采用De1phi调查法,经所有参加共识制定的成员对每项参与表决而成,并对有争议的问题公开讨论改进,通过逐一地调整和反馈直到达成共识。
1急诊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推荐意见1]对滞留急诊>48h的急诊危重症患者,建议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a1riskscreening,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NRS-2002≥3分提示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建议营养治疗。
【推荐意见2]对入住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intensivecareunitEICU)的急危重症患者,建议采用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风险(nutritiona1riskincritica11yi11,NUTRIC)评分行营养风险评估。
NUTRIC评分≥6分或者改良版NUTRIC评分≥5分提示存在高营养风险,建议营养治疗。
急性感染/应激/损伤后的急危重症患者的病程分为:急性早期、急性晚期和急性后期。
急性早期阶段为第1~2天,表现为分解代谢突出。
急性晚期阶段为第3~7天,分解代谢伴明显的肌肉萎缩,代谢紊乱趋于缓解。
急性早、晚期均主要表现为高分解状态,氨基酸被动员消耗;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失调和菌群失衡均会加重炎症反应。
急性后期可以表现为恢复稳态或者持续性炎症-分解代谢综合征。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一、本文概述危重症患者常常面临营养摄入不足的问题,而肠内营养(EN)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支持手段,在保障患者营养需求、促进疾病康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ENI)的发生率较高,这不仅影响了营养支持的效果,还可能增加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和死亡率。
针对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问题,进行预防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综述现有的研究证据,总结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的最佳实践策略。
我们将重点关注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定义、发生率、影响因素、预防策略以及管理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降低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和整体预后。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详细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果和讨论,以期为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预防和管理提供全面、深入的认识和解决方案。
二、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原因分析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因素。
危重症患者的生理状态常处于应激状态,这可能导致胃肠道功能受损。
例如,重症胰腺炎、重症颅脑损伤等危重疾病可能导致胃肠道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进而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
这些生理变化可能导致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降低。
危重症患者常常需要接受多种药物治疗,这些药物可能对胃肠道产生副作用,如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发腹泻等症状。
镇痛药物和镇静药物可能影响患者的意识和胃肠蠕动,导致肠内营养不耐受。
肠内营养制剂的类型和输注方式也可能影响患者的耐受性。
例如,高渗性制剂可能导致肠壁水肿和腹泻,而输注速度过快可能增加胃肠道负担,导致不耐受。
在选择肠内营养制剂和输注方式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危重症患者可能存在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降低。
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胃肠道黏膜萎缩和功能障碍,而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进而引发腹泻等不耐受症状。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是指通过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满足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需求,以防止或减轻病情恶化,并促进康复。
危重症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手术治疗或医疗操作等因素,常常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增加、代谢速度加快,容易导致营养不足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剧,从而影响恢复和康复。
因此,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包括以下方面:1. 早期开始营养支持危重症患者应尽早开始营养支持,以促进早期康复。
一般情况下,应在72小时内开始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变化,调整营养支持方式和营养成分比例。
2. 营养成分的选择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应选择高能量、高蛋白、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低盐等营养成分,以满足患者高能量消耗和营养需要。
3. 肠内营养支持对于能够耐受肠内营养的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是优先的选择。
肠内营养包括胃肠道的吸收和利用营养成分。
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防止细菌移位和感染,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4. 肠外营养支持对于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危重症患者,需要使用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可以通过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输注,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5. 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危重症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
监测包括体重、血红蛋白、白蛋白、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以达到最佳的营养支持效果。
综上所述,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主要包括早期开始营养支持、营养成分的选择、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以及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满足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需求,促进恢复和康复。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控专家共识(2021版)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控专家共识(2021版)一、背景与目的背景危重病患者因疾病本身或治疗措施常常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病情恢复及预后。
肠内营养作为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在危重病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肠内营养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喂养管相关的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代谢性并发症等,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肠内营养的顺利进行,也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
目的本共识旨在结合我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的实际情况,提供关于并发症防控的专家意见,以期提高肠内营养的安全性,改善患者的预后。
二、肠内营养的基本原则与适应症基本原则1. 营养评估:在开始肠内营养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营养风险的评估、营养需求的计算等。
2. 喂养途径: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途径,包括经口喂养、经鼻胃管喂养、经鼻肠管喂养等。
