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干预中的正向行为支持开题报告1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5
《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 2018/10/28 10:52:37 | By:18孙燃]一、选题的必要性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对学前教育有较深的了解和研究,当我在幼儿园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发现越来越多的儿童在与其他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出现类似咬、抓、推、绊等类似的攻击性行为,缺乏与同伴交往过程中的耐心与平和的心态,稍有不顺心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良好行为的培养。
人类行为的生成与发展变化主要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
其中,儿童期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后天环境中的决定因素。
特别是家庭环境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
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儿童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对新情境的应对无一不受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或直接影响。
正确的教育观,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反之,则阻碍儿童的发展。
其次,幼儿期的儿童虽然也接受幼儿园的教育,但由于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与主要抚养者(父母)在一起的,而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子女发展的期望以及对儿童发展的看法等父母教育观念因素,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不良行为是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攻击性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种不健康的社会行为,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它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研究表明,经常受到攻击的儿童通常会导致情绪抑郁、焦虑紧张、自卑孤僻、厌学逃学,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于攻击者自身来讲,即将实施攻击行为时会产生攻击性焦虑,体验到紧张、忧虑的情绪状态,有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
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环境关系分析的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
二、研究现状述评在国外研究领域: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
幼儿攻击性行为论文开题报告幼儿时期是人类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然而,近年来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因此,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出现的言语或行为上的攻击性表现,包括言语上的辱骂、威胁,以及身体上的推搡、打击等行为。
这些行为通常是出于情绪不稳定或无法有效表达自己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
其次,我们需要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体性格等因素。
家庭环境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学校教育、同伴交往、社会风气等也会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此外,个体性格中的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也会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最后,我们需要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入手,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在家庭中,家长可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校中,老师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幼儿正确的行为规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社会中,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和帮助服务。
综上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通过深入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预防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因此,本论文将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展开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报告标题: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和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
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攻击性行为,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和处理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引言攻击性行为在幼儿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对幼儿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的稳定性都有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方法2.1 参与者:选取XX幼儿园中X个班级的X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2.2 观察记录: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记录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包括身体攻击(如推搡、打人)、言语攻击(如嘲笑、辱骂)等。
