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光照强度对舞毒蛾生长发育及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324.91 KB
- 文档页数:4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舞毒蛾是一种昆虫,属于蛾科。
它们的幼虫会吃掉植物的叶子和茎木,严重危害农作物和森林。
近年来,舞毒蛾在中国多个地区频繁发生,给农业和林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本文将重点介绍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一、舞毒蛾的发生情况舞毒蛾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昆虫,通常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
最早在中国被发现的是在2008年,但其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已经影响了全国许多地区。
据延安市林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安塞区的舞毒蛾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主要集中在林区和农田地带。
二、舞毒蛾的生命周期和特点舞毒蛾的生命周期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成虫翅膀展开后长约30毫米左右,身体呈扁平形状,主要以双翅舞蹈为特点,故名舞毒蛾。
幼虫期是舞毒蛾的伤害期,通常会从植物的顶端或叶子处开始啃食,逐渐覆盖植物并向其下部扩散。
幼虫身体呈淡绿色,身上有许多黑色的斑点,体长约30毫米。
它们喜欢在植物的下部或地面上结茧,这就是它们变成蛹的地方。
蛹期一般持续1-2周,成虫会在晚上飞出来寻找繁殖对象。
三、舞毒蛾的危害程度舞毒蛾的危害程度非常严重。
当幼虫大量啃食植物时,叶子变得干燥,植株易于死亡,导致农业和林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同时,舞毒蛾会从一个林区传播到另一个林区,进一步扩大了危害面积。
四、舞毒蛾的防治措施在安塞区进行舞毒蛾的防治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加强监测力度。
在春季和秋季时,要定期检查农作物和森林中是否有舞毒蛾的危害现象,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 加强针对性的施药。
在幼虫严重危害植物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化学防治措施。
但应注意目标药物的选择,尽量选择对舞毒蛾有较强杀虫作用且对环境污染小的药物。
3.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要加强对森林和农田的生态建设,提高森林和农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享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4.利用天敌放生。
构建天敌生态系统,使木虱天敌等能够适应该地区的环境和需求,有效控制舞毒蛾。
总之,舞毒蛾的防治要依据本地防治实际情况而制定,注重预防和综合治理的原则,有效地保护森林、农业生产。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1. 引言1.1 舞毒蛾的危害性舞毒蛾是一种昆虫害虫,主要危害森林、果园和农田作物。
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农作物的危害:舞毒蛾的幼虫以叶片为食,会造成作物叶片被啃食、凋谢,影响光合作用,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受阻,产量减少。
2. 对果树的危害:舞毒蛾喜欢啃食果实,导致果实质量下降,外观变差,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果实腐烂,影响果树的产量和品质。
3. 对森林的危害:舞毒蛾在森林中大量繁殖,会对森林树木造成严重破坏,影响森林生态平衡,甚至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
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控制舞毒蛾的危害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舞毒蛾的生物特性及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对农作物、果树和森林的危害。
舞毒蛾的危害性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来应对。
1.2 舞毒蛾的生命周期舞毒蛾是一种对农业生产具有严重危害的害虫,其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舞毒蛾的卵呈扁平椭圆形,通常呈黄色至橙黄色,卵壳上具有网状纹理。
幼虫是舞毒蛾的主要危害阶段,幼虫体长约2-3厘米,身体呈纺锤形,表面有细毛,颜色从浅绿到深绿不等。
蛹是幼虫变态成成虫的中间阶段,蛹通常埋在土壤中,呈棕色或褐色。
成虫是舞毒蛾的繁殖阶段,成虫体长约2-3厘米,翅膀呈白色带灰色斑纹,具有强烈的飞行能力。
舞毒蛾的生命周期通常在温暖的季节内完成,其繁殖速度较快,一年内可发生多代。
