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水准测量记录及计算表格
- 格式:doc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4
附件21. 二等水准测量(团体赛)水准(附合和闭合)路线分为四个测段。
参赛队在规定的时间内测算完成现场抽签点组合确定的水准路线,现场完成高程误差配赋计算,并填写高程点成果表。
上交成果包括:二等水准测量手簿、高程误差配赋表。
遵守以下规定:1)观测使用竞赛指导老师规定的仪器设备,2m水准标尺,测站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及其累计、视线高度和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等按表1规定。
注:为路线的总长度,以km为单位。
2)参赛队信息只在竞赛成果资料封面规定的位置填写,成果资料内部的任何位置不得填写与竞赛测量数据无关的任何信息。
3)竞赛使用3kg尺垫,可以使用自带的撑杆,也可以不使用撑杆。
4)竞赛过程中不得携带仪器或标尺跑步。
5)竞赛记录及计算均必须使用指导老师统一提供的《二等水准测量记录计算成果》本。
记录及计算一律使用铅笔填写,记录完整。
观测记录的数字与文字力求清晰,整洁,不得潦草。
平差计算表可以用橡皮擦,但必须保持整洁,字迹清晰,不得划改。
6)水准路线采用单程观测,每测站读两次高差,奇数站观测水准尺的顺序为:后-前-前-后;偶数站观测水准尺的顺序为:前-后-后-前。
7)同一标尺两次读数不设限差,但两次读数所测高差之差应满足表1的规定。
8)观测记录的错误数字与文字应用单横线正规划去,在其上方写上正确的数字与文字,并在备注栏注明原因:“测错”或“记错”,计算错误不必注明原因。
9)因测站观测误差超限,在本站检查发现后可立即重测,重测必须变换仪器高。
若迁站后才发现,应退回到本测段的起点重测。
10)无论何种原因使尺垫移动,应退回到本测段的起点重测。
11)超限成果应当正规划去,超限重测的应在备注栏注明“超限”。
12)水准路线各测段的测站数必须为偶数。
13)每测站的记录和计算全部完成后方可迁站。
14)测量、记录和扶尺都必须轮换,每人观测1测段、记录1测段。
15)现场完成高程误差配赋计算,不得使用非赛会提供的计算器。
16)竞赛结束,参赛队上交成果时,应将仪器脚架收好,计时结束。
水准测量记录表
班级:组别:测量:记录:计算:
水准测量记录表(2)
班级: 组别: 测量: 记录: 计算: 日期:
按测站数调整高差闭合差及高程计算表
按路线长度调整高差闭合差及高程计算表
测回法观测手薄
班级:组别: 测量:记录:计算:日期:
注意事项:1)记录表请填写字迹工整、内容完整、格式正确.
2)每一测站第一测回时第一次读数应调整至0°稍大一点度数位置,第二测回时第一次读
数应调整至90°稍大一点度数位置。
表7—2 各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三、四等水准测量手薄(双面尺法)。
二等水准测量方法与步骤(1)从实验场地的某一水淮点出发,选定一条闭合水准路线;或从一个水准点出发至另一水淮点,选定一条附合水准路线。
路线长度为2000-3000m。
(2) 安置水准仪的测站至前、后视立尺点的距离,应该量距使其相等,其观测次序如下:往测奇数站的观测程序:后前前后;往测偶数站的观测程序: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的观测程序:前后后前;返测偶数站的观测程序:后前前后;(3)手薄记录和计算见表“二等水准测量记录”中按表头的次序次序(1)-(8)、(9)一(10)为计算结果:后视距离(9)=100×((1)-(2)) 前视距离(10)=100×((5)-(6))视距之差(11)=(9)-(10) 视距累计差(12)=上站(12)十本站(11)基辅分划差(13)=(4)+K -(7),(k=30155或60655视标尺而定) (14)=(3)+K -(8)基本分划高差(15)=(3)-(4),辅助分划高差(16)=(8)-(7)高差之差(17)=(14)-(13)=(15)-(16)平均高差(18)={(15)+(16)}/2 每站读数结束记录(1)-(8),随即进行各项计算(9)一(10),并按上表进行各项检查后,满足如下限差后,才能搬站。
(4) 依次设站,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观测,直至线路终点,计算线路的高差闭合差,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规定,线路高差闭合差的容许值±4。
水准测量作业技术要求注:K——测段、区段或路线长度,km;测自-______至________ 20 年月日时间始______时______分末______时______ 分成像_____________ 温度____________云量______________ 风向风速_____________ 天气____________(5)内业计算内业计算包括水准测量的概算与平差计算。