3. 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疾病特点及代谢状况选择合适的营养配方。
4. 喂养速度:开始时应缓慢增加喂养速度,以避免不耐受现象。
5. 监测与评估:在肠内营养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喂养耐受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
适应症1. 营养不良或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
2. 胃肠道功能尚可,但无法正常经口进食的患者。
3. 需要营养支持以促进病情恢复的患者。
三、并发症的防控策略喂养管相关的并发症1. 预防喂养管脱落:妥善固定喂养管,避免过度牵拉。
2. 预防喂养管堵塞:定期冲洗喂养管,避免喂养过程中突然停止。
3. 预防喂养管误吸:抬高床头,避免喂养时患者处于半卧位。
胃肠道并发症1. 预防呕吐、腹泻:缓慢增加喂养速度,避免过快过多喂养。
2. 预防胃潴留:定期监测胃残留量,根据残留量调整喂养速度和量。
3. 预防肠道感染:加强肠道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代谢性并发症1. 预防高血糖:控制喂养速度,避免过量喂养。
2. 预防低血糖:加强血糖监测,及时调整营养配方。
中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21版)中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21版)一、背景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是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首选方式。
然而,肠内营养的辅助并发症如误吸、腹胀、腹泻等却给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困扰。
为了提高我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专家共识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的防治策略。
二、目的1. 提高对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的认识。
2. 指导临床医生在肠内营养过程中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3. 提升我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整体治疗效果。
三、共识要点3.1 并发症分类3.1.1 技术性并发症1. 营养管放置不当:包括误吸、气道压迫、食管穿孔等。
2. 营养管移位:包括营养管脱落、移位至气管。
3.1.2 功能性并发症1. 消化系统:包括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
2. 呼吸系统:包括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等。
3. 感染性并发症:包括肠炎、败血症等。
3.2 预防措施3.2.1 技术性并发症的预防1. 提高营养管放置技巧,确保营养管深度适宜。
2. 加强营养管的固定,防止营养管移位。
3.2.2 功能性并发症的预防1. 合理选用营养配方,调整营养液的速度和温度。
2. 监测胃残留量,避免过度喂养。
3. 加强病房环境管理,降低感染风险。
3.3 处理策略3.3.1 技术性并发症的处理1. 误吸:及时调整营养管位置,采用半坐卧位。
2. 气道压迫、食管穿孔:立即停用营养,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3.3.2 功能性并发症的处理1. 腹胀、腹泻:调整营养液的速度和温度,必要时更换营养配方。
2. 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及时采取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进行吸痰。
四、结论本专家共识为我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提供了有力指导,有望提高我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建议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参照执行,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策略。
五、专家名单(此处列出参与共识的专家名单,包括姓名、单位、职称等信息)六、致谢感谢所有参与本共识制定的专家,感谢各医疗机构的支持,感谢广大医护人员对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治疗的关注和努力。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集束化护理策略发布时间:2022-11-11T06:37:23.975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18期作者:刘欣[导读] 目的:分析研究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重症肠内营养支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在本院内重症肠内营养支持患者中选取58例,采取双盲式分组,分成考察组及基础组,考察组均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基础组利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肠内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
刘欣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重症医学科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重症肠内营养支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在本院内重症肠内营养支持患者中选取58例,采取双盲式分组,分成考察组及基础组,考察组均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基础组利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肠内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考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存在显著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考察组肠内营养指标相比基础组具备对比优势,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重症肠内营养支持患者中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有利于降低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改善机体营养水平。
【关键词】重症;集束化护理;肠内营养;并发症重症患者其机体具备较强的应激性伴随营养代谢障碍,会引发患者出现分解代谢增强,使患者产生代谢蛋白质紊乱,诱发其出现意识障碍、营养不良、胃肠道受损、呕吐、感染等情况,对其治疗效果及预后产生严重影响[1]。
对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能够帮助其机体尽快康复,但重症患者存在创伤神经中枢损伤、受到手术应激等会引发胃动力降低,而且,为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类并发症,因此,需要注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的有效护理干预,使重症患者机体耐受性提高。
本次将针对于我院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重症肠内营养支持患者58例,入院时间2021.4-2022.3。
纳入标准:符合危重症患者标准,知情同意此次研究者;排除标准:存在胃肠疾病者。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最新指南共识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是提高危重患者存活率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近年来,随着临床营养治疗理念的更新和肠内营养技术的进步,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也不断发展。
基于最新研究证据,我们就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提出以下共识意见:
一、肠内营养适应证
危重患者出现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或无法达到营养目标时,应考虑肠内营养。
具体适应证包括:急性胰腺炎、短肠综合征、重症监护患者等。
二、肠内营养方式的选择
鼻肠饲料优先于胃肠饲料。
持续肠内营养优于间断肠内营养。
应根据病情选择最适宜的肠内营养方式。
三、肠内营养的启动、进展和转换
肠内营养的启动应严格评估患者的肠功能。
肠内营养的推进应缓慢增加至目标速度。
在肠外营养基础上逐步减少,平稳转换至肠内营养。
四、肠内营养相关感染的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用终末灭菌的肠内营养制剂,定期更换输液装置,并监测患者感染指标。
五、肠内营养不耐受的评估和处理
定期监测患者胃残留量、腹泻次数等,评估肠内营养耐受性。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肠内营养方案。
必要时补充谷氨酰胺等肠黏膜营养素。
六、转归评估
应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并发症等,根据评估结果决定继续肠内营养或转为其他营养方式。
我们呼吁,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应遵循本共识意见,以提高临床实践的规范化水平。
我们也将根据新证据不断更新和完善本共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