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
- 格式:ppt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12
师说章学诚原文及翻译一、原文:师说章学诚韩退之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又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道之所在,师之所在也。
”又曰:“巫医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而因怪当时之人以相师为耻,而曾巫医百工之不如。
韩氏盖为当时之敝俗而言之也,未及师之究竟也。
《记》曰:“民生有三,事之如一,君、亲、师也。
”此为传道言之也。
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
业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授且解者之为师,固然矣,然与传道有间矣。
巫医百工之相师,亦不可以概视也。
盖有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其相去也,不可同日语矣。
知师之说者,其知天乎?盖人皆听命于天者也,天无声臭而俾君治之;人皆天所生也,天不物物而生而亲则生之;人皆学于天者也,天不谆谆而诲而师则教之。
然则君子而思事天也,亦在谨事三者而已矣。
人失其道,则失所以为人,犹无其身,则无所以为生也。
故父母生而师教,其理本无殊异。
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东西南北,不敢自有其身。
非情亲也,理势不得不然也。
若夫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
经师授受,章句训诂;史学渊源,笔削义例;皆为道体所该。
古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竹帛之外,别有心传,口耳转受,必明所自,不啻宗支谱系不可乱也。
此则必从其人而后受,苟非其人,即己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
学问专家,文章经世,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不可言传。
此亦至道所寓,必从其人而后受,不从其人,即己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
苟如是者,生则服勤,左右无方,没则尸祝俎豆,如七十子之于孔子可也。
至于讲习经传,旨无取于别裁;斧正文辞,义未见其独立;人所共知共能,彼偶得而教我;从甲不终,不妨去而就乙;甲不我告,乙亦可询,此则不究于道,即可易之师也。
虽学问文章,亦末艺耳。
其所取法,无异梓人之及琢雕,红女之传吃绣,以为一日之长,拜而礼之,随行隅坐,爱敬有加可也。
必欲严昭事之三而等生身之义,则责者罔,而施者亦不由衷矣。
巫医百工之师,固不得比于君子之道,然亦有说焉。
论章学诚的文章学理论及借鉴意义周虹(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一、创作宗旨:文以明道,经世致用章学诚的文章及其写作理论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文史通义》和《章氏遗书》中。
“文章”二字在章学诚的著作中几乎随处可见。
章学诚认为,写文章必须首先明确写作目的和宗旨。
他多次在文章中直接使用了“宗旨”一词,这在古代是很了不起的。
他说,古代经典文章“宗旨未尝不一者,其理著于事物,而不托于空言也”。
他批评当时许多作文之士,“自命成家,按其宗旨,不尽无谓”,“求其所以为言者,宗旨茫然也”。
立言宗旨,未见有所发明”,特别是当时的乾嘉考据学完全是“不求宗旨”、脱离实际的无用之学:“自四库馆开,寒士多以校书谋生,而学问之途,乃出一种贪多务博。
而胸无伦次者,于一切撰述,不求宗旨,而务为无理之繁富。
”在《诗话》中,他又批评“诗话论诗,全失宗旨”。
章学诚所反复强调的文章写作“宗旨”,概括起来就是“明道经世”四个字,即文以明道,经世致用。
章学诚所言文章创作要探求的“道”,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变化发展之道。
他专作《原道》上中下三篇文章,反复阐述“道不离器”“义理不可空言”。
在《匡谬》中,他甚至提出了“盈天地间惟万物”的著名唯物论观点。
正是从“道不离器”的哲学思想出发,章学诚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六经皆史”理论,认为“六经皆先王之政典”,“未尝离事而言理”。
写文章搞创作,就是要探求蕴藏在万事万物之中的“道”,“求其是”,“思其所以然”。
《原道(上)》云:“道者,万事万物之所以然,而非万事万物之当然也。
”《答沈枫墀论学》又云:“文求是而学思其所以然。
”《与史余村简》也说:“文求其是耳。
”《朱陆》则反复强调:“学求其是”“实,学求是”。
章学诚所言文章创作要探求的“道”,更是指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有补于世”、可以“救世扶偏”的具体方略。
《与史余村》指出:“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否则古人著述已厌其多,岂容更益简编,撑床叠架为哉?”《俗嫌》又说:“文章之用,内不本于学问,外不关乎世教,已失为文之质。
