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木版年画调研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30
关于朱仙镇木板年画项目的调研报告摘要:河南朱仙镇木板年画又称神像画,是木板神像画与新春联的发祥地,为木板年画之鼻祖,它起源于唐、兴于宋,极盛于晚清。
在题材表现上多反映历史戏剧、演绎小说、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为主,也有吉祥之物。
乡土气息浓郁,在艺术表现上积历代流传的民间精华,至今仍保持着民间艺术所具有的地方特色。
本文试图对朱仙镇木板年画制作工艺、题材、创作理念以及发展现状做番探索。
一、朱仙镇木板年画题材朱仙镇木板年画独特的风格特点大体归纳而言共有五点:线条粗狂、粗细相间;形象夸张、头大身小;构图饱满、左右对称;色彩艳丽、对比强烈;门神居多、严肃端庄。
1.1门神神仙类由于崇神敬神的传统风俗,朱仙镇木板年画的题材中最多的是门神、财神、灶神、天地全神,这些年画上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还有其他文物门神,题材丰富,如“福禄寿”、“松鹤延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天仙送子”、“三娘教子”、“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人物形象简洁生动。
不俗不媚。
1.2民间戏曲、故事类在传统的门神年画之外,还有以民间戏曲和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木版画。
他们迎合了当地居民的审美爱好,多是《木兰从军》、《九龙山》、《长坂坡》、《蝴蝶杯》、《八腊庙》等广为人知的传统曲目和《麒麟送子》、《牛郎织女天河配》、赵云救主》等民间传说故事。
这些故事都来源于生活,也通过木版画的大量印制起到宣传和教化的作用。
1.3吉祥图案等有很多身边的事物也由版画艺人刻画在木板上,取其谐音,寓意美好的希望。
花瓶、如意代表“平安如意”,莲花、鲤鱼取其“连年有余”之意,莲子、桂花、石榴寓意“连生贵子”“多子多福”等等。
这些身边的事物都被寄托了情感和希望。
二、朱仙镇木板年画古拙的创作理念在朱仙镇木版年画最初兴起之时,我国广大农村的农民们长期在贫困与苦难的社会底层中生活着,各种生活基本条件难以得到保障。
连年的征战、生老病死等各种天灾人祸时时困扰着他们。
在这种现实生活不如人愿、物质理想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只好假借精神手段来暂时满足自己的愿望,以得到替代心理的满足。
【文字】参观朱仙镇木刻年画
一
穿过镇广场、来到木板年画一条街,我随意走进一家年画店。
书店内墙壁和空中悬挂着年画的作品、柜台内装钉成册木版年画,摆放整整齐齐。
线装画册古朴清雅,水印画面饱满朴实。
商家介绍,在关帝庙内设有朱仙镇木板年画社,在那儿可以看见制作的过程。
二
关帝庙在广场北侧,岳王庙的东侧。
我来到“关帝庙”年画社,通过展览了解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及发展过程:它是中国民间艺术之瑰宝;起源于唐,兴发于宋,鼎盛于明清;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采用水色套印,颜色采用天然植物印制;其绘画技术构图饱满、线条粗旷;其题材和内容大都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明清鼎盛时期,朱仙镇有年画作坊300多家,史载有“家家都会沾染,户户皆善丹青”之说。
出展室来到关帝庙后殿,看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
三
镇还有个木版年画博物馆、是个四合院式的建筑,里面展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造、程序及历代作品。
艺术探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趋势调查研究报告陈妮 李琳 高思源(江苏大学,江苏,镇江 212000)摘 要:随着经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懂得民间年画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固然日常人们可以或许常看到,可是只有少数的人知道他们的制作方法或者去收集。
所以对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趋势研究调查,目的是为了人们能够更好的了解朱仙镇木版年画这种民间年画艺术,并且能够对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重视。
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趋势;民间艺术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概况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社会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其中之一。
它都分布在河南省开封市、朱仙镇以及周边的其他地区,是我国最早的木版年画,也是木版年画的鼻祖,它也被当作新年的祝福,吉祥喜庆的传统手工艺品一直流行到当今。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唐朝的时候产生,在宋朝盛行,又在明朝繁荣鼎盛。
宋代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再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兴起,中国的雕版印刷行业走向繁荣。
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宋代以及以后的元明清迅速进行发展,明末清初,朱仙镇河道通畅、交通便利,地理环境十分优越,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朱仙镇木版年画走向最繁荣的阶段。
在民国时期李步青、廉方识编写的《岳飞与朱仙镇》一书中对此就有描写。
清朝末年,政治的腐败,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外来敌人的入侵,爆发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及甲午战争等等。
朱仙镇当时河流梗阻,航道也关闭了,经济发展迅速倒退,木版年画与其他贸易都一天天的冷落。
抗日战争发作前,朱仙镇木版年画业都渐渐搬向开封,那时的开封的年画作坊有60多家。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中国百废待兴,朱仙镇木版年画也在缓慢发展。
文革时期,朱仙镇木版年画再次面对巨大的发展困境,不再是以前繁荣的发展景象。
改革开放后,许多专家人士对朱仙镇木版年画渐渐开始重视起来,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始有了必然的成长。
