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28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10.00 KB
- 文档页数:6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课时提能训练: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人教版)(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B.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调节”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寒冷时出现寒颤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2.某人因病出现了腹水,若你是医生,要消除腹水,最好注射下列哪种物质( )A.葡萄糖B.血浆蛋白C.氨基酸注射液D.维生素、无机盐3.(预测题)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抗体、激素、神经递质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和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4.(2012·聊城模拟)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B.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C.在内环境中可发生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D.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5.(2012·安庆模拟)大量的组织液积累在细胞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6.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1结构和2结构的细胞所处具体内环境相同B.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使A液和C液减少C.3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D.C液中可存在纤维素分子7.(2011·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8.(2012•安庆师大质检)如图是某生物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D.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9.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可以进入A、C、D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C.图中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10.(2012·安师附中模拟)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C.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ATPD.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11.(易错题)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内存在反应“2H2O→4[H]+O2”,但此反应不可能发生在②中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C.图中②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12.如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
第25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2013海南卷,17)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抗体B.糖原C.胰岛素D.氨基酸2.(2013海南卷,20)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 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 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3.(2013上海卷,15)图5显示肝细胞代谢过程中的物质交换,X和Y分别可代表()A.葡萄糖、CO2B.氨基酸、胰岛素C.肾上腺素、尿素D.甘油三酯、脂肪酸4.(2012上海)23.图8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叙述错误的是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5.(2012江苏)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A. 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B. 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C. 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D. 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6(2012海南)12.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C.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7.(2012·北京理综)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
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
其原理是()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8.(2011·江苏单科,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9. (2011·上海单科,25)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
8.30稳态与体温调节1.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HCO、HPQ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3.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①酸碱平衡②Na=K平衡③血糖平衡④体温调节⑤蛋白质平衡⑥CO— Q平衡A.①②③⑥B.①③④⑥C.①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4.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 为细胞外液。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C.图中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②5.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成分(mmol/L) Na+K+cf Mcj+有机酸蛋白质①②142 5.0 2.5 1.5103.36.0 16.0③147 4.01.251.0114.7.5 1.0④10 140 2.510.3525 一47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Q等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C.肝细胞中的CQ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6.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A 液、B 液和C 液分别是组织液、血液和淋巴B. A 液、B 液和C 液组成人体细胞的体内生活环境一一内环境C. A 液、B 液和C 液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B 液=rA 液一C 液t ______________ ID. 体液包括A 液、B 液和C 液以及细胞内液7. 血细胞、淋巴管壁细胞及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分别是 ( )A. 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B. 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C. 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和血浆D. 血浆、组织液、组织液8. 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物质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课时考点训练题组一、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1.(2013年高考海南卷)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解析:血浆和淋巴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答案:D2.(2013年高考海南卷)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抗体B.糖原C.胰岛素D.氨基酸解析:糖原在肝细胞和肌细胞中合成,不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B正确。
答案:B3.(2011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解析: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主要发生在血清中,其液体部分属于内环境,A项正确;血浆中含有CO2、尿素等物质,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等物质,血浆和组织液都属于内环境,B项正确;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回淋巴的量较少,C项正确;内环境的稳态不仅仅是血浆化学成分的稳定,还包括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D项错误。
答案:D4.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2-4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使尿量增加,引起内环境的渗透压上升而使内环境渗透压恢复正常;内环境中有许多由缓冲物质构成的缓冲体系,其主要的缓冲对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共同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第28课时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网络基础梳理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2.内环境是由___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
