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论-四川大学
- 格式:ppt
- 大小:733.00 KB
- 文档页数:43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绪论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人:1886年,波斯奈特,创作世界上首部比较文学专著《比较文学》。
·1904年,黄人在《中国文学史·分论》中对波斯奈特及《比较文学》一书作出介绍.·早期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的译著:A 1931年,傅东华译,法国洛里哀著《比较文学史》;B 戴望舒译,梵·第根著《比较文学论》。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末得以诞生.·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人:1827年,歌德。
·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1877年,匈牙利,《世界比较文学报》。
·德国比较文学的开端:1887年,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法国学派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韦勒克、韦斯坦因、雷马克。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撰写的《比较文学导论》.·《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第一期发表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首次明确提出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为“跨异质文化”。
·比较文学的基本功用,在于跨越和沟通。
·法国学派以文学的输出和输入为基本框架,构筑了以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为支柱的影响研究体系;美国学派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和世界文学的构想为基本框架,构筑了以类比、综合和跨学科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体系;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体系的五大支柱方法是双向阐发法、异同比较法、模子寻根法、对话法、整合与建构法。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附:标准答案一、填空(共计30分,每空1分。
)1、存在于不同文化中不同文学之间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3、文学运动文学题材文体和技巧4、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合5、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6、认同离异7、危机和断裂重组和更新8、逻辑学范式现象学范式9、和而不同多元并存10、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照亮11、关于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较的研究12、自然(包括自然人体)人类社会群体和个人主观意志感情人文现象13、文学观念14、文学与思想观念的关系二、名词解释(共计30分,每题5分。
)1.诠释学:诠释是理解并解释一件事,一句话或一个字,对其意义进探讨。
对意义进行探讨是一门学问,在西方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叫“诠释学”或者“阐释学”。
2.结构主义:即把一个作品放在很多作品当中,撇开具体现象,找出其本质联系来寻找意义。
结构主义的源头可以上溯到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1935年,布拉格学派提出“结构主义”一词。
50年代在法国兴起,60年代广泛流行于欧美许多国家,在60年代,结构主义远远超过了文学理论的范围,渗透到社会科学各个领域。
3.互动认知:认为主体和客体并非截然然两分,客体并无与主体认识完全无关的、自身的确定性。
主体和客体都是在相互的认知的过程中,发生变化,重新建构自身,共同进入新的认知阶段。
这种认知方式研究的空间是一个不断因主体的理智、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化的而变化的、开放的、动态的空间。
4、虚静:“虚静”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其源头最早可追溯到老庄道家思想,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庄子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后来的陆机、朱熹则就明确地从创作论层面上阐说了虚静观。
陆机在讲艺术构思时强调“收视反听,耽思旁讯”,虚静观对文学创作方式强调的是由内而外,虚静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自内而外地不受干扰地纵情想象万象万物,做到“神与物游”,“意静神旺”正如苏轼所说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考研倒计时,不到2个月的时间,你开始冲刺了吗?考研进入倒计时后,很多考生瞬间就感觉不淡定了,考生不需要慌张,及时调整心态和复习方法,2个多月也可以实现突破哟!下面小编为各位同学们针对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做一个全面分析,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做个综合评估,同时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
一.学校情况岷峨挺秀,锦水含章。
巍巍学府,德渥群芳。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建国、校长谢和平。
2017年1月被国家教育部列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之一。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51.5万平方米。
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4个学科型学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
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5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3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本科专业138个,博士后流动站37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
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介绍归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下设6个研究方向:01 比较诗学02 比较文学03 西方文学思潮与文论04 英美文学05 俄国文学06 东方文学与文论。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门复合型的学科。
其研究立足于吸收传统世界文学研究的成果,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把世界文学、欧美文学纳入全球整体格局中,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该专业要求考生具有较为扎实的中外文学功底和开阔的文化视野,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能够熟练阅读外文文献。
川大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全国来看排名是名列前茅的,属于国家重点学科。
就业方向的话主要就职于高校、科研单位、新闻出版行业、涉外企业等。
绪论小引无所不在的比较“文学如果不是比较的,是什么?”(What Is Literature If Not Comparative? )①的确,无论我们是否知晓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其实文学的比较早已无所不在;无论在普通民众的阅读中,在学生的文学鉴赏中,还是在文学教学中,在文学学术研究中,文学的比较几乎随处可见。
例如《中西比较诗学》一书开篇就描绘了文学艺术鉴赏中常常会自然而然地出现的比较意识:朋友,您一定读过不少西方和中国的文艺作品,曾在那绚丽多姿的中西艺术珍品中探幽揽胜吧。
或许,《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之中的艺术魅力,让您如醉如痴,流连忘返;莎士比亚的悲剧令您荡气回肠,痛不欲生!或许,那空灵悠远、宁静淡泊的水墨画,让您物我两忘,心清气爽;屈原的《离骚》,令您一唱三叹,涕泪满襟!还有那宏博壮丽的古希腊史诗,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仪态万千的西方小说,意境深远的唐诗宋词……不过,在探幽揽胜之时,您可曾深思过中西文学艺术那截然不同的审美特征?在蕴含着素淡含蓄的品格,积淀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征,包蕴着空灵悠远的神韵意境的中国诗画面前,您可曾感受到中华艺术的脉搏?在宏大奇伟的古希腊史诗中,在不可抗拒的悲剧命运中,在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中,你是否感受到西方古代艺术中那“日神”的崇高如“酒神”的狂欢?如果你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那您就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进一步深思:为什么中国与西方的文学艺术趣味迥异?为什么中国上古没有宏大壮丽的史诗和悲剧?为什么西方没有龙飞凤舞的书法艺术?为什么中国古代小说被斥为“小道”,而西方小说则被视为文学正宗?为什么西方绘画讲究远近透视,而中国绘画却不求形似而专注于神似?为什么西方古代注重摹仿现实,将文艺视为反映现实的“镜子”,而中国却将文艺视为“抒情言志”和“载道”之工具?为什么西方文艺那么富于创新精神,而中华文艺却较为保守,总是“子云”、“诗曰”?为什么西方文艺热衷于爱情的讴歌,而中华文艺却偏重于道德与气节的赞颂?这诸多的问题,都涉及到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即中华文学艺术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是什么?中华艺术与西方艺术的根何在?……①类似的感受,我们许多人都会有。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试题
2002年比较文学试题
一.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10分)
1.《诗学》
2.《诗艺》
3.《比较文学的危机》
4.《道与逻各斯》
5.《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6.《管锥编》
7.《悲剧的诞生》
8.《十九世纪文学主潮》
9.《心理学与文学》10。
《抽象与移情》
二:名词解释(20分)
1.比较
2. 文学
3.影响研究
4. 类比研究
三。
判断下列说法的对与否,并简述自己的理由。
(30分)
1.比较文学应注意研究不同国别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技巧。
