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调查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成长的问题,尤其是孩子心理发展。
现在孩子很少被拒绝、被阻止,因此,在家已习惯百依百顺的幼儿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中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不适应。
当幼儿遇到不顺心的情况,通常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目的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而当今许多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认识不足,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幼儿攻击性行为也一直是幼儿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次研究意图是在心理学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观察研究,以获得一些改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特征表现矫正策略目录引论 (1)(一)研究的缘起及背景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一、研究的意义及过程 (3)(一)研究意义 (3)(二)概念的界定 (3)(三)研究过程 (4)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5)(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表现 (5)(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5)三、矫正策略 (8)(一)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8)(二)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认知能力 (9)(三)正确利用大众传媒 (10)(四)自控能力的培养 (11)结论 (11)参考文献 (12)引论(一)研究的源起及背景在幼儿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但是现在家庭一般都是一个孩子,家长也总是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受挫能力降低,因此,当幼儿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中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不适应。
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比较突出,当幼儿遇到不顺心的情况,通常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目的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孩子本身同时也会对其他孩子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调查是非常重要的。
纵观国内外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不论是从家庭、幼儿园还是社会环境方面都做了研究,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浅析幼⼉攻击性⾏为产⽣的原因及教育策略论⽂浅析幼⼉攻击性⾏为产⽣的原因及教育策略论⽂ 在各领域中,⼤家总少不了接触论⽂吧,论⽂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毕业论⽂、学位论⽂、科技论⽂、成果论⽂等。
还是对论⽂⼀筹莫展吗?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浅析幼⼉攻击性⾏为产⽣的原因及教育策略论⽂,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浅析幼⼉攻击性⾏为产⽣的原因及教育策略论⽂篇1 我国学者研究认为,学龄前⼉童攻击性⾏为出现的⽐例⼤约是11.0696%。
这已成为家长与教师都⾮常重视的⼀种现象,⼴⼤教育研究者也针对幼⼉的攻击性⾏为提出各种预防与矫正的⽅法,以期杜绝或者减少幼⼉的攻击性⾏为,为幼⼉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幼⼉攻击性⾏为的内涵 幼⼉的攻击性⾏为主要是指幼⼉因需求得不到满⾜或利益受到损害时所产⽣的对他⼈⾝体、语⾔以及其他⽅⾯的攻击⾏为。
Hartup(1974)将幼⼉攻击性⾏为的典型表现分为⼯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具性攻击,是指向物的攻击;敌意性攻击,是指向⼈的攻击;国内学者将幼⼉的攻击性⾏为主要分为⾝体攻击、⾔语攻击、间接攻击和胁迫⾏为。
攻击性⾏为在幼⼉2岁时便出现,3-5岁是发展⾼峰期,之后逐渐减弱。
⼆、幼⼉攻击性⾏为产⽣的原因 (⼀)⽣物遗传因素 1.脑神经发展的影响。
研究表明,⼤脑⽪层神经联系并未完全搭建及⼩脑发展迟缓造成的神经传感阻滞,可能造成幼⼉感觉神经发展滞后,导致幼⼉体验愉悦、安全感等能⼒未得到完全发展⽽产⽣攻击性⾏为。
⼤脑左右半球的功能与协作能⼒也密切影响攻击性⾏为的产⽣。
研究表明,经常有攻击性⾏为的幼⼉,左右脑发展均衡度低于普通幼⼉,并显⽰出左脑抗⼲扰能⼒弱、右脑认知能⼒弱的特点。
抗⼲扰能⼒弱的幼⼉易躁易怒,认知能⼒弱的幼⼉社会情感发展滞后,这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引起幼⼉攻击性⾏为。
2.遗传基因的影响。
对罪犯的基因调查发现,性染⾊体为XXY的⼈与普通⼈相⽐产⽣攻击性⾏为的⽐例更⼤。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施莹娟冯永林谢红涛贾守梅汪玲·学术交流·【摘要l目的初步探讨擘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不同类型的发生情况,并探索可能的相关因素。
方法采用中文版攻击行为一教师核查表、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问卷攻击行为分量表对上海市148倒学龄前儿童进行评估。
结果根据CBCl量表攻击分量表,约8.8%(13/148)的学龄前儿童有攻击性行为;反应性攻击分数为(1.46士0.85),主动性攻击分敖为(o.86士0.87);主要管教者为父母,以及每天看电视时间高于l h以上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显著相关。
结论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较高。
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且这些儿童的反应性攻击行为明显多于主动性攻击行为,可能会给儿童带来许多心理社会问题。