其概算包括水准尺每米长度误差改正;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重力异常改正(一般不作要求);水准路线闭合差计算与闭合差分配;计算各水准点的概略高程。
二 等 水 准 测 量 记 录 表测自 DT76-6 至 DT77 2008 年 9 月 3 日成象 清晰 温度 22 天气 晴 .司仪: 记录: 复核:二 等 水 准 测 量 记 录 表测自 DT76-6 至 DT77 2008 年 9 月 3 日司仪: 记录: 复核:二 等 水 准 测 量 记 录 表测自 DT76-6 至 DT77 2008 年 9 月 3 日Z6~Z7司仪: 记录: 复核:二 等 水 准 测 量 记 录 表测自 DT77-6 至 DT77 2008 年 9 月 3 日司仪: 记录: 复核:二 等 水 准 测 量 记 录 表测自 DT77-6 至 DT77 2008 年 9 月 18 日DT76-1司仪: 记录: 复核:二 等 水 准 测 量 记 录 表测自 DT77-6 至 DT77 2008 年 9 月 18 日司仪: 记录: 复核:二 等 水 准 测 量 记 录 表测自 DT77-6 至 DT77 2008 年 9 月 18 日司仪: 记录: 复核:二 等 水 准 测 量 记 录 表测自 DT77-6 至 DT77 2008 年 9 月 18 日司仪: 记录: 复核:二 等 水 准 测 量 记 录 表测自 DT76-6 至 DT77 2008 年 10 月 17 日司仪: 记录: 复核:二 等 水 准 测 量 记 录 表测自 DT77-6 至 DT77 2008 年 10 月 17 日司仪: 记录: 复核:司仪: 记录: 复核:0.0001951.2005150.6064391.147356。
二等水准测量计算表详细一、引言二等水准测量是地理测量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用于确定大地水准面上各点的高程差。
在进行二等水准测量时,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计算和分析,最终得到详细的测量计算表。
二、测量计算表的目的和意义测量计算表是二等水准测量的重要成果之一,其目的是对测量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得出各测点的高程差和高程值,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规划提供依据。
测量计算表的编制需要严谨的计算方法和规范的格式,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测量计算表的内容和结构测量计算表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 测量基本信息:包括测量日期、测量组织单位、测量人员等基本信息,以及测量路线和测点的详细说明。
2. 测量数据表:列出各测点的观测数据,包括起点、终点、测站高、观测高差、仪器常数等数据。
观测数据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并标明每个数据的单位和精度要求。
3. 高程差计算表:根据观测数据,按照高程差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出各测点之间的高程差值。
高程差计算表应包括计算公式、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以及相应的单位和精度要求。
4. 高程值计算表:根据已知的起点高程值和高程差计算表中的数据,按照高程值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出各测点的高程值。
高程值计算表应包括计算公式、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以及相应的单位和精度要求。
5. 检查和校核表:对测量数据、高程差计算表和高程值计算表进行检查和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查和校核表应包括检查和校核的内容、方法和结果。
四、测量计算表的编制步骤测量计算表的编制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数据整理:对测量过程中所获得的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包括数据的筛选、排序和标注单位。
2. 高程差计算:根据观测数据,按照高程差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出各测点之间的高程差值。
3. 高程值计算:根据已知的起点高程值和高程差计算表中的数据,按照高程值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出各测点的高程值。
水准测量记录表
点号
水准尺读数咼差
高程/m 备注后视前视+ ——