幼虫主要以植物叶片为食,造成植物叶片被啃食、叶面被蛀、叶缘被损等症状,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及时了解舞毒蛾的生命周期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减轻其危害、保护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2. 正文2.1 舞毒蛾的生物特性舞毒蛾(又称舞蛾、玉米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
舞毒蛾成虫体长约2厘米,翅展约3-4厘米,前翅灰白色,有深棕色斑纹,后翅呈乳白色。
舞毒蛾幼虫是害虫的主要阶段,幼虫体长约2-3厘米,呈粉红色或绿色,头部较大,有黑色斑点。
舞毒蛾灯光诱杀研究栾庆书;杜勇;云丽丽;王琴;王微;王建军【期刊名称】《中国森林病虫》【年(卷),期】2014(033)002【摘要】为了有效地控制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的危害及保护自然天敌,研究了利用单一波长的太阳能灯诱捕舞毒蛾的方法.采用林间放置320 nm至585 nm不同波长的太阳能灯、不同颜色诱捕容器、长波与短波灯不同距离组合、太阳能灯与频振式杀虫灯对非靶标昆虫诱虫效果的比较等方法,确定灯光诱捕舞毒蛾的最佳技术.结果表明,340 nm太阳能灯诱捕舞毒蛾总量和雄虫量最大,且显著大于对照灯的相应诱捕量;380nm太阳能灯诱捕雌虫量最大.诱捕舞毒蛾的最适时间为19:30-21∶30.银色容器诱捕到的舞毒蛾最多.长波灯与短波灯相距50 m时,短波(340 nm)诱虫灯的诱捕量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距离和短波对照灯的诱捕量,在此距离条件下,长波(520 nm)诱虫灯的诱捕量最小.单一波长的太阳能灯对非靶标昆虫的杀灭作用显著小于频振式杀虫灯.340 nm太阳能灯可作为诱捕舞毒蛾的首选灯具,通过与筛选出的最适时间、敏感容器颜色和距离组合,能够在林间达到较好的诱捕效果.还可以通过长短波长的组合,在港口提供长波照明和短波诱虫,实现既减少舞毒蛾成虫和卵块随船迁移又兼顾亮化的双重目的.【总页数】5页(P36-40)【作者】栾庆书;杜勇;云丽丽;王琴;王微;王建军【作者单位】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2;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辽宁阜新123108;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2;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2;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辽宁阜新123108;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3.42【相关文献】1.灯光诱杀对蔗龟种群的控制作用研究 [J], 廖冬晴; 黄党源; 雷艳梅; 黄忠泊2.桉树人工林灯光诱杀金龟子技术实验研究 [J], 孙立飞; 李宏斌3.桉树人工林灯光诱杀金龟子技术实验研究 [J], 孙立飞; 李宏斌4.油茶桃蛀螟生物学特性及灯光诱杀技术研究 [J], 王芳;付红梅;胡松余;温从育;张乃芳;张威5.灯光诱杀林木害虫技术研究 [J], 姜旭;白慧敏;颜景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舞毒蛾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较大的害虫,其幼虫以农作物的叶子、茎和果实为食,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对舞毒蛾进行有效的综合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舞毒蛾是一种昆虫,成虫体长约2~3厘米,前翅呈灰褐色带有深色斑点,后翅呈灰色透明。
成虫主要在夜间活动,喜欢采食植物的花蜜。
雌虫产卵在适宜的环境中约为10~15天,产卵期长达2~4月。
舞毒蛾幼虫是其为害农作物的主要形态,幼虫体色以灰褐色为主,头部较小,身体呈圆柱形,有条纹,以茎叶等植物为食,造成叶片被啃食,病斑较大。
幼虫期约为30~40天,然后通过蛹期转变为成虫。
舞毒蛾主要以玉米、水稻、棉花等作物为食,对这些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其繁殖速度快,易于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因此是一种难以控制的害虫。
二、舞毒蛾的生态特性舞毒蛾对生长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适宜的温湿度是其大量繁殖的主要条件。
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舞毒蛾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繁殖能力增强。
舞毒蛾还具有一定的避敌能力,对一些常见的农药具有一定的耐药性。
舞毒蛾主要在春夏季节繁殖,成虫多在晚间活动,对农作物造成危害。
在繁殖期内,舞毒蛾会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产卵,使得农作物容易受到其为害。
三、综合防治技术针对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特性,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技术进行控制其数量,减小对农作物的危害。
