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章学诚对四部分类法的评论1
- 格式:pdf
- 大小:308.05 KB
- 文档页数:4
四部分类法一、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形成中国的书籍分类法在先秦时期是否已经存在,现在是不得而知了,已知最早的图书分类法著作,也就是所谓的目录学著作,是西汉末年由刘向、刘歆父子撰写的《七略》。
刘向、刘歆父子是西汉皇族后裔,也是大学问家,起先汉成帝命令刘向整理皇家藏书。
当时的皇家图书馆里,充斥着从全国各地进献来的各种典籍,其中就有大家熟知的《战国策》。
但《战国策》当时并不叫《战国策》,它有着各式各样的名字,《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不一而足。
刘向将这几种不同的书除去重复的部分,整理出一本相对完整且规范的新书,并将其命名为《战国策》。
对待其他的书籍,刘向也像对待《战国策》一样认真负责,而当这项工作做了接近20年的时间时,刘向辞世,未完成的工作就交给了他的儿子刘歆继续完成。
刘歆继承父亲的志向,将皇家图书馆的图书整理一新,并且在其父亲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对这些图书的分类,并将分类结果撰写成《七略》一书。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辑略是一篇类似于导读的文字,剩下的六略,才是对书籍的分类。
六艺略的六艺,指的是六经,也就是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
诸子略的诸子,也就是所谓的“九流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记录的是先秦至于汉代的赋与歌诗。
兵书略,有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个小类,这些名称听上去有些歪门邪道,不过除了兵阴阳有些迷信色彩之外,其他多是军事经验的总结。
数术略,有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数术略的内容若单从名称上看,对现代人来说似乎是完全陌生古奥的。
不过实际也不完全如此,像天文类的书籍中就包含有占星术。
西方的占星术现在大行其道,但中国的占星术其实起源更早。
还有蓍龟,也就是用蓍草和龟甲进行占卜,这两者是都《周易》卜卦的前身。
方技略,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这一类的书籍既有中医知识,也有民间偏方,也有所谓的房中术与修仙术,这些书的出现都是出于解除病痛、延年益寿的目的,当然,延年益寿的终极目标是长生不老,这也是为什么神仙类书籍会较多出现的原因。
中国古代文献学题库: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1.宋元之际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是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
2. 由汉代刘歆综合群书《叙录》,编写而成的一部总的图书目录为《七略》。
3.常见的史书体裁有三种: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
4.由王钦若、杨亿编撰的,宋代最大的类书是《册府元龟》。
5.《春秋》内、外传分别指:《左传》和《国语》。
6.《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又名《南华真经》。
7.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古典文献的基本分类方法,它起源于西晋荀勖编订的《晋中经新簿》。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著作中,最著名的是段玉裁撰写的《说文解字注》。
9.《儒学警悟》是最早的一部丛书。
10. 唐代杜佑撰写的《通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被列为“政书”之首。
11. 《全宋文》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断代散文总集,由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联合出版。
12.明代祁理孙编写的《奕青藏书楼书目》,在经、史、子、集外又加“四部汇”一类,此为五部分类法之始。
13.三国魏齐王正始年间(公元240-248)在洛阳太学立了一批石经,称“正始石经”。
由于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书写,故又称“三体石经”。
14.《四库全书》把集部书划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
15. 以版面中线为准,版心向里对折;对折好的书面叠放在一起,在折线处粘合,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
请问以上描述的是纸质文献的哪种形态:蝴蝶装。
16.清代陈元龙奉康熙皇帝之命编纂的《历代赋汇》一书,共184卷,收录先秦至明代赋4155篇,是研究清以前赋体文学的重要文献。
17.清代鲍廷博一生搜求古书,他辑刻的《知不足斋丛书》,共收书207中,781卷,包含不少久已亡佚而又复出的珍贵文献,价值甚高,影响很大。
18.1907年5月,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仅用4块马蹄银(约合200两银子),就从王道士手中骗走了数以万件的敦煌写卷。
古籍文献四部分类法
1. 嘿,你知道古籍文献四部分类法吗?就好像把知识的海洋划分成不同的区域一样!比如《史记》就可以放入经史子集里的史部呀!这多有意思,能让我们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宝贝文献!