2.3 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3. 结果3.1 攻击性行为的频率:记录期间,幼儿园中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频率为XX次/天。
3.2 攻击性行为的类型:身体攻击是最常见的攻击性行为类型,占总攻击性行为的XX%。
3.3 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幼儿在人际互动中的自信程度、家庭教育方式以及与同伴的关系等因素与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关联。
4. 讨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性格、情绪等)、家庭因素(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以及社交环境因素(同伴关系、学校环境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5. 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了发生频率、类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这些结果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研究还可以关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长期影响及干预效果评估等问题。
幼儿园攻击行为研究报告摘要:幼儿园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类攻击行为的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幼儿园攻击行为的原因和影响,本研究以一所城市幼儿园为样本进行观察和调查。
通过分析数据和观察结果,我们发现,幼儿园攻击行为主要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等多种方式。
一定程度上,这种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性别差异、情绪管理等因素有关。
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建议,旨在帮助幼儿园解决攻击行为问题,提升教育质量。
关键词:幼儿园、攻击行为、原因、影响、干预措施引言幼儿园是孩子初次接触社会环境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儿童合作、交际和情绪管理等能力的关键阶段。
然而,近年来,幼儿园攻击行为频发,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幼儿园教育的品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攻击行为表现为儿童之间的身体冲突、言语侮辱以及关系破裂等,严重干扰了幼儿园的正常教育秩序。
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园攻击行为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方法本研究选择一所城市幼儿园作为观察样本,持续观察和记录了儿童们在幼儿园内的攻击行为,同时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家庭环境、个人特征以及教育方式等信息。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我们进行了统计分析和个案研究,以了解幼儿园攻击行为的原因和影响。
结果与讨论1. 幼儿园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根据观察和记录,幼儿园攻击行为主要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
身体攻击主要表现为打、踢、推等行为,言语攻击则涉及辱骂、威胁等不良言语,关系攻击则表现为排挤、孤立等行为。
2. 幼儿园攻击行为的原因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园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暴力、父母冲突和父母缺失等不良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性别差异也是幼儿园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男孩在冲突解决中更倾向于采用身体攻击的方式,而女孩则更多地表现为间接的攻击行为。
3. 幼儿园攻击行为的影响幼儿园攻击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产生了严重影响。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干预中的正向行为支持指导老师曹漱芹作者本0202 毛燕娜一选题意义(详见文献综述引言)攻击性行为是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研究表明,经常受到攻击的儿童通常会导致情绪抑郁、焦虑紧张、自卑孤僻、厌学逃学,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对于攻击者自身来讲,即将实施攻击行为时会产生攻击性焦虑,体验到紧张、忧虑的情绪状态。
而且有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韦斯特在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中发现,70%的暴力少年犯在儿童期就被认为有攻击性行为。
同样,休斯曼在对600名被试长达22年的跟踪研究也发现“8岁时的攻击性表现能预测他们30岁时候的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攻击型儿童可能到成年期还会出现适应不良,表现为人缘较差、更多学业失败、酗酒、反社会行为和精神障碍(Michelson,1980)。
”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干预的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
对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方法很多,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的正向行为支持对攻击行为的干预具有重要作用。
美国早在1997年就在《个人障碍教育法案》中明确规定地方教育当局使用正向行为支持方案来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
而目前中国国内对正向行为支持的研究很少,对攻击性行为干预方法的研究力度与深度都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本文通过阅读、整理与分析国内外有关正向行为支持(FBA)以及其在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中的特殊作用的文献资料所成的综述性质的论文对国内相关研究会有一定意义。