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或病原等生物资源进行防治害虫的一种技术手段。
对于舞毒蛾的生物防治,可以选择其天敌和寄生虫进行防治。
天敌中的天敌有蜂、蝇、蜘蛛等昆虫,它们能够捕食舞毒蛾的卵和幼虫,减少舞毒蛾的数量。
通过增加这些天敌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控制舞毒蛾的数量,减小其对农作物的危害。
一些寄生虫也对舞毒蛾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寄生虫能够寄生于舞毒蛾的幼虫体内,引起其死亡,从而减少害虫的数量。
呋喃虫酰肼对舞毒蛾生长发育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李慧;严善春;曹传旺;李奇【期刊名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34)2【摘要】为进一步揭示呋喃虫酰肼对舞毒蛾的杀虫活性,分别采用叶片药膜法、质量法和酶活性测定法研究了呋喃虫酰肼对舞毒蛾幼虫的毒力、对舞毒蛾食物利用以及对其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呋喃虫酰肼对舞毒蛾幼虫24h致死中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3龄0.369mg/L和5龄0.842mg/L。
用LC10和LC30剂量呋喃虫酰肼连续处理3龄幼虫后,其发育时间均明显延长,幼虫的成活率明显降低;其幼虫相对生长率(RGR)、相对取食量(RCR)、食物利用率(ECI)和食物转化率(ECD)均显著低于对照。
舞毒蛾3龄和5龄幼虫经LC50剂量呋喃虫酰肼处理后,其体内的酚氧化酶(PO)、过氧化氢酶(CAT)、几丁质酶和5龄幼虫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均表现为先激活后抑制再激活的作用;3龄和5龄幼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现为先激活后抑制的作用;3龄幼虫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则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
以上结果表明,呋喃虫酰肼通过影响舞毒蛾生长发育、食物利用及幼虫体内保护酶的活性,表现其杀虫活性。
【总页数】7页(P96-102)【关键词】呋喃虫酰肼;舞毒蛾;生长发育;食物利用;保护酶【作者】李慧;严善春;曹传旺;李奇【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3.3【相关文献】1.甲氧虫酰肼对舞毒蛾幼虫多功能氧化酶和羧基酰胺酶活性的影响 [J], 钟华;曹传旺;薛煜;严善春2.呋喃虫酰肼对舞毒蛾解毒酶活力的影响 [J], 李慧;严善春;曹传旺3.甲氧虫酰肼对舞毒蛾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J], 鄢杰明;廖月枝;严善春;曹传旺;冯春富4.甲氧虫酰肼对舞毒蛾幼虫解毒酶及其体内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J], 廖月枝;严善春;曹传旺;刘丹5.甲氧虫酰肼对舞毒蛾幼虫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J], 廖月枝;严善春;李小平;曹传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波长LED灯诱杀舞毒蛾试验吴海山;栾庆书;杜勇;云丽丽;王琴;梁立明;王微【摘要】舞毒蛾食性广、危害重,是我国港口和出口船只的重要检疫对象之一.利用昆虫对灯光的趋避性,开展不同波长的LED灯诱杀舞毒蛾的试验,结果显示,波长365nm灯诱虫效果最好;全光谱、521nm(绿色)、585nm(黄色)、603nm(桔色)波长的灯未诱到或只诱到极少量舞毒蛾雌成虫,均未诱到雄成虫.研究筛选出的波长365nm灯诱杀舞毒蛾效果好,且不伤害或少伤害天敌及其他非靶标昆虫,可为港口科学布灯控制舞毒蛾提供理论指导.【期刊名称】《辽宁林业科技》【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2页(P35-36)【关键词】舞毒蛾;LED灯;波长;灯光诱杀【作者】吴海山;栾庆书;杜勇;云丽丽;王琴;梁立明;王微【作者单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辽宁阜新123108;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2;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辽宁阜新123108;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2;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2;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辽宁阜新123108;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辽宁阜新123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3.42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广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可取食500余种植物,是公认的世界性害虫。