中国历史故事-清朝著名历史学家章学诚简介章学诚是怎么死的?人物档案姓名:章学诚外文名:zhangxuecheng字:实斋号:少岩别名:章实斋、章文酕、章文镳、少岩先生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朝代:清朝出生地:中国浙江绍兴出生时间:公元1738年去世时间:公元1801年职业: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文史通义》主要成就:“六经皆史”之论章学诚生于公元1738年,去世于公元1801年,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方志学家以及文学家,提出了“六经皆史”的理论。
章学诚原来不叫“学诚”,而叫章文酕、章文镳,字实斋,号少岩,为浙江会稽人氏。
章学诚自小就表现出了对历史文学的浓厚兴趣,从小勤奋好学,立志追求学问。
肄业国子监两年后,章学诚二十八岁,随后跟随京师大学士朱筠学习。
朱筠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不仅自身学识丰富,而且家中藏书众多,章学诚在这儿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他遍览朱筠家中藏书,时常与来朱门的名流学者研讨学术源流及异同,学识增长非常迅速。
可以说这段时间,是章学诚学问增长的高峰时期。
乾隆四十二年,章学诚参加乡试中举人,第二年便进士及第。
初为国子监典籍,在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教学,随后入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
章学诚虽然为进士出身,按理可以为官,但是章学诚自己却并不愿意进入仕途,反而沉醉在编书之中。
从他二十七岁的时候,与自己的父亲一起编撰《天门县志》开始,他在乾隆三十八年到五十八年的二十年间,一共纂修或参修了和州志》、《永清县志》、《大名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
这还是只是一部分,还有许多预修的地方志。
在长期的实践中,章学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想。
他自己对数十年的编撰历史进行总结,对方志渊源、性质、体例、功用及编纂方法的悉心研讨,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方志理论,对近代方志学研究影响颇大。
人都说在理论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正是在持续不断的纂修史志的过程中,他开始系统的总结和完善自己的史学思想。
章学诚名言名句1、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2、记诵之法,学问之舟。
3、文辞犹金石也,志识炉锤也,4、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
5、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6、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
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记一朝,天下之史也。
7、“夫才须学也,学贵识也.才而不学,是为小慧;小慧不识,是为不才。
”——章学诚(清)格言的意思是:一个人要不断学习,学问是最可宝贵的。
有了才能而不注意继续学习,那是小智慧;有了小智慧而没有见识,那也算是没有才能的人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____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____王勃《滕王阁序》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____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____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____韦庄《思帝乡·春日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____杜甫《柏学士茅屋》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____谢逸《送董元达》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____曹植《白马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____李白《蜀道难》犯刑若履虎,不畏落爪牙。
____李白《秦女休行》。
章学诚《文史通义》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清朝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
章学诚出身于读书人家庭,其父章镳,是乾隆七年进士。
章镳举进士时,章学诚只4岁。
一般情况下,读书人进士及第后即可为官,而章镳却在家乡以教书为生,整整10年。
因此,章学诚从小在其父的精心教养下,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章学诚14岁时,其父才到湖北应城任知县,由此他亦随父到应城,并拜柯绍庚为师。
章学诚幼时并不聪明,且身体多病,14岁时《四书》尚未卒业。
至十五六岁时,读书绝呆滞,日不可三二百言,犹不能久识。
为文则虚字多不当理。
21岁以后,学识见长,纵览群书,尤好史部。