父母管教方式以及看电视等习惯可能会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儿童学龄前(2—5)l 攻击性行为;反应性攻击;主动性攻击doi:10.3969/j.issrL 1009—6574.2011.04.014Aggressive behavior in 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a pilot study SHl Ying—juan,FENG Y ong-lin.XIEHong—tao,et a1.Shanghai PUtUO Mental Health Center。
Shanghai 200065,China [Abstract]0bjective This preliminary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of aggressive behav—ior in preschool children。
to distinguish reactive aggression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of them.and to exploreits risk factors.Methods In this study·148 boys and girls in tWO kindergartens.aged 3 tO 6 yearsold,were rated by their parents and teachers using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and Chinese versionof Aggressive behavior--T eacher’s Check list.Results According tO CBCL aaaeasment,aLx3ut 8.8%(13/148)children have aggressive behavior.Scores for reactive aggression(RA)and proactive aggression(PA)ofthese children were(1.46士O.85)and(0.86±0.87)respectively.Factors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aggres—sive behavior include parenting style and the time children spent on watching Tv.Conclusions The prevalenceof aggressive behavior of preschool children is high and need to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These pre·SChool children showed more reactive aggression than proaetive aggression.Some famiiy factors such as·parenting style and the time spent on watch TV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Key words]Chid pre(2—5)I Aggressive behaviorI Reactive aggression;Proactive aggres一近年来,对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摘要: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其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越来越成为了人们的关注重点。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对被施暴者会产生很大的身心伤害,也会对施暴者的将来产生影响。
因此,如何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控制,成为了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针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提出了相应的成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与成因前言随着学前教育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背景下,幼儿的学习能力不再单单是家长关心的唯一内容,社会与家长对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情况投入更多的关注。
研究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也成为了当前一个重要的教育研究课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而本文则是在这种研究趋势下,对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概念攻击性行为就是对于他人进行攻击的一种举动,这种攻击性行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是隐藏在人体中动物性的行为。
例如:婴儿在出生后不久,也会用哭闹的方式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用啃咬的方式进攻别人。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类(一)无意性攻击行为无意性攻击行为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出于自身无意识性的伤害行为,对于幼儿而言是一种随机性、不出于主观意识的行为,虽然会对其他儿童产生危害性,但是并不是出于自身主观的故意性。
幼儿自身的无意性攻击行为往往是因为幼儿身心发展不完全,对于身体的控制较为有限,往往在活动或者游戏的过程中,失手产生的攻击危害性行为[2]。
(二)表现性攻击行为表现性攻击行为往往是幼儿为了满足自身的表现欲望,希望能够通过攻击行为引起教师或者同学的注意[3],以此产生的攻击性行为。
(三)工具性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行为就是幼儿采取工具进行有意识的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行为是幼儿认为自身的权利与利益受到了侵害,所以将攻击性行为看作捍卫自身的重要武器,忽视了攻击对他人的伤害,只注重保护自己。
(四)敌意性攻击行为敌意性攻击行为是攻击行为之中较为严重的,需要得到教师与家长的高度认知,以期能够及时制止攻击去行为以及协助幼儿改正错误[4]。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1.生理因素:幼儿处于发展期,个体差异较大,有些幼儿可能因为身体不适或疼痛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心理因素: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情绪管理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环境变化,或是因为遭遇不公平待遇而愤怒。
3.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和托幼机构等环境对幼儿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关爱程度等;托幼机构因素包括师生关系、人员配备等。