1949年后,开封市开始发展重视对木版年画这种传统工艺进行研究发掘和整合,前后建立了开封年画社、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等集体机构。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现状及其保护研究作者:赵倩楠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6期【摘要】朱仙镇木版年画已有八百年的历史,于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随着国内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开展,如何使朱仙镇木版年画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新的课题。
本文在探究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专利权保护模式。
【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现状;专利权保护从古至今,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取决于市场的需求。
当朱仙镇木版年画没有及时创新落后于大众民俗脚步的时候,木版年画的生存和延续就出现了巨大危机。
但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却有着极大的收藏价值和传承意义。
那么,面对日益更新、大众追求的所谓“流行文化”,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就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现状在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特别是近年来,传统的民俗生活在我国城乡居民生活中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以前被当地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已经开始走向衰落。
朱仙镇木版年画也日渐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很显然,由于人们社会生活形式的大大改变,它已不能适应当今主流文化的潮流,在改变其原有的性质和地位的同时失去了其实用性,过去经久不衰的中国木版年画,却在不到50年的现代社会迅速且全面濒危。
究其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一)人民传统生活习惯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现代工业文明使得农业文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传统的生活习惯改变了,传统的居住环境改变了,传统的精神寄托也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得年画已经不再适应人民的社会生活,这正是木版年画面临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地位与价格的塌陷2011年5月在成都举行的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当时来参会的清明上河园的总经理周旭东竟然发现,原本被尊为“四大年画”鼻祖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却在展位上被排入“四小年画”之列。
文化研究摘 要:冯骥才先生曾提过——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龙头”,而朱仙镇木板年画则是中国年画的“源头”。
朱仙镇木板年画种类繁多,表现主题更是多种多样,在年画里的每一幅门神、每一幅场景都蕴含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或神话、或戏曲、或民俗,因此它可讲、可议、可传播。
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一种与民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生活艺术,更是人民群众用智慧和心灵创造的实用艺术。
关键词:朱仙镇木板年画;表现题材;内容形式一、朱仙镇木板年画概述朱仙镇木板年画因为其产出地在河南开封朱仙镇而得名。
朱仙镇木板年画始于宋代,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明代至清初为其兴盛。
“万通”、“天兴盛”、“德盛昌”、“天义德”等老字号作坊是最为有名的。
朱仙镇木板年画采用木板水印工艺,沿袭了宋代雕版印刷的技法,其刀法质朴,视觉效果具有冲击力,套印色彩强调黄和紫的对比应用,年画风格粗狂浑厚、构图饱满、色彩艳丽、造型夸张,极具地域性特色。
二、朱仙镇木板年画表现题材和内容朱仙镇木板年画版味较浓,画味较淡。
其创作者大多是民间艺人,在表现内容和主题上多与当地民俗习惯有关,题材内容大多来自于历史戏剧、神话小说、民间传说等。
比如麒麟送子、岳飞传、木兰从军等,并配以寓意美好的吉祥图案。
但众多题材中表现最多的还是以门神为主,继承了北宋雕版技艺,以墨线为主,构图饱满,文官表现舒展大方,武将则是威风凛凛。
(一) 门神神仙类开封朱仙镇年画自宋代称为“门神”,印制年画的作坊称为“门神店”。
朱仙镇木板年画中的门神分为“武门神”和“文门神”两种形式,武门神以忠义武将形象为主,如自唐以来秦琼,敬德两位门神的形象,武门神是张贴在百姓居住房屋的大门上,是用来镇宅护院,祛除邪恶,庇佑户主安乐康健的。
文门神是张贴在院子里外门和屋子里的内门,文门神有五子登科、福禄寿三星等。
这里将门神的表现内容大概分为“福禄寿三星”门神、“将军、武士类”门神、“财神类”门神、“童子类”门神。
1 将军、武士类门神以秦琼,敬德为代表的将军类门神是朱仙镇木板年画中的“头牌门神”,北宋“辟邪型”门神《钟馗》刻板后,便是以《秦琼 敬德》为代表的“将军型”门神大量刻印。
朱仙镇木版年画考察报告2朱仙镇木版年画考察报告篇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王安石在其诗?元日?中这样记载。
虽然当时的木版画和如今市场流行的木版年画有许多不同,但木版年画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尤其是始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它一度被称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被认为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作为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局部,具有很高的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民俗学、美术学、戏曲学和美学等多方面的价值,是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独特风格和存在优势。
