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同步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词四首1<渔家傲·秋思>》知识点+同步练习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少时家贫好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
官至参知政事。
范仲淹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准则。
二、故事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词人历任陕西经略副使、延州、知州等职。
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西夏人对他深为惮服,《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三、理解词义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塞下:边界要塞之地。
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
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千嶂:层峦叠嶂。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
羌管:即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不寐:睡不着。
征夫:出征的士兵。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大不相同。
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儿也没有停留的意思。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从四面纷纷响起,层峦叠嶂里,烟雾弥漫,残阳西沉,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城门。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返回故里。
只听羌笛悠悠,又见寒霜满地,戍边的人整夜难以入睡。
将军和士兵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四、问题归纳1.“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中的“异”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一是天气异:天气极冷。
二是声音异:充满了边塞的各种声音。
三是景色异:烟雾弥漫,孤城紧闭。
作用:渲染边塞孤寂荒凉的环境氛围,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范仲淹《渔家傲》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6-7题。
(6分)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
(3分)
7.作者引用“燕然未勒”的典故,抒发了怎样的情坏?(3)
答案:
6.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归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
7.“燕然未勒”是说现在敌军未退,边境未宁,尚未建功,尽管厌战思归,但又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写出了作者为国家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阅读《渔家傲》,回答问题(共6分)
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5.婉约派词宗李清照所写《渔家傲》,描写的是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这
样的景象显示出作者性情中的一面。
(1分)
6.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句诗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2分)
答:
7.下面是三幅“九万里风鹏正举”的书法作品,请选出你认为最符合本诗词意境的一幅,
结合书体特点简要写出选择理由。
(3分)
答:甲
乙
丙
5.(1分)豪放。
6.(2分)天苍苍,云莽莽,晨雾蒙蒙,天与云与雾连成一片。
看那苍穹中浩浩银河飘动流转起来,银河中千帆如梭正在逐浪起航。
(要有4——5个意象的描写)
7.(3分)示例一:甲图中草书最符合诗词意境,字体笔画纵横飘逸、作品气势磅礴,很符合作者在词中所描绘的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的神奇意境。
示例二:乙图行书简洁流便的行笔和线条,在一定程度上率意表情,生动流畅,很符合作者在词中酣畅淋漓地描绘自己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的率性情感。
示例三:隶书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庄重工整。
作者在词中所描绘的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的神奇想象,大气而稳重,符合隶书的特点。
(选出一幅作品,结合书体特点1分,诗句内容、意境或作者情感写出理由2分。
)。
《渔家傲·秋思》同步练习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答:
3.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答:
4.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
5.文化积累:
“衡阳雁去”指:
“燕然未勒”指:
参考答案:
1.异
2.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词作将大雁南归“无留意”与戍边将士们不能不留下来进行对比,润笔深厚,为下文写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衡阳雁去指大雁向衡阳方向飞去。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秋末冬初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飞。
燕然未勒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后汉书》记载有窦宪追击入侵的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1。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阅读题及答案___天空中云雾缭绕,仿佛海上的波浪一样起伏不定。
银河中的星辰似乎要转动起来,帆船在大风中颠簸。
这一切仿佛是在梦中回到了___的身边,听到___亲切地问我要去哪里。
我回答说我还要走很远的路程,但现在已是黄昏时分,我所学的诗歌只有空洞的惊人句子。
大鹏鸟已经___在九万里的风中,风啊,请不要停下,把我的帆船吹向海上的三座仙山!1.景象:天空连着云雾,海上帆船颠簸;感觉:神奇、壮观;气势:磅礴、浩荡。
2.诗人的想象力和幻想能力。
3.“我还要走很远的路程”,交代诗人的旅途目的;表现诗人的不满足和追求。
4.婉约派;豪放。
5.描写梦境的作用是表现诗人的幻想和想象力,也是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法。
6.这首词的艺术风格是豪放派的,作者通过描写壮观的自然景象和想象力丰富的幻想,表现了自己的追求和不满足。
7.本词意境清新,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俗气。
词中描写的自然景象壮观磅礴,充满了豪放派的气息,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幻想和追求,这是婉约派所不具备的。
二、《渔家傲》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二1)“___,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答: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天赋予了语言能力,询问词人的归宿。
在结构上,这句话起到了衔接前后两个意象的作用,使词的意境更加连贯流畅。
2)词中的“谩”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4分)答:词中的“谩”一词有多层含意。
一方面,它表达了词人对自己才华无人欣赏的悲愤;另一方面,它也表达了词人对时代乱象的感叹和对理想追求的无奈。
全词中,词人多次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而“谩”一词则更深刻地表达了这种感叹的苦涩和无奈。
同时,词人也在“谩”字中抒发了对自己理想追求的坚持和对时代乱象的反思。
3)近代学者___评价这首词曰“此绝似___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请作具体阐述。
(4分)答:___评价《渔家傲》绝似___派,不类《漱玉集》中语,主要是因为这首词在艺术风格上有别于《漱玉集》中的词作,更加接近___和___的词风。