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应采取以下对策:1.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安全稳定的托幼环境,提高教师和家长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认知,并加强沟通,形成有效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2.增强幼儿情绪管理能力:通过培养幼儿的情绪认知与管理能力,教导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可以通过情感故事、角色扮演和冲突解决活动来帮助幼儿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3.培养幼儿社交技能:鼓励幼儿参与团体活动,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学习合作与分享的技巧。
同时,要教导幼儿正确区分争执与冲突,并提供解决冲突的方法,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4.引导幼儿表达情感:教育者和家长应积极引导幼儿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教他们说“我生气了,我需要帮助”等,避免使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情绪。
5.关注幼儿的养育环境:了解幼儿的家庭养育环境,帮助家长改善养育方式,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支持。
同时,托幼机构也需要加强师生关系建设,提高教师对幼儿的关爱度。
在尝试以上对策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对待幼儿攻击性行为时应尽量避免将其简单归结为“问题幼儿”,要注重个体差异,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
2.注意自身言行:幼儿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教育者和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
总之,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需要多方面的策略来应对。
在教育者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培养幼儿社交技能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编号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艺术教育班级指导教师艺术教育系2014 年11 月28 日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艺术教育2010级指导老师:内容摘要: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经常发生在幼儿群体中的一种不良行为。
对此,许多家长却表现的较为漠视,甚至还觉得小孩就要这样子才有出息,不会在外受欺负。
而众多幼儿教师呢,却认为是一种犯错.因此,经常大声呵斥或者惩罚有攻击他人行为的幼儿,导致他们在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
近年校园内发生的欺负弱小和儿童打架等暴力事件逐渐增多,引发了人们对儿童攻击性行为高度的关注。
为确保孩子从小都拥有健康的心理,本文专题对学前儿童进行了其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剖析攻击性行为的差异性,继而提出解决学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旨在于幼儿教师在对待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时,保持冷静头脑,客观认知其自然成长规律,不盲目归结错误缺点,加以合理疏导,帮助幼儿纠正错误从而健康成长.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学前儿童产生原因差异性引导措施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儿童的攻击行为在通常情况下,是指学前儿童对他人存在伤害,从而导致被害人受到人身伤害,或者被唤起恐惧心理的一种行为,它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出现,却也常常为我们所忽略。
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身体攻击性行为、言性攻击行为,以及间接攻击性行为。
据科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中年纪越小的,其表现出的身体性攻击性行为就越多,而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攻击性行为也随之减少。
按攻击性的行为起因划分,有主动性和反应性二种,后者是指幼儿受到环境的影响所发生的攻击行为,比如被小伙伴骂生气去打对方.而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着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因素上:1、环境因素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影响最大,在好的环境下,幼儿会茁壮的成长,反之,不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哪种环境有所偏差,都有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特点、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摘要: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自身成长有极其负面的影响,在集体生活中,也会对其他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
本文对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特点进行研究,从而获得更多科学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特点;应对策略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点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一般表现为:身体上的进攻,如:打、踢、咬,也会表现为:言语上的攻击,如:大声叫嚷、贬低人等现象。
1.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依靠身体的物理攻击幼儿阶段语词积累不够丰富,对于语言的攻击较少。
因此,学前儿童更多地会依靠身体攻击而不是语言攻击。
比如,他们想玩的玩具一旦被别人拿走,他们就会立刻产生敌意,用抓、打、咬的方式抢玩具,而不是用言语攻击。
