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96.00 KB
- 文档页数:4
第3课古代商业的开展★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开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开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根底知识:“商人〞名称的由来,商业开展的表现;早市、夜市、交子的出现;徽商与晋商;市、镇和城市朝贡贸易等概念或商业现象。
〔2〕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开展概况,分析古代商业开展的原因,理解商业的开展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开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4〕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微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
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归纳古代商业开展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代表商业开展的关键词、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开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根底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2〕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开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开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2〕体会宋元商业繁荣产生的影响;通过两宋商业开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表达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3〕感悟徽商与晋商艰苦创业的精神及其地位。
〔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开展繁荣的表现难点:中国古代开展繁荣的原因;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各个要素开展的表现。
★教学过程及要点: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本课的重要概念,课前预习,掌握根本史实;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准备:搜集资料、整理发言提纲、小组讨论。
【教师准备】:向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内容的网站,同时,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和预习;并精心备好教案,寻找有关本课内容的史料、图片和多媒体资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以便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整体设计本课概述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本课分三小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的变迁。
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讲述了古代商业在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阐述了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市”的变迁及城市职能的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特征。
教学时,要运用图片和资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对外贸易。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教学方法本课内容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作用;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二第3课《中国古代商业》【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总结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重点聚焦中国古代商业中的“城”与“市”的发展与变迁,通过分析文献典籍、史家研究、文学和绘画作品各种史料,并设计认知冲突、设置历史情境,通过学生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赏析文艺作品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升分析和解读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分析古代商业在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仍不断发展,散发活力,体会商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培养学生客观、全面、辩证分析的史学解读思维。
【教学过程】师:(导入)同学们知道弦高救国的故事吗?弦高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行商,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军要去袭击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稿劳秦军。
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
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商人和商业,商业起源很早,而且商人具有什么情怀?生:爱国情怀。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从一种新视角,主要是从文学艺术的新视角出发来探究中国古代的商业。
生:(齐读)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师:研究古代商业这个大课题,可以从哪些小方面入手呢?市场、城市、商人、商品、商路等。
古代商业,我们感觉很遥远,也很抽象。
可以借助那些材料来研究古代商业呢“学生:教材、文献典籍、口述证词、史家研究、文艺作品、考古遗存。
(一)古代商业发展概貌:师:教材是我们研究商业材料,请阅读教材完成《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表》,表格可以帮助我们整理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历史知识,使其变得脉络清晰。
从各种各样的历史材料中,我们可以做个有心人,去发现藏在细节里面的历史。
中国文学艺术成就博大精深,我们是不是能借助文艺材料解读历史呢?现在,让我们聚焦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研究古代商业,“城就是城,市就是市,从古典文学看宋以前的古代商业”。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主备课人:一、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各时期商业发展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掌握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相对于隋唐时期的重大突破,分析这一突破背后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2、过程与方法: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辨正的认识商业的产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即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表现,反过来商业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2、难点: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四、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设问法、比较法、联系法和创设情景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课时)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一)宋朝以前1、商周:商人的由来2、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3、秦汉时期: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4、隋唐时期: 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出现柜坊、飞钱(条件:手工业、交通)(二)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1、条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农业、手工业发展2、表现:宋: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交子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大都(国际性商业大都会)(三)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1、问题:统治者征收重税,压制政策2、发展: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繁荣货币作用增大“商帮”出现:徽商、晋商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1).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特点: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市、坊严格分开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2).宋: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出现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2.古代大城市的发展(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特点: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2). 扬州、成都特点:商业中心原因: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一)对外贸易的发展1.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人教版必修2)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讲述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几个阶段;进而讲述了中国古代“市”的变迁以及古代大城市的发展;最后讲述了在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以及特点。
在本课中重点掌握的应该是宋元及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及特点,以及宋朝前后坊市变化的特点;还有古代官控贸易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概述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面貌,了解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通过学习商业、城市经济在各个时期的演变,提高学生梳理、分析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教材的图表、问题探究以及插图,归纳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等的演变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总的来看违背了历史潮流,是造成农耕社会发展迟滞和漫长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古代商业的发展理解比较难一点,特别是对于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及特点理解不太容易;对于古代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特点理解偏难。
是我们在本科讲述的着重点。
五、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的图表、问题探究以及插图,归纳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等的演变特点。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练习与检测。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八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同学们,对于中国古代的富商大户你们熟悉吗?你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商业祖师是哪一个,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吗?我提几个人看看你们知道吗?知道陶朱、猗顿吗?知道子贡吗?知道古代美女西施的丈夫是谁吗?他就是范蠡,也就是后来的陶朱公,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商业的祖师爷。
中国古代的商业是否很迷人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吧!
1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结合课文古代商业发展的线索概括分析促进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讲解:
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策:政府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金融: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探究二:材料一于长安及五都(即下面所说的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司市称师。
市之地五都异之。
置交承五人,钱府丞一人。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
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
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
材料三两京诸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两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辩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材料四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令要辑加稿》
材料五(宋代的记录)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具是,即无容虚之屋……客贩往来……曾无虚日。
——《梦梁录》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隋唐时期是如何进行商业管理的?
讲解:
禁止沿街开设店铺,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
有专门的政府官员进行管理;
市的交易活动有时间限制(1分)
(2)与材料一比较,隋唐时期的商业管理与汉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2分)
讲解:
城市中划有专门的市;
市中有官员进行管理
(3)材料四和材料五中反映两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与隋唐相比,有哪些重大变化?(4分)
讲解:
打破时间的限制出现夜市;
打破商业活动的地区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
探究三:什么是朝贡贸易?其目的是什么?
讲解:
定义:朝贡贸易指政府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探究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讲解:
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促使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②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相联系;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四)反思总结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这些内容一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在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概况,说明商业的繁荣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
当堂检测
1.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反映了当时
A.礼尚往来的社会风尚
B.古代人们追求名利
C.私商活动活跃
D.工商食官现象严重
2.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有
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②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③大运河的开通
④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⑤“重农抑商”转变为“重商抑农”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3.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中,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已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4.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分。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其中“草市”是指
A.唐代城市中的贸易场所B.宋代的农村集市
C.唐代的农村集市D.汉代城市中的贸易场所
答案(CACB)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经济政策。
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识记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同时对重农抑商政策进行科学的理解;最后对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进行辨证的分析。
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练习。
九、板书设计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宋以前的中国商业1、历代对外贸易的繁荣
2、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2、主要特点
3、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3、海禁和闭关锁国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宋以前
3
2、宋朝时期
3、古代大城市的发展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大致的把握;然而学生对于明清时期商业的特点把握不好,同时对于坊市的发展无法形成一个清晰的印象;还有学生对于朝贡贸易的特点感觉难以理解;今后应作为加强的重点。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