二文献综述(另附)三论文结构1介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定义、特点、形成因素、危害、一般矫正方法。
2介绍功能性行为评估方法的基本假设和实施步骤2介绍正向行为支持计划的一般步骤,并结合国外有关案例研究详细举例解说对学前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具有攻击性行为儿童实施正向行为支持计划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这是与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区别最大的一部分)四研究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翻译国内外该方面的研究文献,最后分析整理成文。
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的开题报告
标题: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
背景:
4-5岁是儿童情感和行为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出现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
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发展和社交关系,也会造成家
庭和社会纠纷。
因此,对于4-5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包括家庭和学
校方面的干预措施,以及针对个体的干预措施。
研究将探索这些措施的
有效性,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旨在提供对干预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实践指南。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以收集和整理对于4-5岁儿童攻击
性行为的干预研究。
同时,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相关学校、幼儿园、家长和专业人士进行调查,探究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影响
因素。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推进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早期干预,提
高儿童的社交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同时,本研究的成果也可为干
预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提供实践指南和政策建议。
最终,通过改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幼儿攻击性行为开题报告
引言: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教育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儿童在幼儿园中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这不仅给班级、学校、教师和家长带来困扰,也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
因此,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原因、表现形式及预防对策,旨在为家长、教师等人提供参考,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研究内容及方法:
从现有文献资料中归纳总结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原因,并通过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对策,采取实验研究和案例对比分析等方法。
结果:
1.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家庭教育方式、幼儿个体差异等因素。
2.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言语攻击、物品攻击、肢体攻击等。
3. 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对策包括加强家庭教育、建立健康的家庭环境、教育幼儿正确处理情感等。
结论:
幼儿攻击性行为不仅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教育者和家长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预防和治理幼儿攻击性行为,以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攻击性儿童心理咨询分析报告样本攻击性儿童心理咨询分析报告一、个案信息咨询师:XXX咨询对象:小明(化名)性别:男年龄:10岁咨询日期:XXX二、咨询问题简述小明的家长反映,小明最近表现出了明显的攻击性行为,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并动手打架。
为了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家长带他来进行儿童心理咨询。
三、咨询背景小明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与母亲一起生活。
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小明在学校表现一直较为优异,与同学关系和睦。
然而自从小明父亲去世后,小明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四、咨询过程在与小明的会谈中,我首先营造了一个舒适的环境让他放松下来。
我开始了解他的家庭背景、日常生活和与同学之间的交往情况。
我发现小明内心有许多不满和愤怒情绪,他抱怨母亲总是忙于工作,无暇关心他的情感需求。
他也透露出对父亲离世的不解和痛苦。
通过咨询,我发现小明存在以下问题:1. 内心痛苦:小明对父亲去世的情绪没有得到有效的宣泄,他感到孤独、愤怒和悲伤。
这些情绪没有得到适当的解决,导致他转化为攻击性行为。
2. 家庭关系问题:小明与母亲关系疏离,感到缺乏安全感和被关注的需求。
母亲的忽视让他感到愤怒和不满,因此他将这些情绪发泄到同学身上。
3. 典型儿童行为问题: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属于典型的儿童行为问题,可能是由于未解决的情感问题引发的。
他需要学会控制情绪、克制冲动和寻求适当的解决方式。
五、咨询目标与策略根据小明的情况,制定以下咨询目标和相应的策略:1. 增强情绪管理能力:通过情绪管理训练和情绪表达练习,帮助小明学会控制情绪和表达内心的需求和不满。
2. 促进母子关系改善:通过家庭治疗和亲子活动,帮助小明与母亲建立更好的沟通和理解,增强亲子关系,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关怀。
3.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问题解决训练,帮助小明学会寻求适当的解决方式,而不是通过攻击行为来发泄情绪。