BM1 100.000 BM1 =
100.000
检
验L a- E b= L h=
班级:组别: 记录: 计算:
1、画出闭合水准路线图示。
2、计算出闭合差及容许闭合差。
水准测量记录表(2)
班级:组别:测量:记录:计算:日期:
按测站数调整咼差闭合差及咼程计算表
按路线长度调整高差闭合差及高程计算表
测回法观测手薄
标准要求:上下半测回角值之差(盘左盘右角值差)不超过限值土 40 〃,两测回均值不超过±24 〃。
注意事项:1)记录表请填写字迹工整、内容完整、格式正确。
2)每一测站第一测回时第一次读数应调整至0。
稍大一点度数位置,第二测回时第一次读
数应调整至90。
稍大一点度数位置。
表7-2 各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三、四等水准测量手薄(双面尺法)。
水准测量记录表
班级:组别:测量:记录:计算:
水准测量记录表(2) 班级:组别:测量:记录:计算:日期:
按测站数调整高差闭合差及高程计算表
按路线长度调整高差闭合差及高程计算表
测回法观测手薄
班级:组别:测量:记录:计算:日期:
注意事项:1)记录表请填写字迹工整、内容完整、格式正确。
2)每一测站第一测回时第一次读数应调整至0°稍大一点度数位置,第二测回时第一次读
数应调整至90°稍大一点度数位置。
表7-2 各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三、四等水准测量手薄(双面尺法)。
二等水准测量外业记录表(往测)日期: 2011 年 05 月 19 日天气: 晴仪器型号:DSZ—2组名:二组成员:******二等水准测量外业记录表(返测)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限差为:±4Ls=5。
6mm往测高差为:+1232mm;返测高差为:-1226。
7mm;实际测得高差不符值为:+5。
3mm(符合限差规定)往测前后视距累计差为:—0.5m单程水准路线长度为:S=1897。
3m返测前后视距累计差为:-1。
3m所测结果均符合各项限差规定该水准路线共24站,分4个测段其中第一测段为1—6站(S1=432.4m)第二测段为7-11站(S2=449。
2m)第三测段为12—16站(S3=409。
2m ) 第四测段为17—24站(S4=606.5m) 第一测段高差:h 1=124。
6mm 第二测段高差:h 2= -11。
5mm 第三测段高差:h 3=23。
8mm 第四测段高差:h 4=1095。
1mm 往返测高差不符值:∑H = +5.3mm 各段高差改正:f 1= —S H ∑×S 1= —1.2mmf 2= - SH ∑×S 2= -1。
3mmf 3= —S H ∑×S 3= —1。
1mmf 4= - SH ∑×S 4 = -1.7mm改正后各段高差:H1= h 1 +f 1= 123.4mmH2= h 2 +f 2= -12。
8mm H3= h 3 +f 3= 22。
7mm H4= h 4 +f 4= 1093.4mm。
水准记录测量表(一)测点水准尺读数视线高(m)高程(m)设计高程(mm)偏差值(mm)备注前视中间点后视s 2.313 624.591 622.278z 3.332 1.846z 2.358 1.857z 0.758 3.358 623.978 623.2200 1.661 622.317 622.315 20 1.665 622.313 622.315 -21.397 1.660 623.715 622.318 622.315 3z 1.574 1.224z 1.287 2.335z 2.457 2.225 623.2190 0.938 622.281 622.278 3备注:fh=3mm(fh等于高程减去设计高程)n=8 fh容=+ - 4根号下8 =+ - 11大于fh计算思路:1前视与视线高还有设计高程的三者的关系2:(前视-中间点)+设计高程=高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自己没有算过,以上计算的方法都是对照别人做好的数据的出的结论。
因为在这里,不知道是先的出的高程还是设计高程,以及视线高等问题。
水准记录测量表(二)测点水准尺读数视线高(M)高程(M)设计高程(M)偏差值(mm)备注前视中间点后视A0 1785 626.223K1 4373 623.635 623.64 -5K2 3804 624.204 624.19 14K3 3317 624.691 624.71 -19K4 2766 625.242 625.24 2K5 2267 625.741 625.76 -19K6 1715 626.293 626.29 3A0 1785 626.223 626.223 0计算:高程=(前视-中间点)+设计高程偏差值=高程-设计高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自己没有算过,以上计算的方法都是对照别人做好的数据的出的结论。
因为在这里,不知道是先的出的高程还是设计高程,以及视线高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