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7
比较文学概论1. 介绍比较文学是一门跨越国界、文化和语言的研究领域,旨在比较和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体裁、风格和传统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文学进程、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文学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
2.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发展比较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欧洲,当时学者们开始关注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文学作品。
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比较文学学者开始系统地研究并比较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兴起,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和地区。
3.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3.1 文本比较文本比较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
通过在作品之间进行比较,研究者可以发现并分析作品之间的共同主题、文体、叙事结构等。
文本比较的目的是揭示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同时也有助于理解作品的独特之处。
3.2 文化和历史比较除了文本比较,比较文学也关注文化和历史的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比较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3.3 地域与国家比较比较文学研究也可以从地域和国家的角度进行。
通过比较不同地域和国家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地域性和国家性特征。
这种比较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与地域、国家和民族身份之间的关系。
4. 比较文学的意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于培养跨文化理解和全球视野至关重要。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我们可以超越文化边界,了解不同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
比较文学研究还可以促进文学的多元发展和传播,丰富人们的审美和文化体验。
5. 比较文学的挑战和前景尽管比较文学研究具有许多优势和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语言障碍,因为不同文学作品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创作。
此外,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比较文学的困难。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比较文学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第一章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1、三个概念:(1)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3)文学史。
2、什么是比较文学3、比较文学的起源是什么4、举例说明比较文学寻求的是他种文化的应和。
5、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包括哪些内容6、什么是总体文学7、什么是世界文学答:1、(1)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它的个别特征,同时又具有作为艺术作品的共同之点,正如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个性,同时又有同民族、同职业的共同特征以至人类的通性一样。
一件文学作品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通的;既是个别的,又是一般的。
任何“特殊”和“个别”,只要是文学的,就包含着文学的共同原则,就可以用这种原则来加以解释,这种原则就是文学理论。
(2)文学批评指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和评价。
(3)文学史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和心态的制约。
2、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这就是比较文学。
3、比较文学起源于了解他人的兴趣。
人们的相互接触多了。
就会产生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愿望。
如果没有相互认识的兴趣就谈不上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层面。
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
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这就是比较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互识”。
4、比较文学寻求他种文化的应和。
举例来说,人们在文学方面遭遇的共同问题首先碰到的就是“什么是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的主体最早是抒情诗,中国文论对文学的界定首先是强调人类内在的“志”和“情”,“志”和“情”不是凭空产生的,“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5、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在与“他者”(指他种文化中的文学)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了自身的特点。
比较文学概论范文文学概论是对文学的总体研究,是研究文学本质、文学历史、文学流派、文学批评等方面的学科。
通过对文学概论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文学的内涵与发展。
不同文学概论的研究方法也各有不同。
在西方国家,文学概论更注重理论体系构建与辩证思维,运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对文学进行解读和分析。
而在中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学科传统的局限,文学概论研究多以文本分析为主,强调对文学作品文字的解读。
此外,文学概论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关注点。
在现代,随着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文学概论开始关注跨文化交流、全球文学等问题。
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文学概论研究也开始涉及到新的媒体形式和数字化文学。
尽管不同的文学概论在内容与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
无论是中国的文学概论还是西方的文学概论,都致力于揭示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和内在逻辑,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批评与分析,对文学进行评价与评估。
同时,文学概论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在今天社会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学概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各种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文学概论也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以适应当代文学发展的需求。
总之,文学概论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领域中文学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同时,它也为我们拓宽了思维和研究的视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多元文化的财富。
通过比较研究文学概论,我们可以深化对文学的理解,更好地发展文学研究与创作。
比较文学概论引言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学科。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异同之处,探索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主题和意象,并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重要意义。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可以理解为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的学科。
它旨在研究文学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揭示出作品背后的共同主题和文化传统。
比较文学既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也包括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学流派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比较。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文本比较、主题比较和意象比较等。
文本比较文本比较是比较文学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多个文学作品的文本进行分析和对比,找出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出作品背后的文化特征和文学风格,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主题比较主题比较是比较文学中较为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多个文学作品中的主题进行分析和对比,探索作品之间的共同主题和不同阐述。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从宏观的角度理解文学作品,并发现作品之间的文化共通之处。
意象比较意象比较是比较文学中较为深入的研究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多个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进行比较和解读,揭示出作品之间的共同意象和象征意义。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手法,并探索作品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比较文学的重要意义比较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从多个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首先,比较文学可以揭示作品背后的共通之处。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之间存在的共同主题和意象,从而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普遍人类经验和文化认同。
其次,比较文学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从而加深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论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
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 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
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1,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