六、治疗计划基于以上目标和策略,我制定了以下治疗计划:1. 每周定期咨询:与小明每周进行一次咨询,通过倾听和引导,帮助他表达内心情感,了解和解决他的困惑和问题。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开题报告引言学前儿童的行为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他们正在逐渐学习并掌握适应社会的相关技能。
然而,也有一些学前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展示了攻击性行为,包括咬人、打人、踢人等不良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影响儿童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其他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表现形式、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为改善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问题陈述在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中,以下问题亟待解答:1.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什么?2.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可能表现为何种形式?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4.有哪些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收集和分析现有文献中关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不同学者的观点和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内容。
结果与讨论1.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需要考虑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儿童的个人特征以及情绪管理等因素。
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暴力行为和攻击行为的观摩效应,以及家庭教育缺乏应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正确方法等,都可能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2.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可能表现为生理攻击和言语攻击。
生理攻击包括打人、咬人、踢人等行为,言语攻击则包括威胁、辱骂等。
这些行为可能是儿童表达情绪的方式,也可能是试图获取注意力或控制他人的一种方法。
3.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儿童的性格特点、自我控制能力等,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氛围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持续。
4. 改善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针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干预措施。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开题报告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开题报告一、引言幼儿期是儿童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学习和适应社会的阶段。
然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给他们和他们周围的人带来了困扰。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可能的干预措施。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1.生理因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一部分原因可以归因于生理因素。
例如,儿童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基因、神经化学物质等生理因素有关。
2.环境因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环境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良、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以及过度曝露于暴力媒体等,都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1.身体攻击幼儿常常通过身体接触来表达攻击性行为,例如推搡、打击、踢踹等。
这种形式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因为幼儿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或需求。
2.言语攻击言语攻击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他们可能使用侮辱性的语言、威胁或恐吓他人,通过言语来伤害他人的感情。
3.物品破坏一些幼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会选择破坏他人的物品。
这种行为可能是出于对他人的敌意或者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1.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行为发展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关注,并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幼儿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2.教育幼儿情绪管理技巧幼儿在情绪管理方面的能力较弱,教育他们学会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游戏、绘画等方式,帮助幼儿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提供适当的社交技能培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往往与社交技能的缺乏有关。
为幼儿提供适当的社交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协作、分享和解决冲突,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学⼉童攻击性⾏为特征及⼲预路径探究》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攻击性⾏为是⼉童的⼀种主要的社会⾏为,是⼉童⼈格化和社会化发展的⼀个重要内容。
其发展不仅影响孩⼦的⼈格、品德和良好⾏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个体社会化的成功或失败的重要指标。