2.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较为频繁幼儿期喜欢朋友和群组的游戏活动,也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交体验,两者相互冲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频繁的发生对班集体的友好氛围有着致命的威胁,不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由工具性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目前独生子家庭居多,没有兄弟姐妹的他们没有机会学会分享与谦让,很容易为了争夺某个物品而发工具性生攻击性行为。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性别差异由生理因素引起的,男孩比女孩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同性别儿童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身体强壮、精力充沛、爱哭的孩子容易受到攻击行为的影响。
在攻击方式上两者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男孩倾向于采用直接攻击,如打架、推搡等。
而女孩更多的则是间接攻击。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1.本能反应当三岁左右的孩子感到沮丧或被忽视时,他们会自发地感到紧张或愤怒。
这种愤怒是紧张的,不能很好地发泄,这就是所谓的愤怒。
孩子们不像成年人那样成熟,他们不知道如何运用智慧和经验来应对压力,所以他们经常以不恰当的方式表达愤怒。
殴打是孩子们对外部问题做出反应的最原始的方式之一,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
摘要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将会影响学前期儿童社会性的培养和良好社会性的形成。
家庭因素、同伴关系、行为强化和观察模仿等都可以引发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教师与家长必须了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采取包括净化学前儿童生长环境、提高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水平、引导学前儿童合理宣泄情绪和为学前儿童树立亲社会行为榜样等有效对策,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前儿童;攻击性;社会性;干预Research on Preschool Children 's Aggressive Behavior //Zhang WeiAbstract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ggressive behavior will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social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good sociality.Family factors,peer relationship,behavioral reinforcement,and observational imitation can all trigger preschool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Teachers and parents must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preschool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and tak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preschool children,including purifying the growth environ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improving the social cognitive level of preschool children,guiding preschool children to vent their emotions reasonably,and setting a prosocial behavior model for preschool children.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aggressiveness;sociality;interven-tion1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概念和表现形式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或毁坏物品的行为(不是出于好奇)。
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进行一番透视和分析,并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克服提出对策关键词:儿童;攻击行为;影响因素;对策1 引言攻击行为是儿童经常会发生的不良行为,这种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研究结果表明,就攻击行为的频率而言,学前阶段儿童的攻击性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线性下降。
到青春期攻击和反社会行为出现暂时增长,[1]儿童期一般表现为打人、踢人等身体上的直接攻击,也有间接攻击,如从面部表情、姿态和手势等表现出来的攻击性倾向。
又经心理学研究表明,因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性行为可以追溯到儿童期,70%的少年暴力犯罪在儿童期就有攻击性行为。
[2]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今后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先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儿童之间因矛盾而互相辱骂、恶意中伤、打架斗殴、乃至动用武器伤害生命的事件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报刊上此类报道已屡见不鲜,着实让人忧虑。
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有鉴于此,本文在较广泛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有关研究成果中这类障碍儿童的概念,理论,分类,原因进行研究归类,在此基础上做了综合论述,以期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塑造有所启迪。
2 攻击行为概念的界定虽然关于攻击的研究己有上百年的历史,但是对于攻击本质的认识至今仍存在争议。
早在20世纪20年代“攻击性行为”被看作是“人们为了寻求快乐而遭受挫折的基本反应”,之后人们通过大量研究后,较多的心理学家赞同“攻击是以直伤害他人为目的的任何行为”[3]与之对应,心理学中对攻击的定义主要有解剖学定义、前提条件定义、行为后果定义和社会判断定义四种。
这四种定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攻击性行为,各有其侧重及可取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解剖学家认为,攻击是指那些导致对方逃跑或给对方造成伤害的行为或行为模式。