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比传统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
比较文学概论的练习及答案《比较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习题一一、填空题1.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研究的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
2.研究一国之内的、和被称为国别文学研究.3.总体文学研究超越国家、民族、语言界限的那些、、和。
4.互证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以达进一步的共识。
5.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之外,还研究等诸多方面的联系,这就是文学的。
6.文化发展是通过和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7.文化转型是指在某一特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同时又进行急邃的。
8.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以外,也得到蓬勃发展。
9.如果没有不同文化间的、,我们的文化就会变成一片文化沙漠。
10.比较文学在与他种文学的交往中,以、、、为己任,是沟通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名词解释1.文化转型时期2.互证3.横向开拓三、简答题1.什么是逻辑学范式?2.什么是现象学范式?3.文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层次指的是什么?4.简述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
5.文化转型的原因四、论述题谈谈对人类文化的多元发展的认识。
练习答案一、填空题1. 存在于不同文化中不同文学之间2.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3. 文学运动文学题材文体和技巧4. 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合5. 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6. 认同离异7. 危机和断裂重组和更新9. 和而不同多元并存10. 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照亮二、名词解释1、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
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2、互证: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和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3、横向开拓:横向开拓是一种文化外求,外求的方向大致有三:一是外求于他种文化;二是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区的边缘文化;三是外求于他种学科。
三、简答题1、什么是逻辑学范式?教材第13页2、什么是现象学范式?教材第13页3、文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层次指的是什么?教材第5页4、简述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引言比较文学概论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传统,探讨其共性和差异,揭示出各种文学现象的内在联系。
本篇文章将以杨乃乔为研究对象,探讨他在比较文学概论中的重要性和贡献。
杨乃乔的背景与贡献背景介绍杨乃乔(1908-1993)是中国著名的比较文学家、诗人和教育家。
他曾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担任过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言文化系主任等职务。
他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比较,以及中国古代诗歌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对话。
研究方法与思想杨乃乔采用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既注重对古代经典作品的深入解读,也关注当代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他在研究中结合了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因素,通过对比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形式、语言等方面的差异,揭示出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杨乃乔提出了“中西诗歌对话”的概念,认为中国古代诗歌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对话关系。
他指出,尽管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追求语言的精炼和意境的表达,在艺术追求上有一定的共性。
主要贡献杨乃乔在比较文学概论中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首先,他提出了“中西诗歌对话”的概念,拓展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并为后来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其次,他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他指出,在追求语言精炼、意境表达上,两者有着相似之处,并且相互影响。
此外,杨乃乔还关注了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研究。
他通过比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西方经典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差异,揭示了两种文学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杨乃乔的影响与启示影响杨乃乔在比较文学概论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后来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中西诗歌对话”概念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拓展了研究领域。
他关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比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启示杨乃乔在比较文学概论中通过对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揭示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共性和差异。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比较文学一、基础知识绪论部分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P20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法国〔同源性〕美国〔类同性〕中国〔异质性〕P203、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跨国研究、跨学科研究、跨文明研究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梵.第根;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歌德;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波斯奈特;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起“挑战”的代表学者——韦勒克第一章5、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6、焦点式影响、辐射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69-737、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对“印象”渊源进行的研究、对口传渊源的研究、对笔述渊源的研究。
8、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文字资料媒介(1.个体媒介2.团体媒介3.文字资料媒介)媒介学研究范畴:媒介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一国作品输入另一国之方式,作品流传的中介等。
第二章9、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
〔2〕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2〕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3〕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
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文化过滤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10、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研究翻译的叛逆背后的文化因素译介学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翻译研究不仅积极肯定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更进而提出翻译对原文的“不忠”是绝对的、必然的,而且这种“叛逆”与“不忠”往往携带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因此,翻译研究不再将翻译的准确性作为自己要关注的问题,不再以忠实为标准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不再将指导翻译实践、确立翻译标准作为自己的任务,不再沿袭“作者中心”与“原文中心”的传统思路,而是转向以译者、译文为中心,将翻译问题语境化,探讨充满误读、误译的翻译如何影响目标文化,产生种种误译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机制。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
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
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
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一、基础知识绪论部分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P20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法国(同源性)美国(类同性)中国(异质性)P203、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跨国研究、跨学科研究、跨文明研究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梵.第根;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歌德;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波斯奈特;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起“挑战”的代表学者——韦勒克第一章5、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6、焦点式影响、辐射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69-737、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对“印象”渊源进行的研究、对口传渊源的研究、对笔述渊源的研究。
8、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文字资料媒介(1.个体媒介2.团体媒介3.文字资料媒介)媒介学研究范畴:媒介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一国作品输入另一国之方式,作品流传的中介等。
第二章9、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