⼤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攻击⾏为对⼉童的⾝⼼健康和社会发展有明显的负⾯影响,危害较⼤。
经常受到攻击的⼉童常常会导致情绪抑郁、焦虑、压⼒、分⼼、⾃卑、怪癖、厌学、不及格、失眠等,严重的甚⾄会导致⾃杀;⽽对攻击者⽽⾔,可能会引起其以后的暴⼒犯罪或⾏为障碍,因为攻击⾏为是⼀种相对稳定的现象。
攻击性⾏为不仅对⼩学⽣的⾝⼼健康与社会化发展极为不利,⽽且在⼀定程度上影响家庭⽣活和教师正常的教学⼯作。
因此,对⼉童攻击性⾏为特征的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
攻击性⾏为是⼩学⼉童社会性发展的⼀项重要内容,对其各个年级、性别、⽣源等的攻击性⾏为的特征研究将有助于全⾯认识⼩学⼉童个性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控制、减少⼩学⼉童攻击性⾏为的发⽣;有益于⼩学⼉童亲社会⾏为的培养和发展。
从这⼀意义上讲,对⼩学⼉童的攻击性⾏为特征进⾏研究颇具理论价值。
攻击性⾏为不仅影响⼩学⼉童⼈格和品德的发展,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与否的⼀个重要因素。
若不能及时发现和矫正⼉童的攻击性⾏为,就可能导致其在今后发展中遭遇诸多不适应性问题。
对⼩学⼉童攻击性⾏为的特征进⾏研究,可以帮助教育者正确的认识和⼲预⼉童攻击性⾏为,及时矫正其⾏为,以促进⼉童的社会性发展。
从这⼀意义上讲,对⼩学⼉童的攻击性⾏为特征进⾏研究颇具实践价值。
⼆、课题的界定1. 课题核⼼概念的界定攻击⾏为是⼩学⽣⾝上常见的⼀种⽐较典型的不良社会⾏为,是指那些“有意伤害别⼈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为”。
其中,伤害意图、伤害⾏动与社会评价, 是攻击⾏为概念的三个要素, 攻击者具有伤害他⼈的主观意图, ⽬的是直接造成被攻击者的伤害或通过唤起被攻击者的恐惧⽽达到⽬的。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和矫正方案一被矫正幼儿情况介绍小雨,男, 5岁。
他在班级表现较强的攻击行为,具体表现为;争夺玩具,咬人,踢打同伴,有自残行为,上课经常吵闹,打断教师讲话。
二行为分析影响攻击因素很多。
有;1 直接外因(1)挫折:有段时间小雨受到轻视,情绪易激动,喜欢惹是生非来吸引同伴和老师的注意,对同伴进行攻击。
这是孩子吸引旁人注意的方法。
(2)挑衅:小雨是个调皮的孩子,他犯错时,难免受到同伴的轻视而伤自尊,尤其在个头相当的男孩面前,他有敌意性偏向,从而进行报复。
他主要针对某些同伴实施攻击行为。
2 背景因素(1)家庭环境冲突等问题小雨爸爸脾气较为暴躁,小雨稍有不对就用棍棒教育,父亲的这种行为强化了幼儿的错误观点:攻击行为是一种解决矛盾的可行性为,从而导致了幼儿的攻击行为。
(2)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班杜拉的社会学理论认为,通过观看电视或电影上的暴力行为,即使是年幼的儿童也会习得攻击他人的种种方式。
小雨家里有很多《奥特曼》之类的日本电影,里面有很多血腥的剧情,又没有合适的引导,的确影响了孩子的生活,例外和同伴哥哥玩攻击性游戏,和喜欢惹事,爱打架的同伴在一起,也学会一些攻击行为。
三行为矫正1 给他宣泄的机会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让他发泄自己的愤怒。
如增加激烈的消耗体能的对抗性体育活动,拍球,抛纸球等。
2教师给予适当关爱,使之受到关注。
给予积极的情感,同情,幽默,关心。
于此同时,教师也要把握好度,适当的给予惩罚。
3加强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提高与同伴的沟通能力。
如多帮助同学,多为班级争光,教师给予赏识教育4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家长要提供和谐榜样,做到言谈举止文明,要注意引导孩子看一些乐于助人,有好相处的电视节目或故事。
word格式/A4打印/下载后可修改 2。
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析研究报告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期间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不及早予以纠正引导,对幼儿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必须加以淡化、纠正和引导。
攻击行为是指对他人进行的有意的伤害,这也包括语言伤害。
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和言语性攻击。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年轻的父母(或祖父母)对幼儿娇宠、放纵,过分溺爱,要什么给什么;二是电视广告和动画片中不良内容的影响。
三是从父母同伴和周围人那里模仿得来的。
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稍不如意,便以“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的地步。
“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阶段有着两个明显的差异:首先是性别差异,即男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表现的比女生突出;二是攻击类型差异,即攻击性攻击和语言攻击。
幼儿的不仅对自己的行为会对其他幼儿的生活学习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对幼儿自己以后的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方面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有资料显示,70%的暴力少年犯在儿童时期就被认为有功性行为,因此,对于幼儿时期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显得至关重要。
作为幼儿教师只希望他们在幼儿园里健康快乐的发展,为将来迈入社会打好基础,因此幼儿的这一行为必须加以淡化。
我通过两年的跟踪观察和教育实践,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了解和分析,觉得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淡化和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幼儿出现攻击性的原因分析1、需求不满幼儿的需求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有不同的需求。
有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当幼儿的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相应的产生了,由于幼儿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对自己喜爱的物品、玩具有强烈的占有欲,所以常常发生争抢玩具的攻击性行为。
由抢夺玩具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较为普遍,这是一种需求性的攻击行为。