由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90%的_________、以及蛋白质、无机盐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
其中_________的含量远高于组织液和淋巴中的含量。
2.细胞外液本质:是一种__________,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命起源于____________。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 ________的含量有关。
其中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_____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___________。
3.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
四、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内环境是______与外界环境进行_____的媒介。
五、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体温变化规律: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________。
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使各个器官、系统____________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叫做稳态。
六、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发展1.观点(1)贝尔纳(法)认为: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_________ 的调节(2)坎农(美)认为:内环境稳态是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3)目前认为, 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2.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外界环境的变化_________,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____________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新人教一轮复习教案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标要求] 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3.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4.以血糖、体温、pH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5.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核心素养] (教师用书独具) 1.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间通过物质交换实现稳态(生命观念) 2.结合内环境的成分与理化性质稳定的实例得出结论(科学思维)3.通过总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形成关注人体健康的态度(社会责任)考点1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液,④细胞外液。
(2)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处的氧分压要高于b处的,a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的,b处的CO2和代谢废物含量均高于a处的。
(3)请用数字和箭头表示如图中①②③三种体液的关系:。
(4)各类细胞生活的内环境2.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主要成分(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①各种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②与血浆相比,蛋白质含量很少。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①概念: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②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③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
④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2)酸碱度血浆的正常pH:7.35~7.45,这与其含有HCO-3、HPO2-4等物质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期末复习题【单元知识网络】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 的结构基 础和反射兴奋的 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神经调节和体液 调节的关系三、免疫调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学的应用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概念:在神经系统地参与下,动物体对内外刺激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变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形式——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传导方向——双向传导静息状态——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为内负外正↓过程 受刺激时——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为内正外负 ↓恢复静息状态——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为内负外正传导形式——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传导方向——单向的传导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传导过程——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将兴 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不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言语区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的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通过激素调节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T 细胞——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B 细胞——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在骨髓中成熟 防卫功能 监控功能 清除功能 人体内的三道防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 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 和免疫细胞借助 血液循环和淋巴 循环组成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内容见疑难问题解析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疫苗 对组织内抗原检测——根据抗原能和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器官移植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集中分布的场所 例如:胸腺、骨髓等 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
课时作业28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各项中,不可能造成组织水肿的是( )A.患有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B.摄入蛋白质不足,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下降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过多D.药物或食物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渗出解析:患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下降,导致组织水肿。
若摄入蛋白质不足,血浆蛋白含量下降会导致组织水肿。
若发生过敏反应,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渗出,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出现组织水肿。
答案:C2.人体血液的正常pH约为7.35~7.45,若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突然发生改变就会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险。
由于人体体液的缓冲系统中存在如下平衡:H++HCO-32CO32+H2OH++PO3-42-4H++HPO2-42PO-4故能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正常生理活动。
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当强酸性物质进入人体的体液后,上述缓冲系统的平衡向右移,从而维持pH稳定 B.当强碱性物质进入人体的体液后,上述缓冲系统的平衡向左移,从而维持pH稳定 C.某病人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后,血液被稀释,会导致c(H+)显然减少,pH显然增大,可能会引起碱中毒D.在人体进行呼吸活动时,如CO2进入血液,会使平衡向左移动,c(H+)增大,pH略减小解析:本题考查人体对内环境酸碱度的调节机理,中等题。
正常机体可通过体内的缓冲物质使机体的pH相对稳定,不会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答案:C3.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状态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解析:考查稳态的概念。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免疫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D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解析:体内的调节有多种方式,而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A不正确;稳态的形成有些是局部体液的调节,不一定有多种器官和系统参与,C不准确;D选项所描述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是不正确的,下丘脑和垂体也是调节的中枢;人体内的稳态允许个别的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是恒定不变的。