(2)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2)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3)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
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文化过滤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10、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研究翻译的叛逆背后的文化因素译介学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翻译研究不仅积极肯定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更进而提出翻译对原文的“不忠”是绝对的、必然的,而且这种“叛逆”与“不忠”往往携带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因此,翻译研究不再将翻译的准确性作为自己要关注的问题,不再以忠实为标准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不再将指导翻译实践、确立翻译规范作为自己的任务,不再沿袭“作者中心”与“原文中心”的传统思路,而是转向以译者、译文为中心,将翻译问题语境化,探讨充满误读、误译的翻译如何影响目标文化,产生种种误译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机制。
译介学的研究诉求并不在于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它将翻译的叛逆视为必然而不是过错。
11、比较文学形象学中他者研究范围: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
形象学的研究范围:注视者、他者、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
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会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
12、文学他国化的情况是从传播者的角度出发而言的,错误影响、负影响P144第三章14、类型学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学者:俄苏学者《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的对比》的作者:勒内·韦勒克。
14、美国主题学发展的里程碑是哈利·列文发表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
主题学产生于民俗学。
主题学研究范畴: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
15、西方文学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
我国近现代四分法内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最早在理论上对文学进行分类的作者是柏拉图。
16、七科之学是文、理、法、商、医、农、工。
中国传统学术讲求的是什么?通人之学、天人合一。
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的共同之处:以审美的方式来把握世界P205第四章17、世界文学的三层含义:1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
2超越民族、时代、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
3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所产生的成果。
18、研究异质性的的前提和基础?最终目的在于达成不同文明和文学间的互补性,以求得不同文明系统的文学之间相互融会、整合和共同发展。
19、古添洪和陈慧桦《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提出并界定“阐发法”;王国维《论新学语的输入》与《人间词话》;钱锺书:综合阐发钱锺书的《诗可以怨》、《通感》;陈惇和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双向阐发”(理论阐释作品、理论阐释理论、跨学科阐释);曹顺庆将“阐发研究”归结为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五大研究方式之一、中国学派独树一帜的比较文学方法论。
20、文化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最核心的部分。
异质文明特征的根本显现之处是话语。
跨文明阐发的定义:跨文明阐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其核心是跨越文明界限的文学理解。
举例:运用西方的理论研究中国文学、运用中国理论观念研究西方或阿拉伯世界的文学。
但是西方各国之间借用理论不属此列。
跨文明互补与融合研究途径:1)归类法2)附录法3)引证法4)混用法5)融合法二、理解记忆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的一种具有同一性特征的联系或关系。
它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中最核心的,决定了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也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
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用来比较的对象之间的外在联系和内在关系的存在。
它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是保证比较文学研究科学性的重要依据。
1同源性2变异性、3类同性、4异质性和互补性3、什么是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就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艺术门类、学科为另一端,在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中,一方面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同质和异质,另一方面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
4、什么是“套话”?套话是词汇的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它是一个由民族集体所创造的,在一个长时期内反复使用,用来指称和描述异国异族形象的约定俗成的个性词汇。
一般来讲,套话都具有明显的生理特征,如欧洲人用来描述犹太人的“鹰勾鼻”,中国人用来描述西方人的“大鼻子”,“老毛子”,西方人指称非洲人的“黑鬼”,等等,都是如此。
套话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凝聚了丰富的历史内容,成为了解异国异族形象的重要信息源。
5、什么是主题学?它和母题有何区别?主题学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进行比较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学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它归属于平行研究。
主题学研究范畴主要定为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
母体就是一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
主要差别是,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是客观的,主题是具主观性的;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
(母题与形势(情形)有关,而主题与人物有关,是通过人物具体化的,母题是从形势(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属于问题或思想层面。
)6、什么是总体文学?在全球范围内,在不同文明、文学的平等对话中,努力寻求不同文化、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以此促进异质文明之间全面、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实现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
7、什么是跨文明阐发研究?跨文明阐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其核心是跨越文明界限的文学理解。
举例:运用西方的理论研究中国文学、运用中国理论观念研究西方或阿拉伯世界的文学。
但是西方各国之间借用理论不属此列。
8、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学关系。
流传学研究的范围就是从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作者的影响。
研究范围:1)接受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评价、介绍等。
2)接受者所受到放送者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
3)接受者是否摹仿放送者,摹仿了那些方面。
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译本在影响中的作用。
5)文学界、出版界如何接受作品,他们的反映和情感如何。
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
7)影响的程度和时间。
8)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
9)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9、试辨析接受学和接受理论的关系。
比较文学接受学以接受理论为基础,二者都注重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都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参与下建构起来的。
二者的区别在于:接受理论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中心意识;而接受学更注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本身。
另外,接受理论将读者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它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异质的。
比较文学的接受学则首先强调读者的跨国家、跨学科、跨文明/文化的要求,是在异质文化间进行的研究。
10、试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民族文学以民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它带有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同质性和原生性。
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
单一民族的国家(历史上曾存在,当今世界罕见)、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
多民族的国家、国别文学大于民族文学。
同一民族分属不同国家(蒙古族、朝鲜族、以色列)时,国别文学小于民族文学。
从性质上说,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世界文学是文学创作的作品(文本)形态;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是文学研究,是理论形态。
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以民族文学和国别文学为研究基础,以达成新的世界文学为目标。
11、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
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
于是作为起点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经历了在法国、英的改编和再创造,最后又返回到它的故乡。
《赵氏孤儿》在中、法、英三国的流传中就存在着两种方式:一是双向互动直线式交叉影响。
英国人通过法国而认识中国文化。
曾经有学者指出,英国剧作家谋飞的《中国孤儿》是根据伏尔泰的改编剧本创作的,在角色、场景和台词上不少地方与伏氏相同或相似,但谋氏之作在结构上更多的是直接取材中国的《赵氏孤儿》。
可见,作为放送者的《赵氏孤儿》在英国人那里变成了接收者,即它接受了法国的《中国孤儿》和中国的《赵氏孤儿》的影响,形成了它与法国、中国戏剧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一种交叉影响和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