其一、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
早在唐代,开封就盛传着秦王李世民令属下画门神镇妖,保民平安的故事。
而且到了北宋就有了中国最早木版年画的记载。
?东京梦华录?记载:京城开封“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可以说,北宋门神画在中国绘画史上首开了木版年画的先河,这也正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最初源头。
从北宋的兴起至今,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而和朱仙镇木版年画齐名被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的苏州桃花坞年画那么直到明代才开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
而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的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那么是始于元末明初,包括大致同时期兴起的河北武强年画,至今才有600多年的历史。
作为四大木版年画之一的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那么更稍晚一些兴起于明代,兴于清朝。
尽管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绵竹木版年画也起源于北宋,但它与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山东的潍坊等地年画都受其影响。
至于产于广东佛山镇今佛山市的佛山木版年画、产于天津东丰台木版年画等等那么又更靠后些。
如果单从时间这一历史角度来看,朱仙镇木版年画确实历史最为悠久,不愧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和发祥地。
其二、朱仙镇木版年画风格独特。
任何一种木版年画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1篇一、活动背景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提高教师对木版年画教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我校于近期开展了木版年画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专家讲座、现场教学、作品展示等形式,让教师深入了解木版年画的历史、技艺和审美特点,提升木版年画教学水平。
二、活动内容1. 专家讲座本次活动邀请了我国著名木版年画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专家详细介绍了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制作工艺以及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讲座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2. 现场教学为了使教师们能够亲身体验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活动安排了现场教学环节。
专家亲自指导,从选材、构图、雕刻、印刷到成品展示,一一进行详细讲解。
教师们积极参与,认真实践,通过亲自动手,深入了解了木版年画的制作技巧。
3. 作品展示活动最后,教师们展示了各自制作的木版年画作品。
这些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各异,充分展现了教师们在木版年画制作方面的技艺和创意。
专家对作品进行了点评,提出了改进意见,为教师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活动成果1. 提升教师对木版年画的认识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木版年画的历史、艺术价值、制作工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活动现场教学环节,使教师们掌握了木版年画的制作技巧,为今后在教学中开展木版年画课程奠定了基础。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次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了木版年画教学水平。
四、活动反思1. 活动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在今后的活动中,可以尝试结合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等手段,使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提高教师们的参与度和兴趣。
2. 加强实践环节木版年画的制作需要一定的实践基础,今后应加强实践环节,让教师们有更多机会亲身体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Art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03(下)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能够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新的时代获得了新的应用渠道,如装饰家居,作为礼品赠送亲友,作为商业宣传媒介等,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文化价值和生命力。
朱仙镇木版年画介绍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原地区的一种民间年画,历史悠久,最早能追溯到唐代,在宋朝时期开始兴盛。
这些木版年画以色彩鲜艳、画面生动、充满寓意的形式,表达出人们对一年丰收、家庭幸福以及社会安宁的期盼和祝愿,具有浓厚的年节气息和文化底蕴。
明朝至清朝初年,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逐渐传开,成为春节贺年、祈求丰年丰收和祝福家庭幸福的礼物和装饰品。
它以艳丽的色彩和生动的画面,深受民众的喜爱和赞赏。
到了清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使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逐步走向了衰落。