23岁始出游学,赴北京应顺天乡试,没有考中。
第三年又应顺天乡试落选,遂入国子监读书。
乾隆三十年(1765)三上京师应顺天乡试,又落第。
但他被同考官沈业富看重,被聘到家中当塾师,开始他的教学生涯。
自从他为沈家塾师,始有机会结识京师名流,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翰林院编修朱筠。
章学诚拜朱筠为师,学习古文,并与邵晋涵、周永年、任大椿、洪亮吉、汪辉祖、黄景仁等学者交游。
乾隆三十三年,他又应顺天乡试落榜。
是年因其父卒,他必须分出精力来养家糊口。
34岁时,朱筠为安徽学政,章学诚与邵晋涵、洪亮吉、黄景仁等人皆从之游。
是年他开始撰写《文史通义》。
章学诚39岁时任国子监典籍。
40岁时才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成进士。
然而,他以为与时俗不合,不愿做官,故此依然寄食官宦之家做塾师,一边教学,一边著述。
乾隆四十六年他离开户部尚书梁国治家到河南谋事。
事未谋成,却中途遇盗,行李及平生著作尽失。
由此生活无着,只得暂回直隶肥乡县主讲清漳书院。
后来又移家至永平县(今河北卢龙县)主讲敬胜书院,继续撰写《文史通义》。
自此以后,他或受聘编写县志,或主讲书院,以讲学著述为业。
他先后主讲于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文正书院,后来经友人推荐入毕沅幕府。
时毕沅以湖广总督暂留任河南巡抚,对章学诚很器重。
一、章学诚其人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他是我国杰出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
原名为文酕、文镳,字实斋,号少岩。
他是一位学术上的多面手,既是杰出的史学评论家,又是很有影响的目录学家、方志学编纂和理论的奠基者。
章学诚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乾嘉盛世”。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青少年时有很安定的学习环境,有机会学习中国古代各类书籍。
经过二十一史和其他史籍的深入学习,对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自称“乍接于目,便似素所攻习然者”[1],显示了他在史学方面的特殊才能。
自31岁起,因父亲病故,家道中落,不得不以主持书院讲学、为大官们编书、替地方政府修方志来维持家庭生计。
章学诚的方志编纂理论,是他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
章学诚从小就对中国文史有浓厚的兴趣,立志追求学问。
章学诚回忆他的童年时说:“仆尚为群儿,嬉戏左右,当时闻经史大义,已私心独喜,决疑质问,间有出成人拟议外者。
”[2]可见章学诚从儿童时期开始,已经在周围人的耳濡目染之下对经学和史学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且常常能发出一些令成年人也十分惊讶与佩服的言论,早早便在经学和史学方面显示出良好的资质。
在章学诚长到十五六岁时,他跟随着父亲来到了湖北应城,并从馆师学习举子业。
但他内心深处对于通过科举考试从而进入官场没有兴趣,倒是对于中国史学的相关研究充满乐趣。
虽然经济上并不宽裕,但他私下与妻子商量,并最终说服妻子,将所戴的金银首饰摘下换钱,并换得笔墨纸砚,雇用书吏,抄写春秋内外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史书,并且按照自己的观察与理解,将它们重新整理组合,编纂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一共100多卷。
但是他早期的这些从事史学研究的努力尚未完成,他便因“馆师所觉,呵责中废”。
可见他在青少年读书时期,便有志于此,主要经历也是用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
26岁肄业国子监。
28岁在京师师从大学士朱筠,因为朱筠的原因,从而有机会看到许多之前难以看到的珍贵书籍,并且得到了与当时许多学术名流交流探讨史学的机会,在这段时间里,章学诚的学业大为长进。
章学诚名词解释(一)章学诚简介章学诚是一位知名的资深创作者,他在文学、艺术和设计等领域都有着深厚的造诣。
以下是一些与章学诚相关的名词及其解释:文学•小说家:章学诚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深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而闻名。
例子:章学诚的代表作《岁月神偷》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一个关于时光流转和人生意义的故事。
•诗人:章学诚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例子:《离骚》是章学诚创作的一篇诗集,其中的每一首诗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艺术•画家:除了文学创作,章学诚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的绘画作品以抽象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风格而著名。
例子:章学诚的画作《夜空》以其深邃的色彩和充满想象力的构图而广受赞誉,被认为是一幅具有哲思的艺术作品。
•设计师:章学诚在设计领域的才华同样出众,他的作品以简洁、精致和功能性为特点。