2. 哇塞,古籍文献四部分类法真的超有用呢!它就如同给无数珍贵古籍安了个家。
你想想,要是没有它,那找本《论语》岂不是像大海捞针一样难?
3. 哎呀呀,你说古籍文献四部分类法是不是特别奇妙呀?就好像给一本本书贴上了专属标签呢!《诗经》可不就是经部的代表嘛!
4. 嘿,你可别小看这古籍文献四部分类法哦!它可是像引路人一样,指引着我们在茫茫书海中遨游呢。
比如说,找一部科技方面的古籍,去子部准没错!
5. 哇,古籍文献四部分类法简直妙不可言!这好比给古籍们建了个分类乐园,《资治通鉴》那样的大作肯定在史部闪闪发光呀!
6. 哈哈,古籍文献四部分类法真的是太牛啦!它犹如一把钥匙,能轻松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想想看,找一部古代文学评论的书,那肯定在集部啦!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古籍文献四部分类法是非常重要且实用的,它让我们能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古籍文献,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知识。
南京大学
专业综合
1、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2、章学诚曰:“盖至战国而文章之体备,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
”“至战国始以竹帛代口耳。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3、举出至少六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方法,并选择其中两种重点分析一下其民族特色。
其余是古代汉语、语言学、现当代、文艺理论等方面问题
文献学专业课
1、请你谈谈唐代之后四部分类法的重大变化
2、请你谈一下古代类书的著录情况并说明一下宋、明类书的特点
3、明清江浙地区刻书概述
4、名词解释:木樨轩聚珍本玄赏斋书目邻苏园藏书目录
5、利用《旧唐书》、《新唐书》、墓志等相关材料校勘《唐会要》中关于《群书四部录》编撰人姓名。
中华国学典籍的四部分类法
一、经部
经部收录了儒家的经典著作,是中华文化思想的基石。
其中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史部
史部收录了各种历史著作,从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到各类专题史,包括历史笔记、人物传记等。
这部分的书籍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
三、子部
子部收录了诸子百家的著作,其中包括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学派的著作。
这些学派的学说,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子部的书籍对于我们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思想交流的活跃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集部
集部收录了各类文学艺术作品,包括诗词、曲艺、小说、散文等。
这部分的书籍是中华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集部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和人文精神。
从史部目录发展的四个时期看古代史学的历史走向作者:李艺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上古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的说法,这是中国古代对时事记载的传统,虽然“言”和“事”都有可能成为历史,但又区别于目录学中史部。
目录学由西汉时期的刘向、刘歆父子创立,经过后代学者的不断发展演进。
清代章学诚把目录学的最高要求归纳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学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学术,与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古籍目录中著录的历代典籍能反映出历代典籍的保存、流传、亡佚状况;另一方面古籍目录中类目和提要具体内容等能够反映出历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方向。
本文以史部目录为例,概括其从无到有、从有道繁荣的发展历程,并探究目录学与史学发展的关系。
一、史部的萌芽期(一)史类图书概况典籍的最早分类起源于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创立了《七略》,把图书分为分成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六大类分别是“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略之前还有《辑略》,梁阮孝绪《七录序》云:‘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
’可知《辑略》不是单独一类,所以《七略》只有六类,可称‘六分法’。
”?譹?訛像《国语》、《战国策》、《太史公》等十二家都附于六艺略中春秋类之后,在《汉书·艺文志》中有记载“议奏三十九篇、国语二十一篇、新国语五十四篇、世本十五篇、战国策三十三篇、奏事二十篇、楚汉春秋九篇、太史公百三十篇、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太古以来年纪二篇、汉著纪百九十卷、汉大年纪五篇”?譺?訛被纳入了六艺略中,后来也被人们称作的“春秋十二篇”。
从史部目录体系的形成来看,《七略》可谓之滥觞。