习性学家在动物攻击性研究中通常持这一观点,但在把这一定义应用于人类的攻击行为时,存在对攻击的界定过分宽泛,却又缺少对引发攻击的条件尤其是伤害意图与动机进行限定的问题。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开题报告引言学前儿童的行为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他们正在逐渐学习并掌握适应社会的相关技能。
然而,也有一些学前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展示了攻击性行为,包括咬人、打人、踢人等不良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影响儿童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其他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表现形式、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为改善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问题陈述在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中,以下问题亟待解答:1.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什么?2.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可能表现为何种形式?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4.有哪些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收集和分析现有文献中关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不同学者的观点和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内容。
结果与讨论1.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需要考虑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儿童的个人特征以及情绪管理等因素。
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暴力行为和攻击行为的观摩效应,以及家庭教育缺乏应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正确方法等,都可能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2.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可能表现为生理攻击和言语攻击。
生理攻击包括打人、咬人、踢人等行为,言语攻击则包括威胁、辱骂等。
这些行为可能是儿童表达情绪的方式,也可能是试图获取注意力或控制他人的一种方法。
3.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儿童的性格特点、自我控制能力等,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氛围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持续。
4. 改善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针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干预措施。
幼儿攻击性行为调查与研究之综述摘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也称儿童的侵犯性行为,是指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3-6岁是攻击性行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儿童攻击性行为常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儿童攻击性行为不仅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不利,而且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也影响教师教育工作的正常实施。
如果攻击性行为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障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
因此,矫治和预防儿童攻击性行为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极其必要的。
学前儿童的情感由情绪刺激引起情感体验,具有直觉性、易外露、不稳定、易受感染、易受暗示等特点,行为受情感直接指导调控,加上幼儿认知水平有限,模仿性又特强,都直接导致了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而家庭的溺爱、幼儿园玩具数量、活动空间密度的影响,也使攻击性行为更易出现。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儿童的社会性、情感与个性全面发展,从环境、情感着手,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引导孩子体验情感、宣泄情绪来保持自身心理和谐,从而防止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关键字:攻击性行为情绪刺激情感体验一、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首先,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空间。
我们曾对100多例攻击性行为进行分析,出现80%左右的攻击性行为发生在室内,20%左右发生在室外。
而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了游戏室中儿童人数增多会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增加,因此为孩子创设一个适宜的空间就显得十分重要。
而作为幼儿园还存在招生数与效益的问题,一般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数与活动空间是很不相宜的,怎样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我们做了一个尝试:一般在天气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将室内活动安排在室外进行,这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充足的活动范围让孩子自由活动,同时也能减少同伴间因为拥挤而产生的无意碰撞与摩擦,另一方面在阳光、微风等自然条件下也能使人保持良好的心情,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而在室内设置活动区域时也应考虑幼儿的活动空间,将活动区域间隔摆放,尽可能为幼儿创设更多的空间,在指导时也有意引导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到人数较少的区域去活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有了明显降低。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儿童中属于一种常见的行为问题。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推、撞、打、咬等。