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西南地区及台湾省均有分布。
在北美地区舞毒蛾被列为重要的森林检疫害虫,并由于担心亚洲型舞毒蛾传入美洲与欧美型舞毒蛾杂交,美国和加拿大对俄罗斯东北亚地区港口,以及日本、韩国和中国等东亚地区国家的港口和出港船只提出了严格的检疫要求。
辽宁省位于我国万里海疆的北端,海岸带跨黄、渤两海,东起丹东鸭绿江口,西至绥中县万家镇红石礁,涉及丹东、大连、鞍山、营口、盘锦、锦州和葫芦岛7 市28个县(市、区),辽宁省海岸线全长2110 km。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舞毒蛾(Gypsy Moth)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的食物来源广泛,危害严重。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是农业生产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就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详细探讨。
一、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1.外貌特征:舞毒蛾成虫体型较大,翅膀呈灰褐色,有淡色斑点;幼虫呈浅灰色,体表有一行黑色斑点;蛹呈棕色。
2.生活习性:舞毒蛾主要危害树木,特别是橡树、杨树、桦树等阔叶树;在幼虫期主要是以叶片为食,造成树木叶片凋萎、叶片面积减少,甚至全株死亡。
3.生命周期:舞毒蛾一年发生一代,成虫主要在夏季出现,交配产卵后进入蛹期,蛹经过冬季后春季羽化为成虫。
4.冬虫:舞毒蛾的卵在树皮、树干及各种植物表面产卵,卵固定在这些地方冬季经受低温和风雨的影响,成为冬季的危害源。
二、综合防治技术1.物理防治(1)采用人工捕捉的方式,即使用灯光、粘虫板等吸引成虫,然后用手工捕捉或使用粘虫板粘住成虫,达到控制数量的目的。
(2)人工清扫卵。
在冬季卵固定在树干上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人工方法清扫卵,或者用封闭的方法涂抹杀虫剂,防止卵孵化。
2.化学防治(1)对成虫进行喷洒杀虫剂,控制成虫数量,减少卵的产生。
(1)引入天敌,如天敌昆虫、鸟类等,对成虫和幼虫进行天敌防治,达到控制数量的目的。
(2)利用微生物杀灭舞毒蛾,对蛹、幼虫进行微生物防治。
4.生态防治(1)加强树木的保养,树木生长健康,对舞毒蛾抵抗能力增强。
(2)调整树木的植栽结构,增加耐干旱、抗病虫能力的树种,减少舞毒蛾的危害。
5.综合措施(1)对舞毒蛾的综合防治,需要联合使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等多种手段,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从多方面控制舞毒蛾数量。
(2)针对不同阶段的舞毒蛾,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全面控制舞毒蛾的数量。
通过对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只有了解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才能更好地进行防治工作。
栎舞毒蛾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影响因子聂雪冰;程相称;初非垢;周茂建;孙淑萍;徐振昌【摘要】栎舞毒蛾Lymantria mathura Moore在我国东北天然次生林内周期性大发生,主要危害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黑桦Betula dahurica和枫桦B.costata.作者通过多年实地调查,观察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并对影响其种群动态的环境因子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冬春季的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其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该虫对林木的危害程度取决于春季和初夏的气温和降水.【期刊名称】《中国森林病虫》【年(卷),期】2017(036)003【总页数】4页(P22-25)【关键词】栎舞毒蛾;生物学特性;种群;影响因子【作者】聂雪冰;程相称;初非垢;周茂建;孙淑萍;徐振昌【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辽宁沈阳110034;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辽宁沈阳110034;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辽宁沈阳110034;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辽宁沈阳110034;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辽宁沈阳110034;黄泥河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吉林黄泥河1337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3.42栎舞毒蛾Lymantria mathura Moore属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dae,在我国广泛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云南、四川、湖南等省均有分布的记录。