2、遭遇挫折攻击行为有时是对所受挫折的一种隐射。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干预中的正向行为支持指导老师曹漱芹作者本0202 毛燕娜一选题意义(详见文献综述引言)攻击性行为是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研究表明,经常受到攻击的儿童通常会导致情绪抑郁、焦虑紧张、自卑孤僻、厌学逃学,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对于攻击者自身来讲,即将实施攻击行为时会产生攻击性焦虑,体验到紧张、忧虑的情绪状态。
而且有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韦斯特在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中发现,70%的暴力少年犯在儿童期就被认为有攻击性行为。
同样,休斯曼在对600名被试长达22年的跟踪研究也发现“8岁时的攻击性表现能预测他们30岁时候的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攻击型儿童可能到成年期还会出现适应不良,表现为人缘较差、更多学业失败、酗酒、反社会行为和精神障碍(Michelson,1980)。
”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干预的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
对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方法很多,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的正向行为支持对攻击行为的干预具有重要作用。
美国早在1997年就在《个人障碍教育法案》中明确规定地方教育当局使用正向行为支持方案来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
而目前中国国内对正向行为支持的研究很少,对攻击性行为干预方法的研究力度与深度都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本文通过阅读、整理与分析国内外有关正向行为支持(FBA)以及其在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中的特殊作用的文献资料所成的综述性质的论文对国内相关研究会有一定意义。
二文献综述(另附)三论文结构1介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定义、特点、形成因素、危害、一般矫正方法。
2介绍功能性行为评估方法的基本假设和实施步骤2介绍正向行为支持计划的一般步骤,并结合国外有关案例研究详细举例解说对学前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具有攻击性行为儿童实施正向行为支持计划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这是与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区别最大的一部分)四研究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翻译国内外该方面的研究文献,最后分析整理成文。
五论文写作进度安排2005年11月中旬完成开题报告初稿。
2005年12月至1月进一步查阅资料、翻译外文文献,修改和完善开题报告。
2006年2月22日上交开题报告。
2006年3月20日完成论文初稿。
2006年3月下旬至4月底修改论文,最终定稿。
二文献综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干预中的正向行为支持本0202 毛燕娜摘要: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影响其社会化与今后个性与行为的发展。
对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课题。
本文介绍的正向行为支持对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有重要作用。
是通过功能性行为评价收集资料,创设积极的环境,以此来增加社会接受的正向行为,减少和消除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关键词:学前儿童攻击性功能性行为评价(FBA)正向行为支持(PBS)1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1.1 定义国内外对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存在着许多不同观点。
巴龙和里查森(Baron&Richardson)对其的界定基本上是被认同的,即“攻击行为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这个定义的范围较广,具体到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我国学者认为是指学前儿童企图损害他人或物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可以是身体上的进攻(如打、踢、咬等) ,言语上的攻击(如大声叫嚷、叫别人的绰号、贬低他人、背后说坏话、造谣污蔑等) ,也可以是侵犯他人的财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等) 。
1.2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攻击性行为在每个年龄阶段有其特殊性,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年龄变化特征归纳后有以下这些特征:1.2.1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方式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分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年龄小的儿童比年龄大的儿童更多采用身体攻击,如踢打对手。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攻击的比例逐渐下降,言语攻击的比例逐步增多,如说闲话、嘲笑、批评、骂人、给对方去绰号等。
1.2.2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类型攻击性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年龄小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工具性攻击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敌意性攻击所占的比例逐渐超过工具性攻击。
年龄越大,攻击行为越具敌意性。
1.2.3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诱因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诱因随着年龄而变化。
2-3岁的儿童多是因为家长用权威方式反对他们活动之后发生攻击性行为。
年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多以同伴间的冲突为诱导因素。
1.2.4 学前儿童攻击同伴的性别差异学前儿童攻击同性同伴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从中班起,儿童攻击同性别的比例显著多于异性同伴,到幼儿园大班,则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