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具有直接性和即时性,同时也具有明显的伤害性和危险性。
因此,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问题既关注儿童本身的健康和安全,也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园所整体规范和治理。
本研究选择以一家幼儿园的学前班为调查对象,采用参与性观察法,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和讨论等方式,探讨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原因、形式和对策等问题。
研究的结果如下: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其中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明显高于女孩。
通过对样本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其中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明显高于女孩。
这可能与男孩天性好动、好斗、好冒险等特点有关。
同时,在家庭和社会中成年男性的暴力行为和冲突解决方式也可能对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复杂,包括情绪失控、竞争紧张、游戏冲突等多种因素。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并非单一的原因所致,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情绪失控是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儿童由于饥饿、疲劳、焦虑、孤独、疼痛等原因导致的情绪失控。
此外,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还与竞争紧张、游戏冲突、资源争夺等因素有关。
学前儿童往往缺乏社交技能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在玩耍、分享、交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推、撞、打、咬等。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推、撞、打、咬等。
这些形式具有直接性和即时性,同时也具有明显的伤害性和危险性。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但可能给其他儿童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也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自尊心产生影响。
四、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对策包括影响因素干预、心理辅导、方法指导等多种方式。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对策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影响因素干预、心理辅导、方法指导等多种方式。
76作者简介:叶舒(1984— ),女,汉族,浙江湖州人,一级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其存在给幼儿个体及所在群体的幼儿园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切实促进儿童的发展,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本研究围绕一个独特的个案展开,针对一个行为特点比较异常的幼儿进行长期观察,运用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理论知识,探讨环境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个案的追踪分析能引起广大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充分重视和研究“攻击性”行为,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一、攻击性行为的表象与社会交往产生冲突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是目前社会比较关注的话题,它存在着很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对学前儿童来说,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怎样与人交往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攻击性行为是指,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
侵犯性是指以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进攻,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
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而一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但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这种攻击倾向可能会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如征服外部环境并在驾驭外部环境中取得成功,目标就会变成人们心理中的积极成分,如坚韧性、毅力、意志品质等。
但是,如果指向一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标,如伤害别人、危害集体和社会的利益等,这种行为就是有害的,是一种反社会行为。
音乐活动上,班中孩子皮皮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故意去碰边上的孩子,在老师的言语督促下,他暂时停止了他的行为,当大家都有序地取音乐道具进行表演时,皮皮与另一名孩子开始争抢道具,还气势汹汹地一把夺过道具说:“这是我的!”老师赶紧把两人拉开,告诉皮皮:“大家都是遵守规则排队拿道具的,你怎么可以抢他的道具呢?”在老师的调解下,皮皮不情愿地将道具还给了轩轩。
第二个活动开始了,这是美术活动,老师展示范画后请幼儿开始操作,孩子们都自己动手开始涂色了,老师巡回指导着孩子们画画,皮皮又开始与同伴抢蜡笔了,正在老师上前去制止的时候皮皮一伸手向同伴的脸上抓去。