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有着雕版印刷技术不断革新的身影,正是因为该技术逐步成熟,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的绘画作品能够从纸张上转移到木版上。
宋朝时期木版年画在民间十分流行,而河南开封作为宋朝都城,也是朱仙镇所在地,所产生的木版年画更加出彩。
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时代变迁和其他文化影响的渗透,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曾一度被冷落,甚至濒临灭亡。
新中国成立后,朱仙镇木版年画重新焕发生机,并随着人们保护和重视传统文化意识的日益增强,朱仙镇的木版年画获得了更好发展。
现在朱仙镇木版年画已经成为文化宝藏。
随着旅游业发展,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都来到朱仙镇参观、体验和购买木版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寓意分析寄托吉祥祈福寓意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一种具有独特装饰风格和寓意深刻的艺术形式,其文化内涵在历史长河积淀中愈加深厚,其中寄托吉祥祈福寓意是重要内容。
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宋朝时期走向兴盛后,在民间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极大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精神和审美诉求,这使得吉祥祈福寓意得到延展,更为深入人心。
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再利用研究【摘要】任何文化都是在客观存在的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生存和发展的,离开其生存背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发展也不是偶然的,也有适合其生长的社会基础,正是在这特定的社会基础上,年画艺人根据年画本身的要求,将这门独特的手工艺术世世代代传承至今。
回顾这一特定农耕历史时期精神文化媒介的史实,带给人们温馨、愉悦记忆的同时,也显露出苍老、衰败的无助叹息。
面对千姿百态的年画即将消失殆尽之时,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来重新焕发它的魅力,挖掘可以被现代文明社会使用的资源。
【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资源开发与再利用【中图分类号】j2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98-02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形成和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起落和风雨,有过鼎盛时期的辉煌时代,也有过颓废时期的凄凉境遇,现在它还是以顽强的生命力依附在我们周围,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继续绽放着光彩。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好的方法来持续和强化这种光彩,使之长久的存在和发展于世。
年画的形成,究其原因,是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
朱仙镇木版年画生于中原腹地,其画面人物形象丰满、气质高昂,无做作与媚态,这与河南人所具有的刚直、纯朴、憨厚的性格一致,其艺术特点显露着华夏文明质朴大气的气质。
因此,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走出自己的创作之路,迎合当地群众的需求,融入本地文化,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语言符号众多,但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带有吉祥寓意的符号,如门神人物秦叔宝和尉迟恭,动物符号中的鱼、鸡、蝙蝠,植物符号中的桃和佛手,装饰纹样中的回纹等,都是常见的题材。
因此,在符号的选用上并没有超出中国传统的视觉语言习惯,这符合春节民俗的需要,也符合中国年画的整体特征。
对这些人们所熟知的视觉符号,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构成和组合上都形成了独有的表现特征,将中原文化的代表符号借助不同的“文法”展现出来。
河南朱仙镇木板年画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和发展对策一、现状分析朱仙镇木板年画是河南省境内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中国年画之乡”,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推广,朱仙镇木板年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逐渐受到关注。
但是,目前朱仙镇木板年画旅游产品开发还存在以下问题:1.产品单一化。
朱仙镇木板年画作为文化遗产,虽然有限的年画款式展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旅游市场上已有的产品形式相对单一,只是简单地将年画制作过程展示给游客,没有开发和推广更多的旅游产品。
2.产品质量不稳定。
朱仙镇木板年画的制作工艺独特,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动画面线条,因此每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是,目前市场上存在着一些劝化行为,为了扩大销售量,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和工艺并不完全符合传统要求,质量不够稳定。
3.产业链深度不足。
目前,朱仙镇木板年画的产品只涉及制作环节,而缺少以其为核心延伸的完整的产业链,如产品设计、销售、配套等环节的开发缺失,无法形成强大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二、发展对策1.丰富产品类型。
在扩大朱仙镇木板年画旅游产品研发时,可以将其融入到其他的旅游项目中,如木板年画DIY、年画纪念品制作等,以丰富产品类型。
2.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旅游产品的质量是考验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严格要求年画的制作工艺,保证质量稳定,并推出质量保证的独特保障机制。
3.完善产业链。