该虫食性杂,能危害栗、栎、李、杏、苹果、梨、榉、青冈等多种阔叶树[1-2]。
1980年以来,该虫在东北地区天然次生林内周期性发生,并引发了严重灾害。
1996年暴发成灾时,仅吉林省黄泥河和敦化两个林业局的受害面积就达6 000 hm2,2008年该虫在吉林省汪清县、敦化市及和龙市发生面积达16 000 hm2,成灾面积达5 000 hm2以上[3]。
主要受害树种有蒙古栎(俗称柞树)Quercus mongolica等,该虫以幼虫取食蒙古栎的嫩芽和叶片,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受害严重的林分栎树叶片被食光,树冠光秃,远观呈火烧状,之后生长逐步衰弱,直至死亡[4-5]。
铅胁迫对舞毒蛾幼虫发育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杨丽娜;王月月;孟昭军;严善春【摘要】为探究重金属铅胁迫下林木害虫的发生趋势,依据前期对银中杨(Populus alba 'Berolinensis' L.)叶片中Pb质量分数的研究结果,以Pb质量分数分别为33(低)、43(中)、48(高)mg· kg-1的3种不同饲料,室内饲养舞毒蛾(Lymantria dis par)幼虫,分析Pb胁迫对舞毒蛾幼虫死亡率、化蛹率以及对其3~4龄幼虫体内CarE和GSTs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b质量分数的增加,舞毒蛾幼虫死亡率增加,化蛹率降低,其中Pb质量分数中、高处理组的死亡率和化蛹率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舞毒蛾3、4龄幼虫体内,Pb中质量分数处理组的CarE 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GSTs活性也不同程度的升高;Pb高质量分数处理组的CarE和GSTs活性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4龄幼虫的CarE活性显著低于对照(P<0.05).说明铅胁迫能干扰舞毒蛾解毒代谢和生长发育,不同程度地抑制舞毒蛾的发生.%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patterns of forest pests under heavy metal(lead)stress, three artificial diets contain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b(33,43 and 48 mg/kg)were used to rear the gypsy moth larvae for determining their effects on the larval mortality and pupation rate,as well as the activities of detoxification enzymes(CarE and GSTs) in the 3 rd to 4 th instar larvae.With the increase of Pb concentration in the artificial diets,the larval mortalities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the higher Pd levels(43/48 mg/kg), whereas,the pupation rates were decreased strongly at the medium and high Pdconcentrations(P<0.05).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CarE activity in the 3 rd-4 th instar larvae in the medium Pb concentration group wassignificantly higher(P<0.05), and higher GSTs activities were also found at the low and medium Pd levels.In contract,the CarE and GSTs activities atthe high Pb concentration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with the CarE activity in 4 th instar larvae being significantly lower.Therefore,Pb stress could affect both the detoxification and growth of the gypsymoth,and might inhibit its occurrence to varying degrees.【期刊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6)003【总页数】3页(P80-82)【关键词】舞毒蛾;铅胁迫;死亡率;化蛹率;解毒酶【作者】杨丽娜;王月月;孟昭军;严善春【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3.42铅是人、动物及植物的非必需生长元素。