编号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艺术教育班级指导教师艺术教育系2014 年 11 月 28 日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艺术教育2010级指导老师:内容摘要: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经常发生在幼儿群体中的一种不良行为。
对此,许多家长却表现的较为漠视,甚至还觉得小孩就要这样子才有出息,不会在外受欺负。
而众多幼儿教师呢,却认为是一种犯错。
因此,经常大声呵斥或者惩罚有攻击他人行为的幼儿,导致他们在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
近年校园内发生的欺负弱小和儿童打架等暴力事件逐渐增多,引发了人们对儿童攻击性行为高度的关注。
为确保孩子从小都拥有健康的心理,本文专题对学前儿童进行了其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剖析攻击性行为的差异性,继而提出解决学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旨在于幼儿教师在对待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时,保持冷静头脑,客观认知其自然成长规律,不盲目归结错误缺点,加以合理疏导,帮助幼儿纠正错误从而健康成长。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学前儿童产生原因差异性引导措施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儿童的攻击行为在通常情况下,是指学前儿童对他人存在伤害,从而导致被害人受到人身伤害,或者被唤起恐惧心理的一种行为,它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出现,却也常常为我们所忽略。
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身体攻击性行为、言性攻击行为,以及间接攻击性行为。
据科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中年纪越小的,其表现出的身体性攻击性行为就越多,而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攻击性行为也随之减少。
按攻击性的行为起因划分,有主动性和反应性二种,后者是指幼儿受到环境的影响所发生的攻击行为,比如被小伙伴骂生气去打对方。
而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着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因素上:1、环境因素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影响最大,在好的环境下,幼儿会茁壮的成长,反之,不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哪种环境有所偏差,都有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比如:某幼儿园小一班的东东,看见动画片中的红太狼,经常拿平底锅打灰太狼,也在班上拿玩具锅打一同玩耍的小伙伴的头部,导致小伙伴摔倒手臂骨折,造成了一起校园安全事故。
因此,幼儿老师要高度重视环境因素的创设,及时观察幼儿行为,发现有攻击性行为的苗头时,应立即给予制止,防止因个人的忽视,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并产生严重的后果。
2、家庭因素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
徜若家庭不和眭,父母之间时常争吵打架,或父母有什么不健康的教育方式,都将对幼儿的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比如:中二班的彬彬,在家中特别受溺爱,因此在与幼儿园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就表现得特别的霸道,比如抢同伴的玩具,占凳子等,老师纠正教育后,收效不大。
之后要求家长配合加强教育,可彬彬家人每次都是象征性的教育一下,没有进行严厉的批评,这种长期的纵容和放任,致使彬彬的攻击性行为一步步得到助长,最后演变成为所欲为。
常常对其他小朋友不是打一拳,就是咬一口,引来了其他小朋友家长的一致不满。
可见家庭因素对幼儿行为养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家长们也要格外用心的为幼儿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以确保幼儿身心的茁壮成长。
3、遗传因素有科学研究指出: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父母性格特征的遗传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如小三班的皮皮,其脾气非常暴躁,常与邻居、同学为一件小事大打出手。
而随着皮皮的长大,其暴躁易怒的性格也逐渐显露出来,他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了绝对的攻击性,但凡对方不听他的意见,就马上拳脚相向。
这一行为的产生,除了皮皮自小对父亲行为的耳濡目染外,遗传的因素也不容小觑。
二、幼儿攻击行为的差异性1、性别的差异性据科学研究表明,男性幼儿比女性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频率要高出很多。
从外围抽查某幼儿小班的数据显示,该班共有男孩32名,女孩28名,共计60名。
其中,具有明显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有38名,占总人数的63%,而男性幼儿有29名,女性幼儿则只有9名,分别占总人数的76%和24%;还有22名攻击行为不明显的,其中男性幼儿占14名,女性幼儿8名,分别占总人数的64%和36%。
通过此项调查研究的数据,应证了幼儿的攻击行为在性别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男孩比女孩的各种性攻击行为的产生,要高出一倍以上。
2、方式的差异性男性幼儿与女性幼儿在攻击行为的方式上,也表现出极大的不同。
男性幼儿不但经常怂恿同伴进行攻击,还常常者亲自加入到同伴间的争斗中,甚至还会主动挑起争斗。
同时,也容易出现反应性的攻击行为。
如:林林被班上一小朋友无意间打了一下脸,他会马上还手,这种报复性行为,是男性幼儿最易产生的反应性攻击行为。
而要换着是女性幼儿被同伴欺负了,大多时候都会表现出哭泣,去报告老师,或者自己悄悄退让到一边,不与之玩耍等,较少采取报复。
对于女性幼儿来说,由于同男性幼儿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攻击的方式上,言语或者间接攻击要明显高于身体攻击,但是这种攻击对于幼儿的成长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女性的间接攻击不仅会影响儿童与其他小朋友的相处,而且会对其性格的培养造成影响,极易造成女性儿童形成孤僻的生活习惯,影响儿童健康的的成长。
3、年龄的差异根据网络“小婴儿暴力行为"调查的综合分析得知,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面广,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如在幼儿园中乱扔东西、砸伤同伴、拽同伴的头发、咬同学的手,或者抓伤同伴的脸、抢同伴的玩具、用脚踢打对方等攻击性行为。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攻击性行为会逐渐减弱,继而转变为言语攻击和第三者攻击。