要加强与相关产业链企业间的联合合作,不断将该镇的年画文化延伸至旅游服务及旅游明信片、旅游纪念品等方面,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4.创新推广模式。
在推广过程中可以采取网络营销和线上营销等新的推广模式,赋予产品更广泛的宣传平台,并注重与旅游相关平台的合作和共同宣传。
同时,加强市场信息收集,不断调整营销策略,优化营销方案。
综上所述,朱仙镇木板年画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许多方面的配合,同时,推广过程也需要更加专业的策划和营销,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文化旅游品牌的价值。
朱仙镇木版年画心得体会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近期我有幸参观了朱仙镇,并深入了解了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和背后的传承精神。
在这次体验中,我深深地被这门古老的技艺所吸引,有了许多心得和体会。
首先,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过设计、刻板、油印、上色、装裱等多个步骤,并且每个步骤都需要精心细致地操作。
我通过亲眼目睹制作过程,深刻感受到了匠人们的耐心和细致。
他们用几十年乃至几百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将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完美。
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得朱仙镇木版年画能够经久不衰地传承至今。
其次,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中国民俗文化和绘画技法。
在木版年画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中国传统的节日、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形象,比如春节、端午节、西施等。
这些图案以饱满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呈现,给人一种温馨、喜庆的感觉。
而木版年画的绘画技法也非常独特,画师们通过使用浓淡不一的墨水和精细的线条来表现形态和纹理。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朱仙镇木版年画在众多年画中独树一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制作过程和艺术风格,朱仙镇木版年画背后的传承精神也令我感动。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制作技艺传承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代代相传。
这门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始终保持着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不仅如此,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不少年轻人也积极参与到传统技艺的传承中,为木版年画注入新的活力。
这种传承精神让我感受到了古老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和魅力。
最后,朱仙镇木版年画给我留下了思考传统与创新的话题。
虽然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但也面临着世代更迭和市场需求的挑战。
如何保持传统的纯粹性,同时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新作品,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我想,传承者们应该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和改进,使木版年画能够更好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朱仙镇木板年画社会实践报告一些事情,如果不亲自经历或实践,你就不会知道其中的一些事实,或者说你就不会有深刻的印象.朱仙镇,名镇;朱仙镇木版年画,中国四大年画的鼻祖;名镇名画,吸引着我们慕名而去.暑假社会实践,我们一行五人乘车来到了久违的朱仙镇了解那里的木版年画.来到朱仙镇,迎面扑来一股古香古色的气息,尽管他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但到处留下了昔日辉煌的痕迹.随行的班长为我们安排了住处,安置过后,我们先了解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大致分布,了解了当地的一些情况,为我们日后的调研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回到住处,我们大致安排了接下来几天的日程,使我们接下来几天的调研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第二天,我们怀揣着一份激情踏上了我们的调研之旅.我们先来到了年画一条街,这里几乎集中了朱仙镇所有的木版年画店.首先我们来到的是曹家老店,当时老师傅正专心致志的制作木版年画,说明来意,老师傅热情地招呼了我们,但他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仍娴熟的制作着木版年画,我们认真的看了老师傅制作的木版年画,询问了老师傅有关木版年画的历史,以及制作工艺和流程.了解到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产生于北宋,发展到现在,将近千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几多繁盛和几度衰落.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
主要分布在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另外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都受其影响。
它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久不褪色、对比强烈、古拙粗犷、饱满紧凑、概括性强等特征。
以传统技法构图,画面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对称的美感.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
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竖刀、披袍等,不下20种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