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作者:张丽茹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20年第06期摘要; ; 舞毒蛾是多种植物上易发的食叶类害虫之一,对树木的正常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结合国有林场内舞毒蛾发生情况,总结了该虫害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舞毒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 舞毒蛾;形态特性;生物学特性;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 ; S763.42; ; ; ; 文献标识码; ; B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6-0116-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又被称为秋千毛虫、柿毛虫,其有500多种寄主植物,包括苹果、柿子、落叶松、马尾松、板栗等。
舞毒蛾主要在我国的台湾省、河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西省等地发生,且在不同地理区域内受害的树种有所差异。
在华北北部山区主要对山杨、山杏、栎树、油松等产生危害,在华北平原地区主要对杏树、杨树、柳树等产生危害,在西北地区主要对桦树产生危害[1]。
舞毒蛾主要对寄主的叶片产生危害,具有食量大、食性杂等特点,严重时可吃光全部叶片[2]。
木兰围场国有林场位于围场县境内,境内林木资源丰富,主要树种有落叶松、云杉、油松等。
近些年来,周期性发生的舞毒蛾对木兰围场国有林场内落叶松林分正常生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木兰围场国有林场高度重视,积极防治,通过无公害防控,目前已经完成了舞毒蛾等食叶害虫的阶段性防治任务,预期防治效果较好[2]。
现结合实践,对舞毒蛾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探讨研究,以期为舞毒蛾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1; ; 形态特征1.1; ; 成虫舞毒蛾属于雌性异体,雌雄蛾的个体大小有所差异,雌蛾明显大于雄蛾,一般雌蛾体长平均在30 mm左右,翅膀展开后体长87~112 mm,雄蛾约20 mm,翅膀展开后体长40~54 mm[2]。
不同光照时间对肉鹅生长性能及内毒素的影响姚学彬;欧阳宏佳;田允波;陈文俊;黄运茂【期刊名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31)2【摘要】为研究不同光照时间对肉鹅生长性能和血清内毒素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3个组,每组随机不分性别选取32只4周龄马岗鹅.对照组接受正常光照(12L:12D)(L:光照light,D:黑暗dark),短日照组每天9 h日照(9L:15D);长日照组每天15 h日照(15L:9D),试验持续8周后,测定体质量增长速度、存活率、料重比、血清内毒素等指标.结果表明,体质量从第7周开始对照组要显著高于短日照组和长日照组(P<0.05).鹅生长发育早期(4~8周)对照组的饲料转化率最高,而后期(9~12周)则是长光照组的饲料转化率最高.对照组和长光照组的存活率都达到80.0%以上,而短日照组只有66.7%.在整个试验期间对照组的血清内毒素含量均比其余两组小.试验表明,接受正常光照(12L:12D)的鹅群有较好的生长性能,而长光照可提高鹅生长发育后期的饲料转化率.【总页数】4页(P50-52,56)【作者】姚学彬;欧阳宏佳;田允波;陈文俊;黄运茂【作者单位】广东省水禽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225;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广东广州510225;广东省水禽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225;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广东广州510225;广东省水禽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225;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广东广州510225;广东省水禽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225;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广东广州510225;广东省水禽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225;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广东广州5102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4.1【相关文献】1.紫色象草对肉鹅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J], 姚娜;易显凤;赖志强;梁永良;邓素媛;赖大伟;2.不同光照时间对50~80kg的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 [J], 韩定角;吴先华;刘业勇3.γ-氨基丁酸与VC对热应激状态下马岗肉鹅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J], 李伟林;植石全;蓝文康;黄俊文;张辉华4.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对肉鹅生长性能及粪便中NH3和H2S去除效果的影响 [J], 薛同宣5.日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对肉鹅生长性能及肉质性状的影响 [J], 阎春池;董飚;赵敏孟;刘龙;耿拓宇;龚道清;王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22期资源·环境·植保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李明桂(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八英庄分场,河北围场068450)摘要舞毒蛾是危害较大的一类林业有害生物,近些年落叶松等林间呈周期性大发生特点,需要采取科学的手段予以防控。