2.比较文学应注意研究不同国别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3.比较文学应注意研究不同国别文学背后的民族精神。
四.试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的关系。
(40分)。
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2、什么是“期待视野”?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三、论述:(54分)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
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
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
(3)举例:比如文学与音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文学与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消极一面:“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
如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有人讨论哈姆雷特的“孝”与“不孝”问题,应该说就是翻译“误读”引起的后果。
积极作用:(1)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
(2)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未被发掘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
3、什么是“套话”?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
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
“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闫嘉文学理论基础课程学习指导绪论:文学概论及其研究对象1、本章学习要求■“文学概论”的含义▲了解中国学术界使用的“文艺学”、“文艺学基础理论”和“文学概论”几个概念的相互关系。
▲了解西方学术界使用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几个概念的相互关系。
▲掌握“文艺学”这一学科三个组成部分的主要任务。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把握文学理论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作为一门艺术的文学的特殊性。
▲了解文学现象的几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重点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性质和任务。
■文学理论的理论资源▲了解理论建设与古往今来各种理论传统的关系。
▲掌握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三个主要资源及其对于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第一讲文学本质论1、本章学习要求■文学的本质▲掌握考察文学的四个不同视点及其与不同的文学本质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领会视点问题的复杂性。
▲了解在文学本质论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如模仿论、表现论、形式本体论和意识形态本体论。
▲重点掌握文学本质的多层次性,包括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等。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理解并掌握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生活的基本内涵。
▲着重掌握社会生活是文学活动的唯一源泉的基本观点▲理解作家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三种方式。
■文学的社会作用▲正确理解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既不能否认,也不能夸大。
▲着重掌握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特别是文学的审美作用。
▲领会文学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复杂性第二讲文学创作论1、本章学习要求■文学创作的过程▲了解文学创作一般过程的两个阶段。
▲掌握生活体验和积累对于作家创作的重要意义。
▲着重掌握作家创作过程的实质在于如何把生活转化为艺术。
▲着重掌握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在创作中实现生活转化为艺术的关键因素。
▲掌握作家的“心灵”在文学创作中的主导地位。
▲领会作家的素质和才能在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它们的主要表现。
■文学创作的思维活动▲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类掌握世界的主要方式的论述。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整理一.名词解释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变异研究:求异,在传播交流过程中,除了可以确定的实证性影响的因素之外,在文化过滤、译介、接受等作用下,还有许多美学、心理学、文化等难以确定因素,被传播和接受的文学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异。
支点:变异性文学性(层面:语言、跨国和跨文明形象、文学文本、文化、文学他国化)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是在不同个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
主要方法是类比与对比,重点在于求类同。
平行研究的贡献在于突破了影响研究的“事实联系”这一限制,大大拓展了比较文学研究的疆域,使比较文学在绝境中获得新的发展,并由此奠定了新的学科研究范型。
流传学又称为誉舆学,源于西纳文的光荣一词。
1931年由梵第根引入到比较文学中来。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情况,包括一国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其作品等在他国的际遇和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渊源学: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是从接受者的角度老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思想、语言、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概言之,就是溯本求源,顺藤摸瓜,揭示出接受者与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方法,在西方曾被广泛普遍运用。
体例说明:宋体五号黑字为《比较文学教程》要点,小五号绿字为习题,五号楷体为新编教材的要点。
以下为超链接。
绪论第一章影响研究第二章平行研究第三章变异研究第四章总体文学定义填空及著作绪论比较文学的基点是比较,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对比较文学定义的争论,但是这些都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都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中国学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缺憾。
比较文学具有跨国、跨学科和跨文明的特点,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期研究领域主要有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际、学科、文明研究比较文学的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形象学)、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在很多教材中都没有将其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体系之中,但是总体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跨文明异质性与互补性研究入手,探讨多种文明间的异质性、变异性与互补性的问题;二是跨文明阐发研究问题;三是跨文明对话研究问题;四是从比较诗学到一般诗学的研究;五是文学人类学的研究。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查看答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川大比拟文学复习问答三十三题1、比拟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拟文学的定义:比拟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拟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根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及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开展。
2、简要谈谈比拟文学的可比性。
比拟文学的可比性是比拟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承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拟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拟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拟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拟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及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及“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及承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拟文学开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构造、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及其他学科进展跨学科比拟的一种穿插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及综合性。
(4)、异质性及互补性异质性及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拟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拟文学开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根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拟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