1.3 形成攻击性行为的因素1.3.1 生物因素研究证明,在儿童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 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有些兴奋、冲动和攻击性强的儿童常常是对他们的父母特质的继承。
具有难养型气质的儿童往往在学前期表现出较高的焦虑和敌对性,容易成为攻击性较强的儿童。
1.3.2 社会环境因素调查表明,幼儿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影响幼儿攻击性发生的因素主要指消极的事件:包括受挫折、身体攻击、言语威胁、物品的剥夺等。
情境诱因:幼儿有时会受外在诱因的驱动(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 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生攻击;榜样的示范:幼儿模仿力较强,在各种社会情境中,特别是通过大众传媒,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间接地习得了攻击性行为,或通过直接学习,即幼儿实际参与的打架、争抢玩具等。
1.3.3 家庭因素关于家庭因素与儿童攻击性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早已表明,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父母的暴力行为,都可能造成儿童以后的高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1.3.4 认知因素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等。
近年来,国内外的一系列研究揭示了儿童的社会认知特别是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对儿童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攻击性与非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意图认知存在着差异,攻击性儿童在他人行为意图不明时倾向于对对方做出敌意性归因。
1.4 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目前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干预模式,一般都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矫正:教儿童学会宣泄侵犯性情感、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帮助儿童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干预儿童的侵犯事实等。
3功能性行为评价功能性行为评价是以鉴定儿童问题行为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主的行为评估方法。
其结果常常作为行为干预的依据,是正向行为支持的基础,能提高正向行为支持计划的有效性、意义性和快速性。
2.1 概念与基本假设功能性行为评价“是以问题行为及其相关变量(包括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为考察对象,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来鉴定问题行为与各变量的关系,其核心是判断各变量间的功能关系。
”其基本假设是每个行为和环境之间都存在一种关系。
特别是对儿童来说,每个行为都有深远意义,并具备一定功能,“而某个特定的行为可能会成为某个儿童为满足自身需要所采取的最有效的方式(Reid &Nelson ,2002) 。
”行为是由环境因素(包括背景事件、前因和后果) 和儿童内在因素(如技能水平) 交互作用的结果。
2.2 实施步骤2.2.1 收集信息“评估者通过各种数据收集方法(如档案记录、观察、访谈和实验等) 获取关于问题行为本身(如出现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 与对问题行为的出现可能有预测和强化作用的相关事件的信息。
”评估者在这一阶段应确定目标行为及其前后出现的相关情境变量,并使其具体化。
“收集来的信息经过整理可以分为五类:a) 问题行为的操作性定义;b) 能预测问题行为发生的直接行为、材料和社会性刺激 ;c) 能强化问题行为的结果事件(如,能得到想要的东西、逃避厌恶的情景) ; d) 可能会提高问题行为发生率的背景资料(如生病、疲劳等) ;e) 行为功能的假设”(O’Neil ,et al . ,1997 ; Sugai , et al . ,1999 - 2000) 。
2.2.2 建立假设以第一步收集到的多样化数据信息(包括档案记录、教师和学生访谈及直接观察的结果) 为依据,评估者在这个阶段的关注点是确定问题行为和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问题行为功能的假设。
评估者在此提出的假设要说明在什么情况下特定的问题行为更可能发生,以及该行为的特定功能是什么。
具体包括四个内容:a) 问题行为的发生背景,如更换教养人员、参加某项特定活动等;b) 直接激发原因,如同伴讥讽和推拉、任务过重、过难等;c) 问题行为的具体情况,包括表现类型(大声说话、身体攻击、拒绝参加活动) 、频率、强度等; d) 问题行为导致的结果,如成人或同伴的注意、逃离个现场等。
需要注意的是,前因事件(即能预测问题行为的情境和激发事件) 和后果事件(即可强化问题行为发生的事件) 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前后相继发生,但在这个阶段都必须详细说明。
2.2.3 验证假设评估者在这个步骤要直接处理与行为有关的因素来检测假设的真实性,需要评定哪些因素与行为有关,哪些因素能有效改善问题行为。
评估者可以在自然情境中(如教室、家里) 或特定情境(如实验室) 开展测试,或者通过查阅档案记录来核对假设的可信度。
“如果发现观察到的80 %的问题行为的发生和持续均满足假设的因果关系,那么该假设即成立,可以加以改善和调整用以设计详尽的问题行为干预计划”(March & Horner ,2002) 。
测量方法和工具在实践中,常用间接的描述性方法取代实验法收集行为功能数据。
其中由于量表的便捷性,因此最受研究者欢迎的方法就是运用各种行为功能量表来获取相关数据,常用的有:功能评估核对表(教职工版) ( FunctionalAssessment Checklists for Teachers and Staff , FACTS) ,是一份耗时20 - 40 分钟的半结构化访谈核对表,被访对象应该是学校里对学生了解最清楚的教职员工;功能评估访谈(学生版) ( Student Guided Functional Assessment Interview , SGFAI) ,以发生问题行为的学生为访谈对象,整个访谈持续时间约20 -40 分钟;动机评估量表(Motivation Assessment Scale ,MAS[Durand(1990) ]) ,适用于测量发展性障碍者的问题行为功能,也是一个他评的7 点(从不- 经常)量表。
4正向行为支持正向行为支持以行为科学为基础,以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从系统观的角度,强调对学生直接观察来建立实践策略。
3.1 概念正向行为支持(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 是指“正向行为干预在实践中的运用,是获得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改变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