答案:B5.江苏徐、淮、连、宿四市期末联考下图所示为人体内生理过程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肠道中的物质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血管内B.胰岛素能促进5、7、8过程,肾上腺素不能促进6过程C.血液中物质A浓度较高时,可在肝细胞和肌细胞内被合成糖原D.剧烈运动时肌细胞内产生大量乳酸,会使血液pH明显降低解析:肠道中的物质A(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进入血管内。
胰岛素能促进5、7、8过程,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肾上腺素能促进6过程,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
血液中物质A(葡萄糖)浓度较高时,可在肝细胞和肌细胞内被合成糖原,使A浓度下降。
剧烈运动时肌细胞内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血液中含有缓冲对,不会使血液的pH明显降低。
答案:C6.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B.②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12层磷脂分子层D.②与①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壁的选择透过性解析:首先根据①与②蛋白质含量的差异可判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当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多时,都会导致组织水肿,即组织液增多,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毛细血管壁的选择透过性。
肝细胞产生的CO2到达血浆需穿过5层膜,10层磷脂分子层。
答案:C7.如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
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解析:Ⅰ与体外之间的物质能出能进,并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CO2,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Ⅱ为消化系统;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浆;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有保护的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除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为皮肤。
答案:B8.山东省威海市普通高中毕业年级统一考试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激素、血红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C.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解析:该题考查内环境稳态,属于识记水平,试题中等难度。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唾液腺的分泌物不是内环境,产物不能直接进入内环境。
血浆是细胞与内环境间的物质交换的中心媒介。
答案:C9.南京二模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是人体各项生命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饥饿状态下,人体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B.初次接触花粉时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调没有直接关系解析:饥饿时,人体内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以提高血糖浓度;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而不是初次接触;中暑与神经、体液调节都有关系;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调有直接关系。
答案:A10.辽宁五校期末联考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及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和无机盐的重吸收是同时进行的B.人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口渴,同时排尿量减少C.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D.下丘脑分泌的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在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过程中起拮抗作用解析: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吸收是自由扩散的过程,对无机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的过程,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所以不是同时进行的,因此A错误。
人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不是降低,因此B错误。
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是调节无机盐代谢的,因此D错误。
答案:C11.12·山东潍坊模拟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血浆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B.人体内环境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C.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D.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胰蛋白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解析:胰蛋白酶由消化腺分泌到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蛋白、淋巴因子、葡萄糖、胰岛素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人体内环境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D12.南京模拟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解析:①为淋巴管(盲管)中的淋巴,②是毛细血管(内有单行的红细胞)中的血浆,③是组织细胞间的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
内环境只由①②③构成。
血红蛋白不在血浆中,而是在红细胞中。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分布在内环境中,不进入细胞内液。
答案:D二、简答题(共40分)13.(10分)上海浦东新区抽测人体是一个平衡系统,人体平衡的维持有赖于多方面的调节与控制。
下图所示下丘脑对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的调节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英文字母表示激素,甲、乙、丙、丁表示内分泌腺,数字表示部分生理活动,其中,激素C的分泌受H的调控影响。
虚线部分表示神经调控。
(1)在正常情况下,餐后血糖浓度升高,图中________(用字母表示)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降低。
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图中除下丘脑之外,还有( )内分泌腺活动加强,促使血糖含量升高。
(多选)A.甲B.乙C.丙D.丁(2)突然处在非常危险环境时,人体能通过图中生理过程_____ ___(填数字)促使相关内分泌腺分泌激素,使血糖浓度快速上升。
由此可以看出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属于________调节。
(3)图中②③过程表示了人体以________方式调节体温,这种方式在人体处于________环境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4)环境骤热时,写出人体体温调节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如果人体没有及时补充水分,血浆渗透压将变________。
写出此时人体调节水平衡的过程:_______。
解析:(1)餐后血糖升高的时候,胰岛素(B)含量增加;人体饥饿的时候胰岛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可以促进血糖升高。
(2)人体处于非常危险的时候,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发出信息刺激肾上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升高;下丘脑也发出指令传给垂体,垂体再发出信息给胰岛,刺激胰岛,胰岛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糖含量升高。
(3)在炎热环境中生物主要通过散热调节体温,属于神经调节,在寒冷环境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主要是在内分泌腺的作用下分泌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刺激机体产热增加。
图中②③表示细胞产热增加,属于体液调节,在寒冷环境中表现明显。
(4)炎热环境时机体主要通过神经调节散热,反射弧是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皮肤血管、汗腺,此时如果没有水分补充,机体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促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同时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
答案:(1)B ABC (2)⑥神经—体液(3)代谢寒冷(4)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皮肤血管、汗腺高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促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尿量减少,同时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14.(14分)广东六校联考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