例子:章学诚设计的一款家居灯具,通过巧妙的结构和照明效果,使人们能够以更舒适的方式享受室内环境。
教育•导师:章学诚还是许多年轻创作者的导师,他激励和引导着新一代的创造者们。
例子:章学诚带领一支创作团队,致力于培养年轻人的艺术创作能力,已成功辅导了许多有潜力的学生。
•讲师:章学诚积极参与各类讲座和培训,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例子:章学诚在一次创意设计研讨会上,以其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入的思考,给与与会者们带来了一场饕餮盛宴。
通过以上列举的名词,我们可以看出章学诚在文学、艺术和教育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并且成为了许多创作者们的榜样和导师。
他的作品和影响力将继续影响和启发着更多的人们。
章学诚《文史通义》导读: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清朝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
章学诚出身于读书人家庭,其父章镳,是乾隆七年进士。
章镳举进士时,章学诚只4岁。
一般情况下,读书人进士及第后即可为官,而章镳却在家乡以教书为生,整整10年。
因此,章学诚从小在其父的精心教养下,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章学诚14岁时,其父才到湖北应城任知县,由此他亦随父到应城,并拜柯绍庚为师。
章学诚幼时并不聪明,且身体多病,14岁时《四书》尚未卒业。
至十五六岁时,读书绝呆滞,日不可三二百言,犹不能久识。
为文则虚字多不当理。
21岁以后,学识见长,纵览群书,尤好史部。
23岁始出游学,赴北京应顺天乡试,没有考中。
第三年又应顺天乡试落选,遂入国子监读书。
乾隆三十年(1765)三上京师应顺天乡试,又落第。
但他被同考官沈业富看重,被聘到家中当塾师,开始他的教学生涯。
自从他为沈家塾师,始有机会结识京师名流,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翰林院编修朱筠。
章学诚拜朱筠为师,学习古文,并与邵晋涵、周永年、任大椿、洪亮吉、汪辉祖、黄景仁等学者交游。
乾隆三十三年,他又应顺天乡试落榜。
是年因其父卒,他必须分出精力来养家糊口。
34岁时,朱筠为安徽学政,章学诚与邵晋涵、洪亮吉、黄景仁等人皆从之游。
是年他开始撰写《文史通义》。
章学诚39岁时任国子监典籍。
40岁时才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成进士。
然而,他以为与时俗不合,不愿做官,故此依然寄食官宦之家做塾师,一边教学,一边著述。
乾隆四十六年他离开户部尚书梁国治家到河南谋事。
事未谋成,却中途遇盗,行李及平生著作尽失。
由此生活无着,只得暂回直隶肥乡县主讲清漳书院。
后来又移家至永平县(今河北卢龙县)主讲敬胜书院,继续撰写《文史通义》。
自此以后,他或受聘编写县志,或主讲书院,以讲学著述为业。
他先后主讲于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文正书院,后来经友人推荐入毕沅幕府。
时毕沅以湖广总督暂留任河南巡抚,对章学诚很器重。
【章学诚《文史通义》】章学诚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清朝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
章学诚出身于读书人家庭,其父章镳,是乾隆七年进士。
章镳举进士时,章学诚只4岁。
一般情况下,读书人进士及第后即可为官,而章镳却在家乡以教书为生,整整10年。
因此,章学诚从小在其父的精心教养下,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章学诚14岁时,其父才到湖北应城任知县,由此他亦随父到应城,并拜柯绍庚为师。
章学诚幼时并不聪明,且身体多病,14岁时《四书》尚未卒业。
至十五六岁时,读书绝呆滞,日不可三二百言,犹不能久识。
为文则虚字多不当理。
21岁以后,学识见长,纵览群书,尤好史部。
23岁始出游学,赴北京应顺天乡试,没有考中。
第三年又应顺天乡试落选,遂入国子监读书。
乾隆三十年(1765)三上京师应顺天乡试,又落第。
但他被同考官沈业富看重,被聘到家中当塾师,开始他的教学生涯。
自从他为沈家塾师,始有机会结识京师名流,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翰林院编修朱筠。
章学诚拜朱筠为师,学习古文,并与邵晋涵、周永年、任大椿、洪亮吉、汪辉祖、黄景仁等学者交游。
乾隆三十三年,他又应顺天乡试落榜。
是年因其父卒,他必须分出精力来养家糊口。
34岁时,朱筠为安徽学政,章学诚与邵晋涵、洪亮吉、黄景仁等人皆从之游。
是年他开始撰写《文史通义》。
章学诚39岁时任国子监典籍。
40岁时才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成进士。
然而,他以为与时俗不合,不愿做官,故此依然寄食官宦之家做塾师,一边教学,一边著述。
乾隆四十六年他离开户部尚书梁国治家到河南谋事。
事未谋成,却中途遇盗,行李及平生著作尽失。
由此生活无着,只得暂回直隶肥乡县主讲清漳书院。
后来又移家至永平县(今河北卢龙县)主讲敬胜书院,继续撰写《文史通义》。
自此以后,他或受聘编写县志,或主讲书院,以讲学著述为业。
他先后主讲于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文正书院,后来经友人推荐入毕沅幕府。
时毕沅以湖广总督暂留任河南巡抚,对章学诚很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