比如:给同伴取外号,拉小集团去孤立自己不喜欢的小伙伴等等。
三、解决幼儿攻击行为的对策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得不到及时制止与矫正,一方面会产生校园安全事故,给幼儿园带来侵权责任事件,不利于发展。
另一方面,必将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埋下隐患,不利于他们今后的生活。
因此,提出如下三点解决对策:1、干预儿童侵犯的事实由于儿童心理、性格发育的不成熟,其认知水平非常低,因此在行为上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对于儿童来说,当其认为别人的行为对其有敌意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而儿童行为的判断则主要是儿童自己的主观意识或者是效仿他人。
当儿童出现这种攻击行为时,如果家长或者老师对于这种行为不加以制止,就会使儿童错误的认为这种行为是正确的,从而使儿童的攻击性不断的增加。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要在平时教育幼儿以宽容的态度和其他小朋友相处,当幼儿出现错误的攻击行为时,要及时的对其进行批评教育,通过讲道理的方法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攻击行为的错误性,也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幼儿否定自己的攻击行为,从而减少幼儿攻击行为的出现。
明明,四岁,十分调皮。
在幼儿园又打了同桌静静。
这一次,班上来了新的张老师,没象往日其他老师一样对他呵斥、制止。
而是走到明明身边,问他为什么要打同桌小朋友。
明明说:“静静的手占到他的桌子上了。
”张老师说:“你有没有占到静静桌子上去过?”明明说:“有的。
”张老师又追问:“那静静打你了吗?”“没有,只是叫我把手拿过去。
”张老师接着问: “那你觉得自己做的对,还是静静做的对?”明明笑了没有讲话。
张老师又说: “明明是个乖孩子,下次还打小伙伴吗?”明明摇摇头。
“那给静静道个歉吧。
”明明拉着静静的手,说了声,对不起,又拥抱了一下,两人和好了。
这则案例告诉我们,当学前儿童发生攻击行为时,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给予干预,绝不能姑息迁就,要使幼儿知道自己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下次不再犯。
对屡教不改的,要进行惩罚,比如:取消他们喜欢参加的活动,督促他们整改到良好为止。
但也要注意干预的手段,切记不可过于严苛,应注重对幼儿的引导。
2、鼓励儿童亲社会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幼儿在家中受到了极大的关爱,溺爱孩子成为了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对于孩子来说,过度溺爱使得其个人自我意识比较强,特别是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中,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
而许多幼儿由于在家中受到了过多的关注,当其在幼儿园中出现攻击性的行为受到老师批评时,就会对老师的批评置之不理或者产生逆反心理。
对于家长来说,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在教育的同时要多让孩子参加一些幼儿集体活动,让幼儿认识集体的重要性,在与其他孩子的接触中懂得分享、合作。
对于老师来说,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批评,要采取正确、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学习其他表现好的小朋友的行为。
剑剑,三周岁,在家是小皇帝,一家人整天围绕其转,只要一发出哭声,叫声,大人都会给予满足。
上幼儿园后,为引起老师的注意,剑剑每天都在班上乱扔东西,而幼师毕业的苏老师,深知剑剑的攻击性行为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却每次都对他的行为视而不见,继而去表扬表现好的小伙伴。
比如帮助小伙伴搬凳子、把自己玩的玩具让给对方玩的孩子。
时间一久,剑剑明白到只有表现好,老师才会关注自己。
于是,也主动去帮助小伙伴,果然得到苏老师的表扬,剑剑更加兴奋,继而表现的更好,得到的表扬也更多,过了几个月,家人惊奇的发现,剑剑原来身上的坏毛病,在苏老师的教育下,不知不觉的得到了改正。
这则案例告诉我们,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需要通过巧妙的教育方式来进行矫正,这样既达到了对幼儿谦让、分享和合作等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又督促了行为不规的幼儿实现了自我个性的完善,从而深入地提高了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
3、创设非攻击环境,远离暴力和不良诱因如前文所述,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年龄、性别和行为的差异性,因此针对不同阶段的幼儿创设出非攻击性环境尤为重要。
儿童的效仿性非常强,当其所处的环境或者所接触的事物中的存在攻击性因素时,就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
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要充分重视儿童所处的环境,在幼儿的观看的书籍和影像制品的选择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攻击性的行为,当出现这种行为时要及时让幼儿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性,避免儿童效仿。
在幼儿园中,对于攻击性强的幼儿要重点看管,让其远离其他小伙伴,并对其错误行为进行批评,防止其他小朋友模仿。
每次准备学具时,尽量保证人手一份,以避免孩子们之间不必要的争抢。
刚刚从幼师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李老师,实践教育经验不足。
她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
选择的是《喜洋洋和灰太狼》。
节目播放后,班里连续发生几起给伙伴衣服背上悄悄涂水彩色的事件,甚至还有几个一组把弱小同学当美洋洋放在沙堆里,说要煮起来吃...,这一切让李老师哭笑不得,而且有的幼儿看见一旁小伙伴被弄哭了,还哈哈大笑,并没意识道那样做是不对的。
这则案例告诉我们,为孩子们选择动画节目、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其教育意义,以及有没诱发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等。
幼儿园是儿童教育的重点,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幼儿教师有必要对幼儿的教材、影像制品进行全面的分析,避免其对儿童产生错误的引导,特别是当教育内容中出现错误行为时,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及时的向幼儿明确其错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