本文总结了舞毒蛾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基于此提出了舞毒蛾的综合防治技术要点,包括科学监测、加强营林管理、实施物理防治手段、推广生物防治措施及保护天敌的方法和辅助一定的药剂防治手段等,以更好地为林场内舞毒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舞毒蛾;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治中图分类号S4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22-0109-04舞毒蛾,又称柿毛虫,为鳞翅目毒蛾科,食性杂、食量大,有超过500种寄主植物,不仅可对针阔类树种产生危害,也会对杂草、农作物等产生危害,常见的寄主植物有柳、栎、槭、山楂、榆和椴等[1]。
舞毒蛾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华中、东南沿海、西北和西南等区域,在国外主要分布在美洲和欧洲等区域。
舞毒蛾幼虫对寄主植物叶片进行取食,使叶片呈缺刻状,发生严重时甚至将叶片吃光,导致植株长势衰弱,影响其产量及品质[2]。
木兰林场地处河北省围场县境内,区域内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包括云杉、落叶松和油松等。
近年来,该林场内舞毒蛾的发生呈现周期性大发生特点,虫口密度不断升高,对场区内落叶松产生了较大危害。
对此,该林场高度重视,加大了舞毒蛾防治力度,目前防治效果整体较好。
本研究结合木兰林场实际,对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总结,为林场舞毒蛾防治提供参考。
1舞毒蛾形态特征舞毒蛾卵呈稍扁、直径0.8~1.3mm的圆形,聚集形成卵块(每块卵块有数百粒舞毒蛾卵),表面覆盖一层绒毛。
卵初期颜色为杏黄色,之后逐渐加深成为黄褐色[2]。
舞毒蛾幼虫体表初期为淡黄色,随着龄期的增加,颜色逐渐加深成为黑褐色,胴部有灰色或黑色短毛。
舞毒蛾几丁质酶的研究进展作者:王绥冬,宋志芳,张常,李瑶,范晓军来源:《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2年第7期王绥冬,宋志芳,张常,李瑶,范晓军(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摘要:舞毒蛾是一种世界性林业害虫,在我国各省均有分布。
舞毒蛾幼虫主要蚕食果树、柳树等树木的树叶,严重危害林业安全。
文章介绍了舞毒蛾的危害、几丁质酶的相关知识及舞毒蛾几丁质酶的研究现状,并对应用几丁质酶防治舞毒蛾的前景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舞毒蛾;几丁质酶;生物防治中图分类号:Q969.93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2.07.079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俗称千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毒蛾属。
其幼虫食性杂,取食范围广,是一种公认的世界性林业害虫。
其幼虫通过蚕食树叶危害苹果、梨等农林作物,给农林业带来很大损失。
目前普遍采用烟剂防治、人工采集幼虫法、人工采集卵块法、性引诱剂诱杀及灯光诱杀等方法进行防治。
这些方法中,物理方法比较麻烦,化学防治会使虫体产生抗药性。
近几年生物防治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构建含几丁质酶基因的转基因植物和重组杆状病毒是防治的重要手段。
几丁质又名甲壳素、甲壳质,其有效成分是几丁聚糖(壳聚糖),是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成不分支的2-乙酰氨基-2脱氧-D-葡萄吡喃糖苷(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同聚物。
自然界中,几丁质存在于低等植物菌类、藻类的细胞,节肢动物虾、蟹、昆虫的外壳以及高等植物的细胞壁,是除纤维素以外的又一重要多糖。
几丁质是昆虫表皮和围食膜的重要组成成分,昆虫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都需要一定量的几丁质来维持体内代谢平衡[1]。
几丁质的降解主要通过生物分泌的几丁质酶来完成,或通过脱乙酰作用形成脱乙酰几丁质,再由脱乙酰几丁质酶降解。
几丁质对昆虫的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其代谢随昆虫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而发生变化。
高等植物和高等动物体内则不含几丁质,因此,研究运用几丁质酶破坏几丁质结构或几丁质代谢平衡防治害虫,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