(二)原因之所以在萌芽期史籍不能独立成门户且依附于其他书中,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早期的历史由史官记载,但那时的史官都接近于卜祝之间,有学者称这一现象:“可谓巫史一体,史官的职能非常广泛,包括占卜、阴阳、天象等,像史官记载各国历史的《春秋》,并不具备专门记人记事的史学功能,这一时期史书的政治意义是远远大于历史意义的。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摘要:我国古代图书分类主要以四部分类法为主,其从初创至完全成熟,大致经历了由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终确立四部分类法的阶段。
汉刘向父子的《七略》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而唐初官修《隋书·经籍志》以首次用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的方式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四分法之大成,类目空前细密,分合也更趋合理,达到了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的高潮。
关键词:四部分类;七略;隋志;四库全书总目我国古代盛行的图书分类法,叫做四部分类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
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一、有关四部分类法的简介(一)含义: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
经部之下又有小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经部代表著: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史部代表著:《史记》、《资治通鉴》。
子部代表著:《老子》、《庄子》。
集部代表著:《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二)有关目录:四部分类法是目录学分类法中的一种,熟悉目录学的知识有助于对四部分类法的了解。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有关目录学的知识。
目录分“目”与“录”两部分。
其中“目”指目次,为一书之篇名和次第,即《汉志》所谓“条其篇目”。
目录之“录”即指将校雠整理情况、著者生平、内容大要撰成的一篇叙录,即《汉志》所谓“撮其旨意”。
中国古代图书为何分为“经”“史”“子”“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之确立经过差不多与雕版印刷发明的同时或稍晚一点,“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正式确立了。
本来,在这之前,书籍的分类虽无定法,但自从有了汉的《七略》,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后起的目录书颇受其影响,比如《汉书·艺文志》中的各部类的小序,就与《七略》中的“辑略”相仿,所有图书,也依《七略》之旧,分为六类。
南北朝时,王俭撰《七志》,阮孝绪撰《七录》,虽然分类较细,但体系还是属《七略》未变。
与《七略》不同的分类法,大约要算是三国魏时,秘书郎郑默制的《中经》;接着晋武帝咸宁年间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著《新薄》名《中经新薄》,此书现虽已不存,但在《隋书·经籍志》中还能考见其大概。
他们把各种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分,一曰甲部,记“六艺”及各种注经、解经之作,还有属文字方面的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薄、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作家别集、《汲冢书》。
而就其内容考察,则是按后来的经、子、史、集分类的。
之后东晋李充撰《四部书目》(即《晋元帝四部书目》),把乙部和丙部的次序作了对调,也就是把乙部改为子部,把“丙”部改为“史”部,成“经”“史”“子”“集”。
而到了唐朝,魏徵等人奉诏修《隋书·经籍志》,参照了《七略》和《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又根据《中经新薄》和《四部书目》的“经”“史”“子”“集”进行了调整,使各类书的归属更为合理。
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名称和顺序就正式确定了下来。
《隋书·经籍志》的四部中的小类,比《七略》和《汉书·艺文志》的小类都多,因为《汉书·艺文志》的小类只三十八个,而《隋书·经籍志》则有小类六十个。
这自然更为精细。
因而当时经删削后见存的加上著录和亡佚的共六千五百二十部、五万六千八百八十一卷之多的图书全部囊括了进去,使之各就各“类”,有相当的严密性。
作者: 施懿超;王晓琪
出版物刊名: 四川图书馆学报
页码: 47-48页
主题词: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章学诚 史籍 目录学思想 分类体系 四库分类法 中国古典目录学 叙录 思想精华
摘要: <正> 清章学诚撰《史籍考》325卷,对冲破长期处于正统地位的四库分类法颇有创见,它是章氏“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思想在史籍分类上的一个实践尝试。
惜《史籍考》原稿已毁,但于其所存叙录,即《论修史籍考要略》和《史考释例》两篇文字,可窥其涯略。
《史籍考》代表了封建时代史籍分类的最高成就,有必要认真分析,並给以恰当评价,以求对今日之史籍分类的研究有所补益。
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章氏目录学思想精华,也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精华之一。
所谓辨章学术,即辨明学术流别,考镜源流,即考察家传授受。
章氏在《文史通义》、《校仇通义》中多次论及,认为“校仇之义,盖自刘向父子。
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又言“扩四部而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