12.《词四首》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二、赏析选择题: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解析】C分析:“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大雁飞往衡阳,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①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②吹取三山③去。
【注】①星河:银河。
②蓬舟:指轻舟。
③三山:传说中的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1.这首词上阕写__梦境__,下阕写___答天帝问(或:抒发情感)__。
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一句的意思是我告诉天帝,我要去的地方路途遥远,前途渺茫;自己空有才学,生于离乱之世,毫无用处。
_ 3.如果说李清照的词是“堕情者醉其芳馨,飞想者赏其神骏”的话,你认为这首词代表了作者哪一种风格?词中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代表了女词人豪放的一面,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不满的苦闷和追求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5.词中最能体现她豪放风格的句子。
(2分)“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或“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6.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2分)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7.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分)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如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如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答对一点得1分)8.这首词开头展现了夜空中的景象,写出了_云海迷茫_,_闪烁着星星的星河斜转。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 渔家傲秋思(738)1.名句默写。
(1)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 ,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3)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4)四面边声连角起,,。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5)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守边将士浓烈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句子是:,。
(6)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典故,抒发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2.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第18首:雁门太守行【甲】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两首诗词均借用了典故表达思想感情。
【甲】词用典故,表达了;【乙】诗则用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表达了。
(2)【甲】词委婉曲折,【乙】诗豪迈奔放。
请选择其中一首,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幕,学诗设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词人借梦境将天上与人间做了鲜明的对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展现了一幅晨雾迷茫,云涛翻腾,银河流转,千帆竞渡的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
2.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
【解析】1.试题分析: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本题作答要抓住“天”“云”“涛”“星”“船”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一幅辽阔、壮美的图景来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
通过叙写梦中海天一色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其中“学诗设有惊人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用“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据此理解作答。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赏析。
【答案】(1)洛阳。
(2)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
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详解】...(1)此题是词语注释题。
《词四首》同步训练《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二、中心思想:上片描写,下片。
表达了词人思想感情。
三、重点字词1. 渔家傲,词牌名2.塞下:指西北边地。
3.千嶂:崇山峻岭4.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四、重点题1.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3.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4.《渔家傲》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5.请分析“霜满地“的表达作用。
6.想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描绘的画面。
并写出这种景物描写的作用。
作用:《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代表人。
二、中心思想这首词上片写,下写。
表达了作者的,委婉地表达了的愿望。
三、重点字词聊:姑且,暂且。
黄:黄犬。
苍:苍鹰千骑:形容随从之多。
骑:一人一马。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
胸胆尚开张: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
微霜:稍白。
会:定将。
天狼:星名。
这里借指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四、重点题1. 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__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__的豪情壮志。
上片中“前骑”一词形容__,“倾城”一词形容__,“卷”一词极言__。
2.试对“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句话作简要赏析。
3. 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运用典故的作用)5.“亲射虎,看孙郎”一句运用典故有何作用?6.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7.“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表达效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渔家傲》同步练习
《渔家傲》同步练习
作者: 加入日期:09—04—02
《渔家傲》练习题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答:
3.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答:
4.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
5.文化积累:
“衡阳雁去"指:
“燕然未勒”指:
参考答案:
1.异
2.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词作将大雁南归“无留意"与戍边将士们不能不留下来进行对比,润笔深厚,为下文写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衡阳雁去指大雁向衡阳方向飞去。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秋末冬初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飞.
燕然未勒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后汉书》记载有